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女性抗争命运的一点思考—从崔莺莺、杜丽娘看林黛玉的觉醒与追求 张杰

对女性抗争命运的一点思考—从崔莺莺、杜丽娘看林黛玉的觉醒与追求 张杰

对女性抗争命运的一点思考—从崔莺莺、杜丽娘看林黛玉的觉醒与追求口张杰
“红颜命薄古今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处
于社会的最底层,其社会地位比男子更为卑下。中国女性
素以湿顺、贤良著称于世。但是,在他们身上也不乏斗争
精神。为了抗争命运,争取自由,获得做人的权力,他们进
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翻开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女性反
抗命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从崔莺莺、杜丽娘直到林黛
玉,反抗命运的火炬一代传一代。
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婚姻制度,长期束
缚中国女性的精神,腐蚀她们的灵魂。在不合理的封建制
度下,许多女性青春虚度,婚姻不幸,并且麻木不仁,身受
其害而不觉。命运也试图这样对待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
玉,但他们却大胆地向命运挑战,绝不屈服,有的甚至以
死相对。
崔莺莺、杜丽娘虽非同朝人,但她们的家长对她们的
教育与管束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她们的命运及为反抗命
运所做的努力也有着相似之处。
崔老夫人治家严肃,严格按照封建礼教教育女儿,错
行一步,便严加训斥。她很早就把女儿许配给郑尚书之子
郑恒,并且自幼精心教导莺莺,使其“针指女工,诗词书
算,无不能者。”但是,她的关心是按照她所信奉咯守的封
建的道德观念为准绳的。她念念不忘让莺莺与郑恒早成
佳配。一方面她认为这是使女儿获得了幸福;另一方面,
是为了维护其家世的利益。崔相国辞世,崔家面临家道中
衰之危机,她急于借新的联姻来维持自己家世的威仪与
权势。但是莺莺并不满意这件父母包办的婚事,“花落水
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表明了她对婚事的不满。
莺莺从一开始就与老夫人处于对立状态。
张生的出现,打破了“寂寞僧房人不到”的沉闷氛围,
莺莺对他的爱慕油然而生。兵围普救寺,使他们不合法的
爱情成为合法的婚姻。但是,作为封建势力代表的老夫人
则不甘心让这一对有情人成为眷属。张生的家世门第是
不能和崔家相提并论的;和郑家相比,也相差甚远。最重
要的,崔、郑同是当时的“望族”、“显姓”。加之郑恒又是老
夫人之侄,可谓“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而张生父母早逝,
书剑飘零,乃一介贫穷书生。老夫人择婿,着重的是对方
的家世门第,而张生恰恰是不合她眼的。故此危难一过,
老夫人便心生一计:‘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一赖婚。
面对母亲狠毒的一手,莺莺震惊了。但是,这意外的
打击,并未使她屈服,反而使她头脑清醒,她不甘心自己
重蹈“佳人自来多命薄,秀才们从朱懦”之扭辙,

而要重新
。32。
开辟出一条道路来,争取自己的婚姻幸福。在红娘的帮助
下,她勇敢地向封建礼教挑战。合法的婚姻既然得不到承
认,那么“密约偷期”也在所不顾了。她始而“夜去明来”,
直到“停眠整宿”。她不听父母之命、媒妇之吉,自己主宰
自己的命运,迈出了贵族少女叛逆礼教所能迈出的最大
的一步。在这里,莺莺反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而是
以母亲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她挑战的对象是不合理的封
建婚姻制度。
老夫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表面上承认了崔张既
成事实的婚姻,但以崔家“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
生上朝取应。这是变相的再一次赖婚。因此.莺莺的怨恨
更加深了,其叛逆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她不仅表示了
对家世利益的蔑视,而且表示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蜗
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她痛恨阻断情人的功
名利禄。她视爱情高于功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
元及第。”在功名与爱情的选择上,她重视爱情,同时也希
望得到专一的爱情,害怕得到“始乱终弃”的结果。她不得
不虑及贫贱相安、富贵遗妻之遗训。
如果说崔莺莺面对的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老夫人
的话,那么杜丽娘面对并反杭的则不仅仅是封建家长,而
是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
教、封建道德观念。“杜丽娘名为宋朝人,其实是汤显祖的
同时代人的写照……明代的贵族、显宦并不隐蔽他们的
淫乱的性生活,但是当时妇女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却
比它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严重。宋儒建立的贞操节
烈的观念来不及深入当代社会。元代蒙古族的统治对妇
女的压迫是残酷的,但也不象明代一样特别加强对她们
的精神迫害。《明史》所收的节妇、烈女传比《元史》以上的
任何一代正史至少要多出四倍以上。从这个悲惨的事实
可以见出当时妇女生活一斑。明代的皇帝和后妃又积极
提倡‘女德’,他们编刊了几种妇女道做教科书,以毒害她
们的精神生活。,’(《牡丹亭》前言)崔、杜同是宦府小姐,崔
张一见钟情,遭到的是老夫人的反对;但杜丽娘却是没有
机会结识一个男子。她不仅不能出闺门一步,而且连后花
园都不准去。岂止如此,就是在自己的闺房内,偶尔睡一
次午觉,也要遭到父亲的训斥。裙钗上刺绣的花样,也要
受到限制。在她的环境中,没有谁来破坏干涉她的婚姻,
但又处处看到程朱理学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扼杀
她。她的死不是因为爱情的不能实现,而是死于对“情”的
徒然渴望!在这样黑暗的条件下,与当时占统治地

位的程朱理
学做斗争,注定了杜丽娘比崔莺莺要遇到更多的困难与
曲折,注定了她要比崔莺莺付出更大的代价。读过《西厢
记》的人都忘不了那位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的红娘。但是
红娘的存在,却向我们揭示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莺莺的
软弱。莺莺的反杭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她身上背负着因
袭的重担。她一面在追求,一面在摆脱。在追求中摆脱,在
摆脱中追求。她不仅要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做
斗争,还必须同自己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毒害进行斗争。老
夫人赖婚后,她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本来她写诗约张
生月夜相会,但当张生如约而来时,她却又胆怯了,硬着
心肠教训张生。这种矛盾的言行,正是其矛盾心理的反
映。礼曰:“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婚姻之事”,必待“父母之命,媒灼之吉”。
这就是莺莺所受到的教育。每当她要向前迈进一步时,这
些教诲就在她的心灵投下难以洗去的阴影。同时她又害
怕张生不能善始善终,使自己有白头之叹。所以她叛逆的
脚步总是欲行又止,犹豫不定。红娘则帮助莺莺克服这种
畏惧心理。她出谋划策,穿针引线。当莺莺再次约张生幽
会,临行前又犹豫时,红娘说:“你若又幅悔,我出首与夫
人,你茜我将简站约下他来。”红娘来了个先发制人,堵住
了莺莺的后退之路。当然,并不是说莺莺是在红娘的逼吓
之中才走上叛逆道路的。但红娘的外在帮助对莺莺的内
在版逆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却是无
可否认的。
杜丽娘的环境却更加令人窒息。她的父亲是满脑子
封建思想的大官僚,她的母亲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的
师长是精神空虚、顽固不化的一介腐偏。就是她的贴身丫
环春香也不了解杜丽娘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环境中,丽
娘浑浑皿班地虚度了十六载育春年华。但是,理是压抑不
住情的,陈最良讲《关唯》,意欲使其学后妃之傲,但却适
得其反,反而引动了丽娘的情肠,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
游园行动的发生.
久被束缚在深闺的杜丽娘看到满园春色,不禁感概
万干:“原来姥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甚卷,云彼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戒看的这韵光贱。”美好的自然景
色,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慨叹自己“颜色如花,命如一
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游园使她从程朱理学的麻醉
中清醒过来。她心情郁闷,思绪万千。她由付与断井颓垣
的百花,想到了自己命运的可悲。
“惊梦”是杜丽娘叛逆思想的继

续和发展。和情人相
会,只能是在梦中,说明程朱理学对女子精神上的束缚与
迫容达到了何种残酷的地步。梦反映了她对理想的追求。
和柳郎的梦中幽会,正表现了她从思想上开始冲破程朱
理学的束缚。
从寻梦开始,她开始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梦中的爱
情是对现实的大胆挑战,但梦醒后的现实,却一切如故。
现实与理想,情与理的斗争在这里逐渐尖锐起来了。面对
冷冰冰的现实,杜丽娘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
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有力呼喊。表现了
ehengdedaxue
她对摧残人性的社会现实的弧烈横概。她寻的不是梦,而
是梦中的幸福,梦中的光明。
杜丽娘的叛逆与程朱理学是水火不相容的。在叛逆
的路上,她孤独而寂寞。梦境是美好的,但是难以寻觅,现
实则令人皇息,又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与支持。丽娘终于
被程朱理学扼杀了。但是,她的生命的被毁灭之时,并不
是其性格发展的终结,而是她理想追求的开始。从此,她
更加大胆,更加热烈,更加勇敢。她不用别人穿针引线,她
的灵魂四处寻觅,终于找到了梦中的倩人。于是,她就不
顾一切地真挚而率直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爱情的营养滋养了丽娘的灵魂,她复活了!爱倩战胜
了程朱理学,爱倩战胜了死亡。但是,社会现实十分黑暗,
她在阴世的婚姻得不到阳世的承认,她的亲生父亲不承
认独生女儿的复活。此时的杜丽娘已经成长了,她.不妥
协,而是理直气壮地到金奎殿上,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
最后使皇帝“效踢团回”,使她与柳郎的婚姻得以承认。
但是,崔张与杜柳的爱情基本是建立在郎才女貌的
基础之上的。结局则都是“状元及第,洞房花烛。”尽管她
们都是“密约偷期”在前,合法婚姻在后,但是,为了得到
统治阶级承认,她们都允许就支持其爱人去走仕途之路。
她们婚姻的解决方式都采取了统治阶级所能接受的方
式,即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是对杭性的。对统治阶级
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她们的形象
失去了光辉。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封建母体内萌生,初
步显母出它的社会影响。思想界异常活跃,封建礼教、封
建道德受到新思想的猛烈冲击。林黛玉从崔、杜手中接过
反抗命运的火炬,并在她们所开拓的叛逆道路上走得更
远。她的思想带有初步民主主义色彩,较之崔、杜的思想
有了新的发展。
崔莺莺、杜丽娘的苦闷总起来说都是爱倩受到压抑
的苦闷。而林黛玉的苦闷则不仅仅是爱倩的苦闷。她的苦
恼已超越了爱情的范围,她的悲剧不仅是爱倩悲剧,而


是时代悲剧.
林黛玉在爱情观上突破了“郎才女貌”的标准。她的
爱情是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为基础的,闪烁普时代新人
理想的光辉。
《西厢记》描写的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风迷了张解
元”的是崔莺莺的惊人的美貌,而崔莺莺倾心相爱的则是
张生的相貌和才情:“外貌风流,臂春年少。内性聪明,冠
世才学。”在青年男女根本没有机会相互接触的封建时
代,一见倾心式的爱情也比“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式的婚
姻进步,但这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杜丽娘的反抗较之崔
莺莺坚决,但是,其爱倩标准也依然是:“爱的是你一品人
才”,“是看上你年少多情”。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倩,虽然不排斥才貌的因
素,但主要的却不是由于才貌的倾倒,而是思想上的一
致。以貌而言,林黛玉的确是策花柳之姿“两曹似理非理
陌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后之愁,娇袭一身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
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才而
33论,贾宝玉也的确是聪明饱学,“杂学旁收”,“过目成诵”。
哎芙蓉女儿诛》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大观园题咏,才思敏
捷。但是,以貌而论,薛宝钗却堪可与林黛玉相抗衡。她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黛玉
另具一种妩婚风流。其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红
楼梦》中曾极力描写宝钗之美貌,宝玉见了她那“雪白的
一段酥臂”不是也曾“不觉就呆了”么?群芳夜宴,黛玉抽
了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宝钗便得了一支“艳冠群芳”
的牡丹。在相貌上;二人倒堪称“两峰对峙,双水分流”。
以才而论,宝玉才情虽高,在众清客面前显得鹤立鸡
群,但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却显得才思平平。较之黛玉,
差得更远。元妃省亲,黛玉替他作的一首诗,被元妃指为
“前三首之冠”,并因此将“沈葛山庄”改为“稻香村”。海棠
结社,“怡红公子是压尾”,菊花吟诗,宝玉又落第。及至柳
絮填词时,“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
要另作,回头看香,已将烬了。”在众女儿面前,他的才情
相形见拙。
可见,黛玉爱宝玉,并非爱其才;宝玉爱黛玉,也并不
仅仅是因其貌,而是另有所因。宝玉爱黛玉,是因她从不
讲“混帐话”,不规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黛玉爱宝玉,
是因他“潦倒不通麻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正是他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封建
仕途经济的大胆否定,寡得了林黛玉的一片痴情。贾宝玉
是封建统治阶级

的叛臣逆子,他在大观园中孤独而寂寞。
王夫人骂他是“混世魔王”,贾政断定他是个“酒色之辈”,
就是大观园中许多“清白女儿”也规劝其走仕途之路,多
会会那些为官作宦的人。独有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扬名
立身,因此,被宝玉视为红颜知己。
崔莺莺、杜丽娘没有将功名作为选择爱人的条件,当
功名利禄与爱情发生冲突时,她们重视爱情而轻视功名。
但是其结局却都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以反抗开始,
以妥协告终。林黛玉的进步性在于,她不仅仅蔑视功名,
而且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支持贾宝玉不走仕途之路。
林黛玉的祖上,虽也曾袭过列侯,但到其父一辈已经
衰落。只从科第出身。末世的悲凉景色,在这个人丁稀少
的家族中首先显留出来了。其父因膝下荒凉之故,对唯一
的爱女聊充养子,未对她施以严格的闺训,她受封建礼教
的毒害较浅。到了贾府,寄人禽下的身世,使她头脑清醒,
得以冷眼旁观,看到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腐化堕落,一代
不如一代。他们的行动,不仅与补天无益,客观上都在拆
天。封建大家族内部,争权夺利“象乌眼鸡一般,恨不得你
吃了我,我吃了你”。乌烟障气,一片混浊。统治阶级用以
“纳贤取良”的仕途之路黑白颠倒,官场上卖官禽爵,蔚成
风气。整个封建社会,充满了末世的腐朽气息。黛玉预感
到,这个阶级已经不配有更好的命运。
当然,深闺少女的身份,决定了林黛玉没有也不可能
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是,外在的行动是其
内在的思想支配的结果。我们看一看她的言行,即可看出
她的叛逆精神。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
玉与宝玉本是自幼一起长大,二人“言合意顺,略无参
。34。
商。”但凭空来一宝钗,而且又有才貌,又有家世,宝玉对
她亦有动心之时。故此,黛玉为了畜惕宝玉“见了姐姐就
忘了妹妹”,时时关注宝玉的一举一动。此一回,宝玉来看
宝钗,黛玉随后也就来了。李彼脸见宝玉不听劝阻,依旧
饮酒,便吓他说:“你可仔细老爷今日在家,提防问你的
书!”宝玉听了心中大不自在,便慢慢地放下了杯。从回目
看,黛玉既是半含酸,她此行之目的,当然是希望宝玉快
些随她离开此处。但当她听了李旅娘的话,却反而不走
了,偏要宝玉与李岖堵气,偏要宝玉喝酒。透姗出她对贾
政问宝玉书的反感,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封建科举制度的
厌恶。
贾府这个百年望族,后代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只
有宝玉略可望成,因此统治阶级千方百计要把他培养成
为合乎统治阶级标准的接班人

。贾母、贾政、王夫人对他
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尽管采取的方式各异,但是,要使他
作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李子忠臣却是一致的。不仅如此,
就是宝玉的侍妾也时时不忘劝告于他。第十九回“情切切
良霄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袭人借“赎身之论”,对
宝玉痛加咸规,提出了约法三章。宝玉表面上一一答应。
但是第二天他照样又去替丫头们淘鹿胭脂舟子,到潇湘
馆去看黛玉时,又带去了“幌子”。袭人三戒之一便是再不
许调脂弄粉。黛玉看后,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
了,必定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
当奇事新鲜话去学舌讨好,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
干净惹气。”在《红楼梦》中,调朱弄粉是不走仕途经济的
代名词。“干也罢了”,她是支持纵容宝玉做这些调朱弄粉
之事的。她认为,干就干得干净利落,别“带出幌子来”。她
分明是让宝玉对贾政的教诲阳奉阴违。
由于宝玉拒不走仕途经济之路,整日在女儿队中混
日子。懒与峨冠博带的贾雨村之流应酬,却甘心为众丫头
服役,加之“在外流荡优伶,表增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
辱母脾。”贾政终于下毒手了,他痛打宝玉,这就等于给宝
玉指出了两条路:一是向统治阶级低头,做个浪子回头金
不换,为统治阶级效忠尽力;一是在叛逆的路上继续走下
去,他就要“着实打死,’!以绝后日之患,免得明日“轼君杀
父”,辱没门捐。宝玉挨打之后,贾府中略有些头脸的人物
纷纷前来探视规劝。袭人宝钗等都认为是宝玉不轨,才遭
此教训。预防办法是:听人一劝,悬崖勒马。但是黛玉却迟
迟不来,直到众人都散了,她才“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
满面泪光”地来了。此时她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uJ也中虽
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喳喳地说道:
‘你从此都改了罢!”,这话意味深长,既有对贾政下此毒
手之怨恨,又有对宝玉挨打之痛惜,更反映了对宝玉今后
走什么道路的担心。宝玉深明此意,所以,便长叹一声: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黛玉探伤,把她和宝玉之间的思想更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在思想上,黛玉要求民主性的平等,维护人的棘严。
表现在婚姻问题上,她要求男女平等。她把女性在婚姻上
被动和从属地位提高到主动和平等地位。
黛玉虽然出身贵族家庭,但是父母早逝,她幼小的年
纪就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命运的坎坷,养成了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光的品性。她待别人以平等,教香菱学诗,可
谓诲人不倦,极为耐心,不因自己是小姐就自以

为是。她
待紫鹃,更是倩同手足,视为亲姐妹一般,从不拿出小姐
的款来训斥教训。故此,她也要求别人待她必须平等。周
瑞家的送宫花,她所看重的不是花样的精巧与粗糙,而是
看从送花这件事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她听说别人都
有了,这两枝是留给她的时,便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
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从下层奴脾的行动之中,透
视到了上层主子对自己的态度。稍有歧视之意,她就要回
击,不肯逆来顺受。
史湘云曾将黛玉比为戏子,对于这种有损于自己人
格与尊严的戏言,黛玉毫不客气地回敬,给她个“班子眼
睛看看”,并说“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
针锋相对,绝不留情。有人因此说黛玉“小性”、“行动爱恼
人”。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则可知,事倩并非如此简单。黛玉
虽然有叛逆思想,但她毕竟还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小姐。而
优伶在封建社会中地位极为卑下,是属于下九流的,湘云
以戏子比黛玉,怎能不使黛玉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损
伤呢?
黛玉对他人尚且如此,对自己选定的终身伴侣宝玉,
她更是要求对自己尊重,把他们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
平等的基础之上。黛玉是极爱宝玉的,为了得到宝玉爱的
凭证,她反复试探、考验。但是,当宝玉向她表明心迹时,
每每的她不是哭了,就是恼了。共读《西厢》时,宝玉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
听了“微腮带赤,薄面含咦:‘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地把
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说到
‘欺负’两个字上,早已把眼圈红了,转身就走。~潇湘馆
春困发幽情”一回,宝玉对紫鹃说:“若共你多倩小姐同鸳
帐,怎舍得你盈被铺床!”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
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我
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宝玉的爱情是支撑她生存下去的
精神支柱,她把宝玉的爱情看得比生命都更为重要。但是
正因为如此,她才格外地要求宝玉对她尊重,待她以平
等,容忍不了宝玉这种不郑重的表达方式。她渴望得到爱
情,但绝不是采用这种玩笑式的表达方式,因为这对黛玉
来说,是一种液读,有伤自己的尊严。这固然表现了黛玉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她要求平等的思想。她
重视爱情,但更重视自己的尊严。在封建婚姻中,女性往
往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为了彻底摆脱这种屈辱的
命运,在婚姻问题上,取得和男子同样的权力,黛玉格外
重视女性的蓉严。她深如,只有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
基础上,才

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林黛玉这种要求平等、要求彼此之间互相尊重的思
想,超越了崔莺莺、杜丽娘,具有时代特征。莺莺与张生的
恋爱,莺莺从始至终都处于被动的被追求的地位。丽娘较
之莺莺则要大胆,她主动追求,不甘居于从属地位,但是
她们都没有把思想上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作为建立爱
情的首要条件。《红楼梦》中这一重要原则的提出,在我国
文学史上是前所未见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是属于未
来的。
ehengdedaxue
林黛玉追求个性解放,具体表现为她对婚姻自主的
追求。考察林黛玉的思想,不仅可以从其言行中看出,而
且我们可以从她的诗词中看出。她把自己难以公开表明
的思想感倩与理想,在自己的诗词中表现了出来。黛玉
“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一个才气横溢的女子。她的才倩在
大观园中首屈一指,她的后期诗作“五美吟”具体表现了
她对婚姻自主的追求。
“五美”中,林敏玉最佩服的是红拂。“长揖雄谈态自
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旅女丈
夫。”她满腔热倩歌颂了红拂的胆略和见识。红拂是有见
识的,她从杨素表面上显撼扬威之际,即看出了他的老朽
不堪。而在李靖的穷途末路之时,巨眼识英雄,着到了他
的未来前途无工。红拂是有胆略的,既看清目标,她就毅
然私奔李靖。黛玉通过对红拂的歌颁,表达了自己渴望冲
破樊简,获得自由,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可以
看出这是她给自己设计的第一条出路。但是,现实中,她
找不到自己冲出去之后的归宿,所以她还只能在大观园
中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她虽然未能冲出去,但是她喊出
了这样响亮的追求幸福的口号,表明了她的勇气和见识。
在《西施》中,她尽翻古人之意,说西施虽然享尽了荣
华富贵,但却在政治倾轧中浪费了育春,没有获得真正的
爱情,是可悲的。而东邻那个效姐的丑女,却能在溪边洗
纱到白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透视到黛玉的思想:她
即使不能象红拂那样冲出去千一番事业,也决不会效法
西施,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作工具,而要象东施那样,隐
居田园,与世无争,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可以
看作是她为自己设计的第二条出路。
但是,林黛玉是极为敏感,极有心计的。冷酷的现实,
使她头脑清醒。她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十分艰难
的。统治阶级可以容忍、甚至纵容道德的淫乱,却不能承
认真正的爱情。在《明妃》中,她对封建时代提出了强烈的
控诉“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界画工"I她从昭君的悲
剧中看到,在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十

分卑下。“红颜
薄命古今同”这一句诗,凝结了黛玉多少沉重的叹息和多
少悲愤的热泪啊!她看到在这个峨醒不堪的社会里,自己
的命运也不会忧以往的红颜好。是苟且偷生,还是反抗到
底?黛玉的选择是明确的。如果真正的爱情不能得以实
现,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典姬》中,她高度赞扬了奥
姬以死谢知己的气节.她将奥姬视为自己的榜样,这是她
为自己安排的最后一条退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
淖陷渠沟。”表明她将以死相殉理想与爱倩的崇高气节。
林黛玉所走的叛逆之路,在思想境界上,超越了崔、
杜,她的追求,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色彩。如果说崔、杜相
比,莺莺比较软弱,而丽娘则比较坚强的话,那么,黛玉反
抗的彻底性与不妥协性则又超越了杜丽娘.
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在斗争中形成,并在斗争中得
到发展的。其反抗性随着她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逐步尖锐
而逐步坚强起来。直到最后.走到叛逆的尽头。
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有其成长过程的。开始她是幼
稚的,对自己的外祖母抱有幻想。她把自己爱情上的敌人
看作是宝钗,因此时时提防着她。为此,她与宝玉之间闹
.35·了许多次矛盾。“愈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沉浸在少有的
爱倩欢乐之中,但仍不忘敲打宝玉,“难道我也有什么‘罗
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
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箱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
是那些俗香罢了。~皿才,班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朱配
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到了第二十九回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因张道士提亲,宝黛大炒大闹,贾
府上下皆知。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在这里发生尖锐冲突。金玉良
缘时时在黛玉的心头留下阴影。但是,黛玉一时把宝钗看
作是金玉良缘的决定者,因此,她把注惫力放在宝钗身
上,并时时与宝玉口争、争吵,目的是要在宝玉那里取得
爱的凭证。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宝玉对湘云、袭人
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了若她也说过这些
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黛玉在背后听了,“不觉又惊
又粤,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
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随后又听了宝玉的肺腑之言,她
终于知道,自己资得了宝玉的一颗心!至此,她与宝玉心
心相印,肝胆相照,再也没有类似的矛盾了。
爱的凭证得到了,但是黛玉不仅不感到释然,相反却
更加痛苦与绝里了。现实使她看到,阻碍她跟宝玉之间的
爱情得以实现的,不是宝钗,甚至也不是贾母,而是整个
封建社会容

忍不了她与宝玉的爱情。这不仅仅是因为她
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大胆叛逆,而且还因为这是
一对扳逆者的爱倩。贾府选中宝钗为宝二奶奶是由其家
世利益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
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
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
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
爱倩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此时的贾府,“外
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班却也尽上来了”,虽贵而不富,而
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虽富而不贵。金玉良缘的结合,
可以使贾薛二府风雨共济。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贾府后继
无人,而宝钗不仅是皇商之女,家中有钱,更主要的她是
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让她与宝玉结合,一可以
借重其理家之才,重振家威。此时的王熙凤已大不得人
心,宝钗则受到了贾府从上至下的赞扬。更重要的是让她
规劝宝玉,迷途知返,让她来挽救这座即将倾倒的封建大
度。林黛玉,在经济上,一无所有,寄人简下;在思想上,她
与宝玉一样,是封建大家庭内部分离出来的扳臣逆子。如
果允许宝徽结台,对贾宝玉的叛逆来说,无疑是如虎添
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摧
毅这一对叛逆者爱倩。
贾府统治者选中宝钗,而未选中黛玉,是必然的。黛
玉悲剧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对此,黛玉是十分清醒的,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她更加苦闷哀怨了。她预感到
摧花的风雨就要到来了。“惊破秋窗秋梦绿”,就是她对自
己的爱情与理想终将在横通摧残中毁灭的不祥之感。她
看到笼罩大观园乃至整个社会的是“谁家秋院无风人,何
处秋窗无雨声?"这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来自整个社会。
“罗袅不奈秋风力,残漏声摧秋雨急”,她感到自己太软弱
了,经受不起统治阶级的摧残与迫容,封建势力虽然已经
是强弩之末,但是与刚刚破土的幼芽相比,他们的力t暂
时还是强大的。“不知风雨几时休?”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
了疑虑和不安。
第六十四回,在“五美吟”中,她借占喻今,发表了自
己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一整套见解。她是这样说的,也是
这样做的。当她看到自己与宝玉的爱倩已成泡影,反而不
哭了。“惟求速死”,以死殉爱情,以死谢知己,以死殉理
想。
考察一下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可以看到,林黛玉的
思想正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末清初,随着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的缓慢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普的资本主义
萌芽也在缓慢地发展,具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作坊和手工
工场逐渐增多。新思想也相应萌芽产生。进步的知识分子
对专制的暴君政治和现存的封建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
判。思想界异常活跃。
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林黛玉正是时代的产
儿,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概括。
林黛玉从四大家族的腐朽不堪中,认识到等待封建社会
的只能是扭灭的下场。这个社会在内部早已垮了,她宁死
不与统治阶级妥协,是一种新的觉醒。
崔、杜与统治阶级发生冲突,主要是她们个人的婚姻
受到了阻碍,她们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并未失去启心。因
此,一旦婚姻得到承认,她们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就
解决了。林黛玉不仅在婚姻问题上,而且在人生问题上与
封建社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她与宝玉的爱
情悲剧中。他们的爱倩,打破了“郎才女貌”的宾臼,第一
次在人生问题上、社会问题上,表现出了共同的理想.共
同否定了统治阶级为他们规定的仕途经济之路,打破了
传统思想,这是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一对叛逆者的爱倩。
他们的爱倩建立在彼此平等、相互甘重的基础之上,具有
初步的民主主义色彩。林黛玉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
新生力蛋与腐朽没落的旧势力之间的矛盾,绝无调合余
地。她的觉醒与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是继崔莺
莺、杜丽娘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叛逆者。
,-二..-....-..:‘:‘.:‘-.:;.。
厨务小锦班
l、煮面条如何通免面质栩口,汤水浑浊?
如水滚下面,面条表面易成枯糊,面汤浑浊,而且
外熟内生。宜于水徽滚时下面,煮滚后加适量冷水,再
煮至水滚捞起面条。用此方法煮面条,热力慢慢向面
条内部渗透,面条柔软而汤清。
2、怎样处理润饭?
上顿吃不完的米饭,下顿燕了再吃,总会带点儿怪味道.
要除去这股怪味,可在隔水再燕时,先在水中放一握盐,这样
蒸熟后的剩饭,与新鲜饭一般好吃。
生活顾问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