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是研究者的目的则是基本相同的。例如,杨雅彬认为:“探索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将重点放在挖掘对恢复以来的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对现今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上”[2](P2)。韩明谟认为:“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主要的目的是希图从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和教训,为我们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工作有所补益,以便使这门正在发展的学科能够更加迅速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P1)。郑杭生等主张,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历史方面,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学理论本身,而且还以其在中国的曲折历程,为我们今天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是社会学工作者知识结构的必要构成部分[1](P1)。

其二,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界定上取得了共识。中国社会学史是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它不同于中国社会思想史,是自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产生的。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在引进国外社会学(包括唯物史观)和批判继承中国社会思想史丰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持之不懈的社会调查和经验研究,而获得发展,得到成长的历史[4](P88)。郑杭生等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

其三,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的评估基本一致。目前已出版或发表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著述大体一致认为,中国人吸收和引进西方社会学完全是顺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1992年由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张琢《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重点放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介绍分析上,而不是在“社会学百年史”上。郑杭生等《中国社会学史新编》(2000年)明确指出,试图改变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况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背景。杨雅彬在《近代中国社会学》(2002年)中强调,社会学的传入是中国社会需要变革的内部原因所致,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而进行的,因此其研究坚持认为,有关中国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的论述始终应该放在中国大社会背景中来进行。

其四,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史中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在这一点上观点普遍一致。关于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史中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在早期的社会学界是存在分歧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承信于1948年1月22日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题为《中国社会学的两大派》一文指出,中国早期社会学有两大主流,即文化学派和辩证唯物论派。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学研究最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孙本文则不这样认为,其于194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是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本书的主导观念认为存在一种纯正的社会学理论,并且唯物史观的著作不属于纯正的社会学。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强调和挖掘,是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中研究了瞿秋白与社会学,专设“解放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抗战时期解放区的农村调查”两节。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也专辟“中国社会学萌芽与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初期发展”、“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社会调查”、“持马克思主观点的社会学”等小节。1988年,庞树奇在《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和使命》一文中认为,抗日战争前传播的西方社会学时期,同时出现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批判和改造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尝试[5]。郑杭生认为,社会学存在两个传统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传统,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存在两种形态即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批判形态和对社会主义的维护建设形态;在《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一书中,则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等,其中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毛泽东为典范。2006年,由郑杭生、刘少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理论”、“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学思想”以及“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等章作专门论述。

其五,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内容的认识上基本一致。199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选收的条目基本能反映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内容范围,其中选收有严复、章太炎、康心孚、陶孟和、陈长蘅、李大钊、李达、许德珩、晏阳初、孙本文、陈达、梁漱溟、朱亦松、李景汉、许仕廉、应承一、陈翰笙、言心哲、吴泽霖、潘光旦、瞿秋白、杨开道、李安宅、柯象峰、李剑华、吴文藻、吴景超、杨堃、黄文山、陈序经、杨懋春、严景耀、雷洁琼、张世文、龙冠海、李树青、陈绍馨、杨庆堃、费孝通、林耀华等四十多名学者;收选的著作主要有《群学肄言》、《訄书》、《社会学原理》、《人口问题》、《中国劳工问题》、《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脱变中的中国社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社会学讲话》、《农村社会学大纲》、《皇权与绅权》、《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米脂县杨家沟调查》等。2002年6月出版的杨雅彬的《近代中国社会学》一书,把绝大部分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名

98

◆史学纵横◆

家包含其中。2005年4月出版的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名家》一书主要研究了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来在学术上最有贡献和影响的孙本文、陈达、潘光旦、费孝通等四位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治学精神和方法以及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等,予以概括性的分析和论述。

其六,在有关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原因等问题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一致。197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普遍认为,建国初期取消社会学的主要原因是受前苏联和1957年以后“左”倾思想的影响。此外,郑杭生等在《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中指出,社会学被取消也有其自身的理论原因,那就是没有认识到马克主义社会学的两种理论形态,即批判的理论形态和建设性的理论形态;而毛泽东个人对传统社会学的负面印象也是促成中国社会学事业长期中断的原因之一。社会学能够在1979年得以重建,是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邓小平有关社会学等学科“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的指示,是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动力。郑杭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于《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一文,专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之间的“合”、“分”、“合”式的关系演进。

三、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主要分歧

1979年以来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并存的还有各种分歧。正是有关对这些分歧的争鸣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的时限和分期上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的上限在1891年,下限可延伸至今。其间分为五个时期,即中国社会学的发轫(1891—1910)、中国社会学的萌芽(1911—1918)、中国社会学的幼苗(1919—1927)、中国社会学的成长(1927—1949)、中国社会学的改革(1949—)[6]。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既要体现时代特征,更要反映出中国社会学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该观点认为,1891年康有为所讲的群学不是西方社会学的实质性内容。真正把西方社会学精髓介绍给中国人的是严复和章太炎。其标志是严复1898年将所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法》(即《砭愚》和《倡学》)刊登在《国闻报》上,同年的《昌言报》也连载了章太炎和曾广铨合译的《斯宾塞尔文集》中的若干篇章。1898年,既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的一年,也是维新运动宣告失败的一年,而社会学在中国的引入,是直接为维新运动服务的,由此中国社会学的上限应为1898年。下限可以暂定为1978年,这是由于此年是中国社会学从此宣告新生而结束其中断局面的年份。其间可以分为四大时期,即1898年至1911年为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时期,1912年至1930年为从社会哲学向社会实地研究的过渡时期,1931年至1949年为“社会学中国化”时期,建国后至1978年为社会学学科中断时期[7]。

第三种观点则以1930年为界,将近代中国社会学分为两个时期。杨雅彬在《中国社会学史》中将中国社会学史分为社会学的传入(1919年以前)、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社会学在中国的成长(1927—1937)、1930年代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1937—1949)等几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社会学》中,杨雅彬则以1930年为界,将近代中国社会学分为两个时期。其中,1930年以前又分为两个阶段,即传入和传播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社会学的传入时期,可称之为哲学社会学,即涂尔干所谓的社会的主观意识阶段;1919年至1930年为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时期,社会学各流派随着留学生的归来与国际间的交流而传播开来,社会学研究队伍基本形成,设立了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开始了小型的社会调查,进入实证社会学阶段。1930年以后,是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与中国化阶段———1930年至1937年是社会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进行了社会改造的试验,社会学中国化的尝试;1937年至1939年,形成了进行社会学中国化的共识,并以社区研究为社会学中国化的途径,初步形成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社区的中国学派。

第四种观点则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分期事件或分期年代。袁方主编的《社会学百年》,以1949年为界,上编为“1949年以前的社会学传播与发展”,下编为“50年代以后社会学学科的中断与重建”。郑杭生、李迎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认为,从严复出版《群学肄言》的1903年开始到1949年,不足五十年,时间不长,分期不明显,没有足以作为分期标志的突出事件。郑杭生等认为,仅就所谓传入期而言,并非单纯引介,严复翻译《群学肄言》时,就是既译又述,表达了自己的很多见解。尤其是所谓传播、发展、成长时期,很难截然分开。如果说分期,把建国以前和建国以后特别是重建以后予以区别,则是有根据的。

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还有其他一些提法,大体上可分为传入、建立、发展、中断和重建等时期[8],和上述第二、第三种观点相近。

其二,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内容、体系、方法上

09

河北学刊 2009?1

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史应该包括下列三个方面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高等院校与科研系统社会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的历史、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3](P1)。并认为社会学的研究不可太学院气,不可认为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外的努力只是一些“非学科化的社会研究”而已[9]。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包括绪论、中国社会学的发轫、萌芽、幼苗、成长、改革、历史的总结等章。其中,中国社会学的成长展开为六个方面,即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社会调查、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学的发展、高等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者、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系统的社会调查研究、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乡村建设运动等。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针锋相对,认为第一种观点缺乏内在联系,根本不能体现中国社会学的特质。并认为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中,应注意学科化的社会学与非学科化的社会研究的区分。前者发展迟缓,却在中国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后者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其典型是乡村建设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上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10]。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应该是“史”“论”结合式的研究,并非纯“史”类研究。“论”“史”结合式的研究,比较强调研究过程中的社会学视角,认为如果失去研究过程中的主导观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很容易成为史料的无机集合,很容易同别的学科史特别是哲学史雷同。郑杭生、李迎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其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郑杭生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思索(即社会运行论)之上。

其三,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是否有学派上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将“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分为四个研究学派[1],即乡村建设学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乡村建设事业主要是由一些学术界知识分子所提倡、引导与参与的,而其中的核心人物,如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都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知名人物。乡村建设学派关心的主要是实际的社会改良、乡村试验等问题。综合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孙本文、朱亦松、龙冠海、简贯三等,其中,孙本文是集大成者。综合学派有关社会的基本观点、理论构架等直接师承于孔德一系西方社会学家。综合学派社会学家大多是中国高等院校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中的骨干人物、学术权威。社区学派是社会学与人类学交叉而形成的一个派别,其理论与方法更偏重于人类学。社区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等。社区学派以认识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等,其中,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毛泽东为典范。

另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杨雅彬认为,之所以没有按流派来写《近代中国社会学》,恰恰是符合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实际。社会学从传入起一直紧密地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社会学家一般都是根据研究具体问题的需要来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其他国家出现的学派林立的状况在中国社会学界并没有出现,有的只是不同的研究倾向而已。

其四,在中国社会学史上是否存在“社会学中国化”时期的问题上出现分歧

陈树德认为,无论是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本来都是非中国的,而要把非中国的东西化成中国的,就要通过中国化的途径,同时在批判继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又使世界上的好东西都融化成自己的[10]。李小方认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学研究逐步摆脱了单纯照搬、模仿西方社会学的模式,开始了社会学中国化的尝试,不少社会学家借鉴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对中国实际社会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学专著[11]。有的学者认为,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社会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学中国化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的重要任务;社区研究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途径,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由草创而至成熟[12](P494—495)。

还有另一种全然否定“社会学中国化”的观点。有的学者援引林南教授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是在全盘西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社会学家虽然曾经从理论和实际调查上作过探讨和努力,但是仍然未脱离西方社会学的樊篱,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学中国化”时期[13]。

四、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回顾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成果,我们可以作如下展望:

从范围上说,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将进一步向当代拓展。值得关注的是,张琢等学者以《社会学研究》为阵地,不断加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以来学术发展成果的积累,定期适时地进行分科和综合述评,于1990年编辑出版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成为第一部有关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的专史;199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学》(1979—1996),记述了中国社会学重建十八年来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各主要分支

19

◆史学纵横◆

学科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情况,评述了这些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和观点,提出了今后对整个学科和分支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从内容上说,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将因获得更加丰富的材料而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对西方社会学各种重要流派的理论、范畴、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的整合缺乏细致的、有分量的论文和专著,因此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必然显得浮泛。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知识背景的不断扩大、深入,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将更为个案化、专门化。例如就某一个专题、人物、流派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从体系上说,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将更加丰富、完善。目前,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有两类:一为概述史;二为专门史。概述史中的研究体系有三个代表:一是郑杭生等人的“学派式”研究[1];二是杨雅彬的“人物式”研究[14];三是韩明谟的“典型式”研究[15]。分段史的研究如上述张琢等学者所著《现代中国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学》。今后,不仅上述诸种体系、形式的研究成果将会继续存在、完善,整合上述诸种研究体系的集大成式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成果也将出现。

从反思的视角上看,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将更加多彩。刘少杰在《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序言》中提出,有什么样的社会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学史。他认为,中国社会学由于思想渊源、现实基础和面对问题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价值追求、学术胸怀和理论视野等方面都同西方社会学有很大区别,由此他对中国社会学界以有限的西方社会学观念编写被简化了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做法,颇有微词,并进而论述了中国社会学的“双重发端”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迎生1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1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1

[2]杨雅彬1中国社会学史[M]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1

[3]韩明谟1中国社会学史[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

[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

1989)[Z]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1

[5]庞树奇1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和使命[J]1上海社会科学

院学术季刊,1988(2)1

[6]韩明谟1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时限、分期及传统问题[J]1

社会学研究,1991(1)1

[7]陈树德1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反思[J]1社会学研究,

1989(4)1

[8]闫鹏1社会学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J]1社会学研

究,1990(6)1

[9]韩明谟1也谈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1社会学

研究,1992(2)1

[10]陈树德1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1社会学研

究,1991(5)1

[11]李小方1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几点思考[A]1徐经泽1社

会学中国化[M]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1

[12]杨雅彬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1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11

[13]崔树义1从如何对待西方社会学谈社会学的中国化[A]1

徐经泽1社会学中国化[M]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1 [14]杨雅彬1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下册)[M]1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21

[15]韩明谟1中国社会学名家[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

Comm on sen se,D i versity and D i recti on:

Stud i es on Ch i n a’s H istory of Soc i ology i n the Pa st30Y ears

CHEN J in-s ong

(School of Society and D e m ography,R enm in U niversity of China,B 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W ith the rest orati on and re-establish ment of Soci ol ogy in1979,studies on China’s hist ory of Soci ol ogy began.I n the past30years,great achieve ments have been made and common sense has been reached,but s ome i m portant differences still re main.

Key W ords:China’s hist ory of Soci ol ogy;common sense;difference;directi on

[责任编辑、校对:杜 英] 29

河北学刊 2009?1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建设是利用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的过程,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具体形式。它通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垫付出去的资金回收并获得增值。 2.工程管理现状 2.1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近几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建立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Partnering模式、动态联盟模式、伙伴关系模式。 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项目过程测评技术、项目回顾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思想与方法、大型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 2.2现阶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

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这表明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的观念淡薄,法制不健全 2)在项目的获取上还缺乏营销的概念 3)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范围有待扩展 4)竞争中过分重视价格的作用 5)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6)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够 7)不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8)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①组织关系复杂,协调工作大、②投入资金的管理问题、③各自资任不明,分工不确切、④重进度,轻质量、⑤计划工作不落实、⑥材料供应、设备落实问、⑦合同问题。 3.发展趋势 3.1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日益深刻地融入全球市场,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 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项目管理的国际化正 形成趋势和潮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行业壁垒下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 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多视角的、动态的。对汉语语法进行多视角、动态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并成为当今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提出的定量研究模式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影响至今,而调查分析就是对定量研究模式的实践。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在语言集团的场景中进行研究,语法问题也不例外。例如,他认为对变项X属于语法Y还是语法Z的问题,要根据整个言语群体而不是根据言语个体进行判别。《汉语词》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研究模式。正如王立在书中所言,“对词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把寻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研究放到汉语使用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看看存在于汉语社团成员头脑中的基本语言单

摩擦学前沿

摩擦学发展前沿 一、纳米摩擦学的新发展 纳米摩擦学,也称为微观摩擦学或分子摩擦学,它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摩擦界面上的行为、损伤及其对策。纳米摩擦学是90年代兴起的纳米技术的重要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 随着精密机械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发展,特别是纳米科技所推动的新兴学科为纳米摩擦学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和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摩擦学的宏观研究直接面向机械产品性能提高,因而仍然是本学科现阶段主要研究领域。随着纳米摩擦学的深入发展,并实现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摩擦学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潜力。 二、分子沉积膜摩擦学的发展 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沉积膜作为一种有序分子膜,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有序性好和膜厚可控制等优点。分子沉积膜的构筑单元一般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阴(阳)离子在静电作用驱动下逐层沉积而成膜,其膜厚度可通过调节水的PH值或离子强度加以控制。 目前国际上对分子沉积膜的研究已经充分肯定了他在摩擦学应用上的良好前景。它有望实现超低摩擦、近零磨损和纳米膜润滑,以满足计算机大容量高密度磁存储系统、微型机械和微电子系统等方面的摩擦学性能要求。 三、生物摩擦学的发展 生物学摩擦学是以生物的摩擦、粘附及其润滑为中心,基于生物体材料的流变性质,研究摩擦行为及其与结构、材料等生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体内存在各种摩擦,如关节的摩擦;管腔(血管、气管、消化道、排泄道)内的摩擦;运动产生的肌肉、肌腱间的摩擦等。由于摩擦可以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和疾病。它对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促进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将生物技术引入到机械工程中都很有意义。 四、仿生摩擦学的发展 在进化和生存竞争中,生物形成了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优化的结构设计、精巧的材料拓扑和多功能表面织构,成为仿生摩擦学的楷模。从生物的生长过程来看,在进化和演化的过程中实现对生物材料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生物体适应环境、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节约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对材料拓扑结构优化和表面组织优化,这种优化主要表现为材料拓扑结构的复合化和非均质化,表面结构组织的特异性。它包含着许多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内涵,因此很具潜力。

汽车色彩设计整理

一、汽车的颜色的社会属性 二、汽车颜色与使用功能 消防车采用红色 救护车采用白色 邮政车采用绿色 军用车采用深绿色 工程机械采用黄黑相间色 三、汽车色彩与使用环境 日照因素

由于不同的地区日照射强度有差别,造成了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偏爱。 美国东部喜欢淡色,西部喜欢鲜明色,北欧国家的人喜欢青绿色;意大利喜欢黄色与红色。 汽车行驶在城市中,对城市色彩有装饰作用,但就是汽车与环境色彩发生碰撞现象,会使原本喧闹的环境国家嘈杂混乱,使视觉极易疲劳。汽车的色彩应与使用环境色彩协调。 地区因素 美国认为红色就是不吉祥的象征,把红色视为巫术、流血与赤字。 日本喜欢白色与红色,忌讳黑白相间。 拉丁美洲偏爱暖色调,喜欢鲜艳夺目的各式图案。 南亚因为人的皮肤黑,不喜欢黑色。 非洲同样忌讳黑色,喜欢鲜艳的色彩。 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禁忌黄色,推崇绿色。 信仰因素 不同宗教信仰再色彩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信仰佛教的地区,黄色代表神圣。 信仰基督教的地区,黄色却被认为就是叛徒犹大的衣服的颜色,忽悠卑劣可耻之意。 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黄色被视为丧色,具有不幸与死亡的含义。四、汽车色彩与联想 对轿车而言,越就是高档的车颜色越单调,像奔驰,以黑色居多,其次还有深蓝、银灰,这些颜色比较庄重、大方,符合车主的身份。

明度与纯度高的颜色能使车体显得大一些,因此适用于微型轿车。对于大 型与中型轿车来说,采用明度与纯度适中的颜色较宜,买大型轿车最好选择低 明度与低纯度颜色,因为这类颜色所产生的压缩应使车体瞧起来较为紧凑与坚实。有时车体丰满的豪华车喷上一两种颜色饰条,可变得“俏丽苗条”起来。 白色 膨胀色,使小车显大;明快、活泼、大方;中间色,给人以清洁朴实的感觉,与外界环境相吻合而协调;白色车身耐脏;相对中性,对性别要求不高;有高级、科技的意象;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 黑色 收缩色;矛盾的颜色,既保守与自尊,又代表新潮与性感,给人以庄重、尊贵、严肃的感觉;中间色,容易与外界环境相吻合而协调;黑色车身不耐脏;黑色就是公务车最受青睐的颜色,高档车气派十足,但低档车最好不用黑色。 红色 前进色,膨胀色;包括大红、枣红,给人以跳跃、兴奋、欢乐的感觉;具有积极、热忱温暖、前进等涵义;跑车或运动型车非常合适。 橙色 明视度较高;明亮活泼。 黄色 前进色,膨胀色;欢快、温暖、活泼;在环境视野中很显眼,跑车、小型车选用黄色非常合适;出租车与工程抢险车的黄色,就是便于管理与便于人们及早发现;私用车选用黄色的不多;香槟色就是黄色派生出来的金属漆颜色。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者:张玮1杨哲2 (1.江苏伟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9;2.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商丘分公司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本文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具体探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以及项目管理在我国国情下的具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工程项目 管理发展的步伐,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对策 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建设是利用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的过程,是国

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具体形式。它通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垫付出去的资金回收并获得增值。 2.工程管理现状 2.1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近几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建立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Partnering模式、动态联盟模式、伙伴关系模式。 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项目过程测评技术、项目回顾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思想与方法、大型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 2.2现阶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姓名:XXX 学号:XXX 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1.引言 (1)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1) 2.1摩擦学教育 (2) 2.2摩擦学研究 (2) 3.现代摩擦学的发展 (3) 4.70~90年代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 4.1磨损研究 (4) 4.2流体动压轴承 (4) 4.3流体静压支承和动静压支承 (4) 4.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5) 4.5固体润滑材料 (5) 4.6润滑油脂材料 (5) 4.7摩擦学测试技术及共况检测 (5) 5.90年代后至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5) 6.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 (6) 7. 摩擦学工业应用举例 (7) 8对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 (8) 9.摩擦学面临的挑战 (8) 10.结束语. (9)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其在机械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当今摩擦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摩擦学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显然,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即摩擦学除了继续发挥它对高新技术和许多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之外,还应成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引言 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这个概念,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技术应该是比较早的摩擦学技术,在公元前几千年的制陶工具———陶轮中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轴承;战车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夏代。诗经里的“载脂载辖,还车言迈”是我国早期使用润滑脂的文字记载,说明最晚在2 5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润滑剂了。我国摩擦学技术的早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摩擦学(Tribolgy)一词是在1966年以后才开始使用并收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这个新词是英国HPeterJost先生于1966年3月9日首先提出的。摩擦学包括摩擦、磨损与润滑。摩擦学被定义为“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表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与技术”。摩擦学是当今国际上研究十分活跃和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的交叉学科领域。摩擦学涉及材料科学、表面工程、流体力学、化学、物理及机械工程等学科。目前,摩擦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机械系统中,而且存在许多领域中,如计算机工业中的磁性信息储存器、核反应堆中的摩擦学问题、医疗工程中的生物摩擦学等。 由于过去没有摩擦学的概念,各项研究工作都是在自然形成的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摩擦、磨损、润滑)中进行的,摩擦学科学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66年,以H PJost博士为首的专家小组,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摩擦学”这样一个学科术语,它把摩擦、磨损、润滑及其相互作用的表面科学联系起来。摩擦学的提出对于促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2006年中国工程院专门立项进行了《摩擦学科学与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由徐匡迪院长担任顾问,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张彦仲院士任组长,谢友柏、薛群基、徐滨士院士任副组长,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33个单位的15位院士、63名专家直接参加了调研工作,另有200余位各个行业的摩擦学专家教授、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协助参加了调研工作。项目组按照调研对象(行业)成立了冶金、能源化工、机车、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军事装备和农业装备等8个课题组,结合我国实际,采用面上调查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专业人员基础较好、统计资料较完整的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和专题讨论,以及深入现场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认为, 20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教育、科研和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最新经营)汽车色彩

汽车也"秀"色色彩流行趋势解读 “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使企业产品提高15%-30%的经济附加值。”这是法国色彩学家郎克罗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欧洲于上世纪80年代的营销学中提出“七秒钟色彩理论”:一个人、一件商品,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色彩选择,使自身于七秒钟之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一般商品一样,汽车刚刚出现时只有黑色。之后,随着汽车成为成熟商品,普遍被购买时,其色彩也开始丰富多彩,也越来越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视。现于,企业于推出多种车身颜色的同时,又开始推出个性化颜色。 其实,汽车颜色不仅仅关系着感性喜好,还关系到驾车的安全。近来,科学研究证明,汽车行车安全性也会受到车身颜色能见度的影响。有些颜色于汽车遭遇紧

急危险时,会起到加剧肇事的副作用;相反,一些颜色却能从某种程度上减弱或者遏制车祸的发生。 颜色与销售 近日,中国流行色协会发布了2010年汽车色彩流行趋势,该协会通过两年的调研,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七大城市消费者进行调查,统计出了汽车色彩于消费者购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到底有多大。以下是部分统计结果。 于购买汽车时,如果看中的汽车品牌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颜色,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43.2%会坚持自己选择的颜色。女性消费者对颜色的要求更高,有45.9%会坚持选择自己的颜色。 调查结果显示,未来消费者最想购买的汽车颜色是黑色,其次是金银色,于消费者首选的汽车颜色中,这些颜色占据了50%之上的份额。其次是红色、蓝色、黄色等鲜艳色。 两厢车的用户对橙色、黄色、紫红更为关注,而两厢旅行车用户更多关注蓝紫色。从轿车级别来看,购买10万元以下小型车的用户对橙色、黄色更为偏爱。 颜色与安全 大陆汽车俱乐部与清华大学几年前做的一项调研显示,汽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车况、驾驶操作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视认性影响。 于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浅色系汽车视认性佳,颜色安全性高。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论坛?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袁经勇 (东华工程公司,合肥 230024)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之综述,为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教育与培训作者为东华工程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时代。而项目管理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最新分支,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正在迅速发展。为使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了解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特综合编写此文,以供大家参考。1 何为项目与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是指为创造唯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临时性活动。这里的“临时”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始点和终点,而“唯一”是指其产品或服务在一些识别方法上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或服务都有不同。 而项目和管理则是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要求。项目是由过程构成的,项目管理属于典型的过程管理,可以通过过程,如启始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来完成项目管理。 2 项目管理发展历史与阶段划分 项目管理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最早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成功,由此而风靡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美国白宫的行政办公室、世界银行、I BM 、ABB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核心部门都采用项目管理。 我国项目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通过13套大化肥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公司的项目管理,特别是设计管理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80年代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如1984年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开始实行项目管理,到90年代初开始倡导创建国 际型工程公司,直到后来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制等对项目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教委1997年新修订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列入。等等。 随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对项目管理本身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项目管理专家们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以后称之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3 项目管理主要研究机构 目前,国际上研究项目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欧洲为首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他们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现代化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 ociation ,缩写为IPMA )于1965年在瑞士注册,属非 盈利性组织。1967年由其主持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项目管理从那时起即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成员是各国的项目管理协会,目前,有28个国家组织为其正式成员,代表着世界2万多名会 员,正式成员组织中的个人成员可自动地成为该协会的个人会员。IPMA 负责协调国际间具有共性的项目管理的需求,并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研究与发展、培训和教育、标准和认证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缩 写为PMI ),成立于1969年,是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负责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提供学术交流、教育程序和专业认证等服务。它的成员主要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现有会员已超过7万。 ?8?化工建设工程 2001年第23卷第3期

在线教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8663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181655943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8663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doczj.com/doc/1816559437.html,/R_QiTaHangYe/32/ZaiXianJiaoYuWeiLai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2014年全球在线教育产业规模为1577亿美元,行业实现23%的年复合增长率。其 中高等在线教育规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5%,预计2017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5 00亿美元,基础教育(K-12)的增长速度最快,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201 7年有望实现700亿的市场规模。此外,亚洲是全球在线教育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其 增长速度高达17.3%。 2015-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2014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7796.9万人,同比增长16.03%。随着互联网普及、用 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原因,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15% 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在线教育处于发展初期,用户市场有待培养,目前只有少于三成 的网民使用过在线教育;未使用过在线教育的人数占71.2%,而其中有近42.1%的网民 有购买在线教育的计划。网民不选择在线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对在线教育不了解和参加传 统培训,这两类用户占68%。而不喜欢这种模式的人占比也达到15.4%。 2015-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规模预测 中国在线教育仍然处于蓝海阶段,发展空间巨大。一些教育领域细分市场如K12、职业培训教育属刚需型市场,用户需求近年来一直在稳步提高;同时,伴随移动互联网 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投入到碎片化学习时间逐渐增多,这也促使移动教育市场用户 规模增长迅速。但要注意的是,如何准确定位、获得盈利是目前国内在线教育企业面临 的最主要问题。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 020年)显示,2013年以来,BAT三巨头也先后加入战局,再加上大量风投与PE的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未来中国在线教育将百花齐放。一、二线省会以上

世纪回顾与展望——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硒卷第6期20O0年6居 机械工程学报 CHIN}cSEJ0L1f{NAL0FMEC}{ANICALENGINEERING Ⅵ,l,36M?6 Ju【l,2000 世纪回顾与展望——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漫诗铸 (清华大学黪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 摘要在强籁牵攘擘发展嚣变瓣基础土,憨络驽{罄纪国年代鞋寒,在鬻攘学主要磷究鹱蠛龟臻涟箨澜瓣、越辩密损与表面处理技术、纳米摩擦学等的发展现状和展盟。分析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科交叉对摩擦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并彳卜绍了摩擦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如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和微机械学等的发展概况和趋势。簸谲:藏搭漏精嚣鹋瘗援缝拳牵攘学瘴攘纯掌生态牵攘掌 中国分类鼍:THll7.】 0前言 章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稂强的技术基础科举,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键挺关:戮燕耍摩攘学豹发爱爨变,宅经历了霓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研究模式一 早期的摩擦学研究以18世纪m”ont。nsj}nc蕊。曲靖篱俸摩擦的疆究为代表,佳们通过太量的试验归纳出滑动摩擦的变化规律和经典公式。这…时期的特点鼹以试验为基础的经验譬}究攒式。 19世纪束.Revnolds¨3根据牯性流体力学揭示出滑动轴承中润滑膜的承载机壤.建立了表征流体海游貘力学褥性题Re¥m韬s方程,羹定r滚漆懑、簿的理论基础.从而开创r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模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发展的需婺牵擦学豹研究领域得繇遘一步§。夭。其中,}b州、-2提出依靠润滑油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馋照露形戏吸瞻骥的边界澜涛理论;T0“ir峙ono从分子运动鲰度解释固体滑动过程的能量转换和摩擦起因,特别是Bowd。n和Tabor【4o建立了疆链羞效疲为基穗翁牵擦瘗撰理论等。这鳖骚究不仅扩展了摩擦学的范畴,而且促使它发展成为涉及力学、热处理、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等的边缘学科.瓿此开创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 1965年奠国教育科学研究部发表《关于摩擦学教凳鞠殴究缀蠹》《通豢嚣麦赫}摄告),善敬提窭bhmo∞(摩擦学)一词简要地定必为“关于摩擦过程的科学”。此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爱到世界备国普德重甏,鼙攘学瑾论与痘鬻繇究迸A了一个耨 习篙瞄。6驻曩秘臻弱8}赣。隧著研究翁深走开麓,久们试识到为了确效地发挥摩擦学在生产中的潜在效益._在研究模菰}的发展趋势蟪是出宏观进入激理,出怒性进入建量,由静态遥^动态.由单一学科的分析进人多掌利的综合研究“。 l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麓础上,形成了一点簿握搬槭、奉砉糕秘毙学等甥关知识夔专建戮究麸螽,确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霹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鸯予攀攘学专韭教育酌发震程箱谖善及,彩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m界商大量的]二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跨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斑甬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教撬。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槎式开始麸戮努辑摩擦学褒象为主逐步自整分羲与羲制相结合.甚趸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憾稻敬造逐步邂A褫禳产品静氆麟设计镁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t{算搬科学、撼嚣}科学秘续岽秘技的发羼避摩擦学醪究藏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耐1.1流体润滑理论 敷鼗篷瓣为基穑翁弹往藏体动力溺漆t篱称鹑流润滑)理论的建立魁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现”计算机科学瓤数值分柝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诲霪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艇计算i静如,谯流体润滑研究中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已经建益f努蹙考惑肇攘表蘑撵性髟变、热教瘦、裘覆彩襞润滑膜流变陆能以及非稳态工况等实际因素影响,  万方数据

摩擦学的现状与前沿

摩擦学的现状与前沿 ——机自09-8班姚安 03091131 摩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摩擦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掌握机械、材料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摩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由于摩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以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业界有大量的工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应用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模式开始从以分析摩擦学现象为主逐步向着分析与控制相结合,甚至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修和改造逐步进入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领域。 (4)交叉学科的发展。摩擦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摩擦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主要的交叉学科如下: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及微机械学等。 当今,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对摩擦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流体润滑理论 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是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值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许多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目前薄膜润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将成为今后润滑研究的新领域。 1.2 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 现代材料磨损研究的领域已从以金属材料为主体扩展到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研究。表面处理技术或称表面改性是近20年来摩擦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它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材料表面层获得特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以适应综合性能的要求。就学科发展趋势而言,复合性材料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重点方向,而表面改性技术实质上就是研制表里具有不同材质的复合性材料,因而受到摩擦学者广泛的重视。 1.3 纳米摩擦学 纳米摩擦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即从原子分子尺度上揭示摩擦磨损与润滑机理,从而建立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特性之间的构性关系,这将更加符合摩擦学的研究规律.目前,纳米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材料微观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以及表面和界面分子工程即通过材料表面微观改性和纳米涂层,或者建立有序分子膜润滑,以获得优异的减摩耐磨性能。当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磁记录装置以及超精密和微型机械。纳米摩擦学是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发表,并出版了专著。

2021年在线教育趋势报告

在线教育趋势报告 下面是中国为您准备的xx在线教育趋势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报告指出,xx年多数在线教育企业在亏损,仅5%的企业实现盈利,预测80%的企业将在未来1-2年内死去,甚至已经有企业在进行裁员和盘整。 在线教育企业经营状况 据统计,xx年中小学在线教育有1.8亿学生用户、3.6亿家长用户、1060万教师用户,中小学教育从业企业约为2000家,在总体营收规模上,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为420亿人民币。 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规模 本次的报告指出,中小学在线教育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 1.在企业数量上,xx年可能会出现由峰值递减的趋势,企业并购潮涌现; 2.在产品与服务模式上,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市场潜力巨大;

3.拍照搜题产品逐渐向在线一对一答疑的方式演变,直接影响 到线下一对一市场; 4.游戏化学**产品将快速兴起。 报告预测,xx年早教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两千亿元。 早教市场规模 据介绍,早教行业未来发展有五大趋势: 1.线下内容商往线上延伸更有优势,得益于线下品牌优势积累; 2.互联网+教育催促传统线下内容商转型,拓展线上; 3.民办幼儿园近年增速低于公办幼儿园,需要不断整合; 4.品质提升、扩大辐射面是幼儿园市场和早教机构发展大趋势; 5.线上家园互动APP颇受投资者青睐。

该报告还预计到xx年,在线语言培训市场将达355亿元人民币。xx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职业教育市场规模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也将呈现出五大趋势: 1.体制灵活的民营教育企业逐渐占领主要市场; 2.竞争加剧,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到大的品牌培训机构; 3.多元型、单纯项目型向专业细分综合型发展; 4.单一直营型、项目合作型向“直营+特许加盟”混合型发展; 5.区域型向连锁型过渡,逐渐形成规模型发展。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研究

Management Vision ?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管理视野能源消费实例的预测计算表明:该模型对能源需求预测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准确度。从预测结果看,该模型抛开影响能源消费的不确定性的多种因素,预测精度较高、所需指标变量少、计算简便,便于实际应用。 任何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都不可能期望用纯数学的方法加以精确描述,必然会出现误差,作为未来能源的需求预测,必定受到宏观社会发展的较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正。 目前影响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一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将逐步实现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这必将大大减少能源的需求;二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节约型、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逐步占主导地位,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将远 低于目前的水平;三是节能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械程度的加大等又将使能耗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对能耗量影响最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及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第二产业目前占有能耗较高,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能源的实际需求较之原有的预测值要低得多。无论怎样修正,本模型是就能源消耗的具体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是就数找数,无法从影响能耗的内部因素去分析这一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预测的结果只能从宏观上加以评估。 因此本文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依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组合模型预测,对于该问题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毅.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6):509-517. [2]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2). [3]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王文明,王文科,杜东.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水文预测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7,29(2):11. [5]罗强.中国的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能源供求分析与能源资源战略性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SJB790024)。 作者简介: 成艳(1985—),女,河南济源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管理。 聂锐(1958—),男,山西原平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能源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研究 孟 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型工程项目在管理中的前沿应用——项目信息门户,并对PIP的应用特点、功能进行分析。【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前沿问题;项目信息门户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 项目管理的研究有两大体系,即: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 1.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1.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伴随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管理国际化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就工程建设领域而言,外资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加,海外建设市场也会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国际工程将会进一步增加。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看,这意味着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融资、工程招标、合同管理等均要求国际化和国际惯例接轨。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使得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目前人们把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用Internet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虚拟化,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 1.3 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 所谓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工具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它将工程项目的利害关系者集合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研究,揭示了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是工程项目内在本质的要求。 1.4 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 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成为一个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代建制)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工程项目管理前沿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工程管理研究的主题。从70年代开始广泛运用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到9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项目信息门户与项目信息平台。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erta1,简称为PIP)是国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前沿研究成果,国际上许多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成功都得益于PIP的应用。PIP是在项目主题网站(Project-Specific Web Sites)和项目外联网(Project Extrane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软件产品或信息系统,而是国际上工程建设领域一系列基于Intemet技术标准的项目信息交流系统的总称。它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存储和管理的基础上,为项目参与各方在Intemet平台上提供的一个获取个性化(按需所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从而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项目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 2.1 项目信息门户下信息交流的特点PIP较多采用的是将工程项目信息集中存储在Intemet上的项目信息库中,从而改变了传统工程项目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方式,实现了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见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