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显微镜实验专题归纳

高中生物显微镜实验专题归纳

高中生物显微镜实验专题归纳
高中生物显微镜实验专题归纳

高中生物显微镜实验专题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与选修中所涉及的有关显微镜的内容有:1、脂肪的鉴定。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6、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的结构。7、测细菌的细胞数目。

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知识拓展

1 使用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一

(3)低倍镜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方法总结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 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直接观察类应选有颜色的材料;染色观察类应选取无色的材料 ①滴水或染液→取材→盖片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细胞分裂) ①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②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始终用低倍镜 依据原理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五个鉴定类实验(填表) 2.熟记常用化学药品及作用(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 | 应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 | 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 ? ? 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 ? ? 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2.关于颜色反应的实验归纳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三模拟调查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几种调查类实验(填表) 2.模拟尿糖检测实验的原理(填空) (1)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的。 (2)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氧,氧可以将滤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对,即可知道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推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 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 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 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能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而在高考中相对稳定。由于学生缺乏实验设计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导致考试中严重失分。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题型等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实验名称或课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问题或事实); (三)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隐含着实验假设和预期); (四)实验材料和条件(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完成该实验必备的仪器、设备、药品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测量或观擦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观擦指标与准确的记录); (七)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八)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科学的

结论。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要依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 原理,不能主观臆造。如: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高效性实验的顺序等。 (二)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实验汇总--复习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分类 教 材 实 验 考 纲 要 求 显微观察类 (1)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5)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6)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熟练掌握显微镜 的基本操作,特别是高倍镜的使用 2.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等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了解这些实验所需材料的特点、试剂的作用 3.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实验进行恰当评价并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验证鉴定类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理解实验原理,明确相关试剂的作用 2.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调查模拟类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 系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4)模拟尿糖的检测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掌握模拟实验和调查实验的实验目的,开 展实验的步骤及方案,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掌握调查、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和种群丰富度等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处理的技能 探究设计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学会从实验目的中寻找相关的实验变量 2.学会依据原理来制定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类(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 生根的作用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 变化 (6)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的方案设计 3.学会分析实验中设置的对照实验,以及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4.学会分析每个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以及无关变量 5.学会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观察核酸死 甲基绿、 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线粒体活健那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死 龙胆紫溶 液(或醋酸 洋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死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 观察叶绿体 原色观察叶绿体活 无 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 表皮)、藓类的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紫色大液 泡 活 成熟植物细胞,如紫 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高中生物必考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①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②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③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④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PS;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 实验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①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②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PS: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线粒体能在健那绿中维持活性数小时 实验四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新)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汇总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 面的实验步骤错误 ..的是(A ) A.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B.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片→洗去浮色→制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叶绿体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2.(2010·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 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 变化,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B A.物质C是尿素,其含量增加的原因是细胞代谢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 B.转氨酶是肝细胞代谢所需的酶,若在细胞培养液中被检测到原因是细胞膜胞吐所致 C.小鼠肝细胞体外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D.培养小鼠肝细胞时,需要使用胰蛋白酶对细胞进行分散 3.(2010·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下列对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不合理 ...的是 C A.用苏丹III染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存在 B.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变小 C.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D.用动物细胞制备细胞膜比用植物细胞更容易 4.(2010·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下列对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不合理 ...的是 C A.用苏丹III染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存在 B.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变小 C.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D.用动物细胞制备细胞膜比用植物细胞更容易 5.(2010·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A.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过氧化氢酶的溶液中,溶液呈紫色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细胞中的DNA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从而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中的分布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 一、显微镜的结构 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 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 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作 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 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 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转动转换器,,可根 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 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 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 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二) 光学部分 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要特别注意分清下列几组结构,弄清它们各自的功能 ①转换器和遮光器、②通光孔和光圈、③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④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⑤反光镜的平面和凹面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一→反光镜一→遮光器一→通光孔一→标本(一定要薄而透明)一→物镜的透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一→镜筒一→目镜(再放大成虚像)一→眼。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案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

光学显微镜实验报告

光学显微镜实验报告 通信(1)班赵雯琳1140031 【实验目的】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学习使用显微镜测量小长度的方法 【实验仪器】 显微镜,可调狭缝,白光源 【实验原理】 显微镜是用来观察和研究微小物体的助视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物镜和目镜。为简便起见,吧构造复杂的物镜和目镜视为由单个凸透镜组成,物镜焦距较目镜短。 物体先由物镜放大再由目镜放大观察到该实像。 【实验内容】 1·取出显微镜,置于左前方,便于观察与记录。 2·打开白光源,显微镜进行调光。 3·将可调狭缝置于载物台上,并固定好。 4·调节调焦手轮,使得狭缝的像清晰。 5·调节分划板及焦距,使得分划板观察清晰。 6·调节测微鼓轮,使得分划板的第一个交点位于左狭缝的左端。 7·转动分划板,当第一个交点位于左狭缝时,记下数据,继续转动手轮,当同一个交点位于右侧狭缝时,再次记录数据。 8·将手轮转回左狭缝的左端,再向右端转动,重复7的步骤,记录三组数据。

【数据】 σ=0.01 d=1.65±0.01mm 【误差分析】 1·调节目镜不够准确,使得分划板不是非常地清晰,狭缝板与分划板不处于相对平行的两个平面。 2·手轮的空转需要空间,产生空转误差。 3·视觉的误差使得度数不是非常准确。 【注意事项】 1·狭缝应垂直于显微镜筒的移动方向,使得测量的狭缝下同一水平上。 2·用分划板上的同一点测狭缝的距离,保证测量的狭缝在同一水平上。 3·分划板与狭缝的像必须清晰且在相对平行的两个平面,消除误差。 4·在每次测量中必须保证手轮往同一方向转动,避免空转误差。 5·注意度数采用千分尺的度数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试题总汇

高中生物实验试题总汇 姓名: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显微镜目镜为10X,物镜为10X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X后,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B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2.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关于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实验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实验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 3.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洒精发酵是否彻底,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最好依次选择的试剂(A ) ①苏丹Ⅲ②Ca(OH)2 ③斐林试剂④双缩脲试剂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 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染 色剂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吡罗红能促进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的分离,有利于甲基绿与DNA结合 C.染色时间越长,观察效果越好 D.该实验的结论是DNA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分布在细胞质中 5. 下列可以作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材料的是( D ) A.神经细胞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人的成熟红细胞 6.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 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a、b表示该部位溶液的浓度,由此可以推测( D ) A.a>b,细胞渗透吸水 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a<b,细胞渗透失水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7.若要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在不伤害细胞内部结构的 条件 下,利用哪一组酶除去细胞壁效果最好( B ) A.果胶酶和蛋白酶 B.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望远镜与显微镜实验报告

望远镜和显微镜 实验报告 BME8鲍小凡15 【实验目的】 (1)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放大率等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一、望远镜 1、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无穷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再利用目镜将此实像成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 图1 望远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使用望远镜时,应先调目镜,看清分划板,再调镜筒长度。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无视差(中间像落在分划板平面上)。

2、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记目视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对人眼的张角为ω’,物体直接对人眼的张角为ω,则视放大率: tan 'tan ωωΓ= 由几何光路可知: 0'''tan ,tan '''e e y y y f f f ωω= == 因此,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0' 'T e f f Γ= 实际测量望远镜无焦系统的视放大率时,利用图二所示的光路图。当物y 较近时,即物距: () 100'1''e L f f f <+ 时,物镜所成的像会位于O e 右侧(实像)或左侧(虚像),经目镜后,即成缩小的实像y’’,于是视放大率: 00'''''T e e f f y f f y Γ= == 图2 测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图 3、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当望远镜的被观测物位于有限远时,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可以通过移动目镜把像y’’推远到与物y 在一个平面上来测量。如图三。此时:

''tan ' ,tan y y L L ωω= = 于是可以得到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 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 =- 可见,当物距L 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可见,当物距L 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图3 测望远镜物象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二、显微镜 1、显微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是会聚透镜,位于物镜物方焦点外侧附近的微小物体经物镜放大后先成一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再经目镜成像于无穷远处,这两次放大都使得视角增大。为了适于观察近处的物体,显微镜的焦距都很短。 图4 显微镜基本光学系统 使用时需先进行视度调节使分划板叉丝的像位于人眼明视距离处,再调焦使被观察物清晰可见并与分划板叉丝的像无视差。

高中生物 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总结 考纲要求: 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成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 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 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 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 节、镜臂、载物台(上有 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 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 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 头越长,放大倍数; 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 长,放大倍数。 成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 是的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意: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 10×)

2.对光。转动,使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和,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关键: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或装片(约0.5cm),左眼从目镜内观察,(反时针)旋转,使镜筒慢慢上升,看清物像时则再稍稍转动,直到物像更清晰。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关键: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转换高倍镜。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此时只准用和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关键顺序:移装片→转动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和反光镜(或光圈)。问题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的原因是()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物镜未转到正确位置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 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看到的细胞数目,视野,工作距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看到的细胞数目,视野,工作距离。故装片不能放反。 5.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移动: 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方移,才能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污点位于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污点位于;换物镜后消失,则污点位于。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放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摆正。

实验1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1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班级:10生科二班/星期三上午第二大节课/第二小组 姓名:杨袁予童组员:杨方、朱树生 实验时间2113年 3月 6日 一、实验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熟练使用显微镜进行试验观察。 2、能够分析显微镜常见故障的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三、实验内容: 1、利用高、低倍显微镜和油镜观察一些永久装片。 2、将所观察到的镜像绘制成图片。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装片或切片等。 四、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用途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要研究许多细微的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2、显微镜的构造 光学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遮光器和光源等。 3、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两由大部分组成。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成像系统,由反光镜和旋转光样构成照明系统。

五、实验步骤: 1、低倍镜的使用 (1)取镜和放置: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轻轻地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离实验桌边缘5cm为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镜端与孔保持2厘米距离)。转动遮光器,使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到目镜里看到白亮的视野。(3)放置玻片标本:把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有标本的一面向上 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 (4)调节焦距:下降镜筒,侧目注视物镜头,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直到物镜头接近装片为止。上升镜筒,左眼注视目镜内,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从目镜内看清物像为止。再轻微来回转动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2、高倍镜的使用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像调节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调节细准焦螺旋。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实验汇总复习考试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4)模拟尿糖的检测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掌握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和种群丰富度等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处理的技能 探究设计类(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 生根的作用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 变化 (6)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学会从实验目的中寻找相关的实验变量 2.学会依据原理来制定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的方案设计 3.学会分析实验中设置的对照实验,以及设 置的目的和要求 4.学会分析每个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以及无关 变量 5.学会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对实验结果进 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观察核酸死 甲基绿、吡 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线粒体活健那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死 龙胆紫溶 液(或醋酸 洋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死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 观察叶绿体 原色观察叶绿体活 无 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 表皮)、藓类的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紫色大液 泡 活 成熟植物细胞,如紫 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直接观察类应选有颜色的材料;染色观察类应选取无色的材料 ①滴水或染液→取材→盖片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细胞分裂) ①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②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始终用低倍镜 依据原理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名称盐酸的作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①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试剂成分斐林试剂0.1g/mlNaOH溶液0.05g/mlCuSO4溶液 双缩脲试剂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是否混合? 斐林试剂:混合后再滴加 双缩脲试剂: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不加热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必修一P40)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1“探究”)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