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太极拳手册

拳谱

(1)(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为掤履挤按,四隅乃采例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2)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学者欲求懂劲,当于此四字三注意焉。

(3)顶偏(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偏(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初学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于推手之时,密密觉察,随时改去,改之既尽,方能达感觉灵敏,粘黏连随之域。

(4)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5)对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劲,须习对待,[即推手],推手分掤履挤按四手,学者必于此四手,用不动步推法,苦下工夫,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6)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先知四手得其真,采例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返于地天,但求舍己无弥病,

上下进退永连绵。

(7)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于(微乎)理也(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特借后天之武事,论之于身心,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者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极拳之内劲则不然。以之持物,或不数斤,盖精气内壮也。若功成之后,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8)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敌(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无武,谓之有体无用,武而无文,谓之有用无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勇(血)气之勇,有失本(来)面目,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矣。

(9)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反(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不着思量形相,而来往咸宜,自得曲诚之妙。(10)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拳,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为长拳也。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油滑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推也!

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站步四手,碾磨四手,进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11)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虽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修者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者,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12)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连随,已由懂劲达神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13)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圆)为紧凑。方元(圆)规矩之至,熟能出此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的的思的,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14)太极轻重浮沈解

双重为病,在于填实,与沈不同也;双沈不为病,因其活泼能变,与重不等也。

双浮为病。在于漂渺,与轻不同也;双轻不为病,因其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半(病)者,半有着落也,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元(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元(圆);半浮半沈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沈,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元(圆)也;半沈偏沈,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元(圆)也。

夫双轻不进于浮,则为轻灵;双沈不进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勇(致)于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沈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元(圆)四正之手,表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15)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履挤按也。四隅,即四角也,所谓采例肘靠也。学者若不知方极而元(圆)。元(圆)极而方,方元(圆)循环,阴阳变化之理,焉能出隅之手哉!盖吾人外而肢体,内而神气,均贵轻灵活泼,乃能极四正方元(圆)之功。然或有于四正之手,犯轻重浮沈之病者,则有隅手出矣,譬为半重偏重。

(16)太极平正(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至(曰)顶头悬也。二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沈,则偏显然矣!故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使顶悬腰松,尾闾中正,上下如一线贯串,转变全凭二平,分毫尺寸,须自己细辩,默识揣摩,容(融)会于心,迨至精熟,自能随感斯应,无往不宜也。车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有如凌霄箭。滋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17)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紧凑之后,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分而毫,盖慎密之至,不动而变也。

(18)太极膜脉筋血(穴)解

节摸(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尺寸分毫得之,而后求之。络(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气皆无。暗抓络节至半死,伸脉拿之似亡军,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哉。若欲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真传不可。

(19)太极字二解

挫揉捶打,[于己于人],按摩推拿,[于己于人],开合升降,[于己于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于己于人],起落急缓,[于己于人],闵(闪还)撩了,[于己于人],此十二字于己气也,于人手也。

转换进退,[于己身也,于人步也],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于)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此八字,关乎神者也。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接关乎神气,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因手足无着也,俯为一叩,仰为一反,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对待之时,俯仰最当留意,时时在心,手足不使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如断而未断,见隐如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心意身体神气,极于隐显,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

(20)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辨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于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络(膜)拿脉、抓筋闭血(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节不量,由按而得。拿不量,由摩而得。抓不量,由推而得。拿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此四者,无(虽)有高传,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论(能)贯通矣(焉)。

(21)太极补助(泻)气力解

补泻气者(力)于自己难,补泻气力于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于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则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补气泻力于人之法,均为加过于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22)懂劲先后论

未懂劲之先,易犯顶匾丢抗之病,既懂之后,又恐(犯)断结(接)俯仰之病。然未懂故犯病,既懂何又犯病?盖后者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断接无准,则视听未正确,尚未达到真懂劲之境焉。何为真懂?知瞻眇颜盼之视,起落缓急之听,(闪还撩了之运,转换)进退之动,斯为真懂劲。乃能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巧。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去就(就去)则升。而达神明之域。既明矣,则往后行(坐)住卧、一动一静,均须谨慎在意,盖无往而非功夫矣。

(23)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凡未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功,不过未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于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分毫也。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矣。

又必详知膜(络)脉筋血(穴)之理,存亡之手,生死之穴。而点穴之要,又在于(闭)之一字也。(24)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之下,腕上实者如(为)掌,五指之首为手,五指皆为指,五指组笼为捶。

言其用处,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知(删除)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捶有搬拦,指裆,肘底,搬(撇)身,覆捶。掌有搂膝,换转,单鞭,通背,串掌。手有云手,提手,合手,十字手,反手。指有屈指,伸指,捏指,闭指,量指。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指有五,各有(其)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为手指。其(一)用之为施(旋)指、施(旋)指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手指,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指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正(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其次,有对掌、推小(山)掌、射雁掌、掠(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湾弓指、穿梭指、探马手、湾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跨)虎手、通山捶、叶(腋)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转。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

(25)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予知之数(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一身之主也,人之身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借(备)动动,安安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后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能,盖其知能虽人因(固)有之,然以迷故,以渐消失,非效先贤,不可(复)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之道,而不以武事修身传也,至予得手舞足蹈之采战,惜阴补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备于一身,非如邪道之以男女后天色身为采补也。予之传斯武事,即本此意,借假修真,以求进于了性保命之境。非徒作技击之末也。然

即施之于技击,亦与己身之采战之理相同。盖己身遇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即汞铅,于人对战,坎离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乾坤艮巽,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门者,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夫修身入手,无论文武,及成功一也,之(三)教,之(三)乘,之(三)原,不出太极,顾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

(26)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夫人身之成,由得先天之性命,后天之精血形骸,然人既坠尘也,为七情六欲所迷,本性自失,故贤者欲求复本,不得不加修炼,修炼之道,或由文,或由武,练太极,即由武入也,由命而返性,由假而返真,故足蹈五行,手舞八卦,皆先天地之理也,迨夫日久功深,自能内外合一,尽性立命,然其要在一诚字,盖意诚心正,乃能致知格物,而归先天大道也。

太极拳真义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应物自然,[随心所欲],

西山悬罄,[海阔天空],虎喉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

翻江闹海,[元气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界(皆)奇,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俱无疑。

采例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轻灵并坚硬,得之环中不支离。

心会歌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主宰(宾辅),指掌为第二之主宰(宾辅),足掌为第三之主宰(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定)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道因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发(旋)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于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皮毛。

功用解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相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中定。

用功五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非口问,是听劲,慎思时时想念,明辩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非在不得已时,不与人交手,与人交手,先有夺人之气,交手时,拦其手谓之头门,制其肘,谓之二门,截其膀根,谓之三门。每一出手,应先制其膀根,是谓登堂入室。停顿时,宜沉着加力,转关处,宜活泼随机。

练拳总以用功为主,力是自然之力,不可勉强加力,一身气血周流,方能浑元一气。

初学拳,切勿猛进,戒求速,忌用力,术语云,无力努力伤血,不速求速伤气,血气二伤,则必危机肇临,有力何有施哉。

练时切记存神上田,[大脑]纳气下田,[脐下]先使用脑力,然后方能收敛,太极拳与他种拳术不同之处,即在于练时之存神纳气,其形式即与其它拳术,无甚分别。若使呆练而不加以研究,则结果只平凡之人而已。

(以下各节录自田镇峰编着《太极拳讲义》一二----一四页《对于拳术领会的几点贡献于读者》。节原文出于苌乃周《武备参考》金仁霖)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精编版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一段》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搬拦捶 9、入封似闭 《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肘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三段》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脚 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挡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一段 1、起势 2、右金刚捣碓 3、揽扎衣 4、右六封四闭 5、左单鞭 6、搬拦捶 7、护心捶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 10、提收 11、前蹚 12、右掩手肱捶 13、披身捶 14、背折靠 15、青龙出水 16、斩手 17、翻花舞袖 18、海底翻花 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闭 21、右单鞭 《二段》 22、右云手 23、左云手 24、高探马 25、右连珠炮 26、左连珠炮 27、闪通背 《三段》 28、指挡捶 29、白猿献果 30、双退手 31、中盘 32、前招 33、后招 34、右野分鬃 35、左野分鬃 36、摆莲跌叉 37、左右金鸡独立 《四段》 38、倒卷肱 39、退步压肘 40、擦脚 41、蹬一根 42、海底翻花 43、击地捶 44、翻身二起 45、双震脚 46、蹬脚 47、玉女穿梭 48、顺鸾肘 49、裹鞭炮 50、雀地龙 51、上步七星 52、退步跨虎 53、转身摆莲 54、当头炮 55、左金刚捣碓 56、收势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招式名称与动作详解

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招式名称与动作详解 杨式40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一、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 01、起势02、右揽雀尾03、左单鞭 04、右提手上势05、右白鹤亮翅06、左右搂膝拗步(三次) 07、手挥琵琶08、进步搬拦捶09、如封似闭10、斜飞势11、肘底捶12、倒卷肱 13、左右玉女穿梭14、左右野马分中 15、左行云手(三次)16、左单鞭17、高挥马 18、右蹬腿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通臂 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打虎 27、右下势28、右左金鸡独立29、指裆捶 30、右揽雀尾31、左单鞭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37、进步搬拦捶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40、收势还原

二、杨式40式太极拳分动作详解 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时间:2008-11-03 22:23来源:作者:点击:185次 为什么要阅读文献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n 为什么要阅读文献 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做一个课题首先是要看专利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通过研读专利正文,可以体会申请人的研发思路;研读专利权要求,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以找出未覆盖的漏洞,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专利;有的专利还有参考文献,可以了解这个专利的来龙去脉。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 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 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 ,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回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回有两种结果: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那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文献阅读总结

目录 一:旅游文化要素挖掘与地产开发----以济南市为例 作者:王元华、刘力豪、张雪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二:浅谈住宅开发项目要素 作者:焦建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广西南宁 三:论大型商业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脱节问题 作者:余凯福建工程学院经管系福建福州 四:三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策略 作者:刘浩晴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严密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六:上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走访调研报告 作者:楼兰芳国家统计局上虞调查队 七:论中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 作者:刘存绪北京大学北京 八:如何打败辛勤的富二代 作者:冯大牛 九:BIM在建筑业的位置、评价体系及可能应用 作者:何关培香港优比创新科技公司香港 十:论我国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和发展 作者:谢晓晨上海宾孚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上海 十一:美国绿色BIM应用现状及其对中国建设领域的影响分析作者:杨宇尹航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十二:建筑之眼 作者:董志刚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杭州 十三:土建项目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作者:谈彪无锡市市政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十四:探讨地基处理的常见问题 作者:梁燕翔海南省交通学校海口 十五:古希腊建筑的人文精神 作者:程婧媛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开封 十六:关于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探讨 作者:夏孝江上海虹口建筑设计公司上海 十七:建筑主体结构检测与基坑检测的方法与分析 作者:刘元平广西创新建筑质量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十八: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地产新理念 作者:蔚芝炳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十九:梳理建筑乱象催生建筑精品 作者:陆赐麟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张国军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二十:浅谈建筑外立面改造的要点 作者:胡琦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二十四式太极拳高级图解教程(1)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教解 十四式太极拳示范图解 1 起势 2 野马分鬃 3 白鹤亮翅 4 搂膝拗步 5 手挥琵琶 6 倒卷肱7 左揽雀尾8 右揽雀尾9 单鞭10 云手11 单鞭12 高探马13 右蹬脚14 双峰贯耳15 转身左蹬脚16 左下势独立17 右下势独立18 左右穿梭19 海底针20 闪通臂21 转身搬拦锤22 如封似闭23 十字手24 收势 第一式起势 1.左脚开立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足距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向前,成开立步(图2)。 起势 2.两臂前举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双臂自然伸直,肘关节向下微屈;两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图3)。 3.屈腿按掌 两腿慢慢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马步;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上体舒展正直,两眼平视前方(图4)。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4.左野马分鬃 (1)抱手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手高不过肩, 肘略低于手,手心向下。左臂屈抱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右肋前抱球状;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图5)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上。(图6)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右脚跟外展,成左 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分至体前,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掌。(图7)

左右野马分鬃 5.右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两手准备翻转“抱球”;眼仍看左手(图8)。 (2)抱手收脚:上体继续左转左手翻转成手心向下,在左胁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手心向上,在腹前屈抱,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左肋前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左脚踏实,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图9)。 (3)转体上步:上体稍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图10) (4)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右脚踏实,右腿屈膝前弓。同时左腿自然蹬直,左脚跟外展成右弓步;两手前后分开,右手分至体前,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下。左手按至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右手。(图11)

42式太极拳招式名称及分解动作口诀

42式太极拳招式名称及分解动作口诀 1. 起势 1. 垂手立正 2. 向左开步 3. 两手平提 4. 曲膝下按 2. 右揽雀尾 1. 右转撇脚2. 丁步右抱 3. 弓步左掤 4. 向左旋腰 5. 丁步左抱 6. 右转开步 7. 弓步右掤 8. 左抱右拈 9. 後坐左捋10.弓步前挤 11.後坐反掤12.左转扣脚13.丁步斜按 3. 左单鞭 1.(勾手)转体开步2. 弓步左推 4. 提手 1. 後坐扣脚2. 右转平摆3. 换重提腿4. 翘脚合掌 5. 白鹤亮翅 1. 左转下捋2. 撤步抱球3. 右转提手4. 虚步亮掌 6. 搂膝拗步 1. 右落左拨2. 丁步反提3. 弯肘开步4. 搂膝推掌 5. 後坐撇脚 6. 丁步反提 7. 弯肘开步 8. 搂膝推掌 7. 撇身捶 1. 後坐撇脚2. 丁步握拳3. 上步提拳4. 弓步撇拳 8. 捋挤势 1. 後坐扣脚2. 弓步平抹3. 丁步左捋4. 上步搭手5. 弓步前挤 6. 後坐扣脚 7. 弓步平抹 8. 丁步右捋 9. 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9. 进步搬拦捶 1. 後坐撇脚2. 左转伸掌3. 丁步抱拳4. 摆步搬拳 5. 拦掌上步 6. 弓步冲拳 10. 如封似闭 1. 穿手翻掌2. 後坐脱手3. 跟步前按 11. 开合手 1. 右转开手2. 左坐合手 12. 右单鞭 1. 旋臂开步2. 裆步开掌 13. 肘底捶 1. 换重扣脚2. 左转托掌3. 丁步右抱4. 摆步左分 5. 跟步右摆 6. 翘脚穿掌

14. 转身推掌 1. 撤步反提2. 左转弯肘3. 跟步推掌4. 转体反提 5. 弯肘上步 6. 跟步推掌 15. 玉女穿梭 1. 撤步伸掌2. 丁步左捋3. 出步搭手4. 弓步右掤5. 跟步反掤 6. 换重出步 7. 右架左推 8. 左转扣脚 9. 弓步平抹10.丁步右捋 11.出步搭手12.弓步左掤13.跟步反掤14.换重出步15.左架右推16. 右左蹬脚 1. 後坐扣脚2. 弓步绞臂3. 丁步叉抱4. 提膝反掌 5. 开掌蹬脚 6. 收腿抱掌 7. 落步穿掌 8. 弓步绞臂 9. 丁步叉抱10.丁步叉抱11.丁步叉抱 17. 掩手肱捶 1. 丁步合臂2. 铲步压掌3. 马步开掌4. 右坐握拳5. 弓步冲拳 18. 野马分鬃 1. 左转捋掌2. 右转搭臂3. 弓步横列4. 後坐摆掌5. 提膝托掌 6. 弓步穿掌 7. 後坐撇脚 8. 提膝托掌 9. 弓步穿掌 19. 云手 1. 後坐扣脚2. 左转摆掌3. 右坐云转4. 左云换重5. 反掌并步 6. 右云换重 7. 反掌开步 8. 左云换重 9. 反掌并步 10.右云换重11.反掌开步12.左云换重13. 反掌并步 20. 独立打虎 1. 撤步探掌2. 左转下捋3. 独立贯拳 21. 右分脚 1. 右转叉抱2. 开掌分脚 22. 双峰贯耳 1. 收腿并掌2. 落步垂手3. 弓步贯拳 23. 左分脚 1. 後坐开掌2. 丁步叉抱3. 提膝反掌4. 开掌分脚 24. 转身拍脚 1. 点步沉肘2. 右转叉抱3. 踢腿拍脚 25. 进步栽捶 1. 落步左拨2. 出步握拳3. 弓步栽捶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文献阅读方法(研究生必读)

1阅读文献的方法总结 https://www.doczj.com/doc/169770919.html,/m/user_content.aspx?id=22154 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检索到了大量的文献后,如何阅读是一个问题,在大量看文献前,需要不断总结一些好的文献阅读方法。结合一些论坛总结的经验和自己阅读文献实践,对文献阅读方法进行整理总结。 一、文献阅读的顺序:找到相关文献后,一般先看文献的摘要,看看摘要是否跟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相关;接着看参考文献,如果参考文献中80%以上不是最近3-5年的文章,该文献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阅读经典文献除外);然后再看引言,注意引言中是怎么阐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就可以仔细的阅读全文了。 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如果一篇文献看完摘要后感觉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帮助不大,仅仅能够帮助了解别人研究进展,读完摘要即存档不再继续读下去,这种文献阅读叫“略读”;除了读完摘要,还仔细看完参考文献和引言的文献阅读叫“概读”;将全文看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这种文献阅读叫做“详读”;详读了一篇论文后发现有很多的启发和思路,并且根据自己在读这篇文献时的问题和想法,展开来查看其他的相关文献和书籍,以便弄懂相关概念和问题,这样对一篇文献进行阅读叫“精读”。在展开文献阅读时,需要将这些阅读方法结合使用,我的经验是“略读”、“概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70%,“详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20%,“精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10%。 三、坚持记笔记和反复阅读:总结一套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方法,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以后参考、引用和学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几个月后一定要重新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在以后看文献过程中遇到相似的文献,可以把以前阅读过的论文和笔记拿出来对照阅读。 四、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结合看:对于“略读”、“概读”的文献可以直接看电子版,但“详读”,特别是“精读”的文献一定要找纸质文档来看,可以找

四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套路 第一段 1,白鹤亮翅2,左搂膝拗步3,左单鞭4,左琵琶势5,捋挤势(三)6,左搬拦捶7,左棚捋挤按 第二段 8,斜身靠9,肘底捶10,倒卷胧(四)11,转身推掌12,右琵琶势13,搂膝栽捶 第三段 14,白蛇吐信15,拍脚伏虎16,左撇身捶17,穿拳下势18,独立撑掌19,右单鞭 第四段 20,右云手21,右左分鬃22,高探马23,右蹬脚24,双风贯耳25,左蹬脚26,掩手撩拳27,海底针28,闪通背 第五段 29,右左分脚30搂膝拗步(二)31,上步擒打32,如风似闭33,左云手(三)34,右撇身捶35,左右穿梭36,退步穿掌 第六段 37,虚步压掌38,独立托掌39,马步靠40,转身大捋41,撩掌下势42,上步七星43,独立跨虎44,转身摆莲45,弯弓射虎46,右搬拦捶47,右棚捋挤按48,十字手收势 杨式四十八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一段 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 起势:一,向左分脚,二,两手前平举,三,屈蹲按掌。 01,白鹤亮翅:抱手提脚,退步,坐腿分手,虚步分掌。 讲解:与起势的方向相同,是向后退步,转腰恢复成向南的虚步亮掌。 02,左搂膝拗步:落手,转腰,摆手,收脚,上步屈臂,弓步搂推。 讲解:也是向南落手转腰,摆掌收脚,摆手方向西北,然后出脚屈臂,面向正南上步,弓步搂推。 03,左单鞭:坐腿带手扣脚、转腰,收脚穿手,转身上步,弓腿平云,坐腿平云后云转腰,移动重心坐腿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讲解:先把手带回来,坐腿扣脚,向右转,然后重心再向前送过去,把后脚收起来,右手从左手下边穿出去,转身向西平圆云手,划了一个平弧,坐腿转腰,再勾手,转向正东,勾手出脚推掌。简化太极拳在这里是做了个立圆的云手,而四十八式太极拳是做了个平圆的云手,动作过程不同了。

太极拳 85式 口令

太极拳85式口令22:41 付清泉杨氏太极拳85式口令.mp4_标清guiyou2678 12,630 07:04 简化太极拳_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archer 200 02:18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dempsey 51 21:16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cornelius 43 20:4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 阳阳看股 707 20:57 乔振兴正宗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标清 文竹 1,069 20:4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 nancy 52,238

00:30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_剪切片段-12537 阳阳看股 221 21:30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太极高11 23,864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taoyuanhongmei 64,408 22:45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288,368 23:22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180,985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106,167 28:34 李正清带口令带字幕演练杨式85式太极拳(新编)老来乐 257 22:29

杨式太极拳85式配乐带口令4(赵幼斌22:30) 清远 210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配乐带口令演示 钟伟 378 22:47 杨式太极拳85式有口令及字幕标清 土老帽 3,198 07:18 太极拳-85式杨式太极拳(口令版)(流畅)larry 116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文献阅读报告写法

注:(1)以下资料来自不同网站,恕未一一指明其出处。 (2)以下资料仅供学习使用。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的写法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阅读报告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阅读报告,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

42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套路分解详细讲解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㈡ 7.撇身锤 8.捋挤势㈡ 9.进步搬拦锤 10.如封似闭 第二段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锤 14.转身推掌㈡ 15.玉女穿梭㈡ 16.左右蹬脚 17.掩手肱锤 18.野马分鬃㈡ 第三段 19.云手㈢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灌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锤 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㈡ 29.退步穿掌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虚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内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1990年定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内容,随后不仅成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受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杨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杨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杨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布局合理,动作数量、内容组别符合规则要求,在编排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难度;特别是近年来,又对难度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可操作性。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练习风格应以杨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杨式化处理,但是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陈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型上有所变化;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 第一段 一、起势 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 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 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