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轮复习微专题--46:植被与环境

二轮复习微专题--46:植被与环境

二轮复习微专题--46:植被与环境
二轮复习微专题--46:植被与环境

微专题46--植被与环境

见微知著高考必赢!

【真题链接】

(2017·新课标1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解析:

23.B材料中提到,“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拍摄日期为3月25日。这个日期新叶发芽,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排除B.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有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排除C.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排除D。

24.D绿化隔离带两侧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景观不同只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根据生活常识,可能是因为行政管辖不同,不同的园林部门对绿化隔离带的维护工作质量不同。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居民爱好并不能影响公共植被的种类,排除B.按常识推测,道路两侧不可能规划不同的植被。而且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

C。

25.A 根据题意,“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说明该植被适应范围较广,我国南、北方与东、西部的“光照”与“土壤”差异较大,故“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不是C、D 选项;降水条件在全国差异较大,但降水较少地区的城市可以通过灌溉来满足植被的需水要求,故排除B 选项;因为该植被为“常绿灌木”,气温是制约其栽种范围

的主要自然因素,故A 选项正确。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精讲】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

比平原地区丰富

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

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

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

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

(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

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

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

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

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

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壤肥力、

土壤性质等。

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二、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

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和排泄废物等行为,从而与其所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工创造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与环境应当有机结合,建筑应当利用环境,与环境融合,成为环

【选考专题】高三选考二轮复习微专题(30)交通

【选考专题】高三选考二轮复习微专题(30)交通 一、单选题: 开普敦是南非的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建于1652年,曾经是欧洲殖民者向亚洲扩张时期重要的供应站,并迅速发展成为南非第二大城市。现有多条铁路、公路通往内陆地区及其他国家。如图示意开普敦城区及交通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开普敦早期城市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地理位置优越,铁路公路发达B.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和湿润 C.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发达D.优良的港湾,海运交通便利 2.图中所示铁路线对开普敦港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 B.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 C.扩大了港口的服务范围 D.提高了城市的服务等级 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題。 3.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建设成本 B.保护海洋生物 C.避免破坏景观 D.利于海空交通 4.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5.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A.产业结构的差异B.语言文化的差异 C.社会福利的差异D.交通规则的差异

近些年来,网络零售业快速发展,对实体零售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下图中r为实体零售企业的门槛距离,R为其最大销售距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在网络零售业的冲击下,最可能产生的变化是 A.r变大,R变大B.r变大,R 变小 C.r变小,R变大D.r变小,R 变小 7.网络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 A.商业网点密度的增加B.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 C.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D.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全长41.4公里,途经北京市丰台区和大兴区,于2019年9月底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同步开通运营。读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8.新机场线修建时采用“隧道十高架”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美化城市景观 C.减少占用耕地资源 D.防御地质灾害 9.新机场线建成后,将 A.增加北京的服务种类B.提升北京城市服务功能 C.提升北京的城市等级D.重塑北京的城市形态 “秘色瓷”是中国古代越州(今浙江一带)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精品瓷器,具有质地纯正、釉色清莹,烧制难度极大,生产成本高的特点。越窑生产的贸易“秘色瓷”以碗、罐、壶等日常用具为主,出口到朝鲜、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坦桑尼亚等地(下图),从唐朝至宋朝持续了300多年。中国大规模出口“秘色瓷”,提升了进口国家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2页,总6页

公开课二轮复习工业专题教案

教案 课题工业专题授课人 考情分析工业区位分析与工业地域的形成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从考查内容上看,以某地工业分布图或文字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示意图、演变图为载体,考查工业联系的类型、工业集聚、分散的原因和意义;结合典型的工业地域示意图,分析区位条件、特点、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工业地域的形成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题型复杂多变,考生想得高分难度较大,尤其是综合题,主要是因为平时缺少系统的思维训练,分析应用能力、从地图或背景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组织语言能力等较弱。所以,本专题以高考真题为例帮助同学归纳分析方法,建立答题模型,提高应试水平能力。 教学目标以高考真题为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主导因素的判断产业转移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课前展示】【合作探究】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课我们就以工业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多媒体展示:考纲要求、考情展示、考题展示、命题方向和主干 知识框架等内容。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半岛南北 差异化的区域发展受到了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图反映了朝鲜 半岛的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状况,表是图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 市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表。 【课件演示】 【板书】 【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如 何提取信息 提问引导 小组讨论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姓名:陈裕豪 学号: 011230130 院系: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 0112301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讲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融合的定义以及目的。并讨论了中国从古代时来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加上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贝芬格建筑三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成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并基于这些例子提出了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绿化,环境观念。 一、什么是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指的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根据仿生学,工程力学等学科。通过组织和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损,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同时,建筑独有的特色和当地的景观相融合,突出了当地景色,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为什么要将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 (一)、建筑要体现文脉特色。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 )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环境,既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环境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二)、大自然的建筑是最伟大的。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和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三)、人类在长期的工作对精神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工作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结合,能够让人在疲惫的工作之余,精神上得到良好的放松。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能够最大化程度将人类融入到自然之中,当人类在自然之中就能够更好地放松心灵,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专题八工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专题八工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能力卷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4分) 恒大冰泉水源地位于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的吉林省长白山深层矿泉。2014年5月27日,恒大冰泉与来自美洲、亚洲、大洋洲15个主要国家的经销商代表签订分销协议。至此,“一处水源供全球”得到完美布局。据此完成1~2题。 1.恒大冰泉“一处水源供全球”的广告语说明,影响瓶装水走向全球的主导因素是() A.完善的市场营销手段B.便捷的运输 C.良好的广告效应D.高品质的水源 2.恒大冰泉运往世界各地主要采取的运输方式有可能是() A.航空运输B.公路运输C.海洋运输D.管道运输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

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3~4题。 3.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B.原料成本C.劳动力成本D.设备成本 4.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B.价格低C.款式新D.质量优 (·皖东联考)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贵池区境内,地处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重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营造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活力之城、生态优美的宜居之城、科技和文明融合的文明之城。读图,完成5~6题。 5.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是() A.紧邻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联系方便 B.科技进步,人才丰富 C.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较高 D.区域内原料、资源丰富 6.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当地造成的影响是() A.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01 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 .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 井布 特冊 热带雨林 南北玮之间的南天 洱刚果輕地、述洲东南 亚地区 植拘种花丰富?愴物辟落第梅丈朶*忙腔甘为 旦刑未加、灌未丛相◎本肚* -t 冏性变化*帆李當録。是缩持地球忌蛊平衡 的 敢笈住态系號 原{萨KW 巫帝较辺「蝉世1< M 生在◎廉中的旱生莽木多为壌生3分枝, H TT 『带书號的大而帀平的何伞理树冠 1. 判断正误。 (1) 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一定不同。(X) (2) 苔原植被一定分布在极地地区。(X)

2. 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3 .温带植被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4 ?寒带植被的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2 .常绿硬叶林分布在() A. 南北纬10°之间 B. 热带干旱地区 C. 地中海气候区 D. 亚欧大陆北部 答案C 解析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典型植被。 3 .对比说明雨林、硬叶林、针叶林形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雨林茂密、常年葱郁,因常年水热丰富;硬叶林叶坚硬、有蜡质,因夏季干热;针叶林稀疏、叶片呈针状,因为热量不足。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口°!减少,由此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格局。 (2) 距海远近不同、口02 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 (3) 洋流也是影响植被的因素之一。 2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通过fi g光合作用影响大气成分。 (2) 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3) 植物根系具有保持口05 水土的作用。 (4) 植物残落体变成口06 腐殖质,从而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5) 植被经过长期作用能使区域地理环境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1. 判断正误。 (1) 决定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水分、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V)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这些因素与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建筑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的发展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发展,至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矛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则应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倍受关注的主题。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已不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被看待,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重视。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造型要具有温和的风度,避免过分个人的表现。建筑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比较适合温文幽雅的风度,让大众面对它的时候,眼睛一亮,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流水别墅”(图1),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别墅建在小瀑布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的平台。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得到启发。“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虽然它的体型看上去似乎很复杂,但它的平面却是一个简单的正方形。”在与环境的协调方面,大厦的正面朝向港湾,因此具有广阔的视野,加上它大部分用的是玻璃材料,从远处眺望就像插在海面上的一块宝石,晶莹剔透与蓝天相互映。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图3)入口位于严谨的建筑群中心,其造型与周围建筑毫无相似之处,形成强烈对比,但透明的方椎体形既与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相呼应,又与卢浮宫石构建筑形成虚、实对比,而体量不大、位置适中,所以“主从”关系和谐。 二、建筑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意识,使色彩在人工建筑与周围自然复合系统的和谐中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在建筑的设计阶段,需要建筑师考虑到色彩对环境的影响。 1。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色彩可以组合成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比与调和。色彩差异与变化程度大,对比就强烈;反之,对比就减弱。调和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巧妙配合与完美统一。“巧妙”与“完美”在于色彩调配上的比例恰当、结构有序、质感契合。

高考真题工业专题

2018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9 工业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8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2018年高考安徽卷)近年来安徽外贸不断增长,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图8表示2018年安徽省主要外贸国家及相应贸易额。完成23~24题。 图8 23.符合安徽省主要外贸商品流向的是 A向英国出口芯片、石油 B 从智利进口汽车、铜矿砂 C 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 D 从日本进口手机、铁矿砂 24.进出口贸易状况表明安徽省 A 工业化水平超过主要出口国家 B外贸海运航线主要集中在太平洋 C 原料导向型工业最具竞争优势 D 航空运量在外贸运量中比例最大 (2018年高考广东卷)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D.劳动力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2018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 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 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建筑环境协调中,就是从宏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 二、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景观建筑学是近年来国内刚刚兴起,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和技术。景观设计的范畴不仅包括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以区域图表为载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地理环境差异性,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体系构建】 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 (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水文 (1)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2)植被对水文的影响: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4.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生用书 P68] 一、植被 1.定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 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二、主要植被 1.森林???????????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主要 类型?????????热带雨林???? ?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 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 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 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 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2.草原?????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类型?????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是以 旱生草本植物为主 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温带草原? ????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3.荒漠???? ?分布:干旱地区类型: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缺乏,群落结构简单 三、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判断题 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3.常绿阔叶林具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 5.荒漠植物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 ) 答案:1.√ 2.× 3.× 4.√ 5.√

浅析建筑、自然、人三者之关系

浅析建筑、自然、人三者之关系 摘要: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这是 全人类所形成的共识。 主题词:建筑、自然、人相互适应改善环境 建筑、自然、人,这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一.建筑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建造建筑物的最直接原因。 自然界的长期发展,特别是生物种系的长期进化是人类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生物学前提。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其居住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森林古猿的树栖生活,到类人猿的穴居生活,直至现代人的摩天大楼,无一不在昭示着自然、建筑与人的密切关系。《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冬天居住洞穴,夏天露宿野外。后来,圣明之人建筑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用以遮风避雨。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建筑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没有自然界的变化就没有人的进化,没有人

的进化就没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需求导致建筑发展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成为自然界演化发展中的新因素。”(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辩证法概论》)建筑——作为人工自然的一部分,它是由人类直接活动所产生的人工自然物。因此它就必然深深的打上人类社会活动的烙印。 当人类解决了挡风避雨的基本需求后,建筑物的作用就进一步延伸。有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非洲的苏伊士大运河,中国的都江堰,直至现在的港口和道路,或是为了通航运输,或是为了防洪灌溉,他们是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再有些是抵御外侵的需要,如,中国的古长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到现代的各种军事设施;还有些是社会文化的需要,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清东陵,古罗马的角斗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性、纪念性建筑等。豪华的陵墓是为了显示统治者在死后与死前一样尊贵,强化被统治着的屈服心理,是一种辅助统治手段;宗教性、纪念性建筑则更是直接宣示着某种统治思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 3.建筑造型和功能的不断完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及科学发展的结果。

高考专题复习工业专题.资料

高考专题复习 ——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工业区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 (1)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____________。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____________生产。 2、工业分散的结果:引发了工业的______________。 3、适宜分散的工业类型 (1) ___________________型产品的生产企业。 (2)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的生产企业。 4、工业分散的条件: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5、工业分散的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工业分散的结果,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代表性 地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东北___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 美国____硅谷_____等 特点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以_____中小_____企业为主,工业呈分散分布

代表性工 业部门 ___煤炭____、钢铁、___纺织__、机械、 _____化工_____等 轻工业和高技术工业 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新工业区所要求的区位条件是科研和技术人才、快速便捷的交通、清洁优美的环境。 一、传统工业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1、传统工业区的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及构成特点,分析如下: 2、传统工业区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区原有的优势会逐步丧失,出现许多问题,不仅使工业部门发生衰落,而且影响整个区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 要植被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 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 型植被,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分析植被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 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 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 被类型,探讨其与植被的关系。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判断正误。 (1)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一定不同。(×) (2)苔原植被一定分布在极地地区。(×)

2.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3.温带植被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4.寒带植被的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2.常绿硬叶林分布在( ) A.南北纬10°之间 B.热带干旱地区 C.地中海气候区 D.亚欧大陆北部 答案 C 解析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典型植被。 3.对比说明雨林、硬叶林、针叶林形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雨林茂密、常年葱郁,因常年水热丰富;硬叶林叶坚硬、有蜡质,因夏季干热;针叶林稀疏、叶片呈针状,因为热量不足。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01减少,由此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格局。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 (2)距海远近不同、□02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 (3)洋流也是影响植被的因素之一。

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忘了以前是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在上了马老师的日本建筑环境技术概论课后,我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 我们人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然舒适美好的环境之中的,在这个环境之中,需要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需要有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建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呢? 一栋建筑在设计建造的时候,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引人注目,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 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建筑天然的洞穴,之后是用石器稍加修饰过的人工洞穴,在树林中借用自然树木建筑的“巢穴”。在这个时期,建筑还并没有成为一种艺术,而仅仅只是为原始人类提供一个藏身之所。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运行、庇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巢穴”。而今天,我们的建筑不仅仅拥有了过往岁月中功能,建筑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现今的建筑更是有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排泄废物等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这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便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应该利用环境,成为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记得在中学时代的美术书里有一张关于流水别墅的图片,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在流水别墅中,建筑便是利用环境,将建筑处理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建筑融入环境,甚至成为环境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像照片中近景远景的处理技术一样,衬托出环境的美,也显示出自身的美与和谐。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甚至近代武侠中,都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追求的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达到最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建筑也成为了自然的一个部分,而此时,自然也会成就建筑,使得建筑成为不朽的艺术。 在近几年中,我们不断地看见一些“保护性拆除”等类似的新闻,我们不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不仅是要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沙丘”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沙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沙丘地貌分布图最不可能在()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南,黄土高原以北) D.柴达木盆地 2、A点的绝对海拔高度可能是() A.1340m、1330m B.1320m、1350m C.1320m、1330m D.1350m、1340m 3、该地区的主导风向()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D 2、A 3、B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的盛行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我国哪一类地区最可能有此种地形分布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淮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3、我国此种地形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1、B 2、D 3、C (2002年北京春招卷)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3、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1、B 2、C 3、C (2013年,福建文综,9~10题)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答案】D 10.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高考地理-工业-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一) 工业 一、选择题(15小题,共60分) 读“某类工业空间布局演变图”,回答1~3题。 1.“某类工业”指的是() A.制糖工业B.造纸工业 C.服装工业D.汽车工业 2.导致从a到b演变过程的直接原因是() A.吸引人才B.降低运费 C.公共基础设施D.开拓市场 3.c阶段给中心区域带来的变化包括() A.污染加剧B.地价上涨 C.分工更专业D.劳动力短缺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药物,而且提取技术比较简单。下图反映不同纬度地区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差异。读图回答4~5题。 4.我国某县被誉为“世界青蒿之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黄花蒿生产基地,也是全球高含量青蒿素的富集区之一。该县位于() A.重庆B.黑龙江C.新疆D.山西 5.提取青蒿素的工厂一般接近于() A.黄花蒿主要产地 B.青蒿素制药工厂

C.青蒿素研究机构 D.劳动力廉价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至今还没有彻底掌握中高档笔头、墨水的核心制造技术,每年至少要花2亿美元进口“零件”。这意味着“Made in China”的圆珠笔,要不是低档货,要不就是“装配in China”。据此回答6~8题。 6.我国的制笔企业属于() A.资金密集型B.资源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 7.“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笔研发与产业化”的实施,这对我国制笔行业的直接影响是() A.进入世界制笔产业链上游 B.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C.迅速占领全球市场 D.与发达国家进行生产协作 8.目前,能把笔芯的材料黄铜加工换成镍白铜或不锈钢,公差达到u级,只有瑞士做的最好;高端笔头机也只有瑞士能够生产。瑞士制造业用“精密机床”的名义奠定了其在世界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瑞士的制造产业着重发展体积小、高精密、自动化的机械的原因有() ①矿产资源缺乏②海运便利 ③国内市场需求大④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为“某电子装配企业1988年~2013年选址城市与路径示意图(年度为竣工或投产时期)”。读图回答9~10题。 9.该电子装配企业() A.属于原料导向型企业 B.产业转移的方向由南向北 C.选址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 地理环境与植被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理环境与植被 一、知识构建: 二、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

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比如,铁芒萁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坏的影响 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四、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五、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专题训练: 1.(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