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分尼戒本

四分尼戒本

四分尼戒本
四分尼戒本

四分尼戒本(并序)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然既树五制之良规,传须获实;扬六和之清训,学者知诠。窃寻流行,总有四本,据其理虽复同、会其文则有异,致使弘扬失于宗叙、修奉乖于行仪,亏鹿野之微言、紊龙城之要旨。故今详捡律本,参验戒心,依于正文录之如左,庶使顺菩提之沙业、成实相之嘉谋,作六趣之舟航、为三乘之轨躅者也。

四分比丘尼戒本

后秦三藏佛陀耶舍译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

欲除八弃法,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众集听我说。

毗婆尸式弃,毗舍拘楼孙,

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诸贤咸共听。

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

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间者,

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如御入险道,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死时怀恐惧。

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全毁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净秽生安畏。

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

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

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僧集?”(答云:“僧集。”)

“和合?”(答云:“和合。”)

“未受大戒者出?”(有者,遣出。遣已,答言:“已出。”无者,答:“无。”)

“不来诸比丘尼,说欲及清净?”(有,依法说。无,答言:“无。”)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言:“说戒羯磨。”)

“大姊僧听!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作白成不?”答云:“成。”)

“诸大姊!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姊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尼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尼,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诸大姊!我已说戒经序。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八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闲处,不与,怀盗心取;随所盗物,若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缚、若杀、若驱出国:‘汝贼!汝痴!汝无所知。’若比丘尼作如是不与取,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授与人,若叹死、誉死、劝死:‘咄!人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念,无数方便,叹死、誉死、劝死。此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实无所知,自叹誉言:‘我得过人法,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求清净故,作如是言:‘诸大姊!我实不知、不见,而言我知、我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染污心,共染污心男子,从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触。若捉摩、若牵、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是身相触也。

“若比丘尼,染污心,知男子染污心,受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或身相倚、或共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犯此八事故。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罗夷,不自发露,不语众人,不白大众。若于异时,彼比丘尼或命终、或众中举、或休道、或入外道众,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覆藏重罪故。

“若比丘尼,知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

住;而顺从。诸比丘尼语言:‘大姊!此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如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第二、第三谏,令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若不舍者,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犯随举故。

“诸大姊!我已说八波罗夷法。若比丘尼,犯一一波罗夷法,不得与诸比丘尼共住如前,后亦如是,是比丘尼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语语女,持女语语男。若为成妇事,若私通事,乃至须臾。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瞋恚不喜,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破彼清净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是事无根,说:‘我瞋恚故,如是语。’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瞋恚不喜,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破彼人梵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事中取片。彼比丘尼住瞋恚故,作如是说。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诣官言居士、若居士儿、若奴、若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先知是贼女,罪应死,人所知;不问王、大臣、不问种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未忏悔,僧未与作共住羯磨;为爱故,不问僧,僧不约敕,出界外,作羯磨,与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独渡水、独入村、独宿、独在后行。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染污心,知染污心男子,从彼受可食者,及食并余物。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教比丘尼作如是语:‘大姊!彼有染污心、无染污心,能那汝何?汝自无染污心,于彼若得食,以时清净受取。’此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欲坏和合僧,勤方便受破僧法,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谏彼比丘尼言:‘大姊!汝莫坏和合僧,莫方便坏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坚持不舍。大姊!应与僧和合。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

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一十)。

“若比丘尼,有余比丘尼群党,若一、若二、若三,乃至无数。彼比丘尼语是比丘尼言:‘大姊!汝莫谏此比丘尼,此比丘尼,法语比丘尼,律语比丘尼。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心喜乐;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忍可。’是比丘尼语彼比丘尼言:‘大姊!莫作是说!言:“此比丘尼,是法语比丘尼,律语比丘尼。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喜乐;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忍可。”何以故?此比丘尼所说,非法语,非律语。大姊!莫欲破坏和合僧,当乐欲和合僧。大姊!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依城邑、若村落住,污他家,行恶行。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言:‘大姊!汝污他家,行恶行。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大姊!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离此村落去,不须住此。’彼比丘尼语此比丘尼作是言:‘大姊!诸比丘尼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驱者,有不驱者。’是诸比丘尼语彼比丘尼言:‘大姊!莫作是语:“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亦莫言:“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驱者,有不驱者。”何以故?而诸比丘尼不爱、不恚、不怖、不痴,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驱者,有不驱者。大姊!污他家,行恶行。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恶性不受人语,于戒法中,诸比丘尼如法谏已,自身不受谏语,言:‘大姊!汝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汝说若好、若恶。诸大姊止!莫谏我。’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言:‘大姊!汝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姊!自身当受谏语。大姊如法谏诸比丘尼,诸比丘尼亦当如法谏大姊。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比丘尼如是谏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相亲近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言:‘大姊!汝等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汝等若不相亲近,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僧为作呵谏时,余比丘尼,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当共住!我亦见余比丘尼不别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僧以恚故,教汝别住。’是比丘尼应谏彼比丘尼言:‘大姊!汝莫教余比丘尼言:“汝等莫别住,我亦见余比丘尼共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僧以恚故,教汝别住。”今正有此二比丘尼共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更无有余。若此比丘尼别住,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令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不独有此沙门释子,亦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

言:‘大姊!汝莫趣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不独有此沙门释子,亦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若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喜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瞋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比丘尼应谏彼比丘尼言:‘妹!汝莫喜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瞋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而僧不爱、不恚、不怖、不痴;汝自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诸大姊!我已说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九初犯罪,八乃至三谏。若比丘尼犯一一法,应半月二部僧中行摩那埵。行摩那埵已,余有出罪,应二部四十人僧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满四十众,出是比丘尼罪,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诸比丘尼亦可呵。此是时。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畜长衣,经十日不净施,得持。若过,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五衣中,若离一一衣异处宿,经一夜,除僧羯磨,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若得非时衣,欲须便受,受已疾疾成衣。若足者善;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是中时者: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是名时。

“若比丘尼,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是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自恣请,多与衣,是比丘尼当知足受衣。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尼办衣价:‘具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受自恣请,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尼办衣价:‘我曹办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尼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尼。’彼使至比丘尼所语言:‘阿姨!为汝送衣价,受取。’是比丘尼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丘尼言:‘阿姨!有执事人不?’须衣比丘尼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尼执事人,常为比丘尼执事。’彼使至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到比丘尼所,如是言:‘阿姨!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姊!知时,往彼当得衣。’比丘尼若须衣者,当往彼执事人所,二反、三反语言:‘我须衣。’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令彼忆念。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衣,随使所来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竟不得。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若比丘尼,自取金、银、若钱,若教人取、若口可受,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种种买卖宝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种种贩卖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是比丘尼当持此钵,于尼众中舍,从次第贸至下坐,以下坐钵与此比丘尼言:‘妹!持此钵,乃至破,此是时。’

“若比丘尼,自求缕,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尼织作衣,彼比丘尼先不受自恣请,便往到彼所语织师言:‘此衣为我织,极好织,令广、长、坚、致,齐整好,我当少多与汝价。’若比丘尼与价,乃至一食,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比丘尼衣已,后瞋恚,若自夺、若教人夺取:‘还我衣来,不与汝。’是比丘尼应还衣;彼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诸病比丘尼,畜药:酥、油、生酥、蜜、石蜜,得食残宿,乃至七日得服。若过七日服,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十日未满夏三月,若有急施衣,比丘尼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乃至衣时应畜。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物向僧,自求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欲索是,更索彼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檀越所为僧施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檀越所施物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檀越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畜长钵,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许他比丘尼病衣,后不与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非时衣,受作时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比丘尼贸易衣,后瞋恚,还自夺取、若使人夺:‘妹!还我衣来,我不与汝,汝衣属汝,我衣还我。’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乞重衣,齐价直四张?。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尼,欲乞轻衣,极至价直两张半?。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诸大姊!我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故妄语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毁訾语,波逸提。

“若比丘尼,两舌语,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男子同室宿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共未受戒女人同一室宿,若过三宿,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未受具戒人共诵法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他有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若比丘尼,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言:‘我知是,我见是实。’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男子说法过五、六语,除有智女人,波逸提。

“若比丘尼,自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坏鬼神村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妄作异语,恼他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嫌骂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取僧绳床、若木床、若卧具、坐褥,露地自敷、若教人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于僧房中,取僧卧具自敷、若教人敷,在中若坐、若卧;从彼处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先住处,后来于中间强敷卧具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自当避我去。’作如是因缘,非余,非威仪,波逸提。

“若比丘尼,瞋他比丘尼不喜,众僧房中,自牵出、若教人牵出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若在重阁上,脱脚绳床、若木床,若坐、若卧,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水有虫,自用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大房,户扉窗牖及余庄饰具,指授覆苫齐二、三节。若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施一食处,无病比丘尼应一食,若过受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若施衣时、道行时、船上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此是时。

“若比丘尼,至檀越家,殷勤请与饼、麨食。比丘尼欲须者,二、三钵应受,持至寺内,分与余比丘尼食。若比丘尼无病,过三钵受,持至寺中,不分与余比丘尼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非时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残宿食啖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受食,及药着口中,除水、及杨枝,波逸提。

“若比丘尼,先受请已,若前食、后食,行诣余家,不嘱余比丘尼,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此是时。

“若比丘尼,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独与男子露地一处共坐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语比丘尼如是言:‘大姊!共汝至聚落,当与汝食。’彼比丘尼竟不教与是比丘尼食,如是言:‘大姊去!我与汝一处共坐、共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是因缘,非余,方便遣去,波逸提。

“若比丘尼,四月与药,无病比丘尼应受。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请,波逸提。

“若比丘尼,往观军阵,除时因缘,波逸提。

“若比丘尼,有因缘至军中,若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军中,若二宿、三宿,或时观军阵斗战,若观游军、象、马势力,波逸提。

“若比丘尼,饮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水中戏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指相击攊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受谏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恐他比丘尼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尼应受。若过受,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大风时、雨时、远行来时,此是时。

“若比丘尼,无病,为炙身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余时,波逸提。

“若比丘尼,藏他比丘尼若钵、若衣、若坐具、针筒,自藏、教人藏,下至戏笑,波逸提。

“若比丘尼,净施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取著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得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若比丘尼得新衣,不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新衣持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故断畜生命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故恼他比丘尼,乃至少时不乐,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有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僧诤事如法忏悔已,后更发举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是贼伴,共一道行,乃至一聚落,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淫欲,非是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大姊!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淫欲是障道法,犯淫者是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乃至三谏,令舍是事。乃至三谏时,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如是语人未作法,如是恶邪不舍,若畜,同一羯磨、同一止宿,波逸提。

“若沙弥尼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说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沙弥尼言:‘汝莫作是语,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尼!世尊无数方便说淫欲是障道法,犯淫欲者是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沙弥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乃至三呵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时,若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尼应语是沙弥尼言:‘汝自今已去非佛弟子。不得随余比丘尼,如诸沙弥尼得与比丘尼二宿,汝今无是事。汝出去!灭去!不须此中住。’若比丘尼,知如是被摈沙弥尼,若畜,共同止宿,波逸提。

“若比丘尼,如法谏时,作如是语:‘我今不学是戒,乃至问有智慧持律者,当难问。’波逸提。若为求解,应当难问。◎◎

“若比丘尼,说戒时,如是语:‘大姊!用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毁戒故,波逸提。

“若比丘尼,说戒时,作如是语:‘大姊!我今始知是戒,半月半月说,戒经来。’余比丘尼知是比丘尼,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尼无知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法。‘大姊!汝无利,得不善。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共同羯磨已,后作如是说:‘诸比丘尼随亲厚,以众僧物与。’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僧断事时,不与欲而起去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欲竟,后更呵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比丘尼共斗诤后,听此语已,欲向彼说,波逸提。

“若比丘尼,瞋恚故不喜,打彼比丘尼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瞋恚故不喜,以手搏比丘尼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瞋恚故不喜,以无根僧伽婆尸沙法谤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刹利水浇头王,王未出,未藏宝,若入宫过门阈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宝及宝庄饰具,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若僧伽蓝中、若寄宿处,若宝、若以宝庄饰具,自捉、若教人捉,若识者当取,如是因缘,非余。

“若比丘尼,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尼,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绳床、若木床,足应高佛八指,除入梐孔上。若截竟,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持兜罗绵,?作绳床、木床、若卧具、坐具,波逸提。

“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剃三处毛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水作净,应齐两指各一节。若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胡胶作男根,波逸提。

“若比丘尼,共相拍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比丘无病时,供给水,以扇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乞生谷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波逸提。

“若比丘尼,夜大小便器中,昼不看墙外弃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往观看伎乐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村内,与男子在屏处共立、共语,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男子共入屏障处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遣伴远去,在屏处与男子共立耳语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内坐,不语主人舍去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内,不语主人,辄坐床座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内,不语主人,辄自敷坐宿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男子共入闇室中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审谛受师语,便向人说,波逸提。

“若比丘尼,有小因缘事,便咒诅:‘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如是事,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如是事,亦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波逸提。

“若比丘尼,共斗诤,不善忆持诤事,捶胸啼哭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无病,二人共床卧,波逸提。

“若比丘尼,共一蓐,同一被卧,除余时,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先住后至,知后至先住,为恼故,在前诵经、问义、教授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不瞻视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安居,初听余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后瞋恚驱出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除余因缘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夏安居讫,不去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边界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于界内有疑恐怖处,在人间游行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余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妹!汝莫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大姊!可别住。若别住,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此事善。若不舍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往观王宫、文饰画堂、园林、浴池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流水、池水中浴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浴衣,应量作。应量作者,长佛六磔手,广二磔手半。若过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缝僧伽梨,过五日,除难事起,波逸提。

“若比丘尼,过五日不看僧伽梨,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众僧衣作留难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问主,便着他衣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持沙门衣施与外道、白衣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众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令众僧今不得出迦絺那衣,后当出,欲令五事久得放舍。’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如是意:‘遮比丘尼僧,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久得五事放舍。’波逸提。

“若比丘尼,余比丘尼语言:‘为我灭此诤事。’而不与作方便令灭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自手持食与白衣,及外道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为白衣作使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自手纺缕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舍内,在小床、大床上,若坐、若卧,波逸提。

“若比丘尼,至白衣舍,语主人敷座止宿,明日不辞主人而去,波逸提。

“若比丘尼,诵习世俗咒术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教人诵习咒术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女人妊娠,度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妇女乳儿,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年不满二十,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不与二岁学戒,年满二十,便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不与六法,满二十便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与六法满二十,众僧不听,便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度曾嫁妇女年十岁,与二岁学戒,年满十二,听与受具足戒。若减十二,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度他小年曾嫁妇女,与二岁学戒,年满十二,不白众僧,便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如是人,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多度弟子,不教二岁学戒,不以二法摄取,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二岁随和上尼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僧不听,而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年未满十二岁,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年满十二岁,众僧不听,便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僧不听授人具足戒,便言:‘众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欲听者便听;不欲听者,便不听。’波逸提。

“若比丘尼,父、母、夫主不听,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女人与童男、男子相敬爱,愁忧瞋恚女人,度令出家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语式叉摩那言:‘汝!妹!舍是、学是,当与汝受具足戒。’若不方便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语式叉摩那言:‘持衣来与我!我当与汝受具足戒。’而不方便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满一岁,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与人受具足戒已,经宿方往比丘僧中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病,不往受教授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半月应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若不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在无比丘处夏安居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不白而入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骂比丘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喜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瞋恚不喜,骂比丘尼众者,波逸提。“若比丘尼,身生痈及种种疮,不白众及余人,辄使男子破、若裹者,波逸提。“若比丘尼,先受请,若足食已,后食饭、麨、干饭、鱼及肉者,波逸提。“若比丘尼,于家生嫉妒心,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香涂摩身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胡麻滓涂摩身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使比丘尼涂摩身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使式叉摩那涂摩身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使沙弥尼涂摩身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使白衣妇女涂摩身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着?髁衣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畜妇女庄严身具,除时因缘,波逸提。

“若比丘尼,着革屣,持盖行,除时因缘,波逸提。

“若比丘尼,无病,乘乘行,除时因缘,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先不被唤,波逸提。

“若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不嘱授余比丘尼而出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不嘱授而出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后安居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女人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二形人,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二道合者,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有负债难、病难,与受具足戒,波逸提。

“若比丘尼,学世俗伎术以自活命,波逸提。

“若比丘尼,以世俗伎术教授白衣,波逸提。

“若比丘尼,被摈不去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欲问比丘义,先不求而问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内起塔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请与坐。不者,除因缘,波逸提。

“若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作妇女庄严,香涂摩身,波逸提。

“若比丘尼,使外道女香涂摩身,波逸提。

“诸大姊!我已说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

“今问

“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八波罗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不病,乞酥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油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蜜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黑石蜜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乳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酪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鱼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若比丘尼,不病,乞肉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诸大姊!我已说八波罗提提舍尼法。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此众学戒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当齐整着涅槃僧,应当学。

“当齐整着三衣,应当学。

“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不得白衣舍内蹲坐,应当学。

“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好覆身入白衣舍,应当学。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静默入白衣舍,应当学。

“静默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用意受食,应当学。

“平钵受食,应当学。

“平钵受羹,应当学。

“羹饭等食,应当学。

“以次食,应当学。

“不得挑钵中而食,应当学。

“若比丘尼不病,不得自为己索羹饭,应当学。“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应当学。

“不得视比坐钵中食,应当学。

“当系钵想食,应当学。

“不得大抟饭食,应当学。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应当学。

“不得含饭语,应当学。

“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应当学。

“不得遗落饭食,应当学。

“不得颊食食,应当学。

“不得嚼饭作声食,应当学。

“不得大噏饭食,应当学。

“不得舌舐食,应当学。

“不得振手食,应当学。

“不得手把散饭食,应当学。

“不得污手捉饮器,应当学。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应当学。

“不得生草叶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不得净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

“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衣缠颈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裹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着革屣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着木屐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应当学。

“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应当学。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应当学。

“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

“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

“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应当学。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应当学。

“不得塔下埋死尸,应当学。

“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烧死尸,应当学。

“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应当学。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薰,应当学。

新删定四分僧戒本

新删定四分僧戒本 序 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撰 余以贞观二十一有年仲冬。于终南山丰德寺删定戒本。故其序曰。自戒本之行东夏也。曹魏中世法护创传羯磨乃明戒本盍阙。姚秦关辅方译广文。觉明法师首开律部。因出戒本附译传写。高齐御历盛昌佛日。三方释侣二百余万。法上大统总而维之。沙门慧光当时僧望。联班上统摄御是图。以夫。振纽提纲修整烦惑。非戒不立非戒不弘。更以义求纂缉遗逸。重出一本广流于世。则其本首题归敬者是也。隋运并部沙门法愿鄙光所出宗理爽文。后学凭附卒难通允。乃准的律部。连写戒心。通被汾晋。最所倾重。则其本首题戒德者是也。参互三本仇校同异。通会皆附正经。摘理义无不可。是以。先达晚秀奉而莫遗。意在忘筌。岂惟文绮。世有惰学浮侈之徒。博观未周随言计执同我则审难为易。异听则达是言非。比周成俗卒未惩晓。尝以余景试为通之。如光所诠我今说戒。愿之所出云说木叉及披律解木叉戒也。愿出初戒则云不还。光所传辞便言不舍。检律诚释。违愿附光。取意统文莫非还净。如斯举例其相可知。若夫。戒德戒宗。诚明定慧销烦静务。超世超生。初涉问津会归舟济。非文不启非义不通。妙识两缘双袪二执。荡焉无累纷诤何从。令余所述。还宗旧辙。芟略繁芜修补乖竞。辞理无昧投说有踪。庶几。言行并传愚智通解。悠悠来裔。未达斯归。略为题引序之云尔。 No. 707 四分戒本 出昙无德部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欲除四弃法 及灭僧残法障三十舍堕众集听我说 毗婆尸式弃毗舍拘留孙拘那含牟尼 迦叶释迦文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诸贤咸共听譬如人毁足 不堪有所涉毁戒又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 勿令有毁损如御入险道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死时怀恐惧如人自照镜 好丑生欣戚说戒亦如是全毁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说戒亦如是 净秽生安畏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一切众律中 戒经为上最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关于僧中授具足戒的“遮难”问题

关于僧中授具足戒的“遮难”问题 真体 内容提要: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本文参照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中对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的解释,并查阅诸律中制定遮难的缘起及意义,大致学习一下僧中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关键词:遮难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羯磨 作者真体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前言 写本文的缘起,是笔者陪着学院新招收的2007级学僧中22名未受戒者,前往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求受三坛大戒。其间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各位同学经常向我咨询一些问题,例如:受戒前所问“遮难”是什么意思?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为何要在受戒前问“遮难”?这个问题,是出家后求受大戒取得比丘——僧人资格,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萌发了撰写此文的念头。然而遮难有多种,在居士五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等各种戒法中随着层次的提升,遮难的内容也随之增加。因本人对戒律学习肤浅及写作能力有限的关系,本文暂时只能对授比丘戒前所问的遮难进行探究,最后略为提及比丘尼的遮难。律藏典籍浩如烟海,诸部律中制定遮难的缘起、意义以及开缘又各不相同。参照道宣律师《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中对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的解释,查阅诸律中制定遮难的缘起及意义,说明遮难的概念及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看遮难的定义。 一、何为“遮难” (一)“遮难”的名义 “遮难”一词,按照字面上的解释,1“遮”即遏止、拦住的意思。《说文·走部》:“遮,遏也。”2《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遮,拦也,遏也”。3“难”即抵挡,拒斥。《集韵·换韵》:“难,阻也”。4在律中规定,沙弥进受比丘戒时,教授师为简别其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必须事先把能够障碍受戒的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开合为“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难”一共有十三条,它的自性原本是恶,只要占其中任何一难,今生就不允许在佛法中出家,毕竟不是受具足戒的根器,因此被拒绝制止,所以称为“难”。在《四分律》中佛陀规定: 有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作灭摈: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 1见于《汉语大字典》三卷本,下卷第3877页,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二次印刷。 2见于《汉语大字典》三卷本,下卷第3877页,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二次印刷。 3同上。

四分比丘尼戒本(诵戒专用)

四分比丘尼戒本出曇無德部 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寶華山傳戒比丘讀體依藏重刻 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財眾集聽我說 欲除八棄法及滅僧殘法 障三十舍墮眾集聽我說 毗婆尸式棄毗舍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文 諸世尊大德爲我說是事 我今欲善說諸賢咸共聽 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 如御入險道失轄折軸憂 毀戒亦如是死時懷恐懼 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戚

說戒亦如是全毀生憂喜 如兩陣共戰勇怯有進退 說戒亦如是淨穢生安畏 世間王爲最眾流海爲最 眾星月爲最眾聖佛爲最 一切眾律中戒經爲上最 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 僧集不。答己集。和合不。答和合。未受大戒者出不。有者依言遣出。無者答言已出。不來諸比丘尼說欲及清淨。有者依言說之。如無答云。無說欲者。僧今和合。何所作爲。答言。說戒羯磨。 大姊僧聽。今十五日。前半月云白月十五日。後半月云黑月十五日。月小云十四日。眾僧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說戒。白如是。 諸大姊。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諸比丘尼共集在一處。當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應懺悔。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姊清淨。若有他問者。即應如實答。如是諸比丘尼在於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佛說妄語是障道法。若彼比丘尼自憶知有

罪。欲求清淨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諸大姊。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姊。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姊。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姊。是八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若比丘尼。作婬欲。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一婬戒 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處。不與。懷盜心取。隨所盜物。若爲王。若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若比丘尼作如是不與取。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二盜戒 若比丘尼。故自手斷人命。若持刀授與人。若歎死。譽死。勸死。咄。人用此惡活爲。寧死不生。作如是心念。無數方便歎死。譽死。勸死。此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三殺人戒

《戒律确实很重要!》讲解

《戒律確實很重要!》講義 常慚愧學戒沙門釋定弘講於台南國學書院 2014-2-5至2-7 略科 甲一、引言 甲二、正說三 乙一、引經律論二 丙一、自利三 丁一、世善 丁二、出世善 丁三、遵佛制 丙二、護法 乙二、求戒感悟七 丙一、悔過 丙二、無戒 丙三、仰慕祖德 丙四、戒體略釋 丙五、求戒特別法 丙六、立誓求戒 丙七、增信安穩 乙三、解惑釋疑五 丙一、持戒乃宗教必須 丙二、學戒須博學反約 丙三、念佛須嚴持淨戒 丙四、弘法以持戒為本 丙五、諸祖皆尊重戒法 甲三、結勸 甲一、引言 甲二、正說三

乙一、引經律論二 丙一、自利三 丁一、世善 《四分僧戒本》: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持戒三樂) 《地持經》: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大人相報。 《大智度論》:人雖貧賤而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敬愛,所願皆得。 丁二、出世善 《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華嚴經》: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 蕅祖於《靈峰宗論》云:「二死大海,戒為舟楫。欲受戒品,尤以發菩提心為本。蓋菩提心,正出世戒體;大小律儀,則菩提心之相也。」 《大智度論》:若求大利,當堅持戒,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是戒為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若無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

《觀無量壽經》三福中,「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亦是往生淨土及三世諸佛之淨業正因。 《無量壽經》往生正因品曰:「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丁三、遵佛制 《行事鈔?標宗顯德篇》:「十誦,諸比丘廢學毗尼,便讀誦脩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訶責;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 《資持記》釋云:「十誦中,佛制比丘,五夏已前,專精律部。若達持犯,辦比丘事,然後乃可學習經論。今越次而學,行既失序,入道無由,大聖呵責,終非徒爾。 又彼律云,佛見諸比丘不學毗尼,遂讚歎毗尼,面前讚歎波離持律第一。後諸上座長老比丘,從波離學律也。 今時纔霑戒品,便乃聽教參禪。為僧行儀,一無所曉。況復輕陵戒檢,毀呰毗尼?貶學律為小乘,忽持戒為執相。於是荒迷塵俗,肆恣兇頑。嗜杯臠1自謂通方,行婬怒言稱達道。未窮聖旨,錯解真乘。且戒必可輕,汝何登壇而受?律必可毀,汝何削髮染衣?是則輕戒全是自輕,毀律還成自毀。妄情易習,正道難聞。拔俗超群,萬中無一。請詳聖訓,能無從乎?」(事鈔記卷三?三四?七) 丙二、護法 1臠:luan2,切成小塊的肉。

四分尼戒本

四分尼戒本(并序)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然既树五制之良规,传须获实;扬六和之清训,学者知诠。窃寻流行,总有四本,据其理虽复同、会其文则有异,致使弘扬失于宗叙、修奉乖于行仪,亏鹿野之微言、紊龙城之要旨。故今详捡律本,参验戒心,依于正文录之如左,庶使顺菩提之沙业、成实相之嘉谋,作六趣之舟航、为三乘之轨躅者也。 四分比丘尼戒本 后秦三藏佛陀耶舍译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 欲除八弃法,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众集听我说。 毗婆尸式弃,毗舍拘楼孙, 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诸贤咸共听。

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 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间者, 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如御入险道,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死时怀恐惧。 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全毁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净秽生安畏。 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 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 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僧集?”(答云:“僧集。”) “和合?”(答云:“和合。”) “未受大戒者出?”(有者,遣出。遣已,答言:“已出。”无者,答:“无。”)

“不来诸比丘尼,说欲及清净?”(有,依法说。无,答言:“无。”)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言:“说戒羯磨。”) “大姊僧听!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 是。”(“作白成不?”答云:“成。”) “诸大姊!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姊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尼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尼,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诸大姊!我已说戒经序。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八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闲处,不与,怀盗心取;随所盗物,若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缚、若杀、若驱出国:‘汝贼!汝痴!汝无所知。’若比丘尼作如是不与取,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授与人,若叹死、誉死、劝死:‘咄!人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念,无数方便,叹死、誉死、劝死。此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实无所知,自叹誉言:‘我得过人法,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求清净故,作如是言:‘诸大姊!我实不知、不见,而言我知、我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2016修订)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2016修订) 【法规类别】宗教事务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中国佛教协会 【发布日期】2016.09.20 【实施日期】2016.09.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业规定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2016年9月20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中汉传佛教教职人员须圆具三坛大戒的规定,使传戒工作得以如法如律地进行,确保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办传戒法会,须经中国佛教协会统筹安排、审批。特殊情况下,须由中国佛教协会商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未获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批准,不得发布与传戒法会相关的公告。

第三条中国佛教协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为传戒法会的主办单位,寺院为传戒法会的承办单位。 第四条全国汉传佛教传授三坛大戒,每年掌握在十次左右。 第五条传授三坛大戒的新戒人数,每期规定在三百五十人以内(同期传授二部僧戒的两座寺院,每寺不超过三百五十人)。 第六条传授比丘尼戒一律实行二部僧授戒制度。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对符合条件并同意其受戒的人员,须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交备案要求的相关材料。举办传戒法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应及时将外省受戒人员是否取得比丘、比丘尼资格的情况函告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 第八条传戒寺院所需戒牒一律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颁发。 第九条传戒期间,必须分别讲授戒本,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不得举办与传戒法会无关的其他活动。戒期不得少于四周。传戒仪轨中烫香疤的习俗,应予废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