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

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二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户[F]:__________ (2)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 ..相与:___________ ...于中庭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 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 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 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文题解读:文题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了夜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四、注释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五、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主旨: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旷达乐观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七、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1)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2)是因为月色很美。 2.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愉悦、孤独、沉醉、悠闲 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5.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二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 注意使用)0a ()a (a 2≥=.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b 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0b ,0a (b a b a >≥=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 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b a b a +-与, b n a m b n a m -+与,它 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形如的式子。①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就是非负数。②非负性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 3、化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与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含分母,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 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先将她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二次根式有关公式 (1) (2) (3)乘法公式 (4)除法公式 4、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3、互逆命题: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 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a2+b2=c2。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就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就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与斜边的 比例中项。① ②③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BC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⑴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⑵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⑴、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⑵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⑶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⑷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 行四边形。 4、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就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5、矩形的性质:⑴矩形的四个角都就是直角; ⑵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矩形判定定理:⑴有三个角就是直角的四边形就是矩形; ⑵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就是矩形。 7、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8、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9、菱形的性质:⑴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⑵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长) 10、菱形的判定定理:⑴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 ⑵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就是菱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二、文言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7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大于或等于0。 3.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a :①0≥a ,②0≥a 附:具有非负性的式子:①0≥a ;②0≥a ;③02≥a 4.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5.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 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 是同类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7.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 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 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 ≥0, b ≥0);=b ≥0,a>0). (3)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 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a (a >0) a -(a <0) 0 (a =0);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c b a 222=+。 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c , b ,a )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c 满足c b a 222=+,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 应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 要方法。 (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 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 3、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 a , b ,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3,4,5; 6,8,10; 5,12,13; 7,24,25等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各知识点归纳总结Unti1 what’s the matter? 短语归纳 1.too much 太多 2.lie down 躺下 3.get an X-ray 做个X光检查 4.take one ’s temperature 量体温 5.put some medicine on ......在....上敷药 6.have a fever 发烧 7.take breaks /take a break 休息8.without thinking twice 没多想 9.get off 下车10.take sb to the hospital 送某人去医院11.wait for等待12.to one’s surprise 使.......惊讶的 thanks to多亏于;由于14.in time及时 15.think about 考虑16.have a heart problem患有心脏病 17.get into the trouble 遇到麻烦18.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情事情 19.fall down 摔倒20.put ...... on sth把...放在某物上 21.get hit/sunburned 摔伤/烧伤22.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23.be used to 习惯于.... 24.take risks/take a risk 挑战 25.lose one’s life 失去生命26.because of 因为 27.run out of 用完28.cut off 切除 29.get out of 从...出来30.make a decision/decisions 做决定 31.be in control of 掌管;管理32.give up 放弃 用法归纳 1.need to do sth .需要去做某事 2.see sb doing sth 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 3.ask sb sth 询问某人某事 4.expect sb to do sth 期望某人做某事 5.agre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6.help sb (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7.want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8.tell sb to do sth 告诉某人做某事 9.have problems(in) doing sth 做某事有困难https://www.doczj.com/doc/175676898.html,e sth to do sth用某物去做某事 11.be/get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于做某事12.seem to do sth 好像做某事 13.keep on doing sth 继续做某事14.mind doing sth 介意做某事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二、解释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3、相与 ..:共同、一起 ..步于中庭相与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 5、月色入户.户:门 6、欣然 ..起行欣然:高兴地样子 7、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里 9、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10、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中植物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四、问答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9、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一是指生活上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上清闲,虽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1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1课维护宪法权威 考点一: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表现 (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并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加以保障。 (5)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人权的广泛性 5.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要求 (1)总体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具体要求 ①完善立法。 ②依法行政。 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考点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组织国家机构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宪法通过组织国

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 2.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3.宪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原因和要求 (1)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②规范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③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2)宪法如何规范权力运行?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 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③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④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第2课保障宪法实施 考点一:坚持依宪治国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要求: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4.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 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重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概念: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b =a ·b (a≥0,b≥0); b b a a =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 比较数值的方法 (1)、根式变形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a b >,则a b >;②如果a b <,则a b <。 (2)、平方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2 2 a b >,则a b >;②如果2 2 a b <,则a b <。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例3、比较 231-与1 21 -的大小。 (4)、分子有理化法 通过分子有理化,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 例4、比较1514-与1413-的大小。 a (a >0) a -(a <0) 0 (a =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参考书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重点语句赏析 1、“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衣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

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是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作者的兴奋和 喜悦都已高度概括在这四个字中了。 3、“念无与乐者”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低沉的喟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其二,一同赏月的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4、“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5、“寻”字,它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 是出门步月呢?因此需要去寻他一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它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6、“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这一对朋友情感相似;对 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初二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整理 1.定义: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3.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 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 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 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 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各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各知识点归纳 Unti1 what’s the matter? 短语归纳 1.too much 太多 2.lie down 躺下 3.get an X-ray 做个X光检查 4.take one ’s temperature 量体温 5.put some medicine on ......在....上敷药 6.have a fever 发烧 7.take breaks /take a break 休息8.without thinking twice 没多想 9.get off 下车10.take sb to the hospital 送某人去医院11.wait for等待12.to one’s surprise 使.......惊讶的13.thanks to多亏于;由于14.in time及时 15.think about 考虑16.have a heart problem患有心脏病17.get into the trouble 遇到麻烦18.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情事情19.fall down 摔倒20.put ...... on sth把...放在某物上 21.get hit/sunburned 摔伤/烧伤22.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23.be used to 习惯于.... 24.take risks/take a risk 挑战 25.lose one’s life 失去生命26.because of 因为 27.run out of 用完28.cut off 切除 29.get out of 从...出来30.make a decision/decisions 做决定31.be in control of 掌管;管理32.give up 放弃 用法归纳 1.need to do sth .需要去做某事 2.see sb doing sth 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 3.ask sb sth 询问某人某事 4.expect sb to do sth 期望某人做某事 5.agree to do sth 同意做某事 6.help sb (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7.want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8.tell sb to do sth 告诉某人做某事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激趣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难点 理解作者的心境。 整体感知 一、理解文题 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二、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梳理结构 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庭下——影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后几经辗转,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课文讲解 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八年级英语下册各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英语下册各知识点归纳总结 Unti1 what’s the matter? 短语归纳 1.too much 太多 2.lie down 躺下 3.get an X-ray 做个X光检查 4.take one ’s temperature 量体温 5.put some medicine on ......在....上敷药 6.have a fever 发烧 7.take breaks /take a break 休息 8.without thinking twice 没多想 9.get off 下车 10.take sb to the hospital 送某人去医院11.wait for等待 12.to one’s surprise 使.......惊讶的thanks to多亏于;由于 14.in time及时 15.think about 考虑 16.have a heart problem患有心脏病 17.get into the trouble 遇到麻烦 18.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情事情19.fall down 摔倒 20.put ...... on sth把...放在某物上21.get hit/sunburned 摔伤/烧伤 22.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23.be used to 习惯于.... 24.take risks/take a risk 挑战 25.lose one’s life 失去生命 26.because of 因为 27.run out of 用完 28.cut off 切除 29.get out of 从...出来 30.make a decision/decisions 做决定31.be in control of 掌管;管理 32.give up 放弃 用法归纳 1.need to do sth .需要去做某事 2.see sb doing sth 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 3.ask sb sth 询问某人某事 4.expect sb to do sth 期望某人做某事 5.agre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6.help sb (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7.want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8.tell sb to do sth 告诉某人做某事 9.have problems(in) doing sth 做某事有困https://www.doczj.com/doc/175676898.html,e sth to do sth用某物去做某事11.be/get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于做某事 12.seem to do sth 好像做某事13.keep on doing sth 继续做某事 14.mind doing sth 介意做某事 语法点 1.询问某人的健康问题及遇到麻烦的表达方法 2.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 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 表示劝告与建议,也表义务与责任 第一人称问句中,征询建议要记清 3.不定代词的用法 相关阅读方法 推理判断阅读法 精细解读 1.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What’s the trouble/ the problem / wrong with sb./ sth.? 2. I had a cold.我感冒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