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人格心理学

1人格的含义

1-1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1-2性格和人格相互联系又区别,性格是个人的品行与其有道德评价含义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强调人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较多。

1-1-3詹姆斯对人格的层次性定义认为自我是内在的人格,第一层次是物质的自我,第二层次是社会的自我,第三层次是精神的自我、第四层次是纯粹的自我。

1-1-4阿尔伯特在《人格》中收集了50条人格定义分为集合式定义、整合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六种。

1-2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共同性。

1-2-1人类文化学者把同一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共同人格特征成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在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中,人格心理学家更注重的是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反应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表现方面、特征方面。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健康人格的功能性,使人的生活中获得积极的行为结果。

2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

2-1精神分析流派

2-1-1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地形学模型将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结构模型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的取向系统,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道德化了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能量成为力比多。

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研究主题:①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②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③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理论应用个体心理治疗、儿童治疗、家庭治疗、催眠。

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

2-1-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关于心里能,他提出等值原则、平衡原则、反相原则。

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外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是经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 1)意识和自我,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情结是个体潜意思中聚集在一起的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做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最重要的有四种①人格面具:是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③阴影④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成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4)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①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②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③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

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

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理论应用:临床心理、文化领域。

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要使人格得以发展必须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2)梦心理学: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 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

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

2-1-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3)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发展的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社会兴趣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问题的圆满解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

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理论应用:教育作用、心理咨询。

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缺陷: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2-1-4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

人性观: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人格结构: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即人本身,自我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个不合理的形象,是纯粹虚构的。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自我,他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人格的主要原因。

研究主题: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基本焦虑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受。基本神经症理论: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但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内,破坏力量占优势,表现为神经症需要和神经症冲突。神经症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强迫性的,被过分夸张的,极端化的,永远无法满足的。神经症人格: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人生取向:自谦、夸张、退却。神经症冲突: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行为方式的冲突。心理顺应方式: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逃避、犬儒主义(通过否定事物的价值而为自己的放弃做开脱的防御方式)。

理论应用:女性心理学、健康人格模式、精神症治疗。

理论评价:贡献:它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它使精神分析式的思维从纯粹

的强调生理、解剖和个体转移出来,转而关注一个温暖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硬性的重要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满足了现代人适应生活的需要。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论的论述更加符合现代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窠臼,创立了社会文化学派。缺陷:创造性不够,他的理论和前人相似,人们认为他照搬了经典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和发展。理论在内部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也没有社会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如何顺应这种文化,未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

2-1-5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弗洛姆坚持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取向,从人类生从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他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这些经由社会变革达到。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驱力之一是趋乐避苦,还有爱,爱增进喜悦和快乐,也有些人会以病态的方式去体验幸福。

人类需要:关联、归根、超越、认同、方向架构、献身、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人格类型:接受型被动凡事依赖;剥削型通过抢夺欺诈操控手段从外界获取所需事物;囤积型通过囤积和节约获取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领地的秩序和清洁防止外部世界的侵袭;市场型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官僚型,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控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利,用政治手段宣泄自己的敌意;建设型,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具有的潜能。

研究主题: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逃避自由、疏离、机器人化)、社会变革论

理论应用:理想人格模式,精神疾病治理,宗教。

理论评价:贡献:拓宽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他从个体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社干活状况,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作为关注的核心,把心理疾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广泛用历史文件作为研究论据,释梦、自由、集权主义的理解颇具独到之处,男女平等的观点比弗洛伊德进步,对生理驱力的承认比阿德勒完全否认行为的内在决定性更合理,他发出的能源危机、饥荒、核战三大威胁的警告。缺陷:社会改革理论陷入了空想主义,提出的改革开放方案空乏,著作缺少定量分析与研究,很难发现结论与治疗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理论相对来说没有衍生出多少质性研究,未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2-1-6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乐观,强调人格的人际性

基本概念:人种假设,人际需要,紧张降低模型(原因:生理化学需要和睡眠需要、焦虑、温柔)、动力机制、经验模式(过程:分离模式的经验、并列模式的经验、综合模式的经验)

人格结构:人格化: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人格化的形象受到自我系统特征的影响。人格化的不合理方面在刻板印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基本作用方式降低焦虑,满足自身需要,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选择性忽视,有害无益,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非我,有焦虑造成,在潜意识里与自我系统分离,他常是无意识的。

人格发展:把人格发展分成七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讲清话)强调的是母亲的温柔和焦虑对婴儿的影响,有哺乳的动作是婴儿与他人最早的交互作用为婴儿提供了第一次人际关系经验。儿童期(讲清话到寻求玩伴)儿童开始与同性玩伴交往,学习扮演角色,接纳社会文化规范,自我系统结构开始清晰,潜在问题:孤独。少年期(小学阶段)综合模式经验为主导,开始发展社会性行为,产深刻板效应,该时期最重要的是社会化过程,建立起能够和他人一起生活的信念标志着该时期结束。前青春期,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的同性个体或密友的亲密关系。青春前期:生理变化剧烈,性欲动力成熟引发对异性追求。青春后期,关注的是发展满意的性活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成人期,代表着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完成,理性状态是个体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并具备真爱的能力。

研究主题;人格发展及精神分裂症,理论应用:精神病理学,精神疾病治疗

评价:贡献: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转移到社

会学方向化倾向;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影响非常深远;关于焦虑的论述更完整细致;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缺陷:理论缺乏清晰性和朴素性;紧张降低模型受到批评,动力论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舆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了歪曲;理论没有延伸出多少了实证研究。

2-1-7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缺陷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

人格动力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的影响。1)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2)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4)身体区域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 1口唇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1岁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1-3岁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和罪恶 3-6岁4潜伏期勤奋和自卑6-12岁5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6青年期亲密和疏离 20-25岁7成年期生长和停滞 25-65 8.成熟期自我统整和希望研究主题自我和心理历史理论。理论应用:精神疾病及其治疗,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

评价:贡献: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范围,首先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其次,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是精神分析拓展到正常个体的研究;再次,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对了历史人物的心理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颇具特色,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缺陷在理论立场上调和矛盾的态度,削弱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思辨性多与科学性。该理论轮没有得到证据的完全支持,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不够,对社会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2-1-8客体关系理论

基本概念:客体关系理论是从自我心理学中衍生而来的。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所谓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

人格结构: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人格动力:1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2内化机制

人格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我—客体。

研究主题:客体关系理论非常重视自我心理学。1关系自我2自我中心人格

2-1-9新精神分析共同特点:①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②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③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④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新精神分析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题,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2-2行为主义流派

2-2-1行为主义学派产生历史背景及其评价:

社会背景: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需要;进步主义运动产物。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自然科学背景:别赫切列夫思想;巴甫洛夫学说。心理学背景:意识心理学危机;心理学发展客观化趋势;动物心理学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重要前提;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理论特色:实验研究取向:可研究许多被试;可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研究者可直接操纵、控制自己感兴趣变量

行为主义学评价:贡献: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行为治疗实用性;行为主义研究领域广泛性;行为主义简洁明了。缺陷::错误将人类等同于动物;行为评估信度、效度质疑;对人格描述过于窄化;忽视人格稳定性。

2-2-2华生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把人看成环境中种种刺激的反映者,其空洞有机体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善恶,人格取决于其从刺激与反应间学习到的联结。

人格界定:人格是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资产和债务”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人格发展:华生认为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改变的,他强调童年期人格变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他所处的环境。华生第一个提出异常行为是经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学者。

人格研究方法:研究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成就、业余爱好、在生活情景中的情绪表现、运用各种心理测验。

评价:华生批判传统心理学1913年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行为主义促使心理学走上客观化道路,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缺陷:从机械唯物论出发,全盘否定意识和本能,贬低生物和遗传的作用及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2-2-3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和华生观点一致,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人以后所获得的善或恶是行为的结果,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都是习得的。

人格概念: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方式。他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为特征,包括: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反应泛化(类化或概括化)和分化(辨别)。

人格结构:强调情境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环境中的刺激。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结构性单位。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行为。

人格形成、改变:认为人格形成与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化可以决定行为的形成、改变和消失,只要控制了强化就能达到塑造和改变行为,继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目的。

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物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强化程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部分强化)间歇强化--分为间隔强化(固定、变动时距强化)比率强化(固定、变化比率强化)。

人格发展: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强调受特殊环境强化物影响的特殊反应形态。

人格异常:原因:不良强化经历导致行为缺失;有缺陷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一套不适宜反应。

研究主题(强化+行为消退)处理不期望行为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原因是惩罚不能指引正确行为。惩罚要有及时性,惩罚具有副作用。理论应用:行为评估,行为塑造,行为治疗。

评价:贡献: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影响作用;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扩展了理论应用范围。缺陷: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探讨;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推广到人类,行为治疗局限性。

2-2-4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

基本概念:1)学习四要素:认为人格是习得的,学习有以下4元素组成A内驱力: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认为原始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主要基石,是所有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社会文化决定B线索: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线索则指导行为采取适当方向。任何一种刺激是否具有内驱力性能取决于它的强度,而是否具有线索性能却取决于它的特异性。C反应:由内驱力和即时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D奖赏: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2)潜意识意义:强调潜意识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潜意识或压抑都是习得的,压抑是潜在的痛苦思想在进入意识之前被消退了的习得反应。

人格结构:与斯金纳一致认为反应是人格主要结构性概念,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联结,并且彼此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物。他们将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成为习惯,认为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如果有机体习得这些习惯间关系就形成人格结构。

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而这些习惯彼此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

人格适应:赞同精神分析冲突是适应不良的主要特征的观点,用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来深入分析和证实。A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冲突(双驱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双避

冲突);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B冲突原则: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趋向强烈;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

研究主题:挫折-攻击假说(1939年)基本观点: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攻击行为:a挫折感强度b 受挫折范围c遭受挫折次数d对攻击行为后果预期。模仿:是一种社会学习,这一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与强化,但是以强化为基础。三形式:相同行为;仿同-依附行为;翻版行为。理论应用:早期教育,神经症的治疗。

评价:贡献:用学习原理说明心理动力过程,搭起动物学习实验和临床心理治疗的桥梁。重界定刺激、反应,加入社会文化变量和文化人类学资料,产生一种得以改变人格理论本质融合体。提出人格是习得的且对人格发展及其适应做详细说明。分析变量及各种因素,推动行为治疗进一步发展。缺点:过分强调原始驱力在人类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忽视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过分强调受环境刺激所规范习得性行为,轻视遗传因素。

2-3认知学派

2-3-1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

理论观点:人性观:凯利的人性假设是,人即科学家。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⑴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⑵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⑶人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⑷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人格概念:人格的核心是建构。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凯利对各种建构的分类:⑴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⑵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⑶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⑷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⑸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基本假设与推论:基本假设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在这一假设下提出了11种推论⑴结构推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⑵个性推论: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⑶组织推论:是指为了顺利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⑷二分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⑸选择推论: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作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⑹范围推论: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⑺经验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⑻调节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⑼片段推论: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⑽共同推论: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⑾社交推论: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人格动力: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凯利认为,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所产生的行为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即详查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的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人格发展: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上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研究方法:1.角色建构测验即CRT或REP测验2.固定角色疗。研究主题:1.认知复杂性—简单性2焦虑与威胁。

理论评价:贡献: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缺陷: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2-3-2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理论观点:人性观: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议题上,罗特倾向于选择自由和行动;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罗特的人格理论: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罗特认为: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当

事人对该项行为会引发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⑵人格结构:他提出两种类特质,也叫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问题解决类化预期是个体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解决问题的预期倾向。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控制点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人格发展:⑴罗特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习得的。习得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的,因为它的满足和强化要依赖于他人。⑵罗特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

研究方法:访谈,访谈是可以用作探查人格特质的方法。2投射测验3控制性行为测验4行为观察技术5问卷。研究主题:1控制点与归因风格2控制点与学业成就3控制点与社交行为4控制点与身心健康5控制点与职业发展6控制点与家庭教养。

理论评价:⑴该理论既强调认知变量又考虑到动机性变量,赋予社会认知论强烈的动机色彩创造性的把两者有机结合并纳入到其理论系统内。⑵罗特提出的概念界定清楚且验证性强⑶罗特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认知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3-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

理论观点:人性观:认为人的行为是主客观交互的结果,形成了交互作用论。行为的外在决定因素与内在决定因素都是交互影响中的一部分,不仅各自影响行为,也会相互影响。班杜拉将环境区分为,对某种情境中的所有人都相同的潜在环境,和由个体行为所创造的实际环境。班杜拉认为大部分行为都是学来的,与先天因素作用不大,但也认为遗传影响人们所接收的强化。

理论要点:班杜拉强调认知在行为获得与保持中的作用,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观,人格发展基于人类的学习上,补充了观察学习和替代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而产生学习。观察学习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有积极思考。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观察不仅习得行为,也观察到行为产生的结果。这种经由观察他人行为而习得情绪反应的过程称为替代学习。自我的作用:自我调适和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成功表现某种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预期或主观评估,其来源有操作失败、替代经验、言语劝说。

研究主题:自我效能、暴力行为的效仿。理论应用:人格适应、行为改变与治疗技术。

评价:理论贡献:班杜拉明确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突破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我效能理论弥补了某些认知人格学者对个体内在动机因素的忽视。以实验方法来证实其理论观点,也为其增添了信服度。理论局限:不适合解释说明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学习和复杂高难度的机能训练的过程。忽视了遗传和成熟的作用,其交互作用观有待进一步探索。2-3-4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

理论观点:人性观与班杜拉基本一致强调人的主动性,对特质提出质疑,不主张人格特质的普遍性,认为除了情境因素和观察学习之外还需关注社会社会认知学习的个人变量。包括:能力、编码策略和个人建构、预期、主观价值、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米歇尔提出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应。

评价:理论以实证研究结果为基础,重视个人对行为环境的了解建构,从个人认知的内涵去了解其行为再而界定其人格,提出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将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并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

2-3-5社会认知论评价

优点:重视实验研究,指向人类社会行为,强调认知因素,强调情境中的人格。

不足:与精神分析比社会认知论忽略或不太强调某些重要的人格功能,显得有些狭隘。许多学者批评其对个体的发展缺乏系统化的注意。

2-3-6认知信息处理论

人性观:认知信息处理论主要是探讨人们如何组织并陈述其经验。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类行为的三个假设:一是了解人类行为就是要了解人们如何处理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二是人们在其生命中要面对许多需要做决定的事项,三是人类行为本质上有其目标。

原型就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图示是一种有助于人们知觉、组织、处理

并利用信息的假设性认知结构。脚本是指某一情境中一套或一系列被认为适当或合乎规定的行为。人格表征:内隐人格理论、自我图示。

研究方法:出声思维方法、思维列表技术。理论应用:压力与应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评价:贡献:人格与认知的有机结合、研究人格的重要层面、对临床领域的重要贡献。缺陷:以电脑为理论模型的问题、忽略情绪与动机、治疗作用不明。

2-3-7对认知理论的总体评价:贡献: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缺陷: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2-4人本主义流派

2-4-1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对人性的看法是非常乐观的,认为人天性善良,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但人这种天性容易受到外界抑制和影响,这种天性很少会消失,即使被忽略也会不断努力发展。

人格动力-需要理论,马斯洛强调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把需要分为两类即基本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和心理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他最初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把认知和审美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五层次说。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高峰体验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和自我的满足与完美的体验。

理论应用:在教育中的应用:认为学生是自由的,能够自我选择、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教育应重视研究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条件,发展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在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在管理中必须考虑到员工多方面的需要,不仅满足低层次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员工高级需要,有利于使企业保持持久活力。

评价:贡献,马斯洛是人本主义主要发起人,和罗杰斯一起发起了美国心理学第三思潮,把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略的领域上,即研究健康机能健全的人,使心理学完善起来,并很快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关注潜能发挥,对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很大的启发借鉴作用。不足:缺乏严格的实证研究,其理论仍不完整,有些概念模糊难懂和玄乎。人性本善的假设遭到质疑。

2-4-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和孟子相似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是朝着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他假定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自然成长的力量,会朝向健康自我实现自我了解的人格前进,罪恶的根源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才是造成恶行的主要因素。

罗杰斯被称为现象学派的学者,现象学强调个人的经验,认为个人的世界是经验的世界,经验就是现象场。要想知道一个人行为的原因和意义不仅要知道他所面临的刺激是什么,而且必须要知道这个人对这些刺激的解释,尤其对主要刺激的解释。罗杰斯认为行为的原因不是事件,而是主题对事件的知觉,由于一个人对事件知觉的变化,行为会随之变化。

罗杰斯将自我视为人格结构,分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概念,罗杰斯的自我只是那些与自己有关并被个体意识到的经验。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所能够具备的样子。罗杰斯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实是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积极关注的需要、价值的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一致性,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自己所有的经验,将他的经验同化到自我结构中。凡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威胁,而自我是保守的保护性的,所以会采用一定的防御,常有否认和曲解的防御方式来应付现状。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基本动力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也可以说人有一种基本的驱力;实现自我维持自我并提升自我。罗杰斯认为功能完善着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向经验开放、重视此事此地、信赖自己。

理论应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评价:贡献:作为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心理治疗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位心理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心理治疗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的心理学家,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缺陷:对性本善的人性观受到质疑,过于依赖个人自我报告,来访者中心治疗者训练太少,

效果有待研究。

2-4-3罗洛·梅的人格理论

罗洛·梅认为人具有一定结构的潜能束,有善恶两种潜能,原始生命力是人性的基本潜能,如果受到自我增强的欲望驱使,就会成为建设性的源泉,与人格相结合会产生创造性,如果失去了控制,就可能做出破坏性活动。

罗洛·梅把人对存在的体验称为存在感,存在感与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存在感越强烈,他的自我意识越深刻。存在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自然界、社会和自我。

人格六大特征:自我中心、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焦虑。人格发展四个阶段:天真的人格,内在力量的反抗,寻求发展的自我意识,创造的辉煌。

理论应用:心理治疗的原则:理解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在场性原则、付诸行动原则。心理治疗的过程:愿望阶段,意志阶段、责任感阶段。

评价:罗洛·梅创建了存在心理学,壮大了人本主义实力,促进了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格概念,开创了美国存在心理治疗理论。缺陷:理论结构不很清晰,学说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著作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精神病成因讨论较模糊,理论缺乏数据,哲学意味较重,带有一定反社会倾向坚持从整体研究心理显得矫枉过正。

2-4-4人本主义的总体评价

人本主义认为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自由的意志。强调目前和现在,人有积极成长的能力,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理论贡献:关注积极方面,应用广泛对心理治理和管理教育的改革有重大影响。

主要缺陷: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研究,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2-5人格特质理论

2-5-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人性观:对人性持乐观态度,人们有潜能学习许多反应,因此人格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奥尔波特主张自由是相对的,强调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

人格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

人格结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有以下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他们5特质具有独特性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奥尔波特提出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不久后,奥把共同特质称为特质,而将个人特质改称为个人倾向,分为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和次要倾向。

人格动力: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动。提出动机理论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四条标准:1动机的当前性2动机的多元性3动机的认知特征4动机的具体性。机能自主:任何习得的动机系统中,其所含有的动力不是该习得系统发展时原有的动力,就可称之为机能自主作用。有两个水平1持续机能自主2统我机能自主。

人格发展:统我包括使个人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1躯体我的感觉阶级2自我认同感阶段3自尊感阶段4自我扩展感阶段5自我意象感阶段6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7统我追求阶段8知音自我显露阶段人格成因:遗传,学习过程,无意识基础,文化、情境和角色,动机的发展与转化,认知和人格。研究方法:奥尔波特以正常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应用: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具有自我扩展能力、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相互关系、情绪安定和自我接纳、具有实际的现实知觉、对自身具有客观的了解、具有统一整合的人生观。

评价:贡献: 1重视研究成熟、正常的健康人2整合人格理论3对人本主义与自我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局限:1理论课检验性较差2理论的解释范围较窄3有循环论证的倾向4忽略了外在因素与潜意识动机对个体的影响5折中倾向使之启迪性不够

2-5-2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卡特尔假定动力特质以复杂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动力格状,意指人格中能、情操和态度等动力特质复杂的动力关系。

人格成因:学习因素:卡特尔相信人格的发展时动机和学习的函数,三种学习类型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和统和学习。社会文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理论应用:卡特尔也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源于个体内部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不同的是卡特尔对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定义是操作性的并对两者做了特质层面的测量分析。治疗方法:量化精神分析法、综合治疗方法。

评价:贡献:研究范围广博,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建立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工商心理学的贡献,为行为遗传学的产生作了开创性的贡献。不足:其理论并未对心理学界思想与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2-5-3森克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他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的独特的特质构成。

人格界定: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元,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类型。

人格结构:⑴确定人格构成因素的标准:必须有证明因素存在的心理测量学证据;该因素必须具有遗传性,并符合既有的遗传模式;该结构必须符合理论构想;它必须具有社会性关联。⑵人格层次模型: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居高层次的特质称为类型层次,其次为特质层次,第三层次为习惯反应层次,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⑶人格维度模型:用因素分析研究得到:外向-内向维度;神经质-稳定性维度;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人格成因:⑴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荷尔蒙和精神质;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①人格三维度的普遍存在②人格特质的稳定性③双生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⑵社会化过程

研究方法:1效标分析2问卷式测量法3其他方法。理论应用:异常人格的治疗: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示范疗法。

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启发性强;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理论的简约性强;理论的解释性强;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

缺陷: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理论过分简单化

2-5-4五因素模型

人格机构的建立主要有两个理论:词汇学和特质轮。来自不同方面的证据表明,构成人格的那些特质,是可以依据五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加以组织的。E外向、有活力、热情;A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公正、拘谨、克制;N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O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这五个字母OCEAN人格海洋似乎代表了大五系统的广泛代表性。

大五模型:基本假设,每一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含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维度。基本结构:外倾性Extraversion也称外向性,指人们活动能量的强度与数量,其一端是极端外向,一端是极端内向。宜人性Agreeable bleness或叫随和性,是测量人际关系的维度。宜人性高的人表现为信任、利他、直率、谦虚、宜情,低则相反。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也称谨慎性,这个维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尽责性高的人表现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神经质Neurotism或称情绪稳定性,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调控情况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渴望或无法容忍失败无法做出克服困难的反应。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也称求新性,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高的人表现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

理论应用:临床心理学,职业、管理和工业心理,发展心理学,婚姻咨询。

评价:大五模型给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是令人瞩目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得到许多证据的支持,涵盖了情绪人际关系工作关系控制力以及多方面。缺点:词汇学研究采用自然语言容纳很多文化概念,并不能保证这些概念的精确性和平衡性。缺乏实际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理论性不足。

2-5-5特质理论总评价

理论特色:方法论上的统计学倾向,研究取向上的个体差异倾向。理论优点:注重研究的实证性,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理论缺陷: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2--6生物学流派

理论以艾森克为代表(见特质理论)

评价:贡献:它在人格研究和生物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格心理学在理解人格类型如何形成这一问题时,向前迈进一步。生物学流派的研究成功,帮助了那些对行为变化感兴趣的心理学者查明了一些影响变量。批评:对于进化论人格心理学者推出来许多观点,实证研究能提供的支持还很薄弱,关于气质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特质流派一样,也为人格的变异提供给了一些解释,许多观点对心理治疗有帮助,但却没形成基于这一观点的心理治疗流派。

3人格测量

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人格心理学 1人格的含义 1-1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1-2性格和人格相互联系又区别,性格是个人的品行与其有道德评价含义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强调人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较多。 1-1-3詹姆斯对人格的层次性定义认为自我是内在的人格,第一层次是物质的自我,第二层次是社会的自我,第三层次是精神的自我、第四层次是纯粹的自我。 1-1-4阿尔伯特在《人格》中收集了50条人格定义分为集合式定义、整合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六种。 1-2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共同性。 1-2-1人类文化学者把同一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共同人格特征成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在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中,人格心理学家更注重的是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反应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表现方面、特征方面。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健康人格的功能性,使人的生活中获得积极的行为结果。 2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 2-1精神分析流派 2-1-1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地形学模型将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结构模型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的取向系统,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道德化了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能量成为力比多。 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研究主题:①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②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③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20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2019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20所院校排名。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01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中央财经大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学硕、专硕)、鲁东大学、 03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学硕、专硕)、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 04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 06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07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 02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 05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心理学。 06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95页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1、包含三个方面: 1)心理的种系发展: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是本质特征。 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2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层层递进的关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3、纵向研究设计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纵向跟踪研究。 4、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3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200页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华生是观点代表人物 3、二因素论观点是: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5、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 6、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维果茨基,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 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展成熟为前提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 条件 7、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观点203页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 构学说 图式(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是主题的主动发展趋向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205页 1、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精品笔记

本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精神分析范型(上) 第三章精神分析范型(下) 第四章人格特质范型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六章现象学范型 【部分内容展示】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人格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学者们不倦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问题: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有什么特性? 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发展? 4.什么是人格理论? 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方法是什么? 第一节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的定义 活动导入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奥尔波特(1937)曾考察过五十个人格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们一致公认的人格定义。以下是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定义。

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Eysenck,1970)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Byrne,1974)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Pervin,1980)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Mischel,1986)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198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1999) 二、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人的行为不是某个部分作用的结果,而总是与其它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由自我(self)进行协调和监控。最常见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神内部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的结果。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即从时间上看,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其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当的一致性;从空间上看,一个人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其人格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总是指他经常、一贯的表现,而不是偶然、间或的表现。如某人具有处世谨慎的人格特征,说明他一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而偶尔他表现出的冒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稳定性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一层不变,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性的特征。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格特征随年龄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二是对个人由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较大的甚至彻底的改变。三是意志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发展。不过人格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 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1.2019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 20 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 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 2019 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 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 20 所院校排名。b5E2RGbCAP 排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1 / 15
学校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北京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得 分 100.000 93.099 82.011 75.283 65.390 60.857 57.547 56.635 52.735 51.500 50.618 50.140 48.012 45.867 43.315 43.258 41.947 40.615 38.997 36.410
星 级 5★ 5★ 5★ 5★ 5★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01 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 、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 、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 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 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 中央财经大 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南 开大学(学硕、专硕) 、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
DXDiTa9E3d p1EanqFDPw
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 、 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河北大学 、河南大学(学硕、专 硕) 、鲁东大学 、RTCrpUDGiT 03 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河海大学 、东南大学(学硕、专硕) 、苏州大 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扬州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皖南医学院 、5PCzVD7HxA 04 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 06 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 07 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 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 2017 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 及优势方向 2017 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jLBHrnAILg 02 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 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 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 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 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xHAQX74J0X 05 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 心理学。 06 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两个博士点, 此外还有基础心理学、教育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硕士点。这里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特色
2 / 15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 1.人格概念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基本特征 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稳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格形成的稳定性(2)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3)人格跨 情境的一致性 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 复杂性:人心隔肚皮、人面兽心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3.人格心理学研究内容: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测量 4.研究对象——人(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人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 5.研究任务:描述、理解或解释、预测、控制 6.理论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7.弗洛伊德经典精分 人格动力:1、本能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本能:(1)生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里比多或欲力,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人格心理学概念解读

人格心理学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 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 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Humanistic)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过敏症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人格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格心理学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各大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学的园地中争奇斗妍,但现在的人格心理学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险。那么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意识与人格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感知或五感感知、思维(脑中所想事物)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在这里有两点要说明,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高级形式,意识以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为基础。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性。”这句话一看,就给我们一个感觉:意识是独立于主、客观世界的主宰。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忽略了主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创造客观世界,意识太厉害了,厉害到唯心主义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 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意识是生命体物质特性高度组织,有机协调及与客观世界反应的综合表达,简言之,意识是特殊物质的性状表达。意识就是物质,无非是在符合客观世界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生命体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组成生命体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特性高度组织,有机协调起来,并且与其对客观世界的反应统一起来。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人格心理学的双重任务 ?1、对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研究人格中的普遍性或“共性”。 ?人格中含有人们共有的成分。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民族有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态度和价值判断,他们的愿望实现,都有某些共性。这种共性是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研究。 ?2、对于作为独特的、整合的、整体的单个人的研究。主要研究人格中的独特性或“个性”,如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与另一个人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人格心理学的主题: ?(一)特质 ?(二)动机 ?(三)认知 ?(四)社会背景 人格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