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黄宗植

(吉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吉林长春l30051)[摘要]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理论;其实践方法主要有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斯里特总结出的五种多元文化教育实施方法。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受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的侧重点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上有较大差异。尽管如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重视女性教育和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方面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其实践

1.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及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当时的民权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种族和民族提出了很多教育平等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观点;学校要聘用更多的有色人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以使孩子们看到本民族人士成功的例子和榜样,等等。随后,美国的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残疾、同性恋)纷纷申诉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教育

机构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作为回应,政府。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产生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逐渐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现已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呢?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

根据以上定义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它将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残疾等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它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不同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而不是生物形态上的不同,是导致不同

文化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文化上的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该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尽管对弱势群体公开的歧视已不多见,潜伏的偏见、低期望现象还时时存在,而且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育工作者能够和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创设一种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6)学校应该教授弱势群体学生在社会取得平等地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上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的理论。

3.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二是斯里特的文化/组织类型。班克斯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贡献法是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及其他与民族有关的因素,加进到特定日子的活动内容和特定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添加法是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其他内容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情况下加进课程中。转化法是将课程结构和目标予以改变,以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其他不同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社会行动法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到社会活动技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社区。

斯里特总结出五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人类关系法是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合作,改善各民族、种族、宗教组织及其他群体组织成员

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是学校对应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教育教学。单一群体学习法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一个特定群体,整个课程只反映这个群体的立场、观点。多元文化教育法是运用班克斯和其他人的理论改变课程和机构,以促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社会行动计划,参与改善社区的文化民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斯里特认为,上述五种方法中,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区别

1.受教育对象和办学形式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它不仅针对弱势群体学生,还针对优势群体学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准确点说是限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举办独立的少数民族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则是多种族多民族学校。

2.教育手段侧重点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极为重视文化对应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施

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注重政策倾斜和行政手段。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类型有较大差异。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引用最多的学习类型是场景依赖型和场景非依赖型。场景依赖型学生对学习环境高度敏感并受环境影响大、社会技能发达、喜欢“目睹(旁观)”学习、采用已组织好及已给出的知识等。场景非依赖型学生利己而不关心别人、社会技能发展差、喜欢独立思考和学习、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等。

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学习类型和一定的文化有关,如墨西哥裔美国人比较倾向于场景依赖学习。当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类型相适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对学校的态度明显改善,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西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举例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跨文化交流技巧会影响课堂教学。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一些问题,在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率直”,而另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笨拙或粗鲁”。处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他们利用不同文化“透镜”的结果。例如,教师说某一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家长可能说这个学生太离群;家长对教

师提出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可能说这个家长对学生的学业不关心。

3.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及政策不同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强调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强调尊重其他族群的传统文化,但更多是只把它作为对少数族群学生实施教育的桥梁和手段。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有力和活跃的部分,因此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及政策能够说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依照相关法律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媒介广泛使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从小学至高中甚至到大学都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应有的地位。如在北美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获得英语能力的桥梁。如美国的新双语项目于1963年在佛罗里达州DADE县CORAL WAY小学开始实施。这个项目的成功导致了其他双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和其他州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双语教育项目遍布13个州,共有56个地方项目,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西班牙语一英语项目。2O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对双语教育的第一次政治冲击。一些人提出警告,如果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会促成加拿大魁北克式的分离主义倾向。1988年美国“双语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将双语教育年限限制为3年。

虽然在美国有不少双语教育模式(转化模式、发展模式、双向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等),转化模式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主流。双语教育转化模式中,所有课程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同时教授英语课程,待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熟练程度后,转到只用英语教学班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单纯用英语教学,只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其尽快适应用英语教学。上述两种模式的目的是尽快用英语同化学生的原有语言。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实行较为开明的语言政策。1996年的官方语言法规定,在联邦双语区和有较强双语服务要求的地方,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1988年,参众两院通过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受之影响较大的领域是非官方语教学。尽管加拿大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保护语言权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语相对于英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相对于法语和英语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平等地位。

三、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1.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试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内容是学习和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英雄人物等民族常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理论。活动开展的范围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活动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从小尊重

和欣赏各民族不同文化,达到民族大团结。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多元文化教育,其方法类似于上面提到的班克斯的课程贡献法和添加法。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并将其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非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所有学生。通过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理念教育,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要创造条件,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内容逐渐渗透进学校各门课程中。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该反映各民族经历,各民族观察问题的不同立场、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课程如果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会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也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观察事物。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仅有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提到多元文化教育,并在音乐课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我们应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出发,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反映多元文化的内容。例如,将不同文化群体(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作者的作品及反映这些群体生活的作品收进语文课教材中,使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课程中。通过上述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重视女性教育

女性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更多是由社会因素而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儿童从小开始根据社会既成的标准,按照大人们的期望进人性别角色。在学校,女生相对于男生,受重视程度及得到教师的期望值低,在实验课和课外活动中男生处于主导地位,在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等专业女生比例偏低。在社会上,女性受歧视、地位低、从事的职业薪水低,针对女性的暴力活动经常发生,女性承受工作、家务双重负担等。在男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行”与“不行”的标准是由男人来定的,女性的所谓的“不行”就是不符合这一标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保障妇女权利、实现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一定的差距,上述西方国家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在我国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中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如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女童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等。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应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重视女性教育。

学校的课程要反映女性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相关的概念,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女性形象,教会学生从男性及女性的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使男女学生同时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参加课堂讨论和其他活动,要注意实施适合女生的教学方法。

3.重视贫困家庭学生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贫困家庭学生与中产阶层家庭学生相比占有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加上饥饿、家庭学习环境差、教师期望值低等原因,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率高、学业成绩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生家庭的贫富差别在拉大,一些贫困家庭孩子由于经济原因失学。总之,农村和城市、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之间占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中尤为突出。要采取措施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办好农村教育,缩小其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要千方百计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教育工作者要对来自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降低对贫困家庭孩于的期望值,更不能歧视他们;在学校课程中要增加工人、农民的生活经历,多反映他们的需要,要与农村实际相联系,使包括城市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实际。

除此之外,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发展及文化对应。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忽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我国重视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教育具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传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学校除教授民族语文外,要教授民族历史、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要坚持现行的双语教育政策,允许少数民族

学校根据当地的语言环境和群众的意愿选择双语教育模式,学好本民族语,同时学好汉语和外语。

我们应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学生的不同学习类型,注意文化对应,采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西方文化史期末复习经典论述题

1、西方文化的内涵 1)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要地表述为:第一,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学、建筑、艺术、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内的希腊罗马文化;第二,以虔诚信仰为核心的犹太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第三,给欧洲社会带来风俗习惯和民主传统的日耳曼文化;第四,伴随着商业交往、宗教热情和殖民冒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所以,在东方人的观念中,西方充满着浪漫与理性、热情与虔诚、冒险与智慧。 西方文化通过不同文化的“杂交”和相互否定而产生出新的文化性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自我超越。 2)当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目的理性或技术理性)为中心的现代工业文明相随,但逐渐暴露出重理轻文的偏颇、快餐文化的消极、拜金文化的媚俗。 2、阐述地理特征与希腊精神塑造间的关系 城邦林立的松散状态培养了自由独立民主的精神,同时,容易导致内战。 临海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海洋民族的冒险精神,同时,为反抗权威准备了随着得以出逃的出海口。 3、为什么基督教从非法的地下组织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1)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交通便利,使用希腊方言更容易沟通感情2)罗马文化活力逐渐衰退这就为新的宗教的思想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3)基督教是多种思想和精神因素相结合的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根本特点(这是他的内在吸引力) 4、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1)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源地,又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心脏地区。从文化渊源上,这里保留了古罗马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他们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古代罗马人的后裔。 2)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贸易很发达,这就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3)作为资本主义的最早诞生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4)新兴资产阶级包括经济上成功的实业家、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过去的新要求,用手中的钱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追求。城市生活还造就了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思想活跃,自由化倾向严重,是中世纪敢于冲破旧秩序束缚的那群人。 5、19世纪后半页欧洲为何会掀起现实主义思潮该思潮的文艺主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质财富与经济萧条并存,西方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缓慢进行的社会改革与速度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心态交织着乐观与悲观,希望和绝望的矛盾。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也逐渐暴露出其虚假造作幻想化及过于重视个人情感的弊端,人们开始感觉到必需要回归到“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真实”的问题思考上去。“理性王国”幻影消失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其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思潮由此诞生。 文艺主张为1)、以真实的细节表现生活2)、以下层人民及劳动人民的题材作为创作素材3)、科学的对生活进行反思 6、简述古希腊瓶画风格的演变 1)、希腊花瓶最早的风格被称位“几何式”,这种风格的瓶绘主要依赖于直线和诸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基本图案的重复。 2)、公元前8世纪末开始,动物形象作为一种更受喜爱的装饰出现在希腊花瓶上,并迅速取代了原来的几何图案。因为有些动物是来自东方异域的野兽,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东方风格时期 3)、一个世纪后,动物图案开始让位于以黑色造型技法绘制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这样称呼,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学习体会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学习体会 陶剑华 一、培训简况 经学院和分院安排,本人与本校其他12位教师一同参加了2011年度第二期西安“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培训由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和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主办,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由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托马斯?胡格教授主讲。此次培训主要是为了深入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二、德国职业教育情况 胡革教授以他所在的巴符州职业教育为例简单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笔者将其介绍的内容归纳整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双元制”下三个主体关系。“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企业向就近的职业学校输送生源,学校学生已是企业雇员、是学徒,学校是企业的服务者。(2)学情。据胡革教授介绍,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新生入校后的前半年主要是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学习,而非专业课的教学。学生在一周五天的学习中,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3)教学特点。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教学,即在一个项目下,由4-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 三、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法 通过胡革教授几天的讲授,我们亲身了解到了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新教学方法。胡革教授强调学生的学习循环,即“学生个人独立进行工作——小组(团队)意见交换——保证结果”,每一学习阶段均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独立工作阶段可以采用关键词卡片、观点站位法,小组(团队)意见交换可以采用拓展小组法、旋转木马谈话法、搭档拼图法,最后结果要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下就这次所学到的教学法进行简单归纳。 1.可视化 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增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典型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精神”,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历史课程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美国注重加强社会政治环境建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塔、罗斯福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独立纪念碑、航天航空博物观等全部免费开放,全国各地博物馆星罗棋布。建筑物的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各种建筑物处处都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到处都渗透着美国“意识”。(2)实践性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政府和社会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性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能力。 (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国会、政党、教会、学校、企业、社区等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重视个性的发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传统和底蕴。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德国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管理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始终与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和外交政策等重大问题保持一致,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其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的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国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德国是多教派并存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以宗教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学校中。宗教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上有重要作用,通过宗教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3)利用大众传媒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德国高校特别重视网络建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读后感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系统地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情”。 ——斯宾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生活空间以及学习和教育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一切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方式方法都值得学习。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主流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一、认同的观点 1、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仅仅视为未来的劳动者,而应视为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是让从业者被动地适应外界的变动,而是主动地塑造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卓越的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而有意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可以增加从业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的筹码,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职业学校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重视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还

要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2、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利用职业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书中还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如何利用学习情境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强调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中应坚持“科学性”和“人本性”的原则。学习领域设计给予教师的“自由空间”要求教师根据地区和企业的情况自己开发学习情境,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行动导向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行动导向学习组织形式之一的项目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行负责地、全身心地投入实施较大的、完整的设计方案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完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果,学生要把不同专业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的跨学科性,所运用的知识、解决方案以及学习的结果都会涉及多个专业知识领域,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联系工作实际 斯宾塞曾说过: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有系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情,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事情。《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中的观点、思想和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 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究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由于20世纪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由于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多元文化教育风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则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如文化多元理论;英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 (一)多元文化教育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性的三次移民浪潮导致的社会变革就是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已不多见。由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特别是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族群语言与文化的保护意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权力的意识的觉醒,直接对西方国家20世纪初形成的同化主义和融合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政策提出了挑战。20世纪后50年,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James A.Banks)将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1)前期阶段(The Precondition Phase) 班克斯认为,民族复兴运动一般发生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社会中。在这些国家里,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于统治族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受到歧视与雅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实行种族歧视社会的日益瓦解,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在各个领域争取平等待遇与公平发展机会的呼声,政府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也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缓和社会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日益紧张的关系。 (2)初期阶段(The First or Early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首先,种族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公开化、社会化,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意识强化,往往以“我们与他们”来加以区分。其次,少数民族在抗议统治民族的示威与活动中,在寻求新的族群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少数民族开始寻求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设法使其合法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容易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加上一些虚构的幻想,并从某种单一的原因,一些极端的观点、立场来阐释复杂度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社会历史与现状,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族群关系紧张的唯一原因。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西方文化史》

一、古代篇 第一章古代希腊文化 一、希腊的地理环境 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耕地不足,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矿藏资源匮乏,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航海业和海外商业贸易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还是需要以农业为基础。 希腊半岛的这种山区地形,交通不便,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城邦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政治统一进程。 希腊地理的山区特性使得希腊的统一进程极为不易,难于真正达到统一,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争霸的方式建立不同城邦之间的政治联系,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从过去的军事民主制时代遗留下来的民主风气小国寡民的城邦中得以留存,甚至发扬光大。同山区物产的贫乏,不利于城邦之间的经济交流,只有跨过海洋与其他地区进行商业贸易,客观上加强了希腊半岛与欧亚其他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 二、欧洲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分为两个阶段: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 阿卡亚人入侵说。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外族入侵是米诺斯文明毁灭的主要原因。迈锡尼文明及其灭亡 2、迈锡尼文明,这一文明以迈锡尼、梯林斯等城邦为中心。 迈锡尼文明是克里特文明的继续和发展,其位置处于南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文明的创造者是来自欧洲的阿卡亚人 三、古典时代希腊城邦政治与文化特征 1、▲城邦的定义:形式上,即一城一邦。 本质上,与现代国家相比,城邦的特征:一、从规模上而言,它们只是刚刚从较为原始的部落公社时代转变过来的小国寡民的政治实体,一般都以某一城市为中心,周围环之以范围有限的农业灌溉区域。二、 具有原始氏族公社时代的民主制遗风。比如王权远非专制的,要受贵族群体的限制,甚至有些城邦实行的是平民民主制度,如斯巴达、雅典和早期的罗马。三、城邦 时代的阶级关系带有很浓重的氏族时代的血亲遗存。四、城邦的公民权属于本城邦自由民,外来者只能处于附属地位。这带有明显的氏族时代家族制遗风。五、城邦的治理一般都是由国王和贵族合作进行,还没有出现职业化的官吏队伍和职业化的军队。六、一般都是执行兵民合一的制度。 A、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或军事民主制时代,公元前11-9世纪之间) B、古风时代(城邦形成及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C、古典时代(城邦民主政治繁荣的时代,约公元前510-前323年) D、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没落时期,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 (二)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文化——以雅典为例 1、(1)民主制度,西方的直接民主制起源于古代希腊,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则是古代希腊的典范。经过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终于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 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摘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带有方向性的改革措施,也是解决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合作。因此领域内专家和学者对其研究非常广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切入点,深刻探究了德国双元制的各个维度。梳理国内外对德国双元制研究的主要脉络,归纳其主要特点,是进行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国内;国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概述 德国的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涉及到职业教育政策、法制、社会环境、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成本与收益、考核要求、培训与教学理念等方方面面。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上,以“德国双元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 1979 年至 2011 年共检索到期刊文章231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学位论文0篇。发现国内职业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予以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此后,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及试点单位的一些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开始较多地发表文章,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模式、特点、作用及借鉴等进行研究探讨,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我国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著作相继出版,形成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其中,公开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例如,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的雷正光编著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该书系统分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结构、教学与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借鉴其合理成分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它让我们了解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构以及教学与培训的特色,为我们合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供了启示。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是国家教委职教中心研究所余祖光写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与展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第12期)一文,文章回顾自1982年以来中德职教合作14年取得的成果及展望。 由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的《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背景、管理与教育机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师资培训及考核等进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汉族自形成之日起,便与周边的民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合。汉族与周边民族大至形成了以南北冲突为主,东西交流为辅的基本格局。所谓南北冲突,主要是指汉族与北方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以及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南方的楚、巴蜀、滇、越等地区的其它民族虽亦有不少的冲突,但不及北方之剧烈。所谓东西交流,主要指汉族与西方的印度等国和诸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传为主线;东边则指与日本、朝鲜等国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鉴真东渡和日本谴唐使来华为主线。汉族与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在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奏出多元文化变奏曲,正是这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和交响乐中的旋律和乐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闪烁奇光异彩的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尤其是“体大虑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产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但赞叹之余,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一个战乱频仍,腥风血雨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中国“美的成就最高”(宗白华语)的时期?甚至成为整个世界古代文论的一个成果卓著的时代?这个问题富于挑战性,学者们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若干次大的民族融合过程。其中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冲突最剧烈的时代之一,北方的鲜卑、氐、羌诸民族甚至长期占领中原,建朝立国: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建立政权,316年灭西晋,国号赵,史称前赵;329年羯族政权灭前赵,建立后赵,曾领有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357年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领有广阔的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至淮河,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对峙,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多年。自西晋灭亡到隋统一这二百多年中,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冲突和战争,演成了多少惨烈的悲剧!铸就了多少康慨咏歌:祖狄北伐,中流击楫;淝水之战,草木皆兵;侯景之乱,满目疮痍……。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剧烈冲突,又引起了汉族与南方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在这期间,汉族的地主政权偏安到南方,把北中国的人民完全丢给敌人。在外族统治,烧杀恐怖下的汉族人民,也纷纷向长江和珠江流域逃亡,如‘永嘉之乱’,‘胡人’杀‘晋人’不下数十万,‘中州士女’避乱南迁者十居六七,号曰‘渡江’;……由于民族的移徙,东南的东瓯、杨瓯、百越,四川的〖CX2〗〖SX(B-*6〗〖HT7,4”〗宗〖〗目〖SX)〗〖HT4”SS〗〖CX〗族,西南的苗族等等,便与带着高度生产技术、高度文化去的汉人,发生了更频繁的接触;以后在争夺自然条件或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或步步后退,或渐次成为‘汉蛮杂居’的状态。然而,这最痛苦的时代,却成为“美的成就最高的时代”。这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世,却恰恰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哲学思辩异常深刻活跃,文学艺术大踏步前进,文艺理论收获最丰的时代。在文学上,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新文体的诞生;五言诗的成熟,尤其是“声病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体格律诗的开端,堪称“诗歌史上的壮举;而以《文心雕龙》、《诗品》为代表的文艺理论的繁荣,甚至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理论高峰!常常令学者们大惑不解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这战乱频仍,生民涂炭的时代,却偏偏成为文化繁荣,文论昌盛之时?学者们就此曾做过多种探讨,提出过许多看法,但很可惜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人们忽略了,即:这时期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及其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包括南北东西交流),这是促成这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重大因素。而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就恰恰产生在这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 吕振羽先生指出:“由于这时期民族大同化和各民族关系交错的结果,在汉族,从人种上的体质、面貌、生产技术、生活习惯,以至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方面,都加入了其他民族一些成分,有着不少的改变;同时,其他各民族在人种和文化内容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汉民族的一些成分。吕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汉民族在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

西方文化史试题

西方文化史试题 一、填空 1、《俄底浦斯》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2、喜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时唱的歌)。 3、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爱与智慧)。哲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本原问题)问题,它包含两个问题:(本原是什么?)和(本原生成的原因?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4、西方哲学的始祖是(泰勒斯),他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8、被柏拉图成为“学园之灵”的是(亚里士多德)。 9、爱非斯学派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第一次提出了(逻各斯)概念。 10、爱利亚学派的最大代表是(芝诺),他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存在)。 11、荷马的两部伟大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2、古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 13、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 11、古希腊哲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一与多)和(动与静)。 12、原子唯物论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3、普罗泰戈拉的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命题是(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提出的哲学方法是(问答法)和(下定义) 15、古希腊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作是被称作处女宫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为了纪念女神(雅典娜)。 16、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是(米洛的维纳斯)。 17、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18、芝诺为反对运动,提出的四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阿基里斯悖论)、(游行队伍悖论)和(两分法悖论)。 19、被称作历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其代表作(《希波战争史》)。 20、修昔底德的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被称作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的是(阿里斯达克),他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22、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看作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 23、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 24,罗马的母亲河是(苔伯河),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其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 25、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6、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两兄弟:(罗穆路斯)和(雷莫斯)。 27、(波吕克利特斯)与菲狄亚斯齐名,他善于用铜,而菲狄亚斯善于用石。他在《法则》一书中提出头占整个身体的(七分之一),面部占(十分之一),脚掌占(六分之一)。 28、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维纳斯)是艺术家最青睐的对象。 29、古希腊最早的男子雕像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一般采用(埃及)的人体构图。 30、号称古典时代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的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31、按照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柱子分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32、发现爱琴文明遗址的两个重要的考古学家是(施里曼)和(伊文斯)。 33、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爱琴文化)、(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和 (希腊化时代 )。 34、狮子门属于(迈锡尼)文明的建筑。 35、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代表着两个主要类型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和(寡头制)。 36、古希腊的僭主克里斯蒂尼创制了(陶片放逐法),根据此法,任何一个被认为对国家有危害的公民都可以被放逐十年。 37、公元前1000年前后,(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希腊字母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改进的。 38、古希腊的第一个个人作家是(赫西俄德)。 39、被称为“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被称为“阿提卡蜜蜂”的古希腊史学家是(色诺芬),被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是(波里比阿)。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需的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可谓终身教育。时下我国出现的“反常现象”,少年面临的“童年的消失”的困境,似乎昭示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乏力或缺失。就国外社会教育经验来看,一个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社会“冲突” 与社会“适应”此消彼长,需要加强社会教育以填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全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或化解社会冲突。加强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必将对我国加强和改善社会教育有所助益。 一、关于国外社会教育概念演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属性”。“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 1835 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 (AdoffDiesterweg) 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 这一名词,此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威尔曼 (Otto Willmann) 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三种基本模式:一为生活,那是生命的范围,人必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二为奋斗,那是靠意志来支持。人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三为精神,那是对生活的认识,人必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种情形,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教育是照顾的、规则的、陶冶的作用,使人成熟,在发展时做改变,为了这些,在生活的协同体里建立了教材选择的方 式。”即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照顾、训练和教导,通过“教育”使人“成熟” 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道德的养成,培养这样的精神所选择的教

材是在“协同体” (社会 ) 里选择的。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奋斗的 意志教育。目的是达到“协同体的提升”与“自我的扩张”的统一。综上,威尔曼所谓社会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由社会中的具有社会道德“成熟”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青少年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人他们进入道德状态,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德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二是青少年通过社会的指导掌握生活知识与优秀技能后,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个人的社会道德并展示他们的优秀技能。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那托尔普 (Panl Natorp) 也提出,“社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为理性,即讲求理性,使人具有理性;二为勇敢,这是意志的表现;三为标准,可以抑制冲动。”他认定这三者是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一般法则,他说:“在正义之下,我们所了解的个人道德,是站在与社会有关的这一面,所以每个人必须有其个人道德。社会教育其迎面而来的问题,是要接受正义品格的一些内涵,在实际里显示:在工作和享受里的冲动下的生活需要规则,要求社会以正义作为一项主要的要求;甚至勇敢的表现是为社会而服务的,必须有正义的义务;最后,真理在行为上是要使人的行为改变、诚实、公正、信诺,这样才能达到正义。以上情形如被伤害,不只是个人受影响,而且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他这里谈到的社会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在社会道德标准下,人们的教育活动充实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的内容;其二是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其三指通过社会教育促使人的行为达到“正义” (即合乎社会道德 ) 。来希怀因(Adolf Reichwein) 也持一种与他基本相同的态度,认为“社会教育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