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5年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2005年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2005年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2005年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2005年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wfqiang 发表于 2006-4-19 10:56:00

《教育研究》编辑部

每年教育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却很不乐观。为此,几年前,编者就向《教育研究》编辑部主编高宝立提议,由《教育研究》编辑部商量有关教育理论刊物、有关专家学者,就年度教育理论的进展进行总结,在《教育研究》杂志和本报教育科学版联合推出《年度教育研究报告》,以期扩大教育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去年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已经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发表,这里我们发表该文的报纸版。

——编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最近,本刊编辑部发表《2005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对2005年度教育研究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评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一些新观点。

一、道德教育问题

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道德教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路。

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

对于德育工作细微品性缺乏认知和领悟,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德育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导致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现象相当严重。

德育低效源于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方”和精确制导的“技术手段”,缺乏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和关怀,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

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或国家对个体的一种规约和要求,也不仅仅是用社会性的价值规准去要求个人,道德对个人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

为克服传统德育方法表现出的诸多弊端,道德教育应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

进行德育工作制度化、个案化建设,是解决德育形式化的关键;改善师生的道德生活环境,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加强的细微环节;德育工作生活化、真实化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专业发展

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的总要求,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

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赖于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

实践智慧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作为

一种隐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以行动、反思和研究作为基本的学习途径。

教师要面对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并做出某种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

必须促进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外显化。教师揭示、分析自己已有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是一个反思自己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过程,不但可以使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调整,而且有利于促成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形成。

教师叙事是教师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教师应该通过叙事,审视和分析自己的课堂生活与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

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让教师在法律上拥有专业自主权,是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的有效手段。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带来了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即: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

教师专业道德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职后提高,即教师继续教育,应由“传授模式”转向“发展模式”,走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不能用理论的多元性来模糊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与社会、课程与文化、课程与知识之间关系的处理,课程理论要发展,应该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从哲学层面上探讨它“直接”的理论基础。

在澄清“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多元论”与“多样性”等概念以后,新课程改革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多样论教育理论相结合,“将外国教育理论中国化”。

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学习不是单纯的现成知识的积累,是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场所,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互动型学习环境”;“课程”的概念需要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

“回归生活”不是要取消社会与学校的边界来使课程与生活变得统一起来。学校课程实施策略,需要让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实践性,来品尝由求知带来的快乐。

课程改革的参照系,应更多地立足在国内而非西方,应走基于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国际化、全球化之路。国家课程改革政策,需要“地方化”的设计与执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规范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从学校和教师层面上,虽然课程政策赋予学校和教师相应的课程权利,但还是存在权利缺失、迷失以及权利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应从管理层、培训层和教师层上提高课程的领导力、转化力和执行力。

四、职业教育改革

济社会起到批判和警示作用。

大学理想和理念不仅仅需要论理,更需要体悟和感受,也只有在体悟过程中,才能形成大学的精神与品位。它是一个“理念群”,包括核心理念、基本理念和具体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应该善于在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为自身定位,在坚持自身品格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外部世界的多样化需求,科学定位,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解决规模发展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等矛盾,需转变比较劣势思维、规避趋同化路径,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这是今日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教学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培养社会、国家所需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并更多地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更根本的是要发挥各个高校和广大教师的自觉性,而高等教育认证,则是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机制。

针对我国当前由于快速扩招造成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足、师资不足和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将质量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特别不能忽视本科教育质量。

财政困难固然阻碍大学的发展,但是制度建设的滞后,对大学则构成更致命的危机。没有现代制度,就没有现代大学。没有必要的制度建设,我国大学就不可能在国际知识体系中从边缘走到中心。

■道德教育问题

为克服传统德育方法表现出的诸多弊端,道德教育应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

■教师专业发展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带来了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教师专业道德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回归生活”不是要取消社会与学校的边界来使课程与生活变得统一起来,而学校课程实施策略上的选择,即让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实践性,来品尝到由求知带来的快乐。

■职业教育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长慢,已成为制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瓶颈”。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

■农村教育

村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村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农村教育应当承担起村落文化的改造和民主意识与民土文化的培育,唤起村民觉醒、开发村民“脑矿”的使命。

■大学建设

财政困难固然阻碍大学的发展,但是制度建设的滞后,对大学则构成更致命的危机。没有现代制度,就没有现代大学。没有必要的制度建设,我国大学就不

可能在国际知识体系中从边缘走到中心。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7日第3版

电大《国际教育新理念》课程期末复习指导试题及答案.doc

兵团电大2018年春季学期《国际教育新理念》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总体说明 1、试卷适用的专业 本次试卷适用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2、试卷使用的教材版木信息 教材名称《现代外国教育思潮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徐辉,2008年3 3、蛀卷的整体结构: 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试卷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 一、名词解释题4道(每题3分,共12分。) 二、填空题9空(每空2分,共18分。) 三、单选题10道(每题2分,共20分。) 四、简答题5道(每题6分,共30分。) 五、论述题2道(每题10分,共20分。) 二、考试重点内容及典型题目 第一章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量义教育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 2.历经四大阶段的进步主义教育 3.进步主义教育研究方向的两大延仲 4.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 典型题目: 一、名词解释题: 1 ?经验主义2.自然主义3.实用主义 4 ?开放教育 5 ?生计教育 二、填空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垄断资产阶级盘剥的中小资产阶级掀起了反抗现实的社会改革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最早登载揭露美国教育落后、阴暗面,呼吁教育改革、传播科学的教育学的朵志是纽约的周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志。 3.兰克尔与伍德沃德倡导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 4.职业技术教育的三路大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使国际组织在促进全球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发布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教育决策咨询报告、教育公报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最新理念和趋势。 1.欧盟视教育为未来发展核心 2010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即《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与包容性的增长战略》,这是继《里斯本战略》到期后,欧盟的第二个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欧洲身处转型时期、欧洲各国需要摆脱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构建“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了欧盟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新战略将教育和培训视为欧盟未来发展的核心,视为实现“智慧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帮助欧洲各国摆脱危机的关键。 新战略特别强调,“必须做好教育、培训与终生学习方面的工作”。作为实现核心目标增长的支撑,欧盟还设计了七项行动,涉及创新、教育、数字化、就业、产业、能源、反贫困等方面。其中,“创新联盟”、“青年人流动”和“新技能与就业议程”三项行动与教育紧密相关。 2.从“全民教育”转向“全民学习” 2011年4月,世界银行集团推出了《世界银行2020教育战略-全民学习:投资于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发展》,对未来10年世行在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和实践动向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全民学习”的战略新愿景。 “全民学习”新战略,完成了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的转变,加快了从教育到学习的转移。世行认为,“全民学习”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和减贫的关键,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 “全民学习”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和青年不仅能上学,还能掌握他们拥有健康、有成效的生活并获得有意义的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面向全民学习”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将“学习”概念提到了一个比“教育”更加宽泛的层面,拓展了教育的时间观,也将教育延伸到了新的空间维度。 3.家庭背景正强烈影响教育成功 2011年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2009结果报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正强烈影响其教育成功。 经合组织用“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指数”来测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该指数根据学生提供的有关其家长的教育、职业及家庭财产信息得出。报告显示: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的成绩差异在所有国家都非常明显。平均而言,经合组织成员国中,14%学生的阅读成绩差异可以由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解释;而在匈牙利、保加利亚、秘鲁和厄瓜多尔,超过20%的成绩差异可以由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解释。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来自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更优越(收入最顶端的七分之一)的学生成绩,比普通家庭的学生阅读平均成绩高38分;而在新西兰、法国,富裕与贫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高达50分。 当前,消除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报告也发现,一些国家已成功减少了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 4.阅读素养成为成功核心技能 经合组织报告得出的另外一个具有重要政策内涵的结论是:真正影响经济及社会进步的是学习结果的质量,而不是现在各国普遍采用的“教育年限”这一指标。 经合组织用对义务教育末期学生(15岁学生)“素养”的测评来评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结果的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等)读后感 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一项工作从事久了会觉得有些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略了理论学习。 2010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 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

当今的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当今的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什么是“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在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对理论内涵的学习和把握,是影响和制约广大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与它先进的教育理念直接关联,所以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方面。其实现代教育理念涵盖面很大,能将其汇总罗列清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只能将专家们提到的或在有关材料上出现的以及我们的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观 点整理出来,意在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教育观 1、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必须全面适度,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 3、教育的追求: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6、教育就是服务,教学就是交往,课程就是生活,合作就是发展,

学习就是生存。 7、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教师观 8、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9、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10、不称职的教师授人以鱼,而优秀的教师授人以渔。 11、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2、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 13、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 14、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三、教学观 15、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16、树立问题意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

教 育 教 学 新 理 念 的 阐 释

教育教学新理念的阐释 一、教育教学新理念产生的理论支柱 “理念”的涵义:理,指理性、理论、思想;念,指观念、信念、目标。合起来意思是指富于创新的观念、应追求实现的目标。教育教学新理念则是指教师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履行的教学观念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新理念吸收了中外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如人本主义理论、互动理论、交往理论、学习型理论),教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中国当代的教育理论思想(如: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等)。 二、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新的课程观——“三级课程”的多元性 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意识;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仅仅是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课程也是可以改造的。对于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班情等特点进行选择、删除、添加、更换课程。提倡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三级课程)。淡化国家课程,强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主体职能,实施学校主体、学年主体、班级主体、学生主体的发展。课程资源很多,有: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和校园文化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村、部队,小到科研所、街道社区、大到国际社会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乡风民俗、民族文化、烈士陵园等人文资源);还有信息化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更广意义上的课程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如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专家资源等)。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参与者。 (二)新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的立体性 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目标强调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性。它的领域更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三个维度”——“三维”立体式目标。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教育理论自然不能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归根结底它是要走向“大众”的,因此一部分教育理论图书必须要讲“老百姓的话”,教育理论不能被专家和学者垄断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 张树伟陈为友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教育理论图书。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在逻辑上,《国际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

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 主义的先驱。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马修斯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3大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对教育,特别是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的教育学建构主义而言,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此外,在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理论观点,还产生了各种不同色彩的建构主义,如情境建构主义、批判性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等等。为了叙述方便起见,这里按马修斯的分类法介绍与教育有关的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的系统观点最早由心理学家提出。早在1955年,美国心理 1972年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强调认知的适应性和个体对世界模式的建构。个人建构主义的观点,用当代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提出的“轻微的”建构主义原 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菲尔德。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到维科、康德和皮亚杰影响。激进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它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立。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二:掌握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二:掌握学习理论 2.1背景与内容 掌握学习理论的背景分析 二战以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差生”问题便是困扰各国教育的问题之一。而同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以应对来自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布鲁纳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由于片面强调课程的深度和难度,致使教材深奥难懂,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因缺乏学习兴趣,厌学的情绪普遍存在。这些改革措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学校大批“差生”的出现。而这一后果却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离的。 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靠新的科技成果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力需要具有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技能。这就需要扩大教育范围,只让少数人完成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解决不了这一迫切需要。因而,发达国家必须使更多的人接受,并且不是一般地接受,而是成功地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并且为之寻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问题已不再是找到能够成功的少数人。根本问题在于确定怎样才能使年龄组中最大部分的人有效地学会那些技能与学科内容——它们被认为是在复杂的社会中发展自身所必需具备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为了在新的条件下,维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在全球的实力地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布卢姆提出了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通过;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一系列预想(得到学校分等的方针与实践的支持),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现代美国教育的实践牺牲了大批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中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 布卢姆指出:“目前的教育制度从结构上来看要崩溃了,就像一座快要倒塌而要伤及房客的旧房子,应该彻底重建。”那么,应该如何重建美国教育?布卢姆认为:“不论是更多的教育机会,还是日益增加的教育方面的经济资助,对于改善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并无多大效果。增加经费、新的时髦做法,或者教育体制结构方面的重大而彻底的变革都不能解决问题,依我看,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他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现在《教育目标分类学》(1964)、《学生学习的启蒙形成和总结评价手册》(1971)、《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教育评价》等一系列著作中。 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育目标的分类 在布卢姆的整个教学理论中,教育目标是组织教学、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基础。教学目标分类是掌握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理论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澄清了大讨论中对语文教育性质与地位的模糊认识,把争论最激烈的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统一起来,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工具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范围的极左思潮影响到语文教育,从60年代初开始在语文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是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还是上成语文课的讨论,最后,语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三老”的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挂出了“免战牌”,主张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种观点很快在全国达成了共识,因而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质,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当时的口号“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而,从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几次颁布“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工具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对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讲话进行阐述,另一位前辈语文教育家、全国中语会会长、建国以来一直参加和主持语文教材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讨论的 一个重要理论收获,就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本不成语文教材,语文课大量学习当时的报刊文章,学生写作也是写极左的“大字报”,语文课基本上成了政课,整个语文教育乱了套。“文革” 结束后,1978年教育部拨乱反正,重新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重又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使语文学科恢复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也走上了正确的轨道。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从时代背景看,应该说是正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说“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为:工具性是历史性的错误”、“工具性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死胡同”,等几种观点无视历史的特定时代因素,不作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起码是有失偏颇。对此,最近新的“语文课标”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且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专门编人了一篇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顾明远 6.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 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

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马修斯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3大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对教育,特别是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的教育学建构主义而言,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此外,在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理论观点,还产生了各种不同色彩的建构主义,如情境建构主义、批判性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等等。为了叙述方便起见,这里按马修斯的分类法介绍与教育有关的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的系统观点最早由心理学家提出。早在1955年,美国心 1972年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强调认知的适应性和个体对世界模式的建构。个人建构主义的观点,用当代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提出的“轻微的”建构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七:最近发展区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七: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 顾明远 7.1背景与内容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维果茨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的,被当作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可以看出,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茨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可以说,如果希望深入地了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正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原理上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的理论得以独树一帜。

“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内容 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的分析,为他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对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探索,则直接导致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的诞生。 在维果茨基之前,关于涉及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观点主要有3种:教学与发展无关论,认为教学不参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纯粹外部过程;教学与发展同一论,认为任何教学皆有发展性,对二者不加区分,把发展归结为“各种习惯的积累”;折中论,认为教学与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教学可形成儿童新的行为方式,从而推动发展,而发展(成熟)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维果茨基批判了前两种观点,指出前者否定教学对发展的影响,从而否定了发展教学的存在;后者赋予任何教学以发展功能,抹杀了发展的特殊性。对于第三种观点的弱点评价,则可以看出维果茨基理论的突破点所在。他指出,“折中论”假定儿童在掌握某种操作时,也掌握了应用范围大得多的普遍“结构原则”,从而能够让儿童可以向更大范围的其他任务迁移。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在于它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而完全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归于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来看,我们就必须注意到人的心理受到历史的制约。他指出,“儿童发展中的每一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出台——头一次作为集体的、社会的活动出现;第二次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和内在思维方式出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人的外部,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 智慧的人生从读书开始,且读且思,且思且行,这一路必将书香四溢,笑语满怀!下面是整理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阅读《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让书中浅显易懂的典型案例深深地吸引住了。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读后感受颇深。数学家王梓坤曾说:“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趣,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在温馨的读书里,我谈谈我的读书收获。 《国际教育新理念》以我们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发性、解惑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全书包括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三部分,宏观教育理论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两大国际性教育潮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化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

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的案例更具可操作性,对我们教师日常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认为具有深层意义的指导作用。 让我感兴趣的是创新教育和问题教学法。这两个章节让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必须提倡问题教学。思考、创造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能思考、创造。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更重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聪明的表现。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把提出问题放在首位,即他比认识、解决问题更重要。 回顾自己的教学和听课经验,都是师问生答,都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我的问题都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或者问学生:“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我就放心了。

国际教育新理念作业答案

《国际教育新理念》作业一 一、单选题 1.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B )。 A语言的形成B人类劳动 C 脑体分工D文化发展 2.中国的学校最早出现在( D )。 A商朝B汉朝C周朝D夏朝 3.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 )。 A《学记》B《大教学论》C《论语》D《论演说家的培养》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B )。 A《学记》B《大教学论》C《论语》D《论演说家的培养》5.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B )。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洛克 6.提出“教育适应自然”观念的教育家是( A )。 A卢梭B夸美纽斯C杜威D苏格拉底 7.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C )。 A 夸美纽斯 B 康德C赫尔巴特D培根 8.以下不是杜威观点的(C ) A儿童中心B经验中心C教材中心D活动中心 9.不是80年代后进入教育学视野的是( A )原理。 A系统论B耗散结构论C协同论D突变论 10.柏拉图的《理想国》出现于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A )。 A萌芽期B雏形期C形成期D科学化期 二、名词解释 1.教育P6

2.学校教育P6 3.四段教学法P26 1、是赫尔巴特提出的,它将教学过程确立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4.教育艺术P103 是指教育者在长期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中和对教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中,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灵活的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稳定综合的表现出来的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三、简答题 1.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P18 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科学期。 萌芽期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论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雏形期的教育学已经具有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始形态。 发展期的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是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科学期的教育学开始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了。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目录: 1 宏观教育理念 1.1 终生教育思潮 1.2 学习化社会 2 一般教育理念 2.1 合作教育:塑造新型的师生人际关系 2.2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2.3 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 2.4 范畴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2.5 多元智力理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2.6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2.7 全民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2.8 教师专业化:以高标准求高质量 2.9 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 3 教与学的理念 3.1 发展性教学理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2 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 3.3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以学科结构发展儿童智力 3.4 范例教学:举一隅以三隅反 3.5 交往教学:个性的“自我实现” 3.6 情商说:对智力本质的追问 3.7 认知学习:当代学习理论的主流 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3.9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 3.10 教学过程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

3.11 智力操作图式说:在活动中成长 3.12 发现教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13 暗示教学:无意中的收获 3.14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国际教育新理念(摘要) 1、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论终身教育》“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美国于己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己于1990年颁布了《关于终身学习振兴措施与推进体制等的整备法律》,简称《终身学习振兴法》。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通常把一生划分为几个不同时期的做法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人口问题,民主化的需求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需求。 ——《学习——内在的财富》:“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将学校教育定位于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组成部分。郎格郎:终身学习是为了“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生活“”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去帮助人们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使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们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 ——《学习——内在的财富》:“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根据对未来的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