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培训课件

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培训课件

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培训课件
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培训课件

博士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一、适用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

本方案适用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二、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和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市政工程专业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1、普博生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1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见附录。

2、直博生

在学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9(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8(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4),必须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

主管部门备案。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完成选题报告。文献阅读量不得少于20篇,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在一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每年组织3次,分别安排在二月、五月、九月底。由博士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科备案。

3、博士生资格考试

普博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直博生在入学后第四学期结束前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采取口试方式进行。口试按学科方向由博士生导师组织实施,考核小组由3-5名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在听取博士生的汇报(内容包括学习情况、选题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等)的基础上,就学科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学科前沿问题等进行提问,并填写考核意见,给出考核成绩。

资格考试不通过的博士生可以在下一学期或以后的学期再申请参加考试。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做1次学术报告,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0次以上学术报告(采用IC卡记录方式考核),其中两次以上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按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SCI收录论文2篇,或SCI收录论文1篇和EI收录论文2篇,或在影响因子大于2.0 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其中在影响因子低于0.5的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不按SCI论文计算,按EI收录论文计算。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应于正式申请答辩前3个月,做1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环境系每三个月开展一次最终学术报告,分别于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9、国际学术活动环节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且至少满足以下1项条件:

(1)参加1次国际学术会议(双边会议除外),并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

(2)参加校、系组织的国际化实践环节,累计时间不少于2周。

(3)选修校、系开设的用英语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不低于1学分,且通过考核。。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研究或教学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评阅前止)以上。

附录:

一、普博生修读科目及学位学分要求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1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2学分(考试)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课程(≥6学分)

(1)基础理论课(≥4学分)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 4学分(考试)

●其它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2)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2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环境经济(70050162)2学分(考试)

●可持续发展引论(90050012)2学分(考试)

●由导师根据需要选定其它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1学分(考查)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

●资格考试(99990061)1学分(考试)

●社会实践(69990041)1学分(考查)

4、自学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5、补修课程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农村教育类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及农村教育的发展服务。 2.掌握较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农村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2.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 3.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修业年限不能少于3年,并需达到以下条件: 1.修了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必修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选修课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资格考试成绩合格。 3.按研究生院《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审查,达到合格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主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本所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访问。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需紧密结合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在学期间需经常开展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参与农村教育研究所及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在学期间,参与农村教育调研及实践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调研及实践后,需完成和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作为考核依据。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针对和体现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要求。 6.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资格考试偏重于能力考查,既要突出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方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部分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满分为100分。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育重要理论及前沿问题40分,国内外重要教育文献30分,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0分,60分为合格。资格考试时间在第二学期期末。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未通过者,向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申请重新研修或终止学业。经博士生指导小组批准,重新研修的博士生应按培养方案推迟培养过程。 7.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作学术报告2次。 8.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工作。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培养方案一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培养方案一.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第一学年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学分周学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考查3 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12090043 秋季学期说明及主要先修课考核方式周学时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1) 2 1 10720011 考查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 考查10610183 2 考查英语(1)10640532 2 2 4 考试一元微积分10420874 4 4 考试4 几何与代数10420904 (1) 考试工程图学基础2 20130412 2 1 2选 3 20240023 3 考试离散数学(2) 考试 3 选1门,详见附录3 2

程序设计课组30210041 1 1 考查信息科学技术概论≥1 1 文化素质选修课 合计≥21 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离散数学(2)”,其他专业必修“工程图学基础”。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考查2 (2) 1 10720021 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 考试10610193 2 英语(2)2 10640682 2 考查先修一元微积分4 考试多元微积分10420884 4 2 几何与代数10421002 (2) 考试2 考试 4 大学物理课组1 先修一元微积分4 4 20220214 电路原理考试4 1 20220221 电路原理实验考查1 ≥合计21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考查2周21510192 2 电子工艺实习(集中)周2 程序训练课组3 考查 4 合计: 第二学年秋季学期说明及主要先修课学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考核方式周学时1 考查10720031 2 体育(3) 4 考试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0610204 2 高等微积分10420892 B 考试2 2 10420252 考试复变函数引论 2 2选1,一元微积分 3 复分析考试30420083 3 见附录大学物理课组2 2 4 考试4 2 考查2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选1,大学物理1 1 考查10430801 物理实验B(1) 3 考试 3 电子基础课组12门,详见附录选1 考试电子基础课组23 3 考查电子技术实验21550012 2 2 ≥文化素质选修课1 2 10420262 考查数理方程引论2 2 1 离散数学(1) 20240013 选3 考试3 3 4 强化英语(1) 14100082 2 考查合计:≥21 ,”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离散数学(1)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考核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最新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社区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文化产业从事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身心健康; 2、热爱教育事业,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3、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系统学习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从事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5、系统学习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理论,熟悉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用方法,具备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能力; 6、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教育法规,熟悉教育改革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了解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献检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归纳、整理、分析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交流以及具备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学论、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教育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 坚持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三者并重,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围绕“教、研、训”展开。通过构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能并举、教研兼长。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40学分(含通识教育学分10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2) 一、学科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学科建设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1980年学校恢复教育系后在教育学专业系统地开设了心理学系列课程,标志着心理学科专业建设的真正开始。经过数年本科层次的积累和建设,1985年取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取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取得了“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取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学位授权审核会议我校的心理学专业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元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体系研究、心理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心理教育、个性心理与教育研究等。目前心理学科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配置了眼动仪、ERP、儿童行为观察系统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心理学文献中心的图书资料齐全,是我国西北部和民族地区心理科学研究与应用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批判创新和拼搏进取精神、能够担负起心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及社会服务任务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熟练地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能够了解国内外心理学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进展,并能对其做出科学批评和质疑;有研究学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能力;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应用心理学领域实际工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且计算机理论及应用基础扎实、熟悉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科研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专业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 二、基本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科研实践能力,具备成为国际一流计算机科学研究人才的良好综合素质。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不少于165。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27,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4学分,第七学期在清华或各著名研究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实践9学分,第八学期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特设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及核心课程25门,覆盖计算机科学的前沿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兴趣在专业核心课中按要求进行选择性修读。其中大一、大二专业核心课开设13门,以“通才教育”为主,涉及计算机科学基本专门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大三、大四专业核心课开设12门,以“专才教育”为主,分别面向两个专业方向“理论和安全”以及“系统和应用”。25门专业及核心课程如下: 计算机入门(3学分),计算机应用数学(3学分),普通物理(1)英(4学分),信息物理(2学分),算法设计(4学分),普通物理(2)英,计算理论(4学分),网络科学(4学分),密码学基础(4学分),博弈论(4学分),近代物理(1)英,计算机安全的理论及实践(2学分),Java程序设计基础(2学分),分布式计算(基础与系统)(4学分),量子信息(4学分),大数据算法与模型(4学分),机器学习(4学分),高等计算机图形学(3学分),近代物理(2)英,计算机网络基础(3学分),操作系统(4学分),计算生物学(3学分),信息论与网络编码(3学分),专题训练实践(5学分),计算机科学研究实践(9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公共基础课程 26学分 (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doc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040109) (教育学部) 一、培养目标 (一)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特殊教育国内国际发展最新动向,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导师指导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学生采取集体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提倡和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2、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2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计算机软件等五个专业,从2003级开始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构建具有各专业共性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2011级开始,信息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将学科交叉范围扩大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和更加宽广的专业空间;并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信息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并提供一种基础和环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基本要求 信息学院各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和网络,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新型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包括信息光电子和光子器件、微纳电子器件、微光机电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系统芯片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微电子学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大规模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工艺开发,EDA工具开发,新型电子材料、微纳电子器件和系统,量子信息和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有国际视野的微纳电子专业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工具使用与实验能力、软件分析与开发能力、过程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培养方案 (初稿) 机械工程学院 2003年12月30日 引言 2003年3月19日在全校各院系教学负责人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机械工程学院各系在2004年入学新生实施按机械大类培养的教学平台计划的要求。机械工程学院3次召开有各系系主任、系党委书记参加的院务扩大会议,对机械大类教学平台,特别是对机械大类的平台课程设置、学分安排等进行了讨论,就机械大类平台课程结构框架取得了共识,成立了由各系教学负责人组成的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规划小组。12月4日,机械工程学院召开了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任课教师大会,学校领导进行了大类平台建设的工作动员,规划小组向大会介绍了教学平台建设和机械大类平台课程规划的情况。 为了能够在2004年入学新生中实施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计划,规划小组进行了多次讨论,广泛听取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的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制定本方案,希望能在2004年4月提交学校审批。 一、机械大类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及大类培养方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属有关系和本科专业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南。它规定了机械大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平台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清华大学“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理科人才”的目标,构建了按机械大类培养、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选择的主动性机制,规定了在平台教育基础上辅修专业课组及任选课的学分最低要求。因此,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课及大类培养方案,也是大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毕业资格、学位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 二、培养模式与目标 实行“按系招生、按系管理、按机械大类培养”的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尊重学生志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保证学生的入口与出口基本一致。但学生在机械工程学院范围内,可以有序的改选专业。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4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建筑系 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本专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培养符合国家建设需求,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成为专业帅才潜力的高素质建筑人才。 二、基本要求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丰富的人文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具备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以及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广泛的建筑相关领域知识。 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创新思维,具备整合建筑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跨专业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与领导潜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设置两种学制: 1.本科学制五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建筑学学士学位。 2.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四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175,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2;集中实践环节由两部分组成:实践环节18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200,其中课程学分156;集中实践环节由两部分组成:实践环节29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10门,42学分 建筑设计(1)(6学分)、建筑设计(2)(6学分)、建筑设计(3)(6学分)、建筑设计(4)(6学分)、建筑设计(5)(3学分)、建筑设计(6)(3学分)、建筑设计(7)(3学分)、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3学分)、城市设计(3学分)、设计专题(1)(3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 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λ 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 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计划(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本专业是软硬兼顾,略偏重于软件的宽口径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 4.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外文阅读能力; 6.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8.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与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编译原理。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践、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为2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26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2学分)44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 六、授予学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软件系统应用、设计、开发、运维、服务等与软件全生命周期相关的产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软件系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基本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2.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备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工具使用与实验能力、软件分析与开 发能力、过程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4.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38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7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结构与算法 软件理论基础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公共基础课程 26学分 (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3) 外语 8学分 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其中至少4学分为英语必修课组课程),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第一学年夏季学期设置外语文化活动月,为非英语专业必修环节,符合免课条件者可申请免课。设清华大学本科生英语水平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年后可以报名参加。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课程学习,本科毕业需完成三学期的课程,取得6学分。 2. 文化素质课13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育课,除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新生研讨课外,其它所有课程划分为八个课组:①哲学与伦理、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人生与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1-2学分;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5门或8学分,建议其中1门为新生研讨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 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3.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7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1) 数学25学分 1)必修22学分 微积分A(1)5学分 微积分A(2)5学分 线性代数(1)4学分 线性代数(2)2学分 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 离散数学4学分 2)限选3学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 随机数学方法3学分 (2) 自然科学基础12学分 1)必修10学分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第二次生物学革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4P医学新理念推动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变革。生命科学-医学实验班正是为了适应国际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能够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和创新性研究的高层次医学科学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 该实验班采用八年长学制,按照国际的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医学博士(M.D.)。充分重视现代生命科学对医学的革命性影响,培养学生不仅具备广博的理工人文知识、深厚的生命科学基础、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而且将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多方位发展潜能;同时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和经验、以及转化医学的培训和实践,积极面对中国医疗体制的巨大变革和需求,从事医学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医学教学及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接受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备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团队精神;比较全面地掌握理工人文社科知识、生命科学基础;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形成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各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备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深入探索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八年学制,临床医学本科与博士贯通培养。3+2+3模式,即,3年基础课学习,2年研究训练,3年临床课程与实习。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前4年),医学博士M.D.学位(后4年)。 四、基本学分学时 前4年理学学士学位培养方案总学分:共194学分,其中包括理论课及实验课157学分,实践环节12学分,科研训练25学分;后4年医学博士学位培养方案总学分:共192学分,其中包括理论课及实习课117学分,科研训练25学分,毕业实习 50学分。8年总计386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 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英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训练等。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l l 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l l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9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