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行和实施寓“宽泛知识教育”、“科研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培养模式

(2)硕士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工作并重。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贯彻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4)硕士生的指导工作要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也可采用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按专题研究方向成立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负责的指导小组。

三、学制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硕士生在完成培养的各个环节后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多只能申请提前1年毕业。

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包括3个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学习环节:22学分;

(2)科研素质环节:不少于4学分;

(3)创新能力环节:不少于2学分。

硕士生在完成上述三个环节的基本学分外,可以在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环节之间选择更多的学分,以达到总学分的要求。

五、课程学习

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各部分的学习要求如下:(1)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必修”和“基础选修”两类。其中基础必修类设1门课程;基础选修类设2-3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必修类设3门课程。其中,1门为本专业硕士生学科专题讲座,2门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

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

公共必修类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1门,外语(英语)课程2门课程,为硕士生必修课程;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从事课题研究的性质,指定选修2门次本专业的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该类课程的学分不计入培养的总学分之内。

课程结构与课程目录见相应学科专业(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六、科研素质

在科研素质环节,主要考核项目为学术活动、专题研讨、论文选题三个方面。具体要求如下:学术活动:主要考核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参加相关学术活动的情况,达到要求记1个学分。

专题研讨:主要考核硕士研究生参加由导师组织的的学术专题研讨的表现。该环节按学期进行考核,每学期每生记1.5个学分。要求硕士生在毕业答辩前至少参加2个学期的专题研讨考核,合计3学分。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必备的一个环节,不计入学分。

本环节累计学分不少于4学分。

本环节具体实施细则见《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基本要求与考核工作规定》。

七、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环节,主要考核项目为学术论文发表、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课外作品竞赛及其它各类创新活动等。对以上活动的考核一般以研究生参加具体活动的类型、获奖级别、承担的角色等分别计入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均可参照相应的计分标准计入本环节(创新能力环节)的学分之内。另外,硕士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它相应的项目作为本环节的考核目标,达到该环节规定的基本学分要求即可。

本环节具体实施细则见《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基本要求与考核工作规定》。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等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应注意在生产实际或学术理论上具有意义。

2.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较广,基本技能的运用比较熟练。

3.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

4.论文的理论部分,要概念清晰、分析严谨,论文的实验部分数据要真实,并要论证其可靠性,体现良好的学风,数据的处理部分要有依据,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对处理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作理论上的论述与讨论。

九、论文答辩与授予学位

硕士生在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规定》、《中国矿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

十、其它

1.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参照本规定执行。

2.本规定从2008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不包括煤矿单招硕士研究生),解释权归研究生院

三、课程设置

“地质学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

内含二级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

一、专业介绍

本培养方案是按“地质学与地质工程”学科(组)修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涉及工学、理学两大门类,辐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和水利工程5个一级学科。

本学科组经过60多年的发展,“矿产普查与勘探(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学科198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7年被再次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0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2006年“地质学”获一级学科理学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2006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同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和自然地理学学科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本学科专业(组)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地质工程领域硕士点,形成了地学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工科特色鲜明、理工科协调发展的合理学科布局。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化石燃料(含煤、油气及煤层气)及其相关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安全地质主体的学科格局,并在矿产资源特性及地质理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高新技术和理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效应及地质灾害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在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煤层气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煤田与煤盆地构造、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地质保障理论、构造预测理论及应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定量地层学、煤田地质理论和方法体系、煤系伴生矿产资源、煤炭开发水害及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煤与煤层气地震勘探、矿井地球物理勘探、数字地质与

矿山多元信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在本学科领域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百余项,包括国家“973”项目“动力场对煤层气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煤层气吸附特征与储气机理”、“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黔西-滇东煤层气成藏效应及其地质选择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年来,本学科专业组共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国家教学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80余篇次被SCI、EI和ISTP收录。

本学科专业组现有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7人;副教授27人、硕士生导师22人;有首届国家教学名师1人、李四光地质科学教师奖获得者1人,获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称号的教师18人次,具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

本学科专业组依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矿山水害防治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等平台,具备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研究条件,已成为国家地学类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2、掌握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3、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具备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地学信息处理、水文水资源评价、以及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施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4、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置

三、课程设置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与安全领域

内含二级学科

(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资源开发与规划)

一、专业介绍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与安全领域包括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和资源开发与规划4个二级学科。

矿业工程学科自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创立之日起,长期以来坚持在煤炭资源开采、安全技术及工程理论和技术创新方面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一直保持着学科的优势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矿业学科。该学科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采矿工程学科1984年首批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1986年在国内第一个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198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2个学科现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准为第一批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是“211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本学科被列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建设的学科。在2002~2004年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排名第一。在2005年全国本科专业评价中,采矿工程和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列全国工科A++级学科排名第一。2005年获准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与安全领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主要研究方向: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矿业系统工程、矿山开采技术、矿井瓦斯防治、矿井通风防灭火、安全管理、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开发管理与评价。

目前,“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与安全领域拥有一支以钱鸣高、周世宁两位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共有专任教师99人,5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36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57人。

近些年“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与安全领域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七部委“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43人次。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4项,另有中外政府间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企业合作项目近千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奖65项;

出版专著55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4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81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十五”建设期间,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466人。近5年来,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国家级教材奖1项,拥有两名江苏省教学名师,形成了适应新世纪的矿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矿业工程学科已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采矿系、密西根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波鸿技术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印度技术学院采矿系、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波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采矿与勘探研究所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煤炭学会矿山开采委员会和露天开采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本学科。

二、培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在矿业工程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矿业工程学科的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置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方向)

一、科专业介绍

消防工程是一门探索火灾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火灾预防与控制理论和技术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世界上第一个“消防工程系”,从此,消防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进入了高等学府的知识殿堂。英国爱丁堡大学于1973年成立“消防工程系”,并于同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我国,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于1985年第一个设立消防工程系,开始为现役制消防部队培养消防工程方面的本科层面的技术人才。中国矿业大学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消防工程本科专业,是教育部首个培养消防工程人才的地方院校,2008年消防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全国大学本科同类专业排名第一。

中国矿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依托安全技术及工程这个国家重点学科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借助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个优势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奋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专业品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火灾机理、建筑火灾防护理论与技术、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及性能化防火设计、地下建筑及隧道火灾防治技术等。

目前,消防工程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共有专任教师9名,6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

近3年来,消防工程学科承担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以及数十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检索16篇,EI检索30篇,ISTP收录3篇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获得专利8项。参与编写行业规范两部:《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管理》GA/T 579-2005及《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通则》。

二、培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在消防工程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消防工程学科的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消防科学研究、消防教学、消防设计、消防技术开发咨询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置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矿物加工领域

内含二级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

一、专业介绍

本学科领域包括矿物加工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1981年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本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江苏省和原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本学科被列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根据国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及资源有效利用和社会对新材料的需要,本学科自主增设了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两个硕士点。这是在我校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延伸矿物加工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批准增设的。

本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矿物加工理论、工艺与设备;节能减排新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洁净能源;新能源和新能源材料;矿物材料。以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与洁净能源技术为特色,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科建设在国内同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本学科立足矿物和能源领域,分别研究矿物加工、煤炭洁净分选转化燃烧与污染控制、煤基材料与矿物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这些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化工、生物、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研究人才。本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31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跨世纪科技人才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40人次。“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863”国家高科技项目、“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39项。科研总经费8700万元。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转化科技成果项目5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近15亿元。申请专利38项,其中授权专利2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20部,发表论文720篇,被SCI、EI和ISTP检索132篇。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领域致力于为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的高级人才。要求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在本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

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承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设计部门等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规范地撰写研究论文;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置

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开课目录表(博士、硕士)

课程代码注解

(请留意博士课程与硕士课程编号的区别,以免选错课程)

第1-2位:学院代码,第3-6位:课程序号,第7位:B-代表博士,S-代表硕士,第8位:课程修订次数。学院代码:01-资源学院 02-矿业学院 03-建工学院 04-化工学院 05-机电学院 06-信电学院 07-管理学院 08-理学院 09-文法学院 10-外文学院 11-体育学院 12-安全学院 16-环测学院 17-计算机学院 18-材料学院 19-艺术学院

(一)基础类、专业类

资源学院

矿业学院

建工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