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樊正伦:中华文化与养生之顺四时

樊正伦:中华文化与养生之顺四时

樊正伦:中华文化与养生之顺四时
樊正伦:中华文化与养生之顺四时

樊正伦:中华文化与养生之顺四时

千年药典籍,神秘莫测,您知道四季轮回与人体之间潜藏的关联吗,您知道如何饮食才能真正养生吗,情绪对健康究竟有没有影响,草根树皮为何能治百病,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教授作客健康大讲堂,为您打开中华医学经典的大门,破译先人的养生之道。

养生首先要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最早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

要想了解中医的养生,首先得先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不了解四时,就没法谈中医养生,因为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就是人是天地的产物,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我们每一个人就跟外边的落叶树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您看现在是冬天,所有的树叶都落了,树叶为什么落,因为冬天的时候原来分布在四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所以它的枝叶上就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所以它的树叶就落了,到了明年春天,春天的时候所有的营养是从根部向四枝走,所以你看那个树一到春天的时候就发芽,为什么发芽,因为里边的营养往外走,外面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出现一个芽,到了夏天的时候,所有的气血都到外边来了,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了,外面枝繁叶茂,而底下根部却什么营养都没有,秋风一起树叶开始落,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这就是自然界的落叶树,我们人也一样,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的气血是从内脏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时候气血都到了外面,到了秋天的时候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了,到冬天的时候里面非常充盈,而外面相对的不足,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夏天的时候为什么容易闹肚子,不仅仅是细菌病毒的问题,夏天的时候你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而里面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这时候吃点黄瓜了等等就要闹肚子了。而冬天的时候,由于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是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你这时候就容易感冒了,所以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人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样的。我说明这个道理,就是说一年四季里面你和自然界的气侯变化是休戚相关的。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你要想很好的完成你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你每一年里面,你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老百姓老说春困、秋乏,为什么春天困乏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了,内里的气血相对不足了,所以你就感到春天的时候常常睡觉半夜就醒了,这就是因为肝阴不足了,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就是把

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中医说的肝,所以在中医学上讲春气与肝气相通。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这时候夏气与心气相通,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你会感到胸闷气短,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在夏天的时候,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通性;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速降的作用,它就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时令是什么时令呢,就是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候它是冬气与肾气相通,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往外调动,那么在这时候你就应该注意养肝,我常常跟很多同志说,我说你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有些男同志就告诉我,吃什么乌鸡白凤啊,那不是妇科圣药吗,为什么让男同志吃呢,其实不是,因为女同志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所以乌鸡白凤丸更多的是使用在女同志的身上,可是男同志春天的时候由于你的气血往外走了,这时候肝血不足的时候,你每天早上吃上一粒乌鸡白凤丸,你会觉得身上一点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就没有了,到夏天的时候,当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气血都到外面来的时候,这时候我劝大家,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应该吃一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因为你的阳气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了,所以你才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这样的症状,那么在这时候你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是补气的,麦冬是清肺热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汗别出那么多,夏天的时候你用一点生脉饮,就有助于你心气的滋养,就可以防止你夏天的时候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的症状;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吃点秋梨膏,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得津气最重,梨得秋气最重,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你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我建议大家秋天的时候,要用一点秋梨膏;到冬天的时候,当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候中医说重在补肾,如果女同志在更年期以前的女同志重在补血,我建议这些女同志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把它做成膏,过了更年期的女同志,你就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来补肾,因为这时候你补肾,你吃完这些有营养的东西,它就能够充分地运化,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男同志到冬天的时候,如果你肾气弱,你就可以用点金贵肾气丸,用点六味地黄丸,以补肾为主。我们中医学把这个养生方法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说的这是在正常情况下的滋养,如果你说夏天我感冒了,或者是冬天我感冒了,这时候这样的调养药物就要少用了,因为你发热的时候,你的机体能量都起来和病毒做斗争的时候,这时候你吃进去了以后,中医讲的忌口主要是在这个时间要极口,这时候就不要吃那么多滋补药了,等感冒过去了你再接着吃。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这种法则,按照中医说的这种法则来进行养生的话,我想恐怕得病的机遇就少得多了。

除去我们刚才说吃药以外,自己的生活应该怎么安排呢,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是从里面向外走,整个的自然界处在万物生发的时候,《黄帝内经》讲了,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要记住,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就是天黑了以后你就睡觉了,早上早点起来,你晚上早一点睡的话,有助于阴气的避藏,因为这时体内的气血往外走,这时候如果你早一点睡觉,广步于庭,就是说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很自然的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且在情志上,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中医说五脏里面肝起到重要的作用,肝起到什么作用呢,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它希望你非常高兴,非常愉快,所以大家记住春天的时候,一定不要郁闷,因为

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影响了,所以春天的时候最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别郁闷,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

夏天的时候人特别容易上火,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儿有容易发火,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尽量少发脾气,因为你本来气血就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心脏就不泵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春夏秋冬的中医养生,中医是很有道理的,它讲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的时候你可以晚点睡,早点起,可以睡得少一点,哪怕你中午再补点觉都可以,我说的晚不是无限度的晚,就是晚上11点以前你得睡觉,早上五六点钟你就起来,就是跟着太阳走,跟这个自然的规律有助于你的阳气向外生发。

秋天的时候要早卧早起,这时候气血正好从外面向里面收,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早卧早起,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气血往里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而且秋天的时候由于万物都凋零了,这时候既有非常美的秋天的景色,也有一个什么感觉呢,秋天容易产生非常悲哀的情绪,别老伤感,过悲就会伤肺。

到冬天的时候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您再起来,一定要跟着太阳走,因为冬天的时候整个的天气是一种天地都在避藏中,我们刚才讲了植物所有的营养都在根部,如果你过早的起来锻炼,你的毛孔就要开放了,毛孔的开放不利于你精气的储藏,所以冬天的锻炼一定等着太阳,就叫做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的时候是避藏的时候,在人的情志中要非常注意别害怕,如果天天在惊恐害怕中生活,不利于肾气的内藏。

另外我劝大家有两个季节非常值得注意,一个就是冬至,一个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时间,在一年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冬至大家知道第一个特点就是太阳到了最南边了,最冷的时候,第二个特点就是阳气开始出生了,所以大家说冬至亦阳生,夏至太阳到了北回归线,到了最热的时候,这时候太阳开始向回走的时候,既是最热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生的时候,所以一年里面只有冬至和夏至这两个季节是最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家如果仔细注意的话,冬至和夏至都是收人的时候,为什么,冬至的时候阴气最盛,阳气刚刚来赴,夏至的时候阳气最旺盛,阴气刚刚来赴的时候,这两个时间由于阴阳都处在极度交替的时候,所以中老年人就会出现很多不舒服的感觉,那么这两个季节我劝大家,冬至前几天、后几天,夏至前几天、后几天,哪儿都别出去了,在家睡觉,这时候你在家睡觉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时候阳气刚刚出生的时候它很弱小,我们知道对人来讲生长化收藏,阳气刚刚出生的时候很弱小,如果这时候你把它耗散了,生都没有长化收藏就别说了,这时候你多睡点觉,比你一年其他时间睡觉都有用,夏至的时候,您也多睡点觉,因为这时候是阴气刚刚出生的时候,阴气主下半年,阴气刚刚初升的时候它也很弱小,如果这时候你要不很好主意自己的睡眠,那长化收藏也谈不到了。所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多注意一些。

春分和秋分这两个季节也比较好,这两个季节比较重要在什么地方,春分和秋分的时候,是人的气血一半在外边,一边在里边,所以春秋这两个季节,是我们人类最应该出去活动的时候,因为你的活动有助于你气血从里面向外边走,从外边向里边走,我讲这些道理,主要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界的环境里面,我们一定不要违背这个环境,你违背这个规律,这个规律无疑就要惩罚你,这是毫无疑问的。

老百姓经常讲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秋冻,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信那个,您看这大冬天的前面露着胸脯,后边露着后腰,觉得这样美丽,其实这样违背了很多规律,春捂秋冻,

春天的时候我们大家要多穿一点衣服,为什么,因为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在里面,这时候外面的毛孔是闭合的,那么到了春天的时候,它这个气血从里面向外走的时候,毛孔是从闭合向开放走,如果这时候你多穿一点衣服的话,有助于毛孔的绽开;而秋天的时候一定要少穿一点,因为秋天的时候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的时候,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的时候,这时候你穿的太多了,它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所以这时候我劝大家一定要少穿一点。

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秋风起去吃涮羊肉去,不像现在一年四季全是火锅,为什么秋风起去吃涮羊肉呢,因为羊肉它是温性的,它有滋补的作用,转化成你的气血,为明年的春天做准备,所以到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如果你吃一点滋补的东西是有益的,到夏天的时候,你的饮食反而要清淡一点,因为气血都跑外边来了,您吃那么多有用的东西运化不了,都不知道给谁吃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在顺四时养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刚才讲到一年四季,其实一天也是如此,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所以一天中我建议大家子午觉一定要睡,什么叫子午觉,就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一个是子时一个是午时,这两个时间就是一年当中的冬至和夏至,因为这两个时段在五脏中,一个跟胆有关,一个跟心有关,一点到三点是肝的功能,三点到五点是肺气最旺盛的时候,五点到七点是大肠最旺盛的时候,一天的12个时辰里面,和你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晚上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赴,它不会耗散,如果这时候你很好的睡觉了,你的高血脂、糖尿病发作的机遇就少,尽量少熬夜,所以我劝大家晚上10点开始准备睡觉,11点之前最好睡着,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当你工作紧张一段没有办法,因为我经常给很多演员看病,他们也说,他说你瞧我们一演戏就得跟着转,我说当你这一段的时候,平时紧张一点没关系,您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一定要调整一下,如果要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那你所付出的代价,是以生命为代价。

凌晨三点到五点是肺气最旺盛的时候,肺主一身之气,如果你早一点起来活动活动,你会觉得一天很有精神,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时候,是大肠经最好的时候,所以这个时间应该大便。反过来到了七到九点是胃经旺盛的时候,九点到十一点是脾胃旺盛的时候,所以中国人过去吃两顿饭,我觉得我们在顺四时中,一天就是小四时,在一天中也应该非常注意。

按中医讲最适合怀孕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因为我刚才讲了,冬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里面来了,以肾气为主,中医说冬天重在藏精,就是咱们的三九前后,夏天的时候所有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是最弱的,如果你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如果你夫妻同房太多,这时候对身体来讲是一种损害,所以在中国古代养生里面,是夏避三伏,冬避三九。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当然正常夫妻生活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节制,而春天和秋天的时候呢,正好是气血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整个的自然界气侯,一个是春发之时,一个是秋收之时,这两个时间如果要孩子的话,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

我们为什么要顺四时,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逃不出这个环境,更何况我们每个人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法自然,人顺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这么一个规律,这就是人法自然。

中医养生八段锦做法是什么

中医养生八段锦做法是什么 在养生的方面大家更注重的是中医养生法,中医养生讲求的是养气血调养身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身体健康,关于中医养生的妙方也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人可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尤其是对许多老年朋友们来说,养生是最关键的,那么中医养生八段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二、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

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四、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五、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一、四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就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就是谓内格、 ?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十二时辰养生 ?何为天?一日曰天! ?天,就是生命得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得生理周期。天就是生命得精准寿命衡量单位! ?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 ?阴阳得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得健康! ?人得生命因“日循环平衡”而存在!疾病源于“日循环不平衡”得打破! ?人得生命活动,比如工作、休息、营养、排泄等都就是以“日循环平衡”为单位为基础得。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肺寅大肠卯胃辰,脾巳心午小肠未。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

八段锦

八段锦 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编辑]内容 八段锦一般是由八种动作组成,每种动作称为一“段”。每种动作都要反复多次,并配合气息调理(如舌抵上颚、意守丹田)。八段锦的动作一般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锻炼。

天地人和 中华养生之精髓

天地人和中华养生之精髓 《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只有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这个宇宙时空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养生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保持健康所进行的一些自我保健方法。 现代养生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去考虑,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确立医学模式,以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到群体,以医院扩大到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保障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天地人和,其核心思想为一个“和”字,经过几千年传承,已升华为一种境界,求同存异,对立统一,大同共生,凡得天时、地利、人和者,方可健康长寿。 应天时,人赖天地之气而生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包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顺应时序的更移进行调摄护养,就会健康长寿;违背了它,

就要患病早衰。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并论述了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的各个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在《黄节内经》的基础上,历代养生家总结出了许多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春三月,属木,晚睡早起,节情欲以葆生生之气,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逆之则伤肝,肝旺脾衰,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夏三月,属火,生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夏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食等,饱腹受寒,必生内疾。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早睡早起,收敛神气,禁吐禁汗。秋气燥,宜食芝麻、梨、百合、银耳等以润其燥。 冬三月,天地闭藏,早卧晚起,暖足凉脑。曝背避寒,伏阳在内,心隔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目勿近火,足宜常濯。肾旺心衰,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不可多食灸煿肉面之类。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和谐养生——饮食

和谐养生——饮食 樊正伦教授 中医学家 课程前言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大讲堂,中国有一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很多朋友是特别注重每天都要吃什么,怎么吃。可是您知道从这个中医养生方面,吃又对我们的身体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帮助呢?今天我们依然会请到,著名的中医学家樊正伦教授来为我们介绍每个人怎么样依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食物,来,有请樊教授为我们做相关的介绍。 樊正伦:我下面要给大家谈的题目叫做节饮食,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妈妈在保护着他,叫做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一旦落生一窍不通九窍通,肚脐不通了,所有的窍就和自然界构成了一种相关性,而在这九窍中最重要的窍是什么呢?就是口。 吃饭是人类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就是说吃饭是每一个人只要你生下来了以后,可以说本能上就应该存在着的一个功能,所以吃饭这个问题呢,就变成了我们大家在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那么吃饭这个问题不论什么民族,如果你要是不吃饭,说生下来以后不吃饭,爸爸妈妈给你的先天之气,就是我们说的元气或者叫做正气,你如果什么都不吃的话,只能维持七天,再多就不行了,就没了,所以中医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除去爸爸妈妈给你的先天之气以外,就不断需要用后天的食物来加以补充,所以,吃饭应该是我们人类中的第一件大事,那么怎么吃饭?怎么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点他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书上讲到西方人,他是研究什么食物里有什么成分,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蛋白等等,我们中国人到底怎么养生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在世界上在西方医学没有进来之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中医,靠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么要讲吃饭的话,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习惯和西方人的习惯有什么不同。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吃饭用一只手,西方不是,他是用两只手一只拿刀子,一手拿叉子,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勺子,总之他总是两只手得左右并用,看看中国人怎么吃饭,用一只手来完成。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叔叔、阿姨们下午好! 首先,问叔叔、阿姨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在古代有强壮、结实和完整的意思。 现代,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其次,纠正对健康的误区 “40岁前用命换钱,40岁后用钱换命”。致英年早逝。人非机器,损害难以修复。 “有了钱好医好药可请到买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自我保健)。 “潇洒活一生,不必讲究”。潇洒一时,痛苦一生。40岁年龄,60岁心脏! 一分预防胜似十二分治疗;防病于未然,中医提倡:治未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请试想,如果全中国人民每个人因为预防疾病而减少了疾病节省1元钱,那么该有多少医疗费节约下来了呢?13亿!还有节省的人力、物力等。试问谁不想得到健康? 如何才能得到健康的身体? 这就要从健康养生十六字方针说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钱。 第一、说说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指热量和营养素达到生理需要,推行膳食金字塔,做到粗细搭配,饮食多样。中国人的膳食金字塔,由中国营养学家参考国外资料制定。老年人饮食“十要”:饭菜要香、质量要好、数量要少、蔬菜要多、食物要杂、菜肴要淡、饭菜要烂、水果要吃、饮食要热、进食要慢。 合理膳食:也是五颜六色的 红、黄、绿、白、黑。 红:红枣 黄:黄豆 绿:绿色蔬菜、水果,绿茶 白:燕麦粉、燕麦片 黑:黑木耳、黑豆 合理膳食的一、二、三、四、五 “一”:一袋牛奶,增加蛋白又补钙. “二”: 补充碳水化合物:250-450克;喝汤: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三”: 三份高蛋白: 一个鸡蛋,一两瘦肉,二两豆腐“四”: 四句话: 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 500克蔬菜和水果。 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有粗有细、不甜不咸 为维持全面均衡的营养,应粗细粮搭配,单吃粗粮或单吃细粮,都不能维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 八段锦动作讲解(视频教学)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为了深一步对八段锦的学习和理解,现将两位教授整理的资料打字成文与博友们分享。(转抄于安徽医学院、马风阁教授、广州中山医学院、卓大宏教授资料)虽然八段锦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流派又多,但八段锦的动作和歌诀总是大同小异,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可见八段锦对人体确有健身疗病的良好作用。八段锦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往往低头凹胸或弯腰的时候多,这样久而久之会改变人体姿势,影响内脏和神经的功能,损害健康。而八段锦的动作大多有助于纠正这类病态。因而,很适合于广大群众锻炼身体。我国古代一些健身法,大都有明确的健身目的,某一动作可有益于某一脏腑,防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例如有一种叫作“五脏导引法”的健身法,其动作可分为分别防治肝、胆、心、脾、肺、肾的某些疾病,“四时导引法”的动作分别具有补肝、补脾、补心、治肺、治肾等作用。八段锦也是如此,每个动作的名目都注明了专门增强哪一脏器。例如“两手托天”可以“理三焦”,“单举手”可以“调理脾胃”,两手攀足可以“固肾腰”,“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等,体现了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气功相

结合,既抓住了保健的重点,又照顾了全面。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八段锦各个动作当然可能对某些内脏或经络有较多的作用,但总的看来,作为保健体操的八段锦,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只有单举手,或只靠单举手就能调理脾胃,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把“五劳七伤”都去掉了。实际上是八段锦的各节动作综合起来,才能起到调理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等作用,也就是说才起到全面健身作用。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动作相对地有其特殊的保健作用。为了从解剖生理和保健的角度探讨各动作的健身价值,安徽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医疗系和中医系等部分中西医教授专家们整理如下:一、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伸懒腰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现象,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一则可消除疲劳,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再则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给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三则对三焦有调整作用。三焦,系中医学对人身部位的名称,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腑;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下

和谐养生——中医不是传说

《和谐养生——中医不是传说》摘录“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生发的季节,天气渐暖,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最利于吐故纳新。经过了冬季的休整,春天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趋向于体表,因此要适应这个春生之气。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应该晚睡早起,松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多到户外活动,或踏青郊游,或登山赏花,或临溪戏水,以陶冶情操,使阳气得到进一步的生发,使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生发之机相适应,保持自身与外界的和谐。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害肝气。 夏季是生长的季节,万物茂盛、郁郁葱葱,应该晚睡早起,让精神充实,保持阳气的宣通,与夏季的长养之气相适应,不然就会损伤心气。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草木凋零,应该早睡早起,是精神安定、神气内敛,以适应秋季收敛的特性,不然就会伤及肺气。 如果每个季节不能适应自然规律很好养生的话,不仅这个季节相对应的脏器会受到损伤,而且会对下一个季节的身体保养带来很大的威胁。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经过了一夜的休眠,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升起,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顺从身体的自然调节规律,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使血气调畅。傍晚太阳从西方降落,人体的阳气随之逐渐潜藏,经过了一天的劳累,这个时候吃完晚饭稍微休息,去散步或者做一些很舒缓的运动,然后就应当上床睡觉了。 睡前剧烈活动、跑步还有唱歌等,会使大脑兴奋,这种兴奋在短

时间里不会平静下来,会影响睡眠或者多梦,导致睡眠质量不高。 醒后不要马上起床,不要猛地一下就“腾”起来了,而是要“懒床”几分钟,以使阳气的生发有个过程。可以揉腹,以五指当梳子进行头部按摩,进行一番“心理沐浴”后在快乐中起床,去迎接新的一 天。其次一定要注意饮水,切勿空腹运动。应饮一杯温水 ..,切记不能喝凉水。早上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喝凉水会阻遏身体阳气的生发,而和温水可以助养阳气的升发。水可以稀释血黏度,排除体内聚积的毒素,以起到“内洗涤”的作用。然后排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肠对肠内毒素的重吸收。 人到老年要注意“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是: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做起来再停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三个半小时,就是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打打太极拳,跑跑步,或者进行其他运动;其次,中午睡半小时,这是人体生物钟的需要(中午睡上半小时,下午上班精力特别充沛);最后,晚上7至9时慢步行走半小时,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心肌梗塞、高血压发病率。 《黄帝内经》指出春天和夏天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而冬季要“早卧晚起”,这中间有很深的哲理,是很科学的养生之道。冬季和气温过低的天气是不宜晨练的。 运动适当出汗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它能减轻工作或生活带来的压力,出汗时从汗腺排出了大量的代谢产物与毒素,体内垃圾得到有效清除。出汗时毛孔打开,肌肤得到滋润,可以增强皮肤的弹性,防治

健康养生知识讲座

健康养生知识讲座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172344512.html,) 吃饭后不能马上洗澡、马上睡觉也不能立即喝浓茶。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饭后应该做什么,今天我们就给广大朋友做一个盘点,希望大家能吃的更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 1、饭后赏乐——帮助消化 音乐不仅是艺术,而且可以养生健体、益寿延年,甚至可以治病疗疾。古籍《寿世保元》中有句话叫:“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而道家也有“脾脏闻乐则磨”的说法。实际上,这两句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音乐能够帮助消化。 饭后听点轻柔的音乐 柔和轻快的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食后欣赏轻柔明快、美妙动人的音乐,对人体大有裨益。 2、食后摩腹——能除百病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食后按摩腹部,既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又可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和发挥,有益于健身防病。 饭后揉肚子助消化 具体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脐部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各20圈,但要等饭后半小时再揉腹。 3、饭后慢走——大益于人 《摄养枕中方》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说的是食后慢步行,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益于人体健康。 饭后百步走 但食后不可立即行走,不可急步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最好过半小时后再进行散步等活动。 4、食后漱口——增进食欲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食后漱口,可保持口腔湿润度并能清洁固齿,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还可有效地防治口腔及牙齿的疾病。 保护好口腔和牙齿,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如此,老年人就会感觉吃得香、身体好,就能健康长寿。 饭后漱口增进食欲 需要提醒的是:现代科学不提倡饭后立即刷牙,因为这样会破坏牙齿表面的保护层。有牙医建议,饭后喝一小杯牛奶或用牛奶漱口,可以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5、饭后吃什么有益健康 吃烧烤后来根香蕉烧烤类食物会产生较多的致癌物质。最新研究发现,香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癌作用,保护胃肠。 吃得太油腻喝杯芹菜汁如果一餐中吃的油腻食物较多,喝杯糖分低、纤维素含量高的芹菜汁大有裨益。芹菜中的纤维素可以带走部分脂肪。 吃火锅后喝点酸奶火锅汤温度高,配料咸辣,对胃肠的刺激大。吃火锅后喝点酸奶,可以有效保护胃肠道黏膜。此外,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可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吃方便面后吃点水果吃完方便面后吃一点水果,如苹果、草莓、橙子、猕猴桃等,可以有效补偿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不足。 吃蟹后喝生姜红糖水蟹肉属寒性,脾胃虚寒的人吃后可能引发胃痛、腹泻、呕吐等。有专家指出:吃蟹后喝一杯性温的生姜红糖水,能祛寒暖胃、促进消化、缓解胃部不适。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饮食调摄法 《汉书·郦食其传》言“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古至今,饮食皆为头等大事,人们从食物中获取养分。得以完成生、长、壮、老、已这一系列过程。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状态,让生命过程的长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的方法,谓之饮食调摄法。 饮食调摄法原则有三,其一为辨明气味,合理调配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 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 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此外,食物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差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出天地自然间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五味不同,不仅其功效不同,对人体五 脏的“所喜所归”也有差异。《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

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贵在其平,不可太过,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 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诸证都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这些论述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因此饮食养生应“辨明五味” 食物还有四气之性,为寒凉温热。此可以分两个概念理解,一为概念上的寒热温热,是指未经过加工的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如鸭肉寒凉,鸡肉温补等,二为在烹饪过程中,人为对食物施加的作用,使人在食用时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刺激。如油炸,冰镇,烧烤等,这甚至会改变食物原有的性味。因此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表1 调息练习时呼吸气量分析 肺泡通气量/(L /h ) 335.2126 呼出氧气量/% 16.413.6 呼出二氧化碳量/% 4.27 耗氧量/(L /h ) 15.419.32 耗二氧化碳量/(L /h ) 14.078.82 时间练功前行功时 关键词:八段锦;中医;养生中图分类号:R87-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5627(2010)03-0055-02 八段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疗保健功法,是气功中的一种。因有八节运动,故称八段。八段锦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与保健的功法,它有锻炼平衡能力、防病治病、纠正形体等作用,同时又具有针对性强、适用面广等特色,是动静结合、身心互动、健患均益的健身方法。 1八段锦的基本方法 八段锦的练习方法包括意念、呼吸、姿势3大 内容,讲究“调心”、“调息”、“调身”三者一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 1.1八段锦的意念法 意念是一种通过思维导 引,用健康的意念活动替代繁杂思想,调节心理平衡的练习。它能起到调节心态和精神的效果。虽然意念的方法很多,但都不外乎通过情景思维或语音的引导,并与呼吸配合的形式,使人的思想集中,心态和谐,最终达到身心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进入类似睡眠而优于睡眠的状态,正如《内经》所描述的“恬淡虚无”的内心境界。此境界就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畅取健康长寿的效果。现代研究观察到,气功练习者意念入静时,前额皮层脑电 图(EEG )可诱导出高同步化的θ波,它与交感活动呈负相关,心脏节律也发生相应变化,提示前额皮层θ波活动能控制心律,使之有序化,起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1]。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机体心血管系统及内脏机能活动获得良性调节,对许多身心疾病将起到防治作用。 1.2八段锦的呼吸法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 呼吸、自然呼吸3种方法。强调用鼻腔平和缓慢地深呼深吸,辅以冥想,二者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提高大脑入静效果,起到松弛身心、缓解压力、调节心态的作用。由意念引导的深呼吸,不仅在于气体 的排浊纳清、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更新率,还能按摩胸腹腔,促进心血管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研究表明,深而慢的呼吸可使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得到平衡[2],内分泌活动更为协调,这是人体祛病延年的神经-体液机制。研究还观察到,练功者在“调息”入静状态下,机体的代谢强度降低,单位时间耗氧量减少,动脉血中氧分压(PaO 2)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增高,但血氧饱和度仍在正常范围,见表1、表2。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350108) 林 秋 收稿日期:2010-03-11 作者简介:林秋(1981—),男,助教,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表2 调息练习时动脉血气分析PaO 2/k P a 13.312.5 氧饱和度/% 9893.8 Pa CO 2/k P a 4.986.76 pH 值7.3877.295 时间练功前行功时 表1、表2说明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率增高,能量代谢仍以糖的有氧分解为主,生成大量三磷酸腺苷机体的能量转换和利用表现为贮能效 应。这些特点可能是练功者面色红润,出现热效状 态的机制,也是“真气”活跃和运行的物质基础。而 PaCO 2增高可使血管舒张,微循环改善,这对于 心、肾、肝、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循环亦起良性的生理效应。 1.3八段锦的姿势法实践表明,独特的姿势练 习,可促使躯体肌肉及肌腱、韧带充分放松,伸展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June 2010,20(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20卷第3期55

天露美意养生品牌十大特色

养生大创举,十大特色首创 让你从此与众不同 [天露美意养生品牌介绍] 特色一:首创“动静合一、和谐养生”新理论,立足中医养生根本! 名医智慧,良将之后,冯理达教授的《和谐养生大智慧》我们的产品理论来自冯理达教授的《和谐养生大智慧》一书,冯理达教授为爱国将领冯玉祥和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之长女! 冯理达教授认为“治身如治国、和谐保安康”,倡导和谐养生,并强调人的养生需重点保养。生命之根——腹部;长寿之本——五脏,在研究该理论后我们的养生专家,把“动静合一、和谐养生”确立为指导产品开发的理论系统,从而使天露美意品牌立足中医养生根本。 特色二:首创终端销售法宝,“体质养生软件”美容院问诊新模式。 让养生问诊有依有据,科学化、简单化,可复制,人人都是问诊专家! 美容院养生产品的推广,难点在问诊部分,很多人由于没有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以至于形成对产品推广的不利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公司投资开发体质养生软件,该软件的开发,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准确率达80%以上。 该软件的运用,极大地帮助了美容院的养生及美容产品的推广,而且操作简单,不受地方限制,顾客检测后,立即对症生成体质分析曲线和具有科学指导性、个体差异化的养生美容处方,即使是普通的美容师,都可操作。

特色三:首创“脏和养生”疗程理念,固生命之根,养长寿之本! 五脏“平和”是健康之本,五脏“失和”是百病之源! 脏——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也。 和——和谐、平和、调和也。 脏和——也就是五脏平和的状态。 “脏和”学说认为:五脏“平和”是健康之本,而百病皆是五脏“失和”所导致。因此,要防病、预防衰老,就要“调和”五脏、恢复五脏平和状态。“脏和”学说,古已有之,只是没有具体名称。天露美意养生专家团在深研、整理冯理达教授的《和谐养生大智慧》学说时,因其认为五脏“和谐”是健康之本,故以“脏和养生”命名之。 百病之根皆为五脏“失和” 五脏“平和”是健康之本 《黄帝内经》有云:“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坚固……各如其常,故能长久”,《金匮要略》有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而明朝万全在“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出:“五脏平和,则病不生”,意即五脏平和,人就不会生病,就能保持健康身体。且因五脏主宰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因此,五脏“平和”是人体健康之本。 五脏“失和”是百病之源 《黄帝内经》有云:“五脏皆脆者,不离不病”,“百病之生……生于五脏也”,明朝万全在“五脏证治总论”有云:“是病皆从五脏生”,《三命通会》云:“夫疾病皆因五行不和,即人身五脏不和也”。因五脏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五脏“失和”则必然导致生命活动不正常、进而发生疾病,由此可见五脏“失和”是百病之根源。 预防疾病、预防衰老,需要调和五脏 另据《黄帝内经》记载:“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说明五脏衰(实为五脏“失和”)是人体衰老之源泉。因此,要预防疾病、预防衰老,就要调和五脏、恢复五脏平和状态。 特色四:首创“虫草组方”尊贵养生,健字号,高端品质! 南北国医大师公认的好配方,中医养生是贵族的享受! “虫草组方”,依据江中制药“叁灵草”配方而成,该配方获得包括94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及中国顶级的中医大师的认可,产品含虫草油、破壁灵芝孢子油、西洋参油和“口服级的”玫瑰油。 产品达到温凉互济、五脏并调、精气神全补的效果,寒、热体质的人都可以长期使用。考虑到西洋参、灵芝、虫草三味都是滋补药材,所以配方中特别添加了玫瑰花,根据中医理论,能起到协调、推动和平衡的作用,使“虫草组方”,补而不腻、补而不滞、平补微调,即便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都可以长期使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八段锦的功理与作用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与作用 健身气功协会张勃李俊杰 祖国医学认为,健身气功之所以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独特作用,主要在于人体三调的综合锻炼。习练健身气功既要有循经取动、循经作势、循经取穴等特定的形体运动,也要有深、长、匀、细的呼吸配合,更要有使大脑渐达专一的意念活动,使人体在三调合一的身心境界中不断优化生命运动。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诸多健身气功功法之一种,不仅遵循了健身气功三调合一的固有规律,而且具有自身的功法特点,通过锻炼能使人体大脑皮层不断有序化,皮质下中枢亦得到相应调整,人体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渐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实践表明,人们长期参加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疏通经络气血,具有保精、养气和存神的作用。精、气、神是人生命中的三宝,也是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于以上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逐渐优化整合机体的自稳状态,自然对提高人体身心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效果。 一、导气引体、调畅气血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比较柔和缓慢,可以让生命机体在充分放松自然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利于机体的全面康复和机能水平提高。健身气功?八段锦导气引体调畅气血的原理,是通过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和内部气机的升降开合来完成的,如此才使人体全身的筋脉得以牵拉舒展,经络得以舒畅,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坚持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人体的血管弹性有较大改善,心肌收缩更加有力,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进一步提高,血管的充盈度和节律性也更强了。 二、松紧结合、增进协调 松紧结合是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一个显著功法特点,要求练功时要做到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身。“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而松是贯穿动作过程的始终。功法锻炼中,这种松、紧的密切配合和有序转换,有助于刺激调整机体的阴阳协调能力,促使人体经气流通、关节滑利、活血化瘀和强筋壮骨。从现代运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松、紧

2014年4月中医药保健知识讲座计划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随着季节转换,天气变化,很多人在这样的季节里易患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为使我辖区居民正确掌握中医药健康知识,我室计划于2016年4月12日上午在卫生室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一、讲座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村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其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讲座对象 1、本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重点人群,以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内容与方法 内容1.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2.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方法1.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医师为骨干,在本室向群众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

2.开展中医健康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合理营养,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等。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 健康教育的形式。(1)语言方法: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医患(或群众)座谈等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2)文字方法:标语、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医药报刊、墙报、专栏、健康教育处方、食疗处方等;(3)图片与实物:图片、照片、中药标本、模型、示范等。 四、讲座时间、地点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地点:岔白社区岔白卫生室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