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年级:2012级班级:环艺一班姓名;朱盼盼学号:201201010050 老师:耿纪朋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的宝山主峰阳坡上,有一处围有茔墙、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墓地。1933年冬,墓地中的一座大型画壁墓被盗。该墓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满绘壁画,并有“天赞二年”(923)题记,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旗文物管理所于翌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在该墓西侧发现另一座绘有大量精美壁画的墓葬,后将两墓分编为1、2号墓。

1号墓和2号墓都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和石房组成。1号墓壁画绘于墓室及石房内外,除局部脱落外,大多数画面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墓室壁画可划分为三层,各层画面主题鲜明,与施彩仿木建筑结构相辉映,立体效果甚佳。底层壁画主要绘生活场景,有吏仆图、侍仆图、牵马图等;中层壁画绘卷云火焰宝珠纹等;顶层壁画绘卷枝花卉、卷云火焰珠宝纹等。石房绘有侍仆图、厅堂图、高逸图、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云鹤图等。2号墓壁画绘于墓室与石房内外,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内的壁画最为精湛。石房外部绘有侍从图等,内部绘有仆佣图、牡丹图、寄锦图、颂经图、花卉图等。

宝山辽墓壁画题材丰富,绚丽多姿,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与一体,描写生动、构图准确,表现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

在壁画中描绘的契丹族人物占相当比例,笔法简练、追求写实。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则着重传统风貌,工笔细腻,色彩浓艳,极具观赏性。另外,壁画中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2号墓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犹如唐代仕女图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角幞头则为五代式样。同墓中的寄锦图及1号墓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中的女子,其面容与发髻亦为唐氏风格,但在长裙外加套腰裙却属五代特有款式。此外,画中案、椅等日用家具也更多的含有五代特点。

宝山辽墓壁画所体现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了辽初绘画艺术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它们既保留了浓厚的唐代风格,又反映初五代的新变化,由此形成不拘形式博雅别致的画面。这些壁画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与五代时期中原等地绘画水平的发展相一致,对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弥足珍贵。从宝山辽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辽代壁画写实严谨、简洁大方、朴实雄健、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独树一帜。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精编版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独立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陕西,主要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

七女。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 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真相,这里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陕西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现在,陕西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

民间墓葬

民间墓葬 在宋、辽、金时期,民间墓葬有墓室葬、石棺葬、木棺葬、火葬等不同形式,其中墓室葬最为讲究,多系官吏、地主、富商之墓。墓室葬中有多室墓、三室墓、二室墓、单室墓等不同形式。北京南郊的一座辽墓共有九室,前后三进,每进中部为大室,两侧带有耳室。中央主室最大,直径4.12米,陈放棺木。其他室陈放有锅灶、餐具、粮食等,完全仿住宅布局。陕西丹凤县商雒镇有一座六室宋墓,中室作成六角攒尖顶长方形墓室,面积4平方米,高3.2米,以中室为核心,向五面扩展,以甬道相连。正南面设门,墓室顶部用砖叠涩而成。二室墓以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和洛阳新安宋墓最有代表性,其中白沙宋墓一号墓有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五个部分,以一条轴线贯穿。墓室结构是在已挖出的黄土洞穴内重新砌筑砖墙和穹窿顶,砖墙与土洞两者之间留有空隙。一号墓前室为扁方形,1.84米×2.28米,高4.22米;后室为六边形,边长1.26米至1.30米,高4米。二室墓还有左右并列的形式,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宋墓。墓室平面有长方形、船形、梯形等。单室墓有方、圆、八边、六边等不同形式。北方的宋、金单室墓主要采用砖结构和穹窿顶,南方的宋墓为筒券顶或平顶。有的还作成两层,上层放随葬品,下层放棺木。 河南新安宋代四郎墓的仿木构墓顶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的《星象图》绘画墓顶饰 民间墓葬在墓门、墓室、甬道等处多有仿木装修。墓门门洞多作出倚柱、额枋、斗拱、屋檐的椽子、 瓦头、屋脊等,然后安装木门扇,也有的没有门,以砖填封洞口。墓室装修不但有木构建筑中的结构构件、梁柱、斗拱,还有门窗。宋墓及早期金墓中流行作一妇人启门的雕刻,以示墓室后部还有住屋。另外还要 作上家具,刻上墓主人的像,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有的雕出墓主人夫妻对坐桌旁饮酒,如山西 侯马金代董海墓。有的雕出戏台、演员和墓主在看杂剧表演的场景,如山西稷山的金墓。一些金墓内所雕 各种花格隔扇门尤为精细、华丽。

从娄睿墓壁画谈金戈铁马_王一菁

1980年,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王郭村发现了一座北齐武平元年(570)的古墓,为北齐权臣贵戚东安郡王娄睿之墓。《文物》1983年第10期刊载了发掘报告及专家述评。此墓出土了大量北齐文物,其中至为珍贵的北齐墓室壁画轰动一时。娄睿墓壁画之宏伟壮观,画艺精湛,以及保存的完好程度,都为以前北齐考古发掘所未有。如1957年发掘的武平七年(577)河北磁县高润墓也有壁画,墓主人高润虽为北 齐高祖高欢的皇子,官职爵位均高出娄睿一筹,但其壁画的内容、规模、特别是画艺的精美程度,都逊于娄睿墓。且娄睿墓壁画大部分保存,完好者约200平方米。壁画内容反映了墓主人出行、归来以及宴享、升天等生前死后显赫奢侈生活的活动场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带有浓郁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剽悍骏伟的鞍马人物。壁画中的金戈铁马展示了骑兵这一古老的军种在中国战争史上的意义和兴衰发展,是 从娄睿墓壁画 娄睿墓壁画中的珍品之作。 墓道西壁《出行图》,分上、中、下三层。画中主从、侍卫,多身跨或牵随高大剽悍的战马,手持或身挂长短刀剑之属,显得十分英武雄壮。从这些动态各异的鞍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纵马飞驰的骑兵脚下,已经有了在骑兵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装备——“马镫”。此壁画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最迟在5~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马镫”,这是骑兵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马镫”的发明标志着“骑兵”这支金戈铁马做为冷兵器时代最具冲击 王一菁 田立勤 娄睿墓壁画(局部)

力的古老军种,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战斗力量,出现在中国战争历史舞台上。此壁画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军事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将驯养马匹作为战争的重要工具,从夏商时期就已开始。此时用马匹拖拉战车,进行战斗,而且逐渐成为战争的主力。此后战车的形制和配备标准也越来越完备严格。如多为一车四马,乘甲士三人,各司其职,且配备若干徒兵,形成相对独立的基本战斗单位。春秋战国为战车交战更加激烈的时期,如“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战车的规模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诸侯国大小和军事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从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 兮击鸣鼓”的诗句,不难看出战国时期战车交战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装备和战术也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在与内地诸侯国的交战中,越来越显示出骑兵灵活机动的极大优势,直接影响到内地诸侯国从战车到骑兵的转变,而且较早出现在晋阳一带。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初期的赵襄子在晋阳防御智伯,已经使用过骑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此后各国纷纷效法,骑兵这支新兴的战斗力量逐渐出现在战场上。由于早期骑兵装备简陋,没有规范的马蹬,骑士下肢无着力点,大大限制了骑士自由砍劈等马上格斗术的充分发挥。再加上以刀为代表的铁兵器还未普遍使用,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骑兵还不能完全替代已经走向没落的战车,而是成 为主力步兵的辅助。这种以 步兵为中心,战车为辅助, 以骑兵为机动的战场格局, 是战国末期直至汉初最为普 遍的战斗形式。西安临潼秦 兵马俑地下军阵就是这一时 期战阵的典型代表。 汉代是骑兵向战场主力 过渡的时期,也是大规模运 用骑兵的时代。虽然骑兵还 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是在 西汉,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为了对付严重威胁汉王朝边 境稳定的北方游牧民族—— 匈奴,汉武帝大治骑兵。汉 武帝曾下令让官民蓄马,为 建立骑兵部队准备物质基础。同时汉代铁兵器已经开始广泛装备和使用。我国最早的适合马上格斗的厚背长刀——汉环首刀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就出土了“环首刀”,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状圆环。马刀的创制使得骑兵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骑兵被大规模运用并独立成军,已开始成为战场主力,显现出巨大的战斗威力。汉王朝和匈奴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骑兵交战,公元前119年,进行了最后的决战,交战双方投入骑兵近20万,这是骑兵史上一次空前的大会战。汉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此时尽管骑兵已从战场的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是限制骑兵威力发挥的瓶颈性难题——骑兵下身没有着力点,乘骑不稳,双手受束缚,可能直到汉代晚期也未能解决。把骑兵的双手解放出来,增强战斗力,已成为骑兵发展的迫切要求。因面马蹬的出现、马鞍的改进,对中国骑兵的发展意义重大。娄睿墓壁画的鞍马,不仅画艺精湛,动感特强,而且证明了我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拥有骑兵发展的关键技术——金属马蹬。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也说明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对骑兵发展的重要意义。它表明南北朝时期是骑兵建设的一个分水岭,“金戈铁马”标志着从成长期大步迈入成熟期,正如顾准先生所言“马蹬的出现,立即使白刃战成为可能。”这是对我国骑兵进入成熟期很好的诠释。魏晋以后,铁刀已成为骑兵的主要格斗武器,同时还先后出现了护马甲、骑士铠甲等装备。骑兵部队也开始有了轻骑兵 娄睿墓壁画(局部)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地主庄园是中国封建土地占有方式和封建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封建地主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是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汉以前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很少,东汉以后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就多起来。东汉是地主庄园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的一座东汉壁画墓,出土了一幅地主庄园图。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完整的东汉地主庄园图画资料。它真实地再现了东汉地主阶级庄园生活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东汉地主庄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主人是东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官员。他生前担任的最高官职是护乌桓校尉。这是一个拥有赤节,佩带银印,秩比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庄园图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图上看,墓主的这座庄园,山环水绕,规模非常大。这说明他占有大量的土地,是典型的大官僚、大地主。农业生产是地主庄园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画面右上角是广阔的田野。田野里有几个农夫正鞭牛犁地。这表示庄园主人“膏田满野”的情景。画面的左上角是一片桑树林,桑树林里半藏半露的高堂瓦舍。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环庐种桑”的风俗。在郁郁葱葱的桑林中,有四个妇女正在采桑。他们手里拿绳索、钩、桑网等工具,旁边还放着蚕架、蚕簇之类的器具。桑林下面,画了三个错列的方形大沤麻池。池边有割下来的两堆青麻,两侧各立一人,手里拿着苧麻刀似的工具在渍麻。画面的中部偏下,有马厩和牛羊圈。圈与圈之间有墙相隔,分别饲养很多大、小牲畜。在空旷的地方,有野放的鸡群和猪群。在这座墓葬的其它墓室里,还有牧羊圈和捕鱼图。牧羊图上有四个羊倌,赶着很多羊,羊群旁边一只凶猛的黑犬奔驰着,护卫着羊群,免遭恶狼袭击。捕鱼图上有两个渔夫正全神贯注地张网,清澈的水面荡起涟漪,网已布入水际,只待鱼儿上来。在水畔一座五脊顶的水阁里,有三个人凭栏观赏游鱼,他们是庄园的主人。阁下右边台阶上有一个仆人侍立。庄园主人生活的安逸舒适与农民徒附的艰辛劳作,形成鲜明的对照。庄园的边上还有坞堡壁垒。 总之,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庄园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地主庄园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这幅壁画,会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东汉地主庄园经济。

最新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精品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能够与汉代比肩的强大王朝,史家常常以“汉唐”并称。在墓室壁画的发展史上,唐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墓室壁画表现出的上移形态与王朝气息非常契合,体现出了大帝国的时代特征。唐代墓室壁画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在其发展阶段上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多从考古成果出发。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的体制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京畿地区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发展有一种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壁画墓的遗存特别集中,目前已发掘的壁画墓80%集中于京畿地区,中央集权的强盛势态一览无余。梳理正式发表的考古报告,唐代壁画墓的总数是147座,其中现代行政区划的陕西省就有84座。一个地区有这么大的壁画墓遗存,这种现象已经表现出一种时代的特征,因此关于唐代墓室壁画分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其出现的京畿地区的讨论上,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学术影响,即使是全国性的分期研究,也一般是从京畿地区说起。 这方面成果中,20世纪80年代宿白和王仁波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一文提出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为高祖到太宗中期,壁画布局内容沿袭隋墓壁画旧制,分上下两层;第二阶段为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壁画特征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为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是唐代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第四阶段为玄宗天宝年间至德宗时期,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墓道壁画衰落,身份较低的墓道不见壁画,墓室流行折扇式人物屏风画;第五阶段为顺宗以后,壁画更为简单,墓道无壁画,墓室内流行云鹤题材的屏风画。[1]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一文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根据墓室壁画的题材演变并参照风格的变化,实际上这是一个覆盖整体发展的划分。他们认为:第一期为唐高祖武德至中宗景龙年间(618-709),题材突出地表现墓主人生前的仪仗和狩猎场面,同时适当地安排了宫廷生活和日常家居生活的各种场面;第二期为唐睿宗景云至玄宗天宝年间(710-756),突出表现墓主人生前的日常家居生活,狩猎出行、仪仗出行场面减少;第三期为唐肃宗至德至唐末(756-907),家居生活题材盛行,仪仗出行题材进一步削弱,六扇屏风题材盛行。 [2] 20世纪90年代后,齐东方等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齐东方、张静《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壁画内容、布局、构图、艺术特征和绘画技法的发展提出四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隋至初唐(581-649),以李寿、杨恭仁墓为代表,题材源于十六国迄北朝壁画,日常生活以庭院为背景,布局上下分栏;第二阶段,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4),影作木构建筑普遍,墓室宅院化,人物无背景;第三阶段,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705-742),这一阶段在过洞、甬道、墓室所绘人物,大都以象征式廊柱建筑为背景,墓室壁画生活气息更浓厚,游乐场面增加,墓道壁画简化;第四阶段,唐玄宗天宝(742)以后,壁画绘于墓室,题材多为四神、侍者,出行、影作木构淘汰,流行屏风画、云鹤题材。楚启恩《中国壁画史》有自己的观点,该书从布局和题材变化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唐至盛唐,是唐代墓室壁画特征形成和发展时期,壁画采用单栏式,全墓壁画布局趋于一致,出现墓室宅院化特点;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绘于墓道中的壁画逐渐少见,墓室壁画流行墓主人像和式人物屏风画;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壁画越来越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花鸟为主,人物形象少见。[3]14-15(图1) 二、其他层面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因为唐帝国地域辽阔的空间和历时数百年的时间而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图像内容,使得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代。丰富的内容为分期研究带来了难度,京畿地区之外的研究就属于这样的领域。唐代墓室壁画在京畿地区之外的分期研究,一般从一些特别方向展开,这样的研究数量不多,但也对唐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成果。 其一,地域特征层面的研究。 从考古成果看,唐代各地的壁画墓遗存没有京畿地区那样集中和数量多,所以地域特征方向的研究展开不多,但有许多很好的启发观点。 首先,关于南方墓室壁画的发展。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9座唐代壁画墓,他认为:最早一座壁画墓是唐太宗时期,最晚一座壁画墓是唐昭宗时期,壁画墓在南方贯穿整个唐代。“但是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时间上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欢迎大家阅读!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位于辽宁锦州北镇城北10公里的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脚下的龙岗子村,占地16平方公里,为辽代帝王、王侯的陵墓群。 该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显陵是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太子耶律倍的陵墓。在显陵附衬陵下葬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辽第三代皇帝世宗耶律阮,世宗的皇后──怀节皇后肖撒葛只、皇妃甄氏(辽史记载为妃,但后面又同时说其为后。参照《契丹国志》,甄氏实际是皇后)、耶律倍的三子平王耶律隆先和耶律倍的四子晋王耶律道隐。乾陵是辽世宗的长子景宗皇帝耶律贤的陵墓附衬乾陵下葬的有景宗的皇后──承天皇后萧燕燕,景宗次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秦晋国妃肖氏;耶律隆庆的长子魏王耶律宗政,次子鲁王耶律宗允和耶律隆庆的三子。在这里下葬的还有辽代有名的政治家、宰相耶律隆运(汉名韩德让)和辽代最后一代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喜。 辽墓简介中国辽代在辽境内的契丹族和汉族墓葬。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市。对辽墓的发掘

和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历来受到重视。 辽墓按地域可分为两个区域。北区包括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地区;南区包括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河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辽墓的历史北区以契丹族墓葬为多,大致分作三期。早期为辽景宗以前,这时以方形墓为主,流行斜坡墓道,常随葬成组的实用马具和兵器,有高鸡冠耳或矮身横梁式的鸡冠壶。壁画多在墓门外侧和耳室、甬道内,内容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棺外常雕刻或描绘四神图像或游牧图等。多大型多室贵族墓。典型墓例有赤峰大营子的辽驸马墓。中期包括圣宗、兴宗两朝。以圆型墓为主,有少量方形墓,流行阶梯墓道。随葬的马具开始明器化(见明器),有扁身环梁和双穿的鸡冠壶。贵族墓中出现在尸体上罩金、银、铜丝网络和面具的葬俗。壁画一般在墓道、耳室和前室中。一些墓中出现仿木构砖雕和门窗、家具砖雕。棺壁绘游牧景色。较多出现中小型墓为本期一个特点。典型墓例有圣宗永庆陵(见辽庆陵)和辽陈国公主墓。晚期从道宗朝到辽亡。大量流行多角形墓,并存方形小墓、圆形墓和少量画像石墓。本期出现明显汉化迹象,随葬品中马具和兵器基本消失,鸡冠壶也渐次消失;大量流行三彩器和从南方输入的影青瓷器。墓内各室均有彩画,多伎乐、宴饮场面,以及山石花鸟和孝行图。多火葬墓,用石棺盛放骨灰,有的在棺外刻梵文经咒。墓中仿木构砖雕流行。典型墓例有道宗永福陵和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子辽墓。 南区以汉人墓为主,既缺少契丹族墓特色,也与北宋墓不同,带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塑造了精美的佛教故事,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壁画;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酒泉、武威等地的石窟,都有不少壁画。其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为精彩。魏晋南北朝的壁画除了佛洞壁画外还有墓室壁画,如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山西太原娄睿墓等。这些壁画的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宗教绘画的可贵资料。 一、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1、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 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 2、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1、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在古代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塞。公元366年,有一乐僔和尚行至此地,忽见鸣沙山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之状,于是便在这里雕凿石窟。到14世纪,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开凿。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年级:2012级班级:环艺一班姓名;朱盼盼学号:201201010050 老师:耿纪朋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的宝山主峰阳坡上,有一处围有茔墙、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墓地。1933年冬,墓地中的一座大型画壁墓被盗。该墓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满绘壁画,并有“天赞二年”(923)题记,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旗文物管理所于翌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在该墓西侧发现另一座绘有大量精美壁画的墓葬,后将两墓分编为1、2号墓。 1号墓和2号墓都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和石房组成。1号墓壁画绘于墓室及石房内外,除局部脱落外,大多数画面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墓室壁画可划分为三层,各层画面主题鲜明,与施彩仿木建筑结构相辉映,立体效果甚佳。底层壁画主要绘生活场景,有吏仆图、侍仆图、牵马图等;中层壁画绘卷云火焰宝珠纹等;顶层壁画绘卷枝花卉、卷云火焰珠宝纹等。石房绘有侍仆图、厅堂图、高逸图、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云鹤图等。2号墓壁画绘于墓室与石房内外,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内的壁画最为精湛。石房外部绘有侍从图等,内部绘有仆佣图、牡丹图、寄锦图、颂经图、花卉图等。

宝山辽墓壁画题材丰富,绚丽多姿,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与一体,描写生动、构图准确,表现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 在壁画中描绘的契丹族人物占相当比例,笔法简练、追求写实。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则着重传统风貌,工笔细腻,色彩浓艳,极具观赏性。另外,壁画中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2号墓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犹如唐代仕女图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角幞头则为五代式样。同墓中的寄锦图及1号墓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中的女子,其面容与发髻亦为唐氏风格,但在长裙外加套腰裙却属五代特有款式。此外,画中案、椅等日用家具也更多的含有五代特点。 宝山辽墓壁画所体现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了辽初绘画艺术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它们既保留了浓厚的唐代风格,又反映初五代的新变化,由此形成不拘形式博雅别致的画面。这些壁画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与五代时期中原等地绘画水平的发展相一致,对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弥足珍贵。从宝山辽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辽代壁画写实严谨、简洁大方、朴实雄健、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独树一帜。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洛阳市 471000) 关键词: 摘要: Key Words: Abstract: 2012年3~8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万丰房地产皇朝丽苑建设的考古工作中,清理了一座五代至宋初的砖室壁画墓(IM4729)。该墓位于洛阳邙山南坡、地势开阔的黄土丘陵地带,老城区国花路以东,道北五路以南,新星路以西(图一)。具体坐标北纬34°42′18″,东经112°25′22″。该墓被盗扰严重,墓室、甬道、墓道顶部均严重坍塌,墓室仅存下半部分,铺地砖已被全部撬取,随葬品基本被盗空,骨架和葬具因被盗扰,情况不明。但是在该墓甬道两侧及墓室四壁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壁画。现将该墓的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南北向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3°(图二;图版一)。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为斜坡阶梯式,长13.8、宽1.5米,墓道开口距地表0.6米。墓道中部有一过洞,长1.4、高1.5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1.7、宽1.2米,顶已坍塌,保留残高0.7米。甬道两壁单砖错缝平砌,壁面内抹草拌泥外涂白灰。甬道与墓室之间有两层台阶,墓室高出甬道0.35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圆形,南北直径4.9米,东西直径4.6米,残高0.2~1.39米,墓底距地表深8.3米。甬道与墓室之间有用砖错缝平砌的两层台阶,台阶高17厘米,砖长35、宽14、厚5厘米。墓室底高出甬道底部0.35米。 墓室四壁有砖雕结构,正对墓道的墓室北壁为砖砌假门结构,假门两侧有砖雕窗户、门、桌椅、灯擎等结构,在砖雕结构以外壁上均为白灰抹壁。 二、砖雕与壁画 砖雕及壁画分布在墓室四周及甬道两侧,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家具及建筑等。壁画先在砖墙上涂抹白灰面,然后在白灰面上彩绘壁画。 (一)甬道壁画 甬道两侧对称砌出壁龛,龛内用砖砌雕刻出长条桌,桌下两腿中间绘有柜形物品,该物品中间墨绘出图案,但已漫漶不清(图版二)。 (二)墓室壁画 墓室内壁装饰砖雕和壁画,用砖垒或雕刻拼砌,彩绘出倚柱、额枋、门窗等,并用红色倚柱分割成十二幅图。现由墓道开始从西向东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幅壁面一男一女分别站立在盆架两旁,图案残存下半部。女人身着长裙,裙上彩

第四课 秦汉墓室壁画

第四课秦汉墓室壁画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秦汉墓葬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 马王堆及帛画 授课过程: 第一节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

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墓室壁画 汉代美术品,我们可以归为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镜装饰、石雕与泥塑等五项,下面分别介绍。 汉代建筑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这类记载。汉武帝甘泉宫中的“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汉成帝时画赵充国和霍光像于未央宫;汉光武帝时画二十八个有功勋的将军的形象于南宫云台;汉明帝之宫殿,图画经史故事;此外,如麒麟阁画功臣

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1期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年4月.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白塔村的村民平整坡地时,发现了1座砖室墓。正在白塔村处理非法盗掘辽代白塔事件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敖汉旗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得知该情况后.对该墓葬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除了已暴露的砖室墓之外。又发现3座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随即对这些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敖汉旗丰收乡白塔村西北1 —12一公里.东距位于白塔村的辽代白塔约700米。其中1号墓的G PS地理坐标为N42018’33.5”。E120012’54.7”.海拔521米。墓地西面有一条较长的自然冲沟,南临教来河,与辽代武安州古城址隔河相望(图一)。依照发掘顺序。4座墓依次编号为08B TM l~08B T M4 (以下简称M1一M4),其中1号墓早期被盗,其它3座墓保存较好(图二)。 图一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墓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010来..............J【......一 图二墓葬分布图 M1砖砌单室墓,全长13.5米。方向1400。墓道斜坡式,生土壁,制作规整,长10.3、宽1.1、墓道底距地表深3.3米。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以长条砖平顺砌筑,两壁竖直,单层券顶,1米处开始起券。甬道宽0.9、高1.3、进深0.9米。甬道地面为生土面,上抹有一层厚约3厘米的白灰浆。甬道两壁的砌砖以质地细腻的浅黄色泥浆黏合.白灰勾缝,砖面上也涂刷一层较薄的白灰浆。甬道入口处曾有长条砖和大石块砌成的封门墙,盗掘后已被扰乱,甬道口堆积着一些大石块和砖块。 墓室平面为六角形,长2.7、宽2.6、高2.25米。墓室地面铺砖,砖上涂抹1厘米厚的白灰浆。墓室中部偏北曾有砖砌的尸床,已残。墓室的室壁以上下两层边长42、厚8厘米的蓝色勾线纹方砖立砌。上下层方砖之间隔以长条砖,每层方砖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方砖与内层方砖的摆放方向和位置完全相同。上层方砖上面平砌长条砖.由下而上的第八层长条砖开始向内收敛。并叠涩砌成圆形穹窿室顶。墓室顶部的长条砖以浅黄色泥作浆黏合,受火候、烧造影响,砖色深浅不一。砖长40、宽20、厚7厘米。墓室顶部外面放置一堆大石块。用作封护墓顶。石头堆直径1.3、高0.5米。 墓室内沿着砖砌的墙壁放置一具六边形木椁。边长由东向西依次为1.52、1.73、2.1、1.66、1.48米。木椁的每一边都由6块长形木板自下而上通过木质铆钉铆接。相邻 一13—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与前期相比,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是:①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②壁画面积增加,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许多情节复杂、幅面宽阔的连壁巨作;③内容丰富,除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车骑出行外,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成为主要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④绘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 ⑤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 题材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等;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技法 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思想渊源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时间:2014-11-14 14:38:0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唐代胡人牵驼图 【导读】驼马出行图有两幅,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墓道的东西两壁,长4.5米。两幅图的内容和布局相同,均由三名驭者、两匹马和一头骆驼构成, 出行方向是朝向墓外。图中人物、马匹和骆驼的尺寸和真人真物相差无几,画 幅巨大,气势壮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牵驼控马的两位胡人。牵驼图中的那位胡人,头戴尖 尖的卷沿胡式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是典型的胡人服饰。再看他的长相,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还有连鬓卷曲的络腮胡子,“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唐代诗人陆岩梦的诗句可谓贴切、写实。他身后的那头 骆驼高大雄健,驼背上载着的似乎是成卷的丝绸。牵马图中的驭者也是一名胡人,但他的穿着却完全是汉人的装束,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服,牵着一匹五 花马。两幅出行图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头骆驼背上驮有货物外,其他的4匹

马和另一头骆驼虽然辔头、鞍鞯、障泥齐全,但都没有驮运货物,更没有乘骑 的人。 驼马出行图出自一座唐墓,由墓中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是唐代安国相王 的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安国相王就是后来 的唐睿宗李旦,孺人,在唐代是对皇室宗王之妾的称谓,官职相当于三品。 唐代高等级的墓葬一般都由长长的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几 部分组成,它是模拟贵族府邸宅院的结构布局而设计建造的,其中墓道部分相 当于府宅的大门以外,过洞天井部分象征府宅大门之内的重重院落,甬道和墓 室则相当于主人起居的内宅。每一部分绘制不同题材内容的壁画。通常墓道两 壁绘出行仪仗图,过洞天井两壁绘仪卫武士图和男女侍从图,甬道和墓室绘与 主人家居生活有关的壁画。 出行图,早在汉代就是墓葬壁画中非常流行的题材内容,它一般由车、马、人物组成。人物有步行者、骑马者和乘车者,墓主人通常以乘车者的形象出现 在画面中。出行的目的地有两个,或是去祠堂享受子孙的祭祀,或是到天界。 出行图一直是后代墓葬壁画经常表现的内容,只不过,同一母题的绘画,在成 百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会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北 朝时期出行图中出现的牛车,唐代出现的轿子、鞍马和骆驼,辽代出现的驼车 等等,但出行图所蕴含的丧葬意义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两幅驼马出行队伍的前方,分别绘有一只长达6米的在云中飞行的青 龙和白虎,这恰好证明这两幅出行图的目的地是天界。(来源:东方早报)

穿越千年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开棺目击

王大方 中国文物报第版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场.月,在一次偶然地爆破施工中发现,经群众和当地基层干部报告,使古墓得以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月由内蒙古吐尔基山考古队发掘,出土彩棺等一批珍贵文物.初步判明该墓是契丹贵族墓葬,时代为五代至契丹(辽)早期,距今余年.彩棺长.米,上刻有鹤、凤、祥云,周身悬挂铜铃.这件用上等柏木制成地彩棺,于月初,经过公里地辗转运输,从内蒙古东部地通辽市,运回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月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行人,应自治区文化厅邀请,从北京飞抵呼市.在专家组地精心指导下,彩棺开启工作准备完毕,由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地现场直播也准备就绪.在文物专家和亿万电视观众地关注下,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地彩棺即将被开启,已经消逝千年地契丹文明,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月日上午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库.沉睡千年地吐尔基山彩棺,安静地放在内蒙古国家文物库,接受着专家们地注目,棺身上地串串铜铃仍在闪闪发光.随着吐尔基山考古队队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蒙古族)地口令,这尊彩棺被名工作人员徐徐开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时,只见在棺内还有一口内棺套在里面.这口内棺也是柏木制做,长约.米,棺盖上有金色地团龙和展翅地凤鸟图案.经过一阵紧张地测绘、拍照,名工作人员又将内棺地棺盖慢慢打开.这时,棺内露出了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地“尊容”.只见墓主人仰卧在棺内,身上层层叠叠地盖着丝绸.但可惜地是,由于历经千年地水浸土蚀,其面目已难辨认,表层地丝锦织物也已严重腐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棺内文物与墓主人性别、身份 经过仔细清理,只见墓主人头戴用金片圈成地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地项链,头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其状如一个小马札,它把尸骨地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起支撑作用.在墓主人地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地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地金流苏.这两件金器地出现,引起了在场学者们地讨论.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契丹贵族妇女地金质发卡.因为在内蒙古宝山辽代壁画墓中,曾发现有头戴金发卡地贵妇画像,其发髻高耸,以金发卡支撑,流苏垂于发际,有晚唐五代遗风.这时,随着清理地进行,墓主人丰满而保存较好地发髻逐渐显现.由此,可以确定墓主人地性别是女性,因为契丹男子均髡发,不会在头顶上留有这样地高发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墓主人地性别确定后,接着要确定其身份.这时,有一项新发现引人关注:在其膝部发现成串地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专家们又结合墓主人棺上地众多铜铃和墓内发现地一具银号角研究认为:墓主人地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地女贵族.契丹人崇尚音乐舞蹈,举凡宴饮、行军打仗、敬天祭祖都要有神圣地乐舞.主其事者身份显贵,但史书记载甚少,亦无碑传记其事.吐尔基山辽墓主人即如此,虽然随葬品丰厚,却无墓志记其生平.由此推测其身份应当与舞乐神职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专家地评价 由于棺内严重腐朽,清理工作进展缓慢.在此间隙,笔者请教了国家文物局派来地专家组组长一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詹长法先生.他认为: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考古发现,是我国辽代考古地重大成果.墓中出土地彩棺,确实堪称文物珍品.它集绘画、贴金、木雕、铸铜、木作、彩漆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组合成为大小两具彩棺,其内容包括契丹人地文化、宗教、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展示了过去鲜为人知地辽代社会面貌,因而十分宝贵,一定要妥善加以保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于保护问题,詹先生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地大事,应当投入足够地力量,对每一件

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开放分类:历史壁画文化文物科技 古人借助丹青文彩来装饰陵寝梓宫,表现生死祈祥、魂魄神仙的观念起于厚葬风气盛行的年代。秦汉以前的墓室,绘在壁面上的只见有几何形的简单纹样,这些绘在墓室中的图案纹样,若与孔子和屈原所见当时王侯公卿庙堂的“宫墙文画”作比较,题材和画法都要简单得多,几不足道,但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墓室壁画有着更早的历史起点,更意味着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命意识和社会习俗的主使观念开始进入地下,在墓室梓宫中一路铺陈,演绎着阶段性的规律。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汉魏墓室壁画 2 两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3 隋唐墓室壁画 4 五代两宋墓室壁画 5 辽、金、西夏墓室壁画 6 元明清时期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 汉魏墓室壁画 侍者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汉承秦制。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时代风尚。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係分封一方的诸侯王。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至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当数芒砀山梁王陵。芒砀山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90公里处,陵墓係“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主室前区顶部绘一条蜿蜒长达5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捲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楚地绘画风格的痕迹。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地当历史上的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壁画题材多见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汉代葬仪中用傩仪,沿用先秦方相氏驱傩的习俗,以保护死者不受山林惊怪的侵扰。汉人重傩仪,更将驱傩的场景画在了墓室中。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之际死生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新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者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1号墓。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太一阴阳图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著名的画家。除了绘于绢帛上绘画外,唐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壁画。唐代,遍布于各地的佛教寺庙、石窟寺及道教观庵、世俗名楼上都有辉煌灿烂的壁画艺术。但是,随着战火焚毁和时间的推移,能保存下来的唐代绘画真迹非常稀少。仅有现存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少量唐代壁画遗存,而能有确切纪年的唐代绘画真迹就属目前发现的大量唐代墓室壁画了,这为我们研究唐代绘画实物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唐代绘画技法极其在绘画史中的地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目前我国的唐墓壁画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在山西太原和新疆吐鲁番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李星明在《唐墓壁画考识》中将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分为3期: 1、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认为这一时期的壁画受到齐梁间西域画风的影响,色彩的作用被加强,几乎与线条并驾齐驱,给传统的中原绘画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昭陵陪葬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2、武周至唐玄宗时期(684-756). 在在高祖至高宗时期完成了隋代风格相初唐风格的转换.武则天时期在中国佛教艺术即去了印度的艺术元素后,形成了有情有性、艳美动人的统一风格。优雅而不乏骨气,灵动而不流于虚幻。武周后,盛唐风格呈现,新的线性脱颖而出,即北宋米fu所说的“兰叶描”和“莼菜条”。此外,“吴家样”这一对南北朝以来注重色彩风气的反叛,注

重民族风格自觉表现的形式是,与线条轻细、赋色浓艳的“周家样”共同构成了盛唐的总体风格。 3、安史之乱至唐末(756-907) 中晚唐沿袭吴家样风格,而更加率意。绘画语言外在的精熟和精神内涵的转化是中晚唐墓室人物壁画的总趋势,盛将燃的花鸟画为这个时期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审美趣味已从崇尚浩大转向欣赏细致。 二、中国古代有着视生如视死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也能享受在阳间的生活。因此,唐墓壁画中反映的大量世俗生活情景,也形成了唐代艺术的一个独特系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