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1 数列的概念(1)

7.1 数列的概念(1)

7.1 数列的概念(1)

一、主要内容

1.数列的相关概念:数列、项、项数、通项公式.

2.数列的分类:

(1)按项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2)按a n 的大小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周期数列.

二、精选习题

1. 根据下面各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3,6,10,……;

(2)1,2,5,12,27,58,121,……;

(3)7,77,777,7777,……;

(4),,,,a b a b …;

(5)99

10,638,356,154,32,……; 2. 将正偶数按下表排成4列: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1行 2 4 6 8

第2行 16 14 12 10

第3行 18 20 22 24

…… 28 26

则2000在( )

(A )第125行,第1列 (B )第125行,第2列

(C )第250行,第1列 (D )第250行,第2列

3. 已知数列1,-1,1,-1,…,则下列各式中,不能作为它的通项公式的是 ( )

(A )1)1(--=n n a (B )2)12(sin

π-=n a n (C )???-=)(1)(1

为偶数为奇数n n a n (D )n n a )1(-=

4. 由奇数组成数组(3, 5), (7, 9, 11), (13, 15, 17, 19),……,那么第n 组的第一个数应是( ).

(A )n (n -1) (B )n (n +1)

(C )n 2+n +1 (D )n 2-n +1

5. 数列{}n a 中,11a =,

且对于任意2n ≥,都有2123n a a a a n ?????=,则35a a +等于( ) (A )1661 (B )925 (C )1625 (D )15

31 6. 数列{}n a 满足22293n a n n =-++,则数列{}n a 中最大项是( )

(A )107 (B )108 (C )11082

(D )109

7.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n an a bn c

=

+,其中a ,b ,c 均为正数,那么n a 与1n a +的大小是( ) (A )1n n a a +> (B ) 1n n a a +< (C ) 1n n a a += (D )与n 的取值有关

8. (2008年交大自主招生试题)数列{}n a 中,00a =,112

a =-,26a =,334a =-,420a =,556a =-,642a =,778

a =-,872a =,此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n a = .

9. (2008年交大自主招生试题)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为n a =

,则这个数列的前99项之和99S = .

10. 已知()n a n N +=∈,则在数列{}n a 的前10项中最大的项是 ;最小的项是 .

11. 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8,(1

32≤∈+=*n N n n n a n ,则下列各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为什么?

12. 已知32

n n a n =

-(*n N ∈),试判断数列{}n a 的增减性.

13. 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11101*∈??

? ??+=N n n a n n 试问数列{a n }有没有最大项?若有,求最大项和最大项的项数;若无,说明理由.

14. 已知数列?

?????-+-1929922n n n ,(1)求这个数列的第10项;(2)10198是不是该数列中的项,为什么?(3)求证:数列中的各项都在区间(0,1)内;(4)在区间??? ??32,31内有无数列中的项?若有,有几项?若无,说明理由.

§1.1+++数列的概念

§1.1 数列的概念 宜黄县安石中学 万 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表示法,能够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项. 2.通过数列定义的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有关数列实际应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列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数列的定义的归纳与认识; 教学难点是数列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场地上堆放了一些圆钢,最底下的一层有100根,在其上一层(称作第二层)码放了99根,第三层码放了98根,依此类推,问:最多可放多少层?第57层有多少根?从第1层到第57层一共有多少根?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层层的去数,而是要求如何去研究,找出一般规律.实际上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一列数 (板书) 象这样排好队的数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数列. (板书)第三章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二.讲解新课 要研究数列先要知道何为数列,即先要给数列下定义,为帮助同学概括出数列的定义,再给出几列数: ①各排钢管的数量:3,4,5,6,7,8,9 ②我国1998~2002年GDP 值(亿元):78345 82067 89442 95933 102389 ③五次人口普查的数量(百万):60193 72307 103188 116002 129533 ④正弦函数x y sin =的图像在y 轴左边所有最低点从右向左,它们的横坐标依次排成一 列数:2π- 2 5π- 29π- 213π- 217π- …… ⑤正整数 的倒数排成一列数:4 1,31,21,1...... ⑥某人2006年1~~12月工资,按月顺序排列为:1100 1100 1100 (1100) ⑦函数21x y =当 依次取n ,...,3,2,1(*∈N n )时得到一列数:21,...,91,41,1n 请学生观察7列数,说明每列数就是一个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这样数列就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 (板书)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为表述方便给出几个名称:项,项数,首项(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以上述七个数列为例,让学生练习指出某一个数列的首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指出某一个数列的一些项的项数. 由此可以看出,给定一个数列,应能够指明第一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每一项都是确定的,即指明项数,对应的项就确定.所以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项数有着对应关系,这与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密切关系.

数列极限的概念(经典课件)

第二章 数列极限 引言: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指出,数学分析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那么数学分析用什么方法研究实数集上的函数呢?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方法就是极限。极限思想和方法贯穿于数学分析课程的始终,几乎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极限,是我们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 §1 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概念,应用定义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无穷小数列。 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的清晰概念。深刻理解数列发散、单调、有界和无穷小 数列等有关概念。会应用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证明数列的有关命题,并能运用N ε-语言正确表述数列不以某实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述。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学时:2学时。 一、数列概念: 1.数列的定义: 简单的说,数列就是“一列数”,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次序性的“一列数”。 若函数f 的定义域为全体正整数集合N +,则称:f N R +→或+∈N n n f ),(为数列。 若记()n f n a =,则数列n n n f ,2,1),(=就可写作为:12,,,, n a a a ,简记为{}n a ,其中n a 称为 该数列的通项。 2.数列的例子: (1)(1)111:1,,,, 234n n ??---???? ; (2)11111:2,1,1,1,435 n ? ?+ +++???? (3){}2 :1,4,9,16,25, n ; (4){}1 1(1) :2,0,2,0,2, n ++- 二、数列极限的概念: 1.引言: 对于这个问题,先看一个例子: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 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每天截下的部分的长度列出如下(单位为尺): 第1天截下 12,第2天截下2111222?=,第3天截下23111222?=,…,第n 天截下1111 222 n n -?=,… 得到一个数列:? ?? ?? ?n 21: 231111 ,,,,,2222n 不难看出,数列12n ?? ? ??? 的通项12n 随着n 的无限增大而无限地接近于零。 一般地说,对于数列{}n a ,若当n 无限增大时,n a 能无限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 ,则称此数列为收敛数列,常数a 称为它的极限。不具有这种特性的数列就不是收敛的数列,或称为发散数列。

高中数学第六章数列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基本知识] 1.数列的定义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 2.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即a n =f (a n -1)(或a n =f (a n -1,a n -2)等),那么这个式子叫做数列{a n }的递推公式. 4.S n 与a n 的关系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a n =??? S 1,n =1, S n -S n -1,n ≥2, 这个关系式对任意数列均成立. [基本能力]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所有数列的第n 项都能使用公式表达.( )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能不止一个.( ) (3)若已知数列{a n }的递推公式为a n +1=1 2a n -1,且a 2=1,则可以写出数列{a n }的任何一项.( ) (4)如果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对?n ∈N *,都有a n +1=S n +1-S n .( ) 答案:(1)× (2)√ (3)√ (4)× 二、填空题 1.数列{a n }中,a 1=2,且a n +1=1 2 a n -1,则a 5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a 1=2,a n +1=12a n -1,得a 2=12a 1-1=1-1=0,a 3=12a 2-1=0-1=-1,a 4=12a 3-1=-12-1=-3 2,a 5 =12a 4-1=-34-1=-7 4 . 答案:-74 2.数列{a n }定义如下:a 1=1,当n ≥2时,a n =??? ?? 1+a 2n ,n 为偶数, 1a n - 1,n 为奇数, 若a n =1 4 ,则n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困为a 1=1,所以a 2=1+a 1=2,a 3=1a 2=12,a 4=1+a 2=3,a 5=1a 4=13,a 6=1+a 3=32,a 7=1a 6=2 3,a 8=1+a 4 =4,a 9=1a 8=1 4 ,所以n =9.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1 集合的概念 一.课题:集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 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集合2{1}P y x ==+,2{|1}Q y y x ==+,2{|1}E x y x ==+,2{(,)|1}F x y y x ==+, {|1}G x x =≥,则 ( D )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 例2.设集合{},,P x y x y xy =-+,{} 2222 ,,0Q x y x y =+-,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 解:∵P Q =且0Q ∈,∴0P ∈. (1)若0x y +=或0x y -=,则22 0x y -=,从而{} 22,0,0Q x y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矛盾,∴0x y +≠且0x y -≠; (2)若0xy =,则0x =或0y =. 当0y =时,{},,0P x x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y ≠; 当0x =时,{,,0}P y y =-,22{,,0}Q y y =-, 由P Q =得22 0y y y y y -=??=-?≠?? ① 或220 y y y y y -=-??=?≠?? ② 由①得1y =-,由②得1y =, ∴{01x y ==-或{ 01 x y ==,此时{1,1,0}P Q ==-. 例3.设集合1{|,}24k M x x k Z == +∈, 1 {|,}42 k N x x k Z ==+∈,则 ( B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 N φ= 解法一:通分;

《1.1 数列的概念》教学案2

《1.1 数列的概念》教学案2 学习目标: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几种常见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并能根据一定条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习重点:数列概念 学习难点:根据条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阅读P 3—4 二、新课导入: ①什么是数列数: ②数列项是: ③按项分类数列分为: 和 ④数列通项公式: 自主测评 1、判断下列是否有通项公式若有,写出其通项公式。 ①3,3,3,3…… ②2,4,6,8,10…… ③1,3,5,7,9…… ④0,1,0,1,0,1…… ⑤0,1,-2,4,-7,6,10,5,9…… 2、数列{}n a 中,22(3)2n a log n =+-,写出数列前五项,32 log 是这个数列 的第几项 探究:(1)是不是所有数列都有通项公式,能否举例说明 (2)若数列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不是唯一的,若不是能否举例说明 三、巩固应用 例1. P 5 试一试:P 6 T 1-2 例2. P 5 试一试:P 6 T 3 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①-2,-2,-2,-2…… ②7,77,777,7777…… ③0.7,0.77,0.777,0.7777…… ④3,5,9,17,33…… ⑤0,-1,0,1,0,-1,0,1…… ⑥1112,,,6323 ……

四、总结提升 1、探究新知: 2、数列通项公式n a 与函数有何联系 五、知识拓展 数列前几项和123n n S a a a a a n-1…+=++++ 且 1 1(1)() n n n a n a s s n -=?=? -?≥2 六、能力拓展 1、数列 210210210 1,1,1,1223(1) g g g n n +…………××中首次出现负值的项是第几项 ≥≤ 2、已知数例{}n a 的通项公式254n a n n =-+ (1)数列{}n a 中有多少项是负项? (2)当n 为何值时,n a 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21n s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做自己的好的地方在哪里? 作业:P 9 A :T 4 T 6 B :T 1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集合的概念 第一课时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罗华的手稿1831年1月伽罗华在 教具:多媒体个结论,他写成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当时的数学家S.K.泊松为了理 1.集合是中学数已证明的一个结果可以表明伽罗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议科学院否定它1832年5月30日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忙写成后,委托他的朋友薛伐里叶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造福人类1832年5月31日离开了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他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刘维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于刘维尔主编的《数学杂志》上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高中数学数列的基本概念

高中数学数列的基本概念教案

一、知识点回顾 类型一: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例1.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其前四项分别是: (1) 0, 23,38,4 15,…; (2) 1, 43-,95,167-,…; (3) 9, 99,999, 9999,…; (4) 6, 1, 6,1,…. 举一反三: 【变式】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1, 1, 1, 1,…; (2) -1, 1, -1, 1, …; (3) 1, -1, 1, -1, …; (4)1111--234 , ,,, …; (5) 2,0,2,0,…. 类型二:通项公式的应用 例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32n a n =-, 试问下列各数是否为数列{}n a 的项,若是,是第几项?

(1) 94;(2) 71. 举一反三: 【变式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n 21n n a n n ??=??-? 是奇数)(是偶数)它的前8项依次为 【变式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1)(2)n a n n =++, (1)若9900n a =,试问n a 是第几项? (2)56和28是否为数列{}n a 的项? 类型三:递推公式的应用 例3. 设数列{}n a 满足:11a =,1 11n n a a -=+ (2)n ≥,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数列{}n a 满足:21=a ,n n a a 21=+,写出前5项,并猜想n a . 【变式2】已知两个等比数列{}n a ,{}n b , 满足1a a =(0)a >,111b a -=,222b a -=,333b a -=. 若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例4.(1)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1(2),n n a a a n -==+≥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2),1n n a n a n a n -==≥+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举一反三: 【变式1】数列{a n }满足a n +1= n a -11,a 8=2,则a 1= . 【变式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4n -3=1,a 4n -1=0,a 2n =a n ,n ∈N *,则a 2 009=________;a 2 014=________. 类型四:前n 项和公式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 例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n S ,求通项n a .

第1课时__集合的概念

课题:教学目标: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 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 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5.若A B B C ??,,则A C ? 6.,,.A A B A B A A B A B ??? 7.A B A B B ??= ;A B A B A ??= .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即元素分析法的掌握.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典例分析: 问题1:已知集合{}3,M x x n n Z ==∈,{}31,N x x n n Z ==+∈, {}31,P x x n n Z ==-∈,且a M ∈,b N ∈,c P ∈,设d a b c =-+,则 .A d M ∈ .B d N ∈ .C d P ∈ .D d M N ∈ 问题2:设集合{}2 24A x x a a ==++,{}2 47B y y b b ==-+. ()1若a R ∈,b R ∈,试确定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 ()2若a N ∈,b R ∈,试确定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

考研数学数列极限内容概括及考点总结

考研数学数列极限内容概括及考点总结 来源:文都教育 数列极限的概念和判断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也是考研数学的重要考点,下面文都考研数学教研室老师为大家总结了数列极限部分的知识和考点题型,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一、数列极限 1. 数列极限的定义 设{}n a 为一数列,若存在常数A ,对任意的0>ε,总存在0>N ,当N n >时,有ε<-||A a n ,称A 为数列{}n a 的极限,或称数列 {}n a 收敛于A ,记为A a n n =∞ →lim 。 2. 收敛数列的性质 (1)收敛数列极限存在且唯一. (2)收敛数列必为有界数列. (3)收敛数列的保号性. 3. 极限存在准则 (1)夹逼准则 如果数列{}{}{},,n n n a b c 满足下列条件: 从某项起,即0n N ?∈,当0n n >时有,n n n c b a ≤≤,且A c a n n n n ==∞ →∞ →lim lim , 则A b n n =∞ →lim 。 (2)单调有界准则 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且有上界(或有下界)的数列{}n x 必有极限。 【注】此准则只给出了极限的存在性,并未给出极限是多少。此时一般是在判定了“极限存在”以后通过数列的递推表示,在等式两边取极限得到。 4. 重要结论

(1)若lim lim n n n n a a a a →∞ →∞ =?=. (2)lim 0lim 0 n n n n a a →∞ →∞ =?=. (3)221lim lim ,lim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 →∞ =?==. 【考点一】数列极限的概念与性质 例1设 ().lim 0,n n n n n x a y y x a →∞ ≤≤-=且为常数,则数列 {}n x 和{}n y ( ) 。 (A )都收敛于a (B )都收敛,但不一定收敛于a (C )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D )都发散 例2设 (){}{} .lim 0,,n n n n n n n n x a y y x x y →∞ ≤≤-=且和 {}n a 均为数列,则lim n n a →∞ ( )。 (A )存在且等于0 (B )存在但不一定等于0 (C )一定不存在 (D )不一定存在 【考点二】(1)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2)单调递增且有上界的数列必有极限,单调递增且无上界的数列的极限为+∞. (3)单调递减且有下界的数列必有极限,单调递减且无下界的数列的极限为-∞. 例1 设()()1103,31,2, n n n x x x x n +<<=-=,证明:数列{}n x 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例2 设 ()2 0110,20,1,2, n n n x x x x n +-<<=+=,证明:数列{}n x 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考点三】夹逼准则 【思路提示】在使用夹逼准则时,需要对通项进行“缩小”和“放大”,要注意:“缩小”应该是尽可能的大,而“放大”应该是尽可能的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夹不住”那么就说明夹逼准则不适用,改方法。 【考点四】数列连加和的极限 例1. 求极限 111 lim 1111212n n →∞ ? ?+++ ?++++ +??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教案

一.课题:集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 的常规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集合2 {1}P y x ==+,2 {|1}Q y y x ==+,2 {|1}E x y x ==+,2{(,)|1}F x y y x ==+,{|1}G x x =≥,则 ( D )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 例2.设集合{},,P x y x y xy =-+,{} 2222,,0Q x y x y =+-,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 解:∵P Q =且0Q ∈,∴0P ∈. (1)若0x y +=或0x y -=,则2 2 0x y -=,从而{} 22,0,0Q x y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x y +≠且0x y -≠; (2)若0xy =,则0x =或0y =. 当0y =时,{},,0P x x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y ≠; 当0x =时,{,,0}P y y =-,2 2 {,,0}Q y y =-, 由P Q =得22 0y y y y y -=??=-?≠?? ① 或220 y y y y y -=-??=?≠?? ② 由①得1y =-,由②得1y =, ∴{01x y ==-或{ 01 x y ==,此时{1,1,0}P Q ==-. 例3.设集合1{|,}24k M x x k Z == +∈, 1 {|,}42 k N x x k Z ==+∈,则 ( B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 N φ=I 解法一:通分;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案例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时科峰(277500)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2.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数列的概念 新课标的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列的几种分类. (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中项与序号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新课程的编排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课堂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提倡教学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学生探究为主,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体说来,新课程的理念有如下体现: (1)体现“双主体”的原则,摆正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的组织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一)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引例: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1)1,2,3,4,5 (2)1,51,41,31,21 (3),1,1,1,1--…… (4)1,1,1,1,…… (5)1,3,5,4,2 (6)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列成一列数 1、概念:(1)数列: 注:①按一定次序排列 ②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重复出现 上例中能构成数列的是: 。(1)与(5)相同吗? (2)项: (3)项的序号: 2、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为: ,简化为 。 例:,41,31,21, 1…,1,n …简记为: 1,3,5,7,…12-n ,…简记为 注:}{n a 与n a 的区别: 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4、数列的通项公式: 作用:①以序号代n 可求数列各项;②可验证某数是否是数列中的项 注:①通项公式有时不存在;②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式可能不唯一。 5、递推公式: 6、分类: 二、例题解析 例1、根据}{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1+=n n a n (2)n a n n ?-=)1( 例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2,3,4; (2)1,3,5,7; (3)5 15,414,313,2122222----; 例3、已知:}{n a 中,11=a ,以后各项由111-+ =n n a a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

三、课后练习 1、根据}{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1)1(5+-?=n n a (2)1 122++=n n a n 2、根据通项公式,写出它的第7项与第10项 (1))2(+=n n a n (2)32+-=n n a 3、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2,3,4 (2)2,4,6,8 (3)161,81,41,21-- (4)5141.4131,3121,211---- 4、写出下面数列}{n a 的前5项 (1))2(35 11≥+==-n a a a n n (2))2(2211≥==-n a a a n n

高中数学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课题: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 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5.若A B B C ??,,则A C ? 6.,,.A A B A B A A B A B ??? 7.A B A B B ??=;A B A B A ??=.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即元素分析法的掌握.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典例分析: 问题1:已知集合{}3,M x x n n Z ==∈,{} 31,N x x n n Z ==+∈, {}31,P x x n n Z ==-∈,且a M ∈,b N ∈,c P ∈,设d a b c =-+,则 .A d M ∈ .B d N ∈ .C d P ∈ .D d M N ∈ 问题2:设集合{} 224A x x a a ==++,{} 247B y y b b ==-+. ()1若a R ∈,b R ∈,试确定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 ()2若a N ∈,b R ∈,试确定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 问题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现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以表示 为{},,1 b a a ,也可以表示为{} 2 ,,0a a b +,则2008 2008a b +=

数学分析-数列极限

第二章 数列极限 §1 数列极限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同学们理解数列极限存在的定义,数列发散的定义,某一实数不是数列极限的定义;掌握用数列极限定义证明数列收敛发散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数列极限存在和数列发散定义的理解;切实掌握数列收敛发散的定义,利用数列收敛或发散的定义证明数列的收敛或发散性。 教学内容: 一、课题引入 1°预备知识:数列的定义、记法、通项、项数等有关概念。 2°实例: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著《庄子·天下篇》引用一句话“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古不竭。”将其“数学化”即得,每天截后剩余部分长度为(单位尺) 21,221,321,……,n 21 ,…… 或简记作数列:? ?????n 21 分析:1°、? ?? ???n 21随n 增大而减小,且无限接近于常数0; 2 二、数列极限定义 1°将上述实例一般化可得:

对数列{}n a ,若存在某常数a ,当n 无限增大时,a n 能无限接近常数a ,则称 该数为收敛数列,a 为它的极限。 例如:? ?? ???n 1, a=0; ??? ? ??-+n n )1(3, a=3; {}2 n , a 不存在,数列不收敛; {}n )1(-, a 不存在,数列不收敛; 2°将“n 无限增大时”,数学“符号化”为:“存在N ,当n >N 时” 将“a n 无限接近a ”例如对? ?? ? ??-+n n )1(()3以3为极限,对ε= 10 1 3)1(3--+ =-n a a n n =10 11π n 只需取N=10,即可 3°“抽象化”得“数列极限”的定义 定义:设{}n a 是一个数列,a 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若对任给的正数ε,总存在 某一自然数N ,使得当n >N 时,都有 a a n -<ε 则称数列{}n a 收敛于a ,a 为它的极限。记作 a a n n =∞ →lim {(或a n →a,(n →∞)) 说明 (1)若数列{}n a 没有极限,则称该数列为发散数列。 (2)数列极限定义的“符号化”记法:a a n n =∞ →lim ? ε ?>0,?N ,当n (3)上述定义中ε的双重性:ε>0是任意..

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1.1集合的概念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2-P3,并思考以下问题: 1.集合和元素的概念是什么? 2.如何用字母表示集合和元素? 3.元素和集合之间有哪两种关系? 4.常见的数集有哪些?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元素: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4)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名师点拨 在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一些人或一些物.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对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两点说明 (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 与一个集合A 而言,只有“a ∈A ”与“a ?A ”这两种结果. (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 ∈0是错误的. 3.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集合?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数.( ) (2)高一四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 ) (3)由1,2,3构成的集合与由3,2,1构成的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 ) (4)一个集合中可以找到两个相同的元素.( ) (5)集合N 中的最小元素为0.( ) (6)若a ∈Q ,则一定有a ∈R .( ) 答案:(1)× (2)√ (3)√ (4)× (5)√ (6)√ 由“title ”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5 解析:选C.由“title ”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中元素为t ,i ,l ,e ,共4个. 下列关系①0.21∈Q ;②10 5?N *;③-4∈N *;④4∈N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数列的概念教案教学提纲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和分类 2、能由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能求出数列的前几项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发现数列的规律,找出数列可能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树木的分叉、花瓣的数量、植物种子的排列等等,都遵循着某种数学规律,大家能想到它们涉及了那些数学规律吗?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二、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互动完成学案上第一、二部分 小组内推选同学回答问题 (一)、考考你 寻找规律,在空格出填写数字 1.1、21、31、( )、51、61、( )、8 1 2. 2、-4、( )、-8、10、( )14 3. ( )、22、32、42、52、( )、72 思考1:以上几组数有什么特征?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特点:上面的数字都是有规律的。从具体例子引出数列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 1、根据上面几组数归纳出数列的概念 数列是一列数;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引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明确数列的定义 思考2 数列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吗? 不是,数列的有序性; 深化定义,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试试看: 根据思考2归纳出数列的特点________ 2、数列的项如何表示 数列的一般表示:n a a a ,,,21 ,表示法 n a 练习:请大家举几个生活中数列的例子 3、数列的分类(课本28页观察) ①按项数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②按项的大小关系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4、常数列:各项均为常数的数列 为等差、等比数列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5、数列的通项公式 项数:1 2 3 4 5 …… n 1 2 3 4 5 …… n 项: 1 4 9 16 25…… (n 2 ) 2 4 6 8 10…… (2n ) 仔细观察上面两个数列的项与它对应的项数,你能发现它们的关系吗?请写出项数与项之间

§1.1数列概念导学案

数列概念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数列的概念,准确理解通项公式与函数的关系,提高归纳猜想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求数列通项公式的规律方法。 3、激情投入,惜时高效,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体验数字变化之美。 重难点:数列的概念以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问题导学: 阅读课本P3-6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的概念: ①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数列的定义吗? ②数列的一般形式12,,...,...n a a a ,简记{}n a ,那么n a 与{}n a 有什么不同? 2.数列的通项公式: 给定一个数列:1、3、5、7……你能写出数列的第5项,第7项吗?第n 项呢? ○ 1你能试着写出数列通项公式的定义吗? ○2通项公式可看作是一个函数吗?它的定义域是什么?图像有什么特点? 3.数列的分类: 按项数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小试牛刀】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所有数列都能写出通项公式 B 、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 C 、数列中的项不能相等 D 、数列可以用一群孤立的点表示 2.已知数列{}n a 中,n a =2n-1,则3a 等于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2,3,4,5; 则n a = (2)1416 ,,3,;333 ;则n a = (3) 1111 ,,,;24816 则n a = (4)1,-3,5,-7; 则n a = 三.合作探究 例1、根据下面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 21 ;21 n n a n -=+ (2)cos 2n n a π=; (3)2(1);n n a n =- 拓展:根据下面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第10项: (1) 2910n a n n =-+; (2)(1)1cos ;2 n n a π -=+ (3)请判断2是不是第(1)小题中的那个数列的项. 小结: 例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5,7; (2)0,2,0,2; (3)10,100,1000,10000; 变式: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9,99,999,9999; (2)5,55,555,5555;

数列的极限及运算法则

数列的极限及其运算法则 学习要求: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正确认识极限思想和方法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理解和掌握三个常用极限及其使用条件.能运用化归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列极限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数列的极限 4. 掌握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公式. 学习材料: 一、基本知识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n a a -无限趋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或者说a 是数列}{n a 的极限.记作lim n n a a →∞ =,读作“当n 趋向 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n a a →∞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 理解:数列的极限的直观描述方式的定义,只是对数列变化趋势的定性说明,而不是定量化的定义.“随着项数n 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n a 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 ”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列的项 n a 趋近于a 是在无限过程中进行的,即随着n 的增大n a 越来越接近于a ;另一方面,n a 不是一般地趋近 于a ,而是“无限”地趋近于a ,即n a a -随n 的增大而无限地趋近于0. 2.几个重要极限: (1)01 lim =∞→n n (2)C C n =∞ →lim (C 是常数) (3)lim 0n n a →∞ = (a 为常数1a <),当1a =时,lim 1n n a →∞ =;当1a =-或1a >时,lim n n a →∞ 不存在。 3.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 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类似, 如果,lim ,lim B b A a n n n n ==∞ →∞ →那么 B A b a n n n +=+∞ →)(lim B A b a n n n -=-∞ →)(lim B A b a n n n .).(lim =∞ → )0(lim ≠=∞→B B A b a n n n 特别:若C 为常数,则lim()lim n n n n C a c a CA →∞ →∞ ==g g 推广:上面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若{}n a ,{}n b ,{}n c 有极限,则 n n n n n n n n n c b a c b a ∞ →∞→∞→∞→++=++lim lim lim )(lim

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教学案(含最新模拟、试题改编)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第二章 (对应学生用书(文)、(理)1~2页) 考点新知 1. (必修1P 10第5题改编)已知集合A ={m +2,2m 2+m},若3∈A ,则m =________. 答案:-32 解析:因为3∈A ,所以m +2=3或2m 2+m =3.当m +2=3,即m =1时,2m 2+m =3, 此时集合A 中有重复元素3,所以m =1不合题意,舍去;当2m 2+m =3时,解得m =-32 或m =1(舍去),此时当m =-32时,m +2=12≠3满足题意.所以m =-32 . 2. (必修1P 7第4题改编)已知集合{a|0≤a<4,a ∈N },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________. 答案:{}0,1,2,3 解析:因为a ∈N ,且0≤a<4,由此可知实数a 的取值为0,1,2,3. 3. (必修1P 17第6题改编)已知集合A =[1,4),B =(-∞,a),A íB ,则a ∈________. 答案:[4,+∞) 解析:在数轴上画出A 、B 集合,根据图象可知. 4. (原创)设集合A ={x|x =5-4a +a 2,a ∈R },B ={y|y =4b 2+4b +2,b ∈R },则A 、B 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A =B 解析:化简得A ={x|x ≥1},B ={y|y ≥1},所以A =B. 5. (必修1P 17第8题改编)满足条件{1}íM í{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________. 答案:4个 解析:满足条件{1}íM í{1,2,3}的集合M 有{1},{1,2},{1,3},{1,2,3},共4个. 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 集合的定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其中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2)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4) 集合的分类:若按元素的个数分类,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若按元素的属性分类可分为点集、数集等.应当特别注意空集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集合,解题时切勿忽视空集的情形.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复数集记作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