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论文

地貌论文

地貌论文
地貌论文

长江三峡贯通时间探讨综述

毛晨阳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长江三峡贯通时间一直以来都是长江研究中争议的焦点,为了解释这一问题,众多学者不断探讨,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自我观点的论述。大体上是从特征矿物物源示踪法和依据沉积学推断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分析的,各抒己见。同时还提出了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一些能应用于研究三峡贯通时间的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其整理,发现,长江三峡贯通时间上溯二三百万年,下至七十几万年。相信今后关于长江贯通问题的研究,将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会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相互补充使所得结果相互验证,相互约束,统一认识,不断逼近长江贯通时间的真实值。

关键词:长江三峡贯通时间沉积物特征矿物物源示踪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贯通大河(发源于内陆的入海河流)的流域发育历史和沉积演化越来越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兴趣和关注。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而三峡的贯通则被认为是研究长江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1]。早在20世纪初三峡的贯通就引起国内外著名学者Barbour、李四光、叶良辅、李春昱等人[2~4]的关注,但对贯通的时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不同。前人对长江三峡贯通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地貌学和沉积学方法,由于受地貌保存完整性以及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三峡贯通的多解性。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长江三峡对的贯通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观点。本文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就长江三峡贯通的时间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1基于沉积学的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研究成果

根据沉积物显著的差异特征,则可以较为快捷、有效地为我们判定该区域发展状况及形成时间提供直接的证据。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利用以沉积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知识对三峡贯通时间进行讨论。下面本文将对几种有关以沉积学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1.1沉积物磁学特征

张玉芬,李长安,王秋良[5]等人基于江汉平原(盆地)作为长江切开三峡的直接卸载区,其沉积物必然记录了长江贯通三峡的信息的考虑,采取目前国际共识的“从源到汇”的物质追踪的研究思路,选取江汉平原2个最具代表性的第四系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以沉积物磁化率特征为主要分析手段,辅以沉积物岩芯、粒度和磁性矿物的特征研究,通过磁化率变化的物源信息分析,对长江三峡贯通时间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 在孔深约110 m 附近的岩芯中粗颗粒成分和稳定磁性矿物成分的含量均明显增高,同时沉积物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磁化率值也突然增高,这些均表明在井深110 m 附近江汉平原水系曾发生过重要调整,江汉平原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成分均发生了重大改变。该层位可能就是长江三峡贯通的层位,,其贯通时间古地磁测年表明约在1.

17~1. 12 Ma 之间。

1.2沉积物重矿物特征

康春国,李长安,王节涛,邵磊[6]等人同样以江汉平原为背景,认为其是长江穿过三峡区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其沉积物必然反映长江流经的物源区的物源特征。通过对盆地中心周老孔第四纪岩心的重砂样品中0.125~0.063 mm粒级的重矿物含量变化、ATi、GZi、ZTR 指数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发现从钻孔岩心深度110 m开始向上,水动力条件加强,沉积速率加快,重矿物的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突变,特征矿物的组合与现代长江相同。

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在周老孔岩心深度110 m(古地磁年龄1.1 Ma左右)位置处,长江三峡开始贯通,江汉平原开始接纳长江带来的三峡上游的物质。由此观之,长江三峡的贯通时间可能就在1.1 Ma。

然而同样是利用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向芳,王成善,李国忠,朱利东[7]等人则利用水系的变化导致物源区的变化这一原理,认为其在相关沉积盆地中会表现为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改变,以及特征矿物的出现。就此,通过对三峡出口处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和样品ESR测年资料,认为0.73 Ma以前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中重矿物特征明显不同于之后的阶地沉积及现代河床沉积物。

这种重矿物组合的不同反映了0.7 Ma前后物源区的改变,同时也指示长江三峡贯通的时间。

1.3XH-1钻孔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特征

与前两者不同,舒强,张茂恒[8]等人以苏北盆地为背景,对XH-1钻孔沉积物、长江和淮河下游现代沉积物的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整个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出现了4次显著变化。从影响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和苏北盆地自身的地质背景来看,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的变化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不同,而造成物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长江三峡的贯通,及其贯通后对钻孔所在区域水系调整、变迁的影响。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所揭示出的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约在2.32 Ma

1.4沉积物中的玄武岩砾岩特征

向芳,朱利东,王成善[9]等人主要采用的是地貌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对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峨眉山玄武岩砾石的寻找和研究,可以确定三峡以西物质搬运至宜昌地区的时间,从而为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

在详细研究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基础上,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时代沉积物中玄武岩质砾石的岩石学、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从而发现0.7Ma以前云池组和善溪窑组的扇三角洲及湖相沉积物中,不存在来自三峡西侧的峨眉山玄武岩,而在0.7 Ma 以后的阶地沉积及现代河床中却可以找到该玄武岩砾石。结果表明,在0.7 Ma以前不存在贯通三峡的长江。

科学就是这样,科学家们想到的方法不约而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杨建,李长安[10]等人将以长江上游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形成环境独特、出露面积大、岩石易鉴定的特点,将其作为长江三峡贯通物源示踪研究的指示标志。

通过对长江中上游阶地和江汉平原周老孔第四纪岩心沉积物中的玄武岩砾石和岩屑(1~2mm)进行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砾石在长江上游很常见,在三峡以下很少;玄武岩岩屑在长江上游沉积物中非常普遍,而且在周老孔岩心沉积物中的很多层位都有出现.对玄武岩岩屑基质中的斜长石做了微量元素微区原位分析(LA-ICP-MS),分析表明,在周老孔中含峨眉山玄武岩岩屑的岩心层位最大深度为156m,该层位古地磁年龄约为1.7Ma,此时长江已经形成且三峡已经贯通。

2当前技术下物源示踪可行性分析

2.1长江上游表壳岩系 Pb 同位素示踪构想

理论分析表明,碎屑钾长石Pb 同位素在大河流域沉积物物源示踪及追索河流演化研究中具有独特意义。近年来,随着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碎屑钾长石Pb 同位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物源示踪方法,在判别沉积物物源、重建古水系等方面已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同时沉积物全岩的Pb 同位素能对碎屑钾长石Pb 同位素的示踪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张增杰,李长安[11]等人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和支流流域钾长石及全岩Pb 同位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即可识别性分析、河流地貌和水文特性对源-汇之间物质的可通达性分析以及流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利用Pb 同位素方法来示踪江汉盆地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源区,并重建长江水系的演化过程是可行的。最后通过论述,得出此法可行。

2.2基于特征矿物示踪的研究构想

长江三峡贯通问题一直是长江形成演化研究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雷文大,李长安,张玉芬[12]等人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特征矿物物源示踪法来研究长江三峡的贯通,并选择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中的钛磁铁矿作为示踪矿物进行了探讨。就利用攀枝花型钛磁铁矿来示踪三峡贯通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步骤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并指出随着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特征矿物进行长江三峡贯通研究有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结论

关于长江三峡对的形成时间,众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既分散,又集中。

分散是说,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长江三峡,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同,而它们少则相差几万年,多则相差几百万年。向芳,康春国,李长安等学者分别利用沉积物中的玄武岩砾岩特征和沉积物重矿物特征推测长江三峡的贯通时间在0.7Ma左右,而舒强,张茂恒等学者则根据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揭示出的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约在2.32 Ma。集中则是说,虽然研究学者众多,研究的方法也众多,但是总体上来讲大家所得出的结论都集中在0.7Ma,1.1Ma,2.3Ma几个时间。

其中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一位学者一旦认定自己的研究观点,除了会进行详细的论述外,还会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学者向芳就是在其对长江三峡的贯通时间研究方面,分别从沉积物中的玄武岩砾岩特征,沉积物重矿物特征等角度论述,最终得出结果都在0.7Ma左右。推而广之,在这个科研的大环境中,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成果,也进行各自成果的互相验证。

鉴于长江三峡贯通时间问题的复杂性,今后研究估计会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年代学和单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13],不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对争议的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逐渐逼近长江贯通时限的实际年龄。

参考文献:

[1]雷文大,李长安,张玉芬,邵磊.基于特征矿物示踪的长江三峡贯通研究构想[J].人民长江,2009,09:55-58.

[2] 李四光.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中国地质学会志, 1924, 3(3 /4):351-391.

[3] 叶良辅,谢家荣.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地质构造与地文发育史.地质汇报, 1925, 7: 22-90.

[4] 李春昱.长江上游河谷之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志, 1933, 3: 107-117

[5]张玉芬,李长安,王秋良,陈亮,马永法,康春国.江汉平原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对长江三峡贯通的指示[J].科学通报,2008,05:577-582.

[6]康春国,李长安,王节涛,邵磊.江汉平原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对三峡贯通的指示[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03:419-427

[7]向芳,王成善,李国忠,朱利东,李永昭,姜平.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与三峡贯通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117-121

[8]舒强,张茂恒,赵志军,陈晔,李吉均.苏北盆地XH-1钻孔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特征及其与长江贯通时间的关联[J].地层学杂志,2008,03:308-314

[9]向芳,朱利东,王成善,杨文光.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玄武岩砾石特征及其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02:6-10+24

[10]杨建,李长安,N'djidit JacquesDembele,江华军.峨眉山玄武岩作为长江上游特征源岩对三峡贯通的指示[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04:431-442

[11]张增杰,李长安,孙习林,林旭.长江上游表壳岩系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三峡贯通的示踪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4,01:74-79+84

[12]雷文大,李长安,张玉芬,邵磊.基于特征矿物示踪的长江三峡贯通研究构想[J].人民长江,2009,09:55-58

[13]范代读,李从先.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02:121-131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而按照其发生的序列上呢,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说到雕塑,我们可以想到著名的魔鬼城,魔鬼城起初由于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山丘被风雕塑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像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柬埔寨的吴哥窟,有的像雄鹰展翅。走进魔鬼城,在其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原理,这就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此外,一些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都会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或三角洲,像黄河入海口,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了地上河,这是河流流水搬运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真的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啊!

地理读后感(共3篇)

地理读后感(共3篇) 篇:地理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

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这两本书,我爱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

风景地貌作业

风景地貌作业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包括观看电影纪录片、风景图片以及游览观赏自然风光,我们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风光景色,在书本中,我们亦曾熟背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进而在脑海里形成特定的意境。这些,都应该归属于我们一下所要探究的风景地貌学领域。 我们所说到的风景地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谓地貌学,研究的是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风景地貌学则是专注于其中有关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等等的研究,最终达到运用地貌学理论的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目的。风景地貌学是围绕风景地貌成因这条主线进行,其成因很复杂:它既是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的产物,又是地球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还是发育阶段的具体产物。因此,我们要理解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清楚地质构造、岩石性质、认识地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了解了塑造地貌的动力,才能去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 很多人都会混淆成风景地貌学即是地球科学的另外一种称号。其实不然,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是有相似之处,但在细则上又略有差异。地球科学主要是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综合比较风景地貌学和地球科学的概念,结合自身的学习,我发现,地球科学更侧重的是对地球表层以及内壳的研究,而风景地貌学除了对上述这些有所探究之外,还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各种地貌吗,肯定其审美方面的价值。可以说,地球科学是一个比较硬性研究的科学,而风景地貌学则相对来说比较人文化了。 风景地貌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下,经过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的长期营造而形成的。地质因素(构造、岩性、地层等)是某一地域风景总特征的“本底”,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造景基础条件之一。 这就必要地提及地质作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地方的风景地貌因岩石的褶皱、断裂形成独特的外观,同时岩性对地表风景形态的控制也形成了奇特景观,我们经常提及的风景湖泊、瀑布、各类泉等风景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风景地貌学需要从地质因素和内外营力入手,剖析各种地貌的成因和特征。 上文中所谈及的内、外地质营力,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地质营力都能够对塑造、改造风景地貌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造、改变,归根到底,也就是营力作用改变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的结构及内容要点 1、何为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有何关系,简述其研究内容 答:P1.风景地貌学是研究我国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地质作用指什么,如何分类,与本课程的联系何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3、内、外地质营力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提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等内力;流 水、风、冰川及波浪等外力),对塑造、改造地貌如何发挥作用, P43。内力的褶皱作用使得地层弯曲变形向上隆起,往往是形成巨大高俊山脉的主要力量,例如昆仑山脉。断层作用可以形成高山和相对应的深陷盆地,例如天山山脉和它旁边的吐鲁番盆地就是这样形成。岩浆侵入活动可以形成一些山地,例如黄山。火山活动形成很多火山锥和熔岩台,前者如长白山主峰后者如雷州半岛的台地。 外力作用则是在不断剥蚀着地表,有些使地表变得平坦,例如流水和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平原或者高原,华北平原就是在黄淮海三河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有些外力作用使得地表变得更加崎岖不平,例如流水和冰川的切割作用,使得峡谷变得更加深大,科罗拉多峡谷就是流水切割作用的典型例子。 4、简述岩石类型的性质(产状、坚硬程度等)与风景地貌的关系,试举例说明。 5、为何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包括哪些基本方式和程序(提示:

风景地貌报告

风景地貌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作为地貌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有: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地壳及其表面部分。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作为改造地表起伏、促使风景地貌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地质作用两个组成部分——内、的对立统一就成为了风景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

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各种造岩矿物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具有显著不同的结构、构造和性质。 一、岩浆岩 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岩浆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高中生地理阅读素材:地理学霸10丹霞地貌

第10期 【学xué霸bà笔记】 丹霞地貌 1.基本概念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 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 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 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 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2.分布地区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3.名称由来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4.基本特征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5.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

风景读书笔记

风景读书笔记 【篇一:风景地貌学读书笔记】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观看了很多国家著名景点的视频录像,我 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美好河山的壮阔,我很好奇大自然为何拥有如此 神奇的力量,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我知道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 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 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上网搜索“地形”。。。。。。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 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 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 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 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 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 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 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 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 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 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 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 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

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 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 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 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 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 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 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 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 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 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 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和。外力 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 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 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 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 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 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 程度和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 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 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 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观看了很多国家著名景点的视频录像,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美好河山的壮阔,我很好奇大自然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我知道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上网搜索“地形”。。。。。。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程度与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山构成岩石属于沉积岩,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现在所能观察到的风景地貌大都属于现在的大多数山脉形成于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我国风景名胜无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对我国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

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2. 云南是影视拍摄天然基地,尤其是纪录片拍摄的风水宝地,用纪录片这种极具国际性的影视样式记录红土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历史、人物与地理交织的真实故事和文化意义,并让记录的触角不断延伸,是极具前瞻性又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为。《经典人文地理》开播一年多来,在云南卫视频道开创了精品力作,树立了基本的电视品牌,堪称云南卫视的文化品牌和大台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它悄然改变着纪录片在人们心中的旧有印象,初步培养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带给人们无限的心灵震撼,这是栏目化纪录片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成果和回报。透过《经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节目,我们可以窥见,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这充满着浮躁和娱乐的空气中还给人们缕缕清新与丝丝绿意,滋润心田,感动心灵。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让纪录片这种需要用时间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种与一群追求卓越、甘于付出的电视人很好的达成了默契。借着云南电视台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动一个精品栏目的平稳发展,它是在云南电视台全面升级战略中的一个新惊喜和大手笔,它在悄然中让云南电视台旧貌换新颜,为云南电视台渗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为云南电视台的长足发展和特色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