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中光的影响教案

摄影中光的影响教案

摄影中光的影响教案
摄影中光的影响教案

光强

光强,舞台上光的强度,亦称“亮度”。表示展现在舞台上光的明暗程度。(这里所说的光强,不同于光学中所言的发光强度或亮度。)是指舞台光在观众视觉中感受明暗的程度。

光强对舞台演出的照明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有着很重要的造型功能。舞台上展现的一切视觉形象,必须“见于光”。有光才能显现舞台上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光愈亮、形象愈突出,光渐暗,形态渐隐;一切景物则淹没于黑暗中。人们的欣赏习惯是视线易向明亮处观看。运用光强可引导和集中观众视线。利用光的强弱和对比可增强舞台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在有限的舞台场地,表现无限的戏剧空间,犹似用黑白灰的素描手法表现的画面。

光的亮暗能引起人的反应,心理原形的源头始于昼夜的自然变化。在人类对自然不了解的远古时代,夜晚的黑暗常给人带来恐惧和神秘,夜晚常常是野兽及传说中的精灵,鬼怪出没有时刻。在人们记忆深处,黑夜常常夺去人的生命,带给人们痛苦。许多肮脏交易,罪恶勾当在黑暗中进行。像《麦克白》中的罪恶行为都发在黑夜,黑夜是最能勾起人无穷联想,进入梦境的时刻人们意识中的地狱也是阴森黑暗的。相反,白天则使人愉快兴奋。人在明亮的光线下可以看到天地万物,明媚的阳光使植物成长,使鲜花盛开,一片美好景象。

戏剧中对光强的运用取决于许多因素。

1、体栽:悲剧中常常对光强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保持在中低调之中,而且全剧起伏较小,节奏平稳,这样能使观众保持在沉重的氛围之中,而喜剧的全剧则统一保持在高调之中,而且整体起伏较大,这样的氛围则容易使整剧节奏欢快,观众心情舒

畅。整体氛围的把握有助于戏剧矛盾的顺畅展开。

2、风格:尊重自然环境的戏剧常常依据自然光的感受来处理舞台气氛,如人艺老版《日出》就是把整个故事安排在从黎明、中午到黄昏、午夜再到黎明一个完整定额时间段。有时则不遵循时间的顺序,有意把故事情节安排在具有象征性的时间段,如把浪漫的恋爱场景安排在黄昏,把忧伤的情节放在阴雨时刻,把一个可怕计划的密谋放在月黑风高之时……。也有完全按照角色的心理感受安排舞台视觉的明暗变化,使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完全成为揭示心理空间的工具。

3、剧情:由剧情决定光强的运用是建立在体裁的大基础之上的。在戏剧表现上,恐怖、罪恶、思念、孤独、浪漫等情节经常安排在晚上光线较暗的情况下。黑暗可以使恐怖更剧烈。可以使罪恶显得更可耻,使思念显得更刻骨、悠远,使孤独显得更可怜、悲伤、使空间显得更温馨、浪漫……。因而悲剧中高兴场面的光线也相对比较明亮,喜剧中的悲伤场面也经常作较暗的处理。

4、视觉:依据视觉感受来处理光强也是戏剧舞台上经常运用到的。舞台上光的强弱不是靠测量出来的,而是依据人眼对光刺激的心理反应来设计的。例如戏一开幕光不宜太亮,特暗或特亮的场面不宜进间过长,否则,观众都极易引起礼堂疲劳。要给观众看特亮的场面进,先安排一段长时间过的特暗的场景。这样有意识的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处理舞台光强时,就会使观从优心理上感到流畅,自然。

舞台灯光的强弱效果,还经常受具体物质因素影响,例如:

①剧场灯光设备。电源的电量、电压,光源的品种功率,灯

具的数量、质量,灯位的投光角度、投射距离等。

②舞台上人物造型(服装、化妆)和景物造型(布景、道具),

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反差关

系。

③舞台上边檐幕和台面的明度和材质。

④舞台空间的大小及观众的容量,观众与舞台的视距。

下面是光线强弱心理测试表

光色

要想科学地认识什么是色彩,需要横跨物理、生理、心理三个学术领域。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科学的思想家们就开始了对光与色的探索,并且创立了形形色色的视觉论。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基本色的黑、白、灰或黑、白、黄、白色与黑色经过眼睛不能分辨细微混合,按其混合比率,产生了其它色。亚里士多德还第一个提出“光就是色”的理论。文艺复兴的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他追求绘画事业的同时,对色进行科学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原色色彩由光的白色,大地的黄色、水的绿色、空气的蓝色、光的红色并加上黑色组成的。这六个色正好是我们今天的视觉成像色。

光与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光是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被感觉出来的结果。

光色:舞台上光的色彩。光色是舞台灯光中最能表现情感的造型要素,在渲染戏剧的情调、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对舞台上所展现的布景、服装、化妆、道具进行“二次着色”,统一和协调舞台画面的色彩。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光色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光色是舞台灯光诸要素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颜色能引起人们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直接记忆和间接记忆,也会因为群体文化习惯和个人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所谓直接记忆是指亲身体验后产生反应记忆,而且这种记忆能产生同类联想。例如:红色。它的记忆原形是火和血。所谓记忆原形,是人类对一事物的最原始的记忆和联想。火是自然的产物,最早来源于雷电霹雳,它能燃烧树木,毁坏万物。同时。人们也发现它能御寒,烘烤、防御野兽。因而,人类对它的原始记忆既有恐惧,危险的感觉又有温暖、幸福的感觉。血来源于人类自身和其它动物。当人类为猎取野兽自身受伤或杀死野兽时,血便映现在眼前,血流过多便会死亡。因而,血在人的原始记忆中便是恐怖和死亡。据说,祖先原始记忆直到现在仍然残存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当然,最直接可信的是自身经验。例如:我们对戏色的原始记忆,可能是幼时被火烫或烧伤时的疼痛,及身体被利器划伤而流血时的恐惧。然而,幼儿在获得这些经验之前,是会毫无顾虑地在获得这些经验之前,是会毫无顾虑地触摸火焰或者玩弄利器。对红色的另一种感受可能是新年、婚礼时贴喜庆对联、悬挂红灯笼等,此时的记忆则是热烈,喜庆。

找到色彩原始记忆以后便可以进入每一联想阶段。客观联想。第一联想是可以通过记忆原形首先引起的心理反应,例如:红色,我们的原始记忆是血与火。第一联想(客观联想)是血、火、辣椒、太阳、日出等。第二联想(间接联想)必须建立在第一联想

的基础上,由看到红色想到婚礼、战争、革命等。第三联想(主观联想)则建立在第二联想基础上,收看到红色联想到勇敢、正义、警戒、野蛮、恐怖等等。

原始记忆第一联想(客观联想)第二联想(间接联想)

(血、火)(、辣椒、苹果、太阳、日出)(婚礼、战争、革命等)

第三联想(主观联想、高级联想)

热情、幸福、激动、愤怒、境界、勇敢、恐怖、残酷、野蛮等颜色的第一联想一般是客观事物。这些客观事物大部分是视觉直接感受到的事物,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某种色彩,是不需要把思路扩展开来就能达到的最直接联想,在灯光设计中,设计者只需直接运用逆向运用,这种灯光重视的是对现实空间的真实再现,为剧情进展进行悄无声息的铺垫,也是和戏剧风格相一致的设计样式。颜色的第二联想是间接联想。例如:由绿色联想到希望,那可能由春天进而且联想到的。当然,就事实而言,很多联想的产生是不自然想象过程的产物,它可能会产生跳跃或同生(即不同的联想阶段同时生成)的现象,例如:在话剧《狂飙》的结尾,天幕在一群热血青年的国歌声中慢慢染成红色,观众会因这种红色而想到鲜血,想到革命,想到中国的命运等等,它们可能会依次出现,也可能会同时出现在联想的过程中。可不管怎样,想象的过程始终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想象过程可能会和个人的特殊经验有关,也会因此时的心境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下图)。

第一联想第二联想第三联想

流血战争残酷、喜庆

第一联想第二联想第三联想高兴时美好、浪漫

夕阳暮年忧伤时怀旧、伤感

第一联想第二联想第三联想

绿叶春天希望、生命

从生理学的角度,对色彩进行研究是许多理论学家选择的突破点之一。例如红色,由于波长较大,容易对视网膜中感红细胞产生刺激,处在红色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感到热、兴奋、刺激、而处在蓝色环境中则会感到冷、沉滞、安静等。康定斯基是成功运用色彩的心理反映来创作的代表画家。“一般来说,色彩的暖或冷意味着各自向黄色或蓝色接近,这是一种水平方向运动,暖色趋向于观众,冷色则反。”并总是明显地趋向观众,而蓝色却象蜗牛一样向内缩回,这种向心作用,康斯基称之为颜色的张力。他认为黄色对人的视觉刺激最强烈,”“当黄色直接被观赏时,它搅扰着观者,刺激着观者,激荡着观者,显示出这块颜色的本能力量,这种黄色的特性一直是被认为偏向更高明的颜色——能够达到眼睛和精神都忍受不了的强度……,就像一只小号,一声紧接一声地吹奏出尖利或高亢嘹亮的声音,象一个打人毁东西对周围排遗体力的疯子”,“黄色是典型的人间色彩”,与黄色相对,“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它所唤起的是最基本的感觉是宁静,“蓝色变得越深,它召唤人走向无限,唤起人们对单纯,以及最

终对超自然的要求就越来越强烈”。反过来,当人们听到“天堂”一词时这种颜色就会映入眼帘。

※日本人的色彩情感(日本舞台美术家大庭三朗调查)

※法国人的情感色彩(法国心理学家克拉茵调查)

综合上表,我们不难看出,颜色在人心理上的反应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分析和运用它们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域、宗教、

文化及个人习惯等多种因素,以便使它们在使用时永远保持最强的说明力。

舞台光色的获得方法,主要是在灯具前附加各种滤色片,也可用光色相加法(数台灯不同光色的调配),物色相减法(同一台灯叠加不同色相的滤色片),来取得所需要的光色。随着科技的发展,改变光源的波长,也会获得不同的光色。

光色的三原色:红、绿、蓝。三原色相混合为白光。一种原色与另两种原色的间色为互补色。两种互补色相混合,亦为白光。光色的三种特性:色相、明亮、饱和度。现代色度学采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所规定的光色测量原理。数据和计算公式。其中CIE色度图,值得我们灯光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应用。将我们国产的滤色片,经逐号测量,标于色度图的准确位置,能促进我们在灯光设计中光色的构思和应用。

舞台上展现的色彩,是光色与物色(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的色彩)的结合。因而要研讨光色与物色的吸收与反射的规律。

光色物色的吸收和反射规律是:

①无光即无色,有光方生色

②在白光下各种物色呈现原有的色相。

③光色与物色色相同,物色愈鲜明。

④光色与物色为互补色,物色变灰暗。

⑤光色的明度,饱和度愈高,物色向光色转化。

⑥白色景物,易反射各种光色;黑色景物易吸收各种光色。

⑦同一光色,照射色相相同材质各异的景物,其色彩效果

不同。表面光滑的景物,其高光点全反射光色。

⑧轻薄透明的景物,易透射各种光色。

⑨各种棱面薄膜景物,可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色。

⑩各色荧光物质,在紫外线光下发出艳丽的色彩;非荧光

物质则黯然失色。

在舞台演出中,对光色造型要素的选用,要依据剧情的需要,演出风格的需要,戏剧空间环境气氛的需要。全剧应有统一的基调,各场次应有对比和变化。注意与布景、服装、化妆色彩和谐,兼顾光色气氛与演员的照明,重视主光,辅助光、逆光的光色调配,调整好人物光与投景光和谐关系。光色的运用,因戏而异。可用较艳的色光,也可以白光为主,可用强烈的对比色,也可用轻柔的调和

色……但必须与剧本内

容,演出形式和谐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