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 1、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作用。 一、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小组讨论回答)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引用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等。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7)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2018年中考修辞手法测试题(一)及答案

2018年中考修辞手法测试题及答案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 B.(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 C.(1)夸张、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 D.(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 3.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4.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C.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5.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下边是一首七言律诗,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修辞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修辞手法专题复习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 1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2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 3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具体形象,鲜明生动。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但胜过累赘的解说,而且耐人寻求,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具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例如:生活像一团麻。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瀑布》 ②暗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词语还有“变成”、“成了”等。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作为战斗武器,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具有本体、喻

体,比喻词不出现。) ③借喻: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比喻的事物),不用比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二、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例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时,要注意符合事物本质的特征。 三、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四、夸张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演讲有了深入的了解,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应邀在北大发表演讲。在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麦克风突然出现了故障,场面十分尴尬。这时,这位74岁的老人像孩子般做了个顽皮的鬼脸,耸了耸肩说:“________ 。”一句话引来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尴尬气氛顿时消散。 想象一下,这位74岁的老人会说些什么。请补写在横线上。 (2)下面是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①~③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__;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a.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c.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①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画线句,补全空缺内容。 ________ ②【乙】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 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③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 【答案】(1)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2)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明“我”与汉字的密切关系。【乙】段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字的重要性。【乙】段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鼠标”和“笔杆”分别代指电脑和书写,具体形象。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了解具体的语境,最后要明确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希拉克曾当时的情景,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 (2)①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课堂交流时,邀汉字激情舞蹈。 ②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句话有前后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中有一个双面词“是否“,但后一个分句中却没有一个双面词与其对应,在“优秀文化“后加“是否“即可。③语句赏析的最常见的角度是修辞,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见修辞的分类,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甲段中的“为我擦泪、为我鼓掌”把汉字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段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把汉字比作“根、血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语境可知,甲段写出了我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系,乙段写出了汉字的重要 故答案为:⑴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⑵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 一、专题详解 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首先要熟记各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还得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比喻:即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事理。(不同类;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思考】1.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注意:比喻的修辞,此处也有联想,注意联想并非修辞,联想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思维形式。联想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就是由眼前的某种事物,想到相关联的另外一种事物,借助眼前事物的启发来解决另外一个难题,或由脑中存储的旧的事物经验来解决当前的困难。所以两者的目的和过程都不相同。) (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同类事物比较,非比喻)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联想) 2.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1)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笑》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树叶上的雨点的清新柔美,空灵剔透,不仅给人一种美感,而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笑》 答案: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封闭的记忆渐渐开启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她的身体便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溪水》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溪水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所环绕的情景。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了+对象+特性。 (4)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北京的小胡同》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突出了孩子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那种兴奋和快乐的心情。(5)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注意——不仅有夸大还有夸小: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4.排比: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加强语气、增强内容,加重感情(抒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有什么写什么) (6)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三)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如: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如: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 1.暗喻有许多变体: 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人)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专题复习 知识点讲解 一、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 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修辞方法。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六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其中明喻是明显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如”、“好比”、“仿佛”等比喻词;暗喻是暗中打比方,把被比事物和比喻物的关系隐藏起来,常用“是、成、成了、变成了”等比喻词把两者联系起来;借喻则不露比喻的痕迹,直接用比喻物代替被比喻物,被比喻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3、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5、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6、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二、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修辞方法的运用是为了适合语言表达的需要,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阅读文章,就要悉心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唤起相似联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要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应该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并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理解比喻的运用。例如《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使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相互辉映。读者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就会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从而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抓住人的情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拟人的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修辞要点】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简介

【修辞要点】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简介: (一)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甲物喻乙物。 1、比喻的特点: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标志)+喻体(作比方的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相似点越多,比喻越贴切。否则,比喻不能成立。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如同”等等。 2、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仿佛、犹如”等连接。例如:收获的粮食堆成垛,像座小山。 (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只有本体、喻体,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连接。譬如有句歌词是这样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花”,这是明喻;如果改成“阿里山的姑娘是朵花”,就是暗喻。 (3)借喻。典型形式是“以乙喻甲”,不用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譬如“红太阳照亮了边疆”、“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借喻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来替代,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来比喻。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添上比喻词,加上本体,就可以变成明喻。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 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B、那一群身着风衣骑自行车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有“像、仿佛”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A、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同类比较) B、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测) C、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D、像黄继光、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表示列举)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其特点是:事物人格化,或人被物化。 1、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生动。例如:小溪在欢唱,鱼儿在游泳。 (2)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

初中中考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踏进苏州小巷,会感觉一种静,一种深入骨髓的静。比起其它城市,苏州显然少了一份浮燥之气,多了几份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就来自苏州小巷,来自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小巷里简洁的石库门,来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飘逸而出的,或从明清青花瓷里盘旋而至的,或从古城庭院深深的园林里散发出来的。在茫茫夜间,看月光下古苏城,粉墙黛瓦,千家灯火汇成古城的温馨。选一处风景,依山傍水,草长莺飞,居陋室而吾心不陋。择一城终老,宜人气灵,坐谈杯盏,享年华而吾心不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骨髓温馨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suǐ ;xīn (2)浮燥 ;浮躁 (3)排比 ;引用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注意“燥”不要写成“躁”。对于常用修辞手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运用。 故答案为:(1)suǐ;xīn(2)浮燥;浮躁(3)排比;引用 【点评】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字读音相同,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青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chuī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精品】部编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风暖。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xūn,人家院墙上,安睡了一冬的枝枝条条,开始醒过来,身上爬满了绿。是蔷薇。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用不了多久,就是满墙的绿意婆娑。路边树上的鸟,啁jiū出一派的明媚。我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茸茸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的小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自名得意得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xūn jiū________ 微________啁________野鹦鹉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绿意婆娑”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答案】(1)醺;啾;yīng (2)自名得意;自鸣得意 (3)枝条随风舞动 (4)拟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字音。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汉字、拼音即可。注意“醺”字的写法。 (2)本题考查查找并修改错字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文字,逐字分析,重点关注同音字或形近字,找到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并改正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语段,分析语境,即可作答。“绿意婆娑”在文中的意思是枝条随风舞动。 (4)本题考查修辞方法。把“枝枝条条”当成人来写,“身上爬满了绿”生动的描写了初春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点评】(1)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字形的掌握。书写时掌握常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与笔画笔顺,并熟练掌握书写规则。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注音时“鹦”是后鼻音。 (2)注意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注意“名”和“鸣”在读音和字义上的区别。 (3)理解字词的意思,可结合句子来理解。平时要多查工具书,注意分类积累,加强记忆。绿意婆娑:在文中指枝条随风舞动。 (4)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