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选择题

1、满足条件{1,2,3}?≠

M ?≠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8

B 、7

C 、6

D 、5

2、若集合{}0|2≤=x x A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0 B 、A ?0 C 、?=A D 、A ??

3、下列五个写法中①{}{}2,1,00∈,②{}0≠

??,③{}{}0,2,12,1,0?,④?∈0,

⑤?=? 0,错误的写法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若集合}1|{},2|{-=

===-x y y P y y M x ,则P M 等于_____

A 、 }1|{>y y

B 、}1|{≥y y

C 、}0|{>y y

D 、}0|{≥y y

5、不等式组?????<-<-0

30

122x x x 的解集是_____

A 、 }11|{<<-x x

B 、 }30|{<

C 、 }10|{<

D 、}31|{<<-x x

6、已知全集???

???

∈∈-=Z a N a a M 且56

|

,则M=( ) A 、{2,3} B 、{1,2,3,4} C 、{1,2,3,6} D 、{-1,2,3,4}

7、集合},02{2

R x a x x x M ∈=-+=,且φM ,则实数a 的范围是( )

A 、1-≤a

B 、1≤a

C 、1-≥a

D 、1≥a

二、填空题

8、调查某班50名学生,音乐爱好者40名,体育爱好者24名,则两方面都爱好的人数最少是 ,

最多是

9、已知集合A ={x ∈R |x 2+2ax+2a 2

-4a+4=0},若φA ,则实数a 的取值是

10、已知集合A ={x ∈N *|2

6+x ∈Z },集合B ={x |x =3k+1,k ∈Z },则 A 与B 的关系是

11、已知A ={x |x <3},B ={x |x <a }

(1)若B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若A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2、若{1,2,3}A {1,2,3,4},则A =______

三、解答题

13、设A ={x |x 2-8x +15=0},B ={x |ax -1=0},若B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

14、已知A ={x ,xy ,1n(xy)},B ={0,|x |,y },且A =B 。求x ,y 的值。

15、已知M={x | x 2

-2x-3=0},N={x | x 2

+ax+1=0,a ∈R},且N ?

≠M,求a 的取值范围、

答案: 一、选择题

1、C ;

2、D ;

3、C ;

4、C ;

5、C ;

6、D ;

7、C 二、填空题

8、14,24; 9、 {2} 10、 AB 11、 (1)a ≤3 (2)a >3 12、{1,2,3,4} 三、解答题

13、解:A ={3,5},因为BA ,所以若B =?时,则a =0,若B ≠?时,则a ≠0,这时有

a

1=3或

a

1 =5,

即a =

3

1,或a =

5

1,所以由实数a 组成的集合为{0,

5

1,

3

1}、

14、x=-1,y=-1;

15、解:M={x | x 2-2x-3=0}={3,-1}

∵N ?

≠M

(1) 当N= ? 时,N ?

≠M 成立

N={x | x 2

+ax+1=0} ∴a 2-4<0 ∴-2<a <2

(2) 当N ≠? 时,∵N ?

≠M

∴3∈N 或 -1∈N

当3∈N 时,32

-3a+1=0即a= -3

10,N={3,

3

1}不满足N ?

≠M

当-1∈N 时,(-1)2

-a+1=0即a=2,N={-1} 满足N ?

≠M ∴ a 的取値范围是:-2<x ≤2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含答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课堂例题】 例1.设,,A B C 是三个集合,若A B ?且B C ?,试证A C ?. 例2.试判定下列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并简述理由. (1)? {|23}x x -<<-; (2){|5}x x > {|6}x x >; (3){|n n 是12的正约数} {1,2,3,4,6,8,12}; (4){|n n 是4的正整数倍} {|2,}n n k k Z + =∈. 例3.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集合C (1){1,2,3}C ?;

(2){,}C a b ; (3){1,2,3} {1,2,3,4,5}C ?. (选用)例4.已知{|21,},{|A x x k k Z B x x ==+∈=是被4除余3的整数},判断,A B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之. .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再现】 1.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 (1)如果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读作 或者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 是B 的子集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 ; (3)如果A 是B 的子集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算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算 【知识要点】 1、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 记作 A B 或 B A. 2、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 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3、真子集:如果 A B,且A 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A B . 4、设A S,由S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的子集A的补集,记作C S A 5、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6、有限集合的子集个数 1 )n 个元素的集合有2n个子集 2)n 个元素的集合有2n-1 个真子集 3)n 个元素的集合有2n-1 个非空子集 4)n 个元素的集合有2n-2 个非空真子集 7、交集: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A与B的交集,记作A Bo 8、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A B o 9 、集合的运算性质及运用 知识应用】 1.理解方法:看到一个集 合A里的所有元素都包含在另一个集合里B,那么A就是B的子集,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由任意x A能推出x Bo 【J】例1.指出下列各组中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 (1)A={-1,1} ,B=Z (2)A={1,3,5,15} ,B={x|x 是15的正约数} 【L】例 2.已知集合A={x|-2 x 5},B={x|m+1 x 2m-1},若B A,求实数m取值范围。

【C】例3.已知集合A {0,1,2,3},至少有一个奇数,这样的集合A的子集有几个,请

1.1.2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讲义

第二讲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知识点】 1.子集.对于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 说这两个集合是包含关系,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 ()A B B A ??或 读作A 含于B 2.维恩图. 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叫做韦恩图 3.集合相等. 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我们就说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A =B 4.真子集. 如果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并且集合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B ,那么把集合B 叫做集合A 的真子集. 表示记作B A (或A B), 读作“A 真包含 B ”(或“B 真包含于A ”). 5.空集. 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作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且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知识点透析】 1.集合的关系问题,有同学容易忽视空集这个特殊的集合,导致错解。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集合的运算要注意灵活运用韦恩图和数轴,这实际上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具体运用。 【例题精讲】 1.用符号“?”、“?”、“∈”或“?”填空: (1) {},,,a b c d {},a b ;(2) ? {}1,2,3; (3) N Q ; (4) 0 R ; (5) d {},,a b c ; (6) {}|35x x << {}|06x x <…. 2. 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 3. 说出下列每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A B

(1)A ={1,2,3,4,},B ={3,4}. (2)P ={x |x 2=1},Q ={-1,1}. (3)N ,N*. 4.求下列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 图表示. A ={x |x 是平行四边形}, B ={x |x 是菱形}, C ={x |x 是矩形}, D ={x |x 是正方形}. 判断集合{}2A x x ==与集合{} 240B x x =-=的关系. 5.判断集合A 与B 是否相等? (1) A ={0},B = ?; (2) A ={…,-5,-3,-1,1,3,5,…},B ={x| x =2m+1 ,m ∈Z } ; (3) A ={x| x =2m-1 ,m ∈Z },B ={x| x =2m+1 ,m ∈Z }. 4.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4|{32≤?x x B.}4|{32≤∈x x C.}32{?≠}3|{≤x x D.}4|{}32{≤∈x x 5.已知集合A={x|x2-1=0},B={-1,1},则A、B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三元集合A={y x xy x -,,},B={y x |,|,0 },且A=B,求y x 与的值. 7.选用适当的符号“”或“”填空: (1){1,3,5}_ _{1,2,3,4,5}; (2){2}_ _ {x | |x |=2}; (3){1} _?. 8.设集合{}0,1,2M =,试写出M 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9.已知集合A={x|x2 -2x-3=0},B={x|a x-1=0},若B?≠A,求a 的值所组成 的集合M.

第二讲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二)

第二讲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二) 不规则图形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圆、扇形、弓形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是一类更为复杂的不规则图形,为了计算它的面积,常常要变动图形的位置或对图形进行适当的分割、拼补、旋转等手段使之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和、差关系,同时还常要和“容斥原理”(即:集合A与集合B 之间有:S A∪B=S A+S b-S A∩B)合并使用才能解决。 例1 如右图,在一个正方形内,以正方形的三条边为直径向内作三个半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1:把上图靠下边的半圆换成(面积与它相等)右边的半圆,得到右图.这时,右图中阴影部分与不含阴影部分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因此它们的面积相等.所以上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解法2:将上半个“弧边三角形”从中间切开,分别补贴在下半圆的上侧边上,如右图所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解法3:将下面的半圆从中间切开,分别贴补在上面弧边三角形的两侧,如右图所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一半. 例2 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厘米,分别以B、D为圆心以4厘米为半径在正方形内画圆,求阴影部分面积。 解:由容斥原理 S阴影=S扇形ACB+S扇形ACD-S正方形ABCD

例3 如右图,矩形ABCD中,AB=6厘米,BC=4厘米,扇形ABE半径AE=6厘米,扇形CBF的半CB=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S阴影=S扇形ABE+S扇形CBF-S矩形ABCD =13π-24=15(平方厘米)(取π=3)。 例4 如右图,直角三角形ABC中,AB是圆的直径,且AB=20厘米,如果阴影(Ⅰ)的面积比阴影(Ⅱ)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求BC长。 分析已知阴影(Ⅰ)比阴影(Ⅱ)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就是半圆面积比三角形ABC面积大7平方厘米;又知半圆直径AB=20厘米,可以求出圆面积.半圆面积减去7平方厘米,就可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进而求出三角形的底BC的长. =(157-7)×2÷20 =15(厘米)。 例5 如右图,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 能够使用Venn 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 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 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二、课时: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法:启发式、探究式 六、教学用具:书、粉笔、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师: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2、 探究新知 同学们观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吗? (1)}5,3,1{=A ,}6,4,2{=B ,}6,5,4,3,2,1{=C ; (2)}10,8,6,4,2{=A ,}16,8,4,2{=B ,}16,10,8,6,4,2{=C 生1:集合C 是由属于集合A 和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 生2:集合C 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 师:同学们说出的关系都比较好,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位的归纳,它的归纳针对第一组集合是符合的,但对第二组集合就不符合了,说明这个归纳还不完善一下,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修改一下。观察第一组集合,集合C 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 和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如果我们修改成这样,看这句话对第二组集合适用吗? 生:不适用,应该把“和”改成“或”,因为元素具有互异性。 师:因此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 B x x A x B =∈∈U 或. (2)解剖分析: 1> “所有”:不能认为A ∪B 是由A 的所有元素和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简单平凑, 要满足集合的互异性,相同的元素即A 和B 的公共元素只能算作并集中的一个元素 2> “或”:“B x A x ∈∈或”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B x A x ?∈但;

1.2.2集合之间的关系

1.2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表示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 2.通过集合的列举法和性质描述法表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列举法和性质描述法. 教学难点:集合的特征性质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检查及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什么是集合?什么是集合的元素?请举例说明. 2.预习检查: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区别?(由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集合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元素可以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但这样表示集合仅仅是一种集合的代号,集合中都有些什么样的元素?这些元素又有些什么性质?这些都是看不出来的.本节将研究集合的表示方法,并从这两个方面回答提出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解新课 例1.表示由1,2,3,4,5这5个数组成的集合. 可表示为{1,2,3,4,5}.给出什么是列举法. 当集合的元素不多,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打开课本第4页,让学生看中国四大发明、不大于100的自然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自然数集N的列举法表示.

然后教师强调注意以下几点:①用列举法表示时,元素要用逗号“,”隔开;②元素可不必考虑其先后的次序,但在表示数之类的集合时,最好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一一列举,这样可防止元素的遗漏和重复;③表示自然数集(或自然数集中的“某一段”数构成的数集)时,可以只写出其部分元素,其余元素用省略号表示;④列出元素的外面加{ }; ⑤由一个元素a构成的集合记作{},注意与{}是不同的.表示元素,{}表示一个集合,接下来练习第5页A第1(1)、(2)、(3)、(4)题. 下面介绍集合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例2、正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提问:请你用列举法表示这个集合.学生回答:{2,4,6,8…,2n,…},∈.分析这个集合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然后得出这个集合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 “能被2整除,且大于0”或用式子表示为: “=2,∈”. 而这个集合外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正偶数全体构成的集合的特征性质. 给出集合的特征性质的定义. 给定的取值集合,如果属于集合的任一元素都具有性质(),而不属于集合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则性质()叫做集合的特征性质. 集合用它的特征性质表示为{∈|()}这个式子表示是由中具有性质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 例如,方程-1=0的解集={-1,1},还可以表示为{∈|-1=0},其中“-1=0”是方程-1=0的解集的特征性质.

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 各位评委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我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两种基本运算----并集和交集,是对集合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 和交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 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教学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二、说教法: 考虑到学生刚刚学习了集合以及集合的基本关系,作为后一节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是没有障碍的,因此我将这样设计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选择题 1、满足条件{1,2,3}?≠ M ?≠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8 B 、7 C 、6 D 、5 2、若集合{}0|2≤=x x A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0 B 、A ?0 C 、?=A D 、A ?? 3、下列五个写法中①{}{}2,1,00∈,②{}0≠ ??,③{}{}0,2,12,1,0?,④?∈0, ⑤?=? 0,错误的写法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若集合}1|{},2|{-= ===-x y y P y y M x ,则P M 等于_____ A 、 }1|{>y y B 、}1|{≥y y C 、}0|{>y y D 、}0|{≥y y 5、不等式组?????<-<-0 30 122x x x 的解集是_____ A 、 }11|{<<-x x B 、 }30|{<

9、已知集合A ={x ∈R |x 2+2ax+2a 2 -4a+4=0},若φA ,则实数a 的取值是 10、已知集合A ={x ∈N *|2 6+x ∈Z },集合B ={x |x =3k+1,k ∈Z },则 A 与B 的关系是 11、已知A ={x |x <3},B ={x |x <a } (1)若B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若A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2、若{1,2,3}A {1,2,3,4},则A =______ 三、解答题 13、设A ={x |x 2-8x +15=0},B ={x |ax -1=0},若B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 14、已知A ={x ,xy ,1n(xy)},B ={0,|x |,y },且A =B 。求x ,y 的值。 15、已知M={x | x 2 -2x-3=0},N={x | x 2 +ax+1=0,a ∈R},且N ? ≠M,求a 的取值范围、

第二讲 集合的概念2

第二讲 集合的概念(2012-7-9) 例1 设集合A 的元素都是正整数,满足如下条件: (1)A 的元素个数不小于3; (2)若A a ∈,则a 的所有因数都属于A ; (3)若A a ∈,A b ∈,b a <<1,则A ab ∈+1. 请解答下面的问题: (1)证明:1,2,3,4,5都是集合A 的元素; (2)问:2005,2012是否是集合A 的元素. 例2 设T 是由10060得所有正因数组成的我集合,S 是T 的一个子集,其中没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求Card (S )的最大值(Card (S )表示有限集合M 所含元素的个数).

例 3 对于集合M ,定义函数1,,()1,.M x M f x x M -∈?=??? 对于两个集合M ,N ,定义集合{()()1} M N M N x f x f x ?=?=-. 已知{2,4,6,8,10}A =,{1,2,4,8,16}B =. (Ⅰ)写出(1)A f 和(1)B f 的值,并用列举法写出集合A B ?; (Ⅱ)用Card (M )表示有限集合M 所含元素的个数,求()()Card X A Card X B ?+?的最小值; (Ⅲ)有多少个集合对(P ,Q ),满足,P Q A B ? ,且()()P A Q B A B ???=??

例4 若集合A 具有以下性质: ①A ∈0,A ∈1; ②若A y x ∈,,则A y x ∈-,且0≠x 时, A x ∈1. 则称集合A 是“好集”. (Ⅰ)分别判断集合{1,0,1}B =-,有理数集Q 是否是“好集”,并说明理由; (Ⅱ)设集合A 是“好集”,求证:若A y x ∈,,则A y x ∈+; (Ⅲ)对任意的一个“好集”A ,分别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命题p :若A y x ∈,,则必有A xy ∈; 命题q :若A y x ∈,,且0≠x ,则必有 A x y ∈;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精品)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 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图表示为: =2}. }.

备选训练题 例1 能满足关系{a ,b }?{a ,b ,c ,d ,e }的集合的数目是( A ) A .8个 B .6个 C .4个 D .3个 【解析】由关系式知集合A 中必须含有元素a ,b ,且为{a ,b ,c ,d ,e }的子集,所以A 中元素就是在a ,b 元素基础上,把{c ,d ,e }的子集中元素加上即可,故A = {a ,b },A = {a , b , c },A = {a ,b , d },A = {a ,b , e },A = {a ,b ,c ,d },A = {a ,b ,c ,e },A = {a ,b ,d ,e },A = {a ,b ,c ,d ,e },共8个,故应选A. 例2 已知A = {0,1}且B = {x |x A ?},求B . 【解析】集合A 的子集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0},{1},{0,1}. 由题意可知B = {?,{0},{1},{0,1}}. 例3 设集合A = {x – y ,x + y ,xy },B = {x 2 + y 2,x 2 – y 2,0},且A = B ,求实数x 和y 的值及集合A 、B . 【解析】∵A = B ,0∈B ,∴0∈A . 若x + y = 0或x – y = 0,则x 2 – y 2 = 0,这样集合B = {x 2 + y 2,0,0},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x + y ≠0,x – y ≠0. ∴22 220 xy x y x y x y x y =?? -=-??+=+? (I ) 或22 220xy x y x y x y x y =?? -=+??+=-? (II ) 由(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由(I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当x = 0,y = 0时,x – y = 0,故舍去. 当x = 1,y = 0时,x – y = x + y = 1,故也舍去. ∴01x y =?? =?或0 1x y =??=-? , ∴A = B = {0,1,–1}. 例4 设A = {x | x 2 – 8x + 15 = 0},B = {x | ax – 1 = 0},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并写出它的所有非空真子集. 【解析】A = {3,5},∵B A ?,所以

2集合之间的关系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解读】 1、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1)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 ,若集合A 中______元素都属于集合B ,那么集合A 叫做集 合B 的子集,记作_______(或B A ?),读作“___________”或“B 包含A ”。 如:每个整数都是有理数,就是说:整数集中Z 的每个元素都属于有理数集Q ,即Z Q ?,同理Q R ?,即N _____Z ______Q ______R ; 注意: 任何集合都是它自身集合的子集,如A_____A 。 (2)相等的集合:对于集合A 和B ,如果______且_______,那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B ,读作“集合A 等于集合B ”。因此,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相等。 注意: 当A=B 时,A 一定是B 的子集,B 一定是A 的子集,即A=B ,A B B A ???。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________,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那么 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___ B 或(B _____A ),读作“A 真包于B ”或是“B 真包含A ”。由真子集的定义可见,真子集是子集关系中的特殊关系。 如:对于数集N ,Z ,Q ,R 来说,有N _____ Z _______ Q _______ R ; 注意: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有关有限集的子集个数的结论: 若集合A 是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则集合A 的子集共有____________个, 集合A 的非空子集有__________个,集合A 的非空真子集有_____________个; 【例题讲解】 例1、 确定实数,x y ,使{}{}2,7,4x x y +=。 例2、确定下列每组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 (1){|A n n =为12的正约数 }与}{1,3,2,4,6,12B =; (2)}{ *|2,C m m k k N ==∈与{|D m m =为4的正整数倍数}。

1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 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 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 9-10例6、例7)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题(P 12例8、例9)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 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 B ,B ?A ∪B ,A ∪A=A ,A ∪?=A,A ∪B=B ∪A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A

集合的基本关系及运算

集合的基本关系及运算 编稿:丁会敏 审稿:王静伟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一些给定集合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和全集的含义. 2.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要点梳理】 要点一、集合之间的关系 1.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集合A 是集合B 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 包含集合A ; 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记作:A B(B A)??或,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A B(B A)??或 要点诠释: (1)“A 是B 的子集”的含义是: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即由任意的x A ∈,能推出x B ∈. (2)当A 不是B 的子集时,我们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不包含于B ”(或“B 不包含 A ”). 真子集: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 B(或B A)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 A B B A ??且,则A 与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B 要点诠释: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作A A ?. 要点二、集合的运算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完整版)集合的基本运算练习题

集合的基本运算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已知集合A ={1,3,5,7,9},B ={0,3,6,9,12},则A∩B =( ) A .{3,5} B .{3,6} C .{3,7} D .{3,9} 2.设集合A ={x|2≤x <4},B ={x|3x -7≥8-2x},则A ∪B 等于( ) A .{x|x≥3} B .{x|x≥2} C .{x|2≤x <3} D .{x|x≥4} 3.集合A ={0,2,a},B ={1,2 a }.若A ∪B ={0,1,2,4,16},则a 的值为( ) A .0 B .1 C .2 D .4 4.满足M ?{4321,,a a a a },且M∩{321,,a a a }={21,a a }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已知全集U=R ,集合A={x ︱-2≤x ≤3},B={x ︱x <-1或x >4},那么集合A ∩(C U B )等于( ). A.{x ︱-2≤x <4} B.{x ︱x ≤3或x ≥4} C .{x ︱-2≤x <-1} D.{-1︱-1≤x ≤3} 6.设I 为全集,321S ,S ,S 是I 的三个非空子集且I S S S 321=Y Y ,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 )。 A.Φ=)S (S )S (C 321I Y I B.)]S (C )S [(C S 3I 2I 1I ? C.Φ=)S (C )S (C )S (C 3I 2I 1I I I D. )]S (C )S [(C S 3I 2I 1Y ?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已知集合A ={x|x≤1},B ={x|x≥a},且A ∪B =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满足{1,3}∪A ={1,3,5}的所有集合A 的个数是________. 3.50名学生参加甲、乙两项体育活动,每人至少参加了一项,参加甲项的学生有30名,参加乙项的学生有25名,则仅参加了一项活动的学生人数为________. 4. 设 , 若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5. 设U=Z ,A={1,3,5,7,9},B={1,2,3,4,5},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 6. 如果S ={x ∈N |x <6},A ={1,2,3},B ={2,4,5},那么(S A)∪(S B)= .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已知集合A ={1,3,5},B ={1,2,x2-1},若A ∪B ={1,2,3,5},求x 及A∩B. 2.已知A ={x|2a≤x≤a +3},B ={x|x<-1或x>5},若A∩B =?,求a 的取值范围. 3.某班有36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13,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6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4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多少人? 4.集合S ={x|x ≤10,且x ∈N *},A S ,B S ,且A ∩B ={4,5},(S B)∩A ={1,2,3}, (S A)∩(S B)={6,7,8},求集合A 和B. {}{}m x m x B x x A 311/,52/-<< +=<<-=A B A =?

集合的基本关系及运算(基础)

集合的基本关系及运算 A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一些给定集合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和全集的含义. 2.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学习策略: 数形结合思想,如常借助于数轴、维恩图解决问题;分类讨论的思想,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讨论. 二、学习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1.集合元素的特征 性、性、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A,记作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A,记作a 3.集合的分类 (1)空集: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2)有限集: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 无限集: 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 正整数集,记作 *或 + 整数集,记作 有理数集,记作 实数集,记作 要点一:集合之间的关系 1.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集合A 是集合B 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 集合A ; 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 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记作: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 ,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A B(B A)??或 要点诠释: (1)“A 是B 的子集”的含义是: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 即由任意的x A ∈,能推出x B ∈. (2)当A 不是B 的子集时,我们记作“A ?B (或B ?A )”, 读作:“A 不包含于B ”(或“B 不包含A ”). 真子集: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 (或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 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 集. 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 A B B A ??且,则A 与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 B 要点梳理——预习和课堂学习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 课学习.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预习和课堂学习更多知识点解析请学习网校资源 ID :#3072#388901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材知识检索 考点知识清单 1.子集 (1)定义:如果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集合的子集。 (2)符号: ,读作: 。 2.真子集 (1)定义: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并且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 (2>符号: ,读作: . 3. 集合的相等 (1)集合相等的定义:一般地,如果集合A 的 都是集合B 的元素,反过来,集合B 的 也都是集合强的元素,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____. (2)推论:如果 ,又 ,则A=B 反之.如果A=B ,则____且____. 4.韦恩图 韦恩(Venn)图:通常用 表示一个集合,这个图形通常叫做韦恩图. 5.两个重要规定 (1)空集是 的子集. (2)空集是 的真子集. 6.传递性 根据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以推知: (1)对于集合4、B 、C ,如果A ? B ,B ?C ,则____.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则 . 要点核心解读 1.准确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 (A 是非空集合); (2)任何集合都是它本身的 子集,即;A A ? (3)子集、真子集都有传递性,即若,,C B B A ??则;C A ??若A B B,≠?A ≠?则.C A ≠? 2.集合相等的概念 课本中是用 B A ?“且A B ?则B A =”来定义集合相等的.其实,A 与B 非空且元素完全相同或

?==B A 时,B A =都成立.课本中的定义实际上给出了一种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的方法,即欲证 ,B A =只需证B A ?与A B ?都成立. 3.符号,,“?∈ ≠?” 的区分 要注意区分,与“?∈?与≠?”“∈”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而“?”表示集合之间的包 含关系,“?”与≠?均表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但后者是前者“≠”情形时的包含关系。 4.“元素个数”与“子集个数”之间的关系 (1)列下表. ①若},{a A =则其子集可以是},{,a ?子集个数为2; ②若},,{b a A =则其子集可以是},,{},{},{,b a b a ?子集个数为4; ③若},,,{c b a A =则其子集可以是},{},{},{,c b a ?},,{},,{c a b a },,,{},,{c b a c b 子集个数为8; ④若},,,,{d c b a A =则其子集可以是},{},{},{,c b a ?},,{},{b a d },,{},,{d a c a },,{},,{d b c b },,,{},,{c b a d c },,,{d b a },,,{},,,{d c b d c a },,,,{d c b a 子集个数为16. 所以表格中依次填2、4、8、16. 综上所述,,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每增加1个,其子集的个数变为原来的2倍, 其对应关系为: 元素个数 子集的数目 1 221= 2 21222=? 3 32222=? 4 43222=?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经典例题及习题

第1讲 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例1】?已知 a ∈R , b ∈R ,若??????a ,b a ,1={a 2,a +b,0},则a 2 014+b 2 014=________. 答案 1 【训练1】 集合??????????x ∈N *??? 12x ∈Z 中含有的元素个数为( ). A .4 B .6 C .8 D .12 答案 B 【例2】?已知集合A ={x |-2≤x ≤7},B ={x |m +10},N ={x |x 2≤4},则M ∩N =( ). A .(1,2) B .[1,2) C .(1,2] D .[1,2] (2)(2012·山东)已知全集U ={0,1,2,3,4},集合A ={1,2,3},B ={2,4},则(?U A )∪B 为( ). A .{1,2,4} B .{2,3,4} C .{0,2,4} D .{0,2,3,4} 答案 (1)C (2)C 【真题探究1】? (2012·北京)已知集合A ={x ∈R |3x +2>0},B ={x ∈R |(x +1)(x -3)>0},则A ∩B =( ). A .(-∞,-1) B.???? ??-1,-23 C.? ????-23,3 D .(3,+∞) [答案] D 【试一试1】 已知全集U ={y |y =log 2x ,x >1},集合 P =???? ??y |y =1x ,x >3,则?U P =( ).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同步练习题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同步练习题 1.集合A ={x |0≤x <3且x ∈Z}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 .5 B .6 C .7 D .8 2.在下列各式中错误的个数是( ) ①1∈{0,1,2};②{1}∈{0,1,2};③{0,1,2}?{0,1,2};④{0,1,2}={2,0,1} A .1 B .2 C .3 D .4 3.已知集合A ={x |-1<x <2},B ={x |0<x <1},则( ) A .A > B B .A =B C .B A D .A ?B 4.下列说法:①空集没有子集;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④若? A ,则A ≠?.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5.集合{a ,b }的子集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满足条件{1,2,3}M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8 B .7 C .6 D .5 7.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23∈{x |x ≤3} B .23?{x |x ≤3} C .23?{x |x ≤3} D .{23}∈{x |x ≤3} 8.若集合A ={x |x 2≤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0 B .A ?0 C .A =φ D .φ?A 9.集合M ={x |x 2+2x ﹣a =0,x ∈R},且φM ,则实数a 的范围是( ) A .1-≤a B .1≤a C .1-≥a D .1≥a 10.集合B ={a ,b ,c },C ={a ,b ,d },集合A 满足A ?B ,A ?C ,则集合A 的个数是________. 11.若{1,2,3}A ?{1,2,3,4},则A =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x |x 2-x +a =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3.已知集合A ={-1,3,2m -1},集合B ={3,m 2},若B ?A ,则实数m =________. 14.已知集合A ={x ∈R |x 2+2ax +2a 2-4a +4=0},若φ A ,则实数a 的取值是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 ={x ∈N *|2 6+x ∈Z },集合B ={x |x =3k +1,k ∈Z },则A 与B 的关系是_________. 16.已知A ={x |x <3},B ={x |x <a }. (1)若B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