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效术语

中药药效术语

中药药效术语
中药药效术语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薤白。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 ,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味苦性寒,又

称苦寒燥湿。药如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用于热毒病证,包括温热病及痈肿疮毒等。药如金银花、连翅。

清热凉血清除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简称凉血。药如水牛角、生地。凉血止血专指通过清泄血分热邪达到止血功效,用于血热妄行之证,

药如生地、大蓟(参见理血类)。凉血化斑,指凉血兼解血分热毒,用于温毒斑疹,或称凉

血消斑,药如大青叶、青黛、紫草。

清虚热清解体虚之发热,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又称退虚热、除骨蒸;或用于热病后

期,热伤阴津,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又称清疳热。药如青蒿、鳖甲、银柴胡、胡

黄连。

清暑热清解暑热之邪,用于暑温病、暑湿病之身热烦渴。或称清热解暑、清热祛暑。药如

滑石、荷叶。

3.泻下类

泻下通利大便,解除便秘。药如大黄、火麻仁、甘遂。

攻下泻下通便力强,大多兼能清热泻火,用于肠道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又称泻

下实热、清热攻下。药如大黄、芒硝。其中盐类泻药芒硝,味咸能软坚,用于燥屎坚结之证,称泻下软坚、软坚攻下。个别攻下药性热,用于寒实积滞便秘,即巴豆,称泻下冷积、温下。以热性的温里祛寒药配伍寒性攻下药,亦可达到温下效果。

润下润滑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用于年老、病后、产后、体虚津枯之肠燥便秘。又称润燥滑肠、润肠通便。药如火麻仁、蜂蜜。养血兼能润下,称养血润肠,用于血虚肠燥便

秘,如当归、何首乌。养阴兼能润下,称养阴润肠,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生地、天冬。温肾兼能润下,称助阳通便,用于阳虚便秘,如肉苁蓉、琐阳、硫黄。

峻下逐水泻下作用峻猛,引起强烈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排出,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之实证。又称攻逐水饮,简称逐水,或称下水气。药如甘遂、芫花。

4.除湿类

除湿祛除湿邪,用于湿邪引起的病证。又称祛湿。根据所治湿邪病证的不同,可分为燥湿、化湿、祛风湿、利湿等功效。

燥湿以苦味药燥除湿邪,用于湿邪偏性的病证。又称苦燥。根据药性寒热,有苦寒燥

湿和苦温燥湿之别。苦寒燥湿药,有清热燥湿功效,用于湿热病证,药如黄柏、黄连。苦温燥湿药,有散寒燥湿功效,用于寒湿病证,药如苍术、厚朴。湿浊困阻,每多脾运不健,脾虚与湿性互为因果。有些燥湿药兼能健脾,用于脾虚湿胜的病证,药如苍术、白术。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兼能健运脾胃,称为燥湿健脾,用于湿胜为主,脾虚较轻的病证;白术以健

补脾气为主,兼能苦温燥湿,称为健脾燥湿,用于脾虚为主,湿浊较轻的病证。

化湿化除湿浊,用于湿困中焦的病证,此类药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湿困脾胃,

运化无力,食少、腹胀、便溏、苔腻。芳香化湿以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能力,又称醒脾

化湿、运脾化湿、化湿悦脾。药如藿香、苍术、砂仁。暑多挟湿,暑湿易伤脾胃,芳香化湿药常用于暑湿之证,称为解暑化湿、芳香解暑,药如藿香、佩兰。

祛风湿祛除风湿之邪,用于风湿浸袭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致的风湿痹证。又称祛湿通痹或称宣痹、蠲痹、利痹。多数祛风湿药性温,祛除风湿兼能散寒,用于风寒湿痹证,称为祛风湿散寒,或祛风寒湿,药如独活、威灵仙。其中部分药性热,散寒力强,用于寒胜

痛痹或其他寒性痛证,称散寒通痹,药如川乌、草乌。有些祛风湿药性属寒凉,祛除风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痹证,称为祛风湿清热,或清热通痹,药如秦艽、防己。有些祛风湿药兼能通经活络,称为祛风通络,简称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如威灵仙、络石

藤、秦艽。有些动物药祛风通络作用较强,称为搜风通络,用于风

邪留滞经络筋骨之顽痹、麻木、拘挛等证,如蕲蛇、乌梢蛇、全蝎、蜈蚣。

利湿或称利水渗湿、利尿、利小便,指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用于水湿停留而致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痰饮及淋证、黄疸等。其中药味甘淡者称淡渗利湿,能通利小便,使水

湿下泄,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及痰饮,药如茯苓、薏苡仁。药性寒凉者称清热利湿,利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内盛的黄疸、湿温,或湿热下注之小便赤涩、淋浊癃闭等证,药如车前子、木通。

利湿功效随所治病证不同,常用专门术语表达。如: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如茯苓、猪

苓;其中性寒可用于湿热水肿者,称清热利水,如薏苡仁、泽泻;渗湿止泻或称利水止泻,用于湿性泄泻,如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痰饮、泄泻,如茯苓、薏

苡仁;利尿通淋或称清热通淋,简称通淋,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如车前子、木通;利湿浊或称分清别浊,主要用于白浊、白带,如萆薢、泽泻;利湿退黄或称利胆退黄,指通利胆道,

增加胆汁分泌,用于湿热黄疸,如茵陈蒿、虎杖。排石,指排除体内结石,包括利胆排石、

通淋排石,用于肝胆结石、尿路结石,如金钱草、海金沙。

5.温里类

温里温运脏腑阳气,驱除在里之寒邪,用于里寒证或阳虚寒证。又称温里散寒。药如

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温阳温补阳气,用于阳气虚寒证。又称助阳。药如附子、鹿茸。

温中温运脾胃阳气,驱除中焦寒邪,用于中焦虚寒证。又称温中散寒、温中祛寒、温

脾阳。药如干姜、高良姜。中焦虚寒证多有腹痛或呕吐、泄泻,通过温运中焦驱散寒邪达到止痛、止呕、止泻效果,用于中寒腹痛、胃寒呕吐、脾寒泄泻,称为温中止痛或温中止呕、

温中止泻。

温肝温暖肝经,驱散肝经寒邪,用于肝寒腹痛、痛经、疝痛。又称温肝散寒、温肝止痛、暖肝。药如小茴香、肉桂、吴茱萸。若兼能疏肝理气,可用于肝寒犯胃之脘痛呕逆,称温肝和胃,药如吴茱萸、荔枝核。

温肺温散肺经寒邪,用于风寒犯肺或寒饮伏肺之咳喘。又称温肺散寒、温肺止咳、温

肺化饮。药如干姜、细辛。

温经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用于冲任虚寒,经脉血滞之痛经、月经不调。又称温经散寒、温经通脉。药如桂枝、艾叶。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痛效果,用于寒性痛经,称温经止痛。

通过温经散寒治疗虚寒经闭、宫冷不孕,称暖宫。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血效果,用于虚寒出

血,称温经止血(参见理血类)。

温心阳温补心阳,用于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利之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药如附子、肉桂。

温肾阳又称补肾阳(参见补益类)。

回阳挽回阳气,救治逆证,用于亡阳厥逆之证。又称回阳救逆。药如附子、干姜。

引火归原温补肾阳,引导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用于肾阳虚弱,虚火浮越的火不归原证。药如肉桂、附子。

助阳化气通过温肾补阳,促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又称通阳化气。药如桂枝、肉桂。

6.理气类

理气调理气机,用于气机运行失常的病证。亦称调气。包括行气、破气、降气,分别

用于气滞、气结、气逆的病证,各详专条。

行气疏畅气机,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亦称利气。行气药多用于气滞疼痛,又称行气止痛。

行气宽中调畅中气,用于脾胃气滞之证。又称行脾气、行中气、宽中。药如橘皮、木香。

行气宽胸调畅胸中心肺之气,用于胸膈胀闷、胸痛或伴咳喘。又称利气宽胸、宽胸开膈。药如

枳实、香橼。

行气疏肝疏泄肝气,用于肝气郁结之胁肋、乳房胀痛,或少腹痛、疝痛、痛经等。亦称疏肝解郁、疏肝、行肝气、散郁结。药如青皮、香附。

行气散结疏通气机以消除寒痰、湿浊与气滞互结之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或胸痹,或

痰滞肢体之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等证。药如薤白、白芥子。

行气安胎行气滞而安胎元,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药如砂仁、苏梗。

破气行气作用较强,用于气滞较重的气结证,或食积气滞之证。又称破气散结、破气消积。药如青皮、枳实。

降气平降上逆之气,用于气逆证。又称下气、顺气、降逆。主要用于肺胃气逆证,药如旋覆花、沉香、厚朴。降胃气专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暧气,又称降逆止呕、下气

止呃、降气止噫,药如代赭石、丁香、柿蒂。降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药如苏子、

白前。

和中调和中焦气机,主要指调和胃气,用于胃失和降之胃脘胀满、暧气吐酸、纳食不

香等证。又称和胃、调中。药如橘皮、砂仁。和中兼能消食,称为调中化食、消食和中,用

于食积停滞,胃失和降之证,药如麦芽、谷芽。

7.理血类

理血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疾病。包括止血、活血、凉血、补血等功效。

止血制止出血,用于各种出血证。出血原因多样,止血功效有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的不同。

收敛止血收敛固涩以制止出血,用于各种内外出血无瘀滞者,尤适用于气虚不能固摄

之出血证。药如白及、仙鹤草。

凉血止血清泄血分邪热以制止出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药如大蓟、小蓟、地榆、

生地(参见清热类)。

化瘀止血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或出血而兼有瘀滞者。又称散瘀止血。药如三七、蒲黄。

温经止血温暖内脏、经脉,使能统摄血液以制止出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其中温暖中焦,治疗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吐血、便血,又称温中止血,药如炮姜、灶心土;温暖下焦,治疗冲任虚寒之崩漏或胎漏下血,又称固冲止血,药如艾叶、阿胶。

活血通畅血行,消散瘀血,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证。亦称活血化瘀、活血祛瘀、通

利血脉。按照作用由弱到强,通畅血行的功效可称为和血、活血、行血、破血,药如当归、

丹参、川芎、蟅虫;消散瘀血的功效可称为化瘀、散瘀、祛瘀、行瘀、逐瘀,药如三七、五

灵脂、红花、牛膝、莪术。

活血止痛活血祛瘀,用于瘀血疼痛,药如五灵脂、红花。若兼能行气,可用于血瘀气滞的多种疼痛,称为活血行气,药如川芎、延胡索。

调经调理气血,使月经恢复正常,用于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病

证。可通过养血活血,行气疏肝等作用达到调经效果,分别适用于血虚、血瘀及肝郁气滞的

月经不调。活血调经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使月经恢复正常,用于瘀血阻滞的月经不调或

痛经。药如丹参、益母草、鸡血藤。若作用较强,称活血通经,用于瘀滞较重之经闭,或过

期腹痛,经来紫黑有块。简称通经。药如红花、牛膝、王不留行。作用更为峻烈者,称逐瘀

通经,或破血消癥,用于瘀阻经闭、癥瘕积聚之证,药如莪术、三棱、水蛭、虻虫。

活血疗伤通过活血化瘀,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或筋断骨折之证。又称活血消肿、消肿止痛。药如蟅虫、苏木、乳香、没药。部分活血疗伤药,能促进骨折愈合,有续筋接骨

功效,用于筋断骨折之证,简称接骨、续折伤。药如蟅虫、自然铜、骨碎补、续断。

祛瘀生新祛除瘀血,促进新血生成,用于瘀血内停,新血难生之证。药如丹参、当归、鸡血藤。

下瘀血攻下瘀血,促使下焦瘀血从下而泄,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多用逐瘀通经药,如蟅虫、水蛭、虻虫、大黄。

通经下乳疏通乳房经脉,促进乳汁分泌,用于产后乳闭、乳少或乳痈。简称通乳、催乳。药如穿山甲、王不留行、木通、漏芦、冬葵子。

引火下行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眩晕、头痛、目赤、口疮、牙痛、喉肿、吐衄等证。又称

引血下行。药如牛膝。

8.化痰止咳类

化痰化除痰浊,用于痰浊引起的病证。痰证变化多端,化痰功效强弱不同,表达方式有别。

祛痰祛除呼吸道痰涎,用于咳喘痰多之证。又称祛痰止咳、祛痰平喘。药如桔梗、前

胡、皂荚、远志。

消痰化痰作用较强,能消除留滞难化之痰,用于痰饮壅肺之咳喘胸痛,或痰浊结聚之

瘿瘤、瘰疬、阴疽流注。药如白芥子、旋覆花、海藻、昆布。

豁痰化痰作用更强,能开豁痰浊,用于痰浊蒙蔽清窍之神志不清,或痰涎壅塞咽喉之

气道不利,语言不清。前者又称豁痰开窍,药如竹沥、猴枣;后者又称豁痰利气、豁痰降气,药如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涤痰药性峻猛或有毒,能荡涤顽痰、伏饮,用于痰饮停聚胸胁,或实热老痰发为癫狂。前者又称逐饮,药如芫花、大戟、甘遂;后者又称涤痰开窍,药如礞石、皂荚。

坠痰质重性降,能消能利,坠降上壅之顽痰,用于顽痰壅塞于上之咳喘、癫狂、惊痫等证。药如礞石。

温化寒痰温散寒凝而化痰浊,用于寒痰阻肺之咳嗽痰液清稀,及痰阻经络之肢节酸痛,阴疽流注等证。药如半夏、白芥子。

燥湿化痰苦温燥湿而化痰浊,用于湿痰内阻之胸闷咳嗽痰白量多。药如半夏、陈皮、天南星。

清化热痰清除邪热而化痰浊,用于痰热咳嗽之黄痰稠厚,或痰热蒙闭心窍之神昏谵语。亦称清热化痰。药如贝母、瓜蒌、竹黄、竹沥。

润燥化痰滋润肺燥而化痰浊,用于燥痰内结之咳嗽咽干、痰稠难咯。又称润肺化痰。

药如贝母、瓜蒌、沙参。

祛风化痰祛风止痉而化痰浊,用于眩晕、中风、惊痫、破伤风等风痰壅盛之证。又称祛风痰。药如天南星、白附子、僵蚕。

软坚化痰味咸,能软化坚硬结块而化痰浊,用于瘰疬、瘿瘤、痰核。药如昆布、海藻、蛤壳、瓦楞子。

止咳制止或减轻咳嗽,用于各种咳嗽。有宣肺止咳、清肺止咳、温肺止咳、润肺止咳、敛肺止咳、化痰止咳之分。

平喘平定或减轻气喘,用于各种气喘病证。又称定喘。有宣肺平喘、泻肺平喘、敛肺

平喘、纳气平喘之分。

宣肺宣通肺气,用于外邪袭肺或痰浊壅肺,肺气闭郁之胸闷咳喘。又称宣肺止咳、宣肺平喘。药如麻黄、桔梗。

清肺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喘。又称清肺热、泻肺火、清肺止咳、

泻肺平喘。药如黄苓、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还包括泻肺中水气,治疗肺中水气上逆之胀满喘急,并有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之效,又称泻肺利水,如桑白皮、葶苈子。

温肺温散犯肺之风寒或温化伏肺之寒饮。前者又称温肺散寒,用于风寒咳嗽,药如生姜、紫苏;后者又称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药如干姜、细辛。统称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喘(参见温里类)。

润肺养阴润肺,以治燥咳。包括:滋养肺阴,用于阴虚劳嗽痰血,药如沙参、麦冬;

润肺化燥,用于燥邪伤肺之干咳痰少,药如瓜蒌、贝母;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百部、款冬、蜂蜜。

纳气补益肺肾之气,用于肺肾两虚,失于摄纳,气短而喘。又称补肾纳气、纳气平喘。药如蛤蚧、胡桃仁、紫河车。

9.平肝类

平肝平定上亢之肝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又称平抑肝阳。药如石决明、刺

蒺藜、羚羊角、天麻。其中有些矿物药、介类药(软体动物贝壳及爬行动物甲壳)质重潜降,

称为平肝潜阳、重镇潜阳、介类潜阳,简称潜阳,药如代赭石、磁石、石决明、龙骨、牡蛎、龟甲。肝阳上亢多由阴虚所致,爬行动物甲壳既能滋养肝肾之阴,又能潜镇上亢之虚阳,

用于阴虚阳亢之眩晕耳鸣,故又称滋阴潜阳,如龟甲、鳖甲。

息风平息内动之肝风,用于温病热极生风、急慢惊风、中风癫痫之痉厥抽搐。又称息

风止痉。药如羚羊角、钩藤、天麻、全蝎。其中部分药既能清解热邪,又能息风止痉,适用于温热病热极生风,高热抽搐,小儿急惊,称清热息风,药如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

平肝息风平定上亢之肝阳,平息内动之肝风,既可用于肝阳眩晕,又可用于肝风痉厥。药如羚羊角、天麻、钩藤。

祛风止痉祛除风邪以制止痉厥,用于外风引起的痉挛抽搐,如破伤风、小儿惊风。药如全蝎、蜈蚣、僵蚕、白附子、天南星。

10.安神开窍类

安神安宁心神,用于心神不安之心悸、怔忡、烦躁、失眠、多梦或癫狂等证。又称

宁神、宁心、安魂魄。

养心安神滋补阴血以安宁心神,用于心神失养,虚烦不安之证。亦称养血安神。主要

为植物种子类甘润滋补药品,如酸枣仁、柏子仁。

镇心安神质重沉降以镇定心神,用于心火、痰热、肝阳、惊吓等引起的烦躁不安及惊

痫、癫狂等证。又称重镇安神、镇心定惊。主要为矿物、化石及介类质重沉降之品,如朱砂、琥珀、磁石、珍珠母、紫贝齿。

清心安神清泄心火以安宁心神,用于心火亢盛或热扰心神之烦躁失眠或神昏谵语。药

如黄连、朱砂(参见清热类)。

解郁安神舒肝解郁以安宁心神,用于忧郁失眠。或称安神解郁。药如郁金、合欢皮。

化痰安神化除痰浊以安宁心神,用于痰浊内扰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药如远志、石

菖蒲。

开窍开通心窍,苏醒神志,用于神昏窍闭之证。又称开闭、醒神、醒脑。因开窍药大多辛香走窜,又称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

清心开窍清解心经邪热,以开通心窍,回苏神志,用于温病热入心包之壮热神昏,中

风窍闭神昏及小儿高热惊厥。药如牛黄、冰片。

化痰开窍化除痰浊以开通心窍,回苏神志,用于热痰或痰湿蒙蔽之窍闭神昏。药如牛黄、竹沥、菖蒲、远志。

辟秽辟除秽浊之气,以开窍醒神或消胀止痛,用于感受秽浊之气,神昏窍闭或胸腹胀痛。又称辟恶、芳香辟秽。药如苏合香、樟脑、蟾酥。部分芳香药烟熏或佩戴有消毒防病功效,亦称芳香辟秽,如苍术、艾叶、吴萸。

11.补虚类

补虚补益人体,治疗虚证。亦称补益、补养。

补气补益正气,主要补脾、肺二脏之气,用于气虚证,主要用于脾气虚、肺气虚证,又称益气。

补脾气补益脾脏之气,用于脾气虚弱之疲倦乏力、食少、便溏。又称补脾、益脾、补

中益气。药如党参、白术、山药。健脾增强或恢复脾的运化功能。补气健脾指通过补气增

强脾的运化功能,用于脾虚生湿之证,药如白术、扁豆;燥湿健脾指通过燥除湿邪恢复脾的运化功能,用于湿浊困脾之证,药如苍术、厚朴。

补肺气补益肺脏之气,用于肺气虚弱之少气喘促、懒言声微、畏风自汗。药如人参、黄芪。

大补元气补气作用最强,能峻补即将虚脱之元气,用于元气大虚之证。又称补气救脱、益气固脱。药如人参。

补气升阳补中益气,升举下陷之脾阳,用于中虚气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证。

药如黄芪(参见解表类)。

补气固表补益卫气以固护肌表,用于气虚卫表不固,表虚自汗。又称益卫固表、固表止汗。药如黄芪、白术。

安胎安定胎元,防止流产,用于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既能补气,又能安胎,称补气

安胎,或健脾安胎,用于气虚胎动不安,腹部坠胀,身倦乏力之证,药如白术。补养阴血,用于血不养胎所致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称养血安胎,药如阿胶、熟地。既能补肾,又能安

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胎漏下血,易于流产者,称补肾安胎,或补肝肾而安胎,药

如熟地、枸杞、鹿茸、菟丝子、桑寄生。清解热邪,保护胎元,防止流产,用于胎热不安,腹痛下血等证,称清热安胎,药如黄苓。能行气滞而安胎气,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伴有腹胁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称行气安胎,药如砂仁、苏梗。既能止血,又能安

胎,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称止血安胎,药如阿胶、苎麻根。

益智增强智力以安定心神,用于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智力不足。又称益

智安神。药如人参、龙眼、茯苓。

益气生津既能补气,又能养阴生津,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口渴、消渴。又称补气养阴。药如西洋参、人参、太子参、黄芪、党参。

益气生血补益中气,促进血液生成,用于气血两虚之证。药如党参、黄芪、人参、龙眼肉。

补气摄血补益中气,使气能摄血,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药如黄芪、人参。

补气利水通过补益中气,增强运化水湿功能,用于气虚水湿不运之浮肿、小便不利。药如黄芪、白术。

托疮生肌扶助正气,以托疮毒脓液外出,促进新肉生长,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疮

形平塌,难以成脓;或溃后脓液清稀,疮口难敛。药如黄芪、肉桂、鹿茸。

甘缓指甘味药具有的缓和、缓急、调和诸药的功效。①缓和、缓和药性减低某些烈性药的毒副作用。如甘草缓和附子、麻黄的烈性。②缓急、缓急止痛缓解拘急疼痛,用于

里急腹痛、筋脉拘挛等证。如芍药、甘草、饴糖。③调和诸药调和复方内药物之间的作用。又称调和药性、和百药。如甘草、大枣。

补血滋养营血,用于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花、心悸心慌或月经不调、色淡量少等血虚证。又称养血、养营、益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根据应用范围不同,有养血安神(参安神类)、养血润肠(参泻下类)、养血安胎(参本类安胎条)、养血调经等区别。

养血调经通过补养营血,调治月经疾病,用于血虚月经不调或痛经、经闭等证。药如

白芍、当归、鸡血藤。

补阳补益阳气,用于阳虚证,又称助阳、温阳。以补肾阳为主,涉及脾阳、心阳。

补肾阳补益肾脏阳气,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尿频遗尿等证。又称补肾助阳、补元阳、补命门火。药如肉桂、附子、鹿茸、巴戟天。

壮阳强壮肾阳,用于男子肾阳虚弱之阳痿、不育等证。药如鹿茸、仙茅、淫羊藿、海马。

强筋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或痹证日久,腰膝腰痛之证。药如桑寄生、牛膝、鹿茸、杜仲。

温阳止泻温肾暖脾,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泻或五更泻。又称暖脾止泻。药如补骨脂、益

智仁。

温脾摄唾温脾散寒,收敛唾液,用于脾气虚寒,口多涎唾,或小儿流涎等症。又称摄涎唾。药如益智仁。

益精补髓补充肾精,增益骨髓,用于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精少,小儿发育不良。或称补精益髓,简称补精。多指动物药的补肾功效,为血肉有情之品。药如海马、海狗肾、鹿茸、蛤蚧。

补阴补养阴液,用于阴虚诸证。又称滋阴、养阴、益阴、育阴。甘润亦称润燥,

多数养阴药味甘质润,滋阴润燥以治疗阴虚干燥之证。育阴以味厚滋腻之品补养阴液,用于阴液枯竭之证,药如熟地、阿胶、龟甲、鳖甲。

补肺阴补益肺脏阴液,用于肺阴不足,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咽干音哑,舌红少苔。又称养肺阴、润肺养阴。药如沙参、麦冬、百合、天冬、玉竹。

补胃阴补充胃腑阴液,以生津止渴,用于胃阴伤之口渴、消渴,胃痛干呕,舌红少苔或无苔。又称养胃阴。药如石斛、麦冬、沙参、玉竹。

补心阴补益心脏阴液,用于心阴不足,心烦不眠,心悸健忘,舌红苔少。亦称养心阴。药如麦冬、柏子仁、酸枣仁、阿胶。

补肝阴补益肝脏阴液,用于肝阴不足之证,包括:①治疗目涩、目暗、目眩、目生翳障、视力减退,称养肝明目,药如枸杞子、桑椹子、菟丝子;②治疗热灼肝阴,虚风内动,手足蠕动,甚则痉厥,称养肝息风,药如鳖甲、龟甲、阿胶、白芍。

补肾阴补益肾脏阴液,用于肾阴不足,眩晕耳鸣,心烦口干,午后潮热颧红,舌红少苔。亦称滋肾阴。药如地黄、龟甲、鳖甲、女贞子。

滋阴清热滋养阴液,清解虚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又称滋阴降火、养阴退蒸。药如龟甲、鳖甲、生地、知母。

12?收涩类

收涩收敛津气,固涩滑泄,用于各种津气耗散,滑脱不禁的病证。又称收敛固涩、酸收。

敛汗收敛汗液,用于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又称收敛止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糯稻根。

敛肺收敛肺气,用于咳喘日久,肺气耗散之证。又称敛肺止咳、敛肺定喘。药如五味

子、白果、诃子。

涩肠固涩大肠以止泻,用于久泻、久痢或脱肛。又称涩肠止泻。药如五味子、乌梅、

赤石脂、肉豆蔻。

制酸制止胃酸,用于胃痛吐酸。又称制酸止痛。药如乌贼骨、牡蛎、瓦楞子。

固精补肾并能固涩精气,用于肾气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症。又称涩精、缩尿。药如益智仁、补骨脂、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桑螵蛸。

止带制止带下,有收涩止带和利湿止带之不同。收涩止带药性酸涩,用于脾肾虚亏,

带脉不固之带下不止,药如赤石脂、禹余粮、莲子、芡实。有些药兼能收敛止血,称固崩止带,用于崩漏带下,药如海螵蛸、龙骨、赤石脂、禹余粮。利湿止带药多苦寒,能清利湿热,用于湿热下注之带下不止,药如黄柏、苦参、椿皮。

13.胃肠类

消食消化饮食积滞,用于饮食过量或脾虚运化无力而致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暧气吞酸。亦称消食积。药如山楂、麦芽、谷芽、神曲。

消导促进消化,通导积滞,用于食积停滞,脘痞腹胀,腹痛便秘或泻痢后重。又称下食、消积导滞。药如枳实、槟榔、青皮、山楂。

健胃增进食欲,促进胃的消化功能,用于胃虚食少,多食则胀,或小儿疳积。药如麦芽、谷芽、神曲、鸡内金。

驱虫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主要指肠道寄生虫,用于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晓虫病等。或称杀虫。药如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

杀虫除驱肠虫外,还包括杀灭阴道滴虫,抑制或杀灭皮肤寄生虫和真菌,用于阴痒、疥癣等。又称杀虫止痒。药如苦参、蛇床子、鹤草芽、鸦胆子。

安蛔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药如乌梅。

涌吐诱发呕吐,以排出胃中毒物、宿食或胸膈痰诞,用于误食毒物、食积停胃或痰涎

壅盛之证。又称催吐。药如常山、瓜蒂、藜芦。

劫痰以辛烈有毒之品,强力祛除痰浊,用于痰浊壅塞之证。药如常山劫痰截症,砒石劫痰平喘。

14.外用类

解毒解除毒邪,用于痈疽、疮疖等热毒病证或蛇虫咬伤。药如雄黄、硫黄、白矶、硼砂。部分药具有毒性,解毒力强,习称攻毒,取“以毒攻毒”之义;或兼能杀虫,又称攻毒

杀虫。药如大风子、轻粉。部分药性善穿透,能排除肌肤深层脓毒,促使外泄,称为拔毒, 或提脓、提脓拔毒,药如升药、铅丹。

消肿毒通过解毒、活血,促使肿胀消散,用于痈疽疮疖初起,局部肿胀疼痛尚未成脓。又称解毒消肿、消肿止痛。药如蒲公英、紫地丁、乳香、没药。

生肌促进疮口肉芽的生长。收敛生肌收敛疮口,促进肉芽生长,用于疮疡溃后,脓腐已尽,疮口不收。又称敛疮。药如炉甘石、煅石膏、轻粉、龙骨、赤石脂、冰片。

收涩敛疮吸收疮面水湿,减少分泌,促使疮口愈合,用于湿疮、湿疹。又称收湿敛疮。药如乌贼骨、明矶、炉甘石。

蚀疮腐蚀疮面以除去腐肉或痿管,用于疮疡腐肉不脱或溃久形成痿管者。亦称蚀疮去腐、去恶肉。通过蚀疮去腐,可促使新肉生长,故又称化腐生肌。药如升丹、砒石、斑蝥。

发泡利用药物的刺激性,引发皮肤水泡,以治疗疾病。又称发泡引赤、提泡。药如斑蝥、毛莨、巴豆。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 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1.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中药鉴定学口诀

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趣味记忆、分类复习及分章要点自测 一、中药鉴定学趣味记忆 1、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她每天要吃五味东西:1.豆砂包(豆蔻、砂仁);2.炒肉,当时肉贵(肉桂),就杀了两猪(苍白术);3.鸡血藤上长出的木瓜;4.寄生在杜仲树上的槟榔;5.二参麦冬汤。 这26味中药即:吴茱萸、厚朴、巴戟天、防己、防风、辛夷、栀子、杞子、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五味子、豆蔻、砂仁、肉桂、苍术、白术、鸡血藤、木瓜、槲寄生、杜仲、槟榔、党参、玄参、麦冬。 2、伞形科的13味药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 通过这句话可以把教材里伞形科的13味药(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白芷、藁本、川芎)全都记住。 伞形科中药的共同特征是:都有香气,分泌组织是分泌腔,无草酸钙晶体(除川芎含有草酸钙晶体外),都含有挥发油成分。 3、菊科13种药材 “木香2术冬菊红,茵陈青,北公牛紫。” (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款冬花、菊花、红花、茵陈蒿、青蒿、北鹤虱、蒲公英、牛蒡子、紫菀) 4、药用部位为块茎的药材 即“两天三泻胡半白”。该句可这样拆: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快禁(块茎),两天泻了三回,胡子都白了一半。” 5、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的药材 “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即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抢)活、威灵仙、丹参。 6、含有油室的药 “芎归木丁香油室,吴萸二术泽泻枳”。即川芎、当归、木香、丁香、吴茱萸、苍术、白术、泽泻、枳实。 7、血竭的性状鉴别可归纲为:“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8、金樱子的性状鉴别可归纳为:“倒卵似花瓶。顶端有花萼,棕色赤小点。拨开花托后,内有小瘦果。包有黄绒毛,美人把衣脱”。 9、蕲蛇的性状鉴别为:“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佛指甲”。 10、何首乌有云锦状花纹,我们可以联想到“乌云”。 11、商陆有罗盘纹,联想到“商人用罗盘,不然没方向”。 12、银柴胡有珍珠盘,联想到“银色的珍珠盘”。 13、十字花科植物含有芥子苷,联想到圣经中的“十诫(芥)”。 14樟科植物肉桂,可联想“獐肉”。 肉桂主产广西,广西的简称不就是“桂”吗? 15、水龙骨科植物石韦,想到“水滴石穿”。 16、山东(鲁)、河南(豫)主产金银花,不妨想想“路遇(鲁豫)金银,好爽啊!” 17、广地龙的动物来源是参环毛蚓,联想“广东——深(参)圳”。 18、含有分泌细胞的红花,想到“分红”。 19、藿香含有间隙腺毛,会想到“物理学家…霍金(间)?”。 20、白芍为毛茛科植物,想到“白毛女”,并据此推断赤勺也是毛茛科植物 21、维管束无限外韧型的是双子叶植物,想到《神雕侠侣》中的“陆无双”。 22、呋喃香豆素:包括补骨脂内酯(呋补谐音“互补”)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

中药鉴定常用术语 二划 二甲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二桠,每桠长出一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 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十大九糠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易看出,故有十大九糠之说。 丁拐指果实上的一种肉质突起呈芒刺状,如曼陀罗。 刀削痕指药材在产地采收时用刀除去无用部分或除去粗皮及边材后留下的痕迹。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九眼独活。 三划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二年生出的二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三岔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四个侧枝的称四岔。 三叉茸指梅花鹿的角具二个侧枝者。 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小子指小的花苞。 小托盘指掌叶覆盘子果实上的宿存萼,形如托盘而得称。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马头指海马头部与体轴略呈直角,管状长嘴如马头外伸,上有冠状突起似马缨,故称马头。 马牙贝指川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状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马牙芦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缘较平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马牙边指罗角药材自底外边向上高约3cm处有环形的凹凸不平,排列较齐的收边带,称马牙边。 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称马牙柱。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具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马尿臭天麻块茎折断后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因略似马尿,故称为马尿臭。 子仁指种子药材中的种仁,包括子叶或胚乳和细小的胚。 子眼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或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又指植物性药材橘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子眼清楚指麝香仁油润、颗粒自然疏松均匀,习称子眼清楚。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四划 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或因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云头鸡腿指云头状白术根茎上细下粗呈鸡腿状,俗称云头鸡腿。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1.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火试: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 3.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 4.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后,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增厚并栓化,行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如细辛。 5.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习称“佛指甲”。 6.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7.连珠斑:蕲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 8.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这种断裂面称为“断口”。 9.解理(面):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10.云锦花纹: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形如云朵状的花纹。 11.绿皮层:指栓内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而显绿色。 12.木类药材: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部分入药。 13.花托:是花梗顶端稍膨大的部分,花各部分着生其上,花托形状因植物种类而异。 14.甜大芸:肉苁蓉鲜品。 15.生理灰分:植物体内的无机盐习称“生理灰分”。 16.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的菌丝组织体。 17.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 18.罗盘纹:商陆的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纹(异常维管束),俗称“罗盘纹”。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中药使用。 21.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22.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23.性状鉴别: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

生药学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学生用)

1.(骨)钉指三伏季节采的一种鹿茸上中段部位生出的骨质突起,因呈钉状而称骨钉。 2.GAP 3.TLC 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形疤痕,称凹肚脐或肚脐眼。 5.包金头——指毛知母的根茎呈扁长形,微弯曲,一端残留有浅黄色的叶基,习称“包金头”。 6.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 7.边材指茎木类药材中木材的周边颜色较浅部分。 8.变色 9.槟榔纹—— 10.菜花胆指熊胆仁呈黄绿色,质地酥脆者,称菜花胆。 11.槽子木香指川木香根部有纵槽的半圆柱形个体,称槽子木香。 12.草药——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13.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 车轮,如木通等。 14.齿轮纹指羚羊角的骨塞横截面四周呈锯齿状与其外的角质层密合,习称齿轮纹。 15.错入组织——指种子的外胚乳不规则地嵌入内胚乳而形成有特殊花纹的错入组织,如肉豆蔻;或者部 分种皮连同外胚乳嵌入内胚乳而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 16.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17.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 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18.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19.单门指具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胆黄指产生于胆囊中的牛黄,称胆黄。 21.胆仁指干燥的胆汁,如熊胆。 22.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挡门子 23.道地药材——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 量优良的生药。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4.等面叶—— 25.钉角泛指药材表面具瘤状突起的支根,呈圆锥形而尖似角,称钉角,如川乌、附子等。 26.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27.发汗又称出汗。对有些因个大不易干燥或欲使色泽变深、质变柔软的中药,将它们堆积后经一段 时间热闷而使其发酵,此过程称发汗或出汗。 28.法制 29.分隔纤维 30.枫斗——指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形,烘干,习称“耳环石斛”或“枫 斗”。 31.逢子必炒 32.凤尾橘络——指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果皮的内长维管束群整理成条状或压成砖块状,习 称“凤尾橘络”。 33.复合维管束 34.疙瘩丁指根类药材表面散生的不规则皮孔样横向突起,称疙瘩丁,如白芷 35.疙瘩须又称珍珠须。指山参须根上生长的长圆、方圆不等的小疣状突起,如疙瘩,状似珍珠,称 疙瘩须或珍珠须。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21.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2. 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确保应用中品种的准确性。 23. 性状鉴别:主要是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通过看、摸、嗅、尝等方法,去观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现汇集部分,浅释于下供同学们学习性状鉴定时参考。 一、植物部分 1.螺旋纹:是指人参横纹呈连续的螺纹状,故称“螺旋纹。 2.跑纹:是指人参在生长过程中被人移动,其纹往往扩散到体的下部或腿上,俗称“跑纹。 3.三节芦:指人参同一芦头上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节芦’’是野生参的主要特征之一。 4.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5.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6.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7.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8.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9.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10.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11.黄马褂:指高丽参主干残留的棕黄色栓皮。俗称“黄马褂。,’ 12.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13.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5.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6.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8.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9.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20.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21.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22.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23.凤尾:指峨嵋野连顶端常留有做成的标记叶柄3~6枚,形似“风尾。” 24.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6.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27.金钗:指金钗石斛,茎扁平,色金黄,两端较细,形似髻发上的“金钗。” 28.双花:指建泽泻,长成两个相连的根茎,习称“双花。” 29.花子:指白术瘤状疙瘩积聚于主体,占表面面积30%以上者,称“花子。”

鉴定常用术语

药材鉴定常用术语: 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 二甲子:指人参种子播种后第三年,地上茎分出的两枚掌状复叶,称~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一年生出的一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含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云头鹤颈:白术的根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又称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凤眼圈:指防风断面皮部浅色,疏松,径向裂隙较多,木质部浅黄色,有放射纹,形如凤眼。 天丁:为皂角刺的别名。指皂荚茎上的棘刺。 巴掌:指人参播种后第三年生出的1枚掌状5出复叶,称巴掌。 毛笔头:指辛夷花蕾未开放时的形状,因似毛笔头,外被长柔毛而得名。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防己等。 玉带束腰:特指山慈菇假球茎外的1~2圈明显的金黄色环纹,因似带束腰而得名。 龙头凤尾:指峨媚野连单枝药材的根茎较细,结节密集,弯曲如虾,称龙头凤尾。又指石斛商品中加工后的枫斗呈弹簧条形,头尾伸直而中间弯曲者。 玉带腰箍:毛慈菇(山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白术腿:指白术上端的一段木质地上茎。因较细部分如仙鹤脖颈,又称“鹤颈”。 皮松肉紧:指某些根类药材的横断面皮部疏松而木部较为紧实。如黄芪、党参。 边条参:是栽培人参的一种,生长年限较长,一般是8~9年,其中倒栽2~3次,并整形下须,使成人形。其特点是芦长、身长、腿长,体型较美。 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吐丝:菟丝子经加热煮沸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吐脂:又称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所含f3-桉油醇成分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 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当门子。 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叶基维管束,形如扫帚,故称扭帚头,如防风、禹州漏芦等。 朱砂点:指苍术药材横切面上见到的棕红色或橙黄色分泌组织,习称朱砂点。 灯台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三桠,每桠着生一枚掌状复叶、名为灯台子,一般自第五年以后才有。 竹节羌:指羌活药材中一种环节疏生似竹节状的根茎,称竹节羌。 红小辫: 指天麻茎顶端的红棕色干枯残留芽苞,因其较长皱缩似辫状,古称红小辫。 羊角:指玄参药材弯曲,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弯曲似羊角状,称羊角或角参。 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观音坐莲:指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平放时能端正稳坐,置桌面上不倒,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而得名。过桥:指黄连的部分节间平滑如杆且较长,习称“”。 串珠状:根茎类药材状似串起来的珠子,如甘遂。 伯眉:指扁豆种子一端具白色隆起的珠柄,形似眉睫而略弯曲,称白眉。 岗纹:泽泻的块茎表面呈环形纹理突起。 岗纹:特指泽泻块茎表面节上的环形突起,称岗纹。 怀中抱月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条羌:指羌活药材中一种类圆柱形,粗细尚匀的条状者。 沙眼:根类药材表皮上中央部分凹陷的圆形突起,如银柴胡。 肚脐眼:天麻根茎一端的圆形凹陷疤痕。

中药鉴定术语

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2.罗盘纹根类药材断面的多轮环状花纹,形似罗盘纹理,如商陆。 3.珍珠盘某些根类药材顶端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茎痕,如银柴胡。 4.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5.菊花心药材横切面的细密放射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甘草。 6.疙瘩丁:指白芷药材外皮的皮孔样横向突起。 7.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8.蚯蚓头药材根头部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部,如防风。 9.狮子盘头某些根及根茎药材头部臌大,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似狮子头部,如党参。 10.金包头知母根茎一端有密集浅黄色茎叶残痕,形似金包头部。 11.鹦哥嘴天麻一端残留的棕红色干枯的芽,形似鹦哥嘴。 12.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13.过桥(过江枝) 黄连的根茎有一段较细长,但部分节间很长,光滑如茎杆,称“过桥”或“过江枝”。 14.起霜:指苍朮折断放置稍久后折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为苍朮醇和β-桉油醇的混合物),又称为“白毛”。 一般认为生“白毛”的苍朮质量较佳。 15.火炬头:款冬花的花头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外表面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习 称火炬头。 16.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17.钉头:指赭石上有圆形乳头状凸起。 18.怀中抱月松贝的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紧抱小鳞片,小鳞片只露一部分如新月形。 19.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 20.铁线纹:指野山参主根上端外皮呈深色的环纹。为野山参的鉴别要点。 21珍珠点:指野山参须根上生有的小瘤状突起,又称“珍珠疙瘩”。 22.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针状结晶(习称“马牙柱”)。 23. 乌金衣:指牛黄表面的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有时可见。 24. 挂甲:又称透甲。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 25..虎牙:指砍茸脑骨后端的一对弧形骨,习称虎牙。 26.莲花:指马鹿茸体的侧枝有2个分枝,称莲花。 27.血片、蛋黄片:茸片: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下部的切片习称“骨片”。 28. 当门子:为麝香仁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的习称,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 29.握之合把:指羚羊角基部有1O~20个隆起环节光滑自然用手握之,各间隙约为一指所容,具有舒适感,俗称“握之合把”。 30. 金井玉栏:指根及根茎类药材断面,中心木部呈淡黄色(金井),皮部黄白色(玉栏)。黄芪、吉梗。 31.连珠斑:专指蕲蛇白色腹部上杂有多数黑色类圆形斑点。又称念珠斑。 32.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菱形大斑纹。 3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34.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一、药材性状 “习称” 1.“云锦花纹何首乌 2.“罗盘纹商陆 3.“珍珠盘银柴胡 4.“车轮纹防己 5.“菊花心甘草、黄芪 6.“疙瘩丁白芷 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 12.“过桥黄连13.“起霜茅苍术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石16.“怀中抱月松贝 17.“通天眼羚羊角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 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合成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车轮纹,药材断面纹理呈车辐状,如防己。 3、菊花心,指根和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黄芪。 4、星点,指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状花纹,何首乌的花朵状纹理。 6、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很多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7、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片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8、朱砂点,指具有红色或红棕色的油细胞或油室。 9、鹦哥嘴,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红棕色的干枯芽苞。 10、等面叶,上下表皮均有栅栏组织的叶子。 11、气孔指数:叶单位面积上气孔数占表皮细胞数与气孔数之和的百分比。 12、晶鞘纤维,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方晶。 13、嵌晶纤维 14、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15、挂甲,牛黄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 16、乌金衣,牛黄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17、当门子,麝香仁野生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者。 18、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19、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 20、镜口胶面,僵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色或黑色有光泽。20,、起霜,苍术暴露梢久,可析出白色状结晶,习称起霜 21、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常呈颗粒状突起 22、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皮,折断面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白皮,合欢皮 23、芦头,人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24、条痕,矿物生药在白色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 25、错入组织,个别种子外胚乳或外胚乳或种皮的折合层不规则的深入内胚乳中。 26、脉岛数,叶片上每平方毫米中脉岛的数目。 27、栅表比,叶片的一个表皮细胞下栅栏细胞的平均数目。 28、子实体,真菌生殖时期形成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29、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特征。 30、过桥,黄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31、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许多密集的环纹。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云锦花纹】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金井玉栏】又称金心玉栏。指根类药材的横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俗称金井玉栏,如黄芪。【芦碗】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如山参。【油头】指川木香药材根头部黑色发粘的胶状物。【怀中抱月】指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的部分呈月形习称怀中抱月。【狮子盘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干枯芽孢,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蚯蚓头】指药材的根头部由叶柄脱落后留下的明显密集的横向环纹,因似虹蝴的头颈部而习称虹划头,如防风等。【吐脂(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具有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鹦哥嘴】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金包头】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包头”如知母。【钉角】生川乌顶端周围有锥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罗盘纹】特指商陆根横切面由于三生构造形成的同心性多环维管束,干燥后木质部隆起,韧皮部凹馅,呈多个凹凸不平的环层,形似罗盘。【竹节环纹】天麻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鸡肠风】巴戟天药材外皮横向断裂而露出木心具形似病鸡之肠。【过桥】指黄连根茎部分细长的节间,如桥悬两岸,又称“过江枝”、“蚂蜂腰”。【凹肚脐(肚脐眼)】指天麻底部圆脐状的凹疤痕,是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疤痕。【白颈】指蚯蚓头部第14~16环节,颜色呈黄白,为生殖环带。【方胜纹】指在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大斑纹17~24个,其斑纹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形似古代书生的方胜帽形状。【连珠斑】专指蕲蛇白色腹部上杂有多数黑色类圆形斑点,又称“念珠斑”。【佛指甲】指蕲蛇尾部渐细,末端呈扁三角形,角质而硬,形如佛之指甲。【挂甲】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又称“透甲”。【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二杠、大挺、门庄、三岔】梅花鹿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条痕】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划刻时所留下的痕迹。 3.“珍珠盘”银柴胡6.“疙瘩丁”白芷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 浙八味:浙贝母、玄参、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四大南药:阳春砂

中药鉴定术语汇总

中药鉴定鉴定术语总汇 铁线纹:指人参主根上端那紧密而深陷的环纹。 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 圆芦:指人参根茎无芦碗处较为光滑。 枣核艼:指人参的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蚯蚓头:指防风根头部那明显的环纹。 帚把头:指防风根头部环纹上残存棕褐色的毛状叶基。 狮子盘头:指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且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 钉角:指附子顶端凹陷的芽痕周围瘤状突起的支根。 云锦状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那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 星点:指大黄除去外皮后有时可看到散在的异型维管束。 鸡爪黄连:指黄连中的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 蝎尾:指黄连中的云连多为单枝,较细小,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 过桥:黄连中雅连与云连其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云头、鹤颈(白术腿):白术根茎下部向两侧膨大,似如意,称“云头”;向上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似仙鹤脖,为“鹤颈”。 起霜(吐脂):苍术于空气中长时间的暴露,可见析出的白色针状结晶。 岗纹:指泽泻表面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 怀中抱月:指松贝2瓣鳞叶,大小悬殊,大瓣包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此称为“怀中抱月”。 观音坐莲:指松贝底部平,微凹入,多数可以直立坐稳,称“观音坐莲”。 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金包头:指知母枝条一端的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鹦哥嘴(红小辨):指东麻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孢。 肚脐疤:指东麻一端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亮银星:指牡丹皮内表皮的常见白色发亮小结晶。 龙头凤尾:指石斛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而另一端可见2~3片叶片。吐丝:指菟丝子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题库-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品种鉴定:中药品种鉴定是指对中药真实性和基原的鉴别,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首要 任务。 3.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 饮片和中成药。 4.霉变:即是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5.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溢出”或某些药材在受潮、 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在贮藏上必须采取低温、低湿环境和减少与空气的接触为基本措施。 6.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 质地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7.钉头:指矿物或较坚硬药材表面乳头状突起。 8.变色:药材储存不当,导致颜色发生变化的变质现象。 9.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有较稀疏的放射装纹理,其颜色不一,一直延伸至中心部,并 相间排列成车幅状。是由维管束或木质部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而成。 10.细胞间隙腺毛:指存在于大型薄壁细胞间隙的腺毛。 11.朱砂点:指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小点,色如朱砂。 12.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有棕色斑点,色如虎皮,习称虎皮斑。 13.马牙嘴:炉贝外层两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稍尖,多开口,称“马牙嘴” 14.怀中抱月:川贝母中的松贝,形状呈圆锥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 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15.狮子盘头:指一些根及根茎类药材头部膨大,并且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形如狮 子头,如党参。 16.通天眼:羚羊角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 17.合把:羚羊角环脊之间有一定距离,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18.二杠:为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9.单门:指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莲花:指有两个侧枝的马鹿茸。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5*2) 1、中药鉴定学: 2、中药 3、脉岛数 4、气孔指数: 5、栅表比: 6、菊花心: 7、云锦花纹: 8、蚯蚓头: 9、膨胀度: 10、性状鉴别: 11、显微鉴别: 12、理化鉴别: 13、过桥: 14、珍珠点: 15、车论纹: 16、狮子头: 17、泥鳅头: 18、菌丝: 19、菌丝体: 20、菌核: 21、子座: 22、过支合把: 23、挂甲: 24、乌金衣: 25、通天眼: 26、道地药材: 二、简答(6*7) 1、牛膝横切面图: 2、大黄横切面图:

1、薄荷横切面图: 2、冬虫夏草横切面图: 3、番泻叶横切面图: 4、大黄性状鉴别: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前两种称“北大黄”后一种称“南大黄”。 性状鉴别:药材呈类圆柱形、圆锥形。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的网状纹理。 质坚,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根茎髓部可见星点,环列或不规则散在。 根类药材形层层明显,具明显的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气清香,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显微鉴别: 一、根茎横切面 ①木栓层:残留。 ②皮层:窄,有草酸钙簇晶。 ③韧皮部:射线宽一至数列细胞,含棕色物质,韧皮部有粘液腔。 ④形成层:呈环状。 ⑤木质部:导管稀疏,径向排列,非木华。 ⑥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韧在内,木在外)薄壁组织中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 二、根横切面无髓部其他同根茎。 三、粉末:①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多短钝。 ②导管:多网纹导管,非木化。 ③淀粉粒:单粒脐点星状,类圆形。复粒有2-7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 ①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与状结晶加碱结晶消失并显红色。 ②取少量粉末于履职上加1% NaOH aq 滤纸染成红色 ③荧光检查:稀醇浸出液于滤纸上,晾干----棕色至红棕色荧光。 如果是亮蓝色或紫色荧光为伪品。 5、黄连的性状鉴别: 味连:①多分枝聚集成簇,形如鸡爪,俗称“鸡爪黄连”表面黄褐色粗糙。 ②上部具有棕黄色鳞也残基,表面有须根及须根痕。 ③质地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呈红色或暗棕色 ④木质部金黄色,髓部红棕色或成空洞。 ⑤味极苦 雅连:多单枝,较粗长,微弯曲,“过桥”长,(蚕蛹状)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 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生药学: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换句话说,生药学是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研究天然药物应用的学科。 3.本草: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4.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即为正品。 5.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均为伪品。 6.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7.代用品:当某些药材的资源缺乏时,选择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品作用相似的药材,代替正品使用的品种。 8混淆品:由于药品的外观像或者名字像或其他因素,导致两药品混乱。 9.中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10.药材:仅在产地简单加工,通常指没有炮制加工的。 11.草药:民间或地区性用药,这些药物没有经过化学药物的临床深入研究。 12.生药: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者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好矿物类药材,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13.天然药:天然未经加工的药物。 14.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15.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6.自燃:富含油脂的药材,层层堆置重压,中央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局部温度增高,先焦化至燃烧;有的药材因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过高,大量成垛堆置,产生的内热扩散不出,使中央局部高热炭化而自燃。 17.气调养护(气调贮藏):调节库内的气体成分,充氮或二氧化碳而降氧,致使害虫缺氧窒息而死,达到很好的杀虫灭菌的效果。 18.来源鉴定(基原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的准确无误。 19.性状鉴别: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20.松泡: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21.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22.油润: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23.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 24.水试:是利用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色变化及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黏性、酸碱性变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 25.火试: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