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礼赞》知识总结

《白杨礼赞》知识总结

《白杨礼赞》知识总结
《白杨礼赞》知识总结

【走进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字词读音】

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

恹恹

..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cān天

初融.(rónɡ)秀颀.(qí)

【字词解释】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

[秀颀]美而高。颀,高。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繁殖。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原有“超过”的意思。逸,逃,逃跑。

[晕圈]模模糊糊圆形的圈。

[参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垠,地域的界限。

【结构及内容】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托物言志)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研读思考】

1.开头段的作用有哪些?本文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起线索作用;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中考怎么解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三步法。第一步:确定赏析角度。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可以从“词语妙用”入手,赏析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从“描写方法”入手,如: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即描写、抒情、议论等角度入手。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展示的具体内容。第三步:理解情感表达。分析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或文章主旨。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反映了……主旨)。赏析句子,中考占3分左右。本题主要从用词及修辞角度分析其效果。

4.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5.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

6.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质疑答疑】

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解析: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2、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解析: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3、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4、在第5段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解析: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5、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下是整理的《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1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

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白杨礼赞》听课反思

《白杨礼赞》听课反思 今天参加了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东外的皇甫老师和郑外的千泽阳老师分别讲授的《白杨礼赞》,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皇甫老师的可谓是“有设计而不着痕迹”,很有语文泰斗黄厚江老师的风采。而千老师则是“板块式、主问题”,大有语文顶级人物于映潮老师的身影。二人虽是各有千秋,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对一节好的语文课认识上更进了一步。 首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能发现新的切入点。 就像皇甫老师那样,从相似而又不同的四句话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出了本文的相关要点:朗读的指导,句子的作用,字词的品析,象征手法的妙用等。 其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设问精粹,而非碎问碎答。 正如千老师的课堂设问: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两个关键问题就引领出文意理解和写作手法,没有满堂问,满堂答,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非哗众取宠的,能让学生静心去读书,去思考,去写作。 千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摒弃无意义的热闹,有的只

是沿着文本的溪流稳稳前行:师生分共合作朗读,整体感知文意;默读部分段落,感知其外形美和精神美;跳读课文,明确手法。在扎扎实实的活动中带领学生去体悟,去提升素养。 另外,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着眼于集体训练,全员参与课堂,而非大家“陪太子读书”;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富有挑战性,才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深化已知,发现未知,以此达到学习语文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方法的改进,或者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虽说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许多优秀的教育原理是相通的。当然,语文教学可谓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不懈地上下求索。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 (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菊”象征高洁、清秀。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三、精读精讲第5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 (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生答)作者从新疆到延安,一路所见最多是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

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内容。 通过讨论完成对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

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

八年级经典诵读总结

八年级魅力语文周活动总结 2019年12月9日---13日,为进一步深化中华经典诵读,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我校继续开展了“第六届魅力语文周”活动我校八年级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其中,现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学校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分年级列出了重点诵读篇目,确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制度,长期开展。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与学校文化建设想相结合,利用学校橱窗、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经典诵读活动融入到学校教学的适当环节,在全员和普及上下功夫。 一是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三分钟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诵读经典诗文,循序渐进,熟读成诵。二是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由语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含义,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把握,从而提高诵读的艺术含量。

《白杨礼赞》 课堂实录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积雪消融不折不挠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谁是最可爱的人》《爱莲说》《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礼赞》读后感1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礼赞》,读完之后,令我深有感触。 茅盾是谁?他的原名是沈德鸿,笔名有矛盾、郎损、玄珠、沈明甫等,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这篇《白杨礼赞》创作于1941年,主要内容是:一辆汽车在高原上奔驰,望着无边无垠的连峰,刹那间,看到了一排甚至只有三五株笔直地像哨兵一样的白杨树。它们有笔直的干和枝,而且丫枝也似人加工过一样。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可以生活再崎岖不平的山峰上,就连戈壁滩上也可以坚强的活下来。它质朴,还有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最后高度赞美白杨树。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认识到:白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也正是因为中国军队有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获得了解放,才有了新中国。 如果把人民的领导者比作高贵贵的花草树木,那么老百姓就是那些白杨树。如果没有白杨,就没有东西可以为花草遮挡风沙,花草也就不能生存。所以,白杨树是其他花草生存的前提。就和人类一样,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人类的领导者。 在这里,我还要赞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2 我今天看了一篇课文,名叫《白杨礼赞》。课文中有一段话让我震撼。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 师: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你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看——写瀑布声

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吗?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看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是第一次,后面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是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文章篇幅不长,主旨鲜明,线索清晰,又不失起伏、波澜、跌宕,能够产生撼动人心的效果。文章突出塑造了虽“普通”却极“不平凡”的白杨树形象,赞美了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直到今天,文中昂扬向上的精神仍然很有感染力。 一、本文是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可以借此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批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突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此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本文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目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二、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一览无余的文章可能会像本文所说的高原景色一样,给读者一点儿“单调”的感觉。所以,好的文章常常会设置一些悬念、伏笔,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法,以增加文章的波澜。本文有两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富于变化,也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第2段,铺叙高原景色的同时也写到作者的感受,感受又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变化:先是想到“雄壮”“伟大”之类的字眼,接着略微

感到有些“单调”,最后看到“傲然”耸立的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文章的变化,始终牵引着读者,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控制在作者的笔端,使文章有波澜,又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足了气势。第7 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跟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夫”,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金秋十月,虽然秋风带来些许的凉意,但丝毫掩盖不了收获季节的喜悦。我们在喜悦中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第一届读书节。一时间,同学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掀起的读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看课间的台阶上,操场旁,走廊边,或站,或蹲,或坐,两两成双,三五成群,书声琅琅,讨论激烈。 经一位学长举荐,我有幸读到《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总会让人有种昂扬向上的激情。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贯穿全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让你流连于字里行间,无意往返。读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赞叹。 三月的白杨,娇柔可爱,白青色的树干滑滑的,枝头新绽的嫩叶,绿中透着紫红,似襁褓中的婴儿,撩人一缕温柔。 嫩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金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枝叶摇出的笑声“唰唰……”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哦,嫩杨。你头顶有喷火的红日,根部植扎在肥沃的土壤,雨露为你洒下乳汁,大地为你更换时装。你怎能不无忧无虑的成长呢?

可你毕竟太脆弱。我想大自然应该赋予你怒吼的狂飙,滂沱的大雨,划破长空的电闪,震耳欲聋的雷鸣。你应该向枣树那样坚硬,松柏那样耐寒,柳树那样婀娜。脆中有硬,硬中有情。这应该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后记》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坛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是在赞叹,而且在我们身上看到祖国的未来。并寄予无限的希望。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5、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 年5 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 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把形声字“垠与银” ,“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 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 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 段描 绘了白杨树的和 ___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 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_____________ ,点明 了主题。最后,第9 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 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篇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白杨礼赞读书笔记1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1 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对比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 【1】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相反的,那些像白杨树的人也不会鄙视白杨树,相反的还会羡慕,甚至还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长,但它长得结实、实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它虽长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众、

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况且它有着像爱因斯坦般的本质:长得不快,但它长得充实无虚,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贵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杨树有外在的美,但内不充实,木质较之楠木还极为疏松,不实在!所以,如果说楠木不比白杨树,我是不怎赞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它不易生长,且不普遍;但白杨树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为它木质松、好成活。但总的来讲,它们也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在这也不好多说谁对谁错,呵呵~这不正符合"各有所长、人各有思"吗?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2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师:刘基东地点:172班时间:2020年10月12日 设计构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文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特色设计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扣文本,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白杨树 在认真预习课文的之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答题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2.紧扣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和适当引导 深入研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段,在读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对白杨树的理解进行了一次深加工。 3.发掘写作美点,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象征是文章的显著写作特点,也是整个单元的显著特点。于此同时,还有比喻、反问、排比的修辞,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点。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二、预习展示 坦荡如砥dǐ刹那chà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倔强挺立jué秀颀qí无边无垠yín 晕圈yùn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人。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

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四、走进文本,亲近白杨 题目是《白杨礼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白杨和礼赞,我们先从白杨入手。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 这是一种的树,你看:“”。 范例: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参考: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是一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的树,你看:“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分别是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精神内涵的角度来介绍白杨树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详细分析。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五、了解背景,理解象征意义 1、看到这些具有这么多品质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指定学生齐读第7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自学指导 1、导入。 欣赏白杨的二幅图,说说自己的观感。 引入矛盾的诗《题白杨图》,说说诗歌意思。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2、初读课文,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四、互动交流一 1、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这种情况可用一幅图来形象的表示如下。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从结构上去理解也可以说成是线索。那么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互动交流二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学生只要合理就行。 2、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3、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七、当堂训练 《白杨礼赞》当堂训练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