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专题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一 . 物质性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及结论。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结合对物质性质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法初步了解外观性质,再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等预测物质的相关性质,利用实验法进行性质验证,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法,进一步归纳物质的性质。

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的化学性质

铝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非金属单质、酸、碱。某些可溶性的盐反应。铝在空气中或在冷的浓硝酸中都能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膜薄膜,对金属起到保护作用。但当有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铝制容器不能用来腌制咸菜。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都是两性化合物,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Al203+6H+===2Al3++3H2O 3H2O+Al2O3+2OH-===2Al(OH)4-

Al(OH)3+3H+===Al3++3H2O Al(OH)3+OH-===2Al(OH)4-

3.可溶性铝盐的性质

可溶性铝盐电离出Al3+水解产生胶体具有吸附性,常用于作净水剂等。

铝能形成多种配合物,如Al(OH)4-、AlF63-等。配合物是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阴离子或分子)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Al3++6F-===AlF63- Al3++4OH-===Al(OH)4-

三.乙醇和苯酚的性质比较

乙醇苯酚

官能团羟基—OH 羟基—OH

结构特点羟基与链烃基相连,不电离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可电离

主要化学性质①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②与HX发生取代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①弱酸性,能与NaOH、Na反应;

②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白色沉淀;

④分子间脱水反应;

⑤燃烧和催化氧化;

⑥酯化反应

③遇FeCl3发生显色反应

特征反应

红热的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

味的乙醛生成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遇氯化铁显紫色

【要点探究】

1.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

实验

内容

操作实验现象结论与化学方程式

铝与氧气反应

将铝条绕成螺旋状,一段绕紧一

根火柴,实验时点燃火柴,待火柴快

要烧完时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铝条燃烧

并发出火光

4Al+3O2

点燃

2Al2O3

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

擦去氧化膜的铝片伸入

0.5mol·L-1 CuSO4溶液

铝表面有

紫红色物质析

出[

2Al+3CuSO4=Al2(SO4)3+3Cu

未擦去氧化膜的铝片伸入

0.5mol·L-1 CuSO4溶液

无明显现

未擦去氧化膜的铝片,先放入

6.0mol·L-1 NaOH溶液中,观察。取

出,洗净,放入0.5mol·L-1 CuSO4

溶液中

铝表面有

紫红色物质析

Al2O3+2NaOH=2NaAlO2+H2O

2Al+3CuSO4=Al2(SO4)3+3Cu 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盛有浓

硝酸的试管中,观察。取出,洗净后

放入0.5mol·L-1CuSO4溶液中,观察

现象。

无明显现

铝络合物的生成

试管中加入1mL 1.0mol·L-1

AlCl3溶液,再加入2mL 10% NH4F溶

液,再滴加1mL 3.0mol·L-1 NH3·H2O

产生白色

沉淀

Al3++6F-=AlF63-

生成配合物(NH4)3AlF6

溶液,观察现象。

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探究:

实验探究项目实验方案设计乙醇和苯酚分

别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大小比较

室温下,乙醇呈液态,苯酚呈固态;为了比较二者与金属钠反应的反应速率,应控制反应在相同状况下进行,如均在液态下进行,采取的措施是在乙醚中进行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乙醇和强氧化剂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的现象:溶液由橙黄色变成蓝色溶液

乙醇的脱水反应

要是乙醇发生分子内脱水,所用的脱水剂为浓硫酸;

证明脱水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

苯酚的化学性质苯酚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的现象:紫色

苯酚水溶液中加入浓溴水可观察到的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比较盐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证明盐酸酸性强于碳酸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证明碳酸酸性强于苯酚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5ONa+H2O+CO2→C6H5OH+NaHCO3

【特别注意】苯酚钠与CO2反应是只能生成NaHCO3。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 > C6H5OH > NaHCO3,对应离子获取H+的能力大小为:HCO3- < C6H5O- < CO32-。

【考点再现】

考点一物质性质探究

例1 (1)将H2O2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消失。甲同学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弱酸(H2O2H++H O2-),消耗了OH-,而使红色褪去。乙同学认为H2O2具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红色消失。试设计一个实验论证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中谁正确。设计方案为:。

(2)甲同学向品红溶液中通入一种气体后,品红褪色。乙同学设计了一个很简便的实验便知甲同学通的是Cl2还是SO2。他的实验方案是。

考点二考查物质的性质

例2 下面有关苯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有机化工原料,可以制电木;②易溶于水也易溶于乙醇;③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④酸性比甲酸、乙酸、碳酸均弱;⑤可以和硝酸发生酯化反应;⑥常温下易被空气氧化;⑦既可以和H2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A.①③⑥⑦B.①②③④⑦C.①④⑥⑦D.②③⑤⑥⑦

解析:苯酚可以与甲醛反应制取电木;苯酚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虽然苯酚具有酸性,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比甲酸、乙酸、碳酸等都要弱。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呈粉红色,还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C

考点三物质的性质探究实验的设计

例3 为验证淀粉能水解,且水解的生成物有还原性能,可能用到如下某些实验步骤,则正确的实验程序是()①加入稀硫酸;②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③加热;④加入蒸馏水;⑤加入烧碱溶液至显碱性;⑥加入新制Cu(OH)2

A.④①③⑥③B.④③①⑥⑤③ C.①③②⑥③ D.④①③⑤⑥③

解析:需要对淀粉性质探究,先要验证其能水解,再验证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新制Cu(OH)2,注意要先中和溶液中的稀硫酸,使溶液呈碱性才能验证生产物的还原性。故实验程序为D。

答案:D

【专题训练】

1.下列有关苯酚性质,制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苯相似,也能发生硝化反应。

B.在它的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后显紫色。

C.与乙醇相同,羟基中的氢原子可被金属取代,苯酚不能被氢氧化钠中和。

D.往苯酚钠溶液中通CO2,可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

解析:苯酚中的羟基直接连接在苯环上,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其变的更活泼,能发生电离,表现出弱酸性,故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答案:C

2.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操作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A中要干燥氯气,进气管应插入浓硫酸中;在石油分馏实验中,温度计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D中用稀硫酸可以吸收氨气,但会出现倒吸,所加的苯密度小浮在上层,达不到防止倒吸的目的,可改用四氯化碳。

答案:B

3.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试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解析:产生白色烟环应是浓氨水和挥发性酸反应的现象,故可排除选项A,由图知白色烟环离甲远,说明甲分子的摩尔质量小于乙分子的摩尔质量,扩散速率快,可知选项C符合。

答案:C

4.一定量某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煮沸5min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沉淀出白色晶体。取少量晶体放到FeCl3溶液中,溶液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解析:加NaOH煮沸后碱性减弱,从所给物质可知应发生水解,最后产物加氯化铁溶液呈紫色,则含有酚羟基,故选A。

答案:A

5.已知氢氧化镁是难溶于水,在氨水中的溶解度也很小。某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将氢氧化镁固体放入NH4Cl溶液中,不断搅拌,发现氢氧化镁固体溶解了。针对这一现象,同学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Mg(OH)2在水中存在如下溶解平衡:Mg(OH)2(S) Mg2+ + 2OH- , 而氯化铵水解呈酸性,其水解产生的H+与Mg(OH)2电离出来的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从而促进了氢氧化镁的溶解平衡右移。为了检验甲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乙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验证,用CH3COONH4(其溶液显中性)代替NH4Cl进行上述实验,发现氢氧化镁固体也溶解了,从而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请你说明乙同学否定甲同学观点的理由,并说明你对氢氧化镁固体能溶于氯化铵溶液的解释:。

6.A、B、

C、D、E五种有机物,它们的分子分别由-CH3、-OH、-COOH、-C6H5、

-CHO中的两种组成,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如下所述:

(1)A能够发生银镜反应,且相对分子质量为44;

(2)B溶液加入氯化铁溶液中,溶液显紫色;

(3)C和E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C和E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5;

(4)B和E都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A、C、D则不能;

(5)D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能发生硝化反应。

由此可知,C、D、E的结构简式是:C D E 。

解析:A能发生银镜反应,则A含有醛基(-CHO),又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故A为CH3CHO,B溶液加入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故B为苯酚;C和E能发生酯化反应,为醇和酸,根据题意可知,C为CH3OH,

E为CH3COOH;D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能发生硝化反应,故D为甲苯。

答案:CH3OH,,CH3COOH

7.实验室用下列装置所示的流程进行气体性质实验。图中用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A为一种纯净、干燥的气体,B是另一种气体,己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只能从下列物质中选取:Na2CO3、NaHCO3、Na2O、Na2O2、NaCl、无水CaCl2、(NH4)2CO3、碱石灰等固体和蒸馏水。

根据图中装置和现象回答:

(1)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丁中应选用的干燥剂是___ __,为什么不选用所给的另一种干燥剂__ __。

(3)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

(4)戊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此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__ __,估计可看到什么现象足以说明你的判断。

解析:根据己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是在红热铂丝催化下有A、B两种气体生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在戊中发生的反应为4NH3+5O2 催化剂

加热

4NO+6H2O,A、B为NH3和O2,根据所给药品知道,丙

中制备的是NH3,其反应为(NH4)2CO32NH3↑+CO2↑+H2O,甲中制备是是O2,其反应为2Na2O2+2H2O = 4NaOH+O2↑。丁中的干燥剂是碱石灰,用来干燥氨气,同时除去CO2,而无水氯化钙再不能吸收CO2。

—CH3

答案:(1)(NH4)2CO 32NH3↑+CO2↑+H2O

(2)碱石灰因为另一种干燥剂的无水CaCl2,只能吸收水,不能吸收CO2,不能使氨气完全净化。(3)2Na2O2+2H2O = 4NaOH+O2↑

(4)4NH3+5O2

催化剂

加热

4NO+6H2O 放热可以看到戊中铂丝比开始反应时更加红热

8、“旺旺雪饼”袋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为此我对干燥剂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探究:

(1)问题1:为什么生石灰(CaO)可作干燥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我又对它作了一系列探究,获得较多收益,其有关实验方案如下:

问题与猜想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问题2: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干燥剂?取足量小纸袋中固体放

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

触摸杯壁。

不能作干燥剂

问题3:我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钙,该如何验证我的猜想?该干燥剂样品中有碳酸钙

(3)问题4: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如何?某同学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用盐酸溶解该干燥剂样品→干燥所得气体→用NaOH溶液吸收气体→根据NaOH溶液的增重计算该样品的含量,实验过程中所取该干燥剂样品的质量为10.0g。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A为溶解该干燥剂样品的装置,若已准备了长颈漏斗、双孔橡胶塞、导气管,为完成溶解至少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将插入溶液C中管子的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如图中的D),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④当改进实验装置并进行正确操作后可以准确测定出干燥剂样品的含量(假设生成气体没有损失,并完全吸收)。若此时C装置在实验前后其质量增加了3.6g,则该干燥剂样品的含量为。

CaCO

3

解析:作干燥剂要能吸收其中的水蒸气,故反应为CaO+H2O=Ca(OH)2;因为CaO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根据结论不能再作干燥剂,所以现象为杯壁不发烫;如果是CaCO3,则可以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即可。从所给的仪器看缺少盛放样品的容器,可选用锥形瓶等,A中的反应为CaCO3+2HCl=CaCl2+CO2↑+H2O,多孔的球泡有利于CO2的吸收,C装置增重是吸收了CO2,即CO2为0.82mol,相当于CaCO3为8.2g,含量为82%。

答案:(1)CaO+H2O=Ca(OH)2

(2)问题2的实验现象为:不发烫

问题3的实验步骤为:取该固体,滴加稀盐酸;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3)①锥形瓶或广口瓶;②CaCO3+2HCl=CaCl2+CO2↑+H2O;③增大气体和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④82%。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Na2O2与水反应实验时,发现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现红色,但红色很快褪色,甲、乙、丙三同学对此现象分别做了如下推测:

甲:因为反应后试管很热,所以可能是溶液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乙:因为所加水的量较少,红色褪去可能是生成的NaOH溶液浓度较大的影响。

丙:Na2O2具有强氧化性,生成物中O2、H2O2(可能产物)等也具有强氧化性,可能是氧化漂白了红色物质。

(1)验证甲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验证乙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当出现

现象时,即可说明丙同学的推测正确。

(2)有同学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丙同学方案中是否含有H2O2,其实验方法为:

称取2.6gNa2O2固体,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测量产生O2的体积,与理论值比较,

即可得出结论。

①测量气体体积时,必须待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时进行,应选用右图装置中的,理由是。

②若在标准状况下测量气体的体积,应选用的量筒的大小规格为(选填“100mL”、“200mL”、“500mL”)。

解析:甲的观点为温度较高就会使酚酞褪色,可以待冷却后再加酚酞试液或冷却后再看溶液是否变红;乙同学的观点是NaOH浓度过大,加水稀释即看进行验证;若欲证明丙同学观点正确,则需否定甲和乙的观点,可以冷却后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及加水稀释后溶液是否变红来验证。比较两个装置可以看出II可以防止气体冷却时出现倒吸现象,根据计算可知2.6gNa2O2全部转化为O2,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375mL,故应选用500mL.

答案:(1)冷却后加酚酞试液或冷却后看溶液是否变红加水稀释后看溶液是否变红冷却后及加水稀释后均不变红

(2)①Ⅱ防止气体冷却时发生倒现象,减小实验误差。②500mL

10. 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乙醇催化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

(2)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试管a

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液体中还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要除去该物质,可现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______(填写字母)

a.氯化钠溶液b.苯c.碳酸氢钠溶液d.四氯化碳

然后,再通过______________(填试验操作名称)即可除去。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主备人:刘晓艳小组成员:张生雷万忠新任胜利石生亮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者: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燃烧匙 三、实验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硫粉,红磷,铁丝 四、实验原理:2KClO 3 2KCl+3O 2 五、实验步骤: 安装如图组装仪器。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向下。 点: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不溶于水。收集四瓶氧气。 离: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熄: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六、氧气性质实验操作: 1、观察氧气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娶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集气瓶中有纯净的氧气存在。反应完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跟氧气反应后产生CO 2。 化学方程式为:C +O 2CO 2 3、用细铁丝螺旋绕在燃烧匙是,另一端绕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放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3Fe +2O 2 Fe 3O 4 4、取少量硫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硫粉熔化,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S +O 2 SO 2 5、取少量磷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化学方程式为: 4P +5O 22P 2O 5

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专题15·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一 . 物质性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及结论。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结合对物质性质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法初步了解外观性质,再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等预测物质的相关性质,利用实验法进行性质验证,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法,进一步归纳物质的性质。 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的化学性质 铝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非金属单质、酸、碱。某些可溶性的盐反应。铝在空气中或在冷的浓硝酸中都能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膜薄膜,对金属起到保护作用。但当有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铝制容器不能用来腌制咸菜。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都是两性化合物,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Al203+6H+===2Al3++3H2O 3H2O+Al2O3+2OH-===2Al(OH)4- Al(OH)3+3H+===Al3++3H2O Al(OH)3+OH-===2Al(OH)4- 3.可溶性铝盐的性质 可溶性铝盐电离出Al3+水解产生胶体具有吸附性,常用于作净水剂等。 铝能形成多种配合物,如Al(OH)4-、AlF63-等。配合物是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阴离子或分子)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Al3++6F-===AlF63- Al3++4OH-===Al(OH)4- 三.乙醇和苯酚的性质比较 乙醇苯酚 官能团羟基—OH 羟基—OH 结构特点羟基与链烃基相连,不电离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可电离 主要化学性质①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②与HX发生取代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①弱酸性,能与NaOH、Na反应; ②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白色沉淀;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班级组号姓名 科目物理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授课时间 设计人王建国李鹏学案序号8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学习过程 一、体验与思考:完成实验,思考后积极发言。 1、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杯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纯水吗? 在小组内讨论各人的观点和分辨方法。 二、实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上面的问题出发,取不同的物质作研究对象,并选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再取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作比较。所谓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及若干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证据: (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与体积; (4) 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各小组把本组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教材127页的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或相近? (3)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4)现在你可知道两杯相同体积的纯水和盐水,哪个质量大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小组展示。 三、自学课本51页内容。看完后完成以下内容,小组讨论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

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高二化学专题复习学案 物质的制备实验 【要点解析】 制备实验的方案设计可以让考生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案解决问题,考查要求比较高。 一、经常涉及的顺序问题 1.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问题 气体发生装置→净化除杂→干燥→主要实验→尾气的处理 说明:考虑干燥与除杂的顺序时,若采用溶液除杂,先净化后干燥;若采用固体吸收剂常温除杂,则根据题意而定。 考虑尾气处理时,有毒气体常用溶液(或)固体吸收或将其点燃,无毒气体直接排放。2.接口的连接 总体上遵循第1点中所列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应“长进短出”,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干燥管应“大进小出”。 3.气体的发生 实验顺序:装置的选择和连接→气密性检查→装入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开始实验→…→拆卸仪器→其他处理等。 二、同一仪器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1.酒精灯 首部:制气反应的热源 中部:需加热进行的反应的热源 尾部:出去一些有污染且易燃的气体 2.干燥管 中部:干燥气体;除去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检验水蒸气的存在 尾部:防止空气中的水气进入反应器;除去尾气中的有害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3.洗气瓶(通常放置于中部) 干燥:放置在气体进入加热的反应器之前;放置在收集干燥气体的集气瓶之前 除杂:用洗气的方法除杂(根据实验内容的具体需要确定放置位置) 检验:验证某气体的存在(根据实验内容的具体需要确定放置位置) 三、重要有机物的制取 需掌握典型物质的制备原理、实验装置、反应现象、操作要点。 1.乙烯的实验室制取 简述:实验室一般是在加热条件下,用浓硫酸使乙醇脱水制取。其中浓硫酸起催化剂和脱水剂作用。在约140℃时,乙醇脱水生成乙醚(C2H5)2O;在约170℃时,生成乙烯。这是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而生成物不同的典型例子之一。

水泥基本性质实验报告

水泥基本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建筑材料水泥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水泥试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1.1.掌握水泥各种技术性质定义 .通过试验进一理解水灰比、掺和料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1. 2.学会操作水泥强度和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实验方法。 1. 3.了解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的测试方法。 2. 实验内容 2.1.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实验 1.实验原理相容性的概念: 对于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定义,普遍认为:依据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将经过检验符合标准的某种外加剂掺入按规定可以使用该品种外加剂的水泥中,用该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或砂浆若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就认为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是适应的;相反,如果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则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不适应。 选用PO42.5水泥300g,水87g(水灰比相同),减水剂掺量不同,分别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mm)。画出减水剂掺量与净浆流动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分析。 2.主要设备水泥净浆搅拌机、水平玻璃板、湿布、截锥圆模、电子称、钢尺等。 3.实验步骤

我们组负责的是减水剂掺量1.8%的水泥的净浆流动度: (1)将截锥圆模置于水平玻璃板上,先用湿布擦拭截锥圆模内壁和玻璃板,然后将湿布覆盖它们的上方。 (2)称量300g水泥,倒入用湿布擦拭过的搅拌锅内。 (3) 称量5.4g减水剂,加入搅拌锅。然后称量87g水,加入搅拌锅,搅拌3min。 (4)将拌好的净浆迅速诸如截锥圆模内,刮平,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向迅速提起,30s以后量取相互垂直的两直径,并去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次胶凝材料净浆的流动度。 其它减水剂掺量的实验步骤类似。 2.2.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1.实验原理 选用PO42.5水泥,改变水灰比和粉煤灰的掺量。测定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其重量比为:水泥:标准砂=1:3。水灰比分别为:0.45、0.50、0.55。粉煤灰掺量(内掺):10%、20%。水泥用量450g,标准砂用量1350g。 2.实验仪器 电子称、搅拌机、伸臂式胶砂振动台、可拆卸的三联模、水泥电动抗折实验机、压力实验机和抗压夹具等。 3.实验步骤 我们组负责的是10%、28天水泥胶砂强度的测量。胶砂的制备: (1)分别称量粉煤灰45g,水泥405g,标准砂1350g,水

醇酚的性质实验报告

醇酚的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六酚的性质与鉴定 实验六酚的性质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酚的基本性质; 2、掌握酚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的分子中,由于羟基中的氧原子与苯环形成P-π共轭,电子云向苯环偏移,溶于水后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显示弱酸性。 但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若将苯酚钠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可以析出苯酚。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苯酚。 苯酚可以和NaOH反应,但不与NaHCO3反应。 利用醇、酚与NaOH和NaHCO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和分离酚和醇。 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可立即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很灵敏,很稀的苯酚溶液就能与溴水生成沉淀。故此反应可用作苯酚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白色) 酚类可以与FeCl3溶液反应显色,用于鉴别酚类。苯酚可以用于制备酚酞。 棕红色蓝紫色 三、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pH试纸 无机试剂: NaOH(5%),饱和溴水, NaHCO3(5%,饱和),的Na2CO3(5%), 5%FeCl3 ,HCl(5%)溶液; 有机试剂:苯酚 四、实验步骤 1、酚的溶解性和弱酸性 将0.2 g的苯酚放在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试管后观察是否溶解。用玻璃棒蘸1滴溶液,以广泛pH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然后再加热试管,直到苯酚全部溶解。 将上述溶液分装在3支试管中,冷却后出现浑浊,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5%的NaOH溶液,观察是否溶解。再滴加5%的盐酸,有何变化?在另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的NaHCO3溶液和5%的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溶解。 2、酚类与FeCl3溶液的显色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苯酚0.5mL,再加入1~2滴1% FeCl3溶液,观察和记录各试管中所显示的颜色。 3、与溴水的反应 在1支试管中加入2滴苯酚饱和水溶液,再加2 mL水稀释,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自来水,然后在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比较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思考题 1、如何鉴别醇和酚? 2、举例说明具有什么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为什么苯酚比苯和甲苯容易发生溴代反应? 篇二:有机化学实验十一醇、酚的鉴定 实验十一醇、酚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性质; 2比较醇,酚之间的化学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二、 引入新课 1 ?让学生展示上节课中测量体积相等的铜、铁、铝柱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得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 2 ?在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中,发现“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 量相等”。 3 ?展示手里的大铁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物体的质量 与体积的定量关系。 三、 新授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 ?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较充分的思考后,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 想,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形成假说: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 反比。 真实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要进行 实验,还要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请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的一般程序自 己设计方案,并提供课本 P 119的表格供学生参考。 展示实物,前后 互应,引导启 发。 激起学生的兴 趣,把学生的好 奇心带进课堂。 利用学生的回 答引出课题。 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进行猜想 与假设的能力。 教给学生围绕 问题进行实验 设计的方法;使 学生体 会到实 验设计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 探究物质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1、 能通过实验探究,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 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 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 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难点 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 目的 要求 重点 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建构密度概念。 教法与学法 温故知新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doc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有机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一、糖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 -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 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 -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fehling试剂 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 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 benedict试验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应该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究,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经历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和颜色相同的正方形木块、铁块、铝块(6组),体积相同的正方形铁块、铝块(3组),体积不同的正方形铝块(3组),天平和砝码各6组。 【学习过程】

实验室制取氢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氢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者: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 2、掌握氢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三、实验药品:锌粒,稀硫酸,氧化铜 四、实验原理:Zn+H2SO4 H2+ZnSO4 五、实验步骤: 安装如图组装仪器。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球形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 装: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加固体前应在容器的球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以防固体掉入半球体中。液体试剂从球形漏斗口注入,注液方法与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为宜。打开气体出口的活塞,开始反应,收集氢气。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理由是氢气不溶于水。 离:收集满氢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六、氢气性质实验操作: 1、氢气的纯度检验:收集一试管氢气,集满氢气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立即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氢气。点火后,根据声音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氢气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噗”的声音,才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经纯净,可以使用。重新收集氢气检验时,应另换一支试管进行操作,若仍使用原试管,要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去收集氢气进行点火验纯。 2、吹泡泡实验:将出气导管上沾上肥皂水,可以观察到不断有泡泡冒出并升空,这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轻。 3 的烧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并放出热量。反应方程式:2H2 +O 2H2O 4、氢气还原氧化铜:先往试管内加入氧化铜,把氢气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是为了把氧气清除,否则加热后氧化铜会与氧气反应,影响试验)再加热试管,使氢气还原氧化铜,看到黑色氧化铜全部变成红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若先停止通氢气,则收集氢气处的水会倒吸入试管内,使热试管炸裂 化),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氢气。反应方程式:CuO+H2Cu+H2O 装置如图: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 、KBr 和KCl 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 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 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 、KBr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 、KClO 3 和KClO 4溶液,然后加入KI 淀粉溶液,观察现象。向不发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 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 2S 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 生成。再向试纸上

(2)还原性:取少量3% H2O2溶液,用H2SO4溶液酸化,再滴加2~3滴0.01 mol·dm-3KmnO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NaNO2、0.1 mol·dm-3KI、0.02 mol·dm-3KMnO4、1 mol·dm-3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NaOH、6 mol·dm-3NaOH 和40%的NaOH试剂。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步骤、现象、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实验4、性质实验1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性质所在班级:专业班学号: 姓名: 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成绩:

实验四 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目的】 1、验证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和酮的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 烃类中烷烃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在特殊条件下可发生卤代反应。而烯烃和炔烃由于分子中具有不饱和双键(>C=C< )和叁键(—C ≡C —),所以表现出加成,氧化等特征反应。具有R —C ≡CH 结构的炔烃,因含有活泼氢,能与重金属,如亚铜离子,银离子形成炔基金属化合物,故能够与烯烃和具有R —C ≡C —R 结构的炔类相区别。 芳烃由于在环状共扼体系中电子密度平均化的结果,它的化学性质比烯烃、炔烃稳定,难于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却易发生取代反应,构成了苯和其它芳香烃的特征反应。 卤代烃分子中的C-X 键比较活泼,—X 可以被—OH 、—NH 2、—CN 等取代,也可与硝酸银醇溶液作用,生成不溶性的卤化银沉淀。烃基的结构和卤素的种类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分子中卤素活泼性越大,反应进行越快。各种卤代烃卤素的活泼顺序如下: R-I > R-Br > R-Cl RCH=CHCH 2X ,PhCH 2X > 3°R-X > 2°R-X > 1°R-X >CH 3 -X > RCH=CHX ,Ph-X ; 醇类的特征反应与羟基有关,羟基中的氢原子可被金属钠取代生成醇钠。羟基还可被卤原子取代。伯、仲、叔醇与卢卡斯(Lucas )试剂(无水氯化锌的浓盐酸溶液)作用时,反应速度不尽相同,生成的产物氯代烷不溶于卢卡斯试剂中,故可以根据出现混浊的快慢来鉴别伯、仲、叔醇。立即出现混浊放置分层为叔醇,经微热几分钟后出现混浊的为仲醇,无明显变化为伯醇。此外,伯仲醇易被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而叔醇在室温下不易被氧化,故可用氧化反应区别叔醇。 多元醇如丙三醇、乙二醇及1,2-二醇等邻二醇都能与新配制的氢氧化铜溶液作用,生成深蓝色产物,此反应可用于邻二醇的鉴别。 酚的反应比较复杂,除具有酚羟基的特性外,还具有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由于两者的相互影响,使酚具有弱酸性(比碳酸还弱),故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而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苦味酸(2,4,6-三硝基酚)则具有中强的酸性。苯酚与溴水反应可生成2,4,6-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可用于酚的鉴别。此外,苯酚容易被氧化,可使高锰酸钾紫色退去。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特征性的颜色反应,可用于酚类的鉴别。 醚与浓的强无机酸作用可生成 盐,故乙醚可溶于浓硫酸中。当用水稀释时, 盐又分解为原来的醚和酸。用此可分离或除去混在卤代烷中的醚。蒸馏或使用乙醚时,严禁明火 醛和酮分子中含有羰基 (>C=O),所以它们都能与许多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其中与2,4―二硝基苯肼加成时生成黄色2,4―二硝基苯腙沉淀是鉴别羰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R)H R C O + NHNH 2 NO 2 NHN H(R) H 2O R C NO 2 2 NO 2+ 受羰基影响,α-H 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卤代、缩合反应。 醛和甲基酮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加成产物以结晶形式析出。如果将加成物与稀盐酸或稀碳酸钠溶液共热,则分解为原来的醛或甲基酮。因此这一反应可采用来鉴别和纯化醛或甲基酮。 R C O +(CH 3)H NaHSO 3 OH R SO 3Na C (CH 3)H 醛和酮结构上的区别,在反应中表现相互不同的特点。醛羰基碳上连接一个氢原子而有还原性,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 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

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探究实验 ①提出问题 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要测质量和体积应选什么器材?讨论得出:天平、刻度尺、物体。 设计实验表格: 进行实验:(1)用提供天平铝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铝块2、铝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木块2、木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④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018高考化学复习物质制备及性质探究类实验题

课时3 物质制备及性质探究类实验题 1.(2016·课标全国Ⅲ,26)过氧化钙微溶于水,溶于酸,可用作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以下是一种制备过氧化钙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一)碳酸钙的制备 (1)步骤①加入氨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火煮沸的作用是使沉淀颗粒长大,有利于________。 (2)右图是某学生的过滤操作示意图,其操作不规范的是 ________(填标号)。 a.漏斗末端颈尖未紧靠烧杯壁 b.玻璃棒用作引流 c.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壁 d.滤纸边缘高出漏斗 e.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以加快过滤速度 (二)过氧化钙的制备 CaCO3――→ 稀盐酸、煮沸、过滤 ②滤液――→ 氨水和双氧水 冰浴③ ――→ 过滤 白色结晶 (3)步骤②的具体操作为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将溶液煮沸,趁热过滤。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需要在冰浴下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过滤得到的白色结晶依次使用蒸馏水、乙醇洗涤,使用乙醇洗涤的目的 是________。 (6)制备过氧化钙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石灰石煅烧后,直接加入双氧水反应, 过滤后可得到过氧化钙产品。该工艺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品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反应混合液中盐酸过量,加入氨水可以中和盐酸,调节溶液的pH 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而除去。小火煮沸的作用是使沉淀颗粒长大,有利于过滤分离。(2)a项,漏斗末端颈尖未紧靠烧杯壁,容易造成溶液飞溅,错误;b项,玻璃棒用作引流,正确;c项,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壁,防止有气泡,正确;d项,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错误;e项,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容易划破滤纸,错误。(3)步骤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O2,溶液呈酸性,而CaO2溶于酸,故应将溶液煮沸以除去溶解的CO2气体。(4)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物为CaCl2、H2O2、NH3·H2O,产物为CaO2、NH4Cl和H2O,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NH3·H2O+H2O2===CaO2↓+2NH4Cl+2H2O,由于H2O2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反应应在冰浴中进行。(5)由于乙醇与水互溶且易挥发,所以使用乙醇洗涤去除晶体表面的水分。(6)制备过氧化钙的另一种方法将石灰石煅烧后,直接加入双氧水反应,过滤后可得到过氧化钙产品。该工艺方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产品的缺点是:没有除杂净化工艺,所制得产品纯度低。 答案(1)调节溶液pH使Fe(OH)3沉淀过滤分离(2)ade (3)酸除去溶液中的CO2 (4)CaCl2+2NH3·H2O+H2O2===CaO2↓+2NH4Cl+2H2O或CaCl2+2NH3·H2O +H2O2+6H2O===CaO2·8H2O↓+2NH4Cl 温度过高时双氧水易分解 (5)去除晶体表面水分 (6)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纯度较低 2.(2017·广西适应性测试)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探究实验。

2021年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 -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

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 -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fehling试剂 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 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 benedict试验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试题有答案

一、填空题。 1.水的密度为() A. 0.5×103kg/m3 B. 1×103kg/m3 C. 1.5×103kg/m3 D. 2×103kg/m3 2.“气凝胶”是一种新型材料,如图所示.美国“火星探路者”探测器上因使用了这种 材料,而大大减轻了探测器的质量,由此可判断“气凝胶”至少具有以下哪种特性 () A. 坚硬 B. 传热性好 C. 密度大 D. 密度小 3.下面是小翔在学习密度知识时写的一些交流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A. 由ρ=m/v可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 一支粉笔用去一半后,其质量减小,密度也减小 C. 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密度增大 D. 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一定大于铝的质量 二、填空题 4.挂点滴时液体的密度为ρ=1.03×103 kg/m3.则输完一半液体以后,剩余液体的密度为kg/m3 = g/cm3. 5.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它表示每立方米冰的是0.9×103千克.当冰熔化成水时,质量将,体积将(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6.一只钢瓶内有压缩气体;用掉一半,瓶内剩余气体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如图,甲、乙两种相同体积的实心小球,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恰好平衡。则甲、乙两种小球的质量之比是,密度之比是、 三、实验题 8.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零件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及其强化练习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1、药品和仪器是部分给出还是有剩余 如果药品和仪器只是部分给出,则应该作必要的补充;如果药品和仪器有剩余,则应该筛选和淘汰。 2、条件有无特殊要求 如果采用最简单或最合理的实验步骤,则要求我们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实验步骤的时候,已经有了限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3、实验过程中隐蔽性的操作 如果某些必要的干燥、除杂、冷凝等,这些都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但很容易被忽视。 4、药品的描述和仪器的描述 有的题目要求指出药品和仪器的名称,要注意准确地描述。是粉末还是块状固体?是溶液还是固体?是浓的还是稀的?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是有规格的还是没有规格的? 例如:硫酸铜粉末,澄清石灰水、浓硫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250mL容量瓶。 5、会绘制简单的实验装置图 能够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有的要求用“示意装置图表示”。 6、语言表达逻辑性和科学性 实验题很重视语言表达,要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如物质鉴别鉴定的语言一般描述程序是:取样语言+操作语言+现象语言+判断语言。 6、其他注意的问题 ①冷凝回流问题 ②冷却问题 ③防止倒吸的问题 ④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 二、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1、性质探索性实验方案设计 从物质的结构特点和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然后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我们推测的性质不一定准确,所以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开放探究型实验题,指的是具有明确实验目的,但是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唯一性或者解题方法多样性的试题。这类试题往往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要求考生自己选择相关知识或方法去解答,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2、性质验证性实验方案设计 结合已知的物质具有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物质是否具有该性质。 这类题目往往和气体的制备实验组合在一起。 三、强化练习 1、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