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

【摘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解决现存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若干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贯穿其中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历史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历史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中。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历史学习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许多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常表现出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等,这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能否将历史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存高中历史学习中若干心理问题的表现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或表现。

表现一:尽管很努力,就是学不好。在历史学习中有这样的学生,上课听讲十分认真,笔记做的十分仔细,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落下,满脑子装得都是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没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在复习知识时,按图索骥,照着教师上课的思路死背笔记,没有自己对教材重点、难点和重要结论的理解;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在其脑子里七零八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找不到切入点,也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只求得到课本或教师所给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维呆滞。

表现二:与上一种情景相反,对历史学习患得患失,严重者上课不带书本,不认真听课,有时做其它作业,有时养神休息,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不定,有兴趣则长,无兴趣则短,阅读历史教材,看不进去也记不住,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去考虑,作业靠抄袭别人,考试前开几天夜车,混个及格就心满意足。这样的学生放松怠懈地对待历史学习,结果多次失去丰富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机会。

表现三:学习历史凭兴趣,遇到教师讲的和他所读过的武侠小说内容有关联的,与他头脑中知识准备的信息产生共鸣的,兴志所致时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问题;遇到教师讲有关文化、经济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他就降低兴趣,不听也不记;课堂讨论中,他熟悉的事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出手快,但答不到点子上。由于平时历史学习过程的不完整,最终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支离破碎,结果却产生这样的心理:最初对历史学科充满希望,但理解或测验的结果常常使他(她)失望,尔后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

表现四:历史学习中存在这样的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平时很少阅读历史教课书,上课也不认真听讲,预习、复习根本谈不上,但每次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从自己主观找原因,总是强调教师复习得不充分、押题不准、出题太难,或者强调自己考试座位不好、运气不佳,为考试成绩和家长、和教师怄气,自己心理却有

解不开的扣:我也和别人一样学,我也不想考不好,结果却这样,历史课如此难学,不如破罐子破摔,从此放弃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

表现五:有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居多,一个学期也很少和同学讲话,与教师交流。他们上课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教师,下课就把头埋在她的课本里、作业中,交上的作业、课上的笔记工工整整,每天学习时间都要到十一、二点;历史课堂讨论,听不到他们的见解,下课询问问题不见她们的踪影,她们有问题不敢问教师,怕笑话,不敢问同学,怕同学看不起,问题越积越多,时间久了历史学习信心没了,从别的同学那里吸取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了,……闭门造车严重地阻碍他们历史学习及个性的全面、良性的发展。……

表现六:也有这样的学生,小学时学习在班中名列前矛,还曾任大队长,但到中学后,父母基于对其期望值过高,管教也就十分严厉,而且管教的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这些学生多为男生,到初中再也不是小学听话的宝贝,他们好动、贪玩、酷爱体育、追求球星,结果学习成绩从初一到初三“激流勇退”,到高中,科科都表现出学习困难,数、理、化、外底子薄,学不会,文科没兴趣,也不会学,乃至于学不会。对历史学科有这样的认识:不就是那么点事和人,比其它学科好学多了。有一个学生表现很典型,他在历史学习上,高一整整一学年,从没达到过中上等水平,总是70分上下摇晃,虽在各科不能及格的前提下,历史还是蓝色标记,但并没有给他增添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于是他产生一种念头:堂堂男子汉,中国字都念不懂,我不是上高中的材料,同学、老师没人看得起我,连历史都没学好,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干脆放弃学业,找所体校去上,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一走,可是又行不通,父母明确告诉他要走只有一条路:上高中、考大学,家长的话掐断他的念头,为此他十分苦恼,无法排解,最后变得沉默寡言,只要一考试就腹泻头痛。不要说其它学科,就是历史学科也出现滑坡现象。……

历史学习中的障碍表现可谓纷繁多样、林林总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都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历史学习,使其素质构成中人文素养的欠缺。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学生历史学习阻碍的表现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的分析,形成历史学习阻碍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如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通过学生行为表现出来。学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构成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又是社会性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学习环境的好坏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也不例外。基于此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历史学习障碍种种表现加以分析,寻找到其因源。

三、分析现存高中历史学习中心理问题出现的成因

表现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其历史学习的能力低,也可以说是其历史学习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它是指顺利完成历史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历史学习方方面面。

有专家认为,历史学习能力由五部分构成,即历史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新编码的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知觉能力和知识的表征紧密相关,知识表征是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和记忆的方式。知觉能力差异使有的学习对历史事物细节掌握扎实,但对历史宏观的特征把握不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单一的,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记忆能力和知觉表征密切相联,记忆能力差、记质品质弱,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因为历史学习者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只是浮于表面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死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存贮在人的头脑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记忆所获得信息在头脑中留的痕迹未得到巩固和加强,加之不能与其它历史知识联系形成组块系统,由此却阻碍了历史学习。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差,自然使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新编码能力也受到影响,这一能力在心理学的认知领域称为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历史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具有这种策略,在面对复杂的历史知识学习,他们没有能力对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能力,找不出所要分析的要素,不懂分析的实质,很难掌握分析的方法。

表现之二可归因为:历史学习动机不明确,历史学习态度不积极,它也是构成历史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对此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已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

⒈学历史没多少用处,上高中就得学历史,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⒉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科科都得学好,历史也不例外;⒊为了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在别的同学谈话时不“露怯”等等。

以上就是驱动这些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从学习心理角度对学习动机界定: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奥尔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于认知内驱力,也不是来自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类学生多属于胸无大志,有的只是近期目标和眼前目标;学习态度上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历史学习功利性强;学习动机层次浅,很难保持持久,也不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完成眼前的任务:混及格——能毕业。

表现三,形成历史学习的阻碍的原因,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是其学习策略十分欠缺,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十分主要因素之一。这里学习策略指的是认知策略或可以是信息加工策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认知资源(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知识,一是认识过程的自我规划。此类学生历史学习障碍主要源于后一个方面,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只是恁兴趣、凭激情,他们在进行和历史有关的活动之前,总不为其行为进行思考,对行为的各个步骤间的关系没有充分的理解,而且也不考虑其行为的目的和他的能力是否互相匹配。在课堂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层次较深的问题,这类学生只要与自己头脑中知识储存熟悉的人物相关连,就会脱口而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细追其究竟,他却很难再谈出更多更深层的见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学习策略,特别是认识过程缺少自我规划,确实影响其历史系统知识的构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完整,直接阻碍历史学科能力的形成。就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史实才能以此为前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探寻实质、总结规律。但历史学习中,历史史实旁杂纷繁、人物众多,此类学生学习无策略、无计划、无方法,意志品质方面又缺少有恒性,不能坚持预习、学习、巩固复习历史知识,也就论其最高层次的分析,比较综合历史问题带来困难,乃至于影响历史的阐释能力的形成。

表现四的学生于历史学习成败的归因出现偏差,成为阻碍其历史学习的一个原因,韦纳70年代研究表明,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归因,包括能力和努力;一是外部归因,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中有这样的规律,对成功多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对失败则多倾向于外部归因。历史学习形成障碍的同学往往归因于外部,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却用怪罪教师或同学来释放自己在心中的沉重负荷,但结果在心中结成疙瘩,反而影响其历史学习。

表现五的学生由于性格特征影响历史的学习,阻碍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历史思维水平提高。最近20年来,国外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的测查和验证发现性格主要由五大因素组成,即外倾性、随和性、认真尽责、情绪稳定性和求新求异性。而历史学习阻碍五的学生,其个性的构成如此框架:外倾性差,喜欢独处,办事缺乏主见,被动,总是被人支配,而又沉默寡言;随和性不够,不太关心别人的事,与人合作困难,做事循规蹈矩,不说假话,真诚。认真尽责方面有优势,做事一丝不苟,抄词、背书、记单词很少出错;情绪稳定性相对比较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况,但遇到陌生环境会害怕,胆子小,上课不敢发言,和教师说话脸就红,情绪变化表面稳定,内心波澜很多……总之历史学习障碍表现五的学生由于外倾性差,随和性不足,虽然办事认真尽责,但内心情绪不稳定,从而也阻碍限制其求新求异个性方面发展,在历史学习中各项能力提高受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心理疾病也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因素,就上述所谈的历史学习障碍表现六的同学就是由于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和学校的压力,而产生了心理疾病,焦虑症和抑郁症交织在一起。由于学不会历史及其它学科,一到考试就担心不及格被老师点名、被同学嘲笑、被父母责骂,就发生焦虑反应,肠胃不适,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对他冲击太大,又无法挽回,使他尽最大可能也无法解决,因此感到无力招架而颓丧抑郁。次次家长会他感到要脱层皮。原因更多来自家长,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来自社会,文凭热的就业取向;来自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偏差。

阻碍历史学习原因从学习心理方面来分析是多层多面的,归结起来可概括如下方面:

⒈个人因素:⑴智力因素,学习能力高低;⑵元认识因素,学习策略优劣;⑶动机态度等因素,自控能力强弱;⑷性格因素。

⒉学校因素:⑴学校教育风格;⑵班级的教育环境。

⒊家庭因素:⑴家庭经济水平;⑵家庭教育的方式。

有时是方面原因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学生历史学习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从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入手,找准其历史学习障碍的表现,分析其障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尔后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消除其学习的心理障碍,为其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四、高中历史学习障碍学生的心理疏导及对策

历史学习心理的指导是指历史教师根据自己对历史学习概念和历史学习过程的理解,针对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过程。

针对历史学习障碍表现及影响历史学习心理因素的状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历史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首先,历史学习能力缺损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智力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抓住历史学习障碍,与其它学科学习障碍的区别及特殊因素,将历史学习能力低弱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数理化成绩优良,但却学不会历史;另一类其它各科学习能力一般,历史学习能力也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历史思维的高低层次、学习能力培养规律,对学生历史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从对历史知识知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入手,教给这些学生观察、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各要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把历史从一阶段到一个时期历史事件的整合和重新编码的技能,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事件的归纳,中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事件归纳和比较;告知他们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掌握时空观,纵向历史演变过程,横向历史事件间的

联系。经过一段时间辅导,偏科学生进步较快,学习一般的学生有进步,但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历史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缺少良好的历史学习策略的学生,往往历史学习效率也不高,历史学习过程中障碍重重、举步维艰。我告诉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我国著名学者黎世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潜心研究,总结出“八阶段”论很适合历史学习策略缺损的学生。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认为学生取得有效的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我认为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贯穿于历史学习心理的整个过程、平时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识、联系新内容,期末总复习都与之紧密相连,基于此,对学习历史无策略、无秩序的学生做如下规定,并为其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规定每节新课前预习本节内容,每节新课后复习本课;每一章学习完自编历史知识结构图;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读一至两本你喜欢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课外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缺乏历史学习策略的学生,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找到历史学习策略,突出的一点,基本上会编制章节知识结构图,历史课前知道先阅读没有讲的课文,复习已讲的课文,有的学生自动阅读自己喜欢的历史课外书,自动撰写历史小论文。

当然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近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掌握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定势,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再次,非智力因素对历史学习心理过程干扰十分严重。没有明确的动机,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结果归因的偏差,缺少顽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构成历史学习心理障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方面。针对种种症候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开学之初有针对性地上好导言课,让这些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平时授课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语文、政治、地理的联系,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作用是同等的,是所学习的科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授课时抓住有疑点的问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

讨论,给这些同学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这些同学只要出现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就及时提出表扬。

对于学习归因存在偏差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后及时找其谈话,和他一起分析失分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纠正其不良的心态。注意对学生历史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管理,使其与学习智力因素方向同行,起到学习动力的推动、维持、调节及强化的作用,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处于平稳的状态中。

最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是消除历史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是与能力不同的另一种个性特征,性格的不同也会推动或阻碍历史学习。在历史学习中针对存在因性格因素影响历史学习的同学,我分别采取疏导、引导和教导等不同方法,改变其历史学习方式、方法,掌握较适合个性特征的历史学习策略,例如对于性格因素好动、放纵自己,历史学习患得患失的学生,采取疏导措施,从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入手,从规定历史学习学习行程为线,常抓不懈,动之以情、晓情明理,不断规范其历史学习的行程,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对于由于性格因素、胆怯、不善交际,而影响历史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与其它学生、教师交流受阻,不利于其历史学习过程中提取更多有效信息,和开拓自己眼界、思维的学生。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在讨论课和历史课堂提问中多给其提供发展机会,使其能大胆在众人面前高声讲话,提出不同于教师和其它同学的观点,培养大方、健谈的性格;对于那些对现实抱有消极态度的同学进行教导,讲古今中外历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勇于进取的事迹,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积极地对待人生、社会,努力学习历史,通过了解历史,探寻历史规律,把历史学习与其要确立的人生态度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M]皮连生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2]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林建华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1,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陈家麟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1,

[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施良方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5.1,

[5]个性心理学[M]高玉祥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

[6]教育心理学[M]章永生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

[7]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调查[M]沈德立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1,

[8]学习方法[M]沈怡文著.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6.1.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愤青”中有很大部分是由我们中学生组成。他们生理发展迅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出 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冲突性,如:思维的批判性有明显发展,但尚未成熟,看问题带有较强的 主观性、片面性;情绪情感不断丰富发展,但两极性明显——易喜易悲,情绪激荡,不善于 理智控制。因此,多一些理性教育,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心理危险期,让他们走向成熟、健全 人格,很是必要。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学历史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 的心理健康教育材素,因此,如何将历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 人才,将是历史教学研究的方向,这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新目标特点。 现在经常有高官下马,媒体通常是以对他的私德攻击为起点的,学生的逻辑更偏向于:私德 作风上恶劣,公德上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是怎样妨碍司法公正或贪污渎职的倒是其次了。此类事件经常出现,媒体的轰炸会造成学生思维歪曲,学生在面对一些符合现实社会常理的 事情时表现出不理性的一面:言语激烈过火,思维偏激无逻辑,仅仅停留在对此事此人的声讨,或将它上升到一定高度来以偏概全,很少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关键。这就要求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这样的观念: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以他们在特定职位上的功绩和为社会 带来的福利即公德为主要标准,私德属于他私人的事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不要混淆两 者界线。 在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对历史政治人物的评价,现代中学生从小所受的只有“好人”与“坏人”这样泾渭分明的教育,要么是高大全,要么就一无是处,很少有对政治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一提到美国黑奴解放领袖林肯总统,一般会把他描述成没有瑕疵的圣人。其实我们 教员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会对一些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政治领袖一旦成为国家神话,公众和 历史学家就可能讳言他生前那些“不便多提的真相”。其实,又有哪一位政治人物一生只有光 明而没有阴影呢?林肯也不例外。就拿宣誓就职来说,尽管林肯按着《圣经》发誓,但他并 不是一位传统基督徒,甚至连笃信宗教都称不上。20岁时他写过一本质疑《圣经》启示的小书。尽管他在公开演讲时常说到上帝,但他心目中的上帝与他许多崇拜者心目中的上帝并不 一样。但即使是这样也并不影响他的伟大——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坚韧的人格魅力——谁年 少时不轻狂。教师可以如实展现林肯生活化的一面:戴着一顶黑色大礼帽,事实上他的帽子 里常常装着一些信件、票据和便笺。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大人物与我们一样也有一些癖好,但 是他们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更加冷静和严谨,也正是他这样的一些特质才更显得可爱和可敬。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使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不过分迷信政治人物,我们可以崇拜他们的精神 思想和造福国家人民的壮举并以他们为榜样,但同样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妄自菲薄。在看 到历史政治人物不断曝光的事件时,学生会有很多心理方面的准备:他们和我们在人性上是 相通的,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个世界绝不可能非黑即白,我们也很容易用灰色去宽容一 下自己的贪心和过错。而此时的学生会有一个考量的标准,在大是大非上不至于迷失自我, 被他人所误导。 爱国精神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我们在强调它的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流于形式。如果传 授不当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但如果渲染过度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民族极端主义。 现在我们不缺乏爱国主义口号而是要让它融入到我们的思想精髓中。我们的爱国主义更倾向 于对历史的清算或现实的纠结,而很少将爱国精神运用于未来:吸取教训为未来提供借鉴意义。当然学习古代史时教员无形中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文化认同: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进的技术领先于世界;孕育的思想理念影响着世界。一方面我们有这样的自豪感,,但同 时也不要妄自尊大:文明是多元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发展程度上的区别,每种文明都有 自己的特色,都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入侵,签订屈辱条约,给中国人民和社会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中国落后。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更要吸取教训,鞭策自己,发奋图强。这些言辞的确是我们要内化的。但出于现代的中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很难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教员可 以播放一些影像资料,使学生置身于民族危亡的历史洪流中体会爱国志士的拳拳之心给学生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历史是高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历史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笔者将根据高中历史的实践总结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探究;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目标的有待升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有待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问题。 一、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 历史不仅仅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因此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事实

上,高中历史教学明显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即使学了历史知识,最多也就是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并逐渐产生“学习历史就是浪费时间”的思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认真学进去的前提就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否则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二)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表现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未全面实现。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一门琐碎的学科,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时间,同时,历史也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历史成绩确实关乎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但正是因为历史学习的枯燥性,教师才应该改善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提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亟待合理化 多年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高中历史与初中的历史课程在衔接上十分地生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

探究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却面临着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中或者课余时间主动地去了解历史,为此,我国进行了高中历史新课改。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具有突破性质的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这一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及教学方法等的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课改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七年之多了,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的成果也是可喜的,尽管如此,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现本文就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讨论。 关键字: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引言: 历史距离课堂、学生遥远,如若没有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全然提不起来。如何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做到让

历史“活”起来,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1、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 正视过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更加系统性与理论性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学生等多方面重新编排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行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效果一:使历史课程日渐多元化。现各地区与学校具有了开设与本土历史及学校历史相关的课程权利,使的我国的历史课程逐步向本土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进军。效果二:历史课程朝综合性教学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上,逐步融合多学科知识,授课过程中尝试用理科教学方法,使历史课程上多学科融合。效果三:新课改内容上的安排更加的契合实际教学过程。在向同学们讲述史实的同时,新课改提出了课程教学中突出注意要点,要求师生一同解决课程中的难点。 2、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从初中开始,大部分的学生视语数英为主科,而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仅是副科,历史所占分量不高,面对历史考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而且是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一种优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汲取历史的智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关键词】历史;心理健康;情境 一、为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1]因此,教育者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其次,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要承受着诸如繁重的学习任

务,父母过高的期望值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自私、虚荣、承受挫折能力低等现象,因此,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智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育者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这是教育者进行教学的前提,拥有健康心理的教育者,才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教育学生;拥有高尚人格的教育者,才能影响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师除了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除了要保证教室的整洁安静以外,还要有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一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导语:“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尖端人才。接下来是给大家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这学期,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初中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一切都要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学生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这种想法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成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全是半路出家。我校历史教师搭配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全校几个历史教师只有的两个是历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尽量在课堂上少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老师角的轻松学生学的省心。 第二: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教参和课标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教学几年来,感觉自己的知识好像越来越少,能给学生的也不多,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教师要竖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在上课的某一个发问,不是你看了几本本学科的教科书里能给你的。我们的某些奇妙的教学设计的诞生,不是你看课本所得到的,我们也绝对不可能从某个所谓名师那里学到什么对你非常管用的“教学技巧”,所有这一切都是靠你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第三:要有一种洗课的意识。课前的洗课,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东西,使课堂不臃肿,提高课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都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和思考。 第四:要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五,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 教学就其效果判断,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所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主导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有效性在实践上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学生是主体主动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无论怎样美好的教学设想在学生冷漠或厌烦的情绪中都将难以实现。兴趣需要培养。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要简明精确。教师要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不断提高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认识的基础上,精确无误地传输这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认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精讲的前提和条件。(2)精当,指教师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要精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能力要求要适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内容结合恰当。这是教师精讲的基本要求。(3)精彩,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起伏有致的课堂,教师要结合内容实际,精心组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精讲的艺术手段。 二、新 新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符合青少年求新求活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三新”:(1)提炼“新”素材。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扬弃,吸收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素材。其次应注重深入社会,关注时事,调查研究,获得客观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变换角度、适当延伸或重新组合,让教学内容充满新意。(2)建构“新”教法。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解字说文、自学讨论、互换角色、小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激活“新”课堂。课堂要常教常新,如:在例证上可以联系身边的鲜活事例、乡土新事、国内外时事等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再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文字、画面、声音的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这种“三新”教学,符合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实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一个“实”字。 “实”是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三实”:(1)情实。思想品德课贵在情实,胜在情实,课堂失去了真情,就失去了感召力,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课堂形象、语言风格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学生一起读、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听、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意实。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课堂上不能只管书本,不管实际,避实就虚地讲大道理。意实的要求是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解剖社会,还要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关爱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3)话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和社会实际,从实际出发,承认实际,认识实际,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事例、引用的数字、评述的问题、讲解的道理,一定要真实可信、准确严谨,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不偏激,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哗众取宠、假大空式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精”、“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是“新”的内容,“新”是“精”的体现,“实”是“精”和“新”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把三者统一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突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有效地创设问题,培养史料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情境,培养学生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探究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的探究和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那就是通过新史料和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史料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和迁移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能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良好态度的养成,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 一、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史料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种类很多,按其储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及数字化史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史料的积淀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杂。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首先要遵循“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这一原则,尊重客观史实,保证史料的真实可信。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要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福建永春362609) 刘春治 133

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乐昌市城关中学骆奎斌[关键词] 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校德育即政治、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将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中学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课程,必然要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总结各地的实践,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验,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洽师生关系,愉快教学,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学生是我们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如朋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敬的,被关爱的人,让他们处于轻松、融洽、温暖、合作的课堂气氛中,让他们保持对教学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师如果在感情上疏远学生,在位置上俯视学生,轻视学生,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一旦产生,就会影响到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掺杂进功利或私人感情等因素,就会更容易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在学生心目中很难树立起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形象。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历史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对史料教学模式理论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

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