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柱手术讲义(20190505192502)

脊柱手术讲义(20190505192502)

脊柱手术讲义(20190505192502)
脊柱手术讲义(20190505192502)

第一节脊柱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症和方案设计

1、手术目的

①稳定脊柱,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②脊髓神经的减压。

2、手术适应症

①脊柱不稳(如何判断?)

②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3、手术方案的设计

①对单纯脊柱不稳而言,手术目的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通常可用经

后路器械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②对伴有脊髓神经受损者,手术目的是脊髓神经减压并同时重建脊柱

的稳定性。根据脊髓神经受压的具体部位选择经前路或后路减压、植骨、

内固定。

4、常用内固定方法介绍

脊柱内固定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经前路内固定的器械,如椎体钉、钢板螺钉系统、前路钉棒系统等;二是经后路固定器械,如经棘突固定、经椎板固定、经颈椎侧块钉棒固定系统,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等。

5、合适内固定的选择

①选择合适的坚强的内固定器械对脊柱进行可靠的固定,是脊柱手术

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

②从力学角度考虑,脊柱前部损伤应固定前部,后部损伤应

主要着重于后部结构的重建,这样才能取得最有效的固定效果。

③尽量减少脊柱的固定范围。

④选择自己熟练掌握的内固定方法。

二、手术入路

1、颈椎前外侧入路该入路可显露 C3 到 T1 前方的椎体。

①特征性结构:

下颌骨下缘——第 2、3 颈椎

舌骨——第 3 颈椎

甲状软骨——第 4、5 颈椎

环状软骨——第 6 颈椎

胸锁乳突肌内缘——为手术入路。

②体位: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两肩胛骨间垫枕以使颈部伸展,头转向对侧,上肢置于身旁。

③入路层次

切口:在病椎的相应平面作横行皮肤皱襞切口,切口从中线延伸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也可以病椎为中心作胸锁乳突肌前缘斜行切口。

浅层分离:切开皮肤皮下,切开颈阔肌表面的筋膜鞘,沿颈阔肌纤维钝性分开颈阔肌。判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在其前方切开颈深筋膜,将胸锁乳突肌向外侧牵开,将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连同气管及其后的食管一起前向内侧。切开颈动脉鞘内侧的

气管前筋膜,远离气管结扎切断甲状腺动脉,分离达椎前筋膜。

深层分离:在准备显露的椎体前,用电刀在中线处纵向切开椎前筋膜及前纵韧带,骨膜下剥离颈长肌及前纵韧带,显露椎体前方。(交感神经干位于颈长肌表面,正在椎体的外侧)

④ 易损伤的结构:

颈动脉鞘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只要连同该肌一同牵向外侧,保护鞘的完整性,鞘内的血管神经是不会受累的。

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由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前方处分出,在颈部上行与气管与食管之间;右喉返神经绕右锁骨下动脉后,于颈部行于气管之旁,在颈下部它由下外侧走向上内侧,到达位于中线的气管,所以它在右侧比左侧更易受伤。在结扎甲状腺动

脉时注意稍远离气管食管以免误伤,在做 C6、7 右侧入路手术时注意保护。

颈神经、颈交感干和椎动脉

第1-3 颈神经肌支,由后外侧进入颈长肌。颈交感干位于该肌的表面清晰可见,只要沿骨膜下将该肌连同交感干一同牵向外侧

(但不要超过横突线,以免损伤椎动脉和颈神经),一般是不会损伤的。

食管颈段位于气管后方稍偏左侧,行左侧入路向右侧牵拉食管时,很容易损伤,应先予以保护。

⒉脊柱后正中入路①

入路层次

病人俯卧或侧卧位,以病椎棘突为中心行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达棘突,切开棘上韧带,然后用骨膜剥离器沿棘突及椎板行骨膜下剥离,将棘旁肌肉推向外侧,纱布填塞止血。压迫止血后将纱布取出,用椎板牵开器将棘突旁肌肉牵向外侧,棘突和椎板即可显露。

② 注意的问题:

在整个脊柱的后入路手术中,均应明确椎板是否完整或有骨折,行椎板

外剥离时注意坚决不能使器械进入椎管或使骨折块突入椎管而造成脊髓的损伤。

后路切开分离一定要在中线,棘突是重要标志,勿进入两侧的肌肉,否则会引起较多出血。

椎动脉通行于第 1 至第 6 颈椎横突孔,位置偏外侧。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注意不要损伤,否则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只要手术分离不到达横突,一般不易损伤。如术中不慎破坏了横突孔的后壁,便可能损伤此动脉。如横突已有病理改变,则危险性更大。

3、胸椎后外侧入路( T1~T12)

①典型的胸椎后外侧入路是用以引流胸椎结核性脓肿而发展

的。其优点是不进入胸膜腔。此入路较前方开胸入路显露为小,暴

露较差。对高危患者作有限的显露可能是最佳的。

故该切口很少使用。

②体位:患者侧俯卧位,使胸壁和手术台面成60°角,病变较重侧在上。

切口:在病椎的棘突外侧约8cm 作以弧形切口,长度10~13cm。切口以病变肋骨为中心。

浅层分离: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在靠近横突处沿斜方肌纤维切开该肌,在其深层为椎旁肌。在准备切除的肋骨后面一直切到骨质。

深层分离:用骨膜剥离器将显露的肋骨上所有的肌肉附着均作骨膜下剥离,在离中线 6~8cm 处剪断肋骨。然后将肋骨内段提起,并仔细切去所有残留的肌肉及肋横突韧带,将肋骨内段转动以完成此段的切除。由横突上去除所有肌肉附着点,将横突在其与椎板及椎弓根交界处用咬骨钳咬除。去除横突后可获较宽广的显露。用手指触摸及分离将壁层胸膜推离椎体,小心地进入胸膜后间隙。椎体及椎间隙即被显露。

危险部位:

血管剥除肋骨时,往往会损伤节段性肋间后动脉,其位于肋骨下缘,如被伤及应予结扎。

肺及胸膜应钝性分离避免伤及肺及胸膜。如伤及胸膜则安放闭式引流。

4、胸椎前侧经胸入路

①根据病椎的位置选择切口位置,通常以病椎上 2 位肋骨为手术切口,如T10 需切除第 8 肋。

②体位:右侧卧位,腋下垫枕,将左手置于患者头上。

切口:沿拟切除的肋骨走向,向前略超腋前线,向后距棘突约

5cm。

浅层分离:沿切口切开背阔肌及前锯肌,直达肋骨。切开肋骨

膜,骨膜下剥离肋骨,切除该肋骨的后3/4,切开骨膜及胸膜达

胸腔。胸腔撑开器慢慢撑开切口。

深层分离:请麻醉师使肺萎缩,然后用湿纱布将肺保护好,沿

椎体左侧切开壁层胸膜,于椎体侧方结扎切断越过椎体的肋间动静

脉,骨膜下剥离显露椎体侧方。

5、腰椎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

①此入路适用于L1 到 SI 椎体的手术

②体位:患者右侧卧位,左侧在上。

③入路层次

切口:从第 12 肋后半部到脐及耻骨联合中点平面的腹直肌外缘作腹侧方斜切口。

浅层分离:加深切口到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并将其切开,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达腹膜,沿切口切断该两肌达腹膜

外。用湿纱布及手指钝性分离腹膜,将腹膜腔及其内容物轻轻推向内侧,显露腰肌筋膜。

深层分离:辨明腰肌筋膜,勿进入该肌,沿腰肌表面向内侧到达椎体前外侧面。结扎切断拟处理椎体的节段血管,骨膜下剥离显露椎体的侧前方。(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实际上被腰动脉及腰静脉

捆缠在腰椎椎体的前部,病变椎上这些血管必须一一结扎切断,方能游离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而达到椎体的前部。)

④危险部位:

神经

交感干位于椎体侧面及腰肌最内侧面处,在从前面将椎体分离清楚之后容易辨明。

生殖股神经位于腰肌前内面上,粘附于腰肌筋膜上,易于将其找到,应加以保护。

输尿管

输尿管走行于手术野内侧的腹膜与腰肌筋膜之间。由于输尿管并不附着于腰肌筋膜而是疏松地附着于腹膜,正常时它随腹膜及其内容物一起坠向前方,已离开手术野。如术中见有疑似输尿管者,可轻轻触试之,其会有蠕动发生。

6、胸腰段前路胸腹联合入路

①适用于 T11-L2 的前路手术。是胸腔和腹膜外入路的联合。

②体位:右侧卧位。

③入路层次

切口:经 11 肋或 12 肋斜向下内达腹直肌外。

浅层分离:切除肋骨和到达腹膜外同前。

将壁层胸膜及腹膜从膈肌上钝性剥离后,于膈肌止点约1cm 切断该肌,切开肋骨骨膜,使胸膜外腔及腹膜外腔连通,胸腔自动

撑开器撑开切口。(将壁层胸膜试行从膈肌分离而达胸膜外间隙可

不用进入胸腔。)

深层分离:同前。

三、术前准备

1、手术者的准备

①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出现

和完善,为治疗提供了大量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积累和更新知识。既要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又熟知每一种手术的原理、适应症、手术程序及关键步骤等有关问题。使之在治疗时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取得良好

效果。

②术者必须具有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诊断过程。正确的诊断是一

切正确治疗的前提。一个完整的诊断,不但要包括主要疾病的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而且要明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重要脏器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选

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③术者在设计手术时,应考虑: A、手术的必要性。不允许为作手术而手术。 B、手术的可行性。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术者的理论和技术能否完成手术,

所处条件是否允许开展该手术。反对不具备条件而冒险手术。 C、手术的安全性。必须首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否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④在制定手术方案时,术前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手术设计包括

手术入路、手术范围、手术方式,并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制定处理措施。

如果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应首选手术简单、创伤小、合并症少,术者最熟悉的手术方式。最新的术式不一

定是最好的术式。

2、患者的准备

①全面系统的查体,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以了解患

者的全身状况和重要脏器功能。发现有其他内科问题作相应的处

理。

②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提出要求患者配合的事项和手术前

后应注意的问题。说明手术目的,可能取得的治疗效果,手术的危

险性,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术后可能遗留的问题,签署手术同意书。

③术前医嘱及手术通知。术前一日应清洁全身,术前抗生素的使用,通知手术室和麻醉科进行手术准备。对情绪过度紧张的患者,入睡前给予适当镇静药。

④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训练;呼吸训练,包括充分的深呼吸和有效

的咳嗽;肢体活动训练,在术前可增加机体代谢、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耐

受性,术后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

⑤截瘫患者长期卧床、心理负担重、活动少、食欲差,加之胃肠功能紊乱,常发生营养不良。应鼓励患者多进食,并多吃新鲜水果。必要时,可采用

管饲或静脉高营养,尽可能改善营养状况。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情况。

3、手术器械及内固定材料的准备

①脊柱手术器械可分为通用器械、专用器械和特殊器械三部

分。通用器械指用于消毒、切开、止血、缝合、剪线等外科基本操

作的器械。专用器械指用于脊柱暴露、切骨、植骨等操作的器械。

特殊器械指用于特定手术操作用的器械,尤其是各种内固定手术专

用器械。如脊柱前路手术须经胸腔进行,则需增加以下器械:肋骨

剥离器 1 把,肋骨剪 1 把,胸腔自撑拉钩 1 套,肋骨闭合器 1 副,胸腔闭式引流管及闭式引流瓶 1 套。

②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这需要充分考虑术中

可能发生的问题,备齐术中可能需要的材料。

四、手术操作步骤

1、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①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致脊髓前方受压者。

②操作步骤:⑴凿骨开窗:用尖刀及髓核钳切除伤椎上、下椎

间盘后,再用咬骨钳将伤椎前方骨质切除。⑵切除底部骨质:用角

度刮匙将致压骨前方的松质骨等尽可能刮除,底部仅留一薄的骨

壳。⑶彻底切除致压物:从椎间隙用小的角度刮匙逐渐地刮除伤椎

的后壁,并摘除髓核组织,彻底减压。⑷植骨固定:生理盐水冲洗

局部,底部垫以明胶海绵,稍撑开椎间隙致颈椎正常生理前屈,取合适长度的钛笼装入刚取下的骨质置于椎体间(或用同样长度的髂

骨块),前正中钢板螺钉固定。⑷放置橡皮引流条,逐层缝合。

2、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后路手术

①适用于胸腰椎骨折不稳定型,尤其伴有椎体严重压缩或椎间

关节移位须复位者;椎板骨折突入椎管者。

②操作步骤:⑴在 C 臂透视下在伤椎的上、下椎的两侧椎弓

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⑵需行椎管减压、探查者,则需行椎板切除。相邻上下椎

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其向上附着于上一椎板下缘的前面,向下附着于下一椎板

上缘的后面,两侧黄韧带向内侧于后中线相遇,但并不合拢,中间留一缝隙,容

小静脉通过,连通椎管内外静脉丛。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连接。切除棘间韧带,

于下椎板的上缘分离黄韧带,用神经剥离器分离黄韧带与硬膜囊的粘连,切除黄

韧带,再用椎板咬骨钳切除椎板达硬膜外。在 L2 以下可将硬膜囊轻轻推向内侧而

将突入椎管的椎体向前打压,以使椎管减压。⑶用连接棒将上下椎弓根螺钉连接,复位椎体骨折或脱位,将钉棒固定。⑷生理盐水冲洗,横突间、椎板间及关节突

间植骨,放置血浆引流管,逐层缝合,结束手术。注意:任何操作都要避免对硬

膜囊造成压迫或牵拉。

第二节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一、手术适应症

1、症状严重,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多次发作者。

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产生神经功能障碍者。

3、中央型突出或有游离块脱入椎管产生马尾神经症状者。

4、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或脊椎滑移。

二、手术方法

传统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有“开窗法”、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其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情况及术者的熟练程度。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需切除椎间孔后方的上下关节突,或运用后外侧途径暴露及摘除髓核。如有脊椎滑移还需作脊柱融合固定。

“开窗法”软组织分离局限、骨质切除少,对患者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

大多数椎间盘突出都可采用此法。

椎间盘突出合并明显退变,需较广泛减压者可采用半椎板切除

术。

同一椎间隙双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合并中央型腰椎管狭窄需要双侧探查

及减压者,可采用全椎板切除术。

同一椎间隙双侧突出不伴有中央椎管狭窄,也可采用双侧开窗法。这样

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更小。

如果切除了两个以上的关节突,或在同一间隙切除了椎间盘及关节突,或合

并有脊柱滑脱,则需行融合固定。

1、经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步骤

⑴麻醉麻醉方法的选择各家不一,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持续硬膜外麻醉、

腰麻、局麻均可选用。

⑵体位侧卧位、俯卧位均可。任何体位均应注意勿使腹部受压。

⑶切口正中或微偏向患侧的纵行切口,一般应包括临床诊断病

变椎间隙上下各一个腰椎棘突。

⑷显露椎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沿患侧棘突侧缘切开腰背筋膜、韧带及肌腱。切开时刀锋应紧贴骨面。用骨膜剥离器将患侧肌肉从棘突和椎板上作骨膜下剥离,一直分离到关节突外侧。经填塞止血后放入椎板牵开器,即可清楚地暴露手术野。

术中定位困难可行 X 线摄片或 C 臂透视定位。

⑸椎间盘显露以长柄小刮匙或薄而窄的骨膜剥离器分离黄韧带上下缘附着,

用椎板咬骨钳切除上下缘椎板,分离黄韧带与硬膜的粘连,切除黄韧带。从硬膜囊

外侧分离,切除侧隐窝内黄韧带并扩大侧隐窝。以神经剥离器从“窗”的外侧从上

往下向内分离神经根,将神经根牵向内侧即可见突起的白色椎间盘。

⑹髓核摘除将神经根牵向内侧,切开突出的纤维环,用髓核钳取出髓核,尽

可能将椎间盘内碎片都取除。如椎间盘突出位于神经根内侧,尤其在较大的突出,

神经根牵向内侧较困难,不必勉强将神经根牵向内侧,可就地进行摘除。摘除髓核

后神经根往内牵拉时应无明显张力感,如有张力应仔细检查有无髓核碎片遗留。冲

洗椎间隙及切口,彻底止血。

⑺闭合切口松开拉钩,放置血浆引流管于椎板外。逐层缝合。

⑻术后处理:预防感染,观察切口及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卧床休

息2 周切口拆线后戴腰围起床活动。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休息 3 月,勿弯腰负重或剧烈活动。

2、手术并发症及预防

⑴出血

① 椎管内静脉破裂出血,有时使手术难以进行。

预防方法是,摆体位时腹部勿受压,否则静脉压增高,静脉扩张,分离时易破裂出血。用肾上腺素盐水棉片在神经根周围填塞片刻,血管收缩,分离时不易破裂,较小的血管破裂亦很快止血。如较大的血管出血,可用棉片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亦可直视下双极电凝止血。

②手术操作粗暴,夹取椎间盘组织过深,有可能损伤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

只要操作仔细,夹取深度不超过 2-3cm,一般不会损伤椎体前方大血管。一旦发生

这类损伤,病员很快出现休克,应立即剖腹探查,修补破裂的大血管。

⑵硬脊膜损伤

操作粗暴,使用椎板咬骨钳时未分离硬膜并加以保护,术中可致硬脊膜损伤而

脑脊液外溢。应立即用棉片填塞,摇低手术台头端,找到破口,用细针线缝合。如

缝合有困难可用筋膜片、肌片或脑脊膜补片缝合固定。术后放置引流管,严密缝合

肌肉及筋膜,防止硬膜囊肿及脑脊液漏形成。

⑶神经根损伤

常因手术视野不清或操作粗暴所致。预防的方法是充分止血,直

视下进行深部操作,在未看清神经根以前勿用刀切开椎间盘。牵拉神

经根不要太粗暴,每3-5 分钟应放松一次,以免对神经根造成牵拉性

损伤。术中用双极电凝止血时要远离神经根。

⑷防止遗留髓核块、纱布或棉片于切口内

椎间盘摘除后要仔细探查神经根是否松弛,周围是否有残留的髓核。手术台上所用纱布、棉片要手术前后常规点数。

3、术后并发症

⑴血肿

如术后2-3 天下肢或肛周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应高度怀疑有硬膜外血肿,宜及早手术探查清除血凝块止血,否则神经功能的恢复将受影响。

⑵坐骨神经痛未消失

大多为髓核块未能全部取除,定位错误未能将病变椎间盘摘除,或合并神

经根管狭窄而手术仅摘除了髓核。术后疼痛消失一段时间,又有复发,或健肢出

现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继发性改变,引起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亦可能是另一

间隙有新的突出。若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可再手术,并植骨融合手术节段。

⑶椎间隙感染(或椎间盘炎)

一般于疼痛消失1 周左右出现严重腰痛、腰肌痉挛,偶有腹胀、双下肢不适,伴有低烧、白细胞稍增高、血沉明显增快。治疗应卧床休息,应用广谱抗生素,

对症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⑷脊柱不稳

如果术后病人腰痛持续存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脊柱不稳。对于腰痛严重者,在腰椎动力位摄片有明显脊柱节段不稳者,应行脊柱融合固定术。

第三节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症

1、脊柱结核传统的手术适应症:

①较大的寒性脓肿(多大?);

②有明显死骨或空洞(多大?);

③经久不愈的窦道(多久?);

④有脊髓受压症状和(或)体征。

2、脊柱结核的绝对手术指征

①脊髓受压伴神经功能障碍。

应在积极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减压,以挽救脊髓

功能,避免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而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需急诊手

术。

②、脊柱的稳定性破坏、椎间不稳

应在积极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彻底清除病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以重建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以解决疼痛、潜在神经损伤风险等问题。

③脊柱明显或进行性后凸畸形(>30°)

应在积极抗结核药物治疗前提下,前路椎间撑开植骨或后路截骨矫形,以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防止迟发性截瘫。

3、脊柱结核的相对手术指征

根性神经症状、大的脓肿、大块死骨、经久不愈的窦道等是脊柱结核的相

对手术指征。

应首先考虑保守治疗,需要根据结核病变部位、程度、患者年

龄等制定治疗方案。如无效则手术治疗。

二、常用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根据病变部位选用脊柱前路或后路手术。具体见脊柱手

术入路相关章节。

1、前路病灶清除术

由于脊柱结核病灶多在前方,前路手术能够彻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有效缩短治疗周期和促进病变愈合,因此前路手术是病灶清除和重建的主要方法。

其禁忌症为合并严重后凸畸形或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开胸手术。

2、后路病灶清除术

其适应症为脊柱附件结核。另外,对于椎体破坏相对较轻,病变

组织或脓肿突向后外侧的腰椎结核可选择后路手术;对于部分病灶较轻,以稳定性重建为主要目的者,也可以选择后路病灶清除术。

3、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术

该入路是通过后路实行彻底的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而不显露神经根以及硬膜囊等椎管内结构,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对后柱结构的

过多破坏。但其适应症相对较窄,仅用于早期椎间盘周围型腰椎结核,

且破坏较轻,无椎管内脓肿或坏死组织占位,无椎旁或椎前脓肿。

三、病灶清除操作程序

1、手术目的

①病灶清除

②矫正畸形

③神经减压

④稳定脊柱

2、病灶清除方法

病灶清除应彻底,除应首先清除寒性脓肿、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组织、

死骨、坏死的椎间盘、窦道之外,还应清除空洞、硬化壁、病变性骨桥等。

在具体施行病灶清除时,要根据患者的病理影像结果来确定病

灶清除方式以及清除范围。若病变以溶骨破坏为主,则以刮匙刮除边

缘即可;若病变以硬化破坏为主,尚需切除硬化边缘 4mm 左右的硬化骨,同时多

发空洞要切除打通。彻底清除完成的标志是创面渗血、无肉眼病灶与光滑的硬化壁、创面均匀。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WOC)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AAOS、日本JOA及SlCOT等世界性会议。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

(仅供参考)骨科清创术的15个操作要点及技巧

清创术是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清除开放伤口内的异物,切除坏死、失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缝合伤口,使之尽量减少污染,甚至变成清洁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有利受伤部位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一 一般清创术步骤与方法 1、皮肤清洗和伤口冲洗: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剃去伤口周围毛发。如有油污,可先用汽油或乙醚擦去。再用肥皂水刷洗皮肤,冲洗干净后擦干。取去覆盖伤口的纱布,先用肥皂水(加双氧水)反复多次蘸洗伤口,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伤道,清除明显的异物、血块和脱落的坏死组织。 经上述处理后,用碘酒、酒精按常规消毒皮肤和铺无菌手术巾,术者换手套准备进行伤口扩大和清创。 2、伤口扩大和清创:对较深的伤口需扩大伤口,以便充分显露伤道深部。伤口延长的方向应与皮纹方向一致,在四肢一般可沿其纵轴切开;经过关节部位的切口应作“S”形切开,以免疤痕挛缩影响功能。要尽可能彻底切除失去活力的组织,清除异物和血块。 操作要由浅入深,先外而内,分片分层切除,有次序进行,以免遗漏。要彻底止血。对贯通伤应在入口和出口两处分别进行处理。 对较深的盲管伤,必要时可从侧切开进行清创或引流,以便清除所有异物和坏死组织。对离开伤道较远较小的金属异物,如取出有困难,可暂不取出,以免过多地损伤健康组织。在清创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道,最后再彻底冲洗一次。 二 骨科清创术有哪些要求? 1、清洗伤肢

先从创口周围开始,逐步超越上、下关节,用无菌毛刷及肥皂液刷洗2~3次,每次都用大量温开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每次冲洗后要更换毛刷。刷洗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勿使冲洗液流入创口内。创口内部一般不用刷洗,如污染较重,可用无菌棉花、纱布或软毛刷轻柔地进行清洗。最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创口彻底冲洗干净(最好用喷射脉冲冲洗法)。然后,用无菌纱布擦干,再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注意勿流入创口内,最后铺巾。 2、止血带的应用 最好不用止血带(大血管破裂时除外),因为用止血带有下列缺点: (1)创口缺血后无法辨别有血液供应的健康组织和失去血液供应的组织。 (2)创口内的组织因血液供应阻断,存活率降低。 (3)因创口缺血,促使厌氧性细菌生长。 3、切除创口边缘 用有齿镊子夹住皮肤边缘,沿一定方向依次切除已撕裂的、挫伤的皮肤边缘。对仍有血液供应者,只切除l~2mm的污染区域,切除后用无菌纱布将皮肤边缘盖妥。 4、清除创腔或创袋 从浅层到深层、从近处到远处进行清创,要彻底,勿遗漏。若皮肤剥离甚广,皮下创腔或创袋有隧道深入远处,应将其表面皮肤切开,仔细检查创腔、创袋,清除存留的异物。切开皮肤时要注意皮瓣的血供及日后的肢体功能。 5、皮下组织与皮下脂肪的处理 已污染的及失去活力的组织应切除。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引起感染,可多切除。 6、深筋膜

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

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 邓强1张彦军1李中锋1彭冉东2韩宪富2 (甘肃省中医院730050 兰州市;2.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730000 兰州市) 摘要: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脊柱外科手术中硬脊膜破裂的发生率为1%~17%[1],对该病处理方法较多,但是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笔者收集近几年相关文献对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综述如下。 关键词: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 1.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的原因 硬脊膜破裂主要分为外源性损伤和医源性损伤两大类。外源性损伤多由脊柱爆裂性骨折,骨碎片刺破硬脊膜或椎体骨折脱位,相应平面硬膜受压,更严重者当脊柱受到枪击贯通伤, 常造成硬脊膜大部缺损,修复困难,预后不好。医源性损伤多为手术者经验不足、粗暴操作、器械使用不当;在手术视野不清情况下盲目操作;对术中困难估计不足等可造成硬脊膜损伤,导致脑脊液漏的发生。此外术后由于患者咳嗽、喷嚏、用力排便等使腹压骤然升高硬膜囊内压力增大,脑脊液撑破并撕裂薄弱处的硬脊膜也可导致脑脊液外漏。 韦敏克等将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的常见[2]:①前方破裂,此部位闭合困难;②神经根腋下破裂,此型破裂易被忽视;③后方破裂,此型发生率最高,但易于修补;④神经根破裂,这种破裂较少见易于遗漏。 2.硬脊膜破裂的修补原则 无论采用哪种修补方法确保修补后硬脊膜的严密防水性至关重要。对于硬脊膜损伤尚缺乏系统化的治疗原则,Palavers L等[3]提出十步封闭原则:(1)充分显露硬脊膜破口,这是最关键的步骤;(2)硬脊膜破口内部探查,将硬脊膜内的血肿及碎骨块清除干净;(3)将被挤出的神经纤维彻底还纳;(4)在条件允许下使用硬脊膜内补片;(5)使用7/0或5/0的Prolene 缝线进行连续缝合是首选的方法;(6)使用硬脊膜外补片增强闭合效果;(7)使用Valsalva 动作检验修补处水密性是否良好;(8)必要时可采用硬脊膜外带蒂硬脊膜进行填塞,此方法在以上操作步骤失败时仍然有效;(9)对伤口使用多层缝合以减少死腔的产生,在此步骤中不建议使用筋膜下引流;(10)必要时使用蛛网膜下腔引流,将脑脊液引出,减轻破损硬膜处的流体压力。 3.术中硬脊膜损伤的修补方法 目前术中硬脊膜损伤修补方法有多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张阳德等[4]根据硬脊膜周径的缺损程度分为5度。1度:硬膜撕裂无缺损;2度:硬膜缺损小于1/4 周径;3度:硬膜缺损大于1/4 周径、小于2/4 周径;4度:硬膜缺损超过2/4 周径以上,但未完全缺如;5度:硬脊膜完全缺损。这样的分类有助于临床处理。1、2度损伤可以直接显微缝合修补,3度可行筋膜、肌肉、脂肪移植修复硬脊膜,4、5度则可采用硬脊膜内表面补片、硬脊膜缝合及硬脊膜外表面补片技术联合运用以防脑脊液漏。临床上一般可分为缝合修补方法及非缝合修补方法。

脊柱外科出科考试

脊柱外科出科考试 1.脊柱屈曲型损伤最常发生的部位在 A:颈椎 B:颈胸椎交界处 C:胸椎 D:胸腰椎交界处 E:腰椎 2、搬运脊柱骨折病人的正确方法是 A:抬头、抬脚法 B:搂抱搬运法 C:半坐搬运法 D:平托搬运法 3、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有价值,可靠的方法是 A:详细询问病史与严格体检 B:X线平片 C:脊髓造影 D:MRI E:CT 4、在先天性脊柱侧弯病因中,下列哪项是常见的? A:姿势性脊柱侧弯 B:功能性脊柱侧弯 C:楔形椎体 D:神经源性脊柱侧弯 E:胸源性脊柱侧弯 5、强直性脊柱炎的好发年龄是 A:16~30岁 B:30~35岁 C:35~45岁 D:46~55岁 E:56~65岁 6、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骨盆牵引 B:骨折处垫厚枕复位 C:局麻下手法复位 D:手术切开复位 E:双踝悬吊法复位 7、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精确性,确定手术部位的特殊检查是 A:椎管造影 B:B超检查 C:MR检查 D:CT检查 E:可视性椎间盘造影 8、脊柱损伤伤员的正确搬运方法是: A:二人分别抱头抱脚平放于硬板上后送 B: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动作一致将伤员搬起平放于门板担架上后送 C:一人抱起伤员放于门板担架上后送 D: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平放于帆布担架上后送 E:无搬运工具时可背负伤员后送 9、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基本的活动方法是: A:推拿按摩 B:止痛药 C:理疗 D:完全卧床休息 E:脊肌锻炼 10、脊柱结核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窦道形成,混合感染 B:椎体的病理性骨折 C:脊柱的活动功能障碍 D:截瘫 E:骨骺受累时可影响生长发育 11、颈脊柱中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节段,而头的旋转活动主要发生在 A:寰枕关节 B:寰枢关节 C:上颈段 D:下颈段 E:整段颈椎 12、颈椎病病人出现枕下肌痛及同侧头皮感觉异常,与临床关系较大的是哪个神经受刺激 A:颈1 B:颈2 C:颈3 D:颈2~3 E:颈3~4 13、“竹节样”脊椎见于 A:强直性脊柱炎 B:脊柱结核 C:脊柱侧弯 D:脊柱骨折 E:脊柱肿瘤 14、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体征中,最有意义的是 A:腰椎侧突 B:腰部活动受限 C:压痛及骶棘肌挛缩 D: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E: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15、下列哪项属于结构性脊柱侧弯? A:功能性脊柱侧凸 B:下肢不等长性脊柱侧凸 C:骨盆倾斜继发脊柱侧凸 D:坐骨神经痛引起脊柱侧凸 E:特发性脊柱侧凸

实用脊柱外科手术图解概论

实用脊柱外科手术图解【田慧中 本书系作者从事脊柱外科半个多世纪临床诊疗的经验总结。系统论述了脊柱外科的诊断与手术治疗,侧重对脊柱畸形进行详尽介绍。全书分为四篇,总论篇包括:绪论、脊柱外科解剖、Ilizarov牵拉成骨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价值、临床检查与诊断、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术后外固定、脊柱的牵引疗法、脊柱植骨融合术。脊柱畸形篇介绍各种脊柱畸形的牵引疗法、手术技术、截骨矫正术、器械内固定术及其诊断治疗原则。脊柱疾病篇主要对脊柱常见疾病的诊治进行详尽的论述,并对少见病例和疑难病症做了深入的探讨。脊柱外伤篇讲解了脊柱外伤的治疗方法。全书简明实用,配有1000余幅插图,详细讲解了手术步骤。适合我国广大骨科、脊柱外科医师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田慧中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于1928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名誉主任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脊柱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骨科、脊柱外科50余年,亲临各种手术13000余例,1980年以后专攻脊柱脊髓外科,是我国脊柱外科创始人之一。在脊柱外科领域中有突出贡献,如“全脊柱截骨矫正重度脊柱侧弯”为国际首创。发明了许多新手术,设计了许多新器械,如:田氏脊柱骨刀、田氏分叉棍、小儿轻便头盆环牵引装置等,均取得国家专利。曾获国家发明奖,国际金牌奖。曾担任和兼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新疆脊柱外科医院院长、新疆建工医院名誉院长、日本东京大学整形外科客座研究员、日本弘前大学整形外科客座教授、美国中华医学会骨外科学会副会长、《美国中华骨科杂志》主编、中国脊髓损伤研究会副会长、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科大学脊髓损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科大学全国脊柱中心总顾问、广东省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顾问、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二附院脊柱疾病中心顾问等职务。主编专业书籍:《脊柱外科论文集》、《脊柱畸形外科学》、《脊柱畸形与截骨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学》。参编专业书籍:《脊柱外科手术学》一版和二版、《中国矫形外科新进展》英文版、《脊柱变形》日文版、《截骨术》、《骨科医师进修教程》等脊柱外科和骨科方面的参考书和教科书。在国内和国际上发表论著代表作66篇。 第1章绪论 一、脊柱外科的发展史 自从1945年Smith Peterson为强直性脊柱炎驼背做截骨矫正手术,1962年Harrington器械

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8-09-20T14:40:52.8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作者:许秋梦[导读] 分析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200003)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抽取我院脊柱外科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中均取俯卧位。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两组常规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5.04,P<0.05)。结论: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以脊髓损伤、皮肤完整性受损、循环呼吸系统受损等为主,并发症预防护理的应用,可有效降低俯卧位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关键词】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脊髓损伤【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048-01 前言:俯卧位是脊柱外科临床手术治疗的常用体位[1]。这种体位有助于开放脊髓。脊柱等部位,保障手术治疗的顺利完成。但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俯卧位手术虽然可以显著改善脊柱外科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同样也可能诱发相关并发症。为了评估并发症预防护理的价值,本研究将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脊柱外科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中均取俯卧位。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2例)2组。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4.8±2.1)岁。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4.9±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1.2.2并发症预防护理 给予观察组并发症预防护理:(1)术前护理。术前1d行术前访视时,为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讲解俯卧位手术的配合要求、作用及术中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适应性。事先准备好俯卧位垫(具有缓解腹部受压作用)(2)术中护理。行手术治疗期间,妥善固定患者头部,以眼膏保护患者眼部,确保患者头托与手术膜直接接触。根据患者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方法固定患者肢体。如为腰椎、胸椎手术患者,以上肢托臂板固定其双侧上肢,以约束带进行约束,以防患者随意活动造成体位改变;如为颈椎手术患者,术中以软垫适当垫高肩部,充分暴露术区。以约束带约束患者双上肢,并于约束接触点增设无菌棉垫,以防术中形成腘神经损伤。评估脊柱外科患者的机体条件,选择适宜的受压位置作为着力点。如患者体重偏高,选用硅胶垫或海绵垫缓解患者俯卧位下双侧肋骨、膝部、胫前等易受压部位的压力。摆放体位时注意避免特殊部位受压。确认患者俯卧体位无误后,行手术治疗。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导管通畅状况。如需变更体位,则分别于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下肢、背部、腰部及胸部4处协同用力,确保患者体位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变动。(3)术后护理。术中将患者转移至病房时,注意搬动患者时确保机体脊柱、关节(因全麻作用导致机体各处均处于无保护状态)及其他部位可获得外部支持,以防搬动操作或体位变更形成脊髓损伤。术后将体位调整间隔控制于2h以下,避免长期受压导致皮肤或神经受损。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俯卧位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工具为SPSS1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手术俯卧位并发症 对照组无神经损伤发生,3例皮肤完整性受损,2例脊髓损伤。观察组仅1例神经损伤,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俯卧位并发症对比[n/%]

脊柱外科护理常规

脊柱外科的护理常规 一、入院护理常规: 1.准备床单元,睡硬板床。 2.热情接待新患者,介绍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 3.介绍入院须知。 4.做好入院护理评估,书写入院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 5.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做好原始记录,并通知医生。危急重症患者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做好急救处理。 6.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疾病做好健康教育。 二、术前护理: 1.正确留取标本。 2.做好各项检查工作,了解各项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 3.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4.指导并协助患者轴线翻身。 5.术前清洁皮肤,按医嘱行手术区备皮。 6.术前晚做好肠道准备,术前按医嘱禁食12小时,禁饮8小时。 7.根据医嘱做好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等准备工作。 8.术晨应取下耳环、项链、手表、,眼睛、假牙、发夹等饰物。按医嘱给予麻醉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所需物品带入手术室。 三、术后护理: 1.了解麻醉的方式,手术名称,术中出血,手术情况。 2.体位正确,脊柱手术,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时给予轴线翻身。四肢手术,平卧位,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 (3)观察负压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4)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 (5)观察患肢的感觉、运动、血液循环。

(6)观察术后伤口疼痛的情况。 4.健康教育 (1)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2)提供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 (3)多食易消化食物,预防大便干燥。 5.出院常规: (1) 通知患者出院。 (2) 完成出院护理记录。 (3) 提供书面出院指导。内容包括: ①定期复查,每天外科门诊。 ②功能锻炼的方法。 ③继续卧床休息的时间。 (4) 办理出院手续。 (5) 对出院床位进行终末处理。

脊柱外科手术分级及权限医生2011版

脊柱外科手术分级及权限医生2011版 脊柱外科手术分级及权限医生序号手术名称级别手术权限医生1 颈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C1_C2除外)四级钟远鸣.张家立.杨光2 胸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9 椎骨楔形切骨术四级10 脊柱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术四级12 骶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4 半椎切除术四级15 后路半椎切除术四级16 前路椎骨病损切除术四级17 前路椎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8 后路椎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9 后路椎骨病损切除术四级20 前路椎骨部分切除+重建术四级21 颈肋切除术四级22 经皮椎体成形术四级23 椎体切开成形术四级24 移位或损坏的固定装置的修正术四级25 脊柱矫形+植骨术四级26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27 颈椎前路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四级28 胸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29 腰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30 腰椎后路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四级31 颈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 (C1_C2除外)四级32 胸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33 颈椎前后路联合融合内固定术四级34 经关节后路C1-2螺钉内固定术四级35 前路颈椎C1_2螺钉内固定四级41 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2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3 前路椎间盘切除术 四级44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5 椎间盘切除+人工髓核置换术四级46 前路人工髓核切除术四级49 环---枢椎融合术四级50 颈椎融合术四级51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四级52 颈椎

前路减压融合术四级53 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四级54 后路枕颈融合术四级55 腰椎前路融合术四级56 颈椎假关节融合术四级57 脊柱假关节矫形术四级58 椎体球襄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四级72 椎管探查术三级钟远鸣.张家立.杨光73 椎管减压术 三级74 脊髓探查术三级75 椎管扩大成形术三级76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三级77 后路椎管减压术三级78 腰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三级79 周围神经切断术三级83 坐骨神经探查术三级85 神经缝合术,颅或周围神经三级87 腕管内神经松解术三级88 正中神经松解术三级89 尺神经松解术三级90 神经松解术,周围神经三级100 脊神经吻合术三级101 椎动脉结扎术三级102 骨髓移植术(骨科)三级107 骨肿瘤切除术三级109 肋骨切除为骨移植三级112 部份肋骨切除术三级114 肋骨切除术三级118 脊柱哈林顿氏棍植入术三级119 脊柱卢奎内固定三级120 脊柱钩螺钉内固定LSRF 三级121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三级155 椎间盘探查术三级158 椎板切除伴椎间盘疝切除术三级159 椎间盘切除术三级160 后路髓核切除伴有脊神经根减压术三级161 椎板切除伴有脊神经根减压术三级162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三级163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三级164 椎间盘疝切除术三级175 脊柱融合术三级176 胸椎融合术三级177 胸腰椎融合术三级178 腰椎融合术三级179 腰椎后路融合术三级180 腰骶部脊柱融合术三级181 腰椎假关节融合术三级209 椎板切除术(减压)

脊柱肿瘤诊疗规范

脊柱肿瘤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前言 脊柱肿瘤大约占全身骨肿瘤的6%~10%,各种类型的骨肿瘤几乎都可以在脊柱见到,如骨肉瘤、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但脊柱肿瘤的诊断治疗指南原则仍未完整确立,有以下主要原因:1、脊柱肿瘤比较罕见,病理类型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和累及结构千差万别,因而难以全面评估、认识、比较;2、脊柱肿瘤属于骨肿瘤与脊柱外科的交叉领域。外科分期、外科原则理应遵循肿瘤外科的一般原则。但是,脊柱肿瘤部位深在、解剖结构复杂、与周边神经和血管等结构关系密切,肿瘤治疗与功能保护常存在尖锐矛盾,肿瘤外科分期与原则难以实施于脊柱肿瘤领域;3、脊柱肿瘤的分类和手术技术源于脊柱矫形、神经肿瘤外科。侧重于各种各样的治疗技术,忽视了肿瘤外科的基本原则;4、随着影像学技术、脊柱外科理念、手术技术、内固定器械的快速发展,以往尚未完善的理念、原则往往又面临新的改变。 本诊断治疗规范的目的:一是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二是规范诊疗,提高脊柱肿瘤诊疗质量,降低非规范治疗带来的生存率损耗和医疗资源浪费;三是规范脊柱肿瘤的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本规范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忠军

目录 前言................................................. II 一、范围 (1) 二、术语和定义 (1) 三、缩略语 (1) 四、脊柱肿瘤诊疗流程 (1) 五、脊柱肿瘤诊断规范说明 (2) (一)诊断依据 (3) (二)诊断 (4) (三)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 (5) (四)鉴别诊断 (5) 六、脊柱肿瘤的治疗规范说明 (6) (一)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6) (二)脊柱原发肿瘤的治疗 (7) (三)脊柱转移瘤的治疗 (7) (四)血液源性脊柱肿瘤的治疗 (10) (五)瘤样病变的治疗 (11) 七、随访 (12) 附录A脊柱肿瘤的Enneking分期 (13) 附录B脊柱肿瘤的Enneking分期的治疗原则 (14) 附录C胸腰椎肿瘤的WBB分期 (15) 附录D胸腰椎肿瘤的Tomita分型 (16)

骨科脊柱微创技术

骨科脊柱微创技术 骨二科朱智华手术就是外科医生治疗疾病得基本手段,但手术却就是一把収刃剑,手术本身就意味着损伤,如何在达到治疗目得得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得损伤,一直就是外科医生追求得最爲境界。随着Wickham 首次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 Iy invasive surgery, MIS)M 得槪念以来,传统得骨科手术也向微创甚至无创方向接近。自1983年英国外微创技术以及微创理论在骨科中得运用取得了可喜得变化。 一、微创观念微创不等于小切口,盲目选择小切口,而对皮下组织进行粗暴牵拉,反而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或延长手术时间,更有甚者,还会因显露不淸误伤重要神经或血管组织。作者得微创观点就是指微小损伤,就是以最小得侵袭与最少得生理干扰达到外科疗效得新型外科技术。它不光具有小得切口,重要得就是有更佳得内环境稳定状态,更轻得全身反应, 更短得愈合时间,更少得瘢痕愈合,以及更好得心理效应。 二、骨科微创手木得发展在微创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得到了迅速得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得牵拉与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随着显微內窥镜技术得发展与特殊手术器械与设备得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得切口来完成以往得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脊柱手术也能实现微创下得神经减压,济柱稳定与融合,以及济柱畸形得矫正,且对病人损失更小,出血更少,伤口更小等特邑。从那个时间先后顺序出现了:化学髓核溶解疗法(1963年);经皮椎间盘切除术(1975 年);经皮臭叙髓核溶解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1986年);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1986年);人工髓核置换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998年);经皮射频髓核成形术。但随着临床应用目前如化学薇核溶解疗法、经皮臭氧髓核溶解术因术后并发症较多逐步退出,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因神经根热损失逐步淘汰,经皮穿刺技术由于其风险高,预后并不优于开发性手术,因此大部分被淘汰。目祈国内及国际符柱骨折、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常用技术有: 1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就是一种经后路椎板间隙得腰椎内窥镜手术,其特点就是在内窥镜辅助下通过一个直径16?18mm 得工作通道完成全部手术操作。MED手术中使用得窥镜英文称为Microendoscope,直译应该就是显微内窥镜或者显微内镜。MED结合了开放式手术得可靠性与微创手术得优势切口小;电视下视野放大,术野淸晰。(64倍);扩大器得应用减少了组织牵拉与出血;疗效确切可靠(95-98%),并发症少;手术过程同开放式手术一致,医生较易上手。 MED手术得适应证:(1)以根性痛为主得腰椎间盘突出症;(2)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究出症;(3)术后原节段对侧复发者;(4)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症与(或)神经根管狹窄症;(5)椎管狭窄减压;(6)椎管狭窄单侧入路双侧城压;(7)减压后行椎间融合及经皮内固定术。MED得优势就是微创,术中可以瞧清楚解剖结构,能够切除椎板、关节究、骨赘、钙化韧带、究出得椎间盘组织。从这个意艾上瞧很难提出绝对禁忌症,临床上通过开放手术完成得椎间盘手术均可通过MED完成。

创伤骨科导航手术操作与技巧

创伤骨科导航手术操作与技巧(含光盘)【罗从凤主编 随着创伤骨科手术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创伤骨科手术已经不单单依赖透视影像和手术经验,其又不断融入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手术模式。这些技术将逐渐被广泛应用。本书分7章,重点讲解了透视导航技术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导航技术的基本介绍、导航技术在骨盆和髋臼以及四肢骨折等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三维影像导航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导航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和展望。本书适于骨科临床医师及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和参考。 罗从风 男,汉族,1966年出生于上海。现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骨科创伤亚学科主任。主要学术任职:AO校友会中国分会(AOAA)秘书长、The Knee国际编委、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国际内固定学会国际讲师团成员、Injury杂志审稿人。罗从风教授是国内早期使用导航系统的专家之一,主要应用于骨盆、髋臼和四肢骨折等创伤骨科的手术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得A0(国际内固定学会)奖学金、卫生部?川医学奖学金、西太平洋膝关节学会(WPOA)“Physician’s Recognition Award(医师成就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荣誉。参与编写和翻译了《骨科学》、《现代骨科学》、《骨折治疗的AO原则》等多部著作。 第一章导航技术概述 第一节骨科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简史 第二节导航技术的原理 第三节导航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第四节X线透视导航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及优势 第二章导航仪及相关工具 第三章透视导航技术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透视导航系统的注册 第二节透视导航系统在髋臼前柱低位骨折、耻骨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透视导航系统在髋臼前柱高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透视导航系统在髋臼后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脊柱微创术后注意事项

术前注意事项: 1.停用抗凝剂至少10天,目的: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形成血肿 2.调整血糖至空腹8以下,餐后10以下。 3.不得有感染性疾病存在,如感冒,发烧和牙周炎等。手术区域不得有皮肤感染性疾病或未愈合的皮肤创伤。 4.临床症状明确,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并且,经过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可以住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5.手术前应该建立随访档案,首先评估手术前的病情轻重,以便疗效评估。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卧床时间:手术中患者接受局部麻醉下,不需要复苏等过程,此外手术伤口只有8mm,因此,卧床只是为了止血,术后两小时后可以自由活动。 2.反复期(康复期或水肿期): l 手术后第三天将开始出现所谓的:“术后反应”,表现为术前症状重现,甚至加重,也可以出现新的症状,如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持续时间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从几天到3个月甚至更长不等,术后大约有30%患者会发生“反复期”的各种症状,严格遵医嘱可以减少或避免发生。 l 反复期症状多种多样,但一般表现为,患侧腰痛、臀部疼痛、麻木、胀感,或切口部位的酸痛等,也有少数为对侧出现症状,多数为站立和坐位时出现或明显,多数可以自行缓解。如果卧床无法缓解或症状持续进行性加重就应该复查核磁,看是否出现终板炎,此时治疗方案要有所更改,治疗周期也会延长。 l 特别告知:“反复期”不是复发或疗效不好,是可以自行恢复的。 l 术后3个月内用药和康复,目的就是减少或缩短反复期,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使得所有患者都免于“反复期”,请一定要遵医嘱。 3.影像学变化滞后:手术后症状首先改善,然后才能见到核磁、CT等影像变化,即所谓的“影像学变化滞后现象”。影像变化一般在半年后,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病史长短,是否接受过其他过度治疗,突出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等。 4.禁忌: l 手术后3个月内不得喝酒、不得过劳、最好不要吃“发物”,如羊肉、海鲜等。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 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 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 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 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日本及等世界性会议。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一一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 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骨科手术步骤和工具配置

PFNA 也叫伽马3型 适用症粗隆间骨折禁忌症进针点处有骨折 1,在大转子顶点处打入导针(不需要打入髓腔,角度与髓内针角度一致即可)2,髓腔开口器开口,用近段钻扩一下髓内针近段部分 3,组装架子,确认架子是否准确(标准型的很少会有偏差) 4,插入髓内针,加长型的需要铰刀扩髓 5,PFNA先锁近段,和PFN一样先打近段导针,不同的是PFNA只需要一根导针 6,打完近端导针后照片体外测深(没有C臂的话会很恼火,只能暴露出股骨颈体外比较,没有C臂的话还是伽玛钉比较好做)

7,测深后使用专门的皮质骨钻钻透皮质骨,然后用松质骨限位钻,限到刚才测得用钉长度钻 8,把螺旋刀片上到专用起子上,敲击进去(5--8步骤不可取出导针) 9,照片后锁紧 10,上远端架子,开头上套筒,钻花,上钉(远端没什么特别的,加长型需要远端定位) PFNA髓内钉内固定 非水泥半髋手术跟台步骤

术前准备:上台后检查器械有没有少的坏的在把电池上到摆据里面试下摆据能不能正常工作。电池和骨水泥最好各备两件。 术中:第一步:如果是头下型骨折第一个可能会用到的是股骨头取出器,接着你把股骨头用卡尺量一下大小(例:如果你给卡尺加压它几乎能达到44的话你就用42的如果接近于45的话就用44)第二步:下一步你就把摆据给主任,如果你们没有带那个接骨板也不要紧,你可以给他个锉。照这锉的弧度摆是一样的。 第三步:接下来就是开口器。开口器也有方向的长的那一边对准大转子短的对准小转子成前倾5度开口 第四步:接着给他绞刀从小到大给 7号——12号的顺序,不一定会用到12号根据病人的髓腔大小来。矩形的钛柄可以只给个7号的 第五步:接下来就可以给锉了。从小到大的给。锉一定要完全打进去,完全打进去的概念就是锉到锉与打拔器的连接部位。锉多大的才算锉好就跟经验来的 第六步:如果不是上水泥的就用跟锉等大的柄就可以了。如果要上水泥时柄就要比锉小一号,给水泥留点空间。 第七步:柄上好了后把试头和卡双一起上到柄上面试下 一般先选择标准的球头,上好后看有没有脱位和间隙,一般间隙是5个毫米(天辉公司标准的球头是 24M和28M)(间隙就是卡双即双极头与髋臼底部之间的距离) 第八步:做完复位后不是要牵腿吗这个时候牵腿时要有5个毫米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现状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谢克恭,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骨外科。E?mail:137********@https://www.doczj.com/doc/1816717679.html, 谢克恭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百色533000) 【关键词】 微创脊柱外科;经皮穿刺技术;内窥镜技术;胸腔镜技术;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1.026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特殊手术器械、仪器或其他手段进行脊柱疾患诊治操作 的微创技术和方法[1]。相对于传统开放脊柱外科手术,脊柱微创手术对人体的创伤进行了微小化,在减 少患者的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后遗症的同时解决需要 常规手术解决的问题。随着显微内窥镜技术的发展 和微创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临床应用,脊柱外科医师 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就能完成以往开放手术 的操作。神经减压,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 的矫正均可在微创手术下实现。MISS 起源自20世 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MISS 已经取得了可 喜的成绩,其中椎间孔镜、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后 凸成形术、胸腔镜和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等在临床上 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对MISS 的发展现状做一综述。 首次在X 线透视下应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随即又有研究发现,胶原酶对退变的椎间盘髓 核胶原具有特异的降解作用。现如今,基于胶原酶 溶解原理代表特征的新型材料物质不断研发出现,Bellini M [3]等通过注射乙醇凝胶治疗颈、腰椎间盘 突出症患者,85%的腰椎间盘突出和83%的颈椎间 盘突出症状显著改善。Touraine S [4]将乙醇凝胶应 用于4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 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发现,疼痛强度分别下降了44%和62.6%。经皮注射乙醇凝胶对于治疗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是可行的,且 该方法并不影响可能的后续开放手术。据国外研究 报道,经皮穿刺凝胶植入术治疗4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以上取得良好的疗效。该手术是通过突出的椎间盘注入吸水凝胶,凝胶会吸收周围组织内多余的水分而膨胀2~3倍形成软垫,形成的软垫增加了椎间盘的厚度,抑制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由于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单纯化学溶解的应用受到影响,但新型凝胶材料的不断研发出现, 在治疗椎间盘疾病中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5]首先应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后改良发明了经皮椎间盘自动切削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椎间盘切割、冲洗、抽吸等一系列操作。PLD 治疗机制主要通过手术切除降低椎间盘内压,在椎间盘内很小的体积改变就可导致较大 的压力变化,通过PLD 钻孔并切除少部分髓核后, 椎间盘内的压力明显下降。再者,PLD 破坏或者改 变椎间盘及周围神经周边的致病化学物质,一定程 度上有助于减缓患者疼痛 。 [6]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首次进行了PLDD 试验,1989年,他们报道了PLDD 临床研究进展,518例采用Nd:YAG 激光进行腰椎间盘减压术患者,手术成功率75%~89%,并发症0.14%~1%。Brouwer PA [7]对比研究57例PLDD 手术和58例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发现PLDD 手术比传统开放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及具有更低的复发率。目前,PLDD 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侯岩珂等[8]报道,PLDD 和臭氧(O 3)溶解术(oxygen ozone chemoly?sis)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有效率· 101·右江医学2016年第44卷第1期 Chinese Youjiang Medical Journal 2016袁Vol.44No.1

手术室护理骨科手术步骤

一、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前准备: 1、器械敷料:骨科包、骨上肢包、电钻、进口钢丝钳、敷料包、手术衣、大碗、持物 钳、灯把 2、一次性物品:电刀、吸引器、吸引器管、1号、4号、7号慕丝线、阑尾针、刀口敷 贴 麻醉方法:局部浸润麻醉加静脉复合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最 手术体位:仰卧位,患侧肩下垫软枕,略抬高,双上肢固定于身体两侧,双下肢用约束带固定,静脉通路建立在下肢 手术配合: 1、手术视野常规消毒铺巾。 2、显露锁骨: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剥离锁骨骨膜,(若需要行钢丝张力带固定则需 要显露肩锁关节) 3、复位并固定 (1)克氏针固定:复位钳对合骨折两端并复位,持骨器固定,骨膜玻璃器保护锁骨下组织,选择直径、长度合适的克氏针用电钻进行固定,大钢丝剪剪 断克氏针尾端。 (2)钢板螺钉内固定:同法固定锁骨,将骨折线对齐,选择合适的钢板、钻头、带钻套钻孔,测量钻孔深度,攻丝,植入螺钉,同法植入其他螺钉 4、缝合切口:生理盐水冲洗,逐层缝合切口,放置橡皮引流条,服帖包扎 注意事项:1、熟练掌握电钻的拆装,提前安装备用 2、做好体位摆放,充分暴漏手术视野 二、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前准备: 1器械敷料:骨科包、骨上肢包、电钻、进口钢丝钳、敷料包、手术衣、大碗、持物钳、灯把、驱血带、无菌气压止血带 2、一次性物品:电刀、吸引器、吸引器管、1号、4号、7号慕丝线、阑尾针、刀口敷贴 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体位:仰卧位,患肢关节屈曲置于胸前,如下1/3骨折安放无菌气压止血带,健肢固定于体侧,下肢约束带固定,静脉通路建立在下肢 手术配合: 1、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安放无菌气压止血带,驱血后启动气压止血带 2、显露肱骨干骨折部,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分离肱二头肌及肱肌肌肉膜, 显露并保护患正中神经、尺神经、肱动脉、桡神经。甲状腺拉钩拉开肱肌,显露肱骨干 3、清除嵌入组织骨折端并复位,切开骨膜,骨膜剥离器进行剥离,,刮匙清除骨折端血 凝块,骨折复位钳经骨折对合复位,用骨折固定器维持 4、钢板螺钉内固定:用骨膜剥离器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电钻带钻套通过钢板孔钻骨 孔,测深、攻丝后植入螺钉,同法植入其余螺钉 5、缝合切口:生理盐水冲洗后,彻底止血,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敷料包扎切

脊柱微创常识

脊柱微创的基本知识 1、脊柱微创手术 脊柱微创手术是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手术疗效的一种外科手术,相对常规外科手术而言,它的最主要特征是对人体的的创伤微小化。意外创伤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性,而又难以避免,外科手术作为有计划的创伤,术者应力求将手术的创伤降到最低限度,即达到微创的目的。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特殊手术器械、仪器或其他手段进行脊柱疾病诊治操作的微创技术和方法,它几乎涉及了脊柱外科的所有疾病。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是相当于开放脊柱外科手术而言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微创的手段来治疗脊柱疾病,在达到与开放脊柱手术相同或者更好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手术后遗症。 2、常规开放脊柱手术 常规开放脊柱手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手术方式,它通过较大的手术切口来达到对手术部位的清楚显露以完成对病变部位的操作和处理。腰椎后路的融合手术切口往往要达到10~15cm甚至更长,腰椎前路手术往往要做斜行的15~20cm 长的切口,腰椎前路手术需要打开胸腔,切口长达15~20cm,颈椎后路手术的切口在20cm左右,脊柱侧弯矫形的切口长达30~40cm.这些常规的脊柱开放手术不仅在手术部位的体表留下巨大的瘢痕,影响外观,而且在完成手术显露的过程中需要对正常的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打开胸腔和腹腔,对人体的创伤和正常生理功能干扰很大,因此,这些常规开放脊柱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医源性伤害。

微创技术的本意是通过尽可能小的损伤来安全有效的达到治疗目的。它贯穿于所有的外科手术当中,美观医生在进行脊柱手术时都必须时刻具有微创的意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损伤。但是,脊柱微创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开展脊柱微创技术的外科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手术的经验,由于脊柱微创手术要求医生对脊柱的精细解剖有更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只有具备丰富开放手术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才能更好地保证脊柱微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规开放手术是成功开展脊柱微创手术的基础,当脊柱微创手术遇到困难时,需要及时改为开放手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疗效。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手术需要具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人员等各项条件,不能一味地追求微创而盲目开展手术,否则往往达不到微创的目的。另外,盲目追求小切口并不等同于微创,当条件不成熟或者经验不足时,小切口导致手术时显露不清楚,操作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甚至导致神经血管等主要结构损伤,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微创的目的,反而给患者造成了更大的损伤,这些都是与微创理念背道而驰的。 5、脊柱微创手术是否比常规开放手术并发症高 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都有一定的并发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脊柱疾病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医生的水平因素等均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患者是高龄,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各种疾病,那么并发症就相对较高;如果病人脊柱疾病十分复杂,那么并发症也会相对较高。一般来说,只要严格把握适应症,在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的操作下,脊柱微创技术的并发症不会比常规手术更高,而且由于脊柱微创切口相对较小,对组织损伤小,其所引起的术后残留性腰痛及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也会更少。 6、脊柱微创手术复发率是否比常规开放手术高 常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脊柱疾病后患者均有出现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手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摘除不够干净,脱出或游离的椎间盘未摘除而遗留在椎管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不够,过早下地活动2,侧隐窝和神经根管处减压不够彻底等。文献报道的常规开放手术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一般在3℅~5℅,而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在进行内镜下微创椎间盘摘除术时其术后复发率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有时甚至低于开放手术。所以脊柱微创手术复发率并不会比常规开放手术的复发率高,关键在于医生的经验和手术指证的把握。 7、脊柱微创治疗的医院应具备的条件 一个医院要开展脊柱微创外科手术必须具备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条件 (1、)具有丰富脊柱开放手术经验和受过脊柱微创技术系统配虚报的医生是开展脊柱微创外科手术的关键; (2、)脊柱微创手术相关的设备也十分重要,这些设备包括影像设备,如C形臂X线机、CT及导航系统、显微内镜、脊柱内镜、胸腔镜、腹腔镜、显微镜、各种微创牵开器等; (3、)相关科室的协作:开展脊柱微创技术还需要麻醉科、胸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协作,因此,相关科室的技术支持也是开展脊柱微创手术的必须条件。 8、脊柱微创治疗的切口,能否减小瘢痕、改善外观 脊柱微创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组织的创伤,它同时也能够减少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减少手术的瘢痕,改善患者的外观。经皮穿刺技术几乎不会在体表留下明显的瘢痕;显微内镜、胸腔镜、腹腔镜往往在皮肤留下一个或数个1~2的切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