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犁地区建筑及特色名族物品的

伊犁地区建筑及特色名族物品的

伊犁地区建筑及特色名族物品的
伊犁地区建筑及特色名族物品的

前言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伊犁地区建筑及民族特色物品上也充分体现。

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物理课题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应用物理学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物理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对今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完成此次课题我们主要利用已掌握的简单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分析,利用力学、热学及光学的基本物理理论对伊犁地区建筑及民族特色物品进行分析和物理学解释。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对我们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西部紧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这里有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因雨量较充沛被称为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人口500多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它的民族风情和建筑都颇具特色,

伊犁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其居住的房屋毡房被世人称为“草原上的白色宫殿”,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物理在建筑上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原理,以及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做很好的铺垫。伊犁河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也是伊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物理学在桥梁建筑上的又一重要的应用,它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建桥模式,双曲拱桥,也在建桥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我们的物理学知识,也看到了物理知识的博大精深。“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中心处,是伊犁少数名族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伊犁的特色民族物品包括“冬不拉”、“核桃钳子”、“扇镰”、“酸奶席子”,这些都将在本文中对他们进行物理学分析。

一、伊犁传统建筑

(一)毡房

1.毡房简介

毡房作为伊犁哈萨克族人的传统房屋,被人称作草原上的白色宫殿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物理学方面也具

有它的独到之处。

毡房的构造及材料:毡房是典

型的穹拱结构,是由削球体形状的

顶部,截头圆锥体形状的中部和圆

柱形状的主体组成,从承重结构而

言由支撑顶部荷载的结构——顶

拱,传递上不荷载并支撑中部负载

的结构——弯头斜撑及传递并支

撑全部负载的格构架构成。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毡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哈萨克语称“斯克尔菜乌克”,

一般高1.5米,宽0.8米,离地面较

高,以防积雪和严寒,门多开向东南,

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编

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冬天放下

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

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

的顶毡。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

多少来定的。一般的毡房多用六块

毡墙。每块房墙宽约2~3米,高约1.7~2米;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建造8~10块房墙的毡房。也许从外表看毡房不怎么起眼,但毡房内部的东西却一应俱全,哈萨克族人将毡房布置的大方、得体、井井有条,这么小的一个毡房却可举行一场舞会,可见其容量是很大的。

毡房美丽,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是哈萨克人智慧的体现。

2.毡房的物理学分析

(1)毡房顶部开有一天窗,称之为顶拱,顶拱是由带有很多插眼孔的圆形木骨架和多条抛物线木拱组成的承重结构。顶拱的圆形木骨架式封闭的圆环结构,根据结构力学原理,受压时圆环内弯矩为零,是最省力的结构形式,同时多条抛物线木拱在交叉方向上很对称地传递内力。格构架的支撑力通过弯头斜撑传递给顶拱一个作用力F,当一个力F作用于顶拱时,它是作用于顶拱的某一切面的,方向指向顶拱的圆心,这个力F被顶拱的切面分散为向两边的力,传递给左右两边,这就是左右两边受到的方向向外的反作用力F’,这样,每一个弯头斜撑所在的切面都受到指向圆心的作用力同时又受到背向圆心的力F’二者的力相互抵消,这样使得顶拱受力均匀,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具有很好的采光作用,是因为体形的变化,圆形的外壳和穹形构造可比矩形反射更多的阳光,根据“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太阳线往往从顶拱盖和斜面盖反射出来;在古时还没有时钟等计时器的时候,牧民们通常通过光线从天窗照射进毡房内的位置来确定时间的,这主要就是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包顶由多个弯头斜撑平铺而成,它是连接顶拱和格构架的杆件,起着承上撑下的作用;包顶整体呈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

(3)毡房底部构造

毡房的这种栅栏是由方形的细红柳木干横竖交错而成的菱形,交错处用牛皮绳穿进扎紧,搬时可收拢。

对菱形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若一个力作用于菱形上则,菱形所受的合力方向为其对角线的方向,由此相当与一个支柱的作用。

(4)毡房的下部为圆柱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受到毡房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毡房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毡房下部制作为准圆式可以看做是无数个立起的支柱,分散包顶的重力,使受力平衡。

之所以会在毡房的背面形成新月形沙丘是因为当风沙吹到毡房的正面时,可以把毡房的正面看做是迎风面,而背面为背风面,当风沙吹在迎风面上时,毡房阻碍了其运动,在迎风面上发生了吹蚀,背风面形成旋涡进行堆积,此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是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形态。

(5)毡房被人称为草原上的白色宫殿,它制成白色也是具有它一定的作用的,具有较强的反光作用,白色不吸收单色光,所以在广阔的草原上更容易被观察的到;白色吸热弱,在夏季具有一定的防暑作用。

(6)毡房的围毡分为三层,外层为帆布,中间位毛毡子,里层为毯子;毛毡子是由羊毛碾杆制成,羊毛间形成一个个相对隔离的微小空间,而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是以能量的形式传播,这些微小的空间对声波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从而达到了隔音的效果。羊毛的热导率较低,羊毛中间具有一定的空气层,透气性弱,有效地防止了与外层空气的对流,从而达到了保温的效果。

(二)伊犁河大桥

1.伊犁河大桥简介

伊犁河大桥是伊犁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是伊犁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物理学在伊犁桥梁建筑上的一个重要应用。

伊犁河大桥的构造及特点:大桥建于1975年,位于伊宁市城南5km的伊犁

河上,桥下水流湍急,河边树木

茂密,桥北岸为伊宁市区,桥南

岸10km处则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

治县的县城。伊犁河大桥的桥型

属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下部为

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并特设有

钢板破冰体,以防春季融冰时,

巨大冰块对桥梁的冲击。全桥共

九孔,远眺九个拱孔加九张巨吃

支撑着笔直的桥面凌空跨越天堑,显得异常雄伟壮观。桥面宽8.5m,长300.84m,孔径跨度30m,设计负荷为汽车15吨,拖挂60吨,桥面两侧设有人行道,修有图案式水泥栏杆。桥由于处于使用阶段,保存较好。经常有伊宁市的市民及游客前往大桥观景、赏落日等,可加大河滨公园的开发力度,使其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2.伊犁河大桥的物理学分析

(1)伊犁河大桥使用的是钢筋混泥土,运用它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仅具有钢筋和混泥土各自的优点外还具有如下的优点。

a.可模性好:新拌和的混凝土是可塑的,可根据需要设计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或构件。

b.整体性好: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较好,设计合理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抗爆和抗振动的性能。

c.耐久性好: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耐久性。正常使用条件下不需要经常性的保养和维修。

d.耐火性好: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相比具有较好的耐火性。

e.易于就地取材: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比重较大的砂、石材料易于就地取材,且可有效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有利于保护环境。

(2)伊犁河大桥为双曲拱桥,双曲拱桥按其行车道所处的位置属于上承式拱桥。若从主拱圈的横截面上看,它是由拱肋、拱波、拱板和横向联系等几部分组成。由于介于拱肋之间的拱波也呈曲线形,且与主拱圈的曲线正交,故而称为双曲拱桥。它充分发挥了预制装配的优点,可以不要拱架施工,节省木料,加快施工进度,而所耗用的工料又不多。

双曲拱比单曲拱能承受更大的载荷,主要是因为双曲拱不仅在一个方向上呈拱形,而且在与其垂直的另一方向也呈拱形。当它受力时,力使沿着两个拱的方向更均匀地传递;某一局部受力过大时,双曲拱能迅速自行调整平衡,使整个双拱曲不会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损坏。

(3)伊犁河大桥人行道的接口处都留有一定的缝隙,根据物理学热胀冷缩

的原理,在冬天由于气温较低,钢筋混泥土就会体积收缩,而到夏季,由于气温较高,它们又会受热体积膨胀,如果接口处没有缝隙,就会使路面受到挤压而变形甚至断裂。

(4)伊犁河大桥每一桥墩增加了四个小券,节省材料,减少桥的重量,而且,当河流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流过,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四个小券均匀对称,打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增加了造型的优美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提高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伊犁特拜都拉清真

1.清真寺的简介:

“拜都拉”在维吾尔语中

是“天房”的意思,是穆斯林

朝拜的神圣之地。原寺院相传

建于乾隆38年(1773年),由内

地能工巧匠建成。拜都拉清真

寺建成后,伊犁穆斯林无不欢

欣鼓舞,额手相庆。据说一位

来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

到该寺雄伟壮观和它在北疆所

处的地位,特冠以“拜都拉”

之名。

拜都拉清真寺现在的总面积为6950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3000—3500人,由宣礼塔、礼拜殿、讲经堂组成。为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厚饱满的白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恰成比例,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颇具鲜明的艺术效果。

2.清真寺的物理学分析:

(1)礼拜殿的空间纵深很大,同时又要解决采光与防雨的问题,故礼拜殿为组合式坡屋顶,多者达五座屋顶勾联相接。并且正是由于礼拜殿空间纵深大,可以以有比较好的室内空间感,声响效果明显。当穆斯林们在念经时,声波在空间里多次反射,有加强原声的效果。

为什么会有增强声音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室内某一点接收到的声音,可以看成是由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三部分组成。声音在房间里传播时不但遵循声音在大气中的传播规律,还会被房间天花板,地面,墙面反射回来,当声源不断发射时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叠加,形成复杂的室内声

场。室内中大的平表面会像镜面一样反射声音,

而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内凹型的表面会聚拢

声音,形成声聚焦,外凸的表面能使声音扩散,

当房间表面起伏不平,而且尺寸接近或小于声

音波长时,声音入射后将不会形成定向反射,

而是向各个方向散射。

(2)窗户都设置在高处,有非常好的透光效果,

显得室内很亮堂。

(3)拜都拉清真寺的尖塔大概有5、6层楼高,

与大门连建,使清真寺的标志明显,而且还可以

节省许多建筑材料和人工。而大殿为平顶结构,

分为内外两殿,外殿前有棚檐。殿内木柱林立,

用以支撑硕大的平顶。平顶所受的巨大重力可以

很好的均分在个个立柱之上,使建筑更加稳定。

同时可以产生很大的室内空间。这种平顶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较好的适应新疆地区雨量少、风沙大的气候条件,建筑结构简单、省工省料,比起脊式屋顶灵活,不必受屋顶的束缚和制约,平面布置富有随意性。外殿成敞廊式,天热时可在此礼拜;内殿较严紧,利于冬冷时礼拜。

伊犁的建筑还有很多,我们所分析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物理学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及生活的很多地方。伊犁是一个各名族聚居的地方,拥有很多的传统及特色的物品,下文将对几种物品进行分析。

二、伊利特色名族物品的物理学分析

(一)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

1.冬不拉的简介

哈萨克族的“冬”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

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之意。也有人认为“冬”

为粗糙的木刻,“不拉”为张弦之意,就是在一

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

冬不拉的构造及特点: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

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

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有羊肠弦两根,琴身

有羊肠弦品位,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

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

冬不拉由面板、背板、东不拉琴杆、琴头、

弦轴、马子和缚弦等构成。面板用松木制作,背

板、琴杆和弦轴等用硬质木料做成。面、背板胶合成共鸣箱,呈扁平瓢形,琴杆细长,上有指板并嵌有音品。

2.冬不拉的物理学分析

(1)冬不拉的发声原理为弦振动

(2)冬不拉全长80~90 厘米,面板上开有一个圆形音孔,通过声音的反射使音量得到了扩大,圆孔的大小不同,从而改变音量的大小。

(3)冬不拉有十四个品格,不同的品格使弦振动的频率不同,从而使音调的高低不同。

(4)弦振动包含一系列复杂运动,其总振动系由多

种不同的振动形态组成。横振动是最基本的, 其全长

振动产生基音, 决定该弦音高,(基音一般的声音都

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

复合而成的。这些振动中有一个频率最低的振动,由

它发出的音就是基音,其余为泛音)。分段振动产生

一系列谐音决定音色。振动幅度决定音强。纵振动是

随横振动引起的沿弦长方向的周期性伸缩位移运动,

对横振动起增强某些谐音振幅的作用。

(5)共鸣箱为瓢形,用7块木板拼合而成。共鸣

箱之所以制作成瓢形,是有利于声音更好的被反射,

从音孔射出,传递出更清晰的乐音。

共鸣箱薄而大为了达到增强音量的目的. 弦本

身纤细, 不能驱动足够密度和面积的空气媒质及于

人耳,仅靠弦振动所发的声音是极微弱的。所以, 弦必须借助于与某种共鸣箱结合;当弦振动时, 使共鸣箱受迫振动, 帮助把弦的振动能量大面积地向空气辐射传播出去。所以人听到的冬不拉的声音, 实际是源

自弦而发自共鸣箱两者之间的藕合关系、共

鸣箱以及其面板与弦相结合。这里既有弦振

动, 又有板的振动。

(6)冬不拉的面板和背板受弦振动的激

励,整个共鸣箱及腔内空气也随之振动, 各

有各自的固有频率, 形成整个琴体的频响

特性。弦和琴体各部分的固有频率组合呈现一系列共振频率的峰和谷。这些峰和谷在频率上的分布较均匀, 乐器的发音一般是好的,否则就可能出现高低音不均衡的现象。弦乐器上的共鸣箱与弦不是发生共振, 而是受迫振动。

(二)省力工具——核桃钳子

1.核桃钳子的简介:

核桃钳子是一款专门为剥核桃而设计

的简单机械工具,核桃钳子整体弧形设计,

手感非常的舒服,坚固耐用。核桃钳子适用

于小核桃、榛子、长寿果、薄皮核桃、鲍鱼

果等果壳坚硬的坚果。一般是刚性材质,超

强耐用两手柄可以张开180°角。还可以开

启带螺纹的瓶盖。

2.核桃钳子的物理学分析:

(1)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

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

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或反比。动

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

F 1· L 1=F 2·L 2

式中,F 1表示动力,L 1表示动力臂,F 2表示阻力,L 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

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受力分析图所示,核桃钳是一种省

力杠杆。

图中,o 点为支点,F 1,F 2为动力,

F 3,F 4为阻力,OA ,OB 为动力臂,OC,OD 为

阻力臂。由图可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由杠杆平衡原理:F

1×OA=F

3

×OC,OA>OC,

则可得F1<F3,核桃钳子为省力杠杆。

(2)核桃钳子手柄处有塑料胶皮,其上有纹路,这样做增大了手与手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在使用时使钳子不易从手中滑落。(3)核桃钳子钳口处成锯

齿形,一方面增大了核桃与

钳口之间的摩擦力,在使用

时使核桃更好的固定于钳口

间;另一方面,锯齿形状的

钳口,可以减小与核桃的受

力面积,增大了的压力的作

用效果,使核桃更易发生形

变。

(三)哈萨克族传统农具扇镰

1.扇镰的简介

哈萨克族的草场多为山区,面积较大,地势不平,草类杂多,高低不齐,而打草时间只有1星期左右,所以就要哈萨克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由此便有了扇镰。

扇镰是哈萨克族人打草的主要工具。扇镰头长约为八十公分,厚约2mm,钢铁制成,头部尖细并向内弯曲,尾部有一个约为十公分的柄,垂直刀身且呈一定角度扭转弯曲。

扇镰柄是1.5-2.0m的强直木柄,头

粗尾细,在中间部位有一个垂直于木柄的

u型手柄;扇镰头与扇镰柄用铁制的扇镰

箍固定,可折叠,携带方便。

2.扇镰中所蕴含的物理学原理

(1)使用扇镰时,长长的柄,垂直的

手柄,让牧民不必弯腰就能使用扇镰,更为省力方便,挥动扇镰,割到的草呈扇形倒下,长长的木柄,长长的刀身,增加了割到草的面积。

(2)尖而弯曲的刀尖很好的将草分开,使没有割到的草直立不倒下,方便对其采割;尾部的短柄呈一定角度的弯曲,使牧民不必弯腰,刀身就能呈水平状态,能够采割更为低矮的草。

(3)采用扇镰箍,是因为在不使用的

时候可以将刀头折叠,方便携带,避免伤

人;最有特点的是木柄中间的u型手柄,

为采割时提供了着力点,增大了人体身体

扭动,带动扇镰的横扫面积。

(四)哈萨克族传统农具酸奶席

1.酸奶席子的简介

右图为制作酸奶疙瘩的席子,它是哈萨克名族人制作酸奶的传统用具,它是由一

样粗细大小的芨芨草按照席子的方法编

织而成。

2.酸奶席子的物理分析:

制作奶疙瘩的席子与吐鲁番的葡萄

干房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知道增快蒸发

的条件是增大接触面积,通风,以及提高

温度。而席子可以增大酸奶疙瘩的接触面

积,同时席子间大小相似的缝隙可以将迎

来的风分成很多份,这也就使奶疙瘩有了

很好的通风效果。同时,由于新疆的高温也为酸奶的制成提供了自然环境。

总结

无论是草原上的白色宫殿,宏伟的伊犁河大桥,富有名族特色的拜图拉清真寺,还是阿肯弹奏的冬不拉,传统的扇镰和酸奶席子,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而对于伊犁这个美丽又特殊的地方,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物理知识成为了教育孩子们的鲜活例子。这里学生不会再觉得物理是一门枯燥无用的课程,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东西。

从现在的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上好一堂物理课,而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很多农牧地区的教育学状况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跟上教改的步伐,没有将物理真正的融入到生活当中,没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程存在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当然,作为教师和准教师的我们,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做物理课题的研究,一个老师只有以自身为榜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在这一次的课题研究中,虽然我们并未列尽伊犁地区特色建筑和物品,但对于早知道的,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希望能为伊犁地区的物理教育事业添一块砖。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发现和探究更多这样的物理学知识,再加入到这个课题中。我们坚信,这样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开展学生物理物理教育活动,开拓教师和学生物理思路,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并且,我们还坚信,只要我们花精力继续努力和探索,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https://www.doczj.com/doc/1715141273.html,

[2]中国知网 https://www.doczj.com/doc/1715141273.html,

[3]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日本民居建筑介绍 日本民居室内设计

日本民居建筑介绍日本民居室内设计 日本民居在外表看上去十分简单,其室内的风格也是如此,但是仔细留意我们不难发现,室内的细节设计其实是殚精竭虑的,要知道,在有限的空间内,房屋的细节变化十分复杂,也正因为此,日本的民居被称为“隐居之所”,着就是传说中的“城市中的山野隐居处”的——和 室。和室通常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日本民居建筑风格介绍日本民

居建筑的整体风格呈现简洁、大气,忽略装饰的特征,尤其是对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十分广泛,此外,日本的民居还喜欢体块模块化,十分善于用几何形体作为建筑的体块,这样一来日本民居建筑整体便有了一种安静、干净、淡雅的气质。而日本的古代民居建筑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同时在颜色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朴素淡雅的颜色用的比较多,因此给人一种纤细秀雅之感。日本民居特色多功能的住宅设施:大家都知道日本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所以日本的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防震性能比较强,而且这也是很多建筑商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且在日本的一般住宅当中,都会很少用到钢铁混凝土的这些建筑材料,大多是采用一些轻质的建筑材料,这样的话,就可以对地震形成一个强烈的缓冲带。当地震来临之前,他就可以让我们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在日本的房屋建筑当中,他还做到,房子有多高地基就有多深,这样也是能够保证他的房屋有很好的抗震性能,而这些都是由于它的地质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其室内所有的设置都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位置。房屋设计具有人性关怀:由于日本人喜欢在榻榻米上围桌而坐,因此在日本的房屋设计当中会有一个榻榻米的设计,这种设计的上部是人盘坐的空间,下部则是一些放被子和杂物的地方,使整个房间显得干净利索。日本民居室内设计实用性家具为主在日本的民居建筑中,

伊犁民居建筑

伊犁民居建筑 伊犁位于新疆西部边地,伊犁河上游山间河谷盆地,三面环山,仅西南敞对独联体哈萨克斯坦。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较多的森林风景等优美的旅游资源,是新疆农、牧、林业和旅游业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为了与自然资源,气候因素和经济条件相结合,所以建筑大量利用了生土、木材等土产材料,采用厚墙、高台基、平坡顶、厚顶盖、厚门等形式。 伊犁居民的平面布置是各个民族在原有的居民习惯形式上逐步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般居民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通常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在伊犁民居的平面布置中各居室的功能明确,基本住宅为三间;进门一室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是会客室,室内有讲究而又具备浓郁维吾尔族色彩的装饰艺术。右边的暗室为次卧,是为子女和老人提供,也是冬天的餐室。通常的住宅在三间之外还接建一间贮藏和一间厨廊,这样就构成伊犁民居的典型形式。但是有的民居进深较大,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建筑材料环境铸成了伊犁民居的疑重简朴而亲切的建筑性格。伊犁民居出自民间,其营造修筑历史很长,由于当时经济和技术的低下,普通百姓只能就地取材,建造平房。因为积水量少和冬季漫长,用生土作为墙体材料,既不愁水湿又利于保暖。而伊犁又多产木材,所以当地居民在建造住宅时大量地利用生土和木材,辅以苇子、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 建筑色彩的涂料来自于土产。居民们利用当地产的蓝色、褚色矿石和石灰作涂料,经济而实惠。长久以来,人们在反复的建造过程中,当地居民结合建筑材料性能上的局限性,凭着人们对居住建筑的审美,创造了几种特色的伊犁民居形象。 (1)线条整齐、轮廊简洁的伊犁民居给人以平稳、素雅的感觉。(2)繁简有致、突出重点。伊犁民居中的大墙面基本都朴实无华,偶尔将扶壁住线凸出以变化。但也平直挺拔无一装饰,突出一个“简”字。可是在窗眉、檐口、墙角柱、廊柱等地方都加以细雕精凿,突出“繁”字,使人们着眼点的部分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 (3)色彩明快,对比恰当。伊犁民居喜用白色、兰色、猪色来装饰自己的建筑。这样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在平淡中有所冲动,又在繁锁变化中得以舒展,恰到好处的组成了当地居民活动的氛围。(4)协调环境,性格鲜明。伊犁民居虽有明快的色彩,但白、兰、猪三色在天光的照耀下显得协调而和谐,虽有明显的对比,但有一定的规律,庭前院后层层叠叠的绿叶,阶前栏旁的星星花朵,廊下棚中的闪闪红裙花衫,画出一幅居民们宁静、舒适、活泼的生活气息。而民居建筑却在这如画的环境中不抢、不争、不退、不让,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朴素。 伊犁民居的门头设计创造了人际交往环境,这是伊犁民居的特色之一,它是居民们从街道小巷等公共性地段进入私人生活场所盯公界线,人们对这一临界点往往都注入人力和物力,把门头装饰得十分得体。最有特色的是几乎每个门头都结合柱子勒脚在四、五十公分高的相对一侧放出一台作为坐凳之用。住户的主人们每天总要在门口专设的凳上小坐一段时间,一则可以休息调剂家务的疲劳,二则观望沿街景色,倾听社会动态、市场行情。三则与邻居熟人聊几句,以解除家居的寂寞。可见伊犁民居的门头创造了公共环境和私密环境的转折点,创造了家人调剂精神得以小憩的场所,创造了户主进行人际交往的环境。 伊犁民居的庭院再现了自然生机环境。伊犁民居几乎每家都有院,人们大都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乌鲁木齐到伊犁旅游攻略

乌鲁木齐到伊犁旅游攻略 伊犁被誉为塞上江南,你可以想象它的美,今天带大家去看一下伊犁的美,献给大家乌鲁木齐到伊犁的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伊犁的历史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汉书>>,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公元552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 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 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代,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伊犁的文化

区内土地肥沃,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为中亚草原文化发祥地之一,草原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不同时期的壁画、石刻、古墓、古城等,如乌孙土墩墓、阿力麻力古城、弓月城、伊犁将军府、惠远古城、草原石人、草原八卦城、格登山纪功碑、吐黑鲁.帖木尔汗麻扎、圣佑庙、靖远寺等无不述说着宝贵的历史信息。 区内十三个基本少数民族在历史沿革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且又各自保持了鲜明、浓郁各具特色的风情。不同的民族的饮食起居、宗教文化、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婚丧礼仪、民族歌舞、娱乐习俗、体育运动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如哈萨克的阿肯弹唱、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肉孜”节、“库尔班”节、锡伯族的“西迁”节、昭苏县的“天马”节等。 乌鲁木齐去伊犁旅游的最佳时间 伊犁是新疆的一块天赐宝地,瀚海中的“湿岛”,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景色不同,层出不穷,伊犁旅游四季皆可。旅游的黄金时间为七、八、九月份,此时牧区原野碧绿,百花织锦,而各种瓜果也已成熟上市。 乌鲁木齐去伊犁必游景点推荐 果子沟 有“伊犁第一景”之称,它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公里处,是312国道乌鲁木齐-伊犁公路的必经通道,它的北端出沟口便是著名的塞里木湖。果子沟全长28公里,山势高峻,云杉密布,乌伊公路在景色优美的山谷中蜿蜒,坐在汽车里的感觉象在空中飞行,头顶上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旅游路线设计大赛策划方案

旅游路线设计大赛策划方案 旅游路线设计大赛新疆薰衣草浪漫草原放松爱情之旅 (自助游) 策 划 书

【背景】薰衣草一直以来被誉为是香草之后,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欧洲各地及大洋洲列岛。薰衣草有各种的颜色,但是紫色的薰衣草一直以神秘和浪漫激荡着众多人的心,并且看薰衣草更是成为了很多人一生的心愿。有幸在中国——我们祖国的新疆有着大片的薰衣草基地,新疆更是被成为中国的薰衣草之乡,而且众所周知的是新疆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有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锡伯等47个民族,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薰衣草带给人的浪漫气息,还有47个民族给你的民族视觉盛宴。新疆伊犁之行,等待爱情,只要用力呼吸,你就能看到奇迹! 【目的及意义】人的生活难免会有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之间让人感到无力,社会的压力,就业的严峻让人似乎快没有信心再继续奋斗下去,有人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孤单,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意义,那么出去旅行旅行放松放松,去重拾生活的意义及目标,再续之前的精力充沛,说不定还会邂逅人生中的爱情,在薰衣草中寻找到那个他(她),在薰衣草之中实践她的物语等待爱情,更为重要的是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到奇迹!在草原中放声的歌唱,唱出自己,埋在心底的呐喊。在我们向往的薰衣草之中,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种神秘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另一个奔向的方向;少数民族的怀抱中更是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既放松了心情又感受了不同人的不同风情。生活是这么的唯美,帮助在凡尘里生活疲惫困惑伤心的人重拾那颗最朴实之

心。 【主题】新疆薰衣草浪漫放松爱情之旅【线路分析】新疆乌鲁木齐-伊犁-那拉提(薰衣草基地)【行程安排】 (1)时间:2011-6-10——2011-6-15 2011-6-10早上8:15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乘飞机到 地窝铺机场,下机时间11:55,乘机场旅游车到 家庭旅馆大西门单身客栈,用过午饭后休息一段 时间。特色景点: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乌市 魅力夜景。逛逛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初步感 受新疆的民族风情,还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 感兴趣的小物件诸如新疆很有名的和田玉。晚上 回宾馆休息(鉴于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力比较好 的可以到街上体验乌市的独特夜景)。 早上9点出发到乌市内的红山公园游()2011-6-11 玩。特色景点:红山景区。游玩项目:摩天轮观 看乌市全景,品尝乌市美食,欣赏风情万种的民 族风采表演。传说远古时代从博格达峰上的天 池里跑出来一条赤色巨龙,在这里被王母娘娘 追上后拦腰一剑砍断,后来,在被砍断的两段 红色巨龙处,各形成了一座山,西边的那一座 被称为雅玛里克山,东边的就是红山,宝剑变

伊犁区域概况

伊犁区域概况 伊宁市是是副省级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所在地,2010年5月伊宁市被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2008年伊宁市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以及“天马故乡”之美誉。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属温带亚干旱气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均气温8.4℃,年均降水257毫米。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2万人,有维吾尔、汉、哈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解放路,邮政编码:835000,电话区号:0999 ;代码:654002;拼音:Yining Shi。 伊宁市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旅游城市”,2009被建设部评选为“中国园林城市”,并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市内既有宽敞大道和现代建筑群,又有小巷深处绿 荫流水的少数民族人家,比较出名的景区有阿拉木图亚风情园、城市海景乐园、汉家公主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伊犁河大桥、拜图拉清真寺、伊宁回族大寺、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维吾尔民居一条街、汉宾乡果园八角凉亭等,以及遍布周围的雪岭冰川、高山湖泊、森林公园、草原毡房,都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伊宁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风俗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但又各自保持了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维吾尔族的伊犁赛乃木、锡伯族的贝伦、俄罗族的踢踏舞、哈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以及具有民族音韵的阿肯弹唱、伊犁麦西来甫等少数民族传统娱乐活动,为这个西北边 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与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伊犁地区建筑及特色名族物品的

前言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伊犁地区建筑及民族特色物品上也充分体现。 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物理课题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应用物理学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物理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对今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完成此次课题我们主要利用已掌握的简单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分析,利用力学、热学及光学的基本物理理论对伊犁地区建筑及民族特色物品进行分析和物理学解释。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对我们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西部紧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这里有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因雨量较充沛被称为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人口500多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它的民族风情和建筑都颇具特色, 伊犁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其居住的房屋毡房被世人称为“草原上的白色宫殿”,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物理在建筑上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原理,以及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做很好的铺垫。伊犁河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也是伊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物理学在桥梁建筑上的又一重要的应用,它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建桥模式,双曲拱桥,也在建桥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我们的物理学知识,也看到了物理知识的博大精深。“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中心处,是伊犁少数名族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伊犁的特色民族物品包括“冬不拉”、“核桃钳子”、“扇镰”、“酸奶席子”,这些都将在本文中对他们进行物理学分析。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伊犁草原包车游攻略

伊犁草原包车游攻略 伊犁草原最美的季节在春季,六七月间草原上绿草如茵,鲜花遍野。从北京出发飞乌鲁木齐,通过新疆海外国旅包了一辆越野车,司机兼导游,第二天便开始了为期6天的草原之旅。我们确定的旅游主题是:去人少的地方,看自然的风光。旅游线路是我们自定的,具体是乌鲁木齐-赛里木湖-果子沟-霍城(熏衣草)-昭苏-夏特-特克斯-恰西-库尔德宁-那拉提-巴音布鲁克-乌鲁木齐。 总费用(食住行玩):5100元/人 第一天:乘机抵乌鲁木齐,签合同 第二天:赛里木湖 沿312国道,途径石河子、奎屯、乌苏,行程500公里,约7小时抵达第一个景点:赛里木湖。住宿接待处在景区外,目前只有蒙古包可住,条件较差,吃饭较贵,与住宾馆相比,也算是另有情趣。景区门票40元/人(持证有优惠),可开车进入景区。所谓景区不过是把原来的环湖公路的北段封闭起来,两端建门而已,内里并无任何设施。而湖的南侧一段仍为312国道。在湖的南北两面所见景色不同。站在北岸向南望去, 宝石蓝色的湖水在绿色草地和远处的白头雪山映衬下,观赏及拍照效果极佳,如在6月初,草地上开着片片黄花,景色更美。湖的北岸是牧场,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傍晚时分,牧人骑马赶着牛羊和骆驼匆匆走过,掀起一股股烟尘。湖边落日极美。晚宿蒙古包,有火炉。入夜天好时可以看星星。 今天的行程是昭苏-特克斯-恰西-库尔德宁。恰西是一个保留着的原生状态的风景区,而库尔德宁则是一个正在开发但经营尚不成熟的风景区。但总体上,这两处景色可以说是这次行程中最美的,而且很多美景是在去景区的路上。在特克斯-恰西的路边的一个山坡上,意外欣赏到大片绿草地上繁星般点缀着亮红色的花,近看竟是野生的虞美人!在恰西风景区,还认出了我的一幅风景油画的原景地!恰西-库尔德宁一路山势起伏,林草相间,各种颜色的野花随处可见。山坡上牛马悠闲地吃草,车行山间,不时有蜂房、木屋进入视野。库尔德宁景区收费,30元/人。车可以进入,在一处开阔的河谷地,建有旅游接待站,大小毡房和木屋散布在山坡下的草地上。库尔德宁旅游接待中心正在重修,目前只有木屋和毡房可住,条件一般。库尔德宁景区景色多样,由远及近的雪山,云杉林,草原,阔叶林,河滩,草地野花,逐渐展开。随早晚阴晴的变化,色彩更显丰富鲜明。 提起伊犁草原,人们就会想到那拉提。那拉提草原离218国道近,交通方便,开发早,旅游设施齐备,是大旅游团队必去的地方。那拉提草原有两个景点,一个是空中草原,另一个是中心景区。外部车辆不准进入,需乘景区区间车前往。空中草原是一山顶草地,辽阔壮观;而中心景区则是平缓的河谷草原,优美典雅。玩的项目景区内可骑马和乘车草地越野,景区外有民族歌舞和篝火晚会可参与。那拉提镇近在咫尺,游客熙熙攘攘,饭店宾馆很多,吃住条件较好,是典型的旅游小镇。那拉提景区门票75元/人,景区区间车50元/人。 第六天: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草原以大闻名,据说全国第二。还有那里是国家级天鹅保护区,所以名气很响,令人心驰神往。从那拉提直接去巴音布鲁克的217省道正在扩建,断路施工,所以决定绕行一段,继续沿218道前行。但218也在修,路面被翻开,极难通行,有的地方还需走临时便道。但就在越野车一路颠簸之中,我们意外地欣赏到了与草原风光迥异的景色。在那拉提到巩乃斯,有20余公里是在峡谷中朔流而上,车行方向右边,隔着十数米宽河水,便是千嶂壁立,连绵不断的山体。茂密的云杉,鳞片一般整齐地排列在几近垂直的岩壁上,在晨雾中,象一巨形卷轴水墨画,渐次展开。景色之美,叹为观止。巴音布鲁克镇正在大兴土木,建房修路,看来也是在为打造旅游城镇而努力。出镇不远,见路边一个小屋,一根木竿半斜半横,正要通过,被人拦住,原来这便是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门。买票进入。巴音布鲁克草原果然很大,越野车在草原上跑了将近一小时,才到天鹅湖。天鹅湖实

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分析

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9-01-07T16:08:44.2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作者:何沛霖 [导读] 摘要: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需要缓解工作压力,亲近自然,感受田园风情。 佛山市城匠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新兴分公司广东新兴 摘要: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需要缓解工作压力,亲近自然,感受田园风情。乡村当中存在大量的空心村,导致之前的民居表现出败落的景象。所以乡愁呼吁回到乡村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乡村民宿农家院等由此产生。民宿热潮十分激烈。因此,本文主要探析了旧民居改造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旨在给旧民居改造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民宿设计;传统民居;设计分析 一、民宿的阐述 民宿是最近较为流行的旅行住宿风格,让人们的旅行居住不再重复、乏味,更具有特点。在早期,民宿仅是当地居民的自住房中空余出来的房间,为了能够把空余的空间高效利用起来,当地居民会将这些闲置的房间出租,一开始仅是有一些想要体验当地民宿风情的背包客以及部分需要节省开支的旅行者会选择民宿。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发展,当地居民发现了民宿价值以及其中所富含的文化意义,自发的对原有的住宅以及空闲的房屋结合当地的文化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改并放到网络上进行租售。这样富有创意且将当地风俗融入其中的民宿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二、民宿建筑设计的特点 传统民居建筑改造的民宿与其他旧建筑改造而成的民宿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民居建筑本身具有当地的本土特色,民宿需要在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下进行新旧结合整改,让民宿不会在周边的老房子中过于突兀。在保证不脱离当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民居建筑的外貌风格以及内部的装潢之后能够将传统的民居建筑打造成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生活所需,还能体验到优质的服务,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风俗民情。 三、民宿建筑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设计 1.与外部环境的融合 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不单单仅仅是针对建筑本身进行改造,因为民居建筑的本身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所存在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居,或是一个独立的地基,它与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与所处环境的文化融为一体,是当地特色的一部分。选择传统民居进行民宿改造首先要考虑传统民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只有将选中的传统民居与旅游地理环境资源相结合才能够让修改过后的民宿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民宿的主人不能够仅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在进行修整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发展,改造过程中对周边的环境破坏尽量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宿相融合,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为前提下营造和谐的人与生态共生存的民宿建筑。 2.内部装潢的整合 传统民居改造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到每一个居住者的不同需求,在改造设计中要能够去留得当,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吃住需求,更需要对内部空间的改造进行全新的要求,例如将内部空间的设备完善化,多添加一些当下流行的娱乐项目:投篮机、桌球台等等。将民宿内部的功能扩大,同时内部空间与功能空间要划分得当,例如住宿空间、餐饮空间、公共空间以及花园部分。要充分利用民宿的空间,适应城市人的需求,当然,在进行民宿改造时不能一味的追新,可以在浴室等房间摆设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物件营造传统民宿的气氛,只有新旧穿插才能做出最好的民宿。 空间的组织也是内部装潢需要注意的事项之一。民宿在改造时设计师必须要对传统民居的空间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划分,对各个方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义。需要进行拆除的墙体要提前做好拆除后的固定措施,现在很多民宿由于内部空间有限,但是需要拓展的功能性空间又很多,一般都会采用可移动墙体帮助功能性空间实施,通过可移动墙体增大空间的视觉效果,而竖向空间的分割,能够将原本两层高的空间分割成三层错层,将空间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提升。 3.部分细节的设计融合处理 想要将民宿做到最好,细节很重要,民宿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能够直接体现民宿主人的情怀,能够让入住的人们感受到主人的个性风格以及建筑的别致之处。很多民宿的主人一开始并不会在意这些,但是注明的建筑师吉奥认为一些常见的小物品能够为民宿营造亲切感,让人们居住起来更舒适。也有一些民宿主人会利用自己的巧手,将房屋内的旧物进行创新,比如空酒瓶、破旧的船头、树杈等等。通过民宿主人的一番创意翻新之后,这些物件能够让民宿更具有自己的个性化。还有关于民宿的主题相关设计也是民宿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小细节。例如印象竹无居,民宿整体的设计简约、自然,在一些细节部位全部采用竹木等最原生态的材料。周边的自然环境也是最原始的竹林生活。可以说民宿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得恰到好处。 四、结束语 民宿设计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民居改造为主,在进行改造时首先要保证不能改变传统民居本身,这些传统民居不仅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时代的缩影。传统的民居本身还承载着民居主人家族的梦想以及没好的记忆。这些都是新建筑无法替代的。做民宿建筑设计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另外一个方式将这些传统的古老建筑完整的保留下来,让人们能够参与其中,感知文化的沧桑与厚重,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民居改造获得新生,也是让建筑再生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乡村民宿情境营造的升级与更新思路[J].唐湉,李光跃.四川农业科技.2018(02) [2]民宿特色打造的困境与共享性回归[J].杨晓鸿.中国集体经济.2018(08) [3]基于空间、结构、材料三要素的功能置换型传统民居改造策略[J].汤超,曹海婴.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伊犁旅游的欢迎词

伊犁旅游的欢迎词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这句精当、贴切的赞语,随着西部打开发的声浪不径而走,传遍五湖四海。它说出了所有来疆客人的共同感受,也说出了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伊犁人民的自豪之情。 伊犁确实很美。它美的独特,美得不同凡响,连滋养它的伊犁河也是悠悠然向西流的。伊犁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绿岛,是遥远西陲一方天赐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开放的江南……,少有这样鲜亮的蓝天碧野;少见高山下的万顷良田!在这里,雪山长河落日映衬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牛羊毡房牧场与现代城镇叠合在同一个画面…… 伊犁美,美就美在幅原辽阔面积大—— 伊犁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辖八县一市,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209万,地区行政公署设在“花都”XX市,这里是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地区为天山各支脉环绕分隔,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派生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奇异的自然景观。这里地处中亚腹地,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东西文化荟萃,加之民族众多,具有浓郁的民风民俗,形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富。伊犁地区北和XX州接壤,东北与XX区的XX市相连,东南与XX

州的XX县毗邻,南和XX区的拜城、XX县连接,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边境线长421公里。 伊犁美,美就美在民族风情特色浓—— 这里的居民有40多个民族成份。主要有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满、回、俄罗斯等13个民族。这么多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间风情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强悍、惊险的哈萨克叼羊、赛马、姑娘追;也可以看到欢快、风趣的维吾尔“麦西来甫”。你可以听到深情优美的回族“花儿”;也可以欣赏到锡伯弓箭手百步穿杨的风采。你可以走进哈萨克毡房去作客。你可以去维吾尔农家看他们的蓝马车迎新娘,你可以吃一吃这里香喷喷的抓饭、抓肉,尝一尝鲜嫩爽口的烤全羊…… 伊犁美,美还美在历史久远源头长—— 这里是汉武帝吟诗赞颂的“西极天马”(今天的伊犁马)故乡,是“乌孙国”故地,是汉朝使节张骞率300人使团到达的地方。公元前108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远嫁乌孙王,播下了民族亲情的种子。随她后来的解忧公主,在这里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三代乌孙君王,一共生活了五十多年。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军垦”地,是成吉思汗西征集结大军的地方。这里曾收留过林则徐、邓廷桢这样的名士,也曾留下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这里“下放劳动”的足迹,据考证,伊犁河谷还是母系社会“西王母之都”。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