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理解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对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水平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实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理解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理解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

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

第二课时理解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对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水

平。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点。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理解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理解米。

(1)理解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理解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能够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1、3两小题。

2、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理解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 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 (6)一张课桌长1( )

第三课时: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4,练习一7、8、9、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水平。

3、引导学生仔细、准确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把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请同学分别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物体。

3、口答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新授

1,理解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能够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做线段。

2、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能够看作线段。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线段的长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说明线段都能够量出它的长度。先让学生互相交流量法。教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2)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中三条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4。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8题,全班练习,个别同学回答,集体订正。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那么线段有什么特征?怎样画线段?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五、作业设计

1、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2、量一量再填空。

(1) ( )厘米

(2) ( )厘米

第二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长( )厘米。

3、画一画

(1) 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7厘米的线段。

4、思考题

下图能数出( )条线段。

第四课时:长度单位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6、8、10题及相对应的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一找,让学生按老师要求分别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3厘米、8厘米、15厘米的长度。

2、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画一画。

(1) 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长9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4、判断题。

(1)一座楼房高12厘米。 ( )

(2)一张桌子长1厘米。 ( )

(3)小明手掌宽8米。 ( )

(4)一只杯子高10厘米。 ( )

二、指导练习

1、第6、8两小题引导学生先实行分别估计,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空格中,把填写结果实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水平如何。

2、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三、作业设计:

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1)数学课本的宽是14( )。

(2)学校操场的长是70( )。

(3)铅笔的长是15( )。

(4)大树的高是6( )。

2、下面的图中可数出几条线段,最短的一条长是几厘米。

上图有( )条线段,最短的一条线段长( )厘米。

3、下面是一条线段,请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另一条线段。

4、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49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1米( )>( )>( )>(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和()。 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和()。 乐乐家离图书馆3000米,合()千米。 汽车每小时行驶60()一支铅笔约长185() 一头牛重500千克,()头牛重1吨。 找出3种长度约是1分米的物体:()、()、()。1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纸叠起来厚()毫米,合()厘米。8千米=()米 70厘米=()分米 9千克=( )克 3厘米=()毫米 4000千克=()吨 8吨=( )千克 5厘米=( )毫米 70厘米=( )分米 4米=( )分米4000千克=( )吨 2千米=( )米 ( )米=50分米6千克=( )克 100厘米=( )米 ( )厘米=1分米

在○里填上“﹥”、“﹤”、“=”。 70毫米○70厘米 2吨+4吨○6000千克 1500千克○2吨 3千米○2970米 7厘米+23厘米○3米 2500千克○3吨 6分米○58厘米 1米-2分米○8分米 60毫米○6厘米990克○1千克 6吨○6000千克 4分米○39厘米 5千米○4500米 300厘米○40分米 2厘米○10毫米 3米○25分米 1吨5千克○1050克 1米○2分米30厘米9、算一算。 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 1吨-600千克=( )千克 480克+520克=( )克=( )千克 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 70毫米+3厘米=( )厘米=( )分米 3千克+500克=( )克 75厘米+25厘米=( )厘米=( )分米=( )米 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 250千克的4倍重是( )吨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表内乘法。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单元学情分析: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 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 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 厘米和1 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50 厘米等长度。 K12 学习教育

(三)揭示课题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 学生猜测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 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13 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 厘米、1 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 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 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 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米。

3.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 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 厘米还是200 米 呢? 2. 同桌交流想法。 3. 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 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 页“做一做” 。 . 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 题 . 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 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

长度单位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材说明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4、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

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设计一】 NO:1 统一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教材1-2页例一,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 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 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预设流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 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 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 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 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 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长度单位认识教案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六、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 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 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 体。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理解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对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水平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实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理解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理解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第1讲认识厘米和米及数线段 【例1】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1) ( ) (2)()(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试一试】 指一指,下面测量方法错在哪里? 【例2】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出1米长的纸条.塑料绳等,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实际长度,然后再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如图小朋友这样做: 1米=100厘米 动手测量 (1)自己的身高是()米()厘米 (2)自己坐的椅子腿高()厘米。

(3)自己使用的课桌面长()厘米,宽()厘米。 (4)教室的黑板长()米()厘米。 【试一试】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一支粉笔长75厘米。() (2) 萌萌的小床长5米。() (3) 一棵白杨树高7米。() (4) 小刚身高140厘米。() (5) 1支铅笔长13厘米。() 【例3】 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试一试】 1.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2.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例4】 认识线段

1. 2. 【试一试】 (1)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例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试一试】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习题训练】 一.换算单位。 5米=()厘米 1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101厘米=()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二.在○里填上>.<或=。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_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_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先通过用图形表示来初步认识线段,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 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长度单位》单元教学分析

《长度单位》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页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层次。 一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以浓缩的、学生可理解的方式,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 二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例2、例5)。教材引领学生结合尺子认识厘米和米,并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