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峰教育志》2015年3月19日

《草峰教育志》2015年3月19日

《草峰教育志》2015年3月19日
《草峰教育志》2015年3月19日

草峰教育志

概述

草峰镇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塬区,东临白水镇,西毗宁夏彭阳县,南接四十里铺镇、香莲乡,北靠镇原县,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5至8公里,面积201平方公里,海拔1300至1600米,塬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农耕。草峰镇政府设在佛堂寺,距城41公里(草峰镇以草峰塬得名,据传,此塬在古时常为屯兵放牧之地,因牧草丰茂得名草峰)。全镇21个行政村,172个合作社,7500户,32508人,属农业区。

草峰辖区有史记载的有组织有影响的学校(私塾)可追溯到公元1876年,郑家漥北渠郑天成倡导建立的私塾(夏寨小学前身),平凉文举人郑濬(后任甘肃民政厅长、平凉一中首任校长)即其首届学生。随后,余寨、九龙、丁寨等处也多有先生创办私塾。解放前草峰塬区只有8所小学,学生200余人。

建国初,草峰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很快便因“十年文革”再次陷入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草峰各学校都恢复了正常教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草峰教育迅速发展。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都得到了完善,教职工文化程度和学历层次都有很大提高。硬件方面,各学校都配有远程教育设备,接有互联网,条件稍好的学校建有教学楼。截止2008年,全镇有各类学校24所,占地面积182015平方米,建筑面积26762平方米,其中,完全中学一所(草峰中学),独立初中一所(杨庄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九龙中学),完全小学17所(陈洼小学、丁寨小学、岭后小学、盘龙小学、草滩小学、明星小学、长沟小学、十庄小学、安家小学、中心小学、张寨小学、余寨小学、峁洼小学、杨庄小学、马洼小学、夏寨小学、潘城小学),教学点4个(后沟教学点、郭刘教学点、祁段教学点、范河教学点)。中小学共有教师286人(中学教师100人,小学教师186人),学生4645人(其中高中学生336人,初中学生1361人,小学学生2948人)。

第一章私塾、书院、官学

第一节私塾

民国初期,草峰塬区遍设私塾,其中以清德宗(光绪帝)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古八月十五日,由郑家漥北渠大老郑天成倡导,积学田三十五亩,在自家山边大土窑内办起的第一所私塾最为著名。该私塾由郑森杰老贡生任先生;学生三十余人多为平凉、镇原、固原三县童子,其中就有平凉文举人郑濬(后任甘肃民政厅长、平凉一中首任校长)。继郑贡生森杰之后,又有郑子贡、郑焱、郑秀蘭(后任平凉女子学校校长)几个前清秀才任教。后创办余寨学校幷任校长的余觉民是该私塾的学生。除此私塾外,余寨、九龙、丁寨等处也多有先生创办私塾,私塾教育在当时蔚然成风。

私塾教学方法一般是学童学童持书立私塾处,由塾师领读,成诵后归座,自己诵读到能背诵为止。学业完不成者,处以打“戒尺”、“罚跪”。作文先由属对入手,初由一字二字,继而成句。成句后学作八股文,能作完整篇的称为“成篇”,10日之内须写作文二、三篇。

私塾的学生多为男生,也有个别大家闺秀。年龄参差不齐,小的七、八岁,大的二十多岁。不分班级,同窗就读,既无升学考试,也无毕业期限,以读完先生所授书本为止。初入学童,一般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后读《千字文》、《弟子规》、《四言杂字》、《小学韵语》、《朱子治家格言》、《幼学琼林》,继而读《四书》、《五经》。练毛笔字是每日例课,有些私塾还教珠算。

逢年过节,要给先生“追节”,其中以古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最为隆重。私塾在端午节、中秋节、孔子诞辰之日各放假一天,夏收放假数天,冬至后放“年假”,翌年古历二月初二开学。

第二节义学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草峰夏寨设立义学一处。公元1907年,草峰丁寨村民集资兴办义学一处,教员报酬由校墩主持在全村各家各户摊派,收交。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发展状况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后,平凉县各种小学堂先后改称小学校。公元1931

年,平凉县共有公立初级小学40所,分属八区。其中郑家洼、余家寨、陈家洼、丁家寨、杨家庄、长沟渠属于第八区,共有8所学校,学生200余人。

公元1949年7月,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公私立学。当时学校占地面积31203平方米,建筑面积3157.2平方米,在校学生315人,18个教学班,当年招生人数143人,教师仅20人。

公元1965年,草峰镇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小学占地面积1138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在校生达1513人,共开设78个教学班,当年招生人数333人,教师人数增至88人,毕业生232人。

公元1976年,草峰镇小学在校学生3574人,共109个教学班,招生人数629人,教师146人,当年毕业628人。

到公元2008年,草峰镇共有21所小学,占地面积达127523平方米,建筑面积增至16896平方米,在校人数2948人,招生527人,共120个教学班,教师人数186人。

第二节方针、任务及培养目标

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上述指导思想转述为教育目的:“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20世纪50年代教育方针,最突出的特征是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1951年,《人民教育》从6月号开辟“问题讨论”专栏,其宗旨是“凡对于教育工作上带原则性的重大问题,而在认识上尚有分歧的,就提出公开讨论”。 1956年《人民教育》11月号,专门编发“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否可作为教育方针的讨论文章。

“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在表述上虽然坚持了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实践上却异化了“两个必须”。将“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在实践上异化为“为阶级斗争服务”;将“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上异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并在实质上将教育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前后在逻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历史性要求被泛化为抽象性的普遍要求。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在“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前提下,教育方针也成了反思的对象。

20世纪80年代对教育方针以及相关教育问题的探讨,可以说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术界的第一个“百家争鸣”。整个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方针的研讨热潮前后共有四次:第一次是1980年 9月第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宪法议案中的意见;第二次始于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三个面向”的题词;第三次始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的酝酿;第四次始于1988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的酝酿。除此之外,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也将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列入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如国家教育科学“六五”、“七五”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研究列入重点规划课题。

200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对目前我国教育的地位、作用、方针、政策,教育的目标、任务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讲,都标志着我国教育方针的又一次重大转折。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国家教育方针、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草峰的教育也几经波折,从“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再到“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紧接着改革开放大潮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草峰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最终草峰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第三节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材

学制:最初在草峰塬区建立的几所私塾无学制,以读完先生所授书本为止;民国时期建立的小学,学制一般为三到四年;建国初期,学制一般为初小四年、完小六年;改革开放后,小学学制初为五年,后改为六年,后又改为

五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恢复六年制教学。

课程:私塾课程一般不分科,以汉语教学为主。民国时期学校课程一般为“国文”、“算术”等。建国初,一、二年级开设语文、算术、唱游;三、四年级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公民、体育、音乐、图画,有的学校还增设了生理卫生、农业常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校又增设了外语、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

教材:私塾所用教材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四言杂字》、《小学韵语》、《朱子治家格言》、《幼学琼林》、《四书》、《五经》。解放初期试用旧教材,实行精选讲授,公元1950年采用边区教育部统编教材,取消公民,开设政治。公元1953年试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内容贯穿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文革十年内,学校学毛主席语录,稍后试用甘肃省统编教材,1977年后至今,草峰一直选用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大纲。

第四节教育教学工作

建国前,草峰教育教学工作滞后,所取得成绩和影响均不大。建国初,草峰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度过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很快便因“十年文革”再次陷入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草峰各学校都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了高考,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读书热潮”。受此影响,草峰新增入学人数2800余人,教职工由文革前的73人上升到172人,增幅达57.6%。

公元1998年,草峰教育提出“轻负担、高质量”的口号,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从课堂教学主渠道入手,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公元2003年,草峰全镇实行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管理。要求各校建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定教育科研阶段性发展规划思路:1、形成更具活力的教科研网络;2、提高课题立项的质量内涵,使课题更具操作性、实效性、创新性,成果更具可比性、借鉴性;3、开展适应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育信息化等相关课题及其子课题研究。

公元2005年,草峰教育要求相关学校开展校本培训:集体充电式,课题带动式,双向、多向互动式、借鉴式,自主学习研究式等。

公元2008年,草峰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从9月1日开始,新生入学由原来的满7周岁更改为满6周岁可以入学,对学生进行早期开发教育。

第三章普通中学教育

第一节发展状况

草峰塬区的中学教育起步于建国初期,当时以小学附设初中部的形式为主。从公元1958年开始,直至公元1963年,先后有余寨小学、夏寨小学、九龙学校附设初中部。公元1963年,草峰中学和佛堂寺小学合并为佛堂寺代帽中学。

公元1968年9月,平凉县夏寨完小再次附设初中班。公元1977年,峁洼代帽中学成立。由于“文革”的影响,这一时期草峰辖区中学无重大发展。

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集中优势资源,补充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初中办学规模。在草峰、九龙中学迅速发展的同时,于公元1985年9月,成立杨庄中学。同年,将峁洼代帽初中撤并到杨庄中学。公元1985年,草峰镇初中在校学生919人,毕业265人,招收新生324人。

截止2008年底,草峰镇中学有教师100人,在校学生1361人,有教学楼4幢,建修中的宿办楼一幢,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各三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微机室四个。

第二节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材

学制:解放初实行“三、三”分段制,公元1958年后实行“三、二”分段制,文革期间压缩学制,实行“二、二”分段制,公元1977年,恢复五十年代的“三、三”分段制,一直延用至今。

课程及教材:公元1958年后,中央强调生产劳动,偏离课堂教学。公元1962年中央颁发“中学五十条”,教学质量有所回升。文革期间,强调“无限忠于”,大搞阶级斗争,取消了音乐、体育、图画、地理、历史、生物等

课程,物理和化学合为工业基础,自然、常识合为农业基础。文革后,中学实行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第三节教育教学工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峰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除在各小学改革教育模式外,重点在草峰中学。

公元1968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县草峰公社中学)增设高中班,学生来源于草峰、杨庄、香莲、镇原县的新城、中原等地。学校一度繁荣壮大,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可是,随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文革,十年浩劫”,文革期间,学校领导班子瘫痪,学生造反,教师挨整,校产校舍遭到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严重干扰,学校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只在一九七四年选送了4名工农兵大学生。

公元1976年,平凉县夏寨完小增设高中班,高中班历时四届,毕业生共计198人。公元1978年,九龙代帽初中增设高中部。公元1981年,九龙代帽中学高中部被撤销。公元1982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县草峰公社中学)撤销高中班,更名为平凉市草峰初级中学。公元1986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市草峰初级中学)恢复高中招生,,改办为农职业高中,更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其时,学校以“培养实用人才,振兴当地经济”为办学思路,开设了农艺、园艺、养殖、兽医、缝纫、机电等7个专业,先后输送了700多名农职业高中生,其中有2名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学校就输送了大学生1名,高中中专生5名。这一时期,共为大中专输送23名学生,学校一时声名大振,誉满北部塬区。

公元1998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划归草峰乡政府代管,农职业高中部停办。公元2003年8月,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恢复高中招生,改办为普通高中。自学校恢复高中部招生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高考成绩稳步上升。2006年首届高考,考生86名,本科上线1人,大专高职上线19人。2007年高考,本科院校录取2人,高职以上学校上线31人,总上线率为43.06%。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3人,线下本科录取1人,大专上线31人,高职上线35人,总计上线70人,总上线率为44.54%。

第四节高中办学规模

草峰塬区最早的高中,是公元1968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县草峰公社中学)增设的高中班,其学生主要来源于草峰、杨庄、香莲、镇原县的新城、中原等地;公元1976年,平凉县夏寨完小增设高中班;公元1978年,九龙代帽初中增设高中部,以上高中存在时间均较短,规模不大。

公元1986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市草峰初级中学)恢复高中招生,,改办为农职业高中,更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公元1998年,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划归草峰乡政府代管,农职业高中部停办。公元2003年8月,草峰中学(当时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恢复高中招生,改办为普通高中。当年既招收新生60余人,设2个教学班。公元2004年,在新的高考形势下,草峰中学开始培养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生。公元2005年,因扩大办学需要,建成第二幢教学楼,同时完善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实验室,扩大了教学规模。公元2008年,高中在校学生336人,其中女生174人,共8个教学班,教师20人,当年高考,本科上线3人,线下本科录取1人,大专上线31人,高职上线35人,总计上线70人,总上线率为44.54%。

第四章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职务任免

公元1971年9月成立草峰教育办公室,教育干事为安正月、郑效儒。安正月,公元1871年---公元1974年在任;郑效儒,公元1974年---公元1979年在任。

公元1979年12月,草峰与杨庄分为两个公社,草峰教育办历任主任为:蒙占发,公元1979年12月---公元1992年8月在任;陈秉科,公元1992年9月---公元1997年8月在任;张世学,公元1997年9月---公元2002年2月在任;邓恒伟公元2002年3月---公元2003年12月在任。

杨庄教育办历任主任为:郑清礼,公元1997年12月---公元1985年8月在任;孙玉堂,公元1985年9月---

公元1990年8月在任;耿耀斌,公元1990年9月---公元1993年8月在任;郑效忠,公元1993年9月---公元1997年4月在任;郑希君,公元1997年5月---公元2003年12月在任。

公元2003年12月,草峰乡、杨庄乡合并为草峰镇,教育办主任为邓恒伟,公元2003年12月---公元2004年4月在任。

公元2004年4月,草峰镇教育办公室被撤销,成立中共草峰镇教育总支部,邓恒伟任书记至今。

公元2008年11月,成立草峰学区,邓恒伟任主任。

第二节教学管理

一、明清及民国时期

公元1876年,左宗棠赴新过平号召办学,郑家漥北渠郑天成在夏寨创建了一所私塾,可谓是古代教育的延续,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即:除用封建的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师徒之礼对学生进行约束外,并采取罚跪、打板子的形式对完不成学业的学生进行惩处,而塾师本身管理,全靠塾师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

公元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随后成立的草滩、长沟、余寨、康寨、九龙、张寨、杨庄、佛堂寺等学校走出了封建传统管理模式,按照国民政府的规定,学校设校长,校长总管全校一切工作,在教学上,采用分班授课的形式。县政府设有一名教育专员,负责辖区所有教育工作。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

公元1951年,人民政府整顿乡村学校后,由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工作,文娱、体育、卫生、劳动、财会等部门均由专人负责,并施行考勤考核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升留级制度、劳动制度、财务制度、评比制度等,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文革期间,学校废除了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但仍施行教师、学生考勤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动制度、财务制度和评比制度,同时施行教师定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三、改革开放时期

公元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年,学校恢复正常教育秩序,重新施行学校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工作,少先队、文娱、体育、卫生、劳动、财会均由专人兼职负责,施行考勤考核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升留级制度、财务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公元1981年,乡政府成立教育办公室。学校在教育办的领导下,努力搞好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规范,学校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了30多种制度,以制度管理学校和教师。

公元2008年12月,草峰镇成立了专管学校教育教学的学区,改变了原来由各地政府督学的情况,也为了对全镇各小学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学校进一步制订、健全了各部门、各层次的管理制度,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课改引领,课题带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五章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节教师队伍发展状况

公元1949年,草峰塬区仅有20余名教师。公元1965年增至73人,其中中学教师9人。公元1999年,教师人数达245人,其中初中教师99人。到公元2008年,草峰镇共有教师286人,小学教师186人,其中,女教师46人,小学高级教师66人,小学一级教师46人,小学二级教师41人,未评职称教师33人,45周岁以下79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66人,中专学历96人,高中学历10人,初中学历9人;中学教师100人,其中,女教师33人,中学一级教师28人,中学二级教师53人,中学三级教师7人,未评职称教师12人,45周岁以下92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64人,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1人。

第二节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明清时期,塾师大多来源于科举考试中落第的读书人,社会地位低,酬劳少。民国时期,教育虽受到社会关注,发展较大,但教师依然不被社会重视,薪酬主要为薪金和薪粮,薪金为校长每月21元,教员19元;或薪粮每月1.3石,教师生活清贫。

公元1952年政府将教会小学和私立学校教师全部纳入国家编制。公元1956年市县分别实行工资改革。改革后:中等学校行政人员工资最高月薪116元,最低76.5元,中学教师最高83.5元,最低49.5元,小学行政人员最高58.5元,最低26.5元,小学教师最高49.5元,最低34元。

公元1963年、1977年分别给40%公派教职员工调升一级工资。1979年又给2%的公派教职工调升一级工资。公元1981年统一普调1至2级工资。公元1982年对民请教师进行全面整顿、考核,建立录用制度。1984年有浮动一级工资,外加地区补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历届政协和人大会议,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代表参加,各级党委、政府也很关心教育事业,召开先进教师、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和鼓励有突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集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不断提高,教师在社会中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节教师培养与培训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教师开展的培训也越来越丰富。公元2001年至公元2004年秋,草峰镇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普通话培训、对全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新课改培训,公元2005年10月,草峰中学开始了每学期一次的高三教师省级高考培训。公元2006年,草峰镇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7人次,市级培训15人次,区级培训46人次,并在草峰中学组织了两期校长、教导主任培训班,各学校均开展了多期校本培训,教师受训率达到100%以上。公元2008年6月,草峰中学高中部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普九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普九”期间,草峰镇按照国家兴办教育的政策,接受投资共2876271.49元,建成草峰、九龙、杨庄三所中学教学楼各一幢,建筑面积达4604.69M2。其中,在草峰中学投资139.5万元,建成2200 M2教学楼一幢;在九龙中投资73.091054万元,建成学1016.35 M2教学楼一幢;在杨庄中学投资75.036095万元,建成1388.34 M2教学楼一幢。

第二节危房改造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公元2006年,草峰镇在危房改造中,共消除D级危房2974M2,新建改建校舍4230.43M2,总投资229万元。一是夏寨小学投资50万元拆除原有D级危房1210M2,新建砖木结构教室6栋45间965.25 M2,改建砖木结构教室2栋15间321.75M2,新建大门一座,硬化校园、砖铺中路;二是余寨小学投资24万元,拆除原有D级危房484M2,新建砖木结构教室4栋22间399.3M2,改建办公用房1栋7间150.15M2,硬化校园,修建花园,砖铺中路;三是完成了草峰中学教学楼尾欠工程,建筑面积1844M2,并投资15万元新建砖混结构锅炉房、洗澡间1幢8间211.58M2;四是峁洼小学投资10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师2栋14间254M2;四是草滩、明星、潘城、张寨、陈洼等学校共投资10万余元新建砖混结构生活用房11间199.65M2,大多数学校,砖铺了校园,购臵了课桌凳(65套)、办公设施、教学器材,极大改善了教学及办公条件。

第三节5.12受灾及重建

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草峰镇24所学校及教学点均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12所学校的教室、教师宿舍,6所学校厕所墙体出现裂缝,受损房屋面积达4230 M2,倒塌校舍5 M2,造成B 级危房2603 M2,C、D级危房1622 M2;倒塌围墙1590前进米,裂缝30前进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19.7万元。其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学校有草峰中学、峁洼小学、潘城小学、十庄小学、马洼小学、张寨小学、九龙学校等7所学校。

灾情发生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拆除D级危房2776M2,维修加固校舍2168M2,新建校舍1028.9 M2,,新建围墙538前进米。草峰中学拆除D级危房55间1196 M2,加固校舍743 M2,安装活动板房42间840 M2,投资660万元的五层双面框架结构4908.25 M2的学生宿舍楼已开工建设;十庄小学新建砖木结构教室6间125 M2,加固校舍18间385 M2;峁洼小学新建砖木结构教室14间280 M2,新建厕所90 M2;潘城小学新建砖混结构教室12间263.9 M2,新建厕所90 M2;马洼小学新建厕所90 M2;张寨小学新建厕所90 M2,加固校舍240 M2;九龙学校新建围墙168米,拆除D级危房12间240 M2。

第七章学校简介

【草峰中学简介】

学校始建于一九五八年春,当时,平凉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草峰创办平凉第六中学。老教师许廷钰、叶秦等奉命筹建,他们身先士卒,垦荒辟壤,自力更生,抬木料、打围墙,建起了四栋校舍。首任校长荆琨杰率安正月、王茂元等7名教师来到学校,当年招收来自草峰、镇原、什字等地初一新生40名。由于校舍紧张,师生大部分在农村窑洞住宿,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一九六二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培养了陈锦秀、陈绍祖、邓占策、闫正芳等优秀毕业生。但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学校被撤销,在校学生由平凉二中接收,教学设备等校产归平凉三中接管,校舍归佛堂寺小学,一九六三年,成立了佛堂寺代帽中学。

一九六四年全国国民经济好转,学校重新扩建,更名为平凉县草峰公社中学,安正月同志任校长。全体师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经受住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克服了教学设施简陋、仪器短缺、师资不足等困难,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安正月同志于一九六五年二月去职,张志高同志代理校长。

一九六六年三月,吕克新同志担任校长。一九六八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学生来源于草峰、杨庄、香莲、镇原县的新城、中原等公社。一九七一年九月,张效孔同志开始担任校长,学校严抓苦教,全体师生顽强拼搏,学校一度繁荣壮大,培养了赵治路、张学发等优秀毕业生。

可是,随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文革,十年浩劫”,文革期间,学校领导班子瘫痪,学生造反,教师挨整,校产校舍遭到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严重干扰,学校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只在一九七四年选送了4名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的优秀学生有陈绍艺、安正锋、张世盟、雷天德、杨作怀、甘成福、周克娥、王玉壁、张金霞、王正举、邓玉珠、车兴安等。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上下拨乱反正,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学校就输送了大学生1名,高中中专生5名。这一时期,除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名大学生吕世虎,还培养了何哲、吕春晓、吕国胜等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共为大中专输送23名学生,学校一时声名大振,誉满北部塬区。

一九八二年高中又被撤销,更名为平凉市草峰初级中学,归平凉市教育局管理。一九八六年,学校又恢复招收高中生,改办为农职业高中,更名为平凉市第二农业中学。其时,学校以“培养实用人才,振兴当地经济”为办学思路,开设了农艺、园艺、养殖、兽医、缝纫、机电等7个专业,先后输送了700多名农职业高中生,其中有2名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一九九八年划归草峰乡政府代管,农职业高中部停办。

二00七年三月,根据平凉市崆峒区机编(2007)20号《关于平凉市第五中学等单位晋升级别的通知》文件精神,平凉市崆峒区草峰中学晋升为正科级单位。

二00三年八月,学校恢复高中部招生,改办为普通高中。二00六年十月,学校更名为平凉市崆峒区草峰中学,已成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自学校恢复高中部招生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高考、中考成绩稳步上升。2006年首届高考,考生86名,本科上线1人,大专高职上线19人。2007年高考,本科院校录取2人,高职以上学校上线31人,总上线率为43.06%。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3人,线下本科录取1人,大专上线31人,高职上线35人,总计上线70人,总上线率为44.54%。初中五科合格率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

【杨庄中学简介】

杨庄初级中学位于平凉城北塬草峰镇政府以西,张高公路(张寨——高寨)杨庄段南侧。原杨庄乡人民政府(2003年杨庄乡人民政府和草峰乡合并成立草峰镇)所辖八个村,60个合作社为杨庄中学生源地。学校占地面积7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学生461人,设10个教学班,专职教师30人其中专科以上29人。

杨庄中学创建于1984年,占地10亩,建筑面积475.2平方米,1985年8月建设竣工,同年九月交付使用。接收原杨庄八年制学校约167名学生,分三个年级,三个教学班授课。1996年8月至1998年8月将夏寨八年制学校

的初中生相继并入杨庄中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35.9万元。

创建至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杨庄中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了2839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累计向平凉农校、平凉师范、平凉技校等中等专业学校和平凉一中、平凉二中、平凉三中、平凉四中等高级中学输送了665名学生。

建校23年以来,杨庄中学始终秉承“文明、团结、严谨、勤奋”的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不断加强。23年间,杨庄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以1999年8月教学大楼建成为标志分两个发展阶段。

1985年至1999年8月校舍严重短缺,师资力量薄弱,试验器材匮乏。初中生入学率、巩固率较低。

1999年8月,教学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大楼造价78.3万元,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至此,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舍建筑面积由1985年的475.2平方米增加到2291.5平方米。学校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总额29.28万元,图书藏量8887册,电子图书藏量100MB。

2000年建成微机室,并投入使用,每周学生计算机开课节数为14节。同时建成了各种实验室,实验课、分组实验课开出率分别为90%、50%。

2008年,学校扩建了学生宿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的131名学生在校寄宿。

【九龙中学简介】

草峰镇九龙学校位于草峰镇东部,东邻陈洼村,南依白水乡,西与丁寨村接壤,北与镇原毗连,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2月建办,解放前原名为盘龙乡丁寨堡第二私塾小学,1951年由国家开办,改名为蒙家庙小学, 1962年办起了带帽初中,78年改为九年一惯制附设高中部,81年高中部取消,因改革开放,随村取名,即改为九龙学校,至今已有12位校长主持工作,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初中部6个,小学部6个),学生517名(其中初中部319名,小学部198名),教师28名(其中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13人)。

【佛堂寺小学简介】

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在佛堂寺庙院内办初级小学一所。教室是庙院两厢房,教本国语,算术两门,校长许廷英,教员许世福。学生开始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20余人,一直沿袭到一九五零年。

一九五零年党和国家在草峰塬兴修建五所小学一种模式,其中就有佛堂寺小学,学校由校长许廷英,教员许世福、马百祥负责修建,占地一亩有余约1000平方米,南教室加校门共七间,西三间教工宿舍,东一间灶房。当时有学生30余人。

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二年,由张百安任校长,许世福任教员,学生人数40余人。教材有语文、算术两门。

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三年,校长山玉秀,教员朱亲华、马百祥,学生50余人。

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八年校长朱亲华,教员叶钦,马百祥,学生60余人。

一九五九年设高级小学1-6年级,校长赵登甲,人数发展到近百人,学校在门前扩建三间会议室、宿舍,面积由原来的一亩有余增加到五亩有余,教课书有语文、算术、地理、自然等。

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四年,由吴耀明任校长,学生80余人。

一九六四年和中学合并为代帽中学,一直到一九六九年由安正月任校长,教员有白世恩、永忠、安彰、申美容、翟平和等一大中专生任教,学生200人。

一九六九年中学和小学分离,校长张效奇,教员孟宪良,郭世玺,安守鹏,王兆兰、张布学、赵占祺,课本语文、数学、地理、自然,省编教材,五年制小学,学生100余人。

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校长郑光明,教员孟宪良、王兆兰、安守鹏、赵占祺、孙瑞芳,100余人。

一九七四年之后,学校分为安家小学和赵家小学。

【中心小学简介】

中心小学的前身是佛堂寺小学。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在佛堂寺庙院内办初级小学一所。教室是庙院两间厢房,教本国语,算术两门,校长许廷英,教员许世福。学生开始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20余人,一直沿袭到一九五零年。

一九五零年党和国家在草峰塬兴修建五所小学一种模式,其中就有佛堂寺小学,学校由校长许廷英,教员许世福、马百祥负责修建,占地一亩有余约1000平方米,南教室加校门共七间,西三间教工宿舍,东一间灶房。当时有学生30余人。

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二年,由张百安任校长,许世福任教员,学生人数40余人。教材有语文、算术两门。

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三年,校长山玉秀,教员朱亲华、马百祥,学生50余人。

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八年校长朱亲华,教员叶钦,马百祥,学生60余人。

一九五九年设高级小学1-6年级,校长赵登甲,人数发展到近百人,学校在门前扩建三间会议室、宿舍,面积由原来的一亩有余增加到五亩有余,教课书有语文、算术、地理、自然等。

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四年,由吴耀明任校长,学生80余人。

一九六四年和中学合并为代帽中学,一直到一九六九年由安正月任校长,教员有白世恩、永忠、安彰、申美容、翟平和等一大中专生任教,学生200人。

一九六九年中学和小学分离,校长张效奇,教员孟宪良,郭世玺,安守鹏,王兆兰、张布学、赵占祺,课本语文、数学、地理、自然,省编教材,五年制小学,学生100余人。

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校长郑光明,教员孟宪良、王兆兰、安守鹏、赵占祺、孙瑞芳,100余人。

一九七四年之后,学校分为安家小学和赵家小学,并分别迁址到安家村与赵家村,赵家小学更名为草峰乡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校园占地12亩,校舍原来的4栋24间土木结构教室于1984年改建为6栋36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其中教室18间360平方米;有教职工宿舍、办公室11间共165平方米;会议室两间40平方米;图书室、仪器室3间60平方米,存有图书2850册,各类教具56件;电教教室2间40平方米,有计算机16台,安装了室外广播系统,添臵了投影仪3台,英语教学设备3台,远程教育设备1套。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新增办公桌、会议桌、档案柜等基础设施。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加大了校园环境建设,美化、绿化了校园,建成了4处花园,建立文化栏2个,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

【安家小学简介】

安家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它的前身是草峰人民公社佛堂寺小学,1974年5月由佛堂寺迁入安家大队大庄生产队,至今未迁移,学校现位于草峰镇人民政府东面,省道318线的北面,是一所地理位臵和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现就安家小学创建以来的发展状况作以简介:

1974年第一任校长邓建俊走马上任,他带领师生整理校园,在课桌凳缺少的情况下,他发动师生砌泥台,夜晚在煤油灯下办公,学生每学期只交0.5元的学费,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利用农基地办起了一个养殖场,养的畜禽有猪、鸡、兔等,以补充办公经费之不足。

1979年以后,马耀宗、刘正民、郭世玺、车守学等几位校长相继上任,办学条件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国家实施“普九”工程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新建砖木结构校舍4栋,课桌凳及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增加,配备了“两箱三仪”、增加了音响设备,办起了学校图书室,同时也办起了学前班。

2000年以来,安家小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小学危房改建工程(中央补助资金)项目学校确定后,学校新建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各一栋,砖铺了学校中路及走道300平方米。

2006年以来,学校办公经费由国家统一拨付,学校先后购买课桌凳80套,让学生们用上了崭新的桌椅,办起了会议室和电教室。学校在现任校长王乃军同志的带领下,不但办学条件彻底改变了,而且教学质量也在逐渐的稳步提高,先后被区、镇两级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学校”,受到了当地群众和师生的好评。现在,该校正向着争创全镇一流学校的目标前进。

【夏寨小学简介】

夏寨小学地处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是塬区历史相当长久的一所学校。校址三迁,校名五变。它创始于清德宗(光绪帝)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古八月十五日(历时132年)。是左宗棠赴新过平号召办学之后,由郑家漥北渠大老郑天成倡导,积学田三十五亩,在自家山边大土窑内办起的第一所私塾。由郑森杰老贡生任先生;平凉、镇原、固原三县童子望风踏来。学生三十多人,平凉文举人郑濬(后任甘肃民政厅长、平凉一中首任校长)即其首届学生。继郑贡生森杰之后的几个任教的前清秀才:郑子贡、郑焱、郑秀蘭(后任平凉女子学校校长)。毕业生余觉民(后创办余寨学校任校长)等都是该校的学生。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正月,在郑濬的协助下,将校址迁到南渠整兴校舍(窑洞三孔),民办公助,取名郑漥共和学校,校长由草峰塬宿儒号“大肚子”张先生担任。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八月全归公办,取名郑漥村保国民学校。校长有:张汉儒、张克全等连教者七八人。学生每年达五十上下,人才辈出;其中率部起义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素有来往的老共产党员郑佰庸、教育界知名人士郭世英等不可胜举。

一九四九年十月五日,校址由南渠迁到夏寨,取名平凉县余寨区夏寨初小;新校址占地三十亩,依“乡公所”

旧址扩建,校舍建筑面积400多平米;校长孙志高,成立校董会,依靠群众,充实桌凳;学生有七十二人之多,分编四级两班;并请郑光前为义务教师。此后,相继任校长的有武克勤(五二年)吕世英(五三年)王种玉(五四年)等。

一九五六,由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奉命更名为平凉县夏寨完小,冯廷璋任校长,朱亲华任教导主任,教师五人。学生来源于平、固、镇三界;分编六级六班,学生达二百四十余人,校舍面积扩充为700多平米。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度,曾附设初中班一年,校长王廷显,教导主任吴耀明,教师十一人,学生达三百零五人,校舍建筑面积大增,由原来四栋房增至六栋。一九六三年春,郑满兴任校长,耿耀斌任教导主任。一九六六年春孙玉堂任校长,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九六八年九月又附设了初中班,这时的学制为“七年制”。一九七零年“复课闹革命”学校处于混乱状态。同年二月,慕汝祥任校革委会主任,耿耀斌为副主任。一九七五年九月耿耀斌任校长,(至一九九零年)李效儒任教导主任,一九七六年增设高中班,学制为“九年制”(戴高中),张效普任教导主任。为出行方便,校门由南门改为北门,面临张高公路。高中班历时4届,毕业生共计198人,其时在校学生数达到顶峰,(共509人),教师总数也达到21人。“拨乱反正”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恢复了高考制度,高中学子终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先后有郑世厚(后任平凉地区教育处副处长、泾川县县长,已故),范学舟(后任崆峒区林业局付局长)等相继步入了大学的殿堂;王国恩(后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康生义(后任区委宣传部付部长)等都是当时的优秀学生。

一九八一年高中班结束,此时学制成了八年制。此后,教育转入正规化,教学步入了黄金时代,一九八五年三月,在校长耿耀斌,新任主任王国顺的领导下,率教师先后远赴镇原平泉中学、八三小学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确立“三苦精神”为该校的办学宗旨,恨抓教学质量。一九九零年,王国顺任校长,朱鸿良为教导主任,继续推行“三苦精神”的办学宗旨。一九九二年,朱鸿良任校长,郑希君、慕信先后为教导主任。

一九九五年,冯元亮任校长,王治虎任教务主任,此年恰逢危改工程,对历时近50年的几栋教室进行了拆除修缮,学校面貌大为改观。一九九七年,刘建国任校长,刘小义任教导主任。在此期间,初中部逐渐撤并。一九九八年刘小义任校长,朱鸿钰任教导主任,次年7月底,初中部完全撤并到杨庄初级中学,历时21年的初中班从此结束;期间共计毕业学生1366人,10月份,又完成了对小庄湾村学的撤并(合并到夏寨小学),并增设了学前班,全校学生总数为323人(不含前班,前班为47人)教师共计15人。至此该校为完全小学,名为夏寨小学。

二零零零年,王耀发任校长,二零零五年,蒙小明任教导主任。在此期间,危改工程进一步加大,新修教室二栋(16间)二次改校门为南门,开辟并拓宽了校门外东西道路。同年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走进了校园,在政府的投资下,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二系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零零六年,刘建国再次任校长职务,同年10月份,中央危改项目工程,投资50万元彻底修建了学校,更新了教学环境;新建教室,教师宿舍共计8栋、60间。其中设有图书室,仪器室,电教室,会议室,教师职工灶,学生活动室等。二零零零七年朱潇剑任教导主任,学校确立了以“博学、创新”为校风;以“尚德、敬业”为教风:以“善礼、勤思”为学风的办学理念。2008年秋,学前班停招。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2324平方米,建筑面积 2224平方米,设6个年级8个班,学生总数 303人。教师14人(代课老师2人)。

当前,在崆峒区教育局、镇学区的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为早日把学校办成镇区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

【余寨小学简介】

余寨小学创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本村村民余觉民因吃了离校远、上学困难的苦,自设一亩地,备料盖了三间教室。这一事被平凉县教育局局长朱静安(余觉民的老师)听闻后,拨款二十五元以示资助。余觉民用这二十五元和集资的办法盖了三间房子,招收学生二十名,1929年,余觉民请慕世杰任校长,张天福任教员,学生增加到四十三名。民国20年(1931年)当时政府在余家寨(现余寨村)设立公立初级小学,学制四年,迁至现余寨小学校址,当时为草峰塬区第一所学校。1940年慕世杰、余占才、余生长等人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扩展校址五亩,扩建校舍十二间,1941年,民国平凉县教育局办事处正式命名为平凉县余寨中山中心小学。学校创立之初先后有秦登云、马效元、张殿元、郭浩然、赵玉堂、郑升州等人从教于余寨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改名为余寨初小,在原校址的基础上兴办小学。1957年改名为余寨小学,1958年,开展“全民办学运动”平凉县在余寨村办起民办中学,附设初中部,易名余寨带帽中学,七十年代后期取消带帽中学,复名余寨小学。从建国初期先后有王志旗、马克明、井贵堂、胡宗华、史连壁、朱效文、王挺贤、吕克新等人主持余寨小学工作。

七十年代至今,先后有孙玉堂、慕如祥、万新荣、冯元亮、张作义、张学成等人为校长主持余寨小学工作,为

学校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期间1987年重修校舍5栋,20余间。1997年新修校舍5间,返修其它校舍屋顶。2002年新修校舍1栋5间,重修大门、厕所。2005年,余寨小学成为中央危改项目学校之一,新修校舍4栋22间,砖铺道路,修缮围墙,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余寨小学现有教师10名,共产党员6名,大专文化程度5名,中师文化程度3名,高中文化程度2名,全校现有学生94人,分设六个教学班,学校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建筑面积690平方米。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学校硬件不断完善,校园环境不断得到美化,学校购臵了图书、电教设备、办公设施,成为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之一,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秉承学校建校八十一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全体教师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力争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学校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校、规章管人。在当前素质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学校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加强校本培训,坚持走教研兴校之路,努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今后、余寨小学承载着八十一年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盘龙小学简介】

盘龙小学是由谯家、邓家、张沟三个教学点(村学)合并,于1971年9月新建而成,现在校址在盘龙村大庄社。学校占地面积13189平方米。在1965年时,谯家村学1名教师,20多名学生,一至三年级复式教学,全权由教师谯恒仁负责;邓家村学有2名教师,30多名学生,一至三年级复式教学,由教师赵彦俊负责;张沟村学1名教师,20多名学生,一至三年级复式教学,全权由教师吕克琦负责。1971年9月起初建成是一所完全小学,10个教学班,每一个年级均是两个班,有400多名学生,教师15人,学校负责人是祈志俭。1976年3月开始办初中,学校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最多时达到700多人,教师25人,小学12个教学班,初中4个教学班。历时6年,于1981年7月初中部撤消合并,又恢复为完全小学,当时学校负责人是陈占华。

1999年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学生450人,11个教学班,18名教师。学校负责人是陈嘉雄,学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德育管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效率,2001年9月10日平凉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学校”的奖励,2002年10月25日,草峰党委、草峰人民政府授予“在2001---2002学年度统考中,教学成绩第一名的盘龙小学”的奖励,2003年9月,草峰党委、草峰人民政府授予“教学质量最佳学校”的奖励。

2008年,学校有教师14名,教师中党员5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9人。学校设有8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7个班,学前班1个,有学生302人,教室、办公室、生活用房共11栋,均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4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电脑1台,34寸电脑2台,多媒体教室1个,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要求,校内基本上没有危房。学校负责人是蒙连瑾,多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创设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和氛围,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忠诚、好学、善教、爱生”的教风,“诚实、勤学、守纪、尊师”的学风。2008年9月草峰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授予“2007---2008学年度教学质量进步奖”的奖励。

在新的世纪里,全体教师将继续弘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明星小学简介】

明星小学建校于1950年,是由一所乡公所拆修而成,校名起初称“代沟圈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当时学生读到四年级就为毕业,学习到五、六年级有称“先生”之说,此制度一直延续到1969年,学制由六年制变成九年制,也就是小学附带初中。此时校名为“代沟圈学校”,附带初中一直办到1972年,学制又发生了变化,由九年制恢复到五年制,校名为“明星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5333㎡,生均19.4㎡;建筑面积835㎡,生均3.1㎡,其中有新建教学楼一幢,占地面积640㎡,含有教室8个,办公用房12间,占地面积195㎡。现有课桌凳130余套,办公桌13套。教学仪器有自然,数学教具箱,地球仪、三球仪、行距问题演示仪各一件,现代远程教育电脑一台,电视机两台。学校有图书2000余册,生均8套,音,体,美教学设备基本齐全,并有100㎡儿童乐园一处。

【草滩小学简介】

草滩小学创建于1923年,原校名为“草滩寺小学”。起初由村民集资聘请先生伍志明在本村一所老庙院办学教书(图1)(现在为草滩艺苑,学生12人,教室是一所废弃的老庙,课桌是用泥台搭一页木板而成,板凳则是土垒

泥台,教师宿舍是两间僧房,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先后在此任教的有张开泉、张志正、丁应斐、王云生等。尽管办学条件如此简陋,但仍是人才辈出,第一批学有所成的有杨作成、杨文选、杨文侠等,这几位老先生文脉很深,学识渊博,能赋诗作画,信手拈来。在十年动乱期间,拆除老庙,新建一栋教室,学校更名为“草滩小学”。

草滩部分村社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各社先后设立村学。1975年,关庄社设立三年制村学,学生40余人,任教教师有张广平、张小平、张世文。1976年,吕山社立村学,学生10余人,教师:谯克忠。1977年,上庄设立村学,学生10余人。教师:赵四成。上述三所村学历时一、二年,先后撤并。

1976年,在村支部书记张世忠的领导下,各社集资摊派木料,土坯等建材,村民出义务工修建三栋教室,一栋教师宿舍。

1989年,村支部书记杨继存组织修建了学校大门(图3)、操场门、学校会议室、灶房,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活动设施,种植柏树,绿化、美化校园。

此时学校建设已初具规模,教师增至10人,其中一人公派,其余9人由村民聘请(称为社请教师或民办教师),薪酬由乡、村两级财政负担。学生已有210人,教室、宿舍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师资有所保障,草滩小学在文艺教学等诸多方面在全乡曾一度领先,办学开始走向正规化、规范化。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经过多年风吹雨打,校舍年久失修,大部分教室屋顶出现塌陷、破洞、漏雨等现象,有的教室屋顶还得用椽柱顶支。“晴天风尘嗖嗖沙迷眼,雨天教室水滩洗脚板”。这是当时教室破败情形的真实写照。

1993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杨继存等村干部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在当时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校址迁往村中心地带,以照顾到本村边远山区的学生。计划建一幢现代化的教学楼。村干部积极组织发动群众集资助学,并身体力行带头捐出个人全年工资300元,四处奔走募集资金。1996年,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矗立在草滩村中心,教学楼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层,总共24间,建筑面积达544平方米(图4)。这座耗资24万元的教学大楼在村委的直接领导下,村民慷慨解囊,捐款助学,由草峰建筑公司杨俊义承建。凝聚着全村人民财智的教学楼宣告落成。它开启了草峰塬教学建筑迈向现代化的先河。同年9月10日,教师节庆祝大会就在这座草峰塬第一座教学楼前隆重举行。1998年,村委组织协调,草峰建筑公司张志义出资,设计修建双层重檐式大门一座(图5)。1999年校长朱世虎在任期间,在教学大楼东西两面修建了一栋教室和一栋教师宿舍,教学楼前修建了两个扇形花园,购臵会议桌椅和教师办公桌椅,师生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村委出资购臵乐鼓等仪仗器具。2005年,校长杨继伟在任期间,修建了学校车库,安装微机安全门,办起了器乐兴趣班,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2006年,校长张明焕在任期间,向社会募集资金,进行校园建设,先后将校园地面进行了铺砖硬化,并对学生课桌椅进行了全部更换,打了一眼水窖,解决了因停水造成的师生生活用水问题,装配了教师洗浴器械,改建教师灶,植树栽花,绿化美化校园,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长沟小学简介】

长沟小学位于草峰塬中部长沟村境内,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现有学生145名,教师10名,设6个教学班,学校布局合理,教学设施完善。

该校创建于1925年(民国14年),距今已有83年的历史,是草峰塬建校较早的学校之一。学校的旧址原在庄底的五孔窑洞内,1976年7月搬迁到现址,后建成24间土木结构的平房。由于历时太久,学校早已风烛残年、破败不堪,2000年,在村委会的倡导下,村民及社会有识之士共同集资,建成两层全封闭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617平方米。

【陈洼小学简介】

陈洼小学前身是民国时公立“盘龙乡杏林庙初级小学”。校址在杏林庙,当时有教室6间,教师宿舍两间,教师两人,生源是陈洼、马湾、侯王、李庄、官庄等自然村。采用复式办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原有规模及编制。到了1958年,学校改为5年制小学,增加了几位名办教师。1972年,响应政府“把学校办到各个山头上去”的号召,陈洼大队在旧戏楼上泥砌土台,办起了民办村学,招收了一些年纪尚小的学龄儿童及带弟妹的孩子入学,这就截断了杏林小学陈洼大队的生源,于是陈洼大队和杏林大队酝酿分校。1975年,两个大队拆掉杏林小学,各自建立了学校,杏林小学一分为二,公派教师。陈洼大队民办教师及学生撤回与陈洼大队村学合并,正式命名为“陈洼大队小学”。合并后的陈洼小学占地面积15亩,教室14间,办公室两间,学生140余名。两年后又增盖教室12间。2003年,在政府、村民的关怀支持下,投资15万元,重新布臵修建学校。校园分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农区三个部分。教学区有教室18间,会议室2间,厕所5间(危房)。体育活动区有篮球架一付,单双杠各一套。学农区

有学农基地2.5亩,供学生劳动实习。在此期间,重新整修了围墙、大门、旗台、花园等,添臵了教学设施有双人课桌100套。会议桌12套,办公柜3个,圈椅10把,远程教育设备一套,手风琴一架,两箱一仪一套。

目前,学校编制教师9人,其中大专2人,中师5人,高中2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在校学生117人,设6个教学班,小学“四率”一直保持在100%。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所有学生全部使用免费教科书,免交学杂费,经费来源由国家拨付,以满足学校工作运转。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育人的办学方向,贯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树立“以人为本,进步就是成功”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使学校在管理和“三风”建设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2005年和2007年两次荣获上级部门颁发的“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奖,2006年和2008年两度荣获“文艺表演团体”奖。

陈洼小学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经验,带领全体教师努力拼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使学生成为校园整洁、环境优美,充满生气和谐的儿童乐园。

【丁寨小学简介】

丁寨小学始建于一九零七年,学校位于草峰镇下塬丁寨行政村,办学性质属于集体办学。办学前,成立了校墩委员会,由村民丁应学任校墩,徐建才、陈怀新等任委员。由校墩委员会商议决定筹备校舍,聘用教师。教师的报酬由校墩主持在全村各家各户摊派、收交。学生的课桌凳土台搭木版组成。从1907年3月至1918年12月聘任本村村民丁应学为第一任教师,其间有学生11—14人。校舍设立在古庙的一间房内。从1919年2月至1924年12月聘任外村村民陈怀新为第二任教师,其间有学生12—18,并由校墩主持,群众投工投料,在庙院内盖起两间教室。教师办公住在一间僧房内。从1925年2月至1930年12月聘任徐维涛为第三任教师,其间有学生18—20人。由校墩主持,群众投工投料,又盖起了两间教室,做了14套学生课桌凳,才有了集体的课桌凳。1931年到1949年学校先后有校长许廷左,张三真,陈文斌.当时教师由县教育局委派。从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当时有公派教师1人,雇用教师1人,由张自理为第一任校长。两个年级两个教学班。其间有学生21余人。从1953年3月至1955年12月,当时有教师2人,有郭七耀为第二任校长。学生增加到30多人,由群众投工投料,又盖起了两间校舍。做了十二套课桌凳。从1956年3月至1963年12月,吕世英、贺志效(镇原人)为第三、四任校长,当时有教师3人,其中公派1人,雇用2人。其间学生增加到40多名。从1963年到1965年12月陈维才任第五任校长,1966年到2008年学校先后校长有:蒙世侠、郭世英(白水人)、张忠福、陈占华、、陈占华(第二次)、丁英秀、徐维效、徐维宗、吕克琦、蒙连瑾、吕正锋、蒙连瑾(第二次)、陈显伟。

【杨庄小学简介】

杨庄于1937年创建杨庄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校名命为杨庄保国民学校。废止了以前家庭富裕人员的私学既无班次也无学年,学期不分,学生水平高低大小差别悬殊,教学内容多以《百家姓》等为主,教法只有背诵、训话等单一的方法。

杨庄保国民学校校址设在杨庄西头庄的窑洞里,有窑洞四眼,设两个教学班,教一、二年级,有教师两人,收学生44人,由孟泽安担任校长。生源主要来自杨庄、峁洼、马洼等庄的儿童,以培养学生“爱国、爱领袖”的情操。课桌以泥台顶替,黄土为粉笔,教师待遇微薄,教育思想陈旧。几经搬迁,总是窑洞、庙宇为校舍,土泥台、土板台为课桌,学生辍学率高,又几经停办、兴办。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学校教师,学校向工农开门,改变了学生结构,录收劳动人民子弟入学,教育管理民主化。1949年重命名为杨庄初小,1960年命名为杨庄小学,历任校长有郭战熙、孙玉堂。1970年杨庄有学校三所,附设初中部,易名杨庄学校,首任校长李效儒,学生268名,教师10名,历任校长孟宪良、张致华、郑效儒。罗河村学有教师一名,学生32名,教师张通平。下坳村学有教师一名,学生15人,教师武维恭。到1985年杨庄学校将小学班与初中班分开,初中班学生搬迁至新校址,杨庄小学下隔壁,命名为杨庄初级中学。小学班留在原校址,更名为杨庄中心小学。罗河村学、下坳村学撤并到杨庄中心小学。首任校长郑希君,历任校长有万治堂、刘建国,现任校长曾世浩。

杨庄小学更名为中心小学以来,首任校长郑希君,教育教学管理严谨,校风正,学风浓,教学质量名列全乡前茅,起到了中心小学的模范作用。

2004年撤并乡镇,杨庄乡撤并至草峰乡,更名为草峰镇,杨庄中心小学更名为杨庄小学。校长曾世浩以“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健康自信、乐观进取、具有合作创新意识、拥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才队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把关心人、团结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实质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的重大

策略,各项制度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质量不断上升,近三年名列全镇前茅,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岭后小学简介】

岭后小学创建于公元一九五三年,是一所隶属于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初级小学单位,(即小学一至四年级)。校址起始择于岭后村新庄社的山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教室是一孔窑洞,仅18平方米,教师1人,教师办公、生活一孔窑洞,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生17人,设一个年级(即一年级)教学。学生课桌凳由当时的教育部门调配点,其余有地方人民政府资助。从此,一所初级小学就诞生了。这所初级小学的创办人就是岭后小学第一任教师,即张维玺老前辈。他为解决当时岭后村的儿女就近上学,接受教育,上报政府,下联百姓,创办了岭后村的第一所初级小学。在这所小学任教的继张维玺之后的有丁发茂、张富科、张立志、张剩计、于英杰、张志平、张鹏飞、丁应秀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他们不辞辛苦,默默无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祖国的幼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72年全国掀起了大办教育事业的高潮,岭后小学的学生人数增加到58人,教师2人。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农村办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在当时担任校长的丁应秀老前辈的争取和当地村民干部积极协调下,重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塬面新校址,通过政府拨款,村民捐助的方式,新建了一所塬面现在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新建砖土木结构的教室、办公室200平方米,并修建了体育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购臵了简单的体育活动器材,进一步完善小学阶段体育活动项目,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奠定了物质基础。到了1974年改制成为一所五年制的完全小学,学生人数增加到76人,教师人数增加到了6人,其中公派教师1人,民请教师5人。

1999年,国家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岭后小学校容校貌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集万民之力,大打普九攻坚战役,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方筹资,对原建的土木结构的房屋重建,新建砖木结构的教室三栋,教师办公室及其生活用房一栋,共计400平方米,厕所80平米,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有学生102人,教师8人。在这些年间,学生的课桌凳得到不断的更新,教师的办公条件也得到相应得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2005年,国家实施“百亿工程",给学校配臵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模式一、二,合计投资1.6万元,从而大大加快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步伐,优化了教育资源,缩短了教育教学差距,缩短了学校教育教学于现代教育的距离,为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和教育大发展又一次夯实了物质基础。为此,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学合格人才,在2006、2007年开展的青少年书信大赛中,有五年级的张亮亮、张菲菲同学荣获崆峒区赛区小学组省、市、区级等优秀奖。

岭后小学为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设施,于2008年春季一次投资5000元,购臵办公桌5张,椅子10把,及其教师生活用品,使学校的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总之,学校诞生至今经历了55年的风雨考验,为岭后村农民培养了600多名合格的和优秀的小学毕业生,输送他们进了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如今他们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做贡献。如张重洲(白银银光厂党组书记)、张占科(146队正科级干部)、张亦文(崆峒区资格委员会主任)等。我们坚信,岭后小学在不断发展中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马洼小学简介】

马洼小学创办于1956年,当时学校地处马洼村马洼社弯弯院子,学校办学规模很小仅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有教师1人,学校第一任校长郑神周。1965年,学校迁至马洼村张渠社,当时为马洼初小,学校设一至四年级,有教师两名,校长郑有仁。1969年学校由初小升格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72年学校迁至马洼村马洼社(即现在的校址),校长蒙荣华。1974—1976年校长孟宪良。1977—1980年校长马文忠。1981—1985年校长孟宪良。1986—1989年校长余效彦。1990—1997年校长郑清礼。1998—2000年校长冯元亮。2001年至今校长慕信。2008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94平方米,有教师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学校开设6个教学班,学生84人。

马洼小学从创办到现在已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近年来,学校树立敬业、奉献、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秉承“勤学、守纪、团结、奋进”的校训,不断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管理为先导,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以教改科研为重点,使教研系列化;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使育人观念现代化。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马洼小学将阔步向“办学有特色,管理有特效,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现代化新型学校的办学总目标迈进。

【峁洼小学简介】

峁洼村小学位于上庄社中部,座北向南,学校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有学生172人,来自周边10个村社,有6个教学班,有教师9名。

该校创办于1956年,校址在峁洼村上庄社的一窟窑洞里,时有教师1名,学生20名,国敝民穷,学堂设施甚为简陋,学生桌椅皆为泥墩土台。1959年由于学堂窑洞破敝不堪,裂痕斑斑,学堂移至峁洼村大队部的2间土坯房里,学生人数达到50多人,有教师2名。1966到197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遭到空前浩劫,学校成了反动分子的集会地,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教育成果毁灭殆尽。1976年秋季,村干部殚精竭虑,奔死呼告,发动群众,修建新校,在上庄社辟出平坦塬地15亩作为新校址。群众积极响应,倾力襄助,投工献料,修建土木结构校舍24间。1977年春季,学校再易其址,迁至新校,学生人数达到260人,教师8名,有5个教学班,并成立戴帽初中。1978年,初中撤并至杨庄中学。1992年,危房改造,由政府斥资,翻新,拆建校舍28间,2002年,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全体老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要旨,教育质量大副提高。2005年,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该校有98名学生受此优惠。2008年,国家在全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党的恩泽惠及千家万户,学生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强烈的地震波使该校2栋土坯房受损严重,成为危房,政府拨款20多万修建校舍14间,为砖混结构坚固耐用,宽敞明亮,办学条件大大改善,2008年秋季入学,撤并郭刘小学,祁段小学,学生转入峁洼小学,学生人数达到175名,设立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教师10人。

学校自创建之初,历任该校的校长有:1956—1958郭世英、1959—1966张廷瑞、1967—1976白治业、祁志俭、1977—2008徐维宗、张正贤、李效儒、张忠烈、孟宪良,张致华,王耀发,万治堂、刘雄文等。

在历任校长精思笃行,克勤克俭,严谨治学的率先垂范下,学校形成了爱岗敬业,孜孜以求,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和勤奋刻苦,力争上游的良好学风。曾受教于峁洼小学,先后考入西北师大,新疆民族大学、陇东学院、山东石油大学,平凉师范等高等学府的有:郭丽、雷丽、郭维峰、张清奎、张作林等。他们有的已就业都市,有的已反浦政土,用智慧去谱写人生的华章,用热血去反沃伟大的时代。

【潘城小学简介】

潘城小学前身是原土桥村1932年设立的康寨私学,当时校董康彦鸿,全校有8名学生在1个班。1965年撤并到潘城村王沟社,改名潘城小学,全校有5个年级,4名教师,125名学生,先后有贺志孝、郑光明、赵兴科、许世明任校长。1977年潘城小学因为生员增加,校舍紧张,搬到现在的校址,隶属平凉市杨庄乡政府管制,迄今为止先后有张作义、刘建国、王治虎、刘小义、曾世浩、万治堂任校长。现在的潘城小学占地面积4002平方米,建筑面积295平方米,其中有砖混结构教室4栋,共计26间,生活用房7间,厕所8间40多平米,存有图书1850册,各类教具26件,远程教育设备1套,达到有史以来的学生上限。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新增学生课桌凳等基础设施,先后在潘城小学上学的的科级以上干部有,平凉市公安处处长曾占虎,平凉市宣传部工作的康生义,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工作的康仲义、曾世彩等。

【曾湾村学简介】

草峰镇潘城村原名土桥村,曾湾村学始建于1951年,当时刘生元任教员。1969年因为教员紧缺师生撤到康寨村学。1974年有创建了曾湾村学,当时教师2名,学生68名。2004年撤并到现在的潘城小学。

【十庄小学简介】

十庄小学起初成立于1956年3月1日。当时校址设在十庄村黄渠社的一个窑洞内,设教学班三个(一、二、三年级),教师是本村两名民办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是一所初级小学。历经十多年的沧桑,于1967年从窑洞内迁至十庄大队附近,设教学班4个(一、二、三、四年级),教师是附近大队的几名民办教师;教学用房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比以前有所改善,办学条件也相应有很大提高。

1994年9月迁至新校址,校名为“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十庄小学”。学校现在坐落在草峰镇十庄村,平镇公路的北侧约500米处;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95平方米,操场1800平方米;教室及教师宿舍共四排24间,其中教师宿舍六间,全部为砖木结构。学校在职教师10名,其中党员3名,取得大专学历的2名,高中以上学历的8名,学历合格率90%以上,取得小学高级职称的4名,中级职称的5名。有两名年轻教师进行了继续教育培训,并获得了相应的证书。学校有较健全的管理机构,校长一名,教导主任一名,有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等。

近几年,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下,有计划的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培训,与临近学校组织联宜活动活动,大大加强了我校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而且,镇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假期,为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丰富了教师的假期生活。

十庄小学自建校以来,为十庄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输出近七千名学子,为社会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各方面人才;尤其在近几年时间里,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加大教学投入,兴建校舍,重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为初、高中输出了一大批人才,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社会及十庄人民的赞誉。

【张寨小学简介】

张寨学校始建于1937年3月,办学性质属于集体办学。办学前,成立了校墩委员会,由村民张注民任校墩,张自建、张效连、张光明、张怀真任委员。由校墩委员会商议决定筹备校舍,聘用教师。教师的报酬由校墩主持在全村各家各户摊派、收交。学生的课桌凳由学生自备。从1937年3月至1940年12月聘任本村村民张自修为第一任教师,其间有学生4—8人。校舍设立在古庙的一间僧房内。从1941年2月至1945年12月聘任外村村民周文章为第二任教师,其间有学生6—12人,并由校墩主持,群众投工投料,在庙院内盖起两间教室。教师办公住在一间僧房内。从1946年2月至1949年12月聘任山毓秀为第三任教师,其间有学生10—20人。由校墩主持,群众投工投料,又盖起了两间教室,做了12套学生课桌凳,才有了集体的课桌凳。解放初,1950年学校被平凉县教育局批准为“张寨初小”公办学校。当时教师由县教育局委派。从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当时有公派教师1人,雇用教师1人,由王廷显为第一任校长。四个年级开设两个教学复式班。其间有学生30余人。从1953年3月至1955年12月,当时有教师2人,有安希龄为第二任校长。学生增加到40多人,由群众投工投料,又盖起了三间校舍。做了十二套课桌凳。从1956年3月至1963年12月,祁志俊为第三任校长,当时有教师4人,其中公派2人,雇用2人。其间学生增加到60多名。从1963年到1966年12月由张治华任第四任校长,期间有教师4人,其中公派2人,雇用2人。1967年张寨初小被平凉市教育局批准为“张寨小学”。由张治华连任校长持续到1974年,其间开设5个教学班,有教师6人,其中公派2人,民请4人,学生增加到120多人,由村委会主持,新建教室3间,教师宿舍3间,增加课桌凳150余套。从1975年2月至1976年12月由张步学任第五任校长。期间有教师7人,其中公派2人,民请5人。学生增加到150多人。从1977年3月至1990年12月由张佐儒任第六任校长。期间有教师9人,其中公派2人,民请7人,学生增加到200多名。1978年2月,校址从古庙搬迁到张寨村水桃社。新盖起教师2栋,教师宿舍1栋。从1991年3月至1994年12月由许世明任第七任校长,期间有教师10人,其中公派3人,民请7人,学生增加到210多名。从1995年至2005年12月由何继发任第八任校长,期间有教师10人,其中公派7人,民请3人,期间改建教室4栋(24间),购买课桌凳60余套,增建教师宿舍1栋(6间)。从2006年至今由王耀发任第九任校长。期间有教师10人,学生200余名。

纵观学校的办学历史,培养了无数人才。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在教育界以及各条战线,有不少大学生、讲师、教授、工程师,为国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者,不胜枚举,如今又在培养着新的一代。

第八章教育人物

第一节立传人物

【郑濬】

郑濬(1870----1939),字哲侯,杨庄乡夏寨村郑家漥人。

父名文永,一生务农;母苏氏淑嘉温惠,东郊徐家园人。生子五人,长即濬,五子济曾任红水县长。

郑濬幼年时家贫困,聪慧好学,读私塾时抽暇帮家耕种放牧。14岁就读柳湖书院,因无钱上灶,自炊攻读,文章盖群童。18岁应试未中,随回原籍边教学边苦读。25岁食廪饩。

清光绪庚子、辛丑(1901)并科考试,郑濬以《政在养民义(议)》考取第十名举人。论述为政养民。鞭笞为官自养:“尧典备载行政之事,而政之一字,则深没其文;舜典间言养民之道,而养之一字,则未揭其义。至有附二典之后以补二典之阙者,惟夫岂不知养民者,而禹尚以是戒之。何哉、该当是时,四凶虽诛,其余党尚未尽剪除。凡左氏所谓冒于贿如饕餮者,尚皆拥井牧之任,大抵不以政养民,转借政以自养;以廉俸为不足养,浸假而削民膏;以正供为不足养,浸假而朘民脂。直视朝廷之政为养官而设,非为养民而设者。禹之斯言,盖为若辈下针砭也。彼蔡沈不识其意,谓大禹斯言专为禹告,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盖养民一语为舜言之,实为臣舜者言之;为一时臣舜者言之,实为万世臣舜者言之。俾天下万世知有政者,有政政者;有民者,有民民者。政政者何?民是也。民民者何?养是也。苟为民,安用政?苟不养,安有民?后世曰为政,曰行政,不过侵渔斯民已而;曰秉政,

曰行政,不过威福斯民已耳。至问其所以养民者何如?则寒不能为之衣,饥不能为之食,不能为之工以瞻其器用,不能为之贾以通其有无;困也不能为之苏,贫也不能为之富。吁!是乌足与读《禹馍》!”

郑濬留意地方,兵燹后搜求遗迹于斷碑残碣中,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纂成《平凉县志》手稿2册以资政。

清末郑濬被清廷委为四川直隶州州同,赴任不久即值辛亥革命成功。返平后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21)11月,中国国名党甘肃支部平凉分部成立,郑任部长;同年平凉县议会成立,郑又当选议长。民国2年5月出任甘肃省议会秘书长,兼任国民党甘肃省支部创办的《大河日报》总编。当时甘肃督军张广鬻官卖爵,排除异己,挑拨回汉族关系,欺压人民,郑濬常在报纸上予以揭露。张大怒,密令便衣乘夜间在郑回住所的路上,加害于郑,一泄其恨,郑濬不为恐吓所屈,仍口诛笔伐,联合倒张。

民国2 年甘肃省教育司任命郑为省立第二中学(现平凉一中)首任校长,郑到任施行新学制,定中学修业期为4年,聘用德高望重者任教,筹集资金补葺校舍,民国3年(1914),l柳湖遭兵侵扰,郑多方周旋,迁校址到旧考院(今平凉一中校址),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民国4年(1915),郑濬任环县知事。这年天降冰雹,牲畜打伤无数,农作物被打毁,乡民无食,遮道而哭,濬睹此情,得知国仓存粮百石,即考虑边放赈边上报,如上面批准则好,如不批准,就用自己的薪金分次补赔,便立即发放救灾。管仓官吏拦阻说:“需先请示,批准后再发放,否则以擅自发放论处,轻则革职。”郑答:“人一日不吃就要饿死,灾民忘食若岁,如待批示下来,则灾民早已饿死了。出了事有我担待。”这次放粮救活乡民甚众。结果放赈呈文得准,民众称颂。环县地广人稀,地瘠民贫,常有土匪窜匿劫,郑设法诱匪首郑青山伏法,境内得以安宁。3年任期满后,乡民赠万民伞,并树碑记颂。

民国12年(1923)8月,郑濬当选为甘肃省参议员,赴京参加选举。时值曹锟贿选,派人给郑送金,郑不受,加贿,又不受,并说:“郑某不受不义之财。”其后,任甘肃烟酒总办兼甘肃省银行行长、甘肃道尹、甘肃省民政厅厅长。所至奉公便民,以剔弊除害为先务。总办甘肃烟酒时,曾罢免卒吏中之苛索中饱者,商民颂德,税收增加。

民国17年(1928),进步人士刘心安、胡师文、王建勋、朱静安、潘怀宗等人被捕,郑与李翰、吴锡龄舍财奔走,拼力营救,终得出狱。民国18年(1929)大饥,濬首倡平粜法,自定规程,以每斗粮米减价二成出售,购者每人日限一斗。有拿钱买不起一升粮米者,收钱给粮一斤,整日坐视监督至月余,得救之人难以数计。民国27年,市西农村受灾,濬购油渣10多万斤三给灾民。有好事者问濬为何不给粮米,濬说:“油渣用救济民,非饥民不食油渣。若换成粮米,有狡黠者会从中牟利,我也支付不起。”

郑濬深感宦海浮沉,致仕归家后一心向佛,在夏河县拉布愣寺受戒皈依佛门。在平凉城内南后街创建佛赖精舍暨大雄宝殿五楹,又建藏金楼、讲经阁、僧房、厨库。曾赴舟山等处请来僧人成立佛教会,念经说法,精修弥谨。先后出资补葺崆峒山佛寺,在天台山和狮子顶建佛赖寺,一时信佛者众,有“佛化平凉”之势。

郑濬染食大烟,后遇戒烟,有人到其家宣传,濬让家人打开箱柜,尽出存烟和烟具,全部交出。烟瘾发作,郑烦躁不安,在家中转走至腿肿,终于戒烟。

郑濬晚年住进东关举人巷,有杜某开药铺,曾收蕃人假币,被县府捉去问斩。杜家人求告郑濬,说明原委。郑亲自到县衙问县长:“杜某的事给弄清楚了吗,就要杀人?!县长无奈,将案转交郑濬审理,并将案情上报。不期,蕃人制造假币的事发,该案不审而明。杜某出狱后到郑家门前叩头至出血。

濬妻范氏,生六女而无子,后过继一族侄为子,因故出走无消息。郑濬一生简朴,死后依其嘱,简葬于城东宝塔之南台地上。

第二节简介人物

【杨俊清】

杨俊清,生于1975年,草峰人,平凉市建筑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草峰投资近20万元修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1995年,杨俊清发动公司职工为草滩小学捐款6万元。1996年,修建明星小学时,解决2万元的材料费。1998年,鼓励公司职工开展“捐资建校”活动,累计捐款11万元。在草峰中学教学楼修建过程中,他的建筑公司垫支80万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节表录人物

第四节名录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