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歌剧院:歌剧院华丽辉煌,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有观众席2398席(含站席)。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音乐厅:音乐厅风格清新、高雅,适于演奏大型交响乐、民族乐,并可举办各种音乐会,有2019个席位(含站席)。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此外数码墙、极具现代美感的抽象浮雕天花板、GRC墙面、龟背反声板等设计能令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使音乐厅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戏剧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以上演戏曲、话剧等为主,有1035个席位(含站席)。主舞台的“鼓筒式”转台可以达到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小剧场:小剧场观众座位共计556席,整体色调风格清新典雅,重点经营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艺术门类的演出。剧场中白色浮雕的天花板、MLS声扩散墙、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等量身设计,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突出了自然人声的效果。
在国家大剧院内,除了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试验小剧场以外,还设有水下长廊、展厅、橄榄厅、图书资料中心、新闻发布厅、天台活动区、纪念品商店、咖啡厅等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而创造的活动区域,可谓展现大剧院无限魅力的“第五空间”。
水下长廊:国家大剧院设有南北两条水下廊道。位于北侧主入口的北水下廊道长约80米,宽约24米;南水下廊道长约40米,宽约23米。
廊道顶部均采用玻璃天棚。白天,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投影在两侧的墙壁上,与墙壁上原有的气泡状小孔相映成趣,似梦似幻。
在这里犹如置身于水下世界一般,静下心来,便可以忘却城市中的喧嚣和烦恼,宁静感受俗世外亦真亦幻的高雅艺术殿堂。
橄榄厅:橄榄厅连接着北水下长廊与大剧院的主体,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
在橄榄厅通往歌剧院的入口处,两扇大铜门凝重典雅。铜门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每一个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也是在高空中俯瞰下大剧院的缩影。此设计巧妙地实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嫁接与融合。
公共大厅:大剧院公共大厅明朗大气,其开阔的空间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大厅内设有咖啡厅、纪念品商店等经营场所。在三大

专业剧场的屋顶平台还设有功能活动区,包括歌剧院屋顶平台的花瓣厅、音乐厅屋顶平台的艺术资料中心及音像视听中心、戏剧场屋顶平台的西餐厅。花瓣厅位于歌剧院顶层,从这里俯瞰公共大厅,再透过渐开的玻璃幕墙放眼而望,剧院内外美景尽收眼底。独特的形状、位置和视角,使其成为大剧院里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是举行各种庆典仪式、活动和酒会的绝佳场所。公共大厅内设有咖啡厅、纪念品店等经营场所。大剧院咖啡厅位于公共大厅西北侧,您可以在这里坐望长安街的花团锦簇,品尝精心调配的高品质的咖啡、纯正的德国啤酒、多种口味的冰淇淋及各式茶点,享受“艺术点亮生活”的全新感受。 戏剧场外围的太白清石镜,光可鉴人。
大剧院公共大厅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由上万块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不规则的金属条将硕大的穹顶分割为若干个区域,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优美弧线,使得建筑之美与大剧院浓郁的艺术气息相得益彰。北侧渐开的玻璃幕墙,犹如大幕拉开,预示好戏即将上演。
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上万块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大厅北侧渐开的玻璃幕墙,犹如大幕拉开,预示好戏即将上演。玻璃墙外无限变幻的自然风景延伸为剧院的一部分,体现了“剧院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剧院”之设计理念。

建筑符号: 国家大剧院拥有自己独特、完整的建筑符号。在第五空间内,随处可见简洁、自由、流畅的线条,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勾勒出无限延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红色、金色的大面积运用以及兰草状网格等设计元素,更突显大剧院浓厚的中国特色。
锦绣大地:公共大厅首层地面由10余种产自国内的石材铺就而成,被铜板划分为24个区域,色彩各具特色又整体和谐,被命名为大剧院的“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这些石材均出自国内,其中有产自山西的“夜玫瑰”、承德的“蓝钻”、湖北的“满天星”、贵州的“海贝花”、河南的“绿金花”等,大部分都是稀有品种。
这是一座恢弘的建筑,后现代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共荣,构建一个超越时空,弥漫艺术特质的奇妙空间。
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摇曳着动人舞姿,传递着跨越文化、语言和习俗的力量。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着世界文化艺术的碰撞。“水上明珠”欢迎您的到来!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早期被列入当时的“国庆十周

年工程”。直到1998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中国人多年的梦想才终于付诸实。
☆ 早在1958年,毛主席、党中央就决定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在首都北京建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国家大剧院当时也在排定之列。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了建设地点、审定了设计方案。
☆ 1996年10月,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建成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 1997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托北京市筹建国家大剧院。
☆ 1998年1月,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组建了由北京市牵头,文化部、建设部参加的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并确定建筑设计方案以邀请方式为主进行国际招标。
☆ 1998年4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建设国家大剧院有关问题请示的通知》,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当月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竞赛。经过两轮竞赛、三项修改,并广泛征求建筑设计专家、剧场技术专家、艺术家和全国及北京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确定了推荐方案。


☆ 199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采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方案。☆ 2000年2月,通过全国招标确定北京城建、香港建设、上海建工联合体为国家大剧院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市双圆监理公司中标为工程监理单位。
☆ 2000年4月1日,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始施工现场前期准备。
☆ 2000年8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国家大剧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
☆ 2001年2月2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讨论通过国家大剧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01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国家大剧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01年3月15日,国家计委经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批复国家大剧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01年6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国家大剧院工程初步设计进行评估。
☆ 2001年11月26日,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初步设计。
☆ 2001年12月6日,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工报告。

☆ 2001年12月13日,国家大剧院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 2003年4月17日,国家大剧院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 2003年8月5日,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顶部环梁工程全部结束。
☆ 2003年9月23日,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弧形钢梁架开吊。

☆ 2003年12月2日,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安装完成。整个壳体钢结构的吊装仅用了76个工作日,创造了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的“中国速度”。


☆ 2004年5月27日,国家大剧院壳体玻璃幕墙开始安装。
☆ 2004年9月,国家大剧院壳体铝镁锰合金防水板安装完成。
☆ 2004年9月,国家大剧院壳体钛合金装饰板开始安装。
☆ 2006年4月28日,国家大剧院壳体工程全部完工。
☆ 2007年6月15日,国家大剧院外观整体亮相。
☆ 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建设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宣布工程基本完工。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经过了国际竞赛、专家评选、征求民意、领导审定四大环节。1998年4月,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竞赛开始。
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历时一年四个月,先后有69个方案参加评选。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筛选、论证,并广泛征求建筑设计专家、剧场技术专家、艺术家和全国及北京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后,199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采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方案,其设计者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2006年4月28日,国家大剧院壳体工程全部完工,
工人除去钛合金装饰板的保护膜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