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013届)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为例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储丹

指导教师姜忞

职称副教授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为例

摘要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篇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文言文注释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时最实用的工具。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有以下几点问题:注音的缺失、释义的错误、释义的过于简单、没有完整的说明语法问题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第一,教材编写者方面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第二,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差异。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教材编写者而言,应尽量避免其主观上的失误,处理好教材篇幅的束缚与注释内容的取舍;对教师而言,应做好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对学生而言,应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要积极自主地思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注释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问题原因对策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notation is the most useful tool when the students learn classical Chinese independen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Senior high school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notation as follows: the phonetic deletion, the annotation errors, the overly simple explanation, incomplete description of grammar problems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due to two aspects of reasons: firstly, the subjective reasons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the textbook writers; second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modern Chines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textbook writers need to try to avoid the subjective errors and deal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spac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rade-offs of the annotations. The teachers have to do a lot of preparation before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also need to fully grasp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think actively. So it can exert the function of annotation in the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fully.

Key words:classical Chinese annotation questions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目录

前言 (1)

一、教材文言文注释情况概述 (1)

(一)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含义 (1)

(二)文言文注释的内容 (1)

(三)教材文言文运用的训诂方法 (3)

二、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4)

(一)注音问题 (4)

(二)释义问题 (4)

(三)语法问题 (5)

三、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出现的原因 (6)

(一)编写者方面 (6)

(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 (7)

四、应对策略 (7)

(一)编写者方面 (8)

(二)教师方面 (8)

(三)学生方面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前言

文言文篇目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文本、注释、课后练习。其中文本是主体和核心,但文本的理解需要注释的辅助,注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做课后习题的正确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注释板块也十分重视。但教材在文言文注释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文言文教学的质量。笔者深感此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故以此为研究对象,希望在介绍分析高中教材文言文注释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材文言文注释情况概述

(一)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含义

在《辞海》中注释的解释是这样的:“对书籍或文章中的词汇、引文、内容等做介绍、评议、说明的文字注释所用的字体大小一般都小于正文。”[1]文言文的注释是:“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2]综合这两个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文言文注释”就是解释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的评议文字。

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则是解释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评议文字,一般都排在页面的下方或尾页,通俗易懂。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发展速度不一致。在不同的时期里,相同的文字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不利于学习与掌握。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借助注释的帮助。

(二)文言文注释的内容

1、介绍作者及其创作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兰亭集序》为例,标题注释中首先注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如课文来自于《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的情况以及写作时间即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集会所写。

再以必修1中《赤壁赋》为例,标题注释同样介绍了《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苏轼于1079年经历了贬官事件后游玩所作以及赤壁的具体方位。

从以上两例可以总结出: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标题注释的基本框架都是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出处、写作时间、写作时发生的事件等等。这些注释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推测作者在写这些文章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第一册《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主要都是山水游记类的文章,它们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而且表达作者在写作中溢于山水之外的喜悦、忧思、哀伤或愤慨,掌握这些写作的背景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避免出现误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情况,正确把握文言文的主旨。

2、字词的解释

(1)注音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里最常见的是注音。文章中有很多现代不常用的汉字,并且有些汉字的古音和今音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文言文注音来帮助学生阅读文章。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共有7个字直接注音,如:氾、佚、缒等。3个字间接的注音。有:治、已、说。《荆轲刺秦王》中共对12个字注了音。

注音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有的学生常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读,有的学生用现代字的读音来读古今字,这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出错的普遍现象,这种情况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十分不利的。

(2)释义

古代汉语中很多词都是单音节的,一个词代表的意思有很多,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注释的时候,一般都会扩充单音词,使之成为标准的现代白话文,这样便于学生准确理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将“执事”注释为“办事的官吏”,[3]其中“执”扩充为“办事”,“事”扩充为“官吏”。“乃还”注释为“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将“乃”扩充为“于是”,将“还”扩充为“秦军撤军”。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3)语法

教材中对文言文语法现象的阐释也有很多,语法注释主要分为两大块:虚词和词类活用。

①虚词

一般在文言文句子里虚词是不单独做句子成分的,它不表示实义。虚词在文言文中很多,教材中对虚词的注释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直接注明是语气词。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2的《氓》中,就“于嗟鸠兮”的“于嗟”这一词,教材的注释注的是“感叹词”;在《采薇》中,就“岁亦阳止”的“止”,教材的注释是“句尾语气词”。第二,注明是助词,如《氓》中“静言思之”的“言”注的是“助词,无实义”;对于《采薇》中“彼路斯何”的“斯”注的是“助词,无实义”。

②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很常见,如名词也能用做动词或者状语,同时动词也能用做状语。教材文言文注释很多就是用来解释词类活用现象的。教材编者描述这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时,通常都直接阐述。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越国以鄙远”的“鄙”,教材注“边邑,用做动词”;“既东封郑”的“封”课文中注的是“疆界,这里用做动词”,这些都是名词用做动词的例子。

3、阐述典故来源

虽然阐述典故来源中有字、词释义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层面来阐述的,所以这里单独列作一项。

在文言文中,作者常喜欢运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典故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在前人的书籍中都有记载。读者在看文言文的时候,如果不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来源,就很难体会文意及其意境。这在《赤壁赋》一文中就体现的十分明显。如:“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注释:“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所以称为‘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中“一苇”的典故出自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这两个典故出自《诗经》,体现的是苏轼所体会到的美妙与自由之情。

(三)教材文言文运用的训诂方法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笔者认为教材文言文注释也借鉴了训诂学中的训诂方法。

1、声训

在《训诂学》中,将声训定义为“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又称音训”。 [4]在高中《语文》必修2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将“无能为也已”的“已”训为“同‘矣’,”;又如“失其所与,不知”的“知”训为“‘智’,明智的意思”;《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必说见臣”,“说”训为“‘悦’,喜欢,高兴”;又如“卒不起意,失尽其度”,“卒”训为“‘猝’,突然”。

高中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经常用到声训的方法。

2、义训

义训是“以通行词训释古词语或方言词的意义。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祖,元,胎,落,始也。’[6]“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为八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说文》及古传注多采用以通行词解释古语词的办法。杨雄《方言》一类的书则是以通行词解释方言词。”[5]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字是简化字,从这些简化字中看不出这个字原来的声韵和形体。这种义训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从有别于声训和形训的角度去阐述字义。例如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三《劝学》中的“劝”字,其繁体字是“勸”,表示“说服,勉励的意思。从力,雚(guàn)声”。简化后偏旁“又”只是一个符号,很难看出它的声旁“雚”,教材注为“劝,鼓励”;这不是从声训或形训的角度来注释的,它就是运用了训诂学中义训的方法。

3、形训

形训就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例如:“武,止戈为武”,就是用了形训的方法解释字义。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表音的文字很少,所以根据文字的形体来解释字义在训诂学里是最普遍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笔者认为可能是考虑到汉字字形的演变,教材运用的字体是简体字以及使用者的接受程度等缘故,教材中用形训解释词语的方法很少。

二、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一)注音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写者通过直接注音和间接注音让读者了解读音。所谓直接注音就是课文的编写者会在注释中需要注音的字后打上括号,并标明正确的读音;间接注音就是通过通假字的办法间接的让学生了解字是怎么读的。

过少的注音会增加阅读文言文的难度。大部分学生在不了解语音的具体情况时就会随心所欲的念、很少查阅字典或者文献,错误的发音会影响理解,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闕(ju?)秦”可能会念成“qua秦”;“逢(páng)孙”可能会念成“f?ng孙”。《荆轲刺秦王》中“此臣日夜切齿拊(fǔ)心也”可能会念成“拊(fù)心也”。“盛(ch?ng)”可能会念成“shang”。

有些需要注音的地方没有注音。例如《荆轲刺秦王》中“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都没有注音,恰恰的这两个字却是最容易读错的。学生可能会读成qiě和tí。又如《鸿门宴》中的“秦地可尽王(wàng)”,“王”为动词,意为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而它的读音却没有标明。

由此可见教材在有些地方没有标注清楚读音或者根本没有标注读音,这样对教师的备课及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二)释义问题

1、注释错误

《烛之武退秦师》中“贰于楚也”的解释是“依附于晋的同时也依附于楚”。“依附”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附属,投靠”。怎么可以同时附属两个国家呢?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笔者发现郑先帮楚攻打晋国,后来由于楚败,出于害怕才向晋求盟的,这不是同时的关系,很显然,这个注释是不准确的。

教材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术语相互混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术语都是“通”,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若都写作“通”,会让学生以为他们都是通假字。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假字是用同音或相同的字替代本字,而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对“共其乏困”教材注释为:“共通‘供’”,但根据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可知“共”与“供”是古今字,并不是按原文注释中所讲的通假字的关系,因此教材的注释是错误的。

2、注释过于简单

比如《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以”是介词,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明确的解释“以”是“介词,用。”[7]可是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注释过于简单,没有详细地给出语法的注释。

又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对“衣”的解释是“穿”。而王

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同一篇文章对“衣”的解释即“用做如动词”,显然后者要合理很多。可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于有些注释的解释十分简单,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在没有明确的注释的情况下会对文言文有自己的理解,也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意思。因此,没有将需要注释的文言文字词做注释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3、注释缺失

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2与《古代汉语(王力)》第二册的《氓》相比,“抱布贸丝”的“布”在前者解释为“布”,而在后者却解释为“币”。前者说“拿布来换丝”,后者的解释比较完善,说明了上古以布为货币。这就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布来换丝了。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垣”,查阅《汉语大字典》,有以下几个含义:(1)矮墙,墙:短垣。城垣。墙垣。

(2)城:省垣(省城)。

(3)官署:谏垣(谏官官署)。

(4)星的区域,古代把众星分为上、中、下三垣。

(5)姓。[8]

从这几个含义中可以推断出“垣”在教材中应是(1)的含义。《语文》课本中应该将“垣”一词给注出来,可是缺少了。

又比如《语文》必修2与《古代汉语(王力)》第二册的《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中,对“九死”的解释,高中的语文课本没有解释,在《古代汉语》中明确的指出:“九死”等于说死了很多次。“九”字不是指实数,只是甚言其多。[9]在《汉语大字典》中“九”有如下的解释:

①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

②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

如果“九死”没有被明确地标注出来,学生可能会理解为作者假设自己死了九死,很少会理解为死了很多次。这些都是细节问题,需要编者的慎重考虑。

再比如必修5《陈情表》中,课本上“生孩六月”没有解释。这句话如果按照学生的理解,常会以为是李密的母亲在六月的时候生的孩子。但是这样解释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出入的。经过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孩”的意思是小儿笑。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下来六个月刚懂得笑的时候。”

教材文言注释的缺失现象很普遍,而学生不喜欢在一些自己认为很简单但其实很难的地方花时间,往往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导致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

(三)语法问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写者更注重学生对文本意思的理解程度,在语法现象的方面却很少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虽然能看懂,但参透不了其具体含义。笔者在

此并不否认,人教版高中《语文》对文言文语法现象的解释还是有所涉及的。比如必修5中《归去来兮辞》对“眷然有归欤之情”的“欤”用做语气词有阐述,“或棹孤舟”的“棹”用做如动词等都有解释。但是仍然有很多的语法现象需要明确指出来而编写者却没有指出。

如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注:“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虽然表达的是正确的,但是注释中没有表明语法现象即‘之’是代词,表示的是“那里”。学生在看到这里的时候虽然能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没有举一反三能力的学生就会忽略“之”是个代词。

类似的还比如“有碑仆道。”注:“仆道即‘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注释没有解释这个“于”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省略。这是不合理的。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于”字有很多条解释,相关的解释如下:“于,介词。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例如:

捐金于野。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10]

书中没有阐明“于”在动词之后以及处所名词之前是可以省略的。这是不对的。

书中没有讲清楚语法方面的知识会让学生对这方面的问题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它们不重要,继而很难夯实语法根基,但高考对文言文考察却对这方面非常重视。

三、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出现的原因

针对文言文注释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编写者方面

1、教材编写者的疏忽

教材编写难免会有疏忽的地方。以上所提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存疑的情况,很多是因为教材编写者的疏失所致。通过各种工具书的比对再选取正确的注释,这是一个历时很长、工作量也很巨大的工作。并且术业有专攻,当文言文中的某个地方涉及到不属于编写者研究的范围时,他们也需要查阅很多的资料。可能有些资料说的不是那么准确,导致注释有误,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

在个人知识储备有限的情况下,总会有几个错误的地方不能被编写者发现,这都是正常的。而且现在的研究成果是不断变化的,编者所编写的参考文献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的文献有所更改也是有可能的。

2、教材文言文注释所需要的篇幅不足

每本书的篇幅在出版之前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教材编写者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文言文注释有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教材必修5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教材的注释为:“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两星所在的区域”。对比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第三册,它的注释多了这句话的典故来源。而这一典故由于过长,编写者为了节省篇幅,只解释了本义,放弃大篇幅所解释句子的典故来源。文言文的注释因为要考虑纸张部署的问题而从简,这一情况也妨碍了编写者的发挥。

(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

1、语义不同

文言文大部分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一个字可以和很其他字配对而被赋予不同的涵义;而现在的文章则是以双音节为主,弄懂其意义不是很难。

比如“歉”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有很多意思,如“道歉,谢意,收成不好”等等。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会单用,而是直接与“道”联用而组成一个双音节词,只表示一个意思即对不住别人。显然注释中很多地方被省略了,学生不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不知道怎样去补充和注释学习文言文,以及区分文言文跟现代汉语的不同。

2、语法不同

古代汉语的语法跟现代汉语的语法是相异的,虽然语言系统中语法的稳定性比语音和语义的稳定性大,但是古今还是有所不同。如实词虚化、语序的变化等等。语序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如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前置。

①疑问代词做宾语: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③宾语后有代词复指: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定贡十五年》)[11]

但是现代汉语中却极少出现这种变化。注释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对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倒置有的注了有的没注,这就很难让教材使用者发现文言文中的语法运用情况。

3、繁简字不同

在文言文与白话文里,两者所用的字是不一样的,他们中有异体字和繁简字之分。这就造成了后人对字的认识理解不同。比如“太”这个字,在古汉里是“大”,在现汉里是“太”。没有足够的古代汉语知识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可是在教材中这些细节只有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会注释,到后面就没有注释了。如果有些学生之前上课不认真,没有看到注释的话,后期他也很难发现这一点。

还有些字的简化字与繁体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都用的是简化字。没有明确的标注繁体字的意思,学生就会不解。比如“后”这个字,在上古“後”指的是“前后”的后,“后”指的是“帝王”的后;在现代汉语里却没有这种分别。如果注释上没有阐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又怎么会想到呢?

四、应对策略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本应万无一失。但是笔者经过探究,发现上述文言文注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那么,该怎样解决呢?笔者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编写者方面

首先,教材编写者应该在对文言文进行注释之前做好严密的考证工作,保证在其编写工作范围内尽可能的减少可能会疏忽的地方。

其次,扩充教材编写者的专业知识。编者应尽可能的摆脱旧的文言文错误解释的束缚。多看看相关质疑文言文注释的文章,保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语言的敏感度。

再次,教材编写者应该求教于方家,规范文言文注释,建立统一的文言文注释术语系统,以确保注释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最后,在编写文言文注释之前,大概估算出需要的文言文注释的篇幅,在省略与详尽的权衡利弊中,恰当地取舍,保证大部分的使用者都能最大限度地通过注释了解文言文。(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对注释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看看相关的工具书或刊物等。

教师不能迷信教材,教材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教师应善于发现注释中不完善的地方,在教学中指出注释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师还应纠正学生对注释过度信任的态度。课本上的注释不全都是正确的。在碰到疑惑的地方要及时查阅相关工具书,并对课本的注释进行比对,这样才能在比对的过程中进步。

(三)学生方面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古文素养,就很难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他们自己主动寻找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此,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明确文言文的地位,掌握古汉与现汉之间的差异。要学会思考问题,而不是机械的从注释中得到意思。只有善于思考的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学生还应该勤用《古汉语常用字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相关工具书,善于运用古汉语工具书作文言文注释的补充;在预习教材时遇到自己觉得存在质疑的地方时认真记录下来,然后与老师同学讨论。

结论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文言文注释问题十分深奥,牵涉到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而笔者学识有限,故对文言文注释问题的研究还

比较肤浅。在此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希望有识之士能够进一步关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问题,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2]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12~2914.

[3][4]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43.

[5]郭璞.尔雅·释诂[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12.

[6]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44.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481~482.

[8]中华大字典[Z].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362.

[9]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二册)[EB/OL].http://www.doc/p-5156750135.html,1999-05.

[10]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典[Z].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271.

[11]作业119.文言文的四种倒装句(上)[EB/OL].https://www.doczj.com/doc/138915200.html,/s/blog_5d,2008-12-15.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诀别场景)《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 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高一文言文的六种学习方法

高一文言文的六种学习方法 高一文言文学习比初中不一样,除了背诵,积累语言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为此,下面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可以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方法一:“三多”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篇一: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 (诀别场景) 《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1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 2 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二册] 《过秦论》贾谊

如何实施高中文言文教学

如何实施高中文言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04T11:07:20.310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杨丽娟[导读] 巧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杨丽娟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高中语 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以下是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关键词:河北省沙河市综合摘要:言组言未社强强言言感悟文的魅力。么进行文文教学以是中文文文教学关键词: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教材所的文言文目,大多为先散文和子散文。选篇秦诸与这个时代的会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于社政治忠历史史实,人物、事件互相关,一动,如且联牵十《烛之武退秦师、践、龙说太后、将、》《勾灭吴》《触赵》《季氏伐颛臾》《晋公子重、等,与许多重要的历史耳之亡》《荆轲刺秦王》均人物和事件相合,成密的因果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搅构严联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系,其结果,一是不激联易发兴趣,使学生到内容单调、;二是不能让学生更地感枯燥透彻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系,从而影响效果;三是不能让逻辑联记忆学生更切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极难得到引导深感悟欲望便和。因此,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悉培养笔熟中国的历史。在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给的讲授更生动、致、传。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细神培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的作用。量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诵读不是让学生心所地读课文,它必须重创作者随欲郎尊镕铸在文中的真实的思想情。而这思想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章感感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笔初读,发现问题,识文意;其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入理解初次深句意和文意;而读则在这两个步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诵骤之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读出语来。这一步做好了,将感感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感受果。背必须实于原文,力求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诵忠词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完全实于原文,是一种教,诵忠死缺对学生创造力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的。首乏培养误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传于并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流世选古代,其语言的优和和准确密无论么说都应该是名篇美谐严怎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平意,多只能水随加改变数改糟,不会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其,我们改歧途次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不了要引经据,而一读免典旦误误记,就不单是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张冠李戴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才是应高考的问题。高考中次付试卷的文言文原文空占有相当的比例,要求也分,错、填阅卷十严格漏、添一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加字均准确背,准确书,决不能自和。诵写擅增删改变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就是对文言、、句式所及的基本语法现死字词涉象和考点要反调,并对其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复强概字教学,基本的、音,我们还必须反调“通除字形字外复强假字”、“一多 ”、“ 异 ”、“ 类活用”等念。词义古今义词概例如,通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来示一个,它假字借字表另字职教中心杨丽娟民族民族息责指对中文文教学的点议。见字象典是文言文中一种常的用现,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成或由来,但反调这个念,让学理形复强概解、掌握常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见涉及的内容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之之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义、比喻义和假申借义。如:“ ”,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为“旁边”的意畔申思,如河、桥等;“ ”与“ ”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畔畔畔叛判”的意思,如“亲 ”的“ ”,即用其假借义。戚畔之畔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词的尤虚增多,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成资料印发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打给差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指。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是让学怠任务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 略句”、“被动句”、省“ 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 定句宾固式”等常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成、识别和使用方法。见般构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足动活,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灵增受学中一讲到,只做翻译了事。底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所在,教学生掌握键一定的技是有必要的。巧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忠“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次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留:对专有词,巧 1 名如国、地、号、官职、人、物等,还有经常使用的名名年名名名成语、习惯语等,如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席卷必翻译。、补:补充略成。如:还(于)先王。有志,2 省份矢矣不()以止也。、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随之 3“人非生而知者,能无过?”中的“ ”换成“谁”。“使之孰孰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调:把语前置、六 4 宾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范。规

高中语文之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诀别场景)《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人教中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作者:————————————————————————————————日期: 2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识字一《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第1课《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第6课《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 1、第4课《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第4课《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第13课《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第13课《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学二年级】 上册: 1、第4课:《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第4课:《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第25课《回乡偶书》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第25课《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 1、第2课《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第2课《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第17课《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第17课《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上册: 1、第9课《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3、第21课《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 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4、第21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③奇:奇妙。④西子:西施。)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1、第2课《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3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摘要:目前,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因为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同时由于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文言文却很重要,不管是升学考试,还是将来自己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很大,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是课堂的主体,

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里,我通过故事导入、实物演示、讨论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中,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我还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同学课前翻阅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进行讨论,进入课题。通过以上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学主动爱学。 2.重视文言文-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 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 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 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释】 ①以,因。②连兵,联合出兵。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⑦怵,恐惧。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⑨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 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 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臵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 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 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 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 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 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翻译】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 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 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

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 张耒 原文: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某自丱角②而读书,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方是时,虽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自三代以来;圣贤骚人之述作,与夫秦汉而降,文章词辩,诗赋谣颂,靡不毕观,时时有所感发,已能见之于文字。所习益久,所亲益众,所嗜益深。故自十有三岁而至今三十有二年,身之所历,耳目之所闻见,著于当世而可知,与夫考于前古而有得者,无一不发之于文字。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大夏炎暑,流金裂石,积阴大寒,烈风霰雪,皆已习见而安行。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修身治官,庶几于有闻,而门单族薄,执版③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陵侮。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④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以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沛然于文,若有所得。某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⑤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选自《宋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张耒(1054—1114):“苏门四学士”之一。②丱角:儿童束发为两角。③版:笏板。 ④沮遏:阻止。⑤训渊:帝王的诰敕文词。 译文: 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虔诚地写信给某官: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做一件事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这件事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细微情感。 我自幼读书,十三岁就喜欢写文章。那时,我虽然不能完全通晓古人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然而对夏商周三代以来圣贤、诗人的论述与著作,秦汉以来的文章、诗词、歌赋,没有不看的。读书时有了感触,也已经能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学习的时间越长,接触的书籍越多,对读书写作的兴趣就愈是浓厚。因此(我从)十三岁至今,已经三十二年,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著录于当世而知道的,稽考前世而获得的,无一不用文字记载下来。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出仕后又被州县的杂务拖累了十二年。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胸中。并且因为饥寒穷困,不得不谋生以养活妻子儿女,常常不得不四处奔波达数千里。盛夏酷暑难耐,雷电洪水让人惊恐,冬日阴沉寒冷,寒风凌冽,大雪纷飞,这些恶劣的天气对我来说都已习以为常,能够安然出行。算起来,那种安居饱暖、没有忧危窘迫、扬眉吐气、无事一笑的日子,不到百分之一。

学好高一语文的文言文的六种方法

学好高一语文的文言文的六种方法 导读:学好高一语文的文言文的六种方法 方法一:“三多”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基本结构入手。 方法四:推断句子成分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除个别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同学们就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推断词语意思。通过语法知识我们知道,主语、宾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动词、形容词,而定语则多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状语往往是副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思。 方法五:要学会学习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抱着参考书不放,一切唯参考书是听。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 方法六:重视归纳和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