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届高三上期末作文示例

2011届高三上期末作文示例

2011届高三上期末作文示例(2011-1-22)

作文(60分)

“堵”是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它可以指勇敢决绝的行动,可以指及时补救的措施……还可以形容交通不畅,心情不悦……

请以“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高三8班马莉莎

当众人都在盲目追求金钱数字背后那数不清的零,数数然于权势地位身份之时,我们的文化流失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凭借自己单薄的身躯,毅然起身,用行动堵住文化流失的缺口,承担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

建筑学家阮仪三用疾呼与呐喊堵住古城文化流失的缺口。

“爱祖国,爱家乡,就是要爱真真切切的民族风物和故乡人伦,而蕴藏深刻的文化底蕴是抽象的,必须以真实具体的人文环境为载体。”阮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刀下救平遥”,“拼死保周庄”,正是他的疾呼与呐喊,挣扎与努力,才让我们今日仍能目睹千年古城的风采,体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韵味,洗印出中国古城文化的底色。年过七旬的他也许未曾想自己能堵多久,但只要自己活着,就要保证古城文化不决堤,只要还有一丝气力,就会支撑着用行动定格那残存的文化之光。

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孩子们用嘹亮的歌声堵住草原文化流失的缺口。

不知是谁的建议,不知是谁的号召,把这些只有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们召集了起来,用内蒙古长调的言传身教堵住了草原文化流失的缺口。也许是不忍心看到那青翠的一隅一点点被人们的淡漠吞噬,也许是害怕看到他们祖辈父辈居住过的蒙古包变为移居到都市中的牧羊人的垃圾场,这些孩子,在文化老人的悉心指点下,小小年纪背起行囊,学唱内蒙古的长调,游走四方。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大草原的歌声,哪里的人们就会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醉人美景。孩子们的行动堵上了那草原文化逐渐流失的缺口,用歌声唤起人们对草原文化的关注和拯救。

作家冯骥才用不懈的努力堵住传统文化流逝的缺口。

当他看到周庄那即将要被迁掉的散发着檀木清香的迷楼,当他看到那木板刻画传统的工艺品和艺术被人们像抹布一般弃置,他再也无法等待。“堵住文化流失的缺口是我的使命”冯骥才如是说。于是,在别人还在喝茶啜饮之时,他马不停蹄地申报文化遗产,当别人消遣娱乐之时,他排满日程,到各地查看正在流失的文化。只因他懂得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意义,只因他害怕错失拯救民族文化最佳的时机,他不管自己已年过六旬的身体能支撑多久,便毅然地承担起了堵住传统文化流失的缺口。

也许,他们的力量十分单薄,也许他们的声音太过微弱,但是这些先知先觉者,用他们奋力一堵,堵住了文化之泉在人们心中的流失,堵住了文化变成荒漠飞沙的歧路,他们的“堵”及时地唤醒了更多的人对文化的关注。

高三(8)班唐畅华灯初上,京城各大交通干线又堵成一条条停滞的“车河”。困在车里的人们咒骂着无奈着,却都只能对被堵在路上的命运无能为力。这幅天天上演的生活情景如一个生活的隐喻:在身体被堵在路上的同时,我们还让什么堵在了路上?

周云蓬,一个九岁失明的盲人歌手唱道:“别让梦想堵在路上,背上行囊,一个人去远方。”轻轻浅浅的一句歌词,也许太难激起现代人心中的一丝浪花,太难拨动现代人沉重不堪的心弦,然而它却在一个被堵在路上的时刻打动了我。是否有太多时刻,我们人云亦云,

让别人的评价与看法横亘在眼前,“堵”住了我们那本该向目的地一路自由翱翔的梦想,然后慨叹不已,继续心安理得地停滞不前,并拿别人的停滞不前作为不行动的借口。

我们太习惯被堵在路上。

我们又总是羡慕那些自由驰骋的灵魂。比如三毛,这个传奇般的女子,年轻时怀揣五美元踏上飞往马德里的班机,她深信“这个世界是要闯的,而我不容许自己停歇”。所以这个自由勇敢的女人走过了繁华的城镇,驻足过荒凉的旷野,在边远的撒哈拉细数梦里花开花落,始终拥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洒脱和豪爽劲儿。三毛走远了,那个走遍万水千山的浪漫背影,却留给后人太多唏嘘,太多艳羡。翻开三毛的手稿,里面赫然写着:“我的梦想就是——不停息。”她用她整个人生实践了这句话。她没有让自己的梦想因旁人的眼光和评价被“堵”在路上。她的梦想在非洲大陆上空自由翱翔。

“如果不能摆脱囹圄,就跳出来吧。”左拉如是说。在写作事业日趋辉煌的时期,他却远离了衣香鬓影的巴黎,来到静谧悠闲的梅塘隐居。在这里,他能嗅到清晨玫瑰花的芳香,能听到傍晚归巢倦鸟的啼叫。巴黎是拥挤的,盛不下他朴素又盛大的梦想。为了不让梦想被“堵”在喧闹拥挤的巴黎,他选择了安静的梅塘。这里没有高谈阔论、品头论足,这里没有肆意揣测、妄加指责,他的文字更自由,思想也更轻灵。朋友说他清苦,劝他回来,左拉却说他的生活是苦乐自知的。他的朋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同样成为作家的梦想正在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停滞不前,而左拉却让他的梦想在静谧的乡间自由奔跑。

不知过了多久,车流依然如故,人们的神色依然如故。我不由得想,我们还要被困住多久?我们的梦想还要被堵在路上多久?

也许只有从此刻行动才能得到答案。

高三11班陈思琦

“我爸是李刚”肇事者丢下一句无赖之言,扬长而去。当权力的轻狂痞化和肆意妄为在网络上激起了汹汹声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事发之地的异常安静,没有目击证人掷地有声的证词,没有有识之士义正言辞的批驳,只有,“沉默是金”。

是什么,堵住了你们的嘴?是什么,堵住了你们的心?河北大学严令师生噤口,堂堂大学,面对事故,怎能有此等行径?

被不成文的规定堵住的,是大众的声音。河北大学究竟是何等形象,如同一条丧家之犬,舔着位居高官者的锃亮皮鞋摇尾乞怜,一边向试图吐露真相的双唇“狂吠不已”。“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图景竟出现在今日中国大学,难道沉默即是稳定,难道无声即是太平?龙应台在《中国人为何总是沉默》中道出天机,所谓沉默,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懦弱。噤若寒蝉的大学在权力的淫威下瑟瑟发抖,逼迫着他的学生闭目塞听,泯灭良知,一起沉默,一起懦弱。“万马齐喑究可哀”,一所大学不过是无数个文凭售卖机构的典型代表,这些机构正在成批制造被堵了嘴的所谓中国青年。如今尚有人在虚无飘渺的世界里宣泄愤怒,而当所有人都习惯在现实社会中被堵上双唇,进而习得自发的选择性失语,那么,何处可复闻理性的呼唤,何处可复闻良知的声音,还有谁的话语可震慑罪恶的渊薮,谁的呐喊可还乾坤浩然正气?

被堵住的何止是口,更是心灵!当年轻一代适应沉默,惯于沉默,进而安于沉默,无处可以表达的良知只得陷于沉睡。在母校的巴结丑态和猥琐奴颜中,他们学会的自私和冷漠,变节和扭曲,都将变作沉重的桎梏,封住他们实现社会理想的雄心,锁住他们肩负家国担当的夙愿,绊住他们追寻社会责任的步履。樊篱拔地而生,鸿沟分明而成,他们完完全全被堵住了,堵在一个只有个人遭际荣辱的狭小空间,堵在一个只见自己利益得失的褊狭天地。难忘60年代的世界大学生运动,那是从历史深处爆发的对人类的冷漠的无情嘲笑,那时的大学生,何等意气风发,何等风华正茂,碧海长天,正是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无垠疆埸,

而现今大学生,被围困在功利而短视的逼仄环境,唯见人才“挤挤”,摩肩接踵,跌跌撞撞,奔向“远大前程”——美名曰“时代精英”的车奴房奴。不亦悲乎?

“有良大学斯有良社会”,大学之大,在光荣与梦想,在责任与担当。堂堂大学,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莫堵住学子良知的声音,莫堵住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莫堵住古老民族跋涉向新的文明的康庄大道!

高三11班钟灵

当下文化保护,往往靠的是“堵”的手段,每每等到某种文化绝技行将失传,某种冷僻文明被贴上“遗产”标志,某件珍稀文物因氧化而残损之时,才会有人一涌而上,去传承之保护纸修复之。非要等文化出现了缺口,才会有人来封堵。而以我之见,文化保护不可靠堵。

墙体开裂,封堵纵能填平缺口也不可消弭裂痕。若是开口过大,封堵得再勤快也避免不了高墙坍圮灰飞烟灭的结局,文化保护亦复如是。君不见马王堆女尸千年风韵出土后容颜凋尽,君不见兵马俑面上五色彩绘风化下寸寸成灰——此时再把女尸放入真空棺材中又能挽回些什么?再把兵马俑置于陈列架上又能证明些什么?损失已经造成,伤害不可挽回,“封堵”亦无济于事。这种“堵漏”式的保护方法又岂是“堵不住”见证文化的文物上的缺口——北京真正通晓吆喝艺术的只有垂垂老矣的“吆喝王”,总是政府寻得几个再年轻人去“传承文化”,又怎可能让下一代北京儿童在街上随处可以听到此起彼伏清脆鲜朗的北京吆喝?文化已经倾颓后,仅仅靠着“堵缺”不可能使之再显辉煌。文化保护不可靠“堵”。

而即使是靠“堵”使一种文化一件文物一类文明得以苟延残喘,它们也早已扭曲畸形,失去往日风采,变得不堪入目。且不说为补裂口而镶了金边的釉里红多么庸俗可笑,且不说因为褪色而染上新漆的古旧家具多么惨不忍睹,单看政府为了“保护”摩梭族走婚文化而勒令年轻摩梭人“演习”走婚形式一事,看着那些穿着耐克阿迪的年轻人生硬地唱着早已不再质朴动听的山歌,我们心里升起的是对神秘文化的向往与憧憬?还是可叹可笑的无奈与悲凉?这种为时晚矣的“封堵”式保护,只会让文化之墙上的裂缝因填堵上了现代材料而愈发丑恶狰狞。这样染上艳丽虚假现代染料的褪色文化,其存在的意义也早已因为这种无知无用的“封堵”式保护而消失殆尽。文化保护不可靠“堵”。

况且,对于文化,与其“堵”之,不如“护”之“养”之。若没有高端技术的保障,就不如让乾陵长眠,而莫让定陵之悲剧重演;若没有重振文化的能力,就不如让吆喝成为北京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而莫使“现代走婚”的闹剧再现。对于文化,应在其出现问题或是“被”出现问题之前,就在不污染玷辱它的前提下小心滋育培养。万不可等到问题暴露,或是盲目的行动使之出现“缺口”后再去“封堵”之。只有如此才可使文化悲剧不再重现,才可使我们的文明日益繁荣昌盛。

文化保护不可靠“堵”。

高三11班许贝克多数人咒骂挫折与坎坷,因为它们给我们本身畅通无阻的道路“添堵”。但殊不知能承担起天下大任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由此看来堵住我们人生大道的灾难和困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被誉为最成功的总统之一,难道他的一生就是畅通无堵吗?当然不是。那一次次精彩的演讲为何坐着进行?当你绕到讲台背后,你就会发现罗斯福是坐在轮椅里拯救着他的国家。早年被诊断出小儿麻痹症的他起初一蹶不振,因为这无疑在他如日中天的公众事业道路上添了一个常人无法逾越的“堵”。但视天下事为己任的他选择刻苦治疗,在家人的支持下罗斯福变得乐观,面对每一次摔倒他都可以冷静处理。到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股票市场大崩盘,纽约面临千钧一发时刻,有了之前经历的罗斯福面对新的困难

临危不惧,凭借之前那次“堵”带来的冷静头脑和乐观心态,罗斯福很快与智囊团提出新政,将美国人民从水生火热中拯救出来。试想若不是那时的飞来横祸暂时堵住了罗斯福的人生道路,又怎能积淀成就出现在这位面对灾难不退缩的罗斯福?纽约又怎能在关键时刻得以复苏?“堵”虽劳其筋骨,但使罗斯福在史册撑的一方寰宇。

不是仅有男辈中有这样的例子,女中也有化早期的“堵”为后期的“力量”的豪杰。当所有的人都聚焦在成名后的法国时装设计师香奈儿身上时,很少有人去留心成功的背后,她曾在早年是怎样遭“堵”才得以成功的。母亲早逝,父亲离家出走,香奈儿和两个妹妹流离失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狠狠地在她年轻的人生路上添上一块巨石,堵住了她所有童年该有的光明。香奈儿早期生活颠沛流离,孤儿院、酒吧、赌场能去的地方她都去过了,她遭人遗弃再努力重新赢得认可,在这样反复地被否认和努力争取之中,香奈儿磨练出了过人的坚韧的心志。当她推出香奈儿套装去把欧洲女人从束身衣中拯救出来时,开始仍遭到了强烈的抨击。但早已在之前的“堵”中磨练了好心志的她一如既往的向大众推广她设计的时装。最终她的设计引发了一场时装革命,彻底颠覆了古板老套的模式。但香奈儿回顾一生,想必她一定会感激早年为她设“堵”的人和事,“堵”虽“苦其心志”,但成就了香奈儿名垂青史的辉煌。

当然,“堵”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这把双刃剑可能会让那些怨天尤人退缩不前的人一下子在人生道路上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眼前堵住我们灾难是为成就阻塞后光明而生的,像《当灾难成就幸福》的作者一样,苦中作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堵在当下的障碍,并秉承一份逾越“堵”的勇气,才能在百舸争流处自信前行,才能在柳暗花明之时发现“堵”原来是件好事。

高三12班方嘉雯

巨石有意障狂澜,狂澜却更滔天翻。艰难困苦看似堵住了人生的路,却让坚强的人内心激起更壮丽的生命浪花。堵其身,其情汪洋恣肆,汹涌澎湃。

胸怀大志之人本想大展宏图,却因现实命运那一堵堵高墙而行路甚难。正是在咆哮着挣扎着想要撼动推倒那堵堵高墙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最尖锐的冲突。激烈的抗争让他们头破血流,身心俱疲,却让他们的心志更加刚毅坚强,情感更加深沉激荡。现实的堤坝堵不住心中的洪流,决口而出的洪水奔流于笔尖,便成就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旷世奇才徐渭而言,现实是才华横溢,却八次乡试被拒于官场高墙之外的挫败;是屡立战功,却六次拘于监牢高墙之内的无奈;是晚年穷困潦倒,卖画为生的凄凉。命运将厚重的高墙压在这株虬如蟠龙的青藤身上,似乎欲堵截住它向天空的攀援。然而青藤无畏,他用头用手倔强地顶撞着压在身上的磐石,从夹缝中破出,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突围之痛化作徐渭笔尖汪洋恣肆的艺术形象:忽而是腊梅傲视霜雪,忽而是苍竹直干云霄。命运堵住了徐渭的仕途之路,甚至堵住了他的生存之路,却让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在抗争中的焦虑澎湃在笔墨之中,成就了青藤在历史中的傲然。

对于立志抗金复国的辛弃疾来说,现实是三十七次频繁的调动,是至死也未能被朝廷重用驰骋疆场上的痛苦。南宋苟且求和的朝廷让辛弃疾的报国热情恰似被堤坝堵住的洪水,只能徒劳地向上翻腾而终无奔涌而出的希望。而正是这样一堵厚重的堤坝,让沙场英雄的满腔报国之情不得不从笔尖奔涌而出,化作词坛飞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潇洒,“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的愤慨悲痛,“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的执著坚守和“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热肠牵挂。沙场之路遇围堵,词坛疆场任驰骋。如果当年辛弃疾能够在战场上指点江山,浴血奋战,或许今天的人们就无法感动于他炽热的爱国之情和伟岸刚毅的精神。涛声阵阵,稼轩的爱国情冲破命运的堤坝,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澎湃不息。

堵与行,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坚强伟岸的精神正是在千万次堵与行矛盾中得以磨炼,得

以升华。再高再厚的磐石阻挡摧毁不了真正强大的精神,你将看到,在那堵厚厚的高墙背后,将是更加强劲的生命直指苍天,将是更加雄壮的激情直冲云霄。

高三(12)班史苏晋

巍峨宫墙,堵住了无数才子广袤的心原。紫蟒玉带,堵住了不尽文人创作的泉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少骚人墨客带着对仕途的憧憬和对富贵的欲求空负了一腔诗书。因此,文学创作者欲更上一层楼,攀得艺术的巅峰,便切莫让对权势和名利的贪慕一叶障目,堵住了人生的巍巍泰山。

对权势和名利的贪求,会堵住文人泉涌的才思,让满腹经纶在觥筹交错间腐烂,让浩浩才情在迷离笙歌中枯竭。对仕途的渴望也曾一时堵住了李白的创作之泉。多番干谒,逢迎助兴之作令文辞的华光一度黯淡。数次隐居,终南捷径上的坎坷让诗仙的白衣落满尘埃。然而宫廷的高墙最终没能堵住李白自由不羁的灵魂,当他抛下权势与名利的牵绊,心中的那片白鹿青崖依稀开始重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旷达回归了他的眉峰。自此以后,酒是他的挚友,月亮是他的情人,滔滔才情浩然如解冻的大江,在他狂放灵动的生命中雀跃地流淌。在俗世中滚了一圈,终冲破了魔障的封堵。他随意地起身,抖净了白衣上的尘土,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长呼中大笑着飞离了十丈软红,飞向了诗歌的巅峰——其实,文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便要在那寂静的书斋里,在那冷月的银辉下,在那幽静的竹林间,哲思感悟,谐趣嘲讽,尽在笔下。天地之大,何必堵于小小庙堂,你一杆羊毫,一柄龙泉,这世界够潇洒了,硬要去宫里掉一次价,让权势与名利的蛛网堵住才情的泉眼,于岁月蹉跎中消磨了本应光芒万丈的才华,不值。

对权势与名利的贪求,会堵住文人追求真我的内心,让作品失去原有的价值,成为当权者的宫廷玩物、换取浮名的廉价工具。试问若陶潜没有追寻内心的呼唤,寄情山水摆脱宦海沉浮,何来那逶迤千年的悠然菊芳?若苏东坡没有放下对功名的执着,何来那铜板琵琶,高唱一声大江东去的豪情万丈?若嵇康屈于强权,撕毁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何来那洛阳东市刑场上广陵散的千古绝响!再看时下的某些现象,西安文学教授胡觉照高调要求中学课本撤掉《出师表》,为自身炒作不惜甘扮丑角,黑白颠倒,忠奸不辨。“羊羔体”“梨花体”层出不穷,文不成诗贻笑大方。更有那众多汲汲于名利者弄花舞雪的浮华章句,曲尽逢迎、惺惺作态,妄图搭上权力的便车。呜呼哀哉!不觉慨叹功名利禄堵住了多少文人本应真诚无饰的心声,堵住了多少本应振聋发聩的呼唤,堵住了多少本应刺破乾坤的呐喊,直至堵住了一个时代的咽喉!

切莫让权势与名利堵住文学之人的汩汩才思,堵住文学之人的灼灼真情。勇敢地冲破“堵”之束缚,徜徉天地行止无定,以苍木为笔,山河作纸,写尽日月光华,才能终得艺术真谛,舞于文学巅峰!

高三13班刘浩洋

“堵”,阻塞不通之谓也。寻常之人尚且避之不及,而中国的那些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改革之路上就更是常常落于此种境地,或是外力将他们困于一隅,或因内心的争斗仍无出路。而“堵”却不一定是坏事,若有应对的措施,化解的办法,“堵”便可带来思考与进步,那些革命者的经历即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解。

“堵”可带来对人生价值更深层次的挖掘。提到瞿秋白,多数人了解的是他被捕后从容就义的英勇无畏,而他思想道路上曾受的阻碍和人生经历中所遭遇的困堵,就鲜为人知了。事实上,瞿秋白是从旧社会的封建绅士家庭中走出来的,但又在辛亥革命中接受着新的思想风潮的冲击。他在新与旧的交锋中被扭结,又被打磨。此时他面对的正是封建道路阻塞之堵。这“堵”逼迫他在新旧思想与新旧制度中做着分析与比较,最终得以冲出封建体制的限制,

参与五四运动,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瞿秋白又是从文人走向革命的。他的杂文流畅而犀利,俄语造诣更是臻于极致。但他知道,以他的文学才能为楫为桨,终也无法把他渡到救国救民的彼岸。这时他面对的正是为文道路不通之堵。这“堵”让他最终决定从书斋中突围而出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革命道路的光明不惜扑上自己的珠玉之身,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飞跃。由此可见,“堵”不过是从反面展示了“通”之所在,领悟其意义,就能找到在黑暗中指向黎明的那条道路。

“堵”可带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文革时期,邓小平突然被打倒并看守在江西的一个小院落中。从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到下放的普通钳工,从挥师过江制敌无数的统帅到看看菜地捡捡鸡蛋的老农,他的心情之堵自不必说。而他真正的心结却是,他明白共产党遭此重创绝不是没来由的,改革道路的困堵背后乃是理论的困堵,他从现有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嗅到了一种拥塞甚至于窒息之气,这使他不得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渐渐地,他构思出一个框架,一个轮廓,进而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而在中共十二大上,这个思想的种子终于发芽破土,邓小平也发出了那振聋发聩的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堵”之下必有其原因,被表象所迷惑的人只能在压抑与纠结中无助地呼喊,而敢于深究其因果的人,在“堵”的处境中默穷兴衰之理,暗运回天之力,并就此孕育出伟大的思想与理论。

革命先驱尚且如此,我辈更当砥砺以进。陷入“堵”的困境时,不要怨恨责怪,因为“堵”的背后,正是进步与超越的契机。

——莫使名利堵前程

高三 13班杨爽

“80后”文人,朝气蓬勃,走在时代的前沿,往往能创作出一鸣惊人、脍炙人口的文章。但也正因为他们尚浅的阅历使其无法达到淡泊明志、宠辱偕忘的境界,所以他们又常常被名利蒙住双眼而误入歧途。如此看来,“80后”的青年文人若要使前程光辉灿烂,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就要切莫被名利堵住前程。

然而,在如今充斥着“向前看”价值观的商业化社会中,文坛亦难为一片净土。越来越多的“80”后文人事业刚刚起步,便被名利堵住了光辉的前程。《幻城》出版后的如日中天,使其作者郭敬明迅速沦为名利的奴隶,走上了“媚俗拜金、牺牲文学本身”的道路。高频率的出版,聒噪不堪的大肆宣传成为了郭敬明作品的代名词,殊不知其内容已没有了他早年的朝气与魅力。当搜索枯肠而无所得、江郎才尽之时,他更是与宿构者为伍,在《梦里花落知多少》深陷“抄袭门”之后仍拒不道歉。至此,名利已然成为堵住其文学发展之路的罪魁祸首。当文人的心灵戴上了名利的枷锁,他们还如何挥动天才之手?更何况,我们的“80后”文人本就尚未阅尽太多的人世沧桑,因此他们年轻的心灵也就更加不堪名利的重负。财富和地位会使他们的着眼点偏离社会生活以及文学本身,他们也就无从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感悟,文学也就无从发展。倘使不来个幡然醒悟,这一批盲目追求财富的青年文人怕也只能在这堵塞的道路上徘徊不前。

毅然摒除名利这个“障碍物”的“80后”文人,当年明月无疑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还记得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的《明朝那些事儿》,使这个尚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文人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然而,当年明月不仅能洞悉历史,更能在现实的名利、地位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无视《明朝》面世后大批读者的抢书热潮,更无心关注外界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专注地续写着明季天下,终于,《明朝》七卷全部高质量完成,令读者的阅读热情四年不减。当年明月面对名利的一次潇洒的摈弃,使其文史学作家的前程畅通无阻,光辉而灿烂。由此

观之,唯有抛给名利轻蔑的一瞥,从其旁边潇洒地“绕”过,“80后”文人方能摒除这个堵住其文学前程的障碍物,方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安,方能对生活不断深入思考、感悟,使笔间流淌出那一如既往的动人文字。

“80后”文人,朝气蓬勃;“80后”的文字,扣人心弦。

“80后”文人,莫使名利堵前程。

高三(14)班郝思佳

中国文人仿佛自古以来就有爱给自己心里添“堵”的习惯: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便借酒消愁愁更愁,借诗文抒发内心之“堵”;历经磨难,命运捉弄,就更是“堵”得要命,恨不得让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惨的一个。只是他们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堵”,其实有一部分是自找的。这世上,还有着那么一些人,即使在别人硬给他添“堵”的境况中,仍保持着心灵、思想之河的通畅清澈,疏通了心灵之“堵”。

漫步月下,藻荇交横,我看到东坡望月而叹。这一叹,叹出了一腔别致情怀,也走出了自古文人遭贬便失意落寞的怪圈。纵然是潇洒不羁的诗仙李白,也只是口上的释怀与洒脱,内心却一直为政治理想的破灭而“堵”;而东坡,他虽遭贬谪,却始终不让自己的心灵为这世俗功名、浮华利禄所堵塞,而是安之若素地从容生活。“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一颗安恬的心系于百姓,感悟自然,与民同乐。于是,我们看到了泽被后世的苏堤,听到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诗篇。疏通心灵之堵,使苏轼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心灵之河汩汩地流淌,浸润着当地百姓,也浸润着我们后来人的精神世界。

当那场消磨了理性与良知的灾难降临于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我看到汪曾祺安然于生活中平淡的美好与欢喜的韧性。彼时,他刚摘帽子,仍干着杂活,归类土豆、画图谱。在常人看来,那是压抑欲死的苦难生活,受害者心里储藏着无可奈何的泪和骂,堵成一腔委屈与愤怒。然而,汪曾祺留下了盎然的兴致。“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写的是画土豆花。他还自制了“效力军台”印章,昏灯下读杜甫,叙述中分明有小小的自得。读诗画画做手工的些微快乐于不觉中四两拔千斤般地消解了所有的愤恨。那些生活中平淡而美好的片段,他都从容不迫地消受了,并且,把它们作为内心之“堵”最好的消融剂,使心灵永远保持着疏畅与澄澈,保持着最初的那份对“健康的人性美”的追求。

“终朝采豆蔻,双目为之香。”这副从山水和文字中提炼出的欣赏生活的眼光,这种面对苦难安之若素的质朴而无可摧折的坚韧,正是这些可敬的人们疏通心灵之“堵”的奥秘。这奥秘,于文笔与遗事中,代代相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