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鄞县历史沿革

鄞县历史沿革

鄞县历史沿革
鄞县历史沿革

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

第24卷 第5期Vol.24 No.5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F PIN GYUAN UN IV ERSIT Y 2007年10月  Oct.2007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3 周红娥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河南新乡453002) 摘 要:新乡自古即为华夏文明腹心地带。随着历史的发展,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新乡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新乡建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7)05-0031-04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豫北的经济和交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84位。现辖2市(辉县市、卫辉市)、6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4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工区、小店工业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其中市区规划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90万。 新乡首次得名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乡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当时新乡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行政区划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一、古老腹心,政治重地 史前史(约公元前2070年以前)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新乡境内的农耕、畜牧业及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花纹斑斓的彩陶和黑陶成为当时文明进步的符号。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70年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神农炎帝为发明医药而遍尝百草,在境内留有他的足迹,后人为纪念他,在今获嘉冯庄镇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农庙”(现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残碑一通)。 夏朝,禹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新乡境时称宁邑,属夏部落管理。获嘉县北苏章营村,今存有群众为纪念尧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尧舜禹三元宫”(今名“尧舜禹纪念馆”)。 商朝,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商朝建立后,新乡境内称宁邑,属冀州。 西周,西周建立之初,为了便于管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并把其分管区域设为邶、卫、鄘3个小诸侯国,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到公元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封武王弟康叔为侯,境域属卫。 在此时期,新乡位于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是古老华夏民族的活动要地,所以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传说中的神农炎帝就在此频繁活动。尤其是商朝后期建都朝歌(今淇县),新乡为京畿之地。 二、战乱频仍,政区变幻 春秋?战国,春秋初,境域称宁邑,属卫。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今获嘉),改名南阳,属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公元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公元前273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魏割南阳于秦,境域仍名南阳,属秦国。 秦,秦统一中国,分中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全区当时设有8个县,分属三川郡和东郡。属三川郡的有修武(今获嘉和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市)、卷(今原阳西)和阳武(今原阳)。属东部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 ? 1 3 ? 3收稿日期:2007-07-01 修回日期:2007-07-31作者简介:周红娥(1970-),女,河南辉县人,主要从事地理学研究。

公司历史沿革 股改 培训材料

公司历史沿革股改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公司历史沿革专题 一、公司设立 (一)股东资格的要求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都可以设立公司,成为公司股东。不能够成为公司股东的主体主要有: 1、自然人作为股东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和履行。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股东(如公务员、现役军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等)。 2、各级党政机关(含政法机关)、军队、武警部队及农村承包户、个体工商户、分公司等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不能成为公司股东。 3、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不得成为股东。 (二)出资问题 1、出资方式:(1)货币(2)非货币财产: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3)股权 2、注意事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采用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发起认购的股本总额,出资时间、期限都可由公司章程约定。 (2)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发 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应当经验资机构验资。起人认购的 (3)用以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对该出资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4)用以出资的股权应为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的股权且该股权权属清楚、权 1 能完整、依法可以转让(未设立质权、所在公司章程、法律法规未限制转让)。 (5)股东或者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6)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出资。 (三)公司章程 1、有限公司章程由股东共同制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由发起人制定。 2、公司章程一经生效,即发生法律约束力。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3、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必备条款) (1)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2)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设立方式、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利润分配办法、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股东大会会议认 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内容及特点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的内容及特点。全图集由序图、政区、城镇、自然、人口、经济、文化和军事共8个图组与1个大事记组成。图集的特点是资料详实、内容客观全面,主题突出, 图幅版面设计精美,符号设计艺术性强,体现了较高制图水平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山西, 近代史, 设计, 地图 一、引言山西素有“京畿藩屏”和“表里山河”之称。近代史上,山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山西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团结抗战的重要战场,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的战略支点,演绎出影响全国的血火浇筑的革命史。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又凭借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对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人民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山西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山川更加秀美的新山西。为客观反映山西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探索山西社会发展规律,继2000年出版的《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之后,近日,由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辑,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用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呈现山西自1840年至2009年政区、城镇、自然、人口、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对世人深入科学认识山西近现代历史,全面系统了解山西省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二、图集内容图集与《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年代衔接,并保持较为一致的体例和编制风格,具体内容包含序图组、政区图组、城镇图组、自然图组、人口图组、经济图组、文化图组和军事图组共8个图组与1个大事记。(一)、序图组选用中国政区、政区、卫星影像、地势、革命老区、文物、土特产共7幅地图。各图幅紧扣山西区域特征,用独特的代表性和深刻的内涵,总体展现山西的地理位置、地面景观、地势特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禀赋。(二)、政区图组图集将专题图组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晚清时期(1840—1911),民国时期(1912—1949.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0—2009.10)。政区图组选取三个时期的典型年份,共13幅行政区划图,较为完整与连续地表示各时期的政区沿革。(三)、城镇图组城镇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的中心,特别就山西而言,大同、太原历来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近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太原、临汾、长治等城市的各大战事,在全国战局中都占据重要意义。城镇图组反映了山西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分3个时期,共选图40幅,按府城、州城、县城和城镇系列表示山西的城镇分布和历史演变。(四)、自然图组图组选图74幅,分别表示山西三个时期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性特点和各现象分布规律及相互联系。增加自然灾害图幅,表示山西近现代灾情记录明确、灾情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及演变情况。(五)、人口图组图组选图33幅,反映三个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等重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还增加了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文化构成和人口职业构成等内容。(六)、经济图组根据三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历史特征,表示山西传统农业、工业、手工业、矿产和晋商的演变发展以及现代资源、贸易、金融、旅游、信息等新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客观反映了山西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该图组共选图60幅。(七)、文化图组详尽介绍了山西三个时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共选图60幅,其中晚清时期选图19幅,包含古遗址、古建筑、重要代表性建筑、书院、学堂和重要人物等内容;民国时期选图19幅,反映本时期各类遗产、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机构旧址及纪念地、重要革命文物、英烈纪念地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选图22幅,主要增加文革期间损毁和后期修建的历史文物等内容。(八)、军事图组展现了近代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入侵、农民战争、军阀战争、抗日战争、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就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始终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2个重点本科专业,134个硕士点,8个一级、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23个院系,以及2个一级、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全国榜首,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均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2007年,学校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50余个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是"中法4+4"合作院校之一。百年老校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 在前进的征途上,学校始终拥有一支博学多闻、敬业爱校、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教授、副教授1000余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 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英才辈出,桃李满园。在他们中间,有43位两院院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构成课程建设诸要素入手,实现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目标,使该课程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会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二是讲述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传统的簿记系统生成的,具体包括账户与复试记账的应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三是讲述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具体包括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1章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四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六章? 账簿 第七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八章? 帐户分类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会计报表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

太原面食店历史沿革

太原市德昌面食店有限公司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太原市迎泽街一带有一些连家带铺的小吃店,各自经营拿手的刀削面、转盘剔尖、拉面等风味面食。以过往行人果腹之需。1956年公私合营时,几个小型店铺并店联营,组成了“迎泽街饭店”,地址在友谊大厦的位置。在迎泽区一带,还有八、九个营业点,统称“迎泽街饭店”。建设友谊大厦时,饭店拆除,饭店的“总店”迁至山医大一院南侧的营业点,各店都经营各种传统的山西面食。 小店虽有特色,但鲜为人知。1976年市政府大规模拓宽解放路南段,大南门一带将成为繁荣的闹市区。有关部门即在现址投资建成一座3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同年10月迁入新址营业,并更名为“太原面食店”,除了主营面食,还兼营几种简单炒菜和酒类,从业人员30余名,因首创的肉丝炝锅面而名燥一时。改革开放后,各营业点均已独立核算。 1984至1995年,饭店在二层的基础上加盖了第三、四层,并扩建了厨房,建筑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职工100余名。一楼为普通餐厅,以传统刀削面为主,并经营稍梅和多种小菜、酒水;二层为高级餐厅,设有单间雅座,以转盘剔尖和酒席宴会为主,经营各种冷拼热炒,名肴佳馔,两层餐厅可容纳360余位客人同时就餐。三层四层为客房部,设有60个床位。当时店内外有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董寿平,画家胡挈青、林凡等书写的店名和诗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首开以面为宴之先河,问世以来受到了海内外宾客的赞誉,为继承和发展山西面食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近年来,我们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研制推出了新的面食品种和组合,注重了在原料、荤素、色泽、造型、器皿和营养等方面的合理搭配。突出了面中有菜、菜中有面,以面为主、菜面结合的面宴特色,提高了面宴的食用性和观赏性。彰显和提升山西面食的华丽与档次,暗合了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的赞美诗句。 此后于2002年进行了整体装修改造,并将三层客房改造为单间雅座,使企业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一日 2008年10月企业进行了国企改制,并更名为“太原市德昌面食店有限公司”,圆满完成由国企向股分制企业的转变。 我公司现有员工50余名,设服务部、烹调部、冷荤部、面点部、财务部、外卖部及后勤部等部门,经营项目:餐饮服务;酒的零售和房屋租赁。注册资本110万元。主营;山西面食,包括炝锅面系列、杂粮系列,稍梅系列,面食宴,冷荤、炒菜,主食干制品和中西糕点等。 我公司是太原市经营山西面食时间较长的餐饮企业,肩负着传播山西饮食文化的重任。通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营格局:一层为出租给迪信通的手机卖场,同时经营主食干制品和中西糕点等外卖服务,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饮食需求。二楼以散座零点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消费者为主要对象,体现出山西面食的群众性

福建师范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简单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简称:福师大,地址:福州市闽侯大学城(旗山校区);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8号(仓山校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为1907年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建国以后,由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研究院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福建师范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现设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传播学院;社会历史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筹);信息技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留学预科学院;研究生院(筹);网络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闽南科技学院;协和学院等院。 本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fujian/yangb/fjsfdx.html 全市各服务点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整理上传

最新重点(特色)专业定位、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举措材料

重点(特色)专业材料(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举措材料 ***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学校的首批升本专业,它是在****专业办学**年基础上,设立并逐渐成长起来的。 化工与能源产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这些行业仍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仅受调查的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每年就有1000多个。 应用化学专业旨是培养在化学与应用领域间具有桥梁作用的专门人才, 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又熟悉化学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在化工、材料、能源、环保、教育等领域中,解决比较复杂的具体化学问题,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型人才。 一、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学化学、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历史沿革

应用化学专业是在****年原********专业基础上经过**年的*级特色专业建设,于****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年9月开始招生,是****建设的首批本科专业。 (三)专业特色 (1)办学模式产学研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优势 (1)教学科研团队材料科学研发团队;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团队。(2)教学实验平台设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色谱、光谱等应用化学实验工作平台。实验室使用面积约****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余万元。 (3)科研平台成立了******研究院、********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 (4)教学实践基地********研究所、********公司、********等,能有效地开展教学、生产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基地。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主要举措 (1)改革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创新性地提出了化学科学为基础、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品德、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20210228125651)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 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 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

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 ,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4、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的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院) 长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BUPT)位于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被誉为"信息通信的黄埔军校"。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的,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原隶属邮电部,2000年全国院校调整后,直属教育部管理。 北京邮电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软件学院;国

际学院;民族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等院。详细专业请登录官方网站或百度百科查询。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院)长:方滨兴。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013 北京邮电大学历任校(院)长: 钟夫翔(1955年至1956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孟贵民(1957年至1981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叶培大(1981年至1985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胡健栋(1985年至1989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朱祥华(1989年至1998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1998年至2007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2007年至今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本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beijing/yangb/bjyddx.html 由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810632910.html,整理上传

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芒山镇位于豫、皖、苏鲁交界的永城市北部32公里处。北枕陇海、东靠京沪、西邻京九铁路,东距历史重镇徐州70公里,西距文化名城商丘90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镇境,芒商、芒徐、永砀、芒淮公路在镇区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芒砀群山占14平方公里,王引河、碱河、红河纵穿其间,土境肥沃、水源充足,资源富绕。境内中部有芒砀山、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黄土山、僖山、磨山等十多个山头,主峰海拔156.8米,群峦绵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区历史久远,文物古迹遍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芒山镇辖26个行政村,5.4万人,5.1万亩耕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幅射商丘、周口等数十县市的石料建材基地,国营、民营、集个体企业达数百家。近十年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石雕、旅游商贸果林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GDP值达到2.9亿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健康发展。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中心建成区2.5平方公里,含环山7个行政村,2.1万人口,形成五横四纵9条宽畅街道和长达10余公里景区通道的建设格局,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镇区、景区绿化工作按规划实施。 芒山镇历史久远。夏属豫州,商近芒邑(今陈集南),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地属宋国,战国时为砀邑。《史记。春申君列传》载:“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1010页)其中的砀即今芒山。秦时砀郡、砀县均设治于此。西汉、东汉为砀县,属豫州刺史部梁国。三国魏时因之。西晋时,砀县并入下邑县(今砀山县),仍属梁国。东晋时,先后地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朝宋国属豫州梁郡,北朝东魏时属徐州砀郡(今砀山县)辖区。北齐时在保安山南置安阳县,砀县并入,属彭城郡。隋代,芒砀山以北地属梁郡砀山县。唐称保安镇。五代、北宋因之,属亳州永城县。金兴定五年(公元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1949-1989)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观城4县,荷泽专区的荷泽、定陶、曹县、鄄城、郓城、梁山、南旺7县 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7县,荷泽专区的东明县划

太原历史沿革

太原历史沿革 眼前的这座城市好像已完全现代化了,散发着浓郁的都市风情,不易寻得龙城2500年荣与衰的历程。 千年沧桑演变,晋阳京华、太原锦绣已成昨日历史。让人们心驰神往的古晋阳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几处遗址和因城而得的地名遥想当年盛况,古城营、晋阳堡、殿台……晋阳古城留给太原人太多太多的遗憾和苦涩。 龙城太原,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展开几幅老地图,由地图上的曲折变化,想象太原曾经上演的历史,无论是辉煌还是萧落,都已注入今日太原前进步伐中。找寻龙城的心,不仅仅是感受历史的厚重,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化古城的称谓,重要的是寻找造就繁荣与先进的那种太原人精神。 约4500年前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初都”于此,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 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赵国初以晋阳为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晋阳成为山西中部、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城市。 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一带37城,在晋阳首置太原郡。晋阳城始称太原城。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天下为36郡,晋阳为太原郡治所。此时北方匈奴族渐强,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战略位置尤显重要。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太原始称并州。 公元307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高13米,周长14公里。 公元318-396年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交替占据晋阳,晋阳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入晋阳,复置太原郡。 公元532年北魏权臣高欢在晋阳设大丞相府,史称霸府。 公元545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

河南行政区划沿革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