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综合探究五走进台湾

一、单选题

1.关于我国宝岛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暖湿

②东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③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称

④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如图是台湾省部分地区年均温的分布,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3.当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有()

①地狭人稠,人均资源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④山多,交通运输落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4.正确描述台湾经济特点的是()

A. 台湾旅游业落后

B. 主要出口农产品

C. 出口导向型经济

D.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5.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岛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图中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A. 农产、森林的分布

B. 作物、矿产的分布

C. 矿产、林地的分布

D. 林地、河流的分布

6.图中“母”欢迎“子”回家,关于“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岛上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富

B. 位于板块边缘,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和雪灾等

C. 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居民以高山族为主

D. 主要发展以“进口一加工一出口”为主的经济

7.小华据图中信息判断,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他判断的依据是()①森林分布②纬度位置③农产品种类④地形.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8.下列关于台湾岛地理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B. 交通线分布受地形影响,呈网状分布

C. 台湾岛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D. 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9.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台湾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的“植物王国”

B.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C.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两熟

D.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的西北端,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10.台湾气候宜人,冬无严寒,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树木常绿,素有“天然植物园”、“水果之乡”之称。下列四幅图中与台湾台北市的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A. A

B. B

C. C

D. D

11.下列选项符合台湾岛地理概况的是()

A. 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B. 基隆是台湾最大城市

C. 水果之乡,盛产苹果、香蕉和芒果等

D. 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12.图甲为台湾省某流域城镇分布示意图,图乙为该地气候类型图.读图,影响该地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河流

B. 人口

C. 气候

D. 植被

13.影响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势和海陆

B. 纬度和地势

C. 海陆和河流

D. 纬度和河流

14.台湾岛濒临的边缘海是( )

A. 黄海、南海

B. 渤海、黄海

C. 渤海、东海

D. 东海、南海

15.关于台湾省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低平,山地少平原多

B. 气候复杂多样,降水南北差异大

C. 河流短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D. 生物多样性,有“世界花园”之称

16.以下是关于台湾西部人口、农业、工业分布特点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开发历史悠久②地形平坦而开阔③土壤肥沃④交通便利⑤金、铜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17.台湾的经济特点是( )

A.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B. 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经济

C. “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的经济

D. 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18.下列美称不属于台湾的是( )

A. “水果之乡”

B. “东方糖库”

C. “东方明珠”

D. “天然植物王国”

19.目前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人口约占97%,他们主要是明清以来福建、广东两省移民的

后代,大部分人还保留着乡音。这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的( )

A. 地缘关系

B. 血缘渊源

C. 历史渊源

D. 文化关系

20.下列关于台湾的相关资料,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A. 居民多为高山族

B.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D. 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

二、材料分析题

21.完成下列各题

(1)A________ (海峡),B________(海洋)C________(港口城市).

(2)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________”的美誉.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是________.(3)因岛上广泛种植________,故有“东方甜岛”之称.

22.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读图回答问题.

(1)谚语“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的“山”指的是①________山脉:

(2)A处位于我国的________高原,属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该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因此________问题突出.

(3)B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其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简要说明A地和B地发展农业生产共同有利的气候条件________

(4)丁图景观位于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

(5)C岛物产丰富赢得了众多的美誉请列举例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①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暖湿,故①错误;

②台湾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故②错误;

③台湾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称,故③正确;

④台湾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故④正确.

故选:C.

【点评】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diao鱼岛等2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临东海和南海,而且台湾岛东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台湾省西部地区以平原为主.

2.C

解析:【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西部主要是平原,图中所示台湾的气温分布特点是西部高,中部和东部低,影响台湾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征是地形因素.故选:C.

【点评】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地形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玉山是台湾的最高山.

3.A

解析:【答案】A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台湾面积小、人口多、资源不足、市场狭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故选:A.

【点评】台湾面积小、人口多、资源不足、市场狭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台湾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台湾地形虽然以山地为主,台湾交通运输发达,除高山地区外,铁路、公路网遍及全省各地.

4.C

解析:【答案】C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台湾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依据题意.

故选:C.

【点评】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临东海和南海,而且台湾岛东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

5.D

解析:【答案】D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台湾西部河流密集,水往地处流,所以台湾地区东部高、西部地;又因为台湾东部林地密布,所以可以推断出台湾岛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A

解析:【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A.台湾岛地势中东高西低,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富.故不符合题意.B.台湾岛位于板块边缘,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等.故不符合题意.C.台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故不符合题意.D.台湾主要发展以“进口一加工一出口”为主的经济.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台湾省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经济发展以“进口﹣﹣加工﹣﹣出口”为主,风景名胜有阿里山、日月潭等,樟脑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7.D

解析:【考点】台湾

【分析】图中所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岛多亚热带和热带农作物,如水稻、甘蔗、菠萝等,所以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他判断的依据是纬度位置和农产品种类.故选:D.

【点评】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地形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

8.C

解析:【答案】C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台湾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区,故A错误;

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故台湾岛交通线呈环状分布在四周的沿海地区,故B错误;

台湾山脉,森林面积广阔;西部平原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台湾盛产

甘蔗,有“东方甜岛”之称;台湾盛产香蕉菠萝等,有“水果之乡”之称;台湾盛产稻米,有“海上米仓”之称;故C正确;

20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60年代前,台湾经济以农产品加工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主,60~70年代,吸引外资,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80年代后,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故D错误;依据题意.

故选:C.

【点评】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临东海和南海,而且台湾岛东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省西部地区以平原为主.

9.D

解析:【考点】地势和地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北京市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端,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东南面向渤海.

故选:D.

【点评】北京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在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西部太行山,北部燕山,被河北省环抱,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10.B

解析:【考点】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北市气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台北市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全年降水量高于800mm,雨热同期,所以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台北市气候特征的识记和对气候柱状图的识读。11.A

解析:【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阿里山山势雄伟,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14℃左右,是台湾著名的观光避暑胜地。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面积约9千米2.潭中有一个小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状若圆日,南半湖状若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故A符合题意;台北市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故B不符合题意;台湾省在水果中,以香蕉、菠萝和柑橘为主体,号称亚热带、热带水果之乡。故C不符合题意;台湾岛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高山除外),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每年6-10月常受台风侵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台湾的概况,要理解记忆。

12.A

解析:【考点】台湾

【分析】城市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从图中看出,受河流因素影响,台湾省的城镇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其形态多为带状.依据题意.

故选:A.

【点评】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临东海和南海,而且台湾岛东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

13.B

解析:【答案】B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北回归线横穿台湾中南部,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3.山脉集中分布在台湾岛的中部和东部,平原约占总面积的1/3,多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沿海地区.受地形的影响,台湾山地气温低.

故选:B.

【点评】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14.D

解析:【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台湾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西与福建隔台湾海峡相望。故选D。

【点评】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

15.A

解析:【考点】台湾

【分析】台湾岛内约2/3为山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故A错误;

台湾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故B错误;

台湾岛内约2/3为山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河流短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故C正确;

台湾岛上约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故D错误.故选:C.

【点评】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岛内约2/3为山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台湾的南部被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每年6﹣10月常受台风侵袭.16.A

解析:【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西部多平原,台湾省的人口、工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而开阔、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是台湾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故选:A.

【点评】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约3.6万千米2.

17.C

解析:【答案】C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从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导向型经济.故选项C符合题意。

【点评】知道台湾的经济特色。

18.C

解析:【答案】C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本题为逆向选择。台湾被称为:蝴蝶王国、兰花之岛、珊瑚王国、温泉之岛、樟脑王国、天然渔场、东方甜岛、水果王国、鸟类之乡、海上粮仓、东方盐库、植物王国、动物宝库、茶叶之乡、旅游胜地等。东方明珠是香港的美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台湾的美称。

19.B

解析:【答案】B

【考点】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阅读题干可知,本题在于考查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他们主要是明清以来福建、广东两省移民的后代,大部分人还保留着乡音,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有着血缘上的关系;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大约在几百万年以前,由于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才与大陆分离,

称为台湾岛,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有着地缘上的关系;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在我国历史上,台湾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85 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制.1895年台湾被ri本侵占,直至1945年抗ri战争胜利后才回归祖国.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有着历史渊源;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从台湾和福建等省许多居民都共同信奉妈祖等习俗,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有着文化关系;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点评】知道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20.A

解析:【考点】台湾

【分析】台湾主要的民族是汉族,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故A错误;

台湾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的西部平原,故B错误;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地形以山地为主,故C错误;台湾的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充足,台湾山脉海拔高,森林呈垂直变化,台湾的树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故D正确.依据题意.

故选:D.

【点评】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台湾海峡;太平洋;高雄

(2)亚洲天然植物园;樟树

(3)甘蔗

【考点】台湾

【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A是台湾海峡,B是太平洋,C是高雄.(2)台湾岛上森林资源丰富,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是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所以,台湾有“樟脑王国”之称.(3)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上,广泛种植甘蔗,蔗糖产量高,故有“东方甜岛”之称.

故答案为:(1)台湾海峡;太平洋;高雄;(2)亚洲天然植物园;樟树;(3)甘蔗.

【点评】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diaoyu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约3.6万千米2.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

22.【答案】(1)秦岭

(2)黄土;水土流失

(3)耕地为主的水田;水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4)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

(5)东方甜岛、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水果之乡

【考点】地势和地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明珠)

【分析】读图分析可知:(1)谚语“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的“山”指的是①秦岭山脉,秦岭﹣淮河以北,主要耕地类型是旱地,以南耕地类型是水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2)A处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属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该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问题突出.(3)B地位于南部沿海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为主的耕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A地和B地发展农业生产共同有利的气候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4)丁图景观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形成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所以塔克拉玛干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从而形成沙漠景观.(5)C岛是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因物产丰富,赢得了众多的美誉,如:东方甜岛、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水果之乡等.

故答案为:(1)秦岭;(2)黄土;水土流失;(3)耕地为主的水田;水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4)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5)东方甜岛、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水果之乡.

【点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众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西和中西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地形各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至呈三级阶梯。

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海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 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的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 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 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 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

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漂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不修建东西方 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 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 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 台湾最大的工业区。 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 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 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 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 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 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 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 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 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 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 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下册社会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社会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 才能酿出蜜来。X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 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 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一淮河以北)南方(秦岭一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亚热 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 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二) 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 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中华明探 《中华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程标准】 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明的起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明起的标志及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探》的最后一,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明区域,突出中华明渊。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的第一框《中华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明的起是和其他三大古明起放在一,同属于“大河明”。现在把其他三大

古明放在前,而中华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明渊。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字萌芽 阶级分化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明的起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明起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明的起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明产生的原因。

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各单元练习卷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领土辽阔,与中国面积接近的大洲是( B ) A.非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2.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位于南半球,亚洲大陆东部 B.位于东半球,东临达西洋 C.大部分领土在温带,兼有热带 D.北回归线穿过台、浙、粤、桂 3.我国陆上疆界长达2万余千米,陆上领国有( C ) A .11个 B. 18个 C .14个 D .6个 4.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 D ) A.省、市、县三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 C.省、地、县三级 D.省、县、乡三级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6.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 C ) A.西藏自治区 B.青海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我国人口分布的著名地理分界线是( C ) A.秦岭—淮河连线 B.漠河—腾冲连线 C.黑河—腾冲连线 D.天山—阴山连线 8.下列省区中,分布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C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贵州

9.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地形多种多样 B.山地面积广大 C.地势平坦,起伏和缓 D.地势西高东低 10.我国的四大盆地中,农业发达,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有( D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B ) A.秦岭—淮河 B.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 12.我国下列地区中,约6—7月多阴雨天气的是( A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C ) A.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 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 D.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 14.航运价值大,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是( A ) A.长江 B.珠江 C.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5.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 A ) A.秦岭——淮河一线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知识要点】 一。繁荣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长安隋文帝杨坚 (2)隋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统治 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整顿吏治 局面: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表现:人口迅速增长、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河段: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长度: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灭亡:618年、隋炀帝暴政导致 [难点解析】 1.你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开通之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丝绸、稻米源源北运,供给北方,从这点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隋炀帝开通运河大量地征用民工,在使用上非常残酷,十分之四五的民工都因饥饿、劳累折磨而死,所以说开通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来说是沉重的徭役负担,是灾难。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段话的意思吗?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中国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陆路运输只能靠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3.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一是隋文帝时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了已有的经济实力。 二是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有能力征发几百万人。 三是有前段开凿的几段古运河基础。 [重点考点]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知识要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必背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必背知识点 1.(1)元谋人、北京人(天然火)、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的位置(书本P46) 2.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炎帝(神农氏)的主要功绩: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集市。(2)黄帝(轩辕氏)的主要功绩: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3.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及文明成就(书本P28) 中国: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蛋壳黑陶杯古印度:发明阿拉伯数字、佛教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星期制度古埃及:金字塔、太阳历、分科治病 4. 西方文化之根是什么?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1)找出古希腊的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书本P50) (2)雅典的民主制度在伯利克里时期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政治特色:雅典——民主,斯巴达-尚武、专制 (3)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 2世纪成为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人的小澡盆”-地中海 5. 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洲,首都巴格达,政教合一,唐朝与其同时代 6.世界三大宗教 (1)西周分封制:基础是——宗法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西汉推恩令和监察制度(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和科举制:(是隋朝建立,唐朝时完善的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4)元朝的行省制度设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入我国的版图 8.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唐朝-筒车和曲辕犁;宋元-秧马和占城稻 9.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影响——秦朝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影响) 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贵族通婚,推行汉人的官制和礼法。 作用: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10.秦朝、汉朝、唐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 (3)唐朝繁盛的表现: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出现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局面。 ①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②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③协调君臣和君民之间的关系 B、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①农业:曲辕梨和筒车②手工业:唐三彩 ③商业: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珠宝业成为长安的第三大产业。 C、社会开放,文化繁荣。①社会风气:中西互通,胡汉交融。②中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③文化繁荣:唐诗;道教;“颜体”;画家阎立本的作品等。④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 11. (1)丝绸之路(书本P99)新疆(喀什——深圳的对口经济特区)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最远到达大秦即古罗马) 往来的商品:中国的丝绸、铁器、陶瓷、漆器;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 历史地位和作用:1)沟通了亚洲和欧洲 2)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2)京杭大运河(P101) ①隋炀帝下令开凿的②中心在:洛阳,起止点: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自北往南有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③作用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b、南粮北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2.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宋辽的澶渊之盟) 宋并立的政权: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南宋并立:金—女真族,元朝-蒙古族 13. (1)四大发明:①造纸术(东汉蔡伦改造)、印刷术(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南针(宋朝运用与航海事业);②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2)棉纺织技术:元代——黄道婆,教松江人民棉纺织技术《清明上河图》北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隋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2017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建立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②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历程:①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③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⑤宋朝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五、隋朝的灭亡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灭亡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第二课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唐太宗年号)之治原因:1、吸取隋朝历史经验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重用人才(房玄龄、杜如晦)2、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四、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三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 1、人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社会中成长。 2、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离不开社会;如果人离开了社会,就是长大了,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不同的群体,如民族群体、学生群体、消费者群体、农民群体等;在不同的时候,我们可能成为不同群体中的一员。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话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说明了我们可以借助社会这面镜子,通过和别人比较,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学校生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能力,还能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我们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7、网络社区是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作“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要健康的生活。 8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有的镜子是良师,有的是益友他有的起不到正面作用。 (2)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成长,用好镜子。当别人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一致时,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善于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第二课社会舞台中的角色 1、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不同场景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中国公民、儿子、女儿等;有的角色是自己选择的,如志愿者等;有的角色是自己期望的,如科学家、工程师、总经理等;有的角色是社会安排的,如观众、学生、学习委员、厂长等。 2、人们的社会角色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角色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3、不同的角色之间常常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引起争执或隔膜。 4、所有的角色需要互相配合,才能组成和谐的整体;不同角色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协调,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 5、合格的社会角色也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的,为了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人才,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读书上学,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学生角色做起,做好我们的每个角色。 6 初中生不仅要承担学生的角色,还应学会扮演自己承担的其它的社会角色。学习好只是扮演好学生角色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还应担负起其他社会角色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7、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在家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不会是好学生,”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是。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一般意义上,在家里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也不会是好学生是成立的,因为一些基本角色规范,角色责任是适用于各角色的,一个没有基本角色规范与不尽责任的人很难扮演好其他的角色,但个别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在校在家两样表现的情况,因为人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受到其扮演的环境,舞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舞台上扮演得好,在另一个舞台上却不一定能扮演得好。 第三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规则是指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由全体或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规则是人们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它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规则规定可以做什么;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