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详细]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详细]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详细]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详细]

ICS

备案号: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for surg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power supply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07-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发布

YD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 (1)

5 技术要求 (1)

5.1标称耐雷电流优选值(kA) (1)

5.2电源耐雷能力 (1)

5.3电源设备通信接口(包含三遥接口)耐雷能力 (1)

6 试验方法 (1)

6.1试验条件 (1)

6.2电源耐雷能力试验 (2)

6.3电源设备通信接口(包含三遥接口)耐雷能力试验 (4)

7 检验规则 (4)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测试项目 (5)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通信行业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修订的。

本标准代替YD/T 944-1998《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YD/T 944-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电源设备通信接口(包含三遥接口)耐雷能力(5.3条)。

——修改1998版 4.2.1防雷分级,改为本版 5.1条标称耐雷电流优选值,并增加了

0.5kA,1kA,5kA,40kA,60kA,100kA电流。

——删去了基本要求(4.1条)和防雷地线(4.2.2条)。

——删去了“低压变配电设备、通信用交流稳压器”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所代替的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YD/T 944-1998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电源设备(包括通信局(站)用交流配电设备、油机控制系统、通信用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通信用半导体整流设备和通信用高频开关整流设备等)有关防雷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通信电源设备有关防雷的质量检验与评定。

集成在系统中的电源设备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YD/T 1095-2020 通信用不间断电源-UPS

YD/T 576-92 通信用半导体整流设备

YD/T 585-1999 通信用配电设备

YD/T 731-2020 通信用高频开关整流器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通信电源设备(Telecommunication power supply)

通信局(站)用交流配电设备、通信用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通信用半导体整流设备和通信用高频开关整流设备等。

4分类

按照产品有关标准或规定分类,本标准不对其另行分类。

5技术要求

5.1标称耐雷电流优选值(kA)

0.5,1,3,5,10,20200,60,100。

5.2电源耐雷能力

电源输入端线对地应承受标称耐雷能力的雷电流试验。

5.3电源设备通信接口(包含三遥接口)耐雷能力

通信接口线对地应承受组合波 1.2/50μs(500V)、8/2020(250A)的耐雷电流雷电压试验。

6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当标称耐雷电流≤10kA 时,电流发生器采用开路电压1.2/50μs ,短路电流8/2020,开路电压除以短

路电流(峰值)为2Ω的组合波发生器,发生器到试时端口连线长度不得超过1.5米,耦合去耦网络应保证吸收发生器输出电流不大于10%,以下各图中的耦合电容C=9μF 。

其它标称耐雷电流采用8/2020,且是在试品输入端测量的电流波形和峰值,耦合电容C 和耦合去耦网络可根据需要选取。

本标准所涉及的冲击波形参数应遵照GB/T 17626.5-1999。波形允许误差:峰值10%,波前时间30%,半峰值时间2020

环境条件为正常大气条件。 6.2电源耐雷能力试验

6.2.1单相交流电源的耐雷能力试验

单相交流电源的耐雷能力试验电路

a) 试验接线图如图1所示,图中R 为阻性额定负载。

b) 进行冲击试验时,被测试品(电源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开关K 分别放在1和2位置,冲击电流试验波形的极性采用正极性、负极性各重复试验5次,

每次间隔不少于3min 。

d) 电流幅值按试品标称耐雷能力。

e) 冲击电流试验后,试品应工作正常,通信接口应工作正常,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附录A 的规定。

6.2.2三相相交流电源的耐雷能力试验

a) 试验接线图如图2所示;图中R 为阻性额定负载。

b) 进行冲击试验时,被测试品(电源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开关K 分别放在1和2、3、4位置,冲击电流试验波形的极性采用正极性、负极性各重复试验

5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min 。 d) 电流幅值按试品标称耐雷能力。

e) 冲击电流试验后,试品应工作正常,通信接口应工作正常,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附录A 的规定。

R

三单相交流电源的耐雷能力试验电路

直流电源的耐雷能力试验电路

6.2.3直流电源的耐雷能力试验

a) 试验接线图如图3所示;图中R 为阻性额定负载。

a) 进行冲击试验时,被测试品(电源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b) 开关K 分别放在1和2位置,冲击电流试验波形的极性采用正极性、负极性各重复试验5次,每

次间隔不少于3min 。

c) 电流幅值按试品标称耐雷能力。

R

R

e) 冲击电流试验后,试品应工作正常,通信接口应工作正常,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6.3电源设备通信接口(包含三遥接口)耐雷能力试验

a) 试验接线图如图4所示。

b) 进行冲击试验时,被测试品(电源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冲击电流250A,正极性、负极性各重复试验5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min。

d) 冲击电流试验后,试品应工作正常,通信接口应工作正常,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电源设备通信接口(包含三遥接口)耐雷能力试验电路

7检验规则

按照具体产品的标准要求进行。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见表A.1。

基础接地及防雷引下线施工工程技术交底

基础接地及防雷引下线施工工程技术交底 一、施工准备 一、(一)作业条件 一、接地体安装: 一、利用底板钢筋或深基础做接地体:底板筋与柱筋连接处已绑扎完。 一、(二)材料要求 一、电焊条、氧气、乙炔、预埋铁件、防腐油、银粉、黑色油漆等。 一、(三)主要机具 一、1、常用电工工具:手锤、钢锯、压力案子、大锤等。 一、2、线坠、卷尺、大绳、粉线袋、绞磨(或倒链)、紧线器、电锤、冲击钻、电焊机、气焊工具等。 一、二、质量要求 一、质量要求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的规定。 一、三、基础接地 一、(1)利用底板钢筋或深基础做接地体:按设计图尺寸位置要求,标好位置,将底板钢筋搭接焊好,再将柱主筋(不少于2根)底部与底板筋搭接焊,并在室外地面以下将主筋焊接连接板,清除药皮,并将两根主筋用色漆做好标记,以便引出和检查。 一、(2)利用柱形桩基及平台钢筋做接地体:按设计图尺寸位置,找好桩基组数位置,把每组桩基四角钢筋搭接封焊,再与柱主筋(不少于2根)焊好,并在室外地面以下,将主筋焊接预埋接地连接板,清除药皮,并将两根主筋用色漆做好标记,便于引出和检查。四、接地体核验: 一、接地体安装完毕后,应及时请监理单位进行隐检核验(签署审核意见,并下审核结论),接地体材质、位置、焊接质量等均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接地电阻应及时进行测试,当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为接地装置时,应在底板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测试;当利用人工接地体作为接地装置时,应在回填土之前进行测试;若阻值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时应补做人工接地极。接地电阻测试须形成记录。 一、五、避雷引下线敷设 一、1、避雷引下线需要装设断接卡子或测试点的部位、数量按图施工设计,无要求时按以下规定设置: 一、(1)建、构筑物只有一组接地体时,可不做断接卡子,但要设置测试点。 一、(2)建、构筑物采用多组接地体时,每组接地体均要设置断接卡子。 一、(3)断接卡子或测试点设置的部位应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且应便于测试,距地高度为0.5米。 一、2、避雷引下线暗敷设的有关规定: 一、(1)利用主筋作暗敷设引下线时,每条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根主筋,每根主筋直径小于φ12mm。每栋建筑物至少有两根引下线(投影面积小于50m2的建筑物例外)。防雷引下线最好为对称位置,例如两根引下线要做成“一”字形或“乙”字形,四根引下线要做成“I”字形,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 20m,当大于 20m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 一、(2)现浇混凝土内敷设引下线不做防腐处理。 一、(3)主筋搭接处按接地线要求焊接,当主筋连接采用压力埋弧焊、对焊、冷挤压、丝接时其接头处可不焊跨接线及其他的焊接处理。 一、3、避雷引下线暗敷设做法: 一、六、成品保护: 一、(1)其他工种在开挖土方时,注意不要损坏接地体。 一、(2)不得随意移动已经绑扎完的结构钢筋。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的检测。 高压电力输配电线路、大中型高压变电所防雷装置的检测及离岸飞行器、离岸船舶的防雷装置的检测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正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部分常规测量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年版)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建筑物防雷第部分通则 ——:建筑物防雷第部分通则第分部分:指南—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检查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第部分通则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第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连接至电信网络及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第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过电压和过电流防护原则 :用户大楼内电信装置的连接结构和接地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防雷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 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 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他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接闪器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

基础底板防雷接地施工工序

基础底板防雷接地施工工序 施工准备→技术准备→材料准备→机具准备→作业条件→技术要求→质量要求→环境保护→接地安装 1、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 (1)充分熟悉相关图纸及设计要求; (2)根据图纸要求准备相应施工图集等技术资料; (3)编制技术交底。 1.2 材料要求 (1)品种规格 1)镀锌钢材(角钢、钢管、扁钢圆钢等); 2)铜材(铜管、铜排等); 3)辅材(电焊条、铜焊条、氧气、乙炔、沥青漆等)。 (2)质量要求 镀锌钢材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冷镀锌或热镀锌材料,材料应有材质检验证明及产品出厂合格证。 1.3、主要机具 (1)施工工具:钢卷尺、大锤、电焊机、电焊工具等。 (2)测量工具:ZC-8 型接地摇表。 2、作业条件 (1)按设计位置清理好场地。 (2)底板筋与柱筋连接处已绑扎完。 (3)桩筋内钢筋与柱筋连接处已绑扎完。

3、技术关键要求 充分熟悉图纸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准备相应技术资料及交工资料。 4、质量关键要求 采用搭接焊时,焊接长度如下: (1)镀锌扁钢不小于其宽度的2 倍,三面施焊。(当扁钢宽度不同时,搭接长度以宽的为准)。扁钢需调直,煨弯不得过死,直线段上不应有明显弯曲,并应立放。 (2)镀锌圆钢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6 倍,双面施焊,(当直径不同时,搭接长度以直径大的为准)。 5、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进行接地体施工时,如位于较深的基槽内应注意高空坠物并做好护坡等处理。 (2)进行电气焊作业时,相应设备必须完好,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配备相应灭火器具。 6 、环境关键要求 (1)进行接地装置施工时应避免扬尘污染。 (2)对人为的施工噪声应有降噪措施和管理制度,并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7、自然基础接地体安装 1)利用底板钢筋或深基础作接地极:按设计图纸尺寸位置要求,标好位置,将底板钢筋搭接焊好。再将柱主筋(不少于2 根)底部与底板钢筋搭接焊好,并在室外地面以下,将主筋焊接好接地连接板,清除药皮,并将两根主筋用色漆作好标记以便引出和检查。应及时请质检部门进行隐检,同时做好隐检记录。 2)利用柱形桩基及平台钢筋做好接地极,按设计图纸尺寸位置要求,找好桩基组数位置,把每组桩基四角钢筋搭接封焊,再与柱主筋(不少于2 根)搭接焊好。并在室外地面800mm以下,将主筋焊接好接地连接板,清除药皮,并将两根主筋用色漆作好标记以便引出和检查,应及时请质检部门进行隐检,同时做好隐检记录。

避雷器技术标准说明

附件8: 110(66)kV~750kV避雷器技术标准 (附编制说明) 国家电网公司

目录 1 总则 (1) 2 引用标准 (1) 3 避雷器类型 (2) 3.1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 3.2 碳化硅阀式避雷器 (2) 4 使用环境条件 (2) 4.1 正常使用环境条件 (2) 4.2 异常使用环境条件 (3) 5 避雷器选择的一般程序 (3) 6 技术要求 (4) 6.1 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4) 6.2 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14) 6.3 碳化硅阀式避雷器 (18) 7 技术资料 (21) 7.1 招标前用户和制造厂所需提供的技术资料 (21) 7.2 合同签订后供货方所需提供的技术资料 (21) 7.3 设备供货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21) 8 试验 (22) 8.1 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2) 8.2 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4) 8.3 碳化硅阀式避雷器 (26) 8.4 试验方法 (27) 9 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30) 9.1 标志 (30) 9.2 包装 (31) 9.3 随产品提供的技术文件 (31) 9.4 运输和贮存 (31) 10 技术服务 (31) 10.1 项目管理 (31) 10.2 设备监造 (31) 10.3 现场服务 (31) 10.4 售后服务 (31) 附录A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典型参数 (33) 附录B避雷器用橡胶密封件的结构型式及系列参数 (34) 附录C绝缘子金属附件热镀锌层技术要求 (37)

附录D碳化硅阀式避雷器的电气特性 (38) 附录E碳化硅阀式避雷器直流泄漏电流要求 (39) 附录F碳化硅阀式避雷器用碳化硅技术要求 (4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 一.防雷与接地 (一). 电源线路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2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采用TN 交流配电系统时,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 系统的接地方式。 3 配电线路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应符合表5.4.1-1 规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电子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分类示意图如图5.4.1-1 和图5.4.1-2 所示。

4 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 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Ⅰ级分类试验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5 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 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6 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 7 用于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宜符合表5.4.1-2 的规定。

(二).信号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宜埋地敷设,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 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信号线缆芯线相应端口,应安装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及电缆芯的空线对应接地。 2 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 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型式、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的适配的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参数应符合表5.4.2-1、5.4.2-2 的规定。 (三).天馈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架空天线必须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O B)。

(完整版)防雷施工规范(通用)

防雷工程施工规范 编制: 2014年01月

1.0 目的: 对防雷工程的施工进行指导、控制,确保防雷工程实施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0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实施的防雷工程中的浪涌保护器、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等工程。 3.0定义: 3.1 有关质量方面的术语依据GB/T19000—2000的定义。 3.2 浪涌保护器:其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原件。 3.3 接闪器:指用来接收雷电流的部分,其形式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等或其他金属构件。 3.4 防雷引下线:指将接闪器接收到的雷电流导入接地装置的部分。 3.5接地装置:是指将雷电流或设备漏电电流导入大地的装置,一般由接地线和接地体组成。 4.0引用文件: GB/T19001-2000标准8.2.38.2.4。 本公司《质量手册》。 本公司《程序文件》。 防雷工程实施的电气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 5.0职责: 5.1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为防雷工程实施工作负责人,应具备防雷施工资格证书,熟悉防雷规范,负责根据相关方案、图纸及规范向有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5.2项目组或安装队的质量员负责防雷工程安装质量的检查、监督和验收评定工作。 5.3安装电工和焊工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上岗。 5.4 临时雇佣人员必须签订临时用工协议方能进行施工。 6.0施工准备:

6.1充分熟悉施工规范、相关图纸及设计方案要求。 6.2根据图纸准备相应施工图集及技术资料,编制技术交底。 6.3 浪涌保护器:根据技术方案设计的浪涌保护器的型号及数量从仓库领取。 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及接地装置:根据技术方案设计的规格型号,采用热镀锌圆钢、角钢、扁钢材料,多股铜线等,并有材质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6.4施工机具:螺丝刀、扳手、钢锯、电焊机、切割机、压力台、电锤、钢卷尺、电、气焊工具等。 6.5测量工具:万用表、接地电阻测试仪。 7.0质量标准: 7.1主控项目: 所用施工设备及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浪涌保护器及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相数、通流量、残压、插入损耗等),接地电阻符合要求。检查方法:查看检测报告、目测和测量接地电阻。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实测或检查接地电阻测试记录。观察检查或检查安装记录。 人工接地装置或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的接地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 暗敷在建筑物抹灰层内的引下线应有卡钉分段固定;明敷的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与支架焊接处,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当利用金属构件、金属管道做接地线时,应在构件或管道与接地干线间焊接金属跨接线。 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避雷带等必须与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成一个整体的电气通路,且与避雷引下线连接可靠。 7.2一般项目: 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正确,连接牢固,连接浪涌保护器的相线、接地线长度不宜大于0.5m,规格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跟等电位排必须用铜扣压接。检查方法:目测及用卷尺测量。 接地装置位置正确,连接牢固,接地装置埋设深度距地面不小于0.6m.隐蔽工程记录齐全准确.检查方法: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防雷检测防雷检测技术方案

一、检测组织设计 一、检测目的 雷电放电电压高、时间短,整个过程伴随多种物理效应,如:静电感应、高温高热、电磁辐射、光辐射等,这些物理效应的共同作用已严重危害室内弱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确定一个建筑物防雷装置是否合格应进行防雷检测工作。 二、检测依据: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 《建筑物防雷工程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三、检测内容:

三、检测方法: 1、接闪器 1.1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 1.2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吴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截面是否锈蚀1/3以上。检查接闪带是否平整顺直,固定支架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1.3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1.4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并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应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1.5 首次检测时,检测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1.6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1.7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的防侧击雷保护措施是否符合规定。 1.8 当底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防水层内或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除底层和多层建筑物外,其他建筑物不应利用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接闪器。 2、引下线检测 2.1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 2.2 检查专设引下线位置是否准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吴遗漏,焊接部分

防雷接地技术标准和规范标准[详]

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网络机房 设置防雷接地技术规范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条:本技术指导意见适用于集团公司所有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设备及机房。 第二条: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设备和机房的接地及防雷应做到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的安全以及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 第二部分:机房及设备防雷接地的技术标准和条例 第三条:机房及设备防雷接地应执行下列技术标准和条例:YDJ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范》(综合楼部分); YD 2011-93《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D 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D 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 YD 过 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 GA371-2001《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技术要求》; GB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J57-8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YD5003-94《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

《通讯机房静电防护通则》; 以上标准是为了解决综合通信大楼、交换局、数据局、模块局、接入网站、IP 网站、移动通信基站、卫星地球站、微波站、监测监控机房及设备等因雷电感应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网络数据线、天馈线、遥控系统、监控系统引入的雷害,确保通信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而编制的。 第四条:所有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网络机房安装的防雷产品应 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所有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场(站)、机房所建防雷设施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五条:从事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网络机房防雷工程的企业,应当持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证》和《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证》;工程设计、施工人员应当持有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格证》和《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格证》。工程完工后,应将设计施工单位及个人的资质资格证复印件及竣工验收资料等存档备查。 第六条:通信、计算机、监测监控网络机房防雷工程实行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将防雷工程设计方案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经审核合格后,方可交付施工。工程竣工后,须经法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证备案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部分:机房及设备防雷接地的安全技术要求 第七条: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P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 2010-11-03 发布 2011-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GB 50057-2010 主编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执行日期:2011年10月1日 2011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824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 50057 —2010,自 2011年 10月 1日起实施。其中,第 3.0.2、3.0.3、3.0.4、4.1.1、4.1.2、 4.2.1(2、3)、4.2.3(1、2)、4.2.4(8)、4.3.3、4.3.5(6)、4.3.8(4、5)、4.4.3、4.5.8、 6.1.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94(2000年版)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 O一0年十一月三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 2005年 3月 30日以建标函[2005]84号“关 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由中 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会同相关单位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95(2000年版) 修订而成的。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1.增加了术语一章; 2.变更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 3.补充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 4.修改防侧击的规定; 5.详细规定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6.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 7.部分条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5号,邮编 100089)。 本规范组织单位、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组织单位:中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协会 主编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参编单位: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 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林维勇黄友根焦兴学陶战驹王素英杨少杰宋平健黄旭张文才徐辉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张力欣王厚余丁杰方磊欧清礼尹君平 王云福关象石杨维林

避雷器技术规范

避雷器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进口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 避雷器技术规范 DL/T613—1997 Specification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import AC gapless metal oxide surge arrest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7-05-19批准1997-10-01实 施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1991年电力部避雷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提出的任务制订的(后补列为95DB 087—95计划)。 本规范是根据中国电力系统运行条件,按国际标准IEC 99—4《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和有关国家标准制订的。由于国家标准GB 11032—89《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与IEC 99—4标准对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中避雷器的规定有所不同,增加了制订本规范的难度。在本规范的制订中尽量总结中国进口与国产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使用与生产经验,体现其先进性与实用性,为引进产品提供了较全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由电力工业部避雷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起草。 主要起草人:舒廉甫、梁毓锦、李启盛、陈慈萱、刘先进。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进口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技术要求,并按本规范规定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的标准进行设备验收。 本规范适用于3kV~500kV交流电网进口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技术谈判,并给出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以及一般情况下的推荐值,个别地区的特殊使用条件应由订货单位向外商及制造部门提出,本规范不作规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经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6—93 标准电压 GB 311.1—83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 2900.12—89 电工名词术语避雷器 GB/T 5582—93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 GB 11032—89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最新防雷相关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604-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0156-2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074-2011《石油库设计规范》(快要出新的了) 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9361-2011《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A/T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B 50222-95(2001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10-2002《建筑工程装修质量规范》 GBT 2887-2011《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50045-95(2011板)《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54-83《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0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3-200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98-2011《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J19-87(2012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系统规范》 GB6650-86《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 GA371-2001《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技术要求》 GB 7450-8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IEC61312-1《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GBT19271.1-200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通则》 GA173-2002《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GB/T 3482-2008《电子设备雷击试验》 GB 50057-2010《建筑防雷》 ITU-T.K20(1991)《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能力》 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1838-93《室内装饰工程质量规定》 GB 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236-2011《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0-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1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防雷技术标准规范汇编

防雷技术标准规范汇编 第一部分建筑物防雷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 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选一)(JGJ/T 16-92) 3.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选)(GBJ 39-90) 4.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57-88) 5. 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58-88) 6.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66-91) 7.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67-89) 8. 公路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60-89) 9. 公园设计规范(选)(CJJ 48-92) 10.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25-86) 11.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选)(JGJ 91-93) 12. 民用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规程(选)(CJJ/T 53-93) 13.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选)(GB 50165-92) 14.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选)(GBJ 49-83) 第二部分易燃易爆场所防雷 1.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选)(GB 50058-92) 2. 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选)(GB50089-98) 3. 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选)(GB 50154-92)

4. 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选)(GB 50161-92) 5. 氧气站设计规范(选)(GB 50030-91) 6. 氢氧站设计规范(选)(GB 50177-93) 7. 乙炔站设计规范(选)(GB 50031-91) 8.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选)(GB 50195-94) 9.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选)(GB 50028-93) 第三部分石油化工防雷 1.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5599-1995) 2. 石油库设计规范(选)(GBJ 74-84) 3. 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选)(GB 50156-92) 4.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选)(GB 50160-92) 5.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选)(GB 50183-93) 6.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选)(GB 50253-94) 7.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管理规定(选)(SYN 5225-87)第四部分弱电设备防雷 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选二)(JGJ/T 16-92) 2.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选)(GB 50174-93) 3.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选)(GB 9361-88)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1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引用) -03-22 08:44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使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确保电子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机房和微型计算机机房。 第1.0.3条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 第一节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 第2.1.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第2.1.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源充分、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 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 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2

第2.1.3条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 第2.2.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在计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S (2.2.2-1) 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 K--系数,取值为5~7; 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2.当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N (2.2.2-1) 式中K--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4.5~5.5(m2v/台); N--计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 二、基本工作间和第一类辅助房间面积的总和,宜等于或大于主机房面积的1.5倍。 3

防雷接地做法

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扁钢为其宽度的2 倍(且至少3 个棱边焊接)。 二、圆钢为其直径的6 倍。 三、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 倍。 四、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补充下内容 防雷及接地工程安装: (一)人工接地体(极)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体的埋设深度其顶部不应小于0.6M,角钢及钢管接地体应垂直配置。垂直接地体长度不应小于2.5M,其相互之间间距不小于5M,接地体埋设位置距建筑物不小于1.5M,遇有垃圾灰渣等埋设接地体时,应换土并分层夯实。 2)当接地装置必须埋设在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通道小于3M时,应采用均压带做法或在接地装置上面敷设50~90mm厚度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装置2M. 3)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焊接处焊缝应饱满,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夹渣、咬肉、裂纹、虚焊,气孔等缺陷,焊接处药皮敲净后,刷沥青做防腐处理。 4)采用搭接焊时其焊接长度为:镀锌扁钢不小于其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当扁钢宽度不同时,搭接长度以宽的为准)敷设前扁钢需调直、煨弯处不能有损伤或死弯,直线段上不应有明显弯曲,并应立置。 5)镀锌元钢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6倍以上并应双面施焊(当直径不同时,搭接长度以直径大的为准)镀锌元钢与镀锌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 倍以上。 6)镀锌扁钢与镀锌钢管(或角钢)焊接时,为连接可靠,除应在连接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还应直接将扁钢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紧密焊接。 7)接地极的加工:根据设计要求数量、材料规格进行加工,材料采用钢管或角钢,长度不应小于2.5M,打入地下一端切割成锥形,如采用角钢为了防止角钢打劈,可采用在角钢端部焊一段长约200mm的短角钢,采用钢管时在管端焊一护管帽套入接地极管端,接地极向地下打时应与地面保持垂直,不得打偏,当接地极离沟地面约600mm时停止打入,把接地体扁钢焊在接地极上后(扁钢立焊)再把接地极一根根打入沟内(地下),焊接部位应涂刷沥青做防腐处理。

防雷接地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第1.0. 2条本规范适用于xx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xx,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 及其布置.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第二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策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 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

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 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 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xx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xx 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xx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 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 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 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 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 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X(GB50343-2004)(引用) 2007-03-22 08:44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使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确保电子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 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X。 第1.0.2条本规X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设计。本规X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机房和微型计算机机房。 第1.0.3条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X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X的规定。 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 第一节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 第2.1.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第2.1.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 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 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第2.1.3条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 第2.2.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在计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S (2.2.2-1) 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 K--系数,取值为5~7; 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2.当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N (2.2.2-1) 式中K--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4.5~5.5(m2v/台); N--计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 二、基本工作间和第一类辅助房间面积的总和,宜等于或大于主机房面积的1.5倍。 三、上机准备室、外来用户工作室、硬件及软件人员办公室等可按每人3.5m2~4m2计算。 第三节设备布置 第2.3.1条计算机设备宜采用分区布置,一般可分为主机区、存贮器区、数据输入区、数据输出区、通信区和监控制调度区等。具体划分可根据系统配置及管理而定。 第2.3.2条需要经常监视或操作的设备布置应便利操作。 第2.3.3条产生尘埃及废物的设备应远离对尘埃敏感的设备,并宜集中布置在靠近机房的回风口处。第 2.3.4条主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两相对机柜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二、机柜侧面(或不用面)距墙不应小于0.5m,当需要维修测试时,则距墙不应小于1.2m; 三、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

防雷接地验收技术要求和指标

防雷接地验收技术要求和指标 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验收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指标,主要以《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年版)和国家、各行业防雷设计规范等为依据。以下按照防雷装置施工现场分段、分项验收的工程内容,分述验收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指标。 基础防雷接地验收技术要求和指标 基础接地分为人工防雷接地装置和自然基础接地装置两种.它们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指标为: 1.人工接地装置技术要求和指标 人工接地装置是指非利用建筑物基础桩、地梁,而用圆钢、角钢、扁钢或专用成品制作件,人工布设的接地装置。其通常做法为。 材料规格: A.专用成品制作件。 B.角钢<50 mm X 50 mm X 5 mm,镀锌扁钢-40 mm X 4 mm;厚度>4 mm;钢 管厚度)3.5 mm;圆钢直径D>10 mm (2)安装深度(埋设深度):-50-80 cm,冻土层以下。 (3)安装长度:垂直接地体2.5 m,间距-5 m。水平接地体外引长度不应超过接地体有效长度,其中P为接地体周围的土城电阻率. (4)安装形式:①环形、水平接地体,②垂直接地体,③垂直与水平接地体混合而成的接地网。 当在建筑物周围的无刚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规定如下表所示: (5)安装位置:按设计要求,不得将人工接地体敷设在基础坑底,一般应敷设在散水以外(距建筑物外墙皮0. 5-0. 8 m,灰土基础以外的基础桩边.人工 接地体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各种接地不共用及与金属管道不相连时,其间距按不同防雷类别,其间距至少分别为,第一类:S>3m;第二类:S>2m;第三类:s>2m,建筑物地中距离按不同防雷类别应分别符合下列表达式: 第一类:S>0. 4R; (S-地中距离,R-冲击接地电阻值) 第二类:S>0. 3K R;式中K-分流系数。 当只有单根引下线时,K=1;当有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时,K=0.66;当接闪器为网状的或成闭合环时有多根引下线的情况下,K=0. 44. (6)焊接情况:圆钢单边搭接焊接时长度不小于圈钢直径的12倍;双边搭接焊接时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扁钢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二倍,多面连续焊。受大电流的冲击 f.具有一定的负阻特性 g.降阻剂本身应无毒,对环境无污染 h.降阻剂应便于施工 (8)防腐措施: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接地装置材料应采用热镀锌材料,加大接地材料规格,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所有焊接处做防腐处理. (9)接地电阻值:按不同防雷类别应分别符合下列指标: 第一类、第二类:R<10欧姆;第三类:R<30欧姆对于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符合分系统中要求最高的接地电限值要求。 2.自然基础接地装置技术要求和指标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上)[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69 更新时间:2004-8-20 文章录入:liuc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215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43-2004,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第5.1.2、5.2.5、5.2.6、5.4.1(2)、5.4.10(2)、7.2.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4年3月1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语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