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辨证治疗崩漏80例

中医辨证治疗崩漏80例

中医辨证治疗崩漏80例
中医辨证治疗崩漏80例

妇产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崩漏 一、了解本病的诱发因素 (1)下丘脑、垂体、卵巢之间功能失调,致卵巢功能障碍而引起。 (2)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致经血非时而下。 (3)精神刺激,过度紧张,肝气郁结。 (4)环境变迁,寒暑侵袭。 (5)剧烈运动或劳累过度。 (6)房劳,饮食不当。 二、常用的治疗方法及配合要求 (一)测量基础体温的意义及方法。 (1)意义:可间接反映卵巢功能。 (2)方法:每日清晨醒来时,不做任何活动,包括谈话、起身等,先在床上测体温3—5分钟,并记录,连续3个月不中断。 (二)减少出血的方法。 (1)绝对卧床休息,大出血的病人应取头低足高位。 (2)保持情绪平稳。 (3)口服山楂、红糖水或鲜藕汁。 (三)预防血脱的方法。 (1)出现头昏眼花、全身乏力、汗出肢冷等情况时,立即去枕平卧或头低足高位。 (2)起床或上厕所时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卜。 (3)体质虚弱、怕冷者口服人参桂圆汤或者含服红参片;烦热口渴者可口服鲜藕汁或口含西洋参片。 (4)可艾灸百会、气海、神阙等穴,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 (四)减轻腹痛的方法。 (1)消除紧张心理 (2)腹部冷痛者可用热水袋敷于腹部,但应慎防烫伤;腹部胀痛者,可服萝卜汤理气消胀。 (3)耳穴刺激:减轻疼痛,取子宫、神门、内分泌等穴。 三、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1)阴道出血量多,夹有大血块或有腐肉样物排出,有异味。 (2)头昏目眩、胸闷、心慌、汗出肢冷、面色苍白。 (3)腹痛剧烈,呈持续性,伴有呕吐。 (4)高热 四、饮食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如鱼、瘦肉、禽蛋类、桂圆等滋补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食疗:体质虚弱者选食当归羊肉汤、黄芪母鸡汤、桂圆红枣汤;阴虚火旺者可食甲鱼汤,百合银耳汤、连藕汤。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2T16:13:41.8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9期作者:李晓丹 [导读] 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 李晓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要】目的:探讨崩漏的中药方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的中药方剂的组成和方义进行分析。结果: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结论: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和出血的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 【关键词】崩漏;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13-02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急重而又难愈之症。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凡骤然出血、量多势急阶段,当以“塞流”之法治其“标”;出血量少势缓、淋漓不净阶段,当以“澄源”之法治其“本”;出血暂止以后,则当用“复旧”之法复其常。选取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中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均属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7~25岁。均有阴道出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少腹疼痛。出血时间为8~30天者17例;1~2个月者8例;2个月以上者10例。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 2.中药方剂 2.1 青功汤 生地20g,地骨皮、旱莲草、淮山药、党参各15g,白芍、玄参、当归、茜草各12g,红花6g。按照制剂规范制成合剂。每日服3次,每次约20d,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滋阴益肾,清热止崩。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青春期功血以阴虚内热所致者为多。少女天癸初至,肾气尚未完全充盛,冲任失于固摄,水亏火旺,热伏冲任,迫血妄行,遂成崩漏。纵观历代医家所述,亦以从火热论者居多[1]。“青功汤”方中生地、地骨皮、旱莲草、玄参滋阴凉血止血;白芍和血敛阴柔肝;党参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又有促血凝作用。诸药合用,重在滋水,使水足而火自平;配用活血之药,乃因“漏久必瘀”,以期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全方补中有攻,行中有止,既扣西医之“病”,又合中医之“证”,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凉冲止崩汤 白芍18g,生地、地榆炭、旱莲草、阿胶(烊化)各15g,丹皮、麦冬、槐花、龟板、女贞子各10g,黄芩6g,甘草4g。若血块多者,可加炒蒲黄15g,三七4g(研末冲服);若量多而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30g,白晒参10g;有虚脱之势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升麻 10g;功血后期无血块流出者,可适当加入棕榈炭、血余炭之类以收涩止血。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一般1~3个月为1个疗程。清热养阴,凉血止崩[2]。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型)。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养阴补血以“复其旧”。临床运用此三法时,当视其病情,机圆法活。凉冲止崩汤用生地、丹皮、地榆炭、槐花、旱莲草凉血止血;白芍、麦冬、阿胶、龟板、女贞子加强养阴之功,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可滋补肝肾以固本;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清热养阴,凉血止崩,数法皆备,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2.3 温肾益气汤 熟附片20g,炮姜10g,炙甘草10g,太子参30g,黄芪30g,熟地黄15g,制首乌10g,肉桂末3g(冲服),升麻10g。全方共煎1小时,每天1剂。温补肾阳,益气升阳。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阳虚)。方中熟附片、肉桂温肾壮阳,补益命门,温阳止崩;炮姜既可引血归经,更有补火温阳收敛之妙;炙甘草益气安中,可制附子之毒性;太子参、黄芪大补元气,益气生津;熟地黄、制首乌补肾填精益髓;升麻升阳止血而塞流。全方温阳益气之力强大,药后效如桴鼓,标本兼治。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经候如常。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李士材《病机沙篆》),崩中漏下,日久不断,气血久虚,常须补肾益精以生血。 2.4 二至丸合左归丸 女贞子、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地榆炭、蒲黄炭各15g,旱莲草20g,山药25g,甘草8g,枸杞子、川牛膝各12g。上药常规煎服,每天1剂。调冲任,补肾气。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虚)。中医学认为,女子二七肾气始充,但冲任未盛,肾气不足,若失于固摄,则会发为崩漏[3]。对青春期患者,治疗重在补肾气,益冲任。治疗上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疗原则,更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方中女贞子、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菟丝子补益肝肾、调冲任,旱莲草、地榆炭、蒲黄炭养血凉血止血,达到“血见黑则止”之效。 2.5 固冲宁血汤 生黄芪、生白术、生芍药、生地黄各30g,茜草、山萸肉、紫草各15g,五倍子、三七、甘草各10g。每日1剂,并可视病程及出血量,按比例增减药量。用酒精浓度为50V/V的白酒50ml再加适量的水浸泡中药半小时,小火煎取第一次中药汁,另置。然后再加上浓度同上的白酒50ml及适量的水,煎取第二次药汁,前后两次药汁合置混和,总量约为300ml,分成3份。上午、中午、晚上临睡时各服1次。在月经行经时服用,经血净后停药,连续3次为1个疗程。益气固冲,宁血止血。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气虚肾亏,冲脉失固)。青春期功血属中医学“月经过多”、“崩漏”范畴,发生机制是青春期人体的各种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表现为气虚肾亏,冲脉失固,致使敛摄无力,血溢脉外形成本病。治疗原则是益气固冲,宁血止血[4]。固冲宁血汤以敛血止血迅速而著称。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振奋冲脉;白芍、山萸肉、五倍子养阴敛血,固冲涩血;生地、紫草、茜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三七活血行血,防止血瘀脉络影响正常血液运行,又具良好的止血作用而减少出血;甘草调和诸药。共达益气健脾以固冲脉、养阴清热以宁血海之功,使经血有序而除青春期功血。 3.讨论 调经还应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处方用药,即分阶段调经。经期血室正开,宫颈口松弛,用药应因势利导,慎用大寒大热之剂;若非月经过多,不宜过用收涩之品,以免影响经血排出和子宫内膜顺利剥脱。经前血海充盈,若非虚证月经过少,不宜滥用补品,以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6大民间药方快速治疗月经崩漏

6大民间药方快速治疗月经崩漏 女性经期崩漏主要表现在月经来后淋沥不断,经久出血不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医表示女性崩漏主要由血热、肾虚、血瘀等病因所引起,想要快速治疗经期崩漏,需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下面来看看这些药方吧。 [方一]

乌梅肉15克,红糖适量。将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内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虚热之崩漏。 [方二] 豆腐250克,好醋120克。将豆腐与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顿服,可连服数剂,血止后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本方适用于血热崩漏。

[方三] 狗头骨1个,煅龙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克,黄酒适量。将猪头骨烧存性,龙骨煅,棉花籽炒与百草霜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即成。每次服24克,用黄酒送下,微见出汗为好。本方适用于肾阳虚的崩漏。 好文推荐: 夜猫一族小心惹上妇科肿瘤 女人月经早来晚去警惕卵巢癌来袭

秋季寒凉易痛经12招让大姨妈不捣乱 血型或将成为女性的健康杀手 女性保健:常吃核桃助你远离乳腺癌 小心!女性白带过少也是一种病 女性經期崩漏主要表現在月經來後淋瀝不斷,經久出血不凈。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醫表示女性崩漏主要由血熱、腎虛、血瘀等病因所引起,想要快速治療經期崩漏,需找出病因對癥下藥。下面來看看這些藥

方吧。 [方一] 烏梅肉15克,紅糖適量。將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內分2次服。 本方適用於虛熱之崩漏。 [方二] 豆腐250克,好醋120克。將豆腐與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頓服,可連服數劑,血止後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本方適用於血熱崩漏。 [方三] 狗頭骨1個,煅龍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克,黃酒適量。將豬頭骨燒存性,龍骨煅,棉花籽炒與百草霜共研為細末,混合均勻即成。每次服24克,用黃酒送下,微見出汗為好。本方適用於腎陽虛的崩漏。 好文推薦:

崩漏护理常规1(1)

崩漏护理常规 因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量多如注(为崩)、后量少淋漓不尽(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胞宫,与脾、肾有关。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官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 2、环境起居,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3、有无贫血、盆腔包块、肝病、血液病等慢性疾病。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辨证:脾虚证、肾虚证、血热证、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2)慎起居,多休息,少活动。血崩时绝对卧床,必要时采取去枕平卧位。(3)保持外阴清洁,忌盆浴,勤换内裤及卫生垫。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气味,神色,血压,呼吸等变化。 2)阴道出血量多,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2、用药护理 (1)服清热固经汤剂时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2)服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3)一般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 (4)服用回阳救逆之药时,应观察生命体征。 3、饮食护理 (1)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 (2)肾阳虚者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肾阴虚者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 4、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5、临症护理 (1)血热内扰者,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多饮水,补充津液,适当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2)气不摄血者,注意休息,尽量减少活动。出血量多者按医嘱给云南白药、三七粉冲服。 (3)血脱者可刺入人中、灸百会、气海穴或遵医嘱服人参粉或注射参附液以回阳固脱,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4)肾阴亏虚,夜寐不宁者,可耳穴压神门、心穴。 6、并发症护理 (1)失血性休克: 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骤降,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抑郁: 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告知其治疗效果和病程,减轻思想压力。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化瘀止血法治疗崩漏50例(血瘀型)

化瘀止血法治疗崩漏50例(血瘀型) 凡由于调节月经周期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子宫出血,排除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称为“崩漏”。崩漏常反复出现,或崩或漏,出血持续不止,若暴崩出血不止,又可危及生命。是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症之一,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若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来势急迫,出血量多,犹如山之崩、堤之溃者称崩;其来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似屋之漏、堤之渗者为漏。2008年11月一2O11年10月我们在门诊采用清宫阿胶膏治疗血瘀型崩漏患 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按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六版) 制定。①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出血。②妇科检查:除可见子宫出血外,无异常发现。 ③基础体温呈单相型;④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周期性改变; ⑤ B超未见子宫占位性病变。 1.1.2 中医辨证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七版) 中治疗月经不调与崩漏的有关内容拟定。主症:①经血无规律可循;②经期延长15d以上;③经量或暴注,或漏下不止,或二者交替出现;④经色黯紫,时深时浅,质稠,或有块。次症:①小腹疼痛拒按;②块下痛减,或伴有腰酸; ③舌质色黯紫,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一2O11年10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血瘀型崩漏患者100例,年龄16~52岁,以42~50岁居多,其中青春期(<18岁)7例,生育期(19~46岁)3l例,更年期(>46岁)l2例。病程2~4个月,有的反复达1 a。阴道出血时间最短15 d.最长40 d。B超检查宫内膜<8 mm,无宫内膜息肉。治疗组、对照组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病,无心、肝、肾疾病,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2组在年龄、营养状况、生活环境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_1 治疗组用清宫阿胶膏加益母草治疗。每日服食3次,出血期每次服食15—20粒,非出血期每次10粒,随餐服食或餐后服食均可。连续服用15 d。 2.2 对照组用宫血宁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15 d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它拮抗或协同药物。血止后3 d停药。若用药10 d以上阴道出血量减少或减少不足1/3,或大量出血,服药超过24 h血量未见明显减少者,则改用其它治疗方法.纳入无效病例中统计。 2.3 观察方法服用药物24 h后观察阴道出血量是否减少,72 h后子宫出血是否停止,即观察阴道出血时间至阴道停止时间。半年后随访,月经是否正常3个月以上。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 检验,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P

地芍举元煎加味治疗少女崩漏56例

地芍举元煎加味治疗少女崩漏56例 刘文英 陕西省西安国营卫光电工厂职工医院(710065) 田晓红 陕西省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710054) 摘 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固涩止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少女崩漏的疗效。方法:采用地芍举元煎(生地、白芍、太子参、黄芪、升麻等)加减治疗少女崩漏56例。结果:总 有效率92.8%。提示:该方益气养阴,固涩止血,是治疗少女崩漏的佳方。 主题词:崩漏 治疗应用 复方(中药) 治疗应用 举元煎 治疗应用 医案 笔者用益气养阴的地芍举元煎加减治疗少女崩漏56例,收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中,门诊病人40例,住院病人16例;年龄均为10~14岁;病程最短20d,最长者2年。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皆因月经初潮后或经来数月后,出现经期不定、经来量多或淋漓不止,常持续10~20d,偶有更长者。患者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酸耳鸣,舌淡,脉细等症状。 56例全部是14岁以下少女,表现为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西医妇科诊断均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排除炎症、肿瘤及血液病等原因引起的出血者。化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均在6~9g。 治疗方法 采用地芍举元煎加味为基本方:生黄地20g,太子参、生黄芪各30g,白芍、棕榈炭、地榆炭、旱莲草各15g,白术12g,升麻、甘草各6g。腰痛甚者加杜仲、女贞子、桑寄生;口干喜饮者加麦冬、天花粉;少腹痛者加延胡索、小茴香;食欲不振者加麦芽、山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标准 痊愈:阴道流血完全停止,全身症状消失,月经周期、经量连续3个月均正常。好转:阴道流血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者;无效:阴道流血无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56例中,痊愈47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服药5d内血止者27例,7d血止者17例,10d以上血止者3例。总治愈率92.8%。 典型病例 刘某,12岁,学生。月经来潮1年,紊乱半年,阴道流血20d,于1998年1月30日就诊。出血量多,色鲜红,有块,伴有头晕口干, 全身无力,舌淡少苔,脉细。西医诊断属无排卵型功血,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夹瘀,用地芍举元煎加茜草15g。服药5剂,阴道流血停止,头晕减轻。嘱继用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巩固。随访半年,经量和行经天数均属正常。 体 会 少女崩漏的病机是肾气虚弱,冲任失调,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临床病因主要是阴虚相火偏亢及气虚不能摄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阴虚阳博谓之崩”。《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认为“崩中一证,因火者多,因寒者少,然即使是火,亦是虚火……”。指出了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产生崩漏。《血证论》说:“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妇人秘科》说:“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指出了中气虚统摄无权,血海不固,产生崩中漏下。临床上由于阴道流血多,导致病人阴津皆虚。流血多必伤气、耗津,因而本病多见气阴两虚同时出现,互为结果。所以治疗上立足于益气养阴,固涩止血。如《沈氏女科辑要》曰:“李太素曰,崩宜理气、降火、升提”。《傅青主女科》曰:“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血证论》指出“治崩,必治中州也”。以上论述为治疗少女崩漏益气、养阴、止血的治疗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地芍举元煎用生地、白芍、旱莲草滋补肾阴,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补气摄血,佐以升麻升阳举陷,再用棕炭、地榆炭收涩止血,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固涩止血的功效,此方标本兼顾,故获良效。临床随证加减,可以推广应用。 (收稿2003203218;修回2003206220) 879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11期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来势凶猛,出血厉害,那就要先“塞流”,就是止血;如果脾气虚衰,久病不愈,就必须“清源”——补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给您介绍一个正本清源的方子——木耳红枣汤,对脾虚造成的崩漏疗效很好。 这个木耳红枣汤是从《太平圣惠方》里的木耳汤演变过来的,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味红枣。黑木耳性味甘平,能补中气,《随息居饮食谱》里对它的功效这样介绍,“补气,和血,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疗”。中气足了,血就会循经而走,不再妄行,崩漏可止。红枣性味甘温,更是补中益气的好食品,“囫囵吞枣”的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它“安中养脾”的强大功效。二者合用,能够养脾气而助统血,补经气而和血脉。 饮用这个汤的时候,最好是在巳时(上午9~11时)和亥时(晚21~23时),巳时是脾经当令,亥时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主持诸气”,在这两个时辰补益脾气,吸收效果最好。除了喝这个汤,平时还要尽量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如粳米、小米、玉米、大麦、黄豆、豇豆等,“五谷为养”,最能温养脾胃。 俗话讲得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精神”。慈禧太后、王熙凤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却都因为过分操劳患上了崩漏之症,尤其王熙凤,更因此而香消玉殒,命丧黄泉。活得恬淡一些,为生活找一个平衡点,别让自己过分劳累,更别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好”,最终却累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隐白穴一治疗崩漏的特效穴 隐白穴作为脾经首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被称为治疗崩漏症的特效穴。隐白穴的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艾灸该穴位,对治疗崩漏有显著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度。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隐白穴不太好找,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也可用指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 崩漏的治疗原则-吃什么好-中医治疗偏方 补脾养血--木耳红枣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用料】黑木耳10克,红枣20克,红糖1匙。 【制法】黑木耳、红枣用清水洗净,再用冷水浸泡20分钟;将泡好的木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煮熟,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一日两次,每次一碗。 【功效】补养脾气,养血脉而统摄血行。

月经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血瘀型)

月经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血瘀型) 血瘀型崩漏就是崩漏的一种证型,崩漏是西医功血的其中之一,功血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简称,为妇科常见病,属于子宫异常出血的范畴。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然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合称崩漏。其临床表现为经血不按周期而行,出血时间长短不一,血量时多时少,流血时断时续,或骤然大量出血,继以淋漓不断,或淋漓连日不止,也有停经数周或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笔者自2010年以来,用中药清宫阿胶膏治疗87例均为血瘀型崩漏,疗效明显,现将治疗方法效果及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87例均为我院中医妇科门诊患者,年龄在45~53岁之间,都有子宫异常出血,经医院明确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内膜增厚型)。以前依靠刮宫止血治疗,病史最长1~2年,最短为半年,其中32例年龄在45~49岁,月经周期半年~1年,经期1个月一3个月刮宫止血在1~5次,55例年龄在49~53岁,月经周期1~3月,经期为10~50天,经量都明显增多,伴有大量血块,全身乏力,气短,面色咣白,腰困,头晕,睡眠差,劳累后加重,舌质暗红有瘀斑,脉沉涩。辅助检查:B超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1.2~1.7em;子宫内膜病检显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长过度:血常规Hb>6.5g/L。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按《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全国高

等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制定,①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周期及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出血。②妇科检查:除可见子宫出血外无异常发现。③BBT单相型。④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周期性改变。⑤出血前1~2d宫颈粘液呈羊齿植物叶状结晶。⑥出血前1~2d或出血6h内内膜病检可见增生期改变或增生过度,无分泌期变化。⑦B超未见子宫占位病变。①②⑦条必备,③ ~⑥条任选。 1.2.2 中医诊断标准按《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七版)中治疗月经不调和月经崩漏的有关内容制订。①主症经血无规律可循。②经期延长l5天以上。③经量多或暴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④经色暗紫时深时浅,质稠或有血块。次症:①小腹疼痛拒按。②血块下痛减或伴有腰酸,舌质色暗紫,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主症具备2项以上,次症具备1项以上,即可诊断。 1.3治疗方法清宫阿胶膏口服;每日服食3次,出血期每次服食15—20粒,非出血期每次10粒,随餐服食或餐后服食均可。注意事项:服用清宫阿胶膏时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不要饮酒,注意多喝开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期间停止服用。服中药期间停服其他激素药物的治疗,下次月经来潮为另一疗程。其他时间不用药。 2 结果 2.1疗效标准参考《全国功血科研规划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阴

中医护理崩漏

崩漏 一、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而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胞宫,与脾、肾关系密切。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 常规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病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量可少至点滴淋漓或多至大量出血,有时有数周数月停经。然后出现不规则出血,血量往往较大,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不易自止,此病人常伴贫血。 三、临证(症)施护 1、出血量多时,慎起居,多休息,少活动,必要时去枕平卧位,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2、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参粉,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气味、神色、血压、呼吸的变化,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神情烦燥或淡漠、汗出不止、肢冷、脉细数、血压下降、属阴血暴虚、气随血脱,阴阳离绝的脱证,可先灸百会,神厥、气海等穴,以血阳救逆,并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 2、肾阴虚者宜食用甲鱼、紫菜、黑木耳等滋养之品,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肾阳虚者可多食羊肉、韭菜等,脾虚者可常食桂圆、红枣、山药等,冬天可吃生姜、羊肉汤,以温运脾阳,

血热患者以清淡为主,血瘀患者忌食生冷、酸湿性食物,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 五、用药护理 1、服清热固经汤剂时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2、服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3、一般重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服用回阳救逆之药时,应观察生命体征。 4、当采取性激素治疗时,应严格控制服药时间,遵守用量,告诫患者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停服和漏服,不得随意修改用量,药物减量必须按规定在血止后,才能开始,每3天减量3次,每次减量不得超过原剂量的1/3直至维持量,否则会造成反复出血。 六、并发症护理 1、贫血:患者体质较差,应加强营养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保证充分休息。 2、感染:出血时间长会引起感染,使用抗生素防感染,适当用止血药,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 七、情志护理 1、对患者多关心体贴,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了解病人的疑虑,精心护理。 2、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提供相关信息,解除思想顾虑,摆脱焦虑,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八、健康指导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肾气虚型)

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肾气虚型) 崩漏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崩与漏是子宫异常出血的两种形式,都存在非时非量而下的特点,中医妇科学将月经的期、量发生严重紊乱作为崩漏的诊断要点。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分期辨证治疗脾肾气虚型崩漏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6O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6~55岁;未婚24例,已婚36例。其中20岁以下3例,21~3O岁12例,31~4O岁14例。41~5O岁26例,51岁以上5例。阴道流血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者4个月。其中流血时间4~8天8例,10~2O天46例,21~30天17例,31天~4个月12例。病程3个月以内39例,3~6个月34例,6个月~1年8例,1年以上2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生殖系统肿瘤、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符合中医脾肾气虚型崩漏特点:症见突然下血,量多或淋离不断,色淡,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面肿,脉虚缓,舌淡苔薄白。 2治疗方法 出血期用清宫阿胶膏:每日服食3次,出血期每次服食15—20粒,非出血期每次10粒,随餐服食或餐后服食均可。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若治疗l周内病情加重,则改用其他治疗方法,该例视为无效。 3治疗结果 治愈(月经周期规律,经期、经量、经色基本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56

例,显效(近期血止,但半年后因劳累或其他原因复发)2例,无效(出血无改善)2例。总有效率为96.67%。平均止血天数(4.5±1.2)天。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年前开始月经量过多,未曾治疗。2010年6月突然大量出血,持续不断。在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住院治疗月余,血止出院。继后月经或数月不行、或淋漓不止,有时量多如冲,染透衣裤,需服止血药及激素才能止血。本次月经已3月未净,开始蛩多如注。色紫红,夹有血块,继而淋漓不止,色渐淡、质稀薄,头晕目眩,精神疲惫,四肢无力,饮食少纳,腰膝酸软,面色萎黄,两目虚肿,舌淡苔自,脉沉细无力。B超检查示: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诊断为崩漏。证属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治以健脾补肾,固冲摄血。药用清宫阿胶膏治疗,1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服6剂而愈,随访3个月经周期均正常。 5体会 崩漏的病因有血热、血瘀、脾虚、肾虚及虚、实、寒、热等差异。但临床虚者多见,而虚者,多为冲任不足。不能固摄统血所致,病变多在脾肾。中医认为崩漏病因虽多,但肾虚为本,经乱为标;崩漏病机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使然。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由于反复发作,下血日久,无论是漏下不止,还是突然暴崩,皆可导致气血俱虚。日久不愈,损伤脾肾及冲任,脾虚统摄失权,肾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崩漏更甚。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肾三脏。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崩漏中医护理规范

崩漏中医护理规范 中医治疗崩漏有丰富的经验,而饮食疗法更具有独到之处,且具有方便﹑实用疗效确切的特点。但在应用时,须辨证施治,根据各自的症状对号入座。临床上常见的可分为血热型﹑血虚型﹑淤血型和脾虚型4种。青春期多属血热型;育龄期则以淤血行和血虚型较多见;更年期多属脾虚型。在选择护理时可参考。 一、给药护理 1、服清热固经汤剂是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2、服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3、一般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 二、饮食护理 1、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食煎炸辛辣活血等药物。 2、肾阳虚者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肾阳虚者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 3、玉米须炖瘦肉:适用于血热型。取玉米须30克,瘦肉120克,精盐适量,味精少许。将瘦肉切块,与玉米须一同放入陶罐内,加水500毫升,上蒸笼加盖清蒸至肉熟,加精盐〃味精,趁热服用。玉米须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民间常用其治疗“红崩”,瘦肉能补血,两者配合,治血热型“功血”,疗效显著。 4、乌贼骨炖鸡:适用于血虚型。去乌贼骨30克,当归30克,

鸡肉100克,精盐﹑味精适量。把鸡肉切丁,当归切片,乌贼骨打碎,装入陶罐内加清水500毫升,精盐适量,上蒸笼蒸熟,每日一次。一般3~5次可见效。乌贼骨亦收敛止血的作用,当归和鸡肉都是补血佳品,对血虚型“功血”颇具疗效。 5、益母草炒荠菜:适用于淤血型。取鲜益母草30克,鲜荠菜30克,菜油适量,将鲜益母草、鲜荠菜洗净切断。把铁锅放在旺火上倒入菜油烧热,放入鲜益母草、鲜荠菜炒熟即可食用。每日二次,服至血止,益母草有活血、破血、调经的作用;荠菜含荠菜酸,能缩短出血、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瘀血型“功血”特别有效。 6、荔枝干炖莲子:适用于脾虚型。取荔枝干20粒,莲子60克。将荔枝干去壳和盒,莲子去芯,洗净后放在陶瓷罐内加水500毫升,上蒸笼用中火蒸熟即可服用。荔枝干营养丰富,能补血健脾:莲子的作用主要是补脾骨涩,两者合用,配伍恰当,常用来治疗脾虚型“功血”。 三、情志护理 对患者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四、临床辩症施护 1、出血量多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2、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参粉,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五、健康指导 1、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损伤心脾。

崩漏中医诊疗方案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 2011年) 1、血瘀型:经行时间延长,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涩。 2、阴虚血热型: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湿热蕴结型:经行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4、气虚型:经行时间长,经量多,色淡红,至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 功血的诊断需排除异常出血的器质性原因,如妊娠相关的出血,生殖器官肿瘤、内科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重要脏器疾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外源性激素及异物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等。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1、病史:详细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表现、发病时间、病程经过、目前出血情况、发病前有无停经史、以往治疗经过。应询问患者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及全身与生殖系统有无相关疾病如肝病、血液病、高血压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或垂体疾病等。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以排除全身性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主要了解卵巢是否有排卵功能和黄体是否健全。 (1)、诊断学刮宫:目的包括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为确定排卵和黄体功能,应在经前期或月经来潮后6小时内刮宫。(2)、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3)、宫腔镜检查:在宫腔镜下选病变区进行活检,较盲目取内膜的诊断价值高,尤其可排除早期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 (4)、卵巢功能测定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有参考意义。【治疗】 1、一般治疗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严重贫血需输血。流血时间长者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 2、止血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首选性激素:对于绝经过渡期及病程长的育龄期妇女应首先考虑使用刮宫术。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