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体会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体会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体会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体会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体会

摘要: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墙肢,连梁,配筋率,轴压比,刚度

abstract: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aseismic walls are widely used in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aseismic walls wall limb and even the beam by two parts, the design should be followed strong weak beam, strong shear wall if the principle of bending.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aseismic walls, wall limb, even the beam, reinforcement ratio,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stiffness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对剪力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

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

建筑抗震结构论文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抗震结构论文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浅议隔震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摘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要求,其中隔震层的设计和验算尤为重要,由于高层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倾覆弯矩较大,对隔震支座的竖向压应力、竖向位移、水平剪应力、水平位移以及上部结构的变形等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本文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剖析了高层建筑结构的隔振设计实施方案。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设计高层建筑 通过隔震建筑和不隔震建筑的抗震效果比较,表明隔震结构采用橡胶垫隔震支座时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隔震结构的设计内容包括隔震目标的确定、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隔震层验算、构造措施、经济性论证等诸多方面。 一、基础隔震结构体系动力分析 基础隔震结构目前多用于30层以下、高宽比较小、上部结构水平层刚度较大的建筑结构。如果上部结构层数较多、高宽比较大、层间刚度较小,则上部结构须视为多质点体系,采用多质点模型,并需要考虑结构的倾覆、扭转等因素。

在高烈度区地震波激励下,高层隔震结构体系的上部结构弯曲变形已开始占了较大部分,在高烈度地区应用橡胶隔震结构,结构中的隔震支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拉应力或者非线性变形,但是结构整体是安全的。对于高层隔震结构体系,上部结构的倾覆弯矩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会引起隔震层的转动,结构的垂直荷载也较大,隔震层可能产生明显的竖向变形。对于这种情况,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要按多质点平动体系进行分析,并且要考虑结构的摆动。因此应采用多质点平动加摆动计算模型。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 1.隔震设计要求 (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在水平地震方面,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竖向抗震措施不应降低。 (3)隔震部件: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并在安装前对工程中所有各种类型和规格的部件原型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摘要: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的抗震设计。为了使整个建筑工程真正达到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灾害,做好抗震设计是最根本的措施。笔者根据有关资料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城市建设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abstract: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urban construction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in order to re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or even avoiding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good seismic desig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measures.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a summary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seismic desig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房屋建筑在城乡建设中分量很大,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提高房屋抗震设计质量,重视房屋抗震设计中的环节,使地震对房屋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对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使地震破坏降到最低限度,达到抗震设计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在进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的几个问题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09-02-19T15:17:49.687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上供稿作者:王青 [导读] 通过对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设计,概括出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要求。 摘要:通过对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设计,概括出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抗震墙;墙肢;连梁 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结构,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板柱-剪力墙结构。均与剪力墙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剪力墙作一下研究。 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地区及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1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 1.1将长墙分成墙段 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规范规定洞口连梁跨高比宜大于6。的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1.2避免墙肢长度突变 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2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2.1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 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规范规定: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 2.2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 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m。 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 3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的布置 3.1沿房屋高度,抗震墙宜连续布置,宜全长贯通,避免切断,且洞口宜上下对齐,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 3.2不宜开大洞口,避免抗震墙承载力削弱和刚度突变。 3.3洞边距柱柱端(指距柱内侧)不小于300mm。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结构试验表明矩形截面剪力墙的延性比工字形或槽形截面剪力墙差;计算分析表明增加墙肢截面两端的翼缘能显著提高墙的延性;因此在矩形墙两端设约束边缘构件不但能较显著地提高墙体的延性,还能防止剪力墙发生水平剪切滑,提高抗剪能力。 3.4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纵横墙宜相连,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不但可以增加刚度,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 3.5对于较长的房屋,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3.6对于一、二级抗震墙,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mm。连梁有较大的刚度,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 3.7柱中线与梁、墙中线偏心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 4抗震墙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 4.1最大剪压比限值 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 4.2抗震墙的最小厚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6;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 5剪力墙的计算 墙的设计计算是考虑水平和竖向作用下进行结构整体分析,求得内力后按偏压或偏拉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当受较大集中荷载作用时,再增加对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在剪力墙承载力计算中,对带翼墙的计算宽度按以下情况取其小值。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_建筑抗震结构论文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建筑抗震结构论文 浅谈复杂连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复杂连体结构从抗震的角度是一种抗震性能差的结构形式,因此要采取特别的措施进行加强设计。论文首先阐述了高层连体结构的特点及高层连体结构的震害情况,探索复杂连体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建议,达到使复杂连体结构设计日臻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连体结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所谓连体结构是指两个塔楼或多个塔楼由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连接体(又称连廊)相连而组成的建筑物,其结构外观更加别致,受到众多建筑师的青睐,但是由于两个塔楼或者多个塔楼是连接体,在地震作用下,原来独立发生振动的塔楼必然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层建筑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远比单塔结构和无连接体的多塔结构受力复杂,由于连接体的设置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强化结构的抗震安全目标并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要求,已经成为工程抗震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成都繁华商业地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市景观的要求很高,建筑的使用功能也要求多元化,房屋的下部三层为商城,其上有21层的塔楼,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24层,总高度83米,为多功能的写字间,塔楼的顶上三层为观光连廊,因此形成了

大底盘双塔的连体建筑结构。自然条件和设计依据:1)基本风压:035N/km2;2)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剪力墙二级,框架二级。与连接体相连的部分的梁柱构件为一级。 2 结构方案的确定 2.1 结构方案的确定。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首先应该注重的是概念设计。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根据结构的层数、房屋的高度、抗震设防要求、施工技术、材料等条件来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对抗震结构要尽可能的设置多道防线,采用具有联肢墙、壁式框架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多重抗侧力结构体系;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侧向刚度要均匀连续变化,以适应地震反应的要求,结构的平面布置要力求简单、规则、对称,要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构件的设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脆性破坏,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延性。要减轻结构的自重,降低结构的地震作用。 2.2 本工程从平面形状来看,平面狭长的形状,属于抗震不利平面,从竖向来看,底下三层为大底盘,其上有二栋21层的塔楼,在塔楼的顶上三层设有连接体,因此竖向刚度不均匀,形成竖向刚度二次突变,对抗震非常不利。本工程的难点就在于要在建筑方案己经基本定性的原则下从结构方面来采取措施,尽量满足抗震的要求,尽可能的减轻地震的反应。这些措施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结构设计注意要点

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整体规定 ◆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用 A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时,将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9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说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m B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时,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8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结构的最大高宽比: A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6、6、6、5、4 B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8、7、7、6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平面规则检查,需满足: 扭转:A级高度—— B级高度、混合结构高层、复杂高层—— 楼板:有效楼板宽≥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 开洞面积≤该层楼面面积的30% 无较大的楼层错层 凹凸: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竖向规则检查,需满足: 侧向刚度: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相邻下一层的25% 楼层承载力:A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宜)≥相邻上一层的80%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应)≥相邻上一层的65% B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应)≥相邻上一层的75% (说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竖向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不得由水平转换构件(梁等)向下传递 ◆水平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1/120 ◆舒适度要求: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

抗震结构归纳总结

一、名词解释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过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 底部剪力法:对于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变化比较均匀的结构。在计算其地震反应时,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一定的 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振型质量矩阵正交性:某一振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作功。即,体系按某一振型作自由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系其他振型的振动。 强柱弱梁: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 铰。 单质地体系:某些工程结构,如等高单层厂房和公路高架桥等,因其质量大部分都集中在屋盖或桥面处,故在进行结构动力计算时,可将该结构参与振动的所有质量全部折算至屋盖,而将墙.柱视 为一个无重量的弹性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质点体系。 地震系数:它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动力系数:它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表示由于动力效应,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放大了多少倍 地震影响系数: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 标准反应谱曲线: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 记录也很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 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振型分解法: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包含一个未知项,这样就可分别独立求解,从而使计算简化。这一方法称为振型 分解法,它是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重要方法。 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单质点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调工作。②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 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 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 强柱弱梁: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实现梁铰侧移机构,即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在 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 震称为地震序列。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震级: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它是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距震中100KM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的常用对数值表示的。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中距。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叫震源距。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等震线:一次地震中,在其所波及的地区内,用烈度表可以对每一个地点评估出一个烈度,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叫等震线。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小议建筑抗震设计 [摘要] 今年“3·11”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但即使在经历了如此强烈的灾害之后,我们看到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和建筑损失并不是十分严重,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关注。本文针对建筑抗震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抗震设计 自从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就对城市建筑和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如果严格按照防震标准设计施工,大部分建筑应该能抵挡一些震级较强的地震。但经历了汶川地震后,我们看到仍然有大量没有达标的建筑物倒塌。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他们所有的建筑都具有较强的抗震功能,在结构上多采取框架钢结构及木质结构。在日本地震后的废墟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保留完好的建筑,倒塌后的房屋也没有太多建筑垃圾,便于震后的重建工作,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

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

工程抗震论文

基于Seismostruct的框架结构抗震分析 秦篁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介绍了应用 Seismostruct 对框架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分析法的具体的建模及分析要点,通过对框架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谱、顶点位移图和滞回曲线的分析,以及后处理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运用 Seismostruct 分析抗震分析的正确性及可靠性都是可以保证的,为研究人员运用 Seismostruct 进行更为复杂的分线性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时程分析法,地震波,反应谱 based on Seismostruct of Frame structure seismic analysis qin hu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ostruct frame structure for time history analysis and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of concret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 f main points, through the stress nephogram of frame structure,displacement nephogram and acceleration analysis of the cloud, and the post-processing of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can be seen that using Seismostruct seismic analysis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can be guaranteed, as the researchers use Seismostruct for more complex linear analysis work laid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seismic wave ,response spectrum 1引言 我国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成都、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和海城等均位于断层附近。近场地震动的破坏作用在近年来的几次大的地震中都有所表现,对所获得记录的研究发现,这种断层附近的地震动时常伴随有较快的速度和位移脉冲。这几次地震已经突出了近场地震动对位置接近断层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重要性,鉴于此,目前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近场地震动本身的性质以及其对结构的影响。以近场地震动的脉冲特性为出发点,对比了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反应,建议了在近场环境中可以用来估计结构破坏程度的地震动参数。 最近几次大地震 ,即美国Northridge地震 (1994, 1, 17)、日本Kobe地震(1995, 1, 16)、中国台湾集集(Chi- Chi)地震(1999, 9, 21)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引起工程界对地震工程各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由于这几次地震造成破坏的广泛性和特殊性 ,关于震害的合理解释必须首先识别这几次地震与历史上其它地震的不同之处。这几次地震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地震发生地点距城市市区很近 ,而且这种近断层地震动具有明显的长周期速度和位移脉冲运动 ,这是城区地震烈度很高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和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及抗震设计成为工程地震学、抗震工程学领域关注和重视的两个课题。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发展较快的地震防护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隔震结构在远震场地减震效果良好,但是近断层地震动的明显的长周期速度和位移脉冲运动可能对隔震建筑等长周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体会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体会 要: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剪力墙结构,分析对比新、旧规范对剪力墙的具体要求,结合规范与工程实际,总结了自己的设计体会和一些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抗震墙轴压比弯曲变形 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对剪力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 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及区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1)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 (2)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 (3)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4)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 (5)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 (6)新规范取消了旧规范的弱连梁和小墙肢的术语,代之以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应当说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但89规范虽然对弱连梁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什么是弱连梁。 在进行抗震墙设计时应注意如下的要求: 1、抗震墙的布置要求: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 (1)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新规范规定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旧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二者的区别在于连梁。旧规范为弱连梁,而新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 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2)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与经济性分析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与经济性分析 【摘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侧向变形小、抗风与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在高层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被大量采用。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程设计实践,对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与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剪力墙抗震设计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住宅建设项目多向空间纵深发展,建筑控制高度通常接近100m。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设计者出于结构的安全或设计进度等方面的考虑而对结构设计采取相对保守的结构布置方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因此对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进行适当的优化分析显然十分必要。 一、剪力墙抗震设计目标 剪力墙的抗震设计目标是指剪力墙在遇到不同程度的地震时,对建筑结构、建筑构件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综合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抗震设计的目标与3种强度的地震对应,分为三个级别,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种级别:在正常荷载使用或遭遇多遇地震(也称小震)作用下,剪力墙不受损坏或不经修理仍可使用;第二种级别:当遭受中等强度地震作用时,剪力墙遭受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

理仍可使用;第三种级别:在遭受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不能够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行业内通常将其总结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二、剪力墙抗震设计要点 1、剪力墙的概念设计 剪力墙的概念设计是指在难以进行精确力学分析的情况下,不经过确定的数值计算,从整体角度对剪力墙的结构和具体实施进行宏观控制。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进行深入的概念设计,建立多道抗震防线。剪力墙结构主要适用于下列形式:内外墙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内墙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外墙为框架结构、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指的是墙肢厚度不大于300mm 时,墙肢的长度为厚度的 4 -8 倍剪力墙结构。实践表明,建筑外边缘和角点墙肢、底部外围墙肢、连梁等是剪力墙结构抗震薄弱环节,对于这些薄弱点,要加强概念设计。墙段与墙肢的高度比应大于 2 ,墙肢超 8 米要设洞口,各墙段之间设连梁,连梁长度不宜超 6.0 米,否则会形成局部长剪力墙。墙段边翼长度大于厚度的 3 倍,尽量双向布置,避免一字墙。《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了剪力墙的最小厚度。 同时《抗规》根据层高和剪力墙的长度对剪力墙的厚度也做出了规定:一、二级时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 ,三、四级时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

第三节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一、剪力墙结构的受力与震害特点 (一)受力特点 开洞剪力墙由墙肢和连梁两种构件组成,不开洞的剪力墙仅有墙肢。按墙面 开洞情况,剪力墙可分为四类: (1)整截面剪力墙,即不开洞或开洞面积不大于15%的墙(图5—32a); (2)整体小即剪力墙,即开洞面积大于15%,但仍较小的墙(图5—32b); (3)双肢及多肢剪力墙,即开口较大、洞口成列布置的剪力墙(图5-32c); (4)壁式框架,即洞口尺寸大,连梁线刚度大于或接近墙肢线刚度的墙(图 5-32d)。; 图5-32 剪力墙的类型 (o)整截面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剪力墙;(c)双肢及多肢剪力墙;(d)壁式框架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整截面剪力墙如同一片整体的悬臂墙,在墙肢的整个高 度上,弯矩图既不突变,也无反弯点,剪力墙的变形以弯曲型为主(图5-32a); 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弯矩图在连梁处发生突变,但在整个墙肢高度上没有或仅仅 在个别楼层中出现反弯点,剪力墙的变形仍以弯曲型为主(图5-32b);双肢及多 肢剪力墙与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相似(图5—32c);壁式框架柱的弯矩图在楼层处有 突变,且在大多数楼层出现反弯点,剪力墙的变形以剪切型为主(图5-32d)。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连梁内将产生弯矩,而墙肢内主要产生轴力。当纵墙和横墙整体联结时,荷载可以相互扩散。因此,在楼板下一定距离以外,可认为竖 向荷载在纵、横墙内均匀分布。 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悬臂墙的墙肢为压、弯、剪构件,而开 洞剪力墙的墙肢可能是压、弯、剪构件,也可能是拉、弯、剪构件。

连梁及墙肢的特点都是宽而薄,这类构件对剪切变形敏感,容易出现斜裂 缝,容易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根据剪力墙高度H与剪力墙截面高度/l的比值, 剪力墙可分为高墙(H/A≥3)、中高墙(1.5≤H/A<3)和矮墙(H/A<1.5)。 三种墙典型的裂缝分布如图5—33。在抗震结构中应尽量避免采用矮墙,以保证 结构延性。 图5-33 剪力墙的裂缝分布 (d)高墙;(^)中高墙;(‘)矮墙 开洞剪力墙中,由于洞口应力集中,很容易在连梁端部形成垂直方向的弯曲 裂缝。当连梁跨高比较大时,梁以受弯为主,可能出现弯曲破坏。剪跨比较小的 高梁,除了端部很容易出现垂直的弯曲裂缝外,还很容易出现斜向的剪切裂缝。 当抗剪箍筋不足或剪应力过大时,可能很早就出现剪切破坏,使墙肢间丧失联 系,剪力墙承载能力降低。开口剪力墙的底层墙肢内力最大,容易在墙肢底部出 现裂缝及破坏。在水平力作用下受拉的墙肢往往轴压力较小,有时甚至出现拉 力,墙肢底部很容易出现水平裂缝。 (二)震害特点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远比纯框架结构好,其主要震害是连梁和 墙肢底层的破坏。开洞的剪力墙中,由于洞口应力集中,连系梁端部极为敏感, 在约束弯矩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垂直方向的弯曲裂缝,另外,墙肢之间的连梁相 对刚度小,是剪力墙的变形集中处,故连梁很容易产生剪切破坏;开口剪力墙的 底层墙肢内力最大,容易在墙肢底部出现裂缝及破坏,表现为受压区混凝土大片 压碎剥落,钢筋压屈。 二、设计规定与构造措施 (一)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墙厚 为保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非抗震设计剪力墙的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抗震设计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太小,以保证墙体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以及浇筑混凝土的质量。非抗震设计和抗震等级为三、四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 应小于楼层净高的l/z5,也不应小于140mm。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钢筋混凝 土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楼层净高的1/20,也不应小于160mm。剪力墙底

简析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简析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随着剪力墙体系结构在高层建筑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研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抗震设防应达到的目标,以此目标为指导详细阐述了剪力墙抗震设计的要点,最后探讨了剪力墙抗震设计的构造措施。 关键词:剪力墙;抗震设计;连梁配筋;概念设计;约束边缘构件 0 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建筑的建设倾向于向多空间纵向发展,百米高度以上的高层建筑大多采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相比,剪力墙结构不显示柱梁的边角,外观上更为美观,视觉放大了建筑面积,还兼具有抗震功能,诸多优点使得剪力墙受到了建筑师们的广泛欢迎。对于剪力墙的抗震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细节要点处着手,根据相关规范设计出抗震模型。 1 剪力墙抗震设计目标 剪力墙的抗震设计目标是指剪力墙在遇到不同程度的地震时,对建筑结构、建筑构件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综合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抗震设计的目标与3种强度的地震对应,分为三个级别,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种级别:在正常荷载使用或遭遇多遇地震(也称小震)作用下,剪力墙不受损坏或不经修理仍可使用;第二种级别:当遭受中等强度地震作用时,剪力墙遭受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可使用;第三种级别:在遭受罕见的强度地震作用下,剪力墙不能够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行业内通常将其总结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 剪力墙抗震设计要点 2.1 确定基本设计信息 要提前对建筑场地的地基、基础选型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地地震特性和建筑高度确定抗震设计的级别。研究当地的地震加速度、地震周期和土地松弛程度等特征,以此确定建筑场地的地震特性。建筑越高,风荷载的控制力就愈大,所以建筑高度也应在考虑范围内。通过对场地地质的分析,确定地基承载力的范围,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地基处理,尤其是在桩基时,地基的承载力会相应的减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在进行基础选型时,根据地质公司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给出的参考模型进行选择,一般的基础选型有预制管桩基础、桩筏基础等,对于不同的基础选型,基础埋深的要求有所不同,在选型时也要特别注意。 2.2 剪力墙的平面设置和概念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部为四五层的砌体结构,这些建筑的底层因商业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有较大的空间,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办公、住宅小开间隔墙较多,采用较经济的砖砌体结构,这就形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承重,上部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简称为底框砖混结构。这类结构形式能较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较低的优势,因此在城市和乡镇的临街建筑被广泛采用。 该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 一、从材料上来看,此种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从质量分布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结构。 二、底层由于商业店铺开间尺寸不大,横墙相对较多,普遍存在横墙抗侧刚度大,纵墙抗侧刚度相对较小的现象,同时由于商铺临街面几乎无纵墙,内纵墙也较少,只有背街处纵墙较完整地存在,造成纵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较大偏移,结构扭转效应增大。 三、上部砖墙抗侧刚度较大,但其抗剪能力过低,延性差,为脆性破坏。二层(或三层)作为两种材料和两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为相对薄弱层。 针对上述特点,设计底框结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

为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应控制底框砖混结构的上下刚度比,调整过大的刚度比,使竖向刚度尽量均匀,上下刚度比、抗剪抗压承载能力比值,决定了震害是发生在底层的钢筋砼部分还是发生在上部的砖墙部分。相对均匀的刚度、强度比值可使震害分散,破坏程度降低。所以《抗震规范》7.1.8-3、4款规定: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5,80时应2.0,且均应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0,80时应1.5,且均应1.0。建议过渡层与底部转换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均应控制在 1.5左右合理。 二、底层剪力墙的合理布置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时应力求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接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应减少偏心。在商铺临街面宜尽量布置钢筋砼抗震墙。剪力墙布置应避免形成高宽比小于2的低矮墙,应注意抗震横墙间距大于规范要求。设计时常遇到抗震墙承载力验算不满足,增加抗震墙的数量或厚度,满足了承载力验算的要求,但侧移刚度限值又不满足的问题,解决方法可采取设置结构洞口,即在剪力墙上设置洞口并采用轻质砌块材料填实,将抗震墙刚度降低,在满足承载力验算的要求的同时符合侧移刚度比限值的要求。 三、过渡层的设计 应提高过渡层的抗震承载力和延性,建议内外纵墙的相交处,较长纵横墙中部和小墙垛均设置钢筋砼构造柱,严格控制其抗剪承载能力,如地

ABAQUS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建模

ABAQUS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建模 曲哲 2006-5-29 一、试验标定 选用ABAQUS中的塑性损伤混凝土本构模型,分离式钢筋建模,建立平面应力模型模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单调受力行为。李宏男(2004)本可以提供比较理想的基准试验。然而计算发现,该文中试验记录的初始刚度普遍偏小,仅为弹性分析结果的1/5~1/8,原因不明,故此处不予采用。左晓宝(2001)研究了小剪跨比开缝墙的低周滞回性能,其中有一片整体墙作为对照试件,本文仅以这片墙为基准标定有限元模型。 图1:剪力墙尺寸与配筋 该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墙全高750mm,宽800mm,厚75mm,墙内布有间距φ6@100的分布钢筋,墙两端设有暗柱。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为54.9MPa,钢筋均为一级光圆筋。 (a)墙体分区及网格(b)钢筋网 图2:ABAQUS中的有限元模型 剪力墙采用平面应力八节点全积分单元,墙上下两端各加设100mm高的弹性梁。钢筋采用两节点梁单元,通过Embed方式内嵌于墙体内。模型网格及外观如图2所示。墙下弹性梁底面嵌固。分析中,先在墙顶施加160kN均布轴压力,再在墙上方弹性梁的左端缓缓施加位移荷载。 ABAQUS中损伤模型各参数取值如表1、图3所示。未说明的参数均使用ABAQUS默认值。

表1: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 混凝土 钢筋 材料非线性模型 Damaged Plasticity Plasticity 初始弹性模量(GPa ) 38.1 210 泊松比 0.2 0.3 膨胀角(deg ) 50 初始屈服应力(MPa ) 13 235 峰值压应力(MPa ) 44 峰值压应变(με) 2000 峰值拉应力(MPa ) 3.65 注:其中混凝土弹性模量为文献中提供的试验值,其余均为估计值。 (a )压应力-塑性应变曲线 (b )拉应力-非弹性应变曲线 (c )受拉损伤指标-开裂应变曲线 图3:混凝土塑性硬化及损伤参数 ABAQUS 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用两个硬化参数分别控制混凝土的拉压行为,同时可以分别引入受压和受拉损伤指标。本文受压硬化曲线采用Saenz 曲线(式1),可用表1中列出的初始弹性模量、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唯一确定。受拉软化曲线采用Gopalaratnam 和Shah (1985)曲线(式2),并采取江见鲸建议参数k =63,λ=1.01,如图3(b )所示。本文模型只定义受拉损伤指标,损伤指标随开裂应变的变化如图3(c )所示,当开裂应变小于0.0014时,损伤指标线性增大,开裂应变超过0.0014后,损伤指标保持固定值0.6。 02 0000012c c c c E E εσεεεσεε= ??????+?+???????????? (1) e k t t f λ ωσ?= (2) 图4比较了采用4节点单元和8节点单元得到的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并同时画出了 文献中提供的荷载-位移骨架线。可见8节点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较4节点单元模型更加平滑顺畅,下降段也比较稳定。二者在达到峰值之前差别不大,但软化行为则相差较多。这可能与基于开裂应变定义的损伤指标引入的网格依赖性有关,本文对此不做深入讨论。 与试验曲线相比,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初始刚度略大,且墙底开裂(图中1点)时刚度退化不如试验中显著,导致之后的分析结果位移偏小。受拉侧钢筋屈服后计算得到的刚度与试验曲线比较接近,不久主斜裂缝的出现使墙的承载力进入软化段,被主要裂缝穿过的钢筋均进行屈服段。软化过程中墙体形成了新的主斜裂缝并最终沿这条主斜裂缝破坏。图5、6分别展示了剪力墙在受力全过程中关键点处的混凝土主拉应变和钢筋大主应力。 与试验曲线相比,计算结果刚度偏差较大,承载力基本一致。

板柱抗震墙结构

板柱抗震墙结构 什么是板柱抗震墙结构? 就是楼层处不设梁,完全用钢筋混凝土厚板作为承重构件,在地震时,传递水平地震力。 在我国,纯板柱体系是不被润徐的,必须设置剪力墙,这就是板柱剪力墙体系。 在国外,如澳大利亚,应用很多的。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节规定,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5 节的有关规定;柱(包括抗震墙端柱)和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 节的有关规定。 板柱-抗震墙的结构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18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房屋高度大于12m时,墙厚不应小于200mm。 2、房屋的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楼、电梯洞口周边宜设置边框梁。 3、8 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 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 4 倍板厚和柱截面对应边长之和。 4、房屋的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房屋高度大于12m 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

高度不大于12m 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0%。 2、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l/4。 3、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入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板柱的增大系数可分别取1.7、1.5、1.3。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板柱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无柱帽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 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4 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 2 倍板厚,在暗梁两端应加密。 2、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2 倍板厚以外连接,采用搭接时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 3、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 As≥NG/fy(6.6.4) 式中As——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 NG——在本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8度时尚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柱轴压力设计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