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

邢湾镇中郭素青

首先弄清什么是“任务”。按一般的定义,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之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则可以在教室里个别辅导,最后对各种解决方法进行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学生对这种教学法很乐意接受,对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很好地了解,而且也能掌握得比较好。“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Excel数据处理软件的教学,可通过输入考试成绩表,求出总分、排序、求平均分等任务,来学习数据处理的有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案例描述

在信息技术(1)中的表格处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在讲解函数时,在初一(1)班上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

务。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

在初一(2)班上这节内容时,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期中考试完,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接下去学生就自己操作。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任务

1.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

任务必须吸引学生,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反应平平,教师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在新一轮的职业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中倍受推崇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区分开,因为这两种教学法都是实践性教学方法,需要设置教学情境(任务、项目),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具体很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学活动结束时,由学生、教师共同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但两种教学法之间又有差异。本文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就建构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3)做学

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用以前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老师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和鼓励,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4)在就业指向上,因采取的项目全都来自实际工作。

实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最新文档

实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 文献标识码:A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 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满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而任务教学法正符合专业英语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点,因为利用任务教学法可以把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不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的实施 (一)任务前的准备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学生就必须要达到知识目标的要求。教师给出任务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完成,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前的一些准备。还要注意把学生置身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追切需要。 (二)提出任务 在提出任务时,应当注意任务不能太大。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应当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难点不能太多。通常在针对低年段学生时,任务的要求要非常明确,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去做。而在针对高年段的学生时,教师只需要对结果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例如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信息技术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要创新。近几年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任务驱动法”最受大家的推崇,认为其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它不但改变了教师教的模式,也改变了学生学的模式。而且许多版本信息技术课本也逐渐改变了其书写方式,将过去的单纯的介绍操作方法改为了将知识蕴涵在任务之中。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对“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也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将知识隐含在一个或者几个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我认为“任务驱动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完成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明确学习内容,能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会操作的方法。 一、选择“任务驱动法”的原因

首先: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学科,它的知识不像其他学科具 有很强的理论性,课本知识多数为计算机操作,它没有理论性可言。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分析。比如说在word中设置段落格式,它没有其实现的理论,只有实现的方法。如果直接讲解设置段落格式从“格式菜单”选择“段落”进行设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放在一个任务中,比如说为了美化一篇文章我们需要调整文章的对齐方式、行间距等。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自然很形象的讲解了教学内容。 其次:“任务驱动法”能够实现新课标理念。在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要求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 力的培养。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任务,讲解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重庆市第二十五中学吴量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Go For It在我区广泛使用,给师生双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扮演各种角色。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情,扮演起来非常熟悉,很容易地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结合起来。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把根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具体事情来设计课堂上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知识,完成这些模拟“任务”的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即布置“一个既新颖有趣而又熟悉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并掌握、应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都是以单词的记背、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重点;教师“唱独角”,多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长期以来我们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旧观点让我们一

味追求升学率,这种观点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对于这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理论,我也有一些困惑和不适应:我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尽快适应新旧理论的过渡?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驾驭任务性教学法? 作为对任务性教学理论的探索,我曾经承担了一次渝中区进修学院课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公开课。我对Unit 5 How was your weekend?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在本单元中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 课前:(展示幻灯片1)为活跃气氛及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一起唱节奏较快的英文歌:Sha la la。(在Sha la la这部分重复的时候拍手。) Step1 值日生做值日报告 值日生首先介绍她如何度过上周末(She bought a new T-shirt in Jiefangbei.)。然后我就她的短文向全班提问: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end? Where did she buy the T-shirt? When did she buy the T-shirt? 在这个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又很自然地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案模板说课讲解.docx

精品文档 武汉市财贸学校任务驱动法教案 学科授课班级教师姓名 第周第课时课题 教学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教材重、难点重点 难点 第二步:任务引入(情景创设、温故) 第三步:任务提出 第四步:任务研究(头脑风暴、各抒己见、明确分工)第五步:方案交流(各组取长补短) 教学组织与过程第六步:任务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教师巡视指导协调) 第七步:任务交流(各组展示成果,组间互动) 第八步:任务评价(自评、互评、师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九步:课业总结(对任务中遇到的知识点、对完成任务过程中体现出的综合能 力的运用进行总结) 已具备知识 教学方法教法任务驱动法学法 教学媒体及辅件 Ⅰ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出上一节课有关问创设教学情境 任务引入题进行“温故” ,以备本次思考回答旧知温故:对前一次课程新课内容的回顾; 2.新任务引入引入新的任务 任务提出教师提出本次课要完成的 接收任务总任务 任务研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总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启发学生任务的实施方法明确分工 方案交流组织各小组介绍各自的任各小组说明自己完成任使各组可以取长补短务完成方法务的方法 巡视、帮助、启发、调协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组做中学,做中教,教 内任务分配,各自完成自师巡视指导协调 任务实施己的任务; 2.组内交流,汇聚成果 3.准备交流材料 任务交流组织学生将各自的任务结各组分别就自己的成果各组展示成果,组间果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向全班同学呈现解说互动

精品文档 组织学生对本次任务的完 自评、互评、师评, 任务评价 成过程进行评价 分别对自己、对小组、对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他人进行评价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 对学生实施任务的整个 各部门填写相应的评 过程的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 课业总结 价记载表格; 2.对用到的知识的总结 的过程对所用到知识进 个人对自己的任务表 行整理 现进行自评; Ⅱ 教学辅件——任务书 任务名称 一、任务目的 任务目的, 是通过设计本次活动任务的总体想法, 结合本次活动任务设定本次任务的技 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任务内容 本次活动的主体资料,包括情景的设定、要完成任务的描述等。 三、任务目标 具体到本次活动任务,欲达到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什么 四、任务完成要求 包括任务成果的呈现的步骤和方式 五、任务分解 注: 这一项是有利于学生对任务的实施,将任务明确规定出若干个小任务。可以由老师直接给出,也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将它作为“任务完成要求”里的一项。六、本次任务的一些表单资料 七、任务成果 成果可以是“表单资料”的填写,可以是任务过程的记录,可以是任务的反思心得等 Ⅲ 任务完成评价方法 说明: 对于实施了企业化管理的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将下表定成册,即“部门员工综合业绩考核表”,由各部门经理人手一册,记录本部门员工每一次活动任务的综合表现情况。 对于没有实施企业化管理的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将完成当次任务所组成的临时小组作为考核单元,由指定的任务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每人当次任务综合表现的评价。

任务型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任务型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课题:Junior English Book 1 Lesson55 Whose sweater is it? (一)学情分析: 1.知识背景:有关衣服的名称sweater, coat, blouse, trousers etc. 2.学习需求:asking about the ownship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listening, speaking, acting and reading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操练,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围绕丢失物品,在警察局的LOST AND FOUND OFFICE找到物品这一情境,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好品质,并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乃快乐之本。 (三)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并对前一阶段所学的衣物进行适当的复习;难点是灵活运用所学的代词,并加以扩展。 (四)教学策略: 1.分析教法、学法:通过任务型教学,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给学生创设最生活化的情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资源最大化,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英语化世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情境形式:圣诞节快到了,朋友之间互送礼物(衣服),但后被小偷盗走,经过警察们的协助,在LOST AND FOUND OFFICE处拿回礼物。 3.课程资源:the text (JEFC, Lesson55), small blackboard, pictures of clothes 4.教学准备(教具、媒体、学生):pictures, small blackboard, the students in Class 1 Grade 1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过程调整、评析: Step1.Pre-task 1.Warming-up exercises Show the small blackboard while sing the song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Tell them the Christmas Day is coming. Friends will give presents with each other. 2.Play the guessing games Let the students introduce their friends to the new teacher. Let the teacher guess their good friends.

任务驱动教学法

"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 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浅探 内容提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任务,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任务,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任务,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任务。在课堂任务设计时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性,体现任务的目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凸显数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任务驱动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已经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成了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成为了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者,也是积极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比较

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比较 一、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概述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纽南(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威莉斯(Willis, 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教学的内涵。随后,人们提出了交互假设、交际效度理论、任务型学习的方法论与社会文化观。这些研究丰富了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使任务型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对于任务的定义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综观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任务型教学倡导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创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产品,即结果,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效果;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否则就是对语言的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威莉斯的任务型学习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任务的类型分为六种:列举型(listing)、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比较型(comparing)、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ving)、交流个人经历型(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创造型(creative tasks)。 2、“3P”教学法 “3P”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在“3P”教学法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而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交际需要。所以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其真正的学习需要。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的关系 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一样都属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分支。Howatt(1984)把交际法分为“弱版(weak versions)”和“强版(strong versions)”两大派。弱版交际法以著名的3P课程(PPP lesson)为代表,强版交际法则形成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代表的TBL课程。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学习步骤分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3P”教学法的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刚好是个相反的过程。在常规的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学习信息技术、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分四册。全套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做什么”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试一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制作心得”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组织形态,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日积月累也颇有点滴收获。 一、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减速器拆装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全真+仿真”的工作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机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减速器拆装评价激励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了较大区别,因此学校及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机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重要 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教学(模拟)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工作任务,亦区别于常规的趣味性任务,是把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组织,形成具有职业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

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明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暗线。下面以装拆zdy型减速器为例,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例剖析 1.项目名称 拆装zdy型减速器 2.项目背景分析 减速器拆装在传统教学中略有涉及,通常先由老师讲解拆装要点,接着示范操作,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减速器拆装对机械基础的学习有很大助益。 减速器拆装是继学习轴及轴系零件、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之后的综合应用。它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运用和实际演练,又为深入学习机械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研究学习,不但要解决理论问题,还必须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探究能力。 3.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设备:减速器拆装多媒体软件、任务书(实训报告)与引导文、机械设计手册每小组一本、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每小组一台拆卸及测量工具:活动扳手,螺丝起、木锤、游标卡尺、钢尺、内外卡钳等工具。

任务型教学法英语教案

外国语学院 任务型教学法英语教案 (课程论文) 学号:201421T241 专业:学科教育(英语) 学员姓名:曹丹 任课教员:苏勇

任务型英语教学教案 曹丹201421T241 年级:增盛镇中学八年级4班 课题名称:Unit2 Colors and Moods 教材选自:人教版新目标英语 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颜色与心情”,学习不同种类的颜色及其对人情绪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色彩与情绪的关系,而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正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阅读部分向学生介绍了谈论颜色有助于引出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开始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2.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级增盛镇中学八年级4班学生,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充满趣味,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方法不佳,学习缺少主动性,这些都给平时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感知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及恰当的学习指导,加上他们对英语学习应给予的更多的关注,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可以达到的。 3.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阅读部分所涉及的新单词和词组,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方式及用法方面的固定搭配。 2)能力智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并要求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领会主要句子的意思。 3)德育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文章中所了解色彩和情绪的关系的知识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并讨论在自己或别人伤心的时候,该如何帮助自己或别人。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来正确使用与课文有关的重要词汇短语? 2)对文章的听读理解能力及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 3)对文章快速阅读的能力及阅读对写作的迁移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五、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概念 任务教学法最初作为交际式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外语教学界提出的“过程教学大纲”(process syllabuses)的产物,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把课堂社会化。任务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干中学”,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而不是靠教师或书本,使学生体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的适用方式,侧重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的习得。后来这一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模式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所借鉴。 在职业教育领域,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指以完成某一实际任务为中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学习。偏重于包括智力在内的多种技能的训练,特别适合培养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能力本位(CBE)的课程模式的做法是利用DACUM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工作分析确定岗位职责和综合能力,再由任务分析确定职业任务和相应的专项能力。最后,以任务(或专项能力)为教学单位(称为模块)确定教学活动。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的“活动中心说”。“活动中心说”是以批判传统式的“向书本学”的教学思想为基点提出的,该理论主张通过直接经验进行教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认识,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那么,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需要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的改造。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习,属于活动教学范畴。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和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谈一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及配件营销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及配件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是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传统的汽车及配件营销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后,通过语言、教具或者多媒体仪器等工具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感官接受教师传达的教学信息。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汽车类课程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法,让学生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学习途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也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围绕任务完成的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若能创造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无疑能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 确定了基本技能要求后,要设计一些“任务”来包含这些知识和技能,我认为,“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创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资源的功能。 例如:在13汽车商务1班《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中学习任务12-分析汽车个人用户购买行为类型的教学过程中,把事先收集的一些汽车销售经典案例和视频播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任务要具有完整性和可实施性 每个任务尽量能独立地表现出一个完整的功能,能看到效果。最好是每节课学生都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保持学习兴趣。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是在课堂现有的条件下是可以实施并完成的。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案例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1知识背景:有关圣诞节的一些常识及单词merry, decorate, put up, angel 2学习需求:how to decorate a Christmas tree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listening, speaking, writing and reading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操练,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Lin Tao要在England去度假Jim要Lin Tao帮助他装饰圣诞树,这一情境,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好品质,并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乃快乐之本。 三教学策略 1.分析教法、学法:通过任务型教学,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给学生创设最生活化的情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资源最大化,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英语化世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情境形式:圣诞节快到了,朋友之间互送礼物,并且怎么样装饰圣诞树。 3教学准备(教具、媒体、学生)tape-recorder a Christmas card, a Christmas treethe small blackboard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过程调整、评析Step1.Pre-task 1.Warming-up exercises Show the small blackboard while sing the song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Tell them the Christmas Day is coming. Friends will give presents with each other. 2. Play the guessing games. Let the students introduce their friends to the new teacher.Let the teacher guess their good friends. 过程调整与评析 1这节课本身在圣诞节前夕,唱圣诞歌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主动给老师作介绍,介绍他们各自的朋友,为后面创设情景作好铺垫。Step2.While-task 1.Presentation 1 Now the teacher has a lot of friends there. Show the picture of Christmas Day and a box(many presents in it). Give the friends presents. Let the students choose what they like. Then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 t color is it? etc. 过程调整与评析 2利用礼品盒,圣诞节送礼物,复习有关圣诞的单词并加以扩展,自然引出装饰decorate the tree等单词和词组。 2.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read it together. 过程调整与评析 3合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不盲目脱离书本,因为在农村中学,学生水平参次不齐,这个课程资源十分重要。Step3.Post-task 1.Acting: Give the students a lot of time. Let them act the dialogue .过程调整与评析 4给予学生任务,在一定情境下,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且能把书本知识灵活运用。 2.Summary 五教学评估 1.将目标设计成“任务型的活动,然后要求学生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呈现。 2.每个教学环节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热身简单的师生对话——生师交流——语言的导入生生的操练——综合运用——复习巩固。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细讲解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 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即用计算机知识完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重要。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掌握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任务驱动的理 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 计并提出"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建构的指导思想: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明确师 生地位。 2、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特定的任务为驱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和基于这个目标的若干任务进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对任务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出新的任务,形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信息技术知识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以呈现任务一一明确(分析)任务一一完成任务一一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相对稳定性,教学模式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回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创新发展,为教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应用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际,谁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谁就能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就能增强教育现代化的综合实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拓展教师的教学水准,我校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一、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是结合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各自中的优点,取长补短,能在当代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很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前者侧重于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理论知识,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同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后者侧重于学生,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完成。其特点如下: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一位很有学问的、仅传授知识的角色,同时教师处于整个教学的“主体冶地位,尤其是对实践性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师只是对程序的讲解,其实也就是一个“copy冶者。学生只有听从,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性,同时学到的也只是理论知识,只会听懂教师在课堂上编写的代码,看明白教材中的程序,不能独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扩展和应用,导致毕业后走进软件公司,就会寸步难行。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参与案例、深入案例、体验案例中的重要角色。指导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的实践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对案例开展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一来,既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又能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一味地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来应付传统的笔试,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学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也只能看懂别人写的几条代码,考核也不注重实践和应用,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障碍。应用型本科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重点培养“应用能力冶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课程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应用能力。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注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拥有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能力,才能真正的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三)重视交流,教学过程动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没,要到最后的笔试时才知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不注重应用,实践能力也没有作为考核的标准。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重视过程的动态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融入。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知识点,然后将其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学生拿到任务后,先消化知识点,然后就任务查阅各种资料,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到所需理论知识后,得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基本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 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 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所谓“”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 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是一种建立在基础上的教 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 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I —总±4 : / ' 團1 ?饪务穌动在席息技瑕课程中it学流租 二、基本理论 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 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 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三、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 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 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 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 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 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五、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 学习和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 片面追求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