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艳华中国法制史ppt

李艳华中国法制史ppt

李艳华中国法制史ppt
李艳华中国法制史ppt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

夏代始年- 约B.C. 2070;夏商分界-约B.C. 1600;商周分界-约B.C. 1046

第一章法律的起源与夏商法制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中国的法制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二、历代贤哲们对上古法制起源的猜度

1、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没有法制

2、由于人性恶及生存资源不足致使产生争斗祸乱

3、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

4、圣人根据天法制定人法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黄帝制刑说

2、苗民制虐说:墨、劓、刖、宫、大辟

2、3、舜命皋陶制刑说4、兵刑同源说(刑起于兵)5、象刑

四、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认识

1、法制起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与军事行为密切联系

2、法制起源于人类的英明领袖人物在上天的启示下创制的法律

3、法制起源主要体现为礼义秩序和刑罚(特别是肉刑)二者的出现

第二节夏商法律制度概况

一、夏商的天罚、神判

天罚:替天行罚神判:假借神明的名义进行裁判

二、夏商的立法

(一)泛称、总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二)夏商主要法律

类型示例资料来源

礼事神祈福与国家活动相联系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史记·礼书》誓紧急军令《汤誓》《尚书·汤誓》诰王对权臣的指示盘庚之诰《尚书·盘庚》训教诫典法先王之遗典《尚书·尹训》三、夏商的犯罪与刑罚

(一)犯罪

不孝:昏“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无忌”

三风十愆:巫风;淫风;乱风

(二)刑罚

墨、劓、刖(膑、剕) 、宫、大辟

五刑之外的补充刑罚: 象刑,流刑,鞭刑,扑刑,赎刑。

第二章西周时期法律制度

前1046年—前771年

第一节西周法律思想变化—从“神判”、“天罚”到“以德配天”

1、天命糜常唯德是辅:天命观变化:皇天无亲唯德是依

2、明德慎罚:德——敬天、孝祖、保民

3、刑罚世轻世重:三世三典;世轻世重

第二节西周立法概况

1、“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墨、劓、刖、宫、大辟、鞭、扑、流、赎

2、吕侯制刑—赎刑

第三节礼与刑的关系

(一)礼的概念

礼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到周朝经周公的系统整理,礼最终成为规范国家制度、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其中部分内容

具有法的性质。

(二)礼的类型与内容

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

(三)礼的原则

亲亲——亲其亲者:家族伦理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为先

尊尊——尊其尊者:君臣关系忠为首

(四)礼与刑的关系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出礼则入刑,二者相为表里。”—《后汉书》

礼——积极规范,预防作用;刑——消极规范,惩治作用

(五)礼与刑的适用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指军礼、宾礼及贵族间的礼不适用于庶人;指肉刑尤其是宫刑等耻辱刑不适用于贵族。

第四节宗法等级制

一、宗法制度的含义

以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为纽带,确立在男权中心的家族中各成员地位和身份的制度。亲族中据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远近、尊卑等级关系;国家中根据与国王血缘的远近确定国家权力的分配与传承。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二、西周的宗法封建制

三、宗法制下家庭亲属间的等级——五服亲等制度

五服:西周时期为表示亲属的等级,采用以亲属去世时所应为其穿着的丧服为标志。尊卑、亲疏、远近的程度不同,丧服的形式也因而有所不同,共形成五种等级,即五种丧服,因而称为五服。

第五节西周民事法律制度

一、财产制度---以土地为核心

1、对象——西周的财产权主要以对土地和附着于土地上的民众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为核心。

2、形式——以宗主为代表的宗族所有权,即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各级宗主贵族的所有权。

释义:周天子拥有最高和最终的财产所有权:分封赏赐权、征收贡赋权、夺爵削地权

各级宗主贵族拥有不完全所有权

3、西周后期土地所有权的发展

表现——土地国有、各级宗主贵族的不完全所有权完全所有权

原因——世卿世禄制; 诸侯势力增强;土地由分配到交换;周天子的权势地位下降

二、契约制度---形式多样

1、傅别——借贷契约(券书之一种),西周有关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契约。

2、质剂——买卖契约(券书之一种),西周时期有关买卖交易关系的法律契约。

质:大市以质。(人口、牲畜等)剂:小市以剂。(器具、珍异等)

3、书契——西周常用来专指契约。

4、狭义的书契—在西周特指财物收受与赠与关系的契约文书。

三、婚姻制度

1、西周婚姻的目的

“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2、西周婚姻制度的地位:家族的前提和基础;礼制关注的重点

(1)作用:严妻妾之分、严嫡庶之分、立长幼之序

(2)同姓不婚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4、婚姻成立的程序——六礼

纳采:男方请媒妁到女方提亲问名:男方请媒妁问明女子及母生辰、身份

纳吉:占得吉兆后男方馈送大雁到女方家定亲纳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正式缔结婚约/下聘

请期:男方占卜得吉日,馈送大雁,告知婚期亲迎:婚期之日,新郎至女方家迎娶

5、婚姻的解除

(1)因自然原因解除婚姻

(2)男子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妻(七去三不去)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之丧,前贫贱后富贵

四、家庭继承制度

1、宗祧继承:身份和地位的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承

2、财产继承:合族共有宗子管理

3、家庭制度中父权、夫权统治地位的确认

4、对西周婚姻家庭制度的认识

(1)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并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2)强化了家国一体的继承模式和家长制的统治秩序。

(3)奠定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继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主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六节西周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名:墨、劓、刖、宫、大辟、鞭、扑、流、赎

二、刑罚原则的发展

1、注意行为人的行为能力: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二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注意行为人的行为能力

2、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二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3、强调刑罚世轻世重

4、疑罪减免刑罚

5、审慎处罚:三刺之法: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第七节西周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中央:周王、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地方:乡士、遂士、县士

二、诉讼

1、民刑诉讼有分

2、五听狱讼

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

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

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

3、贵族官僚享有司法特权

(1)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2)八辟之法

(3)刑不上大夫: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收赎、放逐、磬(自杀)

五过:唯官:秉承上意,官官相护;惟反:利用职权,打击报复;唯内: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枉法徇私

第二编 争鸣时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变革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 年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法制变革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革

(一)法制变革的经济基础 :1、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的变革 ;2、土地私有步伐加快鼓励开荒田 (二)法制变革的政治背景 :诸侯争雄,礼崩乐坏;郡县制开始挑战分封制;官僚制开始挑战世卿世禄制 二、思想争鸣

(一)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影响 适用国家:齐、鲁、燕、卫

儒家的主张:礼治思想—为国以礼 ;德治思想---为政以德;人治思想---为政在人 ;礼法结合---宽猛相济 (二)法家的主张与影响 主要适用国家:魏、楚、秦、郑

1、独任法治 韩非:贵法而不贵德 ;

2、刑无等级 商鞅: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3、重刑轻罪 韩非: ;

4、信赏必罚 商鞅:“悬金移木”

5、(三)道家 :主张: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主要代表:老子与庄子 (四)墨家的主张 :天志:法律源于上天 ; 兼爱 ; 非攻 (五)兵家

(六)阴阳家 : 主张:1五德始终说主张 ;2阴阳刑德说 代表人物:邹衍 (七)名家: 尚辩论 ;重形式逻辑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成文法公布运动

一、主要的颁布活动 :

郑子产铸刑鼎(公元前536年);晋赵鞅铸刑鼎(公元前513年);郑邓析作竹刑(公元前501年) 二、围绕成文法公布的争论 三、 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1. 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擅断刑狱的局面;2.奠定了后世成文法典编篡的基础 2. 提高了社会对法律的认同; 4.标志着中华法制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节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一、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情况

二、变法运动的杰出法律表现—法经 (一)李悝(前455——前395) (二)法经

1、含义: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李悝编篡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主要内容包括盗、贼、网(囚)、捕、杂、具。在结构、内容和立法精神上开创了后世成文立法的先河。 盗、贼、网(囚)、捕、杂、具

2、法经的历史特点与地位 立法意图、打击重点明确 律典结构具有 了总、分的雏形

编纂体例上改变了以刑统罪的模式,确立了以罪统刑的新体例; 法律内容体现了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 国别 人物 内容

魏国

李悝

1、“尽地利之教”

2、“善平籴”

3、制定《法经》

楚国 吴起 1、废除封君爵禄2、“明法审令” 秦国

商鞅

商鞅变法内容见下

第三编 整合时期

第四 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前221年~前206年)—— 从秦国到秦朝

第一节:法家人物与秦国法制——从商鞅到秦始皇

一、商鞅与秦朝法制——秦朝法制的奠基人

商鞅(前390~前338),原名公孙鞅,战国时卫国人,又称卫鞅。又因封地在商,世称商鞅 商鞅徙木立信;授法经以相秦;商鞅改法为律;明法重刑;奖励告奸;奖励耕战 二、韩非与秦朝法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影响秦朝两代帝王

以法为本,独任法治;法、势、术相结合;燔诗书而明法令 ;重刑轻罪 三、李斯与秦朝法制——秦朝法制的执行者 立郡县, 废分封;明法度,定律令;焚书坑儒 四、秦始皇的法制主张 厉行法家思想,事皆于法; 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 重刑轻罪,以刑杀为威

第二节 秦朝的立法概况

一、 从秦国法到统一以后的秦朝法 二、云梦秦简

迄今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法律文书。

内容包括:秦 律 (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答问 ;封诊式 ;为吏之道

三、秦朝法律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秦朝行政法制的创新

一、 皇帝制度

1、 名号: 帝 、王 、皇 ;皇帝;“德兼三皇 ,功包五帝”

2、系列相关制度

诏令制、朝仪制、服舆制、陵寝制 3、确立皇帝集权专制体制:

独视;独听;独断;独权: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监察等 形 式 内 容 例 证 律 一般法律 田律 金布律 令 对特定事的命令 国家或君主发布 制、诏 皇帝的命/令 宣示百官/布告天下 法律答问 有权的法律解释 《法律答问》 式 法律文书规范 《封诊式》 程、课 行政细则 工人程 《牛羊课》 廷行事

判案成例

“廷行事”

(一)围绕郡县制的争论

(二)地方郡县结构的形成

郡(郡守、郡监、郡尉);

县(县令、县长);

乡(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亭;

四、监察制度:

1、监察机关;

2、监察法规

第四节秦朝的刑事法律

一、犯罪

二、刑罚:秦代的刑罚体系

类型刑名

羞辱刑髡、耐、(完)

经济刑赀(甲、盾、徭)、赎(耐、迁、宫、死)

痛苦刑笞、杖

自由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

流刑迁、谪

肉刑黥、劓、刖、宫

死刑磔zhe、弃市、戮lu 、坑、枭首、具五刑

株连刑族、收

第五节:秦代司法诉讼制度一、秦代的司法机关

级别机关职责

中央皇帝一切案件的最后决定权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也处理案件

御史大夫丞相之副,监察百官

廷尉九卿之一,专司执法

地方郡守处理郡内案件

县令、县丞处理县内案件

乡啬夫处理基层简单的法律事务

二、秦代的诉讼制度

1、辞者辞庭。

2、据犯罪的性质分自诉、公诉。

3、据诉讼当事人身份分公室告、非公室告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 公元270年~581年

第一节 动荡多变的社会与法律

一、历史发展线索

二、社会特征

① 自秦以后中国第一次社会大分裂,政治统治权力更迭频繁。 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丰富了汉民族文化。 ③ 门阀士族成为主要的、稳定的政治势力。 ④ 经学和律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法律特征

① 各朝法律制度在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得到了比较学习、吸收补充的机会。 ② 法典在编篡体例上不断发展,出现了置于律首的有总则性质的---名例律。 ③ 法律内容上体现为法律儒家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封建刑罚体系基本形成。 ④ 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代表性法典

曹魏《新律》; 西晋《泰始律》; 北魏《北魏律》; 北齐《北齐律》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简况

汉律

新律 泰始律

北魏律

大统式 大律 开皇律

蜀科 麟趾格 北齐律 吴科

沿用晋律

永明律

梁律

陈律

二.曹魏《新律》

1.制定;2.篇目----18篇;3.体例----具法改为刑名置于律首;4.内容变化----八议入律、新五刑 概念 三.西晋《泰始律》

含义——又称晋律 ; 篇目——20篇 ; 体例——“刑名”分出 “法例”成为两篇,置于律首。 ;

内容——准五服制罪入律、五刑完成 ; 形式变化——后张斐、杜预又增律疏注释,与文本一体后世称为“张杜律”。 四、《北魏律》

篇目——20篇 ;体例沿袭西晋——置刑名、法例篇 ;内容——确定了“官当、存留养亲”等制度。 ;地位——承前启后。 五.《北齐律》

篇目——12篇 ; 体例变化——把刑名、法例合成一篇,始称“名例”篇。 ; 内容——确定了“重罪十条”。 ; 地位——继承了前朝的成果,开创了中国封建法典的篇章体例,深刻影响了隋唐的律典。 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法律篇目与结构比较 律名 篇目 特点

汉律 60… 正律60篇,令300篇,法比900卷,七百万言 魏新律 18篇 具律前移为《刑名》,删减篇目 泰始律 20篇 《刑名》分出《法例》 北魏律 20篇

北齐律 12篇 《刑名》《法例》合并为《名例》 北齐 北周 陈

南齐

宋 东晋 吴

东魏

蜀 隋

西魏 北魏 16国 西晋 魏 东汉

第三节刑事法律的儒家化

一、“八议”入律

(一)含义中国古代法典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源于周礼的“八辟”,最早见之于曹魏时期的新律。该制度明确规定,有八种权贵人物若其犯罪,享有减刑或免刑的特权,一般司法官员无权审理,必须上报皇帝进行议决。从而使官僚贵族享有的司法特权法律化、制度化。

(二)八议的具体内容

议亲皇亲国戚

议故皇帝故旧

议贤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

议能政治军事才能出众者

议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

议贵一定级别的贵族官僚

议勤勤劳王事者

议宾前代帝裔

以上诸人犯法,有司无权审判,只能将案情提交皇帝处理。

(三)八议的源流:1、源于《周礼·秋官·小司寇》八辟.ppt ;

2、周有“刑不上大夫”;

3、汉有“上请”(先请)之制但在曹魏前均未成体系。

(四)对八议的认识

来源--是儒家等级尊卑思想在法律上的明确体现。

性质--是封建等级特权法的具体化。

适用-鉴于其导致的不良后果,北齐时期对八议的适用范围开始予以限制。

影响-从曹魏一直沿用至清末,影响深远.(罚俸、降级)

二、官当

官当释义:指官僚犯罪后,容许其以官职或爵位抵罪并折当徒刑的一种制度,这种典型的官僚贵族特权法确立并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陈)至元代起被摈弃。

对官当的认识:士族特权法;对封建统治的威胁——“纵封豕(shǐ)于境内,放长蛇于左右”

三.准五服以制罪

亲属间犯罪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一)五服

斩衰——3年;齐衰——1年;大功——9个月;小功——6个月;缌麻——3个月

(二)准五服以制罪原则:有服亲属之间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若:以尊犯卑,服制愈近处刑愈轻,服制愈远处刑愈重

以卑犯尊,服制愈近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处刑愈轻

(三)对该原则的认识

1、目的:“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也”

2、该原则是礼法合流的体现,在定罪量刑标准上是儒家的尊卑、贵贱等社会等级观念的体现。

3、影响深远,历代律典均相沿用。

四、存留养亲

(一)含义—指当犯人的直系尊亲属因年老重病应侍但家无成丁时,犯死罪者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命其回家赡养老人,待老人去世后再予执行的制度。

(二)确立与影响—最早确立于《北魏律》中,体现了法律与家族伦理的结合,一直为后代法律所沿袭直至清末。

五、重罪十条——北齐的首创明确界定罪名、进行归纳分类、引礼入律,礼律结合。

(一)含义:北齐在总结历代立法经验基础上,对封建统治者认为直接危害其根本利益的十种严重犯罪统称为重罪十条,予以严厉打击。

第四节刑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一、宫刑的正式废止—北齐时期

二、族刑连坐的范围逐渐缩小

1、秦汉时期—夷三族;

2、曹魏两晋时期—父子门房之株;妇女得免;

3、北魏—门房之株缩小为罪犯本人

三、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五刑的演变

律名刑名地位

曹魏新律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髡、完、作皆为劳役刑)首次提出新五刑概念

晋泰始律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刑名副其实

北魏律死、流、徒、鞭、杖五刑体系初成

北齐律死、流、徒(劳役)、鞭、杖五刑18等

北周律杖、鞭、徒、流、死五刑25等

第五节行政制度的变化

一、行政机构方面从三公九卿走向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二、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涵义:九品中正制是一项确立于曹魏时期长期沿用于魏晋南北朝的一项官吏选拔制度

具体做法是:由中正官根据家世、才能、品行把待选士人分为九等,提供给朝廷以备选用之参考。

2、九品中正制的补救:五经课试法——为隋唐科举制度奠基

第六节律学的兴盛

一、律学的涵义:中国古代为保证封建国家法典的贯彻实施,在传统儒学的指导下而形成的,以成文法典编纂、法律条文解

释等为研究对象,以注解法典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门学问。

二、律学的形成

1、战国时期法家的贡献——商鞅改法为律与律学缘起

2、秦朝官吏对法律的解释——《法律答问》以吏为师与律学的初始

3、汉朝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引经注律、法律章句与律学的正式形成

三、魏晋律学发展的特色

1、设置律博士

2、法律解释官方化——张杜律:制定者解释者执行者

3、注释法律讲求法理——儒家的伦理精神,“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

4、解释内容较全面——法律形式-律、令;律典结构与位置;系列法律概念辨析

5、提出定罪量刑理论——通权达变依据法理;依照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第七节司法制度的发展

一、司法机关:中央--廷尉(曹魏时设律博士);大理(孙吴);大理寺(北齐);秋官大司寇(北周)

地方--州、郡、县司法行政不分

二.录囚:审录囚徒

三.创设直诉制度:西晋登闻鼓

四.死刑复奏—奏请皇帝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隋(581~618);

唐(618~907)

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

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修律原则:取适于时,故有损益

篇章体例——十二篇五百条

确定了五刑体系,明确死刑为绞斩两种

改重罪十条为十恶,加重处罚

进一步发展封建特权法:例减之制,以官当徒——以官当流

北齐律、隋律与唐律

比较项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

篇目 12篇 12篇 12篇

刑种五刑五刑五刑

十恶重罪十条改为“谋”相同

八议有有有

二、隋《大业律》的颁行

三、隋朝法制的经验:前期与后期,法制与人治,立法与司法

第二节:唐代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1、礼刑并用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2、律令宽简

3、依律断罪

二、唐律的制定

(一)武德律草创

(二)贞观律奠基

(三)永徽律——永徽律疏定本

(四)开元刊定

(五)《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其名源起于永徽律疏,其内容是自永徽至开元年间唐朝法律多次修改的产物,中经唐末、五代、两宋直至元朝最终定名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对周边国家

影响很大,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

三、唐六典的编篡:唐玄宗年间编撰的一部有关中央与地方官制的文献典籍,实现了官制与刑制、礼制的分离,开古代行政

法制文献编纂之先河,丰富了我国的立法传统。

四、唐代法律形式

类型内容示例

律国家的基本刑事法典《永徽律》

令国家各类部门行政管理法《开元令》

格刑事特别法/重大公事的特别法《刑部格》

式各级机关办事细则及公文程式《开元式》

2、对律令格式的理解:

第三节唐律的主要内容

一、唐律的基本体系——唐律十二篇简介: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二、规范“五刑”制度:

笞——;

杖——;

徒——;

流——;

死——

三、重惩“十恶”

(一)十恶内容

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二)十恶强调的打击重点

危害君权、危害国家的行为

危害父权及家庭伦理秩序的行为

严重违反传统道义的行为

(三)重惩的体现

惩及于“谋”犯

不适用八议优待

本人重处

株连亲属、邻伍、官司

常赦所不原——十恶不赦

决不待时

四、系统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

名例对象内容例外

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奏请、集议、皇帝裁决例减十恶

请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议者期以上亲、五

品以上犯死罪有司审后奏请皇帝裁决例减一

反逆缘坐等

减七品官、请者亲属例减一等同上

赎九品官、减者亲属以铜赎罪加役流等官当九品以上公罪比私罪多当一年同上

其他九品以上不受拷讯不枷同上

五、丰富了刑罚适用的原则

(一)自首减轻

(二)轻重相举原则(类推适用):诸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三)保辜论罪保辜制度

(四)区分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戏杀过失杀

(五)区分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坐赃

(六)区分公罪、私罪

(七)同居相为隐:同财共居之人及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容隐犯罪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

其具体规定:一是同居者和大功以上亲及部分近亲属相隐不负刑事责任;

二是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减凡人三等论处;

三是谋反、谋大逆、谋叛一类重大犯罪,不适用相隐之律。

(八)化外人犯罪(华夷有别):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第四节:唐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中央——大理寺中央审判机关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御使台中央监察机关

地方——州、县司法

二、审判制度

(一)三司推事:唐朝中央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使中丞会同审理重大案件的制度称为“三司推事”。(二)审判回避制度

(三)拷讯制度

第五节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礼法合一用刑持平

(一)一准乎礼

1、修律的指导思想

2、律条内容“一准乎礼”

3、以儒家经义解释法律

(二)得古今之平

1、五刑次序由轻到重

2、流刑(三流)皆服一年劳役

3、刑罚原则的适用以轻为度(老幼废疾减免以有利情况论)

4、减刑时二死、三流均各并为一等,遇减便减一个刑种。

二、维护皇权的专制统治

1、危害皇权的罪行处罚最重(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

2、“十恶”大罪不适用议、请、减、赎等优遇

三、进一步确立封建等级特权

项目分类等级法律地位

官按爵位官品高下分可分别享有议请减赎的特权,同罪异罚

民良人符合规定的可享有老幼废疾减免,无其它特权

贱民:官贱私贱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四、维护封建宗法伦理制度

(一)维护封建家长权:财产权,教令权,主婚权

(二)维护尊长卑幼的等级秩序:准五服制罪,严重的列入十恶

(三)确认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夫妻间的违法行为按尊卑相犯处理

离婚制度的变化:出妻、义绝、和离

三不去的限制,禁止休夫

五、科条简约律疏并行

(一)内容详备篇目简约:十二篇五百条

(二)注疏准确律疏并行:“疏因律而生律因疏得存”

六、唐律的历史地位

(一)对后世封建法典的影响

(二)对东南亚邻国封建法典的影响

(三)中华法系的代表

第八章宋朝的法律制度

宋(960——12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金(1115——1234);元(1206——1368)

第一节宋朝的社会状况与立法思想

一、社会状况

1、宋朝始终面对来自北方敌对政权的威胁

2、连年累月的战争,财政困难的转嫁,导致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

3、土地私有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4、农民、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士庶界限打破。

5、宋太祖强干弱支,强化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二、立法思想

1、上下相维轻重相制;

2、优先理财通商惠工;

3、立法严用法恕

第二节宋朝的立法及特点

一、宋刑统:宋朝系统制定的基本的刑事法典。参照唐五代的法律形式,共30卷,12篇,213门,502条,条文后附有敕令格式209条。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二、编敕

1、敕——皇帝因特定的人或事而随时发布的诏敕,也称散敕。具有极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

2、编敕——宋朝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即对散敕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汇纂,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3、宋代编敕的发展阶段:宋初:律主敕辅以敕补律;宋太宗-仁宗时:律敕并行;宋神宗时:以敕破律以敕代律

4、宋编敕的实质:皇权专制极度膨胀的结果

三、编例

1、例——指以前事的处理作为后事处理标准的成例。

2、分类——条例:行政六曹、寺、监之事;断例:司法审判案件的成例;指挥:(一时)指令

3、编例——通过汇编使分散的例地位上升,具有普遍法律效力。丰富了刑事立法,但过多使用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和稳定性。

四、条法事类

南宋时期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予以分门别类编纂的法规大全。

五、宋代法律形式

类型内容时间法典

刑律统类基本法典北宋初期《宋建隆详定刑统》

编敕整理皇帝诏命北宋《建隆编敕》

编例断例(判例)指挥(特旨)北宋后南宋《熙宁法寺断例》

条法事类以事为类整理敕令格式南宋后期《庆元条法事类》

第三节宋朝刑事法律的变化

一、重法惩治盗贼:1、划分重法地(对地区);2、发展为盗贼重法(对人);3、后果:

二、刑罚变化

1、创设折杖法

建立:开国初宽仁之治

做法: 1、笞杖徒流折合成相应臀杖、脊杖;2、死刑及反逆、强盗等严重犯罪不适用

认识:缓解矛盾宽减刑罚

2、实行刺配之法

宋初太祖实行“决杖、流配、刺面”,三种刑罚合用以宽宥死罪,被称为刺配之法,以作为死刑的代用刑。

后世刺配之法的滥用及其影响——“配法既多,犯者自众,黑隶之人,所至充斥”

3、正式使用凌迟刑

第四节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

一、民事主体资格的变化

1、编户齐民:主户客户(乡村户、坊廓户);

2、商人地位明显提高

二、重视对财产权的保护

1、物主权:(对可移动财产的权利);

2、业主权:产业田宅

承认新近垦荒田——永业;田宅转移红契制度;严惩盗卖、侵犯所有权;保护并规范族产

三、契约的规范

1、契约得到立法的重视

2、宋代不动产买卖契约成立的四步骤

绝卖:先问亲邻经官给契过割赋税交产离业;活卖:(典卖)约定回赎期限、一物不得二典、家长典卖权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1、婚姻——基本承继旧制注重婚仪

变化:良贱通婚不受严格限制、寡妇不能自给可再嫁、妻子有一定的离婚自主权

2、继承(1)平民立嗣——户绝之家户主生前立嗣—族内:过继子、族外:养子;户主死后立嗣(继绝)立继、命继

(2)继承原则——财产诸子均分妇女财产继承的变化

第五节工商业法律的发展

1、专卖制度——禁榷制度:榷盐榷酤榷茶

2、市舶条法:市舶在宋代指海外贸易。宋代有关海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总称为市舶条法。主要内容包括:规范海外贸易的主体、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及市舶司官员的职责。

第六节宋代行政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回忆与比较: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二、宋代中央行政机关

三、宋代的地方机构

1、路职权一分为四, 权力分割、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2、州(知州)、府、军、监;

3、县(知县)

特点: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元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职权多元化相结合

四、吏制

1、官吏选任——科举制完善:三年一次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体系:州试、省试、殿试;考试内容:策、对、经义;考试方法:创立糊名考校法、誊录试卷法

2、官吏任命:一经录取即可任官。

官职的差遣制:为加强中央集权及控制百官,官吏的实际职务由皇帝灵活授予,与其“正官”名称不符。结果便形成了本部门的长官不掌管本部门的政务,而由其他职官负责。导致宋官制混乱、变化频繁。

3、监察:

中央监察体系——沿唐设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监察御史可“风闻弹人”;

另由中书门下两省的谏官;组成谏院御史台与谏院合称台谏以牵制宰相

地方监察体系——路:监司;州:通判(监州)、走马

第七节宋代司法制度的变化

突出变化:皇帝加强了对司法权的控制

一、皇帝亲自处理有关案件:御笔断罪;特旨处分

二、中央司法机关的变化

1、(沿唐制)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审刑院(备案、详议、奏请皇帝裁决);

3、制勘院(非常设性的特别审判机构)

三、地方司法机关的变化:路——提点刑狱使;州——知州、通判;县——知县

四、诉讼审判制度的变化:

1、大案奏裁制(死刑)

2、翻异别推制(翻异别勘制):指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重申的制度。

一、元朝的立法

一)元朝立法简况

成吉思汗—大扎撒;忽必烈—《至元新格》元第一部成文法典

英宗—《大元通制》元较完备的重要法典、《元典章》地方政府组织收集的法律汇编;顺帝—《至正条格》元朝最后一部法典(二)元朝立法的特点

1、深受宋朝编敕的影响,敕令(条格)入典,位置突出,数量过半。

2、深受宋朝编例的影响,断例占重要位置。

3、立法上的皇权专制使法典内容庞杂,结构松散。

二、元朝刑事法律的特点

(一)同罪不同罚

1、僧侣享有法律特权

2、主奴、良贱因身份不同而量刑有别

3、推行公开的民族歧视与压迫

(二)事关礼教,相对轻处

1、沿用五服

2、蒙汉分别适用各自习俗—父兄弟婚一夫多妻

3、事关礼教犯罪比唐宋处罚轻—居父母丧而结婚

(三)刑罚制度混乱野蛮

沿用五刑

1、笞分六等,以10 为进, 7——57

2、杖分五等,以10 为进,67——107

3、徒刑分五等,1-3年,加杖刑

4、死分斩与凌迟

5、恢复黥、劓等肉刑

(四) 宽待犯罪官吏

1、蒙古人占据要职

2、法律中不规定对犯罪官吏的具体处罚,笼统以“禁之”、“纠之”、“罪之”

3、即使有对犯罪官吏的具体处罚也比唐宋律轻得多

三、行政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行政机关:

大汗——由推举到世袭

中央

地方——行中书省(11个)、中书省直辖(腹里)、宣政院直辖

(二)官吏的选任与考核

(三)监察

四、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中央:大宗正府取代大理寺、御史台作用提高、刑部仍存、宣政院为宗教审判机关和宗教管理、枢密院为军事特别审判机关地方: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司法

(二)诉讼审判

1、刑事诉讼中维护特权同罪异罚

2、民事诉讼有新发展:代理、调解

(三)司法制度的特点

1、司法组织繁乱,缺少统一性;

2、诉讼中维护民族特权。

第一节明朝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一)社会状况:

元末社会:战乱流亡;

明初社会:还乡皆免税三年,大兴屯田,鼓励种植桑棉

(二)立法指导思想

1、明刑弼教,明礼导民

2、重典治国,严法治吏:(1)朱元璋的出身及个人感悟;

(2)对家天下的担忧;

(3)治国传统---刑乱国用重典

3、法贵简当与稳定——执法: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

守法:庶几人人易知而难犯;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二、明朝主要立法

(一)《大明律》

1、制定的过程—历时30余年

2、大明律特色:立法精神严于宋,条文简于唐,篇章体例以七篇编制

结构:律例合编,大诰附载明律之后;

地位:终有明一代通行不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

3、大明律篇目

(二)明大诰——《御制大诰》

1、内容—其一是严刑酷罚;其二是重惩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

2、贯彻—天下讲读;可减一等刑

3、命运—编入《钦定律诰》,附于《大明律》后,统称《大明律诰》。后遭废。

(三) 问刑条例

1、条例的产生:明代的条例一般指来自司法审判的案例

2、修订—明朝中后期重要的立法活动就是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问刑条例》的修订

3、体例—表现为“律为正文,例为附注”,与《大明律》合编刻印,名为《大明律附例》。会典:体例上基本上沿袭了《唐六典》,是明代典章制度的汇纂。

第二节明刑事法律的发展变化

一、明律的特点——“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一)重罪的对象:直接危害封建国家的犯罪;十恶之中的前三罪;强盗罪;盗窃罪。

盗窃罪

(二)轻其所轻:轻处的犯罪集中在对国家政治经济危害不大的家庭伦常犯罪方面。

二、强化皇权重典治吏

一)重治朝臣——首创奸党罪奸党罪.

——首开廷杖制

二)严惩贪官:空印案、郭桓案

赃罪、六赃图

量刑重

三、刑罚制度的发展:正刑仍为五刑;凌迟、刺字载入律文;新创充军刑

第三节 行政与法制度的变化

一、中央行政体制 1、明初

2、废丞相、建内阁:文渊阁——机要秘书机构。; 官秩——内阁大学士为五品

内阁职权渐重——有实权的六部中的某些长官入阁兼领大学士衔 地位——“辅臣”

二、地方行政体制:省——三司;府(州) 知州、知府;县——知县 三、行政监察:1、建制—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依省制增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2、职权—定期巡按地方,为天子耳目风宪( “巡抚”、 “提督”、 “总督” )

3、御史官位卑权重

4、其他有监察权的机关:六科给事中、提刑按察使司 四、司法机构设置上的变化 (一)中央 机构 刑部 大理寺 都察院职权

主审

复核

监察

(二)地方: 省—— 提刑按察使; 府—— ; 州县—;

里甲——在地方民政、教化、赋税乃至于争讼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厂卫司法

(一)厂卫 :1、锦衣卫 —— 北镇抚司 2、东厂 ; 西厂 ; 内行厂

(二)认识: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破坏了封建法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六 、明代的会审制度

(一)简况:明代将中国历代常有的由朝廷高级官员会同审理疑难案件的做法制度化,将参加审理案件的类型、参加人员及判决方式统一作明确规定,体现了专制集权在司法领域的加强。 (二)明代会审的类型 名称参加者时间内容

三司会审 三法司

不定 重大疑难案件 朝审 三法司、公侯伯、驸马、内阁学士 秋后 死刑案件复核 圆审 三法司、六部、通政使(九卿会审) 不定 特别重大案件

大审 司礼太监、三法司 秋季 录囚平反冤狱 热审

太监 刑部 都察院锦衣卫

初夏

京师轻罪案件

(三)明代会审制度的特点 1、参与会审官员的人数多,级别高 2、监察机构在会审中具有重要地位 3、宦官代表皇帝参加,地位特殊

中书省

都督府

御使台

都察院

三大府

第十一章清朝的法律制度

1616----1840----(1911) ;

1616 建国初称后金(努尔哈赤);1636改国号为清(皇太极);1644年入关; 1661年实现对中国的统治;

1840 年鸦片战争;1911年清朝被推翻

第一节治国方略与立法思想

一、确立基础:

民族问题;地域问题

二、“参汉酌金”

三、“参酌时宜”缘俗而治:

汉族——明朝法律;

满族——法律特权;

其他少数民族——习俗

第二节立法概况

一、制律

《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朝;《大清律集解》——雍正朝;《大清律例》——乾隆朝

二、修例

清例有三类

1、条例:原例新增例钦定例

2、则例:

3、事例:

三、编纂会典

四、清代少数民族立法

第三节行政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行政机关的变化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军机处

六部

内务府:负责皇帝起居

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务

二、清代司法机构

三、秋审

1、含义:

源于明朝朝审制度。清代由中央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各省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的审判制度,因在每年秋季农历八月中下旬举行而得名。

2、适用程序:

3、秋审的四种情况

情实:情况属实当死

缓决:可以暂缓执行

可矜:情有可原免死

留养:亲老子独留养改刑

四、幕友胥吏干预司法

胥吏书吏、书办是官衙中掌理案牍的小吏,幕友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佐助人员

认识——状况与原因

五、三法司的演变

第十二章清末法制变革

1840 ——1911

第一节预备立宪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

(一)社会状况:1、主权丧失: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2、救亡图存

(二)国内主要政治势力的态度:1、立宪派:;2、革命派:;3、清政府的态度:1898年百日维新; 1901年新政

(三)外国列强的态度:以华制华;立宪革新

(四)立宪直接诱因:1904 年日俄战争;清政府的震动与反映

二、立宪的原则

1、原则的确立: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1906年考察后的结论:立宪!——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外患渐轻

2、原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应逐渐推行

三、立宪活动

(一)厘定官制: 1、内阁、军机不变; 2、改名:刑部——法部,总理内务府衙门——外务部;3、增设:农工\商部、邮传部(二)设立咨议局和资政院

1、地方咨议局:设立:1908 – 1909 ;职权与地位:受督抚监管

特点:选举系从天而降;议员产生的条件苛刻;选举过程平淡;议员后发力量惊人

2、中央资政院:设立:1907——1910 ;职权:;议员的产生:钦选;民选

(三)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颁布——1908年8月

2、内容—正文:君上大权;附录:臣民权利义务

3、特点:抄自日本: 17/23 ;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君与民同时出现在同一法律中,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四)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颁布的背景与内容: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30日

2、特点: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限制了皇帝的特权

四、如何认识清末预备立宪

1、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

2、预备立宪的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模式:自上而下,由官到民

3、一场骗局!?——阻力:朝廷内外的反对声音、上行下不达;

认识: 立宪时间表的变动!--“有计划的政治”?

第二节清末修律

一、清末修律的指导原则

1、修律的根本原因:旧制度不能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实际

2、修律直接促成因素:列强以华治华策略;

允诺待律修订后放弃领事裁判权;

立宪时间安排表

3、清末修律指导原则

二、修订法律馆及工作

1、建立——1902年;

2、主要工作——两项;

3、沈家本

三、修律内容

(一)刑事法律

1、《大清现行刑律》:

(1)过程——沈家本思想的体现;

(2)特点——结构体例、内容;

2、《大清新刑律》

(3)《大清新刑律》的主要变化

结构体例 总则 分则

刑法原则: 罪行法定; 刑罚人道;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罪名方面: 废十恶 ; 确立新罪名

刑罚体系方面: 废五刑,确立西方大陆法系的刑罚体系

三部刑律对比 律名体例内容大清律例名例+六篇传统法典

大清现行刑律名例+罪名

废除酷刑改订若干罪名

大清新刑律总则+分则(附件:暂行章程)

废除纲常原则罪刑法定刑罚人道主义

(二)民商事立法 1、商事立法

(1)商事立法的背景 :工商业发展; 1903年设商部

(2)商事单行法:《商人通例》 、 《公司律》 、 《公司注册章程》 、 《破产律》1906年 、 其他奖励实业章程 (3)《大清商律草案》 :1908年志田钾太郎起草 ;1910 年完成 ;结局 2、《大清民律草案》 :(1)起草情况(1907——1911);(2)内容:

(3)评价:积累了立法经验,外国人的协助与中国习惯法调查相结合。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近代西方民事原则起草的民法典草案。 尽管未及颁布实施,但对民国的民事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影响与意义: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标志着中华法系的解体。

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独立司法主权的丧失

(一)领事裁判权: 本意:指一国通过其驻外领事,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居民,依照本国法律行使的司法管辖权。 西方列强在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旨在保护其在华侨民的、依被告主义而适用法律的原则。 (二)会审公廨:1、含义:清政府在租界内设立的中国审判机关,但实际上由外国人控制,是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大和延伸。 2、会审公廨的形成 二、司法机构改革

1、改革的依据: 三部法院组织法

2、改革的原则:排除行政干涉,实行司法独立

3、改革内容 (1)机构调整、废三法司

改刑部为法部——司法行政机关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最高审判机关

改都察院为都御史——最高行政监察 机关,不再干预司法 改地方省提刑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地方司法行政 (2)司法行政分离、四级三审 (3)引进西方检察制度 三、诉讼审判制度改革

1、诉讼:公诉制度;公诉附带私诉;民事案件自诉与代理;诉讼费用

2、审判:民刑案件分别受理;废除封建会审制度;引进西方审判制度;公审制度、陪审制度、辩护制度、合议制度等 四、改良监狱:设立监狱的宗旨改变; 感化、习艺 正文 附件

危险化学品仓储存在的问题和安全对策_李艳华

危险化学品仓储存在的问题和安全对策 李艳华1 梁立达2 田宏1 (1.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沈阳110136; 2.沈阳超力钢筋有限公司 沈阳110179) 摘 要 危险化学品仓储是一种特殊商品的仓储,存在较大的事故隐患。作为危险化学品全寿命周期的一部分,仓储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针对危险化学品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危险化学品仓储安全的要求。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 仓储 安全 Problems Existing in Storage of Dangerous Chemicals and S afety Countermeasures LI Y an -hua 1 LIANGLi -da 2 TIAN H ong 1 (1.School o f Safety Engineering ,Shenyang Institute o 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110136) Abstract The dangerous chem icals storage is a kind of special comm odity storage.The security problems exist during its storing.As a part of dangerous chem icals life cycle ,its safety management is im portan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storage of dangerous chem icals ,according to our present situation ,referring to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s in other countries ,we come up with s ome countermeasures for it.K eyw ords dangerous chem icals storage safety 危险化学品仓储因其存储量大,事故波及性强,事故隐患有时甚至比生产、运输、使用环节中的大得多。因此,做好危险化学品仓储安全管理工作,是整个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危险化学品仓储特点 作为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危险化学品的仓储,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包括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1)仓储过程中的危险化学品量大、种类繁杂、流动性 强。除了少数专业仓库从事单一的货物作业外,绝大多数仓库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杂,性质各异,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仓储作业。 (2)机械作业和人力作业频繁。我国现代仓库的发展主 要是普及机械化作业,实现机械化。但仓库作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又使得人力作业不可缺少,另外仓库的机械作业主要是采用通用的机械设备,需要一定的人力协助。 (3)危险化学品仓储事故波及性强。危险化学品与普 通物品不同,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腐蚀性等特点,事故类型多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中毒事故等。 2 我国危险化学品仓储存在的问题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加强危险化学品仓储的安全管理,我国《安全生产法》 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都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并先后制定颁布了《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尽管有这些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规定,但是如何将仓储管理各种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并能安全操作,还需要危险化学品仓储的专项法规来规范。 在危险化学品仓储管理法制方面,我国的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国际化学品管理体系不接轨[1],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法规也不健全,发展仓储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同时,我国仓储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利益,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 2.2   建筑物选址、布局不当正确的危险化学品仓储建筑选址,可以降低事故发生时 与周围居民区、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相互影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应与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区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合理布置厂区,保证危险化学品仓储环境的安全,也利于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2004年4月15日发生氯气事故的重庆天原化工厂于1940年建厂,厂址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居民区包围,由于种种原因未搬迁,导致了泄漏事故发生时对周围人员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 2.3   危险化学品混存与超量存储在仓储企业中,由于货物是中转的,储存量又是随时间 而变化的,混存现象普遍存在。危险化学品不同于其他的物品,着火后,要根据它们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灭火措施,因此,将不同性质的危险化学品混存是十分危险的。混存引起事故最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7月13日湖南湘乡市的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2号原料仓库在2h 内发生大小10次连续性爆炸,由于强氧化剂氯酸钾和强还原剂硫磺混存,引发火灾爆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仓储人员缺乏知识,或是有些危险化学品出厂时缺少鉴定,没有安全说明书,也有的是因储存单位缺少场地,造 ? 06? 工业安全与环保 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9年第35卷第2期 February 2009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法制史—X晋藩—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31元客观题请见在线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法律答问(2.1) ?折杖法(5.3) ?枷号(8.4) ?春秋决狱(3.2) ?领事裁判权(9.6) ?廷杖(8.4) ?九卿会审(8.5) ?五听(1.7) ?五权宪法(11.4) ?六法全书(11.4) ?八议(4.2) ?三司推事(5.6) 二、简答题 ? 1.简述《北齐律》的基本内容。(4.1) ? 2.简述XX国民政府立法原则和立法特点。(11.3) ? 3. 简述唐律中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5.3)? 4.简述《法经》的基本内容。(1.8) ? 5. 简述汉代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3.1) ? 6. 简述元代刑事立法的基本特色。(7.4) ?7. 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和基本内容。(10.5)

?8. 简述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因。(1.5) ?9.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11.1) ? 三、论述题 ? 1.试述明初重典治国成效和后果。(8.1) ? 2.学习中国法制史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本书未涉及) ? 3.试述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3.1) ? 4.试述古代中央司法体系的特点。(本题综合) ? 5. 试论明朝初年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8.1) ? 6.试述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3.1) ?7.试论唐律的特点与影响。(5.4) ?8. 试述唐律的主要特点。(5.4) ?9. 试述清末法律制度变革的原因。(10.2) ?10. 试述唐律中有关违律为婚的规定。(书中未涉及) ?封建法律规定:①同宗共姓不准通婚。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封建婚姻制度明、清律都有同样的规定。②严禁良贱通婚。封建社会的所谓贱民 名称历代并不划一,唐代主要包括部曲、客女、乐人、杂户、 官户、奴婢。清代以士、农、工、商四民为良,“奴仆及倡优 隶卒为贱”(《清会典·户部》)。良贱通婚为违律婚。按唐律,“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 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 即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徒二年,各还正之。” 良贱不能通婚,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反映。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00

一、各章重点难点——二各章复习题及答案——三形成性考核答案 1.禹刑 禹刑是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它虽然以禹命名,但并不是大禹所作,而是夏朝统治者制 定的,为了追念其祖先而名为“禹刑”。文献记载,禹刑规定了五刑,共三千条。 2.甘誓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甘誓》里规定了“威侮五刑,怠弃三正”的内容。 3.圜土 圜土是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因其在地下挖成圆形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土墙而得名。 4.夏朝的监狱。 夏朝已建立囚禁罪犯的监狱。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圜者,圆也”,“圜土”,是监狱的形象称呼,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的土墙。 夏朝在都城阳翟“均台”(今河南禹县)这个地方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相传夏桀曾把商汤“囚之夏台”。均台也叫夏台。所以后来“均台”和“夏台”都成为夏朝监狱的代称。 5.《甘誓》的发布及其主要内容。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其中规定了: (1)“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罚。”夏启向他的臣民宣告有扈氏的罪行,有扈氏不学习黄帝、尧、舜、禹四世的德行与政绩,不走正道,逆天而行,引起天怒人怨,因此上天要灭绝他,夏启奉上天的意志对他进行讨伐。 (2)“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意思是说,在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左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右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驾驭战车的兵士,如果不好好驾驭战马,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先祖的神位前赏赐那些奉行命令的,在社神面前惩罚那些不奉行命令的。 6.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了“五刑”,共三千条。 (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一条罪名。 (3)“昏、墨、贼,杀”。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李艳华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李艳华 发表时间:2018-05-30T11:44:11.127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6月刊作者:李艳华[导读]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与“学”两个字的含义是教师“少教、精教”,引导学生“自学、有效率地学”。 李艳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天立学校 644000 【摘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与“学”两个字的含义是教师“少教、精教”,引导学生“自学、有效率地学”。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贯彻“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6-137-01 初中阶段的教学相对小学和高中来说是更为吃力,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身体与心理成长的分水岭,不像小学阶段那样简单乖巧,也不像高中阶段成熟懂事。大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叛逆期阶段,对待事物比较焦躁,缺乏相应的耐心,与此同时心灵也比较敏感。而语文这门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可以说在学前阶段就一直伴随着学生们成长的科目,到了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开始产生了厌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大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度,也让初中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人员感到头疼。根据这样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和看法: 一、兴趣导入,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反映:苦口婆心地进行教授,最后学生却“不知所云”。归根结底,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教学活动当中,没有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一个“趣”字,一个有趣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教学优势,多维度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乡愁》这首诗歌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张中国风的主题图片进行情境导入,配上一首典雅的音乐,为学生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巧设引趣情境。教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经过岁月的消磨,却变得更加醇厚,他眼中的“愁”有是什么呢?巧设疑问,教师带领学生通篇阅读诗歌,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身在异国他乡,对家人的牵绊。“母亲伴随着我们长大,牵挂从年少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成人”“乡愁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举头望月是乡愁,远望山川是乡愁,彻夜难眠也是乡愁。乡愁就是这样牵绊着千万人的心”……这是学生翻阅课本得到的领悟。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多媒体巧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无形的乡愁,提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自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时应加强对课堂气氛的活跃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处在叛逆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的一个板块,学生学习文言文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原因在于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比较古奥难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句式、字词意思比较复杂,内容繁多。加之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的心理特点,对文言文这个板块的兴趣更是下降不少。因此,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趣味生动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那么,这里我们就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例。比如在讲述《童趣》这篇文章时,更应该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篇文章的语言本身就比较生动有趣,但教师作为讲述者切忌一味根据教材照念授课,这会加剧学生在学习时的反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加以讲述,或者授课风格幽默的教师可以选择模仿的方式,对于一些授课风格较为正式的教师则可以选择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无疑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准备一些有趣的人物故事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好办法。比如《邹忌修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就可以讲述有关邹忌修这位美男子的一些经典事例或者同时代的一些其他人,如美男子卫玠的“看杀卫玠”的故事就恰如其分,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拓展一些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强调自主性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反思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到表扬。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语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让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总之,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教学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适当“让位”,将课堂的话语权、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由学习的天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中国法的起源:“刑起于兵,礼源于祀”的含义 2.刑罚的原则和主要罪名 2.1天罚神判的法治指导思想(自然神到人格神) 2.2刑罚的原则: (唐虞)“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过失减免刑罚,故意或惯犯加重处罚 (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反对错杀无辜和滥罚轻罪 (商)“殷罚有伦,义刑义杀” 2.3 罪名 夏-不孝,违命,昏,墨,贼 商-乱政,疑众,巫风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1.“五过之疵” 西周关于法官责任制度的规定,严禁司法人员徇私枉法。“五过之疵”指司法人员应当杜绝的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五种弊端,分别是惟官(同僚关系)、惟反(敲诈勒索囚犯令其翻供或隐瞒实情)、惟内(亲属关系)、惟货(索贿受贿)、惟来(勾结往来)。这五种行为依法与涉案罪犯同等处罚。 2.周礼与吕刑 周礼集西周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规范之大成;调整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周礼贯穿着一条“亲亲”“尊尊”的原则。以孝和忠为核心。 l 了解礼与刑的关系:1.出礼入刑,礼的功能在于正面的积极指导,刑的功能在于处罚及遏制犯罪;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1】婚姻的原则 一夫一妻原则,男尊女卑原则 【2】婚姻的成立 l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l 唐律规定了卑幼在外的合法婚姻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 【3】成立要件 l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l 唐律规定只要有“报婚书”或“受聘财”之一,婚姻即有效力。 【4】婚姻关系的限制 l 同姓不婚 l 良贱不婚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 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观,并成为战国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以法治国 第一,国家应制定法律作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以统一的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将全社会都纳入法律秩序中,以法律作为普遍的行为标准。第二,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来处理各种事务,所谓缘法而治,反对宗法时代的因人而制。第三,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要求全社会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强调“事断于法”。 (二)刑无等级。反对礼有差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三)行刑重轻。“重刑主义”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突出内容。 (四)法布于众。 二、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 2、以法为本,凡事皆有法式。 3、弃理任法,峻法严刑。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打击儒家思想。 三、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与民休息,宽省刑法。体现黄老无为而治。(汉初) 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体现儒家思想(汉武帝)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是在引礼入刑的深化中。 两晋时期重视礼乐治国和法律的相须为用,坚持引礼入律,使法律进一步儒家化。 南北朝时期南朝宣扬礼教。北朝很快确立了以德礼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 第二节立法活动 一、战国时期立法概况 (一)法经 概念:是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法典。他是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盗法、贼法: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网法:也称囚法:是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和捕法多属于诉讼法。 杂法: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 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基本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家理论。 历史地位: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具有重

积极的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

积极的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 作者:李艳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8期 【摘要】 作为语文教育的履思者,在大数据时代下,尤应以积极的语言实践,建构美好的语文姿态。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路径。一是找寻个性与共性的感点——于凝滞、困惑处感受语言之美;二是探寻文本与技术的触点——于吉光片羽中领悟思想艺术之美。暨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在 突破重难点时,于解疑、质疑处,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领悟语文之美。 【关键词】 大数据积极语言实践微语文美好姿态语言之美思想之美 以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履思为视角,你发觉,或者没发觉,大数据时代就在这里。 自媒体、全媒体的今天,“大数据时代”令人震撼。美国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有一句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数据看似沉默,唤醒他意义重大! 就语文教学而言,因着母语教学的特定性,语文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内容、 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内容直指具体而微。即在文本中找寻“细小而美好”的所在。让学 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因此,部编语文教材“语文要素”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六个要素,即文化基础——人文 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故,“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方可成就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 具体尝试: 1.语言之美 找寻个性与共性的感点——于凝滞、困惑处感受语言之美。 视频1: 人教版《社戏》中“蕴藻”中的“蕴”究竟怎么读?(注: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 课鲁迅的《社戏》中P94注释⑤为”【蕴(wēn)藻】水草。亦作‘蕰藻’“此为教科书中的解释) 查现汉及规范词典。现汉里“蕴”只读yùn,规范词典里还特别强调:“不读wēn”。不过,现汉里有“蕰(wēn)草”的词条,解释为“水生的杂草”。看来,蕴是蕴,蕰是蕰。那么。这两个字为什么在《社戏》里会混淆呢?粤语里“蕴”也读wēn。鲁迅先生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在五四语言新旧转型的时候,出现“蕴(wēn)藻”也不为奇。 师生讨论的意见是,这个词可能是蕰藻(因为也可能是沉积在水里的藻荇),但既然写作 蕴藻,我们就读现在的音yùn 。

中国法制史2021最新整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第一,中国法律产生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礼法相结合。 第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第三,中国法律在形成是具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第四,由于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及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及礼法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第五,由于西周提前进入阶级社会,奴隶制发育不完全,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及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所谓“礼”,是古代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 在先秦史籍中,礼与刑是经常并列出现的两个范畴。在先秦时代,刑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 第一,专指砍头的刑法,这是刑的最原始含义。 第二,各种刑罚的通称。 第三,泛指与刑罚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其中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 礼重在教化,刑重在制裁。 由于礼在西周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礼也构成了当时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说,在西周时期,礼与刑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婚姻继承制度 在西周,婚姻继承继承制度往往带有婚姻继承制度以外的政治含义。

(一)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一夫一妻多妾制。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从天子到平民,一个男子只可有一个妻子,即正妻。除正妻以外,男子还可以合法的拥有数量不等的侧室,即妾。 2、同姓不婚。即禁止同姓家族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男女同姓,会生下不强建的一代。其二,同姓不婚,多与异姓结婚有利于“附远厚别”。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成立的基本前提就是父母之命,另外,还需要经过媒氏中介。 4、婚姻六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解除婚姻条件的限制 在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大权掌握在男方家长方面。并具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处三不去”。 其中七处又称七去,是西周时期男子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主要包括:不顺舅姑、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按照西周时期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理由之一,夫家即不可修妻。“三不去”具体指:有所娶而无所去、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三)继承制度 在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度的要求,占主导地位的继承制度是宗祧继承,即身份地位的继承,财产的继承附属于宗祧继承。 据史籍记载,在周成王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已经确立,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也就是说,政治身份以及在家族中大家长的身份地位,都只能由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正妻无子,则在诸妾所生男子中选择最贵者作为继承人。作为法定继承人,嫡长子继承的是对整个家族的统治,即对家族成员的领导、财产的支配。因此,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 五听 西周时期形成了整理案件的“五听”制度。所谓“五听”是指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是否真实的五种方式。主要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