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一) 古代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7·山东临沂高三期末)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这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

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

D.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没有神的相关信息,只是提到了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这些文字及它们的关系,故A项错误;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三皇五帝”,故C项错误。

2.(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A

解析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濮阳一模)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答案 C

解析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因此阻断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C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

A.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

B.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

C.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

D.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

答案 A

解析材料“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表明“谶语”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故A项正确。

5.(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答案 D

解析材料说明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体现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6.(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

答案 B

解析《后汉书》只是描述了东汉时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没有说明其在社会所占的份额,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本身就是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现象,故C项错误;这种庄园对对外交往是不利的,不会促进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7.(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8.(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据《三国志》,董昭上疏说:“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弟(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其言论揭示了( ) A.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 B.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

C.国家分裂产生的影响

D.儒家思想已趋于衰落

答案 A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青年的教育问题,没有说明国家分裂的影响,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只是受到冲击,没有衰落,故D项错误。

9.(2017·湖南株洲高三质检)《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 A

解析材料内容是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察举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见这六条标准与儒学理念一致,说明儒学理念影响着九品中正制度,故A项正确。

10.(2017·湖南株洲高三质检)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监本由国子监刻印后,由杭州进行印刷,再提供给三个国子监(开封、洛阳、商丘),说明南北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正确。

11.(2017·湖南长沙高三一模)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汉代和宋代在血缘关系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无法说明对儒家先贤态度的变化,故A项错误;联系宋代史实,在治国理念上与前代相比没有特别突出的变化,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理学的产生,强化对人品质的要求,这与孟子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和理学的本质是一样的,王阳明是明朝时期人物,故D项错误。

12.(2017·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 C

解析对打死佃客的处理,宋代较宽松,而明代相当严格,这反映出明代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材料未反映出雇佣关系,故排除B项。A、D两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全部排除。

13.(2017·山东淄博高三模拟)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

A.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C.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D.贫富差距的逐渐缩小

答案 A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百姓建筑规制赶上官府,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14.(2017·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

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明清之际“智略之人”“致力于经商”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商不再“卑”,人们崇尚经商,故B项正确。

15.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要读懂材料,黄宗羲主张学问以“用得著者为真”,主张可以“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故B项正确。

16.(2017·湖南株洲高三质检)清代画家郑板桥自订《润格》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郑板桥的作品( )

A.体现怀才不遇的苦闷

B.隐晦抨击拜金之风

C.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D.蕴含文人画的衰败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未体现郑板桥怀才不遇的苦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可见郑板桥认同送白银的做法,因而未体现其抨击拜金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书画、扇子均成为商品可以买卖,因而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书画商品化能进一步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故D项错误。

17.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 000名陪审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陪审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法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 )

A.能预防陪审员受贿的危险性

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

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

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

答案 A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目的要求“直接原因”。陪审员人数众多,有利于相互监督,预防受贿的危险性,故A项正确;陪审员人数众多,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B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与审判,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与审判,也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18.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

A.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B.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D.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国家不断扩大,多个民族融合的缘故,故A项正确。

19.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两句名言可判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想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故B项错误;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故D项错误。

20.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答案 C

解析材料无意说法律由谁制定,本身法律就是存在问题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的尊严和权威,故B项错误;柏拉图认为社会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制定了法律,这些法律是针对问题而设立的,却让那些没有问题的哲学家也遵守。因此,强调了对这种不合逻辑政治的一种不满,故C项正确;材料里没有涉及理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1题25分,22题13分,23题12分,共50分)

21.(2017·河南洛阳高三统考)(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不得抄袭原材料)(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3分)

答案(1)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

价值: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稳定

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

(2)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2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肴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7分) 答案(1)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2)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

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

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回答“有利于社会转型,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的改变。社会生活的变迁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又会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所以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联系明朝中后期的时代特征。第(1)问概括“特点”,需要给材料分层,提取概括的角度:材料信息涉及服饰、生活习俗、从业习俗、家庭构成等方面,据此提炼即可。

第(2)问分析“历史影响”,结合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总结。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欧政治传统和思想文化中,分权自治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古希腊罗马就有许多关于分权政治的实践和思想。……(雅典)公民大会的职责是选举500人议事会成员、制定

法律、决定重大事项,另有一项特殊的权力,即对被怀疑有独裁倾向的官员和军事将领进行投票并将其驱逐出境,此即有名的“陶片放逐法”……执政官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军事将领统帅军队,负责防务,他们虽然拥有巨大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一是任期短暂,如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二是受公民大会驱逐制度和议事会的约束;三是受陪审法庭的制约,任何希腊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

——刘田玉《中西权利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材料二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约束雅典执政官权力的制度和机构。如何看待“任何希腊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这种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3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中权力机构运行方式的相同之处。(3分)

答案(1)约束:选举制;任期制;“陶片放逐法”;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制约。

看待:有利于约束官员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民主政治;但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走向极端,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制度:三省制。作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间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相同:实行分权;相互牵制;权力监督。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陶片放逐法”,“他们虽然拥有巨大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可以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信息和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唐代”“中书省”等可以得出为三省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省略号前信息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结合第(1)问中的约束机制和第(2)问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进行归纳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