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三部曲

刑法三部曲

[刑法] 刑法三部曲(史上最深入浅出的刑法攻略)

前言

刑法是多数考生接触的第一门课,它有趣又严谨,掌握了体系之后可以自由的翱翔刑法世界,但刑法是严肃的,不能轻易发动,因此掺杂着各种学说观点和理论,往往让初学者头晕目眩。笔者从一开始就仔细谈到,过司考和做学问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笔者的讲义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一.司法考试前三卷都是选择题,既然是选择题就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司法部的规定,选择题题干不能超过100左右的字数,因此决定了以下2个问题:(1)很多刑法上的难点无法考察,因为刑法的很多知识建立在各种条件上(案例)的,100个字往往难以清晰的描述,题干的不清晰往往会误导考生,成为争议题,这是出题人尽量避免之事。(2)出题人为了力求清晰往往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条件(案例)和考点通过一些关键字给出来。

因此,做真题、充分掌握出题人的所持观点和陷阱,才能真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知识转化为得分点。

二.正因为上述原因,本笔记不会力求彰显自己的能力,而是尽量直接,把考点、陷阱和做题方法通过清晰、简短、直白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考虑到很多同学没有学习方法,不分轻重的一把抓,本讲义会按照三部曲的方式编排。

(1)第一步概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2000字,主要针对很多同学在学习新学科的时候,连所学之物为什么要产生、出现以及其作用都不清楚,就开始盲目学习,要知道知识是三角形的,从骨架到血肉的,不是随意发散的。因此掌握学科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刑法的立法初衷,立法思路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刑法相关的制度,而不是死记硬背或者局部理解某一知识,这样难以贯通。

(2)第二步总论,大多数书籍的编排都是在每一个章节处都详细阐述,这有好处就是大家在通读一次,到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将知识连贯起来。但是,也有坏处就是大多数同学其实是读不完的,或者很多同学太执着于细节,要知道很多前面的剖析是基于后面理论的支撑,如果没有完全学完就想每一个点都理解透彻其实很难的,也浪费了时间,同时失去了信心。本讲义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采用三步曲的方式,第一步如上所述告诉大家逻辑出发点,第二步把整个学科的重点章节连贯的概述一次,让大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整个刑法有一个逻辑框架后,日后再来细学,避免出现前后不连贯,难以听懂的情况。同时司法考试的特点是重者恒重,刑法的重复率相当之高,我们学习刑法是为了通过考试,因此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千万不要力求完善,要高效的完成每一个学科,对某学科有什么兴趣,请通过考试之后再来研究,没司考过关,研究得再透彻都是徒劳。

(3)第三步分论:大家建立了立法出发点的思维,又通过第二步完成了对整个刑法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便细致的学习每一个必考的内容。凡是本讲义没有提到的,80%都是不考的,即使2014年考到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你花了比别人少一大半的时间却很扎实的学了80%的必考知识,不同的付出却得到和别人同样、乃至更高的分数何乐而不为。司考是放弃的艺术,一再强调不要用考600分的方式来学习,这样事倍功半,法律体系的庞大不是你1年可以学完的,司考只需要360分。重者恒重这一规律说明命题人也希望你掌握学科重点。所以第三步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务必掌握,其余的可以不看,剩下事情就只需要做真题,最后听司考刑法大神刘凤科老师和柏浪涛老师的押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本讲义就是让大家清晰的进入刑法世界,而不是让大家完全仔细一字不漏的学完刑法书记,本讲义只是应对考试,因此很多知识点不会提出,因为司考刑法不考,或者司考考不了这么难,笔者力争用最简洁的话,清晰的告诉大家,因此请好好使用本讲义。

三.违法性认识错误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违法不违法搞错了,两种情况,(1)自己的行为不违法,但是自己以为在违法,柏浪涛老师举例是男人以为通奸是违法,然后去自首,结果无罪。(2)自己的行为在违法,却以为不违法。

第一种本身不属于犯罪,不在我们研究范围内,第二种则属于违法行为了,但是我们应该讨论他们能不能辨析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法益侵害性。因为如果没有,则没有归责的意义和依据,因此我们把这种情况继续细分为二。

1>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究竟触犯了何罪,但是至少按常识,你大概感觉得到自己做了错事。比如和军人妻子同居触犯了破坏军婚罪,虽然没有认识到自己会犯这个罪,但是按常识和人情,你总会觉得这样不好吧。这就是我们前面叙述的,刑法的归责只是需要行为人概括的知道自己错了,按常识也知道自己错了,因此就可以归责。

2>没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违天理良心,也就是行为人压根就不想破坏刑法秩序,也就没有刑罚的意义。比如张三咨询了法官和权威机构做某事是否犯法,法官告诉其不犯法,其实这个行为犯法。张三只是一介草民,怎么可能知道这么多,就算张三日后实施了该行为,也没有归责的理由。

四.期待可能性

前面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违法阻却事由的合理点在能否知道自己在做坏事,以及知道自己做坏事后可否通过刑法让其改正。刑罚的目的是让人知错就改,如果刑罚达不到这个目的,那也没有必要归责,毕竟阻却事由就是合情合理。

比如近亲属间的窝藏,包庇,可以不追究窝藏,包庇罪的刑事责任。为什么?原因太简单了,刑罚惩罚了也没意义,惩罚了也达不到让近亲属之间不窝藏,包庇的作用。而且窝藏,包庇的人不会认为自己错了,只会认为自己做对了,保护了自己的亲人。刑法不强人所难,刑法惩罚人不是出于报应,而是出于教育。希望大家深刻理解。

还有很多类似情况,犯罪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不对犯罪人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论处。这不也是不强人所难吗?哪个犯罪人不会掩藏自己犯罪所得....

也就是期待可能性就是根据常识,是人都会这样做的事,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处罚,刑法是尊重人性的,顺应人性的。刑法正是尊重了这些人性的瑕疵,才换取了公民的尊敬。否则刑法强人所难便难以实施下去,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五.无罪过事件

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满足违法性),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这个法条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吧?不能预见也就是没有辨析可能性;不能抗拒也就是没有控制可能性,因此不是犯罪。

我们在学术上称为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比如高速隧道中开车,突然冲出一个人往车上撞..这尼玛谁想得到,司机虽然是交通肇事的行为,但是如果让司机承担交通肇事或者故意杀人的责任,岂不是比窦娥还冤?因此意外事件是不能归责的,至于什么叫意外事件,用常识,想不到的,没法预见的。现实中是否能够预见确实很难证明,但是!司考不会考太难,你让出题老师通过100个字怎么给你描绘他能否预见?不就直接告诉你一般人根本不可能预见...最多最难这样描述,就是一个人已经有20多年的某项从业历史。就给你这么一个描述,你要从中读到的是,说明这个人对于相关的常人无法预见的一些问题他是可以或者可能预见的,仅此而已。比如有一年就考过,一个人和一个铁路管理员聊天,这个时候火车来了,管理员忘了扳动闸道,结果火车翻了,这个说明什么?铁路管理员,他是这个职业的人,他应该要预料到吧?而另外一个聊天者他根本不懂,所以无罪。我们做司考就是要通过做真题

找出出题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条件,禁忌想太多。

至于不可抗力,也是一样,不可抗力就是没有能力避免,用常识,什么可避免什么不可避免,考试不会超过你的常识的,只要做到合情合理,让受害者无话可说,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所有的责任阻却事由,核心就围绕着是否具有辨析能力和控制能力。因为不具备这两个能力即使惩罚也没有意义,达不到刑罚的目的,而且违背人性,违背公理,难以换取公民的支持。

二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法医鉴定轻伤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一)构成要件

很明显本罪的构成要件有5个,3个记述的构成要件2个规范的构成要件

(1)故意伤人的行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最后导致人重伤或者残疾

(2)故意伤人的行为造成人重伤

(3)故意伤人的行为伤害了他人身体达到法律不允许的地步,所谓不允许是根据医学鉴定的,比如扯别人一根头发最多是侮辱罪,但是砍下手指那么有可能就是故意伤害罪了

(4)故意伤人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5)故意伤人的行为虽然没有达到严重威胁的地步,但是也到了法律不允许的地步

(二)法律解释

1>本法条同样省略了主语,但是和故意杀人一样,因为在总论中已经规定了,故意杀人,故意伤人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强奸放火等八种罪名,只要14-16周岁的不完全刑事责任人实施了以上行为,那么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本罪中如果故意伤害致人轻伤那么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但是如果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则是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

2>所谓的“伤”是伤害他人的身体,所谓的身体是人身先天拥有的身体组织,后天的假牙假肢则不构成,最多未遂。而所谓的伤是指破坏他人的身体机能,砍别人手指是故意伤人,那么传染艾滋病给别人也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需要注意的是明知自己有性病而卖淫嫖娼的,不以故意伤害罪论处,而以传播性病罪论处,很容易出在多选某个选项中,希望引起注意。另外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或者摘取未成年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如果夺取的器官危及生命还应该定故意杀人罪。反之如果对方同意且已满18岁以上如果阻止出卖器官定阻止出卖人体器官罪。

3>“人”也是一样,如果自伤是不犯罪的,但是特殊的是如果军人在战时自伤逃避军事义务,那么成立战时自伤罪,这很有可能出现在多选某个选项中。

有责

前面我们说了半天,终于解决了认定犯罪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违法,回顾一下,违法首先要满足构成要件该当性,这些刑法都写好了的,分别由主体行为,结果和因果关系组成。如果都符合,还要看有没有违法阻却的事由,把表面违法的行为给排除掉。如果没有排除,恭喜进入第二大板块有责。只有又违法又有责的行为才是犯罪!

首先,有责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违法了,因此需要承当相应的责任。还记得三大原则么?罪,责,刑相适应。我们确定责任是为了判断给予相应的刑罚,只有责任越大,刑罚才越重,责任越小,刑罚肯定越轻。前面已经讲过,你判当事人什么罪都可以,关键是罪对应的责任,已经责任带来的不利后果也就是刑罚。因此我们得好好的研究研究责任怎么认定。这个直接

关系到当事人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这一次咱们反着来,先判定有没有责任阻却事由,再来判定责任大小的问题,因为没有责任阻却事由责直接就犯罪了,责任大小只是罪重罪轻的问题。

什么叫责任阻却事由应该没问题了吧?就是把形式犯罪的给排除掉,把实质犯罪的给抓进来。至于为什么有的情况是违法阻却事由,有的情况是责任阻却事由,大家有兴趣可以看张明楷的刑法学四,都有讲述,我们这里不谈,因为和司考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你只需要知道下列的内容是责任阻却事由就可以了。

责任阻却事由

好,我们正式学习责任阻却事由,还是以前的步骤,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违法阻却的事由?它用来做什么?以及怎样设置才能做到合情合理让老百姓能够接受?不让亲者痛仇者笑呢?

(1)我们之所以把犯罪分为有责和违法两部分,因为我们要为送人进监狱或者绞刑台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要让他们心服口服,也排除好人。所以刑法认为,仅仅因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背了法律,不按照法律做事,不足以成为行为人受惩罚的理由。因为第一课就说了,法律设置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惩罚的作用让破坏秩序的人以后不敢再破坏秩序,也教训其他的人不要学他,要矜矜业业的守法。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确实违法了,而惩罚行为人没有意义,举个例子就可以了,我们规定不得随意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权,可是加入一个傻子,他就这么做了,他满足构成要件改当性了吧?满足..没有违法阻却事由吧?没有...所以他违法了,但是仅仅如此你就要惩罚他合理么?合情么?惩罚他可以达到法律责任设置的意思么?他出来后该杀人杀人该伤人伤人....

因此我们惩罚犯罪人的本质目的不是因为他违反法律了所以惩罚他,而是他恶意挑战秩序的权威,我们打击的是他的恶意和藐视权威,通过惩罚行为人达到让行为人以后正视权威的效果,这才是刑罚设置的真正目的。因此我们设置了有责这一板块,为违法行为接受惩罚提出合理合情的理论。

也正因如此,我们要设置有责阻却事由,让一些无意义的惩罚排除掉,这样才合情合理。(2)知道了为什么要设置责任阻却事由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怎样设置责任阻却事由才合情合理,因为,毕竟行为人实施了违法事由伤害了法益。也就是存在受害者,如果我们理由不足够充分,那么难以换取受害者的认同!

三.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前面我们说的行为对法益造成的损失,通俗点就是破坏了刑法规定的秩序。简单的说一下,刑法保护的法益很多很多,有的法益必须被破坏了才值得认为是犯罪,而有的法益只要你威胁了就被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有的法益被破坏了和被威胁了应该承担的刑罚还不一样,这个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一个人被强奸了,和还没有被强奸只是被尾随了,前者性自主权受到破坏,后者人身安全受到了危险,无论是破坏还是危险,都是刑法不允许的!他们都是一种危害结果。

所以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是不是该分个类?也就是所谓的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对应的也就是学术上的实害犯和危险犯。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刑法之所以要把结果分类,就因为,在定罪的时候有的法益威胁都不可以!有的法益只有实际侵害了才有惩罚的意义。在量刑的时候,实害的结果和危险的结果的危害程度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的结果量刑也不一样,还记得什么原则决定的么,恭喜你罪责刑相适应。

四.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学术界可开了花,各种各样的东西,好吧,我们都略过不讲,因为他们自己

都很晕菜,我直接说我认为最科学的判断因果关系的方法。对了还是名词解释一下,因果关系就是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不是行为造成的结果,那行为就无害了,那就不是犯罪了。因此很重要。但是请注意!有因果关系不等于犯罪了呀!记得么!因果关系隶属于构成要件的,仅仅满足构成要件连违法都不算,所以别激动!司考就爱捉弄大家,记住有因果关系不一定违法,更不一定犯罪!因果关系只是确认你犯罪的一个基础。

但是判断是不是有因果关系却很困难,因为我们学过哲学的,联系具有多样性。然后专家们就提出了什么条件说之类的东西,不说也罢,有兴趣可以去看,我只能说这个是错误的!因为逻辑说不通!可是谢天谢地,不知道哪里来的天才提出了一套学说叫做相当因果关系说,简直就是天才!

简单的谈就是以前我们证明有因果关系用的公式是有A才有B,没A就没B。就是危害结果都出现了,用危害结果来推倒是否是行为造成的。比如甲乙都想杀丙,于是各自在丙的水杯加入了50%的毒药去毒死丙,丙喝了死了。我们发现,没有甲丙死不了,没有乙丙也死不了?因此甲和乙投毒行为都对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但是!我们换个剧情如果两个人各自投入了100%的毒药去毒死丙,那么丙喝了也死了,可是没甲投毒丙会死吧?没乙投毒丙也会死吧?也就是没A也可以有B,有B不一定推出来A。那么你能说甲和乙对丙的死亡没因果关系么?所以我说他是错的!不过我数学不好也不知道错在哪里。还好天才在,天才呀天才呀!我们来看看相当因果关系怎么解决问题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从另外一条路来谈行为与结果有没因果关系,就是存不存在介入因素。

A————————B————————C 【刑法攻略33页】

我们设A是行为C是结果,我们要讨论A和C之间有没关系,不直接关注A和C的关系,只需要看有没有B的出现。我们不是说联系是多样性的么,但是只要我证明了没有其他的联系存在,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一组联系了?那它们之间就肯定有联系了呗。所以天才呀,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证明了问题。

所以我们只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B的存在把A到C的路径给阻断了,让A没法直接到C。因此学术上把B称为“介入因素”,我们学习因果关系变成只论证B了。

我们需要讨论2个问题(1)B的出现是否异常,是否异常的意思就是,是不是A到C这条路上必然出现的,必然或者概率很大会出现就证明B属于二者联系的一环,也就不能阻断A到C,对因果关系没有影响,从而A和C有因果关系。反之!如果B的出现很奇葩,非正常情况下B不可能出现的,那么B很有可能称为阻断AC之间因果关系的东东。

(2)异常因素的介入是有可能阻断因果关系,但是是不是必然呢?我们还要考虑他对结果发生的影响程度呢。我们举例子吧,甲把乙从20楼推下去,眼看乙马上要着地摔死了,结果3楼一哥们丙蹦一枪正好瞄准打爆乙的头,也就是说乙在着地之前就挂了。大家说乙的死亡和甲推人的行为有因果联系么?当然没有!乙是爆头死的不是摔死的!

因为出现了一个异常的介入因素,试问甲推人的时候会想到有人在3楼爆头么....这个因素如果不异常的话,说明你心态不正常....我们再试想一下,还是甲把丙推下去,有人在三楼开枪..但是打偏了,没打中,乙还是死了。可是这个死和丙就没关系了吧?丙没有阻断因果关系吧?说明介入因素自身要有能力造成结果的发生,否则再异常也没有意义。

说白了,讨论因果关系,就是讨论介入因素异常不异常,以及介入因素本身的能力,当然不要忘了前提,就是你本身的行为很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不过这个是个废话,因为考虑这个没意义,考点只会出现在介入因素上,你说呢?我们是在考试呀,别管理论了,做对题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是,异常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不说清楚这个标准,老百姓真正遇到事又会不服气吧?所以为了让老百姓服气安心遵循刑法,我们的解释一定要合情合理,让老百姓拍手称赞呀~.不过我想说的是,没标准,因为刑法不可能给你罗列出来,世界上事情

千奇百怪,立法者怎么可能想的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会从“说文解字上”来告诉大家,所谓异常就是非常态,常态就是我们人类思维惯性可以想象的事,非常态就是超越你常识超越你惯性,通俗一点就是换做是你,你也想不到的事情。

好吧,我觉得我的讲义越来越通俗了,我还是装一次,判断异常学术界有3个标准(1)主观说(2)客观说(3)概括说。这个大家学法经常会遇到,先提出一堆,最后概括一下,把几种学说和在一起去粗取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只说最后的答案,法学家认为首先要用客观的,社会大众一般的思维来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其次,有的时候难免冤枉好人,因为你毕竟不是当事人,可能有当事人绝对不能预见的苦衷,因此,如果行为人能证明介入因素对大众虽然很正常,但是对自己的特殊条件是认识不到的,是异常的,那么也可以认定为异常因素。因此,我们做题的时候怎么做?首先你站在大众的思维想想异常与否,再站在行为人的立场想想对他异常与否,最后得出异常不异常的结论。

来做一道11年卷2第3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死,甲行为与被害人死具有因果关系(被害人跳水是一个介入因素吧?但是,你身上起火了用水灭火呀?你想象你一下自己浑身是火已经被烧傻了,看见水你不跳?所以这个因素一点都不异常)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你的儿子快被烧死了你不进去救?异常么?不异常.....)

C丙在高速路上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的车辆碾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高速路上被推下去貌似被碾死的几率很大吧....当然没通车的高速路除外,不过不要想太多,题干没给你说这么多,按常理走呀,别钻牛角尖,我说了,司考题之所以简单,就是因为...说不清楚,出题人只能用这些简单句把想考的描述清楚,顾不了许多特殊情况)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你以为全体同志都弱智?毁容就自杀?把你毁容你试试看自己自杀不.....不过如果明知某人惜面如金,毁容必然自杀还毁容的话,比如天龙八部的马夫人.....那另当别谈,但是没给你说这么多呀,正常点呀!想象力别这么丰富好吧!)

最后,再强调一次,我们现在讨论的所有要素都是构成要件,它们只满足一个东西,就是构成要件该当性,构成要件该当性不能决定犯罪与否,因此即使行为和结果有因果关系,也不能得出行为人犯罪的结论。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可能归责给行为人,仅此而已,而恰恰这个也是考点,考试就喜欢考大家容易弄错的地方。

比如2012年6题就考了,甲和乙不认识但发生了口角,甲推了乙肩膀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乙突然觉得胸部不适然后倒地身亡,经过鉴定他有心脏病。关于本案哪项正确

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B甲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C甲的行为与崔某的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D甲主观上对崔某思维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选C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考你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只是可能犯罪的条件。

好吧,因果关系就结束了,还是那句话,需要背么?不需要!是需要你用常人的思维呀!因为只有常人的思维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相信刑法,才能维护刑法权威。

让我们回顾一下构成要件该当性吧,归纳一句就是人做的行为造成了结果,而结果和行为有因果关系。学习它们要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要有国民(老百姓)预测性,因此罪刑法定,因此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明文规定了的,第二要有合理性,因此我们要从常识出发。恭喜

你迈过了第一个阶梯第一步,接下来是第二步违法阻却事由。

大家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确,法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立法者或者统治者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社会规则,要求人人遵守规则,从而实现永久性的统治。第二部分,统治者为了维护秩序,让自己源源不断的从中获利,就需要规定如果谁破坏这种秩序,应当受到惩罚,其目的是为了(1)惩罚敢破坏秩序、挑战权威的人(2)通过补救措施让被破坏的状态恢复,实在不能恢复还规定了补救措施(3)杀鸡儆猴,让其他人不敢侵犯其权威,乖乖的守规矩。

我们把上述的大白话转化成法律表述就是权利、义务和责任。法律通过赋予公民权力和义务的方式来勾勒社会主义蓝图,如果公民怠于履行义务,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利的法律后果)。通过承担法律责任达到教育人们自觉履行义务的目的,同时维护法律的权威,不被任何人挑战。(权利可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因此统治者进行立法就是达到两个目的,但是经过千百年的经验沉淀,特别是进入了现代法治,统治者从最初完全不考虑臣民感受,从自身利益立法的状态,到了今天讲民主讲人权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统治者意识到要让自己的蓝图长期有效的运转下去还要考虑两个问题。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单方面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从长远来说,统治阶级需要考虑到自身利益和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一个平衡点,换句话说统治阶级设计出来的规则要让各类人都能接受,一旦被统治阶级接受不了,就运转不下去。因此立法经历了从单方到了多元的状态,统治阶级必须尊重百姓,在立法中体现百姓意志,以此换取百姓对法律的认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用法理学的话就是让立法和守法能够融为一体,进而达到百姓守法,不是迫于权威而是出于自愿和对法律的崇敬而自觉守法。

(2)人性不可忽略,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往往太过执着于正义和公平,其实什么叫正义什么叫公平我们应该仔细的思索,比如我们一致认为日本人坏,如果法律规定谁开日本车谁就被处死,这个时候是会出现矛盾的,很多人会认为法律干涉太多,特别是眼下开日本车的人数以千万计,他们纠集在一起是不利于统治稳定的。所以立法者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法律责任与承担的不利后果之间的平衡点,如果法律规定伤人就死刑,那么必然招致社会不满,原因很简单,后果越严重抗争就越严重,这个是人性不可厚非,因此立法一定要尊重人性,不能肆意规定法律后果。俗话说就是重罪重判,轻罪轻判。

责任

恭喜各位已经经历了一个犯罪过程了,当一个人的行为满足了构成要件改当性,又没有违法阻却事由,那么他已经成功违法。违法和有责凑一块终于圆满的构成了犯罪。但是仅仅解决犯罪的问题还不够,我们还得解决罪过大小的问题来确定行为人应当负的责任。否则轻罪重罚或者重罪轻罚都是老百姓不可能同意的。我们已经不止一次说过了,罪过大小决定责任大小,责任大小决定刑罚轻重。所以!现在才是进入刑法的第一步,因为到这里之后我们就开始讨论犯罪人的切身利益了。说很清楚了,定什么罪都无所谓,关键是怎么处罚他,如果你定张三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他也觉得无所谓。但是你判处他死刑,是我百分之百会上诉,哪怕明知必死也要争取一下。

我们前面的内容解决了那些不是犯罪的问题,是给受害者一个不处罚行为者的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主要目的是帮助好人。而现在我们需要把目标转向坏人,给坏人一个心甘情愿接受刑罚的理由,同时把坏人也分个三六九等,通过区分刑罚轻重,让大家都能接受刑罚。因此,怎样判断责任大小就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其实这个理由很好找,责任阻却是因为当事人缺乏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而反过来说,没有阻却事由则是当事人具备辨识能

力和控制能力。所以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究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作为归责的根据。

理论上把辨识能力又叫做认识因素,就是指行为人能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会或者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控制能力又叫做意志因素,就是行为人究竟有没有让事态发生下去的主观意愿。刑法惩罚的是人的选择。既然是选择,说明人有认识、有意志。我们把意志因素和认识因素组合一下就可以确定责任大小了,具体我们往后学习。

一.故意犯罪

刑法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的认识因素很清晰了吧?就是明知行为会或者可能会导致结果发生。意志因素也很清晰了吧?就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简单点:我就是想这个干,咋地】

对于这种同志,是不是专门和刑法秩序作对?不惩罚他们惩罚谁?

二.过失犯罪

刑法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的认识因素很清晰了吧?就是应当知道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或者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意志因素是避免发生,不追求发生。【但是客观上发生了,造成了后果。】

过失比起故意是不是完全不一样,故意是追求破坏刑法秩序,而过失是不追求破坏刑法秩序,只是出于一些情况,无意破坏刑法秩序,因此对这种同志,轻轻教育一下,就可以达到让知错就改的作用了,因此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刑法基本不处罚过失犯罪,因为你没有挑战刑法的权威。除了一些特别重大的,刑法不处罚你都说不过去的罪刑,刑法才予以调整。

刑法责任大小的划分,就是通过当事人是否想触动刑法权威,挑战刑法秩序来进行初步判断。我们再进一步把故意和过失划分,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厘清责任大小。

故意可以划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又划分为一级直接故意和二级直接故意。哪个责任重大家来判断。

一级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一定会导致危害结果,还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我明知桶你心脏你会死,我还桶。这个就是一级直接故意

二级直接故意是行为人确定的会发生危害,还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比如想杀死自己的妻子把妻子扔下楼,结果孩子和妈妈抱一块的,你明知道扔下妻子孩子一定也会死,还是扔妻子,这样对孩子二级直接故意,对妻子是一级直接故意。【也叫做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就是明知可能导致危害结果,还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比如投毒想杀死自己的妻子,但是知道孩子有可能吃到,但是你还是把毒物放在那里让妻子吃。结果孩子吃了死了,那么对孩子的死是间接故意。

大家清晰的看见越往上是不是越过分,因此肯定责任越重。

我们再来看看过失的责任,过失可以划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因素上是明知可能会发生不利后果但是不利后果被自己的自信给否定。意志上确实不希望具体的结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其实行为人是不想犯罪的,所以肯定处罚得轻一点。

疏忽大意的过失认识因素上是对具体的结果完全想不到,但是又有预见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可能性那是概括的不能认识,直接就无罪了。疏忽大意的过失,只是认识不到具体的结果,但是至少能够有预见不利后果的可能。而意志因素是没有,因为认识都没有,谈何放任或者希望。对这种同志就要视情况定了,如果他的疏忽大意不会造成什么特别重大损失,小小惩罚也就可以,但是对于一些特定行业比如精算和建筑构图这种不允许疏忽大意的工作,一旦疏忽大意那也没有办法原谅了。

还是那句话,故意过失这些区分只是笼统的区分,责任大小有个大概的归类。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多用常识,不要陷入理论漩涡。你比如一个建筑师他打错了一个小数点,就是一座房子的垮塌,你能说这个责任比故意犯罪小?【特殊行业,特殊人才怎么能犯错误呢】我们再来想想司考题会从哪些方向考察?最主要的就是考察大家区分以上五个情况,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混淆。

还是做道题吧2004年卷2 12题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我们看红字就知道了,朱某主观上认识到了可能会让孩子死吧?意志上却做了种种努力不让这个结果发生。哪知道千算万算李某提前下班还接走了孩子,很明显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对妻子则是知道妻子吃了必死还希望这种后果发生,属于一级故意吧?

所以解这种题的关键就是把这些红字给找出来,出题人通过这些描绘,强烈的把朱某是否追求以及是否与认识都告诉了你。一定要读出出题者的意图呀!

所以请把下列题目都做了(99年卷2.22题)(02年卷2.50题)(03年卷2.1题)(04年卷2.3题)(06年.卷2.3题)做的方法就是像我一样把作者给条件的描述给勾出来,读出命题者的意图,一定要锻炼这种能力,死扣理论是不能得分的,而且容易想太多。

二现代刑法的出发点

上面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到刑法当中,其实是统治者勾勒出一幅蓝图,规定了一种刑法关系上的社会秩序,进而规定了如果有人敢破坏这种秩序,就会遭受刑法上的责任(谴责性)来实现维护刑法秩序的目的。因此统治者为了让自己设置的刑法秩序运转有效,他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首先他要考虑哪些利益需要纳入刑法调整,既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又能够让百姓接受,比如前些年的酒驾入刑,当时就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者就认为连酒驾都纳入刑法太过严苛,至于对错我们暂不讨论,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哪些利益值得刑法保护,是需要在立法者和守法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不是任何利益都值得刑法保护。目前,没有纳入刑法保护的法益都是没有取得平衡点的,或者还在讨论阶段的(如倒卖火车票是犯罪,倒卖机票是否是犯罪)。再比如,刑法如果规定吃饭必须用筷子,用其他工具吃饭就是崇洋媚外,是犯罪。你说这是不是不能接受?就算统治者是个保护传统文化的极端狂,但是敢这样规定吗?

其次,也是上述内容的一个补充,刑法的法律责任太严重了,可以剥夺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正因为它如此严酷,如果大题小做的话,老百姓会感到压迫,从而接受不了这种统治方式。(就像秦朝的酷刑,最后只能引起人民反抗。)

因此出于各种考虑,统治者仅仅设立了400多种罪名,确定用刑法保护这400多种利益。从而完成了刑法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法益保护。

然而问题再进一步的讨论,即使只有400个罪,但是刑法也太严厉了!没人想遭这个罪,因此不能随便就启动刑法,否则老百姓会崩溃的,比如两个人打架,互相踢了一脚,立马被抓起来,被公诉实施了故意伤人的行为,或者直接说是故意杀人未遂,那么老百姓也要崩溃

的。因此衍生出刑法第二个目的,保护人权。张明楷教授说的很清楚了,所谓的保护人权就是保护老百姓不轻易的被刑法所调整,因此刑法不但要回答哪些行为是犯罪,还要回答怎样才犯罪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保护人权。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就是,因为刑法太凶残,不让公民随意被刑法给“上”了。(其他法律搞不定的情况下,刑法才上。)

因此我们学刑法其实是从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的,第一,统治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法益纳入刑法保护,这个法益的哪里值得保护,刑法又是如何保护该法益的?第二统治者怎样设立限制保护人权,不让公民随意构成犯罪以及正确区分此罪和彼罪。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既然是保护人权,最终目的都是换取公民支持,心服口服的去遵守规则,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呢?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公民心服口服,即使违法后受到了刑罚,也心甘情愿承认刑法是良法,从而反思自己过错。这样,刑法秩序才能真正的贯彻下去,靠高压政策是没有意义的!到这一步,我们的思考点落在了如何立法让百姓心服口服。我们的先贤们已经逐渐摸索了一套理论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刑法三原则,让我们一一来学习,看看三原则是怎样换取百姓的支持。

一.罪刑法定

罪刑法定的意思通俗的说就是犯罪与否,犯此罪还是彼罪,以及犯罪的后果等诸多事由在刑法写清楚,并且还要让老百姓知道,这样在老百姓触犯了刑法之时,才会心服口服的执行下去。

这也引出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地方,很多时候一些行为其实很违背人伦和伤害社会利益,刑法却不管,就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存在,罪刑法定明确告诉大家除了刑法规定的行为可以被刑法调整,其他的行为统统不管,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威,给了百姓可预测性,让大多数人因为知道自己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从而不用战战兢兢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让一些个别的极端恶劣的行为逃脱了刑法的调整,钻了刑法的空子,得以逍遥法外,因为立法永远在后。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则的存在,从而保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以牺牲个别的正义换取整个社会对刑法秩序的支持,让多数人愿意接受刑法秩序。这正是罪刑法定的精髓之处,就是要用可预测性来封住大家的嘴,从而为刑法的存在找到合法合理的基础,实现了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一个平衡。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刚才已经说了,法规定于前,违背了则需要惩戒的命题不完全正确,秦朝的法律其实已经如此,但是仍然不能长治久安,就在于违背了人性,法律不能强人所难,违背人性的法律只能靠武力压迫,只能执行一时不能执行一世。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人性,从而设立了此原则,也就是说,即使犯某罪时,也应当责任和刑罚相适应,不能因为把人给打伤了就判死罪。还是我们前面的原理,就是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换取被统治者的认可,所谓的认可就是不能超越社会一般人的认识,不能随意更改大家都认同的习惯。大家都认为打伤人不能判死罪,如果统治者硬要这样判,会招致整个社会对刑法的怀疑。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一个统治者和百姓的约定,目的还是一个,统治者通过说自己也要遵守法律,进而换取百姓的好感,更愿意遵守刑法。也给了刑法一个更为合理的外套就是连我统治者(这样牛逼的人物)都要遵守刑法,你们老百姓难道不应该遵守吗?

综上所述,刑法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两个,一个保护法益,另一个就是要换取老百姓的支持,给刑法找到合理合法的外衣,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法宝的就是(1)让老百姓有可预测性(2)尊重人性,顺应人性。

刑法三部曲之第二曲(1)

概述就结束了,大家应该有对刑法的一份理解,我们带着这份理解,来学习刑法,应该很轻松。

首先我们学习了要满足犯罪的第一步叫违法,违法层面包括的构成要件改当性和违法阻却事由两大板块。其中构成要件改当性就是指什么人,做了什么行为,从而造成了这个后果,是违法。那请思考一下,我们需要讨论那些问题?主体得讨论吧?行为得讨论吧?后果得讨论吧?因果关系得讨论吧?这几个东西凑一块不就是一件事么?

【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呢?第一曲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刑法要追求合理,同时要严谨提高老百姓可预测性,因此要很清晰明了,从而换取国民支持。

接下来我们概括的学习一下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通过把握彼此之间的联系,明白章节之间为何要这样设置,从而为精细学习深刻理解每个制度打下逻辑基础。

一.主体

什么叫主体没有问题吧?就做动作的发出者。首先主体要分类,自然人和单位,因为他们就不是一个概念,有的罪名,自然人没法犯,有的犯罪单位没法犯。

咱们先来说自然人,在理论上划分为三类:身份犯,非身份犯和疑似身份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有的罪是个人都可以犯,可是有的罪还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份!比如贪污,受贿,不是公务员可以犯么?当然不能(自己查书思考)。至于疑似身份犯对司考没啥意义就不说了。我们从司考的角度看,既然是个考试,你说它考什么!考正常还是不正常?当然是不正常。正常的大家都知道还考什么,因此,主要考的是身份犯,出题点就在哪些犯罪需要具备身份才可能是犯罪,进而区分此罪和彼罪的关系,达到增加老百姓预测能力的效果。

身份犯包括为了定罪服务的“真正身份犯”,就是你满足了这个身份才能定这个罪;和为了量刑服务的“不真正身份犯”,就是你满足了这个身份就可以加重或者减轻刑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那知法犯法就是一个身份。至于为什么叫真正和不真正,这个是学究们取的名字,你心理清楚就可以了,没必要纠结。

然后是单位,用各大高手的话,单位犯是奇葩制度,是为了鼓励犯罪的制度,比如受贿,个人受贿本来可以判10年,但是如果成为单位受贿估计就成3年了,不细讲太敏感,总之这个制度让人不爽,破坏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又是刑法明文规定不能取消。

怎么办?答案是加紧限制这个制度,让这个制度没有用武之地,这样法学家们就爽了,因此法学家们认为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单位犯罪,必须要同时满足很多条件。

(1)主体满足:首先是合法成立的

(2)行为满足,犯罪行为必须从决策机构按照决策程序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

(3)目的是为了单位或者单位全体人的利益。

(4)法律规定适用单位犯罪。【详细参见刑法攻略19页】

上面的条件只是简单的叙述,真正的描述更为严谨,更为复杂。不过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条件,你懂的,大多数犯罪其实是少数人打着单位的幌子,为自己谋私。因此,这些限制一旦一提,大部分犯罪情况就很难成立单位犯罪,让这些犯罪分子难以躲入单位犯罪的庇护。我们来分析分析,首先主体是合法成立的,大多数犯罪都是非法聚集的,这批人就没资格成立单位犯罪,其次犯罪是基于正常的决策程序,第三犯罪目的是为本单位或者单位全体人谋利,而且任何一个不满足就不能成立。现实中有几个犯罪会从以上出发点走?所以这些限定都是在杜绝杜绝再杜绝。

因此如果司考出一道题问你是否成立单位犯罪?你觉得成立吗?.我觉得80%都不成立,因为出题老师讨厌这个,他考你就想让你多知道怎样不构成,达到他的目的。

另外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知识就是,当构成了单位犯罪时的处罚制度,一共有两种制度(1)双罚制:就是管理层和单位都罚,管理层坐牢去,单位掏罚金。

(2)但是有的时候实施单罚制度,就是只罚人。有的单位穷,罚金的话,单位不运转了。原因很简单,有些时候有特殊情况,(1)单位自身都是受害者比如私分国家资产罪,单位自己都是受害者好吧,你还让单位处罚金,那单位真的是冤大头了。(2)或者一旦处罚单位,无关者会跟着倒霉,比如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作假就已经让被害人受伤害了,这个时候如果还让单位给罚金,本来被害者能够弥补损失的钱就从没剩多的单位那里来,这一处罚单位可以用来弥补当事人的钱就更少了,那受害者不是损失更大,那刑法不是悲剧了吗?因此,判断用单罚还是双罚,你自己思考一下,双罚有害与否就可以了。需要背么?不需要背,或者再直接一点,一般都是双罚,只有特殊才单罚,如果一道题考你是双罚还是单罚!你说答案是什么?当然是单罚!不然他考什么呀!当然我说的是大概率事件,最好还是看一下,万一老师心情好,就考常识呢,我说的是判断不出来的时候就选单罚。

二.行为

行为就是你的动作,不要以为动作就是打呀砍呀杀呀做假账呀,要知道不作为也可以杀人的,比如看见自己老婆上吊你不管,你说不犯罪么?良心呀!因此,不作为也可以是行为的一种,因此我们把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没什么好说的,是犯罪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因此往往考点就在不作为上,司法考试只考特殊不考普遍。我们先来看看不作为的的概念:“就是应该作为却不作为,学术话一点就是有义务作为却不作为”。

不过,亲,我们研究的是不作为是研究不作为是否构成犯罪,因此不作为构成犯罪需要符合一些条件才行,不是行为人不作为了,就构成犯罪。那样世界会乱套的。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

如果你掉河里了你的母亲没救你,但是,她老人家已经80岁了,你说她不救你是不作为么?是。但是是犯罪么?当然不是!老人家根本无法救助,所以有作为义务还需要有能力去完成义务,也就是学术上所谓的“作为可能性”。

如果你掉河里了你母亲不救你,可是你自己游上来了,你说你母亲是不是不作为?是。是不是有作为可能性?是。但是犯罪么?当然不是!成立不作为犯罪所以还需要危害结果。

作为义务,作为可能性和危害结果结合起来可能构成了不作为犯罪。但是犯此罪还是彼罪,恐怕还需要再讨论清楚吧?比如一个警察看见自己妻子自杀不管,那你说是什么罪?有作为警察的义务,也有作为丈夫的义务,作为警察是不作为的滥用职权罪,作为丈夫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也是最学术所谓的“与相应作为犯具有等价性”。所谓等价性就是达到此罪或者彼罪的一个程度,具体的我们之后再讲,因为前面的文字已经说了,我们学习应该先走大框架,先学习整个学科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其次把各个框架之间的联系给弄明白,因此这个时候是抓大放小,我们现在正是这一步。我们先把每个制度大致了解,再来深入学习每一个值得考察的细节,学有余力再来学细枝末节的。【攻略28页】不作为和作为不一样,它没有实体有害的行为,因此什么行为叫做不作为,需要足够的合理性,为众人所接纳,否则又会给老百姓借口否定刑法的权威。因此不作为很大程度的考察就是从义务来源性考察,关于义务来源,学术界有很多学说论证作为义务的来源。在群雄逐鹿中,“实质义务来源说”脱颖而出,出色的论证了哪些应为而不为的义务是值得刑法惩戒的。

(1)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产生的监督义务,有点绕口,就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很和谐,现

在因为某人的出现,显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就是说某人带来了危险源。

危险源就是给一点条件就可能转化为现实危害的东西。那么哪些东西可以纳入危险源呢?

1>你管理着一个危险物,比如猛犬,你是不是该管好他?不让他乱跑?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危险,管好它是不是你的义务?他咬人你不去救,你是不是不对?谁叫你要养呢,这个大家没理解问题吧。

2>对他人危险行为有监督义务,这个太简单了,比如你儿子正在杀人,你在旁边看着玩,你觉得过分么?

3>.先前的行为引起了一定的危险,从而有义务让这个危险不转化为现实危害。还是举例子,就是你不小心把老鼠药当味精撒进菜里,现在客人吃了要死不活,明明送去医院有救的,你居然不管。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总之是你的行为让客人的生命受到危险,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就是挂掉吧?所以你有义务防止他死!

综上所述就是,你和危险源之间有某种关系,这些危险源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伤害,你又有管理义务,因此你如果不作为,就是不对的,这个理论是不是很对?

(2)基于法益无助的状态的特殊关系产生的保护义务,这个更绕口,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某人有危险了,法益受侵害了,而你又和某人之间有一定关系,而且这个关系按照常人的思维是特别相关的。比如警察必须救正在被伤害的受害者,游泳教练要救处于溺水状态的游泳学习者,或者一起去荒郊登山的人要互相救助。【攻略25页】

我只问一件事,以上哪一件你觉得基于二者之间有某种关系,他们不应该去作为?不应该去救助?所以,用常识呀亲,你把自己想象为受害者,如果不作为的人和你是某种关系,他却不管你,你觉得合理与否?觉得合理就不满足不作为,觉得不合理就满足不作为!当然,别钻牛角尖,把自己往正常人想。

(3)对法益的危险发生的领域的支配,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刑法尊重私人空间,不会擅自踏入。但也意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刑法放弃了对私人空间的保护,也就意味着刑法没有能力在私人空间进行救济,或者至少某个时段不能。

如果有,会出现如下情况:你正在睡觉,房门踢开了,警察说刚才好像看见有人在你家杀人,然后用这个理由推开无数门,你觉得过分么?当然过分!这个公权力的滥用!因此,在某些时间段如果不触发特定的事件,比如你报警,那么你自己支配的地方你自己来管理,并且让刑法规定的危险不在你支配的地方转化成现实。因为刑法管不着,只有你自己可以管,那你说你有没有排除危险的义务?

比如你女朋友说你不娶她就在你面前自杀,如果在你家,你不制止,是不是很过分?你家唉,吉利么亲!但是如果在她自己家的话就不管你的事,因为那个是她自己的私人空间,由她来支配,你管不着。

如果你女朋友在她自己家自杀死了,因为你没管她要你承担责任你服不服气?我说过,刑法是最严厉剥夺人利益的法律,任何人在自己的严重利益面前,都会绞尽脑汁的争辩,你要让它服气就必须规定的合情合理,大家都接受。反正我如果是那个男的,我肯定不服!她死在她家要判我罪,不是搞笑么?

所以,我一二再再而三的告诉大家,刑法要用常识去理解,你自己站在行为人的角度,想象别人用这个理论来判定你犯罪与否的时候,你是否服气,不要钻牛角尖!有的人说我什么都不服气。那我没办法,刑法站在行为人的角度不是针对个别,是普通,是大众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种思维,所以正常点,别钻牛角尖。为什么用常识可以做刑法题,因为刑法立法就是找个理由让大众人都接受,从而支持刑法,不厌其烦的说了,说白了,理论就是从常识中衍生出来的,归纳出来的,违背了常识就做不对刑法题!你看看不作为义务的来源,那个不是常理?所以,需要背么,不需要背。

我再次强调,我们的学习分3到4步的,前面我概括的阐述了刑法的整个内容,现在我是在讲每一个板块的一个连接点,连接点就是常识,因为刑法就是找到一个让犯罪的人心服口服的说辞,而常识是最好的心服口服。所以很多具体细节是没有讲到的,那是我们第三步再回头学的。至于你把整个概念过一次,对刑法有清晰认识了之后,再学那些细节,你会有触类旁通的感觉,一来就学的话会崩溃的,感觉特别难,和陷入理论的误区,丢掉了常识。我们现在来用常识解一解题。

12年卷二的第四题,

A甲到湖中游泳,见周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没理睬,武某溺亡(湖中,公共场所,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我和周某无亲无故,就因为我没救他就要我负责,你是甲你服气吗?)

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你不答应我就去死,乙女明智周某可能跳河仍然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没有呼救,周某溺亡(求爱,说明只是朋友关系吧?又没去民政局登记。而且可能连朋友都不算,你想象自己是乙,周某死了要你来负责,你服气么?)

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游泳技术,将不善于游泳的贺某拉倒深水区教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害怕上岸,贺某溺亡(丙是不是活该?别人不会游,你还装逼非拉他去深水区游,现在别人溺水了,你居然还跑了,你说这种人不该负责么?)

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候,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并掉下河,丁没有下去救人,秦某溺亡(风景区,他掉下去了,就要丁来负责?你是丁你服气么?那是风景区就没责任了呀?反正你有狡辩的东西吧?你就不会服气吧,你不服气就没有达到刑法让人心服口服的作用吧?)

所以答案是C,是不是很简单!需要你记么?有兴趣可以把所有的真题做一次,你会发现,和这个是一样的,记住,就把自己想象成题目中那个人,问问自己服气不。

三.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前面我们说的行为对法益造成的损失,通俗点就是破坏了刑法规定的秩序。简单的说一下,刑法保护的法益很多很多,有的法益必须被破坏了才值得认为是犯罪,而有的法益只要你威胁了就被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有的法益被破坏了和被威胁了应该承担的刑罚还不一样,这个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一个人被强奸了,和还没有被强奸只是被尾随了,前者性自主权受到破坏,后者人身安全受到了危险,无论是破坏还是危险,都是刑法不允许的!他们都是一种危害结果。

所以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是不是该分个类?也就是所谓的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对应的也就是学术上的实害犯和危险犯。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刑法之所以要把结果分类,就因为,在定罪的时候有的法益威胁都不可以!有的法益只有实际侵害了才有惩罚的意义。在量刑的时候,实害的结果和危险的结果的危害程度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的结果量刑也不一样,还记得什么原则决定的么,恭喜你罪责刑相适应。

四.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学术界可开了花,各种各样的东西,好吧,我们都略过不讲,因为他们自己都很晕菜,我直接说我认为最科学的判断因果关系的方法。对了还是名词解释一下,因果关系就是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不是行为造成的结果,那行为就无害了,那就不是犯罪了。因此很重要。但是请注意!有因果关系不等于犯罪了呀!记得么!因果关系隶属于构成要件的,仅仅满足构成要件连违法都不算,所以别激动!司考就爱捉弄大家,记住有因果关系不一定违法,更不一定犯罪!因果关系只是确认你犯罪的一个基础。

但是判断是不是有因果关系却很困难,因为我们学过哲学的,联系具有多样性。然后专

家们就提出了什么条件说之类的东西,不说也罢,有兴趣可以去看,我只能说这个是错误的!因为逻辑说不通!可是谢天谢地,不知道哪里来的天才提出了一套学说叫做相当因果关系说,简直就是天才!

简单的谈就是以前我们证明有因果关系用的公式是有A才有B,没A就没B。就是危害结果都出现了,用危害结果来推倒是否是行为造成的。比如甲乙都想杀丙,于是各自在丙的水杯加入了50%的毒药去毒死丙,丙喝了死了。我们发现,没有甲丙死不了,没有乙丙也死不了?因此甲和乙投毒行为都对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但是!我们换个剧情如果两个人各自投入了100%的毒药去毒死丙,那么丙喝了也死了,可是没甲投毒丙会死吧?没乙投毒丙也会死吧?也就是没A也可以有B,有B不一定推出来A。那么你能说甲和乙对丙的死亡没因果关系么?所以我说他是错的!不过我数学不好也不知道错在哪里。还好天才在,天才呀天才呀!我们来看看相当因果关系怎么解决问题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从另外一条路来谈行为与结果有没因果关系,就是存不存在介入因素。

A————————B————————C 【刑法攻略33页】

我们设A是行为C是结果,我们要讨论A和C之间有没关系,不直接关注A和C的关系,只需要看有没有B的出现。我们不是说联系是多样性的么,但是只要我证明了没有其他的联系存在,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一组联系了?那它们之间就肯定有联系了呗。所以天才呀,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证明了问题。

所以我们只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B的存在把A到C的路径给阻断了,让A没法直接到C。因此学术上把B称为“介入因素”,我们学习因果关系变成只论证B了。

我们需要讨论2个问题(1)B的出现是否异常,是否异常的意思就是,是不是A到C这条路上必然出现的,必然或者概率很大会出现就证明B属于二者联系的一环,也就不能阻断A到C,对因果关系没有影响,从而A和C有因果关系。反之!如果B的出现很奇葩,非正常情况下B不可能出现的,那么B很有可能称为阻断AC之间因果关系的东东。

(2)异常因素的介入是有可能阻断因果关系,但是是不是必然呢?我们还要考虑他对结果发生的影响程度呢。我们举例子吧,甲把乙从20楼推下去,眼看乙马上要着地摔死了,结果3楼一哥们丙蹦一枪正好瞄准打爆乙的头,也就是说乙在着地之前就挂了。大家说乙的死亡和甲推人的行为有因果联系么?当然没有!乙是爆头死的不是摔死的!

因为出现了一个异常的介入因素,试问甲推人的时候会想到有人在3楼爆头么....这个因素如果不异常的话,说明你心态不正常....我们再试想一下,还是甲把丙推下去,有人在三楼开枪..但是打偏了,没打中,乙还是死了。可是这个死和丙就没关系了吧?丙没有阻断因果关系吧?说明介入因素自身要有能力造成结果的发生,否则再异常也没有意义。

说白了,讨论因果关系,就是讨论介入因素异常不异常,以及介入因素本身的能力,当然不要忘了前提,就是你本身的行为很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不过这个是个废话,因为考虑这个没意义,考点只会出现在介入因素上,你说呢?我们是在考试呀,别管理论了,做对题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是,异常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不说清楚这个标准,老百姓真正遇到事又会不服气吧?所以为了让老百姓服气安心遵循刑法,我们的解释一定要合情合理,让老百姓拍手称赞呀~.不过我想说的是,没标准,因为刑法不可能给你罗列出来,世界上事情千奇百怪,立法者怎么可能想的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会从“说文解字上”来告诉大家,所谓异常就是非常态,常态就是我们人类思维惯性可以想象的事,非常态就是超越你常识超越你惯性,通俗一点就是换做是你,你也想不到的事情。

好吧,我觉得我的讲义越来越通俗了,我还是装一次,判断异常学术界有3个标准(1)主观说(2)客观说(3)概括说。这个大家学法经常会遇到,先提出一堆,最后概括一下,把几种学说和在一起去粗取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只说最后的答案,法学家认为首先要用客观的,社会大众一般的思维来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其次,有的时候难免冤枉好人,因为你毕竟不是当事人,可能有当事人绝对不能预见的苦衷,因此,如果行为人能证明介入因素对大众虽然很正常,但是对自己的特殊条件是认识不到的,是异常的,那么也可以认定为异常因素。因此,我们做题的时候怎么做?首先你站在大众的思维想想异常与否,再站在行为人的立场想想对他异常与否,最后得出异常不异常的结论。

来做一道11年卷2第3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死,甲行为与被害人死具有因果关系(被害人跳水是一个介入因素吧?但是,你身上起火了用水灭火呀?你想象你一下自己浑身是火已经被烧傻了,看见水你不跳?所以这个因素一点都不异常)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你的儿子快被烧死了你不进去救?异常么?不异常.....)

C丙在高速路上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的车辆碾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高速路上被推下去貌似被碾死的几率很大吧....当然没通车的高速路除外,不过不要想太多,题干没给你说这么多,按常理走呀,别钻牛角尖,我说了,司考题之所以简单,就是因为...说不清楚,出题人只能用这些简单句把想考的描述清楚,顾不了许多特殊情况)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你以为全体同志都弱智?毁容就自杀?把你毁容你试试看自己自杀不.....不过如果明知某人惜面如金,毁容必然自杀还毁容的话,比如天龙八部的马夫人.....那另当别谈,但是没给你说这么多呀,正常点呀!想象力别这么丰富好吧!)

最后,再强调一次,我们现在讨论的所有要素都是构成要件,它们只满足一个东西,就是构成要件该当性,构成要件该当性不能决定犯罪与否,因此即使行为和结果有因果关系,也不能得出行为人犯罪的结论。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可能归责给行为人,仅此而已,而恰恰这个也是考点,考试就喜欢考大家容易弄错的地方。

比如2012年6题就考了,甲和乙不认识但发生了口角,甲推了乙肩膀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乙突然觉得胸部不适然后倒地身亡,经过鉴定他有心脏病。关于本案哪项正确

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B甲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C甲的行为与崔某的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D甲主观上对崔某思维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选C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考你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只是可能犯罪的条件。

好吧,因果关系就结束了,还是那句话,需要背么?不需要!是需要你用常人的思维呀!因为只有常人的思维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相信刑法,才能维护刑法权威。

让我们回顾一下构成要件该当性吧,归纳一句就是人做的行为造成了结果,而结果和行为有因果关系。学习它们要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要有国民(老百姓)预测性,因此罪刑法定,因此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明文规定了的,第二要有合理性,因此我们要从常识出发。恭喜你迈过了第一个阶梯第一步,接下来是第二步违法阻却事由。

违法阻却事由

所谓的违法阻却,前面也说清楚了,构成要件该当性只是说明了你表面上行为违法,但不一定是真的违法了,所以我们要把一些阻却的事由拿来学习学习,免得用表象冤枉好人。

但是,阻却事由是让人洗掉犯罪违法的外套的,因此!为了不错抓一个好人,但是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我们对阻却事由也要严格的限制,限制的而且要合情合理,要符合常识。

一正当防卫

我们先看看法条:20条第一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我们刚才说了要限制,我们仔细分析下这句话,从哪些地方进行了限制?(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呀!要不法的!现实存在的!大家还记得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么?违法行为是指满足构成要件而没有违法阻却事由的行为。因此只要针对满足构成要件并且没有违法阻却事由实施的行为就可以成为正当防卫。

因此,我们想通一个问题,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进行反击,算不算正当防卫?当然不算,因为我们必须要针对违法的行为呀!正当防卫违法么?不违法,因为有违法阻却事由!所以对正当防卫的反击只能算故意侵害!而紧急避险算违法么?不违法,因为有违法阻却事由!【总结:对正当防卫的反击行为属于故意侵害行为,对紧急避险的反击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再者,对8岁儿童,精神病的侵害反击算正当防卫么?当然算!因为8岁儿童和精神病之类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满足了构成要件该当性没有违法阻却事由,所以,他们违法了,他们不犯罪是因为有责任阻却事由,这个我们之后再讲。所以判断构成正当防卫与否,我们要判断对方的行为是不是违法的,怎么判断对方行为是不是违法就看有没满足构成要件该当性,然后判断有没阻却事由..

同样一句废话,如果都没有侵害事实,是防卫人自己假想的,能够构成正当防卫么,当然不能,这个叫假想防卫,我们第三次学习的时候,再来了解这些细节。

二、时间条件,说白了就是不能乱防卫,别人昨天打你一拳,你今天还他一掌,你说你是正当防卫,这不是搞笑么...

三、对象条件,既然都是防卫了,肯定以牙还牙呗,张三打你你就打张三呗,张三李四一起打你你就打张三李四呀!你如果针对其他不相干的人防卫,别人是不是很倒霉,因此是正在实施犯罪的人。

四、限度条件,别人打你一拳,你要砍死别人,算正当防卫么?因此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至于什么叫限度,我说白了,常识!你觉得过分就过分,你觉得不过分就不过分!法律没法写清楚的好吧,也只有常识才能让当事人服气呀....因此,不过分就是正当防卫,过分就是防卫过当

五、意思条件,刑法写的很清楚,”为了”,所谓的“为了”意思就是要有目的,目的是使.....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侵害....如果你不是这个出发点,那也不是正当防卫,因此互相斗殴,防卫挑拨,偶然防卫,都不应该算正当防卫范畴。可是张明楷叔叔非要从什么结果无价值论出发认为这个符合正当防卫,我不做评价,我只尊重法条,认为需要有防卫意思,我估计不会考....争论太大了,如果考了大家还是按偶然防卫成立正当防卫答吧,谁叫他出题人呢....

以上就是正当防卫,大家大概清楚就可以了,正当防卫就是面对不法的侵害,你奋起反击,造成损害不负责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想让大家仔细思索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正当防卫这项制度,为什么有这项制度就对违法有了阻却性?说白了就是大家学了这么久了,要把每一项制度的合情合理处给找出来,毕竟这个制度是对一些人有利的,有利的东西是人都想要!怎么让好人用上,让坏人用不上,需

要一套合理的解释,我们学习任何制度都要如此,把这个问题想通,才能找到立法的出发点。更清晰的理解制度从而运用其来解对题,而不是陷入单纯理论的怪圈,自己把自己给绕死。其实很简单,原因由两个方面组成(1)公权力范围有限(2)公权力范围必须有限。解释一下,公权力说白了,一般公民都没有剥夺其他公民的生命健康等权利资格,只有公权力才有资格。所以的限制呀,不然乱套了。

但是公权力不能做到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来保护秩序惩罚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人吧?警察就这么多,军人就这么多,法官就这么多.....除非全民都是警察身份,因此公权力范围有限的。

其次公民需要的是自由,公权力不能再随意介入,如果满世界都是警察都是监听,这和武则天的特务时代有什么区别?因此现代社会公权力必须有限!

因此很多时候从法益被侵害到公权力的救济之间有个真空期。对于这个真空期,当事人除了自己能保护自己还能由谁保护....

所以说,在这个真空期范围内,由于公权力保护不了法益,就只能够当事人自己保护自己利益了。因此法律给了当事人一点点权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拥有可以伤害其他公民生命权和健康权之类的权力。

我们用这个来思考一下上述正当防卫的限定是不是就很清晰了?前提条件是有不法的侵害对吧?防卫要针对特定的人是吧?防卫的时间不能事先也不能事后对吧?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就超越了那段真空期的范围,真空期范围以外都是必须由公权力调节的!否则世界将大乱!

在公权力有能力保护法益时,当事人如果可以自己保护,那何须公权力?想通了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对正当防卫的各种限制条件理解了吧?它的本质就是让当事人伤害他人的权利限制在有限的真空期内,不能随意发动。

相信通过一番论述,大家已经能够明白正当防卫的立法初衷,请运用这个初衷好好思考一下正当防卫每一个限制的设置原因,才能真正准确的理解立法者的意图。

接下来正当防卫还有一种做特殊正当防卫的情况,依据刑法第20条第三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还是常识,大家仔细看法条,只要满足两个状态(1)严重威胁(2)暴力犯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哪些属于严重加暴力,大家都是很黄很暴力的人应该可以判断吧?而且在司考题中肯定会说的特别清楚,让你一看就很黄很暴力。

为什么针对很黄很暴力的行为反击属于正当防卫而不是防卫过当呢?这个用常识也能想通的,这些严重威胁的暴力犯罪是很紧迫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把不法侵害人给打倒,那死的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说,刑法也知道,在有的特殊情况,只有把当事人给打倒让他没有能力继续伤害,才能起到自己保护的作用。这个都是常识了,我想也没什么需要论述的地方,既然要让对方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那估计只有造成对方生命或者健康有一定伤害才做得到吧?或者说被侵害人情急之下会采用可能伤害对方的对等行为吧?那把对方打死打伤也很正常吧?法不强人所难,明知情急之下的防卫很可能造成对方伤害,而且又不得不造成对方伤害,当然要认为不是犯罪,是合法行为...

为了验证我们看一道真题2005年卷2的59题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

B."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表述,不仅说明其前面列举的抢劫、强奸、绑架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而且说明只要列举之外的暴力犯罪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也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

(我说过吧,只要面对够黄够暴力的行为进行反击,就是特殊正当防卫,而不是只有法条列出来的行凶杀人抢劫这些行为,所以需要背么?不需要...)

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我们已经说了特殊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不满足正当防卫谈何特殊防卫?比如,甲对乙说我要砍死你,我他妈的要砍死你!!!然后凶神恶煞,乙直接上来把他砍死。你把自己想象成甲,法律如果认定乙是正当防卫不负责任,你死得瞑目么!!!做司考题,别管题目怎么绕,大多数的题目你站在不利方的角度思考一下,看下合情合理你自己能接受与否)

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

(和上面不是一样的么?都是防卫不适时,正当防卫的实质是什么?让当事人在公权力没法介入的真空中自己保护。而本题是侵害结束了好吧,也就是真空破灭了,公权力可以介入了!这个时候没有人有资格剥取他人的权利了,所以不成立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有的同学总是闹不明白二者的区别,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刻意学二者的区别,因为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制度,反而越对比越会糊涂,紧急避险是什么意思?就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一些手段规避危险。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了吧,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了,看见任何一个制度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存在这样一种制度,为何紧急避险就可以成为违法阻却的事由。其次,既然是刑法上的制度肯定有人受益有人受害,如何做到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比如这里的紧急避险,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什么叫“险”?棒棒糖可能被人拿走算不算险?什么叫“避”

?什么又叫“紧急”?你不把这些说清楚,就达不到刑法的明确性,而要说清楚又得满足合情合理。我们以后学习任何一个制度都要从这两方面着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比起很多人天天死记硬背效率要高很多!

废话不多说,我们就从上面的角度来谈谈紧急避险,何为紧急避险,所谓的“避”就是规避的意思,就是让自己不受损失或者尽量不受损失的行为。而刑法上紧急避险的规避行为特指用牺牲一个利益达到让自己不受损失的行为,从而完成了规避行为。

当然以上表述不严谨,我们先看看刑法第21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不负刑事责任。”说明了可以不为自己,也可以为国家可以为别人,但总之其手段是以牺牲“另一个利益”达到让“被保护的利益”规避危险的目的。

我们,为何要规定这样一个制度?就在于,这个世界上利益有大有小,我们情急之下,牺牲一些小的利益让大的利益安全存活下来无可厚非,比如一个人追杀你,你冲进了一个陌生的民宅。确实公民住宅有不受侵犯的权利,但是你的生命权和住宅不受侵犯权哪一个更重要一点?

说一千道一万,紧急避险的本质也是公权力无法介入的真空状态,当事人只有侵害另外一种利益,从而保全自己。唯一和正当防卫不同的是,正当防卫中侵害的法益是犯罪分子的,

刑法认为,刑法赋予了每个人生命权,侵害人却不知廉耻的去剥夺别人的生命权,因此刑法对于这种坏人也没要保护了,所以正当防卫中侵害的法益是没有刑法保护的利益,是当事人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刑法它放弃了刑法的保护,我们在理论上称为“法益阙如”,不用管这个词,估计是个日本词。只说明一点,正当防卫侵害的利益是无所谓的,是刑法不管的,是不合法的。

然而紧急避险不同,紧急避险行为所侵害的法益,是法律保护的,还是拿上个例子说,一个人追杀你,你破门进入陌生人家。陌生人的住宅权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合法受保护的。紧急避险侵害的利益是合法的!是受保护的!只是因为事出无奈,情急之下,不得不牺牲,同时牺牲的利益又相比很小。这些都足够合情合理吧?所以紧急避险可以成为阻却事由。

但是,你别忘了,这个行为中有受害者,我们不光要考虑给实施者一个合法的外衣,还要让受害者心理找到平衡,毕竟受害者很无辜的好吧,法律如果告诉受害者,伤害你的的人无罪,而理由不合情合理,受害者能接受么!比如,3个人身体各有一个内脏出了问题,三个人马上就要死,急需换器官。这个时候医生把其中一个人的两个好的器官换给另外两个人,那么会有2个人得救,可是!这是要人命呀!牺牲的那个人为什么要愿意?是你你愿意么?所以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还要好好的限制,不让任何人都有机会享受紧急避险,因为受害者也需要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法律也需要说服他.....

所以我们弄清楚了为什么会出现紧急避险,以及紧急避险的出发点之后,我们来学习立法者通过什么样的限制让这个制度合情合理,让受害者接受,让行为者受益,如此是不是就要清晰的得多?

紧急避险一共有五个构成要件

(1)起因条件:必须存在现实的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处于紧迫的情况

(3)意思条件:行为人有避险的意识

(4)补充性条件:就是避险是最后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5)限度条件:说白了衡量一下法益,孰轻孰重。

(6)身份条件:有的时候在特定的职务和业务上,是不允许退缩的,设立这个职位就是要人迎难而上的,比如消防人员,你能说火灾危险我闪人么.....

我们来简单的看看上述要件,首先,如果连现实危险都不存在,你还避什么呀...无缘无故你就把受害人的利益给牺牲了,能阻却违法性么?当然不能,因此假想避险,是违法的!其次,说过了避险的实质就是公权力无法介入的真空,如果危险不是当场紧迫,你有资格伤害别人的利益么?没有吧?进一步我们想想什么叫紧迫,这个法律能够给你描述出来么?当然不能!世间千奇百怪,法条怎么写的清楚,因此,合情合理就可以了!判断紧急与否和因果关系的判断如出一辙,就是(1)社会人怎么看待,如果社会人都认为这种情况很紧迫,那就是紧迫(2)当事人有没足够理由证明,虽然按常识不紧迫,但是自己有自己的苦衷,可以证明很紧迫。所以我们做题怎么判断?你就先把自己想象成一般人来看待,再把自己想象成当事人来看待,最后得出紧迫不紧迫的结论。所以说,需要背么?不需要....

然后来看意思条件,反正我觉得法条说的很清楚“为了”,因此要求避险目的,张明楷怎么说我不和他争,考试按他来就可以了。

然后第四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也是理解紧急避险的重要的一条。紧急避险说白了就是没办法太紧迫了,只能这样了,一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不牺牲利益就不牺牲。因为,受害人是无辜的呀!能不让他倒霉就不倒霉呀!你站在被害人的角度想想,如果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他不倒霉,行为人还是要伤害他。你是受害人你能接受么?你只会认为对方是故意的吧?所以一定要紧迫到没有任何办法,只有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

第五点限度条件,首先我们看看法条21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的不应有的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