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的细胞机制

疾病的细胞机制

疾病的细胞机制
疾病的细胞机制

疾病的细胞机制

第一节概述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是维系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前提。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常常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异常,并引发一系列病理过程。有些病因则通过作用于亚细胞水平,引起细胞膜的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溶酶体破坏等,导致细胞自稳调节紊乱而引起疾病。例如,细胞膜上的钠汞、钙汞功能失调可因为细胞内、外离子的运转失衡引起细胞水肿甚至死亡。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制造工厂,它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因能量缺乏造成严重的细胞损坏或因线粒体跨膜运转异常而诱导细胞凋亡。损坏的溶酶体可引起细胞及周围组织的溶解、坏死。

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分子。所有生物的功能都依赖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是由生物大分子所控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病因引起的损害都源于它们破坏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表现为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的异常、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紊乱、细胞识别功能障碍等人体特定组织器官中的细胞类型和细胞数量是相对恒

定的。这种恒定性取决于三大基本细胞生物学活动,即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其中,细胞增殖是细胞分裂和再生的过程。细胞分化是细胞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而细胞凋亡则是细胞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自杀”行为,在胚胎发育造型、细胞数量的精细调控和具潜在危险性的细胞的清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重要细胞事件的失衡或破坏在许多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发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紊乱

细胞生长、分裂,必须经过准备阶段的间期和有丝分裂。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完成自身成分包括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其中,DNA的复制在S期实现。在M期和下一个S期之间,分别存在两个间距期。S期之前为G1期S期和M期之间为G2期。有丝分裂又分为前、中、后、末期,各期分别完成染色体凝集、中心粒移向细胞核对应的两极、核仁解体和核膜消失,纺锤体形成和染色体排列与其间,姐妹染色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子核形成和细胞质分裂。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构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第二章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水肿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其积聚的体液来自于血浆,其钠与水的比例与血浆大致相同。习惯上,过多的体液在在体腔中积

聚称为积水或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水肿的分类方法有:1、根据水肿波及的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水肿。2、根据水肿发生的部位命名,如脑水肿、肺水肿、瞎子水肿等。3、根据水肿发生的原因分为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炎性水肿、营养不良水肿、淋巴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

第一节水肿的发病机制

生理情况下,人体的组织间隙液处于不断地交换与更新中,组织间隙却相对恒定,约占体重的15%。组织间隙量恒定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平衡,前者属于局部的体液交换与更新,后者则是整个的体液交换与更新。如果这两种平衡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过多体液积液。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

液增多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

主要原因时静脉压增高,引起静脉压增高的因素有:

a、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使上、下腔静脉回流

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是心性水肿的重要原因;

左心功能不全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压力增高是引起

肺水肿的重要原因。b、血栓形成或栓塞、肿瘤压迫

等可使局部静脉压增高,形成局部水肿。C、血容量

增加也可以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毛细血管流

体静压增高将导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

压增大,使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由

于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其中白蛋白是决定其重要因

素。任何白蛋白减少的原因都可降低血浆胶体渗透

压。a、合成减少:见于营养不良致合成原料缺乏或

严重肝功能障碍致合成白蛋白能力降低。b、丢失过

多:见于肾病综合症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严重破坏,使

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c、分解增加:慢性消耗性

疾病如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使白蛋白的分解代谢增

强。d、血液稀释:见于体内钠、水潴留或输入过多的

非胶体溶液使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降低使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而

致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常见于炎症、缺氧、酸中毒

等。由于血浆蛋白质浓度远远高于组织间液蛋白质浓

度,因而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

隙,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

增高,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

此类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30-60g/L,称

为渗出液。上述三种因素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此时,淋巴回流量可出现代偿性增加,若组织间液的增多超

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即可使组织间隙中出现过多

体液积聚,导致水肿。

4、淋巴回流受阻见于丝虫病、肿瘤等。丝虫病时,

大量成虫阻塞淋巴管;某些恶性肿瘤可侵入并阻塞淋

巴管,肿瘤也可压迫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时,大量

淋巴管被摘除,这些病理情况都可导致淋巴回流受

阻。淋巴回流是对抗水肿的重要因素,因为淋巴回流

的潜力大,当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达临界值,出现明显

的凹陷性水肿以前,淋巴回流可增加10-50倍。另外,淋巴回流也是组织间隙蛋白质回流入血的唯一途径,该途径可降低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当组织间液增多

致压力增高时部分液体可经毛细血管回流,而蛋白质

仍存留在组织间隙,所以,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40-50g/L。与炎性渗出液相比,这类水肿液无

菌、细胞数量少,蛋白质多为小分子蛋白质,无纤维

蛋白原等高分子量蛋白质。

二、全身性水肿表现特征

1、尿量减少、体重增加

2、不同原因所致水肿,分布部位有差异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细胞营养障碍

2、器官功能障碍

四、水肿的防治原则

1、病因治疗

2、利尿

3、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骨代谢疾病一般包括骨质疏松内分泌骨病-中山博爱医院

协力筑防线,守护骨健康 骨代谢疾病一般包括骨质疏松、内分泌骨病、变形性骨炎、遗传性骨病等方面,其中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在世界常见多发病中跃居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七位,是继心血管疾病后第二大医疗问题。 9月22日下午,由检验科主办的市级继续教育项目《骨代谢标志物在妇女及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博爱医院教学楼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来自市区、镇区各大医院的妇科、儿科、检验科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万波教授、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科彭建明主任、中山市博爱医院妇保科罗小婉主任医师进行课题讲授,从《维生素D与母婴健康》、《维生素D与儿童保健》、《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维生素D是一种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孕妇维生素D缺乏影响着新生儿的骨骼健康。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孕妇维生素D不足使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病率增加,补充维生素D能够明显降低低体重儿的出生比率。但维生素D绝非越多越好,过量补充会引起中毒。 近年来,骨代谢的临床实验室的化学成分检查有了极大的进步,除能测定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相关蛋白外,还发展了能检测骨转换和骨吸收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如血清骨钙素、I型前胶原前肽、β-CrossLaps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直接提供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动态变化指数,更有利于骨代谢异常改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同时,专家也提醒,骨代谢疾病是一种需长期坚持治疗,定期监测的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是治疗的关键。 本次会议对骨代谢标志物在妇女及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在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中,为到会的各大医疗单位给出了使用建议,且在相关骨代谢标志物与妇女儿童的保健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研究热点。协力筑防线,守护骨健康。骨代谢病只要坚持治疗,定期监测,就一定能够战胜。(文卓坚臻/图陈健锋)

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

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 【关键词】细胞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个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刺激,促发异常的免疫应答,持续产生大量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组织器官,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损害。SLE的免疫应答异常可以出现在多个方面和多个水平,并与许多细胞因子密切相关。自身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失调、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SLE及狼疮性肾炎(L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细胞因子与SLE发病 细胞因子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系统细胞间起相互联系的介导作用,以决定免疫应答的性质。许多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参与SLE的发病。 1.1肿瘤坏死因子(TNF)近年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细胞表面膜结合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mTNF-R)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肿瘤坏死因子可激活T、B淋巴细胞,诱发炎症反应,是在SLE的炎症与自身免疫反应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细胞因子,与SLE及LN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作为SLE活动性的标志之一1]。李萍等2]研究认为SLE患者血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增高,并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最近有关肿瘤坏死因子与SLE的研究已涉及到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或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剂的基因多态性。 1.2转化生长因子(TGF)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免疫系统有显著抑制作用,TGF-β可以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作用,激活CD8+T细胞(Ts细胞),抑制抗体的生成量,从而可以缓解SLE的病情进展。而TGF-β量的下降可导致B细胞机能亢进,IgG分泌增加,加重SLE患者的病情。SLE患者体内总TGF-β和有活性的TGF-β的分泌量均明显下降,TGF-β的生物学活性也下降,而且TGF-β量的下降与SLE的活动性呈负相关3]。白介素10可以抑制TGF-β的分泌,而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2可以提高TGF-β的量。 1.3干扰素(IFN)目前研究认为Ⅰ型干扰素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auer等4]研究认为目前已知的许多趋化因子是受Ⅰ型干扰素的诱导产生,并且它们的血清浓度与反映SLE活跃程度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有着显著的相关,是诊断狼疮病例疾病活跃程度的非常便利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发现SLE患者的干扰素γ的产生量与SLE的活动性存在显著关联,在SLE患者的恶化过程中,其血清中的干扰素γ量大大增加,这可能与SLE的组织损害有关5]。 1.4白细胞介素(IL) 1.4.1白细胞介素1(IL-1)IL-1是人体重要的炎症介质,在SLE的免疫病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认为IL-1在SLE患者中的水平下降,导致IL-1受体兴奋剂(IL-1Ra)/IL-1的比值上升,这可能与SLE的肾脏病变有关。Sturfelt等6]的研究发现低水平IL-1Ra与SLE的肾脏损害存在着一致性,是有肾脏损害的SLE患者的特征之一。SLE患者活动期IL-1Ra的血清浓度升高,无肾脏损害的SLE患者的IL-1Ra水平明显高于有肾脏损害的患者。因此,高浓度血清IL-1Ra是活动期SLE患者的特征,而IL-1Ra的相对缺乏则是SLE发生肾脏损害的一个指标。 1.4.2白细胞介素2(IL-2)在SLE患者体内,IL-2通常是下降的,而其受体(sIL-2R)通常是升高的,并与SLE病情活动相关7]。IL-2可以对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发挥明显的抑制作用,它即可以与TGF-β协同刺激Ts细胞,减少抗体的的产生量,也可以单独发挥作用,抑制自身抗体的分泌。但是在SLE的恶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IL-2和干扰素,因此高水平的IL-2可能与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大分子物质。主要分为胶元、非胶元糖蛋白、蛋白聚糖和弹性蛋白等四大类,主要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胞间质,多成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它们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元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同一类型的细胞外基质,它还可分解成不同的降解片段,也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有其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各自的功能,形成多重通道、支架、隔栅、巢穴或屏障,保护和调节着血管的完整的功能。细胞外基质来源于器官和组织内的不同细胞。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亦不同,如在心脏,肌肉细胞可以产生胶元IV、

第4章 细胞因子与疾病

第4章细胞因子与疾病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活化后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其细胞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星形细胞、骨髓细胞及肾小球膜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可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㈡细胞因子表达过高 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类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㈢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种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一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死亡 C.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 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参考答案】B 基因都是一样的,D正确。 学霸推荐 1.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细胞癌变,代谢增强 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C.细胞坏死,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癌变,膜的黏着性增强 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 2.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被动的 B.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病理性的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 D.细胞凋亡是急性的,细胞坏死是慢性的 3.下列实例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A.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B.骨折时造成的细胞死亡

C.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 D.人体内红细胞的正常死亡 4.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其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皱缩、染色质固缩表明细胞处于衰老状态 B.图示过程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D.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与细胞坏死有明显区别 5.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会造成吸烟者肺部细胞的死亡。这种细胞的死亡过程属于A.生理性死亡B.正常衰亡 C.细胞坏死D.细胞凋亡 答案 1.【答案】A 【解析】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反应,以清除坏死细胞;细胞癌变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代谢增强,A 正确;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导致细胞受突变后的基因的控制,B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C错误;细胞癌变后,分裂增殖失控,细胞周期变短,D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 .细胞增殖周期的顺序依次是() A G1→M→G2→S B G1→S→G2→M C M→G1→G2→S D S→G1→M→G2 3.关于p53基因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p53有“分子警察”的美誉 B.p53蛋白负责检查DNA是否损伤 C.p53蛋白可启动DNA修复机制 D.p53基因突变后可促进细胞凋亡 [答案] D 8.关于细胞凋亡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 A.细胞凋亡是由内外因素触发预存的的死亡程序的过程B.其生化特点是有新的蛋白质合成 C.其形态学变化是细胞结构的全面溶解 D.凋亡过程受基因调控 [答案] C 9.清除体内受损、突变、衰老细胞的主要方式是() A.细胞坏死 B.免疫调理 C.肝脏处理 D.细胞凋亡 [答案] D

10.凋亡细胞的清除是指已经凋亡的细胞() A.经肾脏排出体外 B.经肝脏灭活 C.被邻近的吞噬细胞吞噬 D.经水合酶水解 [答案] C 12.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是() A.核酸内切酶 B.溶酶体酶 C.巨噬细胞 D.蛋白激酶C [答案] A 13.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是() A.溶酶体破裂 B.染色质边集 C.形成凋亡小体 D.细胞肿胀 [答案] C 15.凋亡蛋白酶的主要作用是() A.执行染色质DNA的切割任务 B.灭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物 C.抑制细胞生长因子 D.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 [答案] B 16.含锌药物可用于治疗某些凋亡过度的疾病,其理由是() A.Zn2+可防止线粒体Δψm下降

B.Zn2+阻止细胞内钙超载 C.Zn2+可抑制核酸内切酶的活性 D.Zn2+可促进细胞的增殖 [答案] C 17.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AIDS关键的发病机制是() A.CD4+淋巴细胞选择性增生,相关免疫反应功能增强 B.CD4+淋巴细胞选择性破坏,相关免疫缺陷 C.Fas基因表达下调,T淋巴细胞死亡增加 D.Fas基因表达下调,B淋巴细胞增殖过度 [答案] B 18.目前研究表明,AD造成神经原丧失的主要机制是() A.细胞坏死 B.乙酰胆碱合成减少 C.神经递质分布异常 D.细胞凋亡 [答案] D 19.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的疾病是() A.心力衰竭 B.动脉粥样硬化 C.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D.肝癌 [答案] B 20.与细胞凋亡过度有关的疾病是() A.帕金森氏病 B.结肠癌 C.肺癌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炎症;细胞因子;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心室重构 细胞因子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后分泌的一组功能性蛋白分子,其家族成员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增加细胞内信使水平、激活转录因子、诱导编码基因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a、IL]1 B、IL]6、TGF] B、IL]1O。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对于心衰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促发自发性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皮损失及血液高凝状态等 〔1〕。心衰时炎症细胞因子增加,其水平是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抗炎治疗可降低高危患者心衰的发生率〔2, 3〕。 1 TNF]a TNF] a主要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分子量为17 kD。

TNF受体(TNFR)有两种,低亲和力受体TNFR1(分子量55 kD)和高亲和力受体TNFR2(分子量75 kD)。研究证实,TNF] a通过TNFR1 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而TNFR2起保护心脏的作用〔4〕。TNFR 的细胞外部分经蛋白酶剪接后成为可溶性TNF受体(sTNFR),进入 血液和尿液,快速与TNF] a结合形成三聚体,一方面阻止TNF] a结合于细胞膜上的TNFR位点发挥作用,缓冲其细胞毒性;另一方面将结合的TNF] a缓慢释放,使其在体内的活性长时间保持低水平。而不稳定的TNF] a会很快被分解为无活性单体,因此sTNFR被认为是体内TNF[ a活性调节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理情况下,TNF[a与sTNFR 处于平衡状态;心衰时这一平衡被打破,TNF[ a显著增高,sTNFR代偿性增高程度有限,TNF_ a sTNFR比值增高〔5,6〕。 1.1 TNF a对心肌细胞的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1)TNFj a直接损伤心肌纤维,使细胞间质分裂,重新分布,毛细血管液体渗出,造成心肌细胞水肿,抑制心肌收缩力。⑵TNF[ a使B肾上腺素能受体解离,导致B [肾上腺素能刺激减敏〔7〕。⑶TNF[ a诱生多种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心肌内NO产物增多,后者与TNF』a 延迟途径的负性变力效应有关:①高浓度的NO刺激鸟苷酸环化酶(GC),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继而诱导细胞膜超极化,导致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关闭,同时PKG 降低肌钙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抑制磷酸肌醇水解,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8〕。②通过诱导型NOS(iNOS)表达,促进NO 生成,从而增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意义: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分类 1.性质上分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方向上分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新陈代谢类型比较表格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同时而交错进行的。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部分的原料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物表现生长现象;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一般在病理条件下才能发生,会导致消瘦,甚至死亡。 很多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但进行呼吸作用仍以有氧呼吸为主,故归入需氧型。 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细胞膜所形成的特殊结构上) 几种典型特殊生物的代谢类型 酵母菌 生物种类:真核生物,真菌 分布:含糖量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 遗传物质:细胞核DNA线粒体DNA质粒DNA 生殖方式:主要是无性繁殖一一出芽生殖。 细胞结构:细胞壁(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液泡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解者 生产应用:酿果酒、发面、生产有机酸等 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能量充足,繁殖快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不能繁殖后代 呼吸过程表示: 硝化细菌 生物种类:原核生物,细菌 分布:土壤 生殖方式:二分裂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生产者 生产应用: 代谢类型:化能自养需氧型

细胞因子6项临床意义

6 项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 检测靶标 促炎因子: IL-6、IL-17、IFN-γ、TNF-α、 抑炎因子:IL-4、IL-10、 本项目涵盖由Th1、TH2、Th17、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更全面的反映疾病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的改变。 重症疾病 细胞因子水平是早期预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SIRS)的灵敏指标,SIRS 发生时IL-6、IFN-γ、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大幅升高,是反映SIRS 的关键细胞因子。对于临床重症患者,如脓毒症、不明原因发热、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炎、围手术期等患者,若发生SIRS 不能及时治疗,则易引发ARDS 和MODS,死亡率高达40-60%,因此,越完善的因子种类更有利于反映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进而警醒临床医生及时干预。 IL-4 是机体Th2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是机体Th1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临床中多用IFN-γ/IL-4 来反映机体Th1/Th2 漂移水平,Th1/Th2 漂移是评估肿瘤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7 几乎参与所有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损伤 评估的主要指标 感染/炎症相关疾病 IL-6、IFN-γ、TNF-α是感染患者主要升高的促炎因子,IL-4、IL-10 是机体最主要的抗炎因子,检测促炎/抗炎因子变化情况可评估感染病情进展及预后疗效。 细胞因子谱鉴别脓毒症和噬血细胞综合征(HLH) 脓毒症:IL-6 显著升高,IL-10 升高较明显 噬血细胞综合征:IFN-γ和 IL-10 显著升高

革兰氏阴阳性菌细胞因子谱 G-BIRCP:我们将 IL-6、 IL-10 同时高度增高>10 倍( X+S),定义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 G-BIRCP)G+BIRCP:将 IL-6 为轻度增高>2 倍甚至>10 倍( X+S),但 IL-10 正常或增高值<10 倍( X+S)者,定义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细 胞因子谱( G+BIRCP)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细胞因子谱 IFN-γ>100pg/mL, ,IL-10>60pg/mL ,且 IFN-γ水平高于 IL-10 水平。该标准对于 HLH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88.0%和 98.7%,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达到了 93.6%和97.5%。 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结果解读 1、常见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相关细胞因子 2、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细胞因子

关于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对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疾病或中毒时引起的细胞损伤、老化、肿瘤的发生进展起着重要作用[1]。自1972年Kerr提出细胞凋亡这一概念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成为肿瘤病因学、病理学研究热点,近几年的研究在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凋亡的生化反应机制及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文章就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1、概述 早在1972年,Kerr等已发现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生化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细胞有两种死亡形式:一种是早被熟知的细胞坏死(Necrosis),另一种是细胞凋亡(Apoptosis)[3]。 1.1概念 凋亡(apoptosis)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一般表现为单个细胞的死亡,且不伴有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指的是细胞将自身裂解为许多膜小泡的一种精

确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是有机体为保持自身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4]。细胞凋亡参与调节机体细胞生长与更新间的平衡稳定,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和成年机体新陈代谢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还与多种疾病(如发育畸形、神经退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从而使细胞凋亡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5]。 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 2.1 形态学特征 细胞凋亡时伴随着细胞膜表面、细胞质和核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首先出现细胞体缩小、胞核固缩、胞浆密度增高,继而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为多个有膜包绕的凋亡小体(apoptotis bodies)。凋亡小体几乎立即被邻近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吞噬细胞内的凋亡小体能停留数小时,可借助组织切片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6]。在凋亡发生的全过程中,细胞膜一直保持完整。胞内容物不释放出来,所以不引起周围的炎症反应。同一组织中,不同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并不同步[7]。 2.2生化特征 细胞凋亡时,早期Ca2+内流引起胞质中Ca2+浓度持续升高,激活了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于180碱基对处将DNA 切断,胞质内蛋白质发生交联,产生单个核小体和穴聚核小

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

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老年人高发的疾病。骨骼新陈代谢旺盛,存在着骨形成与骨丢失的代谢平衡,这种平衡受到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诱发骨质疏松和骨折。 骨标志物可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谢变化,是临床重要的诊断工具。那么,目前临床上有哪些常用的骨代谢标志物呢?它们又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 今晚八点,医学界内分泌频道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于明香教授,为我们带来《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的讲题。如果大家有兴趣参与我们的课堂直播,可直接进入我们的APP医生站找到相应的课程报名参与! 讲座信息讲课专家:于明香主任医师教授 主讲题目: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 讲课时间:2015-1-12 20:00~21:00(周二) 听课方式: 下载“医生站”APP后,点击“讲座”,找到本课程报名听课。如何下载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专家简介于明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青岛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2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11-2012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 第四、五届上海市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市康复学会骨质疏松学组常委 已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5部,为十四、十五版《实用内科学》编委,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 2、器官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专长: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尤其骨代谢疑难杂症与器官移植后糖尿病。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物质和能量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标志

专题二物质和能量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标志 [最新学业质量要求] 1.说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4.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Ⅱ)。 5.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6.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Ⅱ)。 一、判断题 1.植物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水分子和溶解在水里的物质能够自由通过。(P63—相关信息)() [答案]× 2.轮作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农民在同一块田地里长期种植同种作物,对土壤肥力有利。(P64—拓展题)() [答案]× 3.除了水、氧、二氧化碳外,甘油、乙醇、苯等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P70—相关信息)() [答案]√ 4.囊性纤维病是细胞中某些蛋白质结构异常导致的。(P73—与社会联系)() [答案]√ 5.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物质

运输速率,如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P73—拓展题)() [答案]√ 6.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它为过氧化氢分解提供能量。(P80—正文)() [答案]× 7.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目前已有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DNA报道。(P82—拓展题2)() [答案]√ 8.凡是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本质为有机物,其中大多数是蛋白质。(P83—正文)() [答案]√ 9.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P83—学科交叉)() [答案]√ 10.目前已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反应。(P83—相关信息)() [答案]√ 11.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 ℃之间,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P85—小字)() [答案]√ 12.溶菌酶可以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基本直接来自生物体。(P87—科学、技术、社会)() [答案]× 13.ATP含量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这种转化机制是细胞共性。(P89—正文)() [答案]√ 14.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P89—小字)()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1、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 在细胞免疫导致的肝损伤中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增殖并且调节其亚型比例, 细胞因子网络受到破坏, 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便可造成肝脏等组织与器官的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乙型肝炎发病及其转归。Th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HVB清除与感染的慢性化、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有着重要的关系。Th1/Th2的不平衡可造成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 比例就是否平衡就是机体能否有效清除病毒与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因素之一。 TNF就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与结构不同,它介导自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在炎症部位聚集,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同时激活T细胞与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诱导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在抗HBV感染过程中TNF具有抑制及清除HBV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TNF-α水平乙型肝炎组(包括大三阳与小三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由此说明,TNF-α在反映乙肝病变程度方面就是一项敏感指标,TNF-β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人IL-6分子量为21~26kD,由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作为肝细胞的刺激因子,主要诱导肝细胞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与TNF-a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IL-8两种细胞因子作为肝细胞损伤的介质,共同参与乙肝的免疫病理损伤,有研究表明,它们在清除病毒及免疫复合物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等炎性介质,并与抗原及病毒感染后改变了的肝细胞膜成分发生反应,造成肝细胞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本实验结果显示,病毒有复制组的血清IL-6、IL8与INF-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IL-6、IL-8水平与HBV DNA 载量关系密切,HBV复制时体内病毒量增加,HBV DNA作为TNF-a的强诱导剂,致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加重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多TNF,从而产生与释放IL-6、IL-8,使肝组织中出现大量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炎性反应,导致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本实验结果中血清IL-6、IL-8与INF-a水平呈现慢性乙肝大于慢性HBV携带者大于非活动HBsAg携带者的改变,既表明了其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与病毒复制呈正相关,说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加重与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有关。亦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确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IL-6、IL-8与TNF-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病情。 2、丙肝: 丙肝感染者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容易发展为慢性病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就

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的治疗药物与选用

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是一种以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疼痛性疾病,其中骨代谢异常的本质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骨密度与骨强度下降、骨骼形变、骨的溶骨性或成骨性改变和病理性骨折。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关节变形及运动受限、骨折及再发骨折风险、相关躯体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其根据骨代谢异常发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可分为退行性(常见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等)、免疫炎症性(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肿瘤性、内分泌异常性、药物性、遗传性及其他。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治疗原则为针对骨代谢异常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及相关疼痛的发生机制两方面进行治疗。 一.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的用药 如调节骨代谢的药物(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RANK配体(RANKL)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抗抑郁药物、抗惊厥类药物等。 分类药物注意事项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①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 伊班膦酸钠、依替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 等,可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 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降低骨转换率, 减少骨吸收,并能提高骨密度。此外,其 能抑制破骨细胞对骨小梁的溶解和破坏, 阻止肿瘤转移引起的溶骨型病变,减少骨 吸收、减轻骨痛及由骨转移所致的高钙血 症及其他骨相关事件,适于恶性肿瘤骨转 移引起的骨痛及高钙血症,可与镇痛药物 联合。②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 (如上腹疼痛、反酸)、流感样症状(一 过性骨痛、发热、疲乏、寒战及关节痛和 肌痛)、不需治疗的无症状血浆磷酸盐水 平降低、低钙血症、肾功能损害、颌骨坏 死(ONJ)等,偶有注射部位的轻度反 应。 雌激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SERMs)可抑制骨吸收及骨转换,减少骨丢失。SERMs雷洛昔芬不宜用于有静脉栓塞病史、血栓高发倾向(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及围绝经期潮热症状严重妇女。 降钙素类如鳗鱼降钙素、鲑鱼降钙素,是一种钙调 节激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 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 量,且能改善或阻止急性骨丢失,明显缓 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 痛有效。建议短期使用(不超过3个 月),因有潜在增加肿瘤风险的可能。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一、基本要求 (一)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 (二)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三)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 (四)熟悉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 (五)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 (六)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 (七)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二、知识点纲要 一、基本概念 (一)细胞凋亡的定义: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自杀过程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二)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 1.凋亡信号转导 2.凋亡基因激活 3.细胞凋亡的执行 4.凋亡细胞的清除 (三)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胞膜空泡化,细胞固缩,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 2.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DNA“梯”状条带,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caspases(凋亡蛋白酶)激活。 (四)细胞凋亡的调控 1.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细胞凋亡相关因素分诱导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两大类 (1) 诱导性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理化因素,免疫性因素,微生物等 (2) 抑制性因素: 某些激素(ACTH、睾丸酮)或细胞因子(IL-2,神经生长因子等) 的去除,某些二价金属阳离子如:Zn2+,药物如: 苯巴比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如:EB病毒,牛痘病毒CrmA等及中性氨基酸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2. 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 (1)特点:凋亡信号转导系统是连接凋亡诱导因素与核DNA片段化断裂及细胞结构蛋白降解的中间环节。这个系统的特点是:①多样性;②偶联性;③同一性;④)多途性。 (2)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系统有:①胞内Ca2+信号系统;②cAMP/ PKA信号系统;③) Fas蛋白/Fas配体信号系统;④神经酰胺信号系统;⑤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信号系统;⑥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系统。 (五)凋亡相关基因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EIB、I AP、Bcl-2),促进凋亡基因(Fas、Bax、ICE、P53),双向调控基因(c-myc、Bcl-x)。 1. Bcl-2 是抑制凋亡的基因。 2.Fas Fas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 3.p53 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当该基因发生突变后反而可抑制细胞凋亡。 4. c-myc,Bcl-x c-myc是一种癌基因,它能诱导细胞增殖,也能诱导细胞凋亡,具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