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拼车及隐私权

拼车及隐私权

拼车及隐私权
拼车及隐私权

拼车

教条式地纠缠“拼车”的身份,是没有意义的。说“拼车”一定违法,就是应该被打击的“黑车”,可能并不妥当。所谓“黑车”,是指无经营许可证,非法从事城市客运经营的车辆———“拼车”显然不是以运营为目的;现行《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明令禁止的“拼车”行为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司机主动招揽乘客,不按计价器收费,与乘客谈价收费,乘客互不相识。小区邻居、单位同事等熟人之间的“拼车”行为应该称为“合乘”,属于双方自愿的民事互助行为,只有民生效应而无盈利性,谈何违法?对此,很多国家还以“不征税”的方式提倡保护之,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生活品质,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成本问题。

其实,类似“拼车”这样的“发明”,是公民自身利益市场化整合的产物,如果说其“合法身份”有悖论,那也是凸显了这个时代的“制度困境”:当一个城市“拼车盛行”时,路运管理者恰恰最当对公共交通反躬自问。“严打”一种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的可行之策真的就很“合法合理”?“拼车”当然会出问题,这是和公交也会撞死人一样的道理,但是,与节约能源、减轻污染、缓解道路拥挤这些良效比起来,疏导“拼车”问题上用点力气,比打压恐吓有意义多了吧。

“顺风车”在国外早司空见惯,在德国、新加坡,赶上交通高峰期,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会被罚款。韩国早就实行出租车“合乘制”;阿姆斯特丹上世纪就推行“汽车共享”……严刑峻法和道德说教是无益的,因为“拼车”终究不是洪水猛兽,给它一个制度设计的出口和一张温情的身份证也许才是一个睿智务实的姿态

拼车/顺风车是建立在节约方便的基础之上,是人们上下班或者外出出行顺路而产生的,而不应成为“黑车”的寄生地,这些大家是很容易辨别的,最终目的是方便节约。

何为拼车

相同路线的人乘坐同一辆出租车上下班,上学及放学回家,节假日出游等,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即为拼车。拼车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根据报导,韩国、希腊及欧美国家的出租车已尝试“合乘制”。在美国,多人乘坐同一辆出租车是被鼓励和支持的。既有利于环保,有利于缓解拥挤的城市交通,又有利于乘客。在我国浙江、北京、广州等五十多个城市已经开拓了拼车服务并产生了注册服务机构。

拼车益处

1.车费分摊,乘客省钱。

2.避免等车,节省时间。

3.免受夏日炎炎,冬日寒风刺骨,雨雪天难打的之苦。轻松快乐,心情舒坦,省时省力省钱。

如何拼车

1.本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人均可拼车乘坐。

2.凡拼车乘坐的乘客须在同一条线路上上下班,上学,放学回家以及出游等。

3.车费由乘客分摊,付款方式协议产生。

4.凡须拼车的乘客可来电,来人或在本部网上将你的姓名,性别,年龄,乘车时间,地点,目的地,有何要求等告诉我部并订立乘坐协议,届时由出租车根据协议为你提供服务。

5.出租车司机愿意受理拼车服务的应向我部提供本人姓名,性别,年龄,车号以及其他所有符合国家法规的有效证件后,由我部介绍乘客并订立乘坐协议。

拼车须知

乘客

1.根据协议的上车时间须提前不少于10分钟时间候车,车辆一般不等人。

2.乘客候车的地点应在不违章之处。

3.乘客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车主合理的乘车费,车主不得无故增加乘客费用。

4.在协议期间,不再改变行车路线,禁止非协议人乘坐。

5.乘坐人必须注意安全,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以免意外发生。

6.车内是否可吸烟,由乘客协商解决。

7.如有

乘客素质恶劣者,本部有权解除其拼车协议。

驾驶员

1.必须严遵协议条款,为乘客提供安全检查优质服务。

2.必须根据协议要求,准时接送乘客。由于驾驶员的原因未能准时接送乘客而造成乘客影响和损失的,其后果由驾驶员负责。

3.驾驶员必须始终保持车辆完好,严守交通法规,严禁酒后驾车,注意行车安全。

4.如因驾驶员的服务质量而多次受到乘客投诉,本部有权解除拼车协议,乘客将另行安排。

谈谈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的界定

作者:刘克希

关键词:新闻报道隐私权┊阅读:301次┊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律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对隐私权的保护有所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实体法对隐私权尚无直接规定,亦未对隐私或隐私权作出定义。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的实体法保护,是引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即“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或者引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或第九条的类似规定。

在《民法通则》对隐私权并无规定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这对于保护隐私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我认为,侵害隐私权与侵害名誉权,至少还有以下几点区别:(1)侵害的内容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散布的内容是捏造的、虚构的,并非事实;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并非捏造、虚构,而是事实。(2)侵害的方式不同。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方式,常见的是侮辱、诽谤;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方式常见的是未经公民同意或授权而窃娶披露、传播他人的个人隐密事项。(3)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不同。侵犯名誉权通常是一种直接故意行为,行为人主观上通常是恶意;侵犯隐私权则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过失,可能出于恶意也可能出于善意。(4)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毁损、贬低他人名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人主观上可能不具有目的(过失情况下和间接故意情况下),也可能具有恶意目的或善意目的。(5)享有的主体范围不同。名誉权不仅公民享有、法人也享有;隐私权则仅限于公民享有,法人并不享有。

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侵犯隐私权除具有构成侵权民事责任的四个一般要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要件。

综上所述,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不公开其家庭关系、夫妻生活、恋爱日记、信函、录音等与私人生活有关而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实的权利。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对人权的进一步重视,在实体法中对公民的隐私权、贞操权等人身权作出明确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也将是必然的。

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正确处理保护隐私权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十分必要。在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不应当保护这样的隐私权。这也是界定新闻报道是否构成侵害隐私权的重要界限。

对于那些为公众熟知的重要社会人物(有人称之为“公众人物”),例如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歌星、球星等,由于他们的杰出成绩,使他们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社会公众有理由对他们的品行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品德、能力、健康,尤其是与他们所从事的政治、科研、艺术、表演、运动有关的事,都可能成为社会公众探取和公布的内容。这种探取和公布一般说并不构成侵权。

当然,这些人只是“牺牲”同他们所从事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那部分隐私权,而不是他们隐私权的全部。

至于违法悖德人员,由于他们的行为违反法律、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破坏社会公共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因此也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私事。违法悖德行为,不符合隐私权“与公共利益无关”的要件,因而就谈不上隐私权,也就谈不上受法律保护。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社会公众和新闻界当然有权对违法悖德行为予以揭露、批评、抨击。

违法悖德行为是否与公共利益有关、是否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还应当具体考察行为人行为的时间等具体条件,这是区分是否受保护的特殊界限。例如某女公民年轻时犯过生活作风错误,但其后30多年一直作风严谨,现在已做了奶奶。这位公民年轻时的行为,现在就不影响公共利益,因此现在任何人都无权再“揭伤疤”。又如对某些强奸罪,新闻报道只能用含糊字眼报道其受害者,而不能再加明确。司法裁判文书的叙述亦应如此。

隐私是客观事实。这是隐私的重要特性。任何捏造、虚构、主观臆测的虚假事物,都不是隐私。例如,某未成年人是被遗弃的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后被他人收养。虽然该未成年人确是非婚生子女,其父母实系养父母,但是,任何人都无权披露这些“客观事实”。因为,它是未成年人个人的隐私。如果认为“只要是客观事实,就有权报道、披露”,那就难免要承担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反之,捏造、虚构的“桃色新闻”等,则不是隐私。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我国三大诉讼法都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排除在公开审理之外。但是,应当重视的是:首先,隐私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他人捏造、虚构的;其次,有些违法悖德的行为并不属隐私权保护的范畴。隐私权既然是一种民事权利,不公开审理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利,而权利人如要求公开审理,应当视为他们有“处分”自己的权利。对这类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媒介有权公开报道,且不因报道承担侵权责任。

此外,侵害隐私权,应当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构成要件。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不能认定构成侵害隐私权。事实上,行为人要证明自己无故意,往往比较容易,而要证明既无故意又无过失,则是很难的。

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式包括责令停止侵害、赔礼道款和赔偿损失三种,但不包括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因为隐私是客观事实,影响无法消除,而且“消除影响”的结果往往是扩大影响,故对这种人身权的保护不适用消除影响的方式;同理,由于隐私是事实,公民名誉因此受到的损害无法恢复,故不适用恢复名誉。

原载中国记者1997 1

论名人隐私权的保护与新闻报道自由之间的平衡

2006-07-06 15:19:14 1

何淼玲

近年来,记者与名人之间的纠纷冲突不断发生,媒体新闻报道自由与名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在媒体的新闻报道自由与保护名人隐私权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新闻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何为“名人隐私权”1、“名人”及“公众人物”的定义

按照美国学者的分类,公众人物可分为三类:一是在政府机关担任重要公职的人员。二是自愿的公众人物,即俗称的“名人”,包括文艺界、体育界、娱乐界明星。三是非自愿的公众人物,指某些人本身不是公众人物,不会引起公众兴趣,更不会涉及到公共利益,但因某些事件的发生而偶然卷入其中,从而成为“公众人物”。

2、隐私权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产生于美国。1890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缪尔?华伦在《哈佛法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自此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重视。美国威廉.荷尔在新闻法中认为,隐私权可以定义为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物在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之前,不得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隐私权体现了现代文明的一种生活艺术,

它是一种公民私生活的秘密权,是一种保持内心自由、保持个性的人格权。

不难理解,因为名人的行为一般不直接涉及公共利益,但由于其隐私能满足公众的娱乐兴趣和爱好,往往成为新闻媒体追逐和猎取的目标,名人隐私权的保护因而成了争议最大的话题。

二、新闻报道与名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矛盾一:新闻报道的社会公信力价值与自身功利价值的冲突

近年来,一部分新闻媒体片面追求新闻市场占有率,为追逐高额利润,一味迎合受众,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和公正的道德观,从而使媒体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烈,新闻报道的社会公信力价值受到贬损。

如1997年台湾的“白晓燕事件”,其恶劣影响足以让所有媒体蒙羞。1997年4月14日,台湾著名女影星白冰冰的独生女白晓燕遭绑匪绑架,绑匪要求白冰冰以500万美金作交换条件。由于案件涉及知名艺人,又有创台湾治安史纪录的巨额赎金,于是台湾各大媒体纷纷闻风而动,见缝插针,互相之间为了竞争“独家报道”,机关算尽。由于媒体的直接介入,绑匪在向白冰冰多次催要赎金未果之后,感到“躲得过警方躲不过记者”,气急败坏,疯狂撕票。当事人白冰冰悲愤地质问新闻媒体:“不知这些记者究竟是在救我女儿,还是在逼绑匪对我女儿下毒手?”

矛盾二:公众知情权与名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

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了解权”。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知情权,学者对其有不同阐述,笔者比较认同郭卫华先生对知情权的诠释:“知情权是指公民对国家事务及社会信息得以知悉的权利,主要包括知政权和社会知情权。”

知情权的权能,在于保障公众通过合理的途径及时了解信息;而隐私权的权能则在于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它们在名人身上两者有着天然的冲突:名人为保持自身的生活安宁,努力防止自己的隐私被外界知晓;社会公众则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尽量了解名人的部分隐私,以对其进行必要的社会监督,同时满足其好奇感和合理兴趣。可见,如果新闻媒体对名人的隐私报道稍有差池,两者间的矛盾难免爆发。

矛盾三:名人自身的双重价值标准

作为“名人”,其本身也存在价值的冲突。一方面,他们需要新闻媒体给予足够的关注,以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甚至有时会通过制造所谓的“花边新闻”进行炒作,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以引起大众关注,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所说的,“演员成名要靠绯闻加演技”,其中虽有调侃的成分,倒也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概括;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媒体过多的干预其私人生活,给其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一种矛盾心态,使公众人物在对待新闻媒体对自己的隐私进行曝光时往往采取双重标准:需要扩大影响度时,允许甚至鼓励媒体对自己的隐私进行报道;希望减少干扰时,反对媒体公开自己的隐私。这样的双重标准,必然使得他们与媒体的纠纷不断。

三、平衡新闻报道自由和名人隐私权的对策与建议

当名人隐私权与新闻报道自由之间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哪种权利,目前新闻界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优先保护名人隐私权。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人生活安宁是最基本的条件,应当受到隐私权的绝对保护。

二是优先保护新闻报道自由。这种观点认为:在名人隐私权与新闻报道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新闻舆论监督关系到公共利益,应当侧重于保护新闻报道自由。

三是“个别衡量论”。这种观点认为:两种价值发生冲突时,根据个案分析比较新闻报道的社会利益和“名人”的隐私利益所受到的损害:当前者利益较大时,承认新闻报道;当后者利益较大时,优先保护个人隐私。

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容易导致权利的失衡,使另一种权利受到损害;第三种观点虽然考虑到了两种权利的平衡,但又失之随意,标准模糊,尤其当裁判者个人价值观念不同时,容易引发争议,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种观点各有优劣,加上新闻道德准则不够严格、具体,给新闻报道自由的界定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为能在名人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契合点,笔者有如下建议:(一)尽快建立《隐私保护法》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了大量的法律对隐私权加以保护,如1974年的《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权法案》、1980年的《隐私保护法案》。德、法、瑞典、日本等国也非常重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反观我国,对隐私权理论研究和立法起步都比较晚,理论研究水平与立法都滞后于现实。目前我国还没有“隐私保护法”和“个人情报资料法”等关于隐私权的法律,导致这类纠纷实体裁判的不一致,影响了司法审判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对新闻舆论监督权的保护、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名人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是新闻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国际法制的通行惯例。名人无论公务活动,还是私人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其不良行为,会构成对社会道德风貌的严重危害,新闻舆论有责任加以批露,以促进名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但坚决反对把名人正常范围内的个人生活当成哗众取宠、迎合庸俗的素材。

(三)加强新闻行业协会的监管力量

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而言,不能以满足公众兴趣为由,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捕风捉影,挖掘无中生有的是非,干扰名人正常的私生活,用不正当手段吸引公众眼球,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视率,以期获得短期内高额的经济收益。殊不知,其失去的是蕴涵巨大无形资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历史明鉴,没有哪个媒体能依靠炒作“花边新闻”赢得社会的尊敬。作为社会喉舌的新闻媒体,忘记了引导公众追求真善美的责任和使命,围绕人们心理的阴暗面大做文章,陷入低俗化的恶性竞争之中,最终是躲不过历史车轮的碾压的。新闻行业协会应健全和完善新闻媒体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量和约束机制,让所有媒体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健康地竞争。

(四)全社会积极引导公众兴趣的健康发展

一个有着良好氛围、和谐健康的社会,其自身应当具有强有力的“免疫力”,能自觉抵制排除丑恶、阴暗的不健康因素,保证整个社会秩序不受破坏和干扰。而一个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科技部门等都应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公民健康的兴趣爱好和审美价值观,让纯粹的炒作和“花边新闻”没有市场,让媒体退出靠挖掘爆料吸引眼球的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回归其本来面目,从根本上解决名人隐私权与新闻报道自由之间的冲突,达到二者的协调与平衡。(作者系湖南日报政法部记者)

新闻报道权与隐私权的法律界限探析

2008-08-11 11:39:59 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2006年8月,TwinS在马来西亚举行演唱会,钟欣桐(阿娇)在演唱会后台,竞被狗仔队偷拍到换衣时的图片,并被香港八卦周刊《壹本便利》作为封面刊登,香港娱乐圈引起轩然大波。随后该事件逐步升级,香港演艺人协会和 ...

关键字:新闻报道权与隐私权的法律界限探析

2006年8月,TwinS在马来西亚举行演唱会,钟欣桐(阿娇)在演唱会后台,竞被狗仔队偷拍

到换衣时的图片,并被香港八卦周刊《壹本便利》作为封面刊登,香港娱乐圈引起轩然大波。随后该事件逐步升级,香港演艺人协会和香港无线电视台于8月28日下午组织了演艺界大型声讨会,在成龙的带领下张学友、刘德华等众多演艺界人士出席,以实际行动表达

抵制狗仔队偷拍行为的决心。我国内地,2005年在贺岁片《天下无贼》北京新闻发布会上,著名导演冯小刚表示:“自己的家庭住址因为被报纸刊登曝光,导致其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还称有个神经病天天在他们家门口守着”;《明星BIGSTAR~报记者争辩道:“因为读者喜欢看啊,这不正说明我们的发行量大吗?”冯小刚导演当即愤怒地大骂起来:“你们的刊物是狗屎、混蛋,我××想抽你!”随后这一“冯小刚事件”立即成为了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相类似的诸多事件表明新闻工作者从事相关新闻报道活动中的争议,即“尽可能地搜集大量的、全面的新闻资料,为受众提供广泛的社会生活信息”与“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新闻媒体在报道中经常会发生新闻报道权与隐私权的的冲突,此类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此引发的争论遍及社会各界。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探讨我国新闻报道权与个人隐私权的界限,以期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行为准则。

(一)1948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有51个国家代表团参加,包括中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标志着新闻自由权从此受到国际公约的倡导与保护。1951年召开的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项内容,即“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出版自由”和“意见表达自由”。可见新闻报道权是新闻自由权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媒体及

记者自由地搜集新闻信息并将它们报道出来的权利,也是让受众享受“知晓”的权利。行使新闻报道权的方式可以是信息的通告,消息的披露,也可以是批评或者评论。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5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可见,我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公民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也就意味着新闻报道权作为一种宪法性权利受到保护。根据法学界的通说,隐私权是指使自己获得独立地位的权利,也可以说是拒绝使个人被不当地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权利,或者说是关于未必与社会有关的事件,免受不当干涉的权利。隐私权的主体只有自然人,而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三大类,即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及私人领域。私人信息主要是个人情况,如医疗记录、身体缺陷、健康状况、财产状况、宗教信仰、过去经历、财务资料等。私人活动则包括如社会交往、婚外恋等个人活动。私人领域也称私人空间,如个人日记、居室等。

我国宪法在第38、39、4O条分别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这是隐私权为法律所保护的依据。隐私权包括以下内容:(1)隐私隐瞒权,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有权隐瞒,使其不为人所知。(2)隐私利用权,权利人可以自己利用自己的隐私,满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要。(3)隐私支配权,支配自己的隐私,准许或者不允许他人知悉或者利J}]自己的隐私。(4)隐私维护权,当自己的隐私权被侵害的时候,权利人有权寻求司法保护,可以向侵权人请求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律保护。可以看出,新闻报道权和隐私权中的隐私支配权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传媒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如果处理不好它们之问的关系,不当地行使新闻报道权,就会干扰公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引发一系列纠纷,损害传媒形象,影响社会和谐。

(二)如何才能正确地行使新闻报道权?新闻工作者与普通公民并无差异,新闻报道权在行使时当然不能侵犯公民隐私权。社会生活足丰富多彩的,公民对于身边发生以及关注的事还拥有一些特殊的权利,例如:知政权、社会知情权等。新闻媒介是公民获取身边新闻事件的主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权对于隐私权的侵犯会因为~些特殊的抗辩而免责。借鉴美国以及我国司法实践,我们可以将这些特殊的抗辩归纳为以下几项:即(1)对公开记录的报道,(2)公开场合的报道,(3)基于公共利益的报道,(4)受访者自愿公开的报道。以下是这几项抗辩理由的具体论述:对公开记录而言,新闻报道权是可以自由行使的。公开记录是指党和国

家机关公开发布的正式文件、通知、判决书、布告以及其他允许公开发布、引用的材料。由于这些记录的公开性,即使其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也将会丧失隐秘性,引用者免负侵犯隐私权的责任。如果某位公民的隐私与公共利益,或者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联系,它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私事,这时新闻媒体可以行使新闻报道权。比如,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了解和评价其品行,只要事实确凿,应不算侵犯其隐私权。从隐私权的立法来看,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也都从公共利益出发,对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加以一定的限制。对人们在公开场合下的行为进行报道,新闻报道权的行使将不受隐私权的限制。为隐私的本质是“隐”,即不公开性,一旦自我公开便不存在所谓隐私了。例如在美国堪萨斯州有个男青年因涉嫌偷窃而被警察逮捕,当地电视台摄下了被捕时的情况当晚播放。后来这个男青年被释放了,警察局承认捕错了人,由此发生了隐私权诉讼,但法庭驳回了原告的请求。法庭指出,此案发生在酒吧,原告处在公众应知晓的事件之中,被告有权对此事加以报道。虽然这与原告意愿相反,纯属非意愿性,但仍可报道。这里有必要对公开场合加以解释,公开场合是指人群聚集,供人们学习、工作、休息、社会交往、文体娱乐、参观旅游及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共建筑物、场所及设施。公共场所大致可分为四类:生活服务设施,包括宾馆、超市、美容美发店等;文体娱乐设施,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福利设施,医院、公园等;商业交通设施:候机室、候船室等。所以,在以上场合的新闻报道并不侵害个人隐私权。隐私权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私人权利,法律允许当事人放弃。当事人可以经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确表示对新闻报道的同意,具体表现为愿意接受采访、主动提供资料、协助新闻作品的完成等等。事实上,社会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有意或无意地放弃自己的一部分隐私。如许多政治家、体育艺术明星等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分析自己的经历、家庭、生活甚至个人的隐私等。根据当事人的陈述或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文章或发出的报道中有当事人的隐私内容,不应视为侵犯个人隐私权。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本人的隐私涉及他人的隐私时,本人无权放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都不例外。如果新闻报道中涉及第三人的隐私,就必须取得第三人的同意,否则就会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在不公开审理时,披露的敏感内容也是属于法律保护的隐私。

(三)回到案例,“twins被偷拍事件”以及“冯小刚事件”部属于因新闻报道权不当行使而侵犯了隐私权的情况;且这类侵权的客体并非普通公民,而是拥有特殊社会地位或特别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为何当前侵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事情屡有发生?当今我国新闻媒体行业正在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都市报的出现和兴起更是报纸这一新闻媒体业市场化的显著标志。然而,以都市报为主的一些新闻媒体为了片面的扩大市场覆盖、增加发行量、赚取不菲利润,过多报道庸俗、猎奇的丑闻奇闻以片面地迎合大众,逐渐地陷入了庸俗化、媚俗化。众所周知,公众人物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自然其各种信息都成为新闻报道所追逐的热点,而这方面,‘泛的、毫无约束和节制的新闻报道则经常会侵犯到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公众人物是指因其身份、地位、事业的成就、罪行重大或因为与某一特定事件有关而为公众普遍知晓的人物。如著名科学家、作家、明星、高官或制造惊天大案的罪犯等等。公众人物可以分为两类,即政府官员和自愿性公众人物。政府官员享有国家公权力,其行为代表着政府乃至国家的行为,对其实施新闻监督是必要的;再者,政府官员多属于社会公众认识中的成功人士,其形象为社会公众所赞赏和模仿,具有社会模范作用,这种受到特别尊敬所需的对价即是让渡自己部分的隐私权。且在我国现今社会,公权力的行使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腐败、权力寻租等现象还严重的存在于行政以及司法机关中,造成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威胁着国家的稳定秩序。自愿性公众人物包括体育明星、影视明星、文学艺术家等等;这类主体主动将自己展示于社会公众之前,试图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赞赏。这些广为人知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社会知名度和各方面的影响力都不是普通公民所能比拟的。自愿性公众人物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公共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已经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公众对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属于正常的需求。自愿性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公众所崇拜形象的对价,则是让渡自己部分的隐私权。且我国文艺界、体育界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黑幕”,一定的新闻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公众的合理兴趣,知名人物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报道追踪的目标,他们的隐私权范围要比普通人小得多,对他们大部分个人信息的报道不会侵犯其隐私权。当然这并不是说,公众人物就没有一点自己的隐私,根据我国司法界处理相关案件的原则和主导思想以及美国司法实践,再结合相关判例,公众人物的下列隐私还是受律所保护的:(1)其住宅不受非法侵入或侵扰;(2)家庭生活和正常的私生活不受监听、监视;

(3)正常婚姻和夫妻生活不受他人的干扰;(4)正常通信自由不受侵犯;(5)与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事项不受侵扰。我国新闻媒体属于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在自主经营,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事业单位的“身份”,必须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但市场化经营,使一些新闻媒体忘记了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作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第四条规定,新闻工作者在从业过程中“应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遵守宪法、法律的规定。”新闻工作者只有遵照新闻职业的行为规范,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大众的社会生活,严格遵守宪法以及法律对新闻报道的规定和限制,既要维护公众的知晓权,也要保护被报道主体的隐私权;既要实现媒介的使命也应维护公民的人格权利:从而促进传媒业法制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l力小广:‘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再探》,[EB/乱]传播学论坛,2007年

(2)冯兴吾刘登轿张静:‘我国隐私权的法律分析》,[EB/OL]中国法学

网,2004年

(3)叶红耘:‘新闻自由权侵犯隐私权的法理评析》,‘法学》[J]2004年

3期

(4)李先波,杨建成:《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协调》,‘中国法学》

[J]2003年5期

(5)许雅绒:‘关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思考》,‘新闻自由》[J],

2o07年6期

论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侵权(转载)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新闻报道与名誉侵权的问题逐渐增多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我国至今尚无一部比较完备的新闻出版法。在现实某些案例中,把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与一般的侵权案件等同起来,使新闻单位处于不利地位。笔者认为,不应把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与一般侵权案件等同起来,在舆论监督与名誉保护发生冲突时,我国法律应优先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自由。笔者将分五部份阐述自己的理由。第一部分介绍了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权之间冲突的存在,其中包括新闻报道自由的提出、内容和意义,新闻报道自由对名誉权侵害的现象的存在。第二部分介绍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协调,其中包括新闻报道自由保护的利益基础,名誉权保护的利益基础,着重

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第四部分说明了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第五部分总结论述公共利益大于私人利益,在舆论监督与名誉权发生冲突时,应保护正当的舆论监督即新闻报道自由。

关键词:新闻报道自由、名誉权、利益基础、冲突与协调、构成要件、抗辩事由

目录

引言

一、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权之间冲突的存在

(一)新闻报道自由的提出、内容和意义

(二)新闻报道自由对名誉权的侵害的现象的存在

二、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协调

(一)新闻报道自由保护的利益基础

(二)名誉权保护的利益基础

(三)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三、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

四、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五、结论

论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侵权

引言:

1992年6月,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诉吴祖光侵害名誉权一案。①被告吴祖光撰写《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一文发表于1992年6月27日《中华工商时报》。原告称该文捏造事实并使用污辱性语言,侵害其名誉权,向法院提起侵害名誉权的诉讼。在诉讼期间,被告又撰写《一个“被告”的回答——致“原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董事长孙锁昌先生》一文,发表于《时代潮》杂志。同时,被告还在美国《世界日报》和《戏剧电影报》发表关于本案的两篇谈话对原告进行批评。

法院查明:1992年6月6日发表于《中华工商时报》上的《红颜一怒为自尊》一文,报道了原告非法搜查倪培璐、王颖,侵害其名誉权的案件。被告依据此报道撰写《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一文发表于1992年6月27 日《中华工商时报》,对原告单位个别工作人员检查顾客的行为及有关人员的谈话进行批评,在其后的谈话和文章中,被告对原告再次进行了批评。原告由此诉被告侵犯了其名誉权。名誉权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冲突,是各国法律都面对的一种“价值的冲突(a crash of value)”。在此情况下,法律必须选择优先保护的法益。从国外的经验看,大都倾向对新闻自由实行优先保护。②那么,在名誉权和新闻舆论监督发生冲突时,我国法律究竟应优先保护新闻报道自由呢还是应优先保护个人或法人的名誉权呢?笔者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在名誉权和舆论监督的权利之间发生冲突时,对

舆论监督的权利实行优先保护。

一.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权之间冲突的存在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工作者和其他公民利用传播媒介发表各种意见或言论,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进行批评、实行监督的权利。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保护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们从根本上都是建立社会的民主与法制、保持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不可缺少的制度。如果法律仅注意保护名誉权而忽略了对舆论监督的保护,那么,虽然个人的人格及其尊严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但此种保护要以不必要地限制正当的舆论监督为代价,并将使社会缺乏一个大胆批评、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丑陋和违法现象不能借住于大众传播工具予以大胆披露和批评,这不仅会纵容一些侵害公民权利包括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行为,而且会使个人的人格权沦为一种与社会利益不协调的绝对化的个人利益。然而,保护名誉权和正当新闻报道,应当注意到,在这两种权利的保护之间是有一些冲突和矛盾,因为新闻侵权的主要对象是公民的人格权,特别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因而法律对新闻侵权行为制裁程度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对新闻自由和公民名誉权的不同保护。①一方面,法律若特别强调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则必须适当限制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方面的某些自由。反过来说如果法律对舆论监督活动予以充分保护,则必须限制受害人提出请求。因而,笔者认为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权的保护之间存在着诸多冲突,我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迈进,在这个进程中应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环境。

(一).新闻报道自由的提出、内容和意义

1.“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新闻自由这个概念始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直接控制了英国的新闻业,所有报纸只能刊登皇家的官方新闻。从1632年开始官方禁止报纸报道国外的消息,议会制定了严格的新闻检查法、严格限制新兴市民报道王室内幕和对王室统治的不满,公民不能发表任何与王室政策相反的言论。1640年英国爆发了革命,但在新兴资产阶级内部分长老派与独立派,长老派倾向封建王朝,控制着军队,竭力压制人民自由,以种种借口控制人民的宗教和信仰。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于1644年秋在国会发表了以反对新闻检查为主要目的的著名演说:《论出版自由》要求给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

2新闻报道自由的内容

新闻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为部分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所保障。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但是未使用新闻自由或者新闻出版自由的概念。联合国大会早在1946年即宣布“新闻自由当为基本人权之一,且属于联合国致力维护的一切自由的关键”。①

我国台湾学者吕光先生认为,表达自由分两种:一为言论自由,另一为出版自由,然后产生了言论与出版自由,进而延伸而有了今天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内涵包括:(1)出版前不须领执照或特许,也不须缴纳保证金;(2)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负担法律责任外,不受干扰;(3)有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4)政府不得以重税或者其他经济手段迫害新闻事业,也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者贿赂新闻工作者;(5)政府不得参与新闻事业的经营;(6)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加强新闻发布,保障传递自由;(8)阅读及收听自由。至于新闻自由的外延则包括四个方面:(1)采访自由;(2)传递自由;(3)发表自由;(4)阅读和收听自由。②

根据吕光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报道自由应包含以下内容:

(1)言论自由,即公民有自由言论公共事务的自由。

(2)出版自由,指言论、信息以出版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公诸于众,出版自由便成

为言论和表述自由的一个重要部分。

(3)发行自由,指新闻机构发行出版新闻不受限制亦不被实现检查。

3新闻报道自由的意义

新闻自由为一些国家的宪法以不同方式规定与保护,在联合国人权保护公约和各种区域性人权保护公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新闻自由不同于那些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为基本权利并受到民法所调整与保护的权利。由于它不受民法的调整与保护,其内涵和外延也就不象民事权利那样明确。正是因为新闻自由的概念缺乏精确的界定,所以人们在享受和行使这些基本自由时会自觉不自觉的遇到麻烦,与其它的合法权利产生冲突,包括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等等。③

新闻报道自由的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新闻自由在社会公共领域的意义

尽管新闻自由不象民事权利那样具明确的确定性和在侵权行为法上的可补救性,但是它作为被宪法确认与保护的自由,无疑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只有有了这一自由,才有可能造就一个真正的民主与法治社会,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府及其官员才有可能受到舆论监督,同时人们的知情权也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其二、新闻自由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意义

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向社会提供重要信息、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任务。因此,新闻媒介客观准确的报道有关党和国家机关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共公事务,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有必要予以特别保护。

(二)、新闻报道自由对名誉权的侵害的现象的存在

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刊载、播出有损特定人名誉的文字、语言、图象的行为。英美法将侵害名誉统称为诽谤(defamation),其中可分为口头诽谤(slander)和文字诽谤(libel)。①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不少有影响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侵权作品都未指名道姓。如李谷一诉《声屏周报》社、汤生午侵害名誉案,文章中的指向用语是“10年前以一曲《乡恋》而名噪大陆的某位乐团领导”;刘晓庆诉羊慧明侵害名誉权案,文章指向用语是“四川省籍女演员、全国政协委员”;泳本昌诉张弛和《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社侵权案,文章指向用语是“一个靠演济公抬高身份的演员竟然向《济公》剧组漫天要价”;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侵害名誉权案,文章指向用语是“一位以动人的歌声博得群众尊重爱戴的老山英模参加上海金秋文艺晚会时”。②从上面一些案例可以看出新闻报道自由对名誉权的侵害是存在的,大众传媒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权威性高的特点,其刊载播出诽谤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更易为多数人所知,同时受害者本人更难以具体证明自己名誉受损的事实。所以,新闻侵害名誉权属于特殊侵权,与一般侵权案件不同,比一般侵权案件要严重的多。但是,揭露和批评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履行这项职责时,使某些人在被批评后的社会评价降低,是难以避免的,如对沽名钓誉者靠不正当手段博得的虚假名誉的揭露,对有损社会公德的影视明星、歌星等不良行为的批评,对流传社会的各种文艺作品的褒贬评价,对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暴光等,是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权。笔者认为法院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在正当的舆论监督的基础上应充份保护新闻媒介的自由。

二、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协调

(一)、新闻报道自由的利益基础

(1)、新闻报道自由的政治利益基础

一个专制的政体,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封杀言论、封锁新闻,人民没有言论和表达自由,也没有了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务的途径。自从欧洲复兴运动伊始,主张言论自由、反

对封建专制,就成进步的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追求的目标。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顿(John Milton)提出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洛克在其《政府论》中进一步发挥这一观点,认为人民授权政府进行统治,国家的权利来源于人民的意志,只有在符合人民利益的范围内政府才能行使统治权,言论自由最能表人民的意志,使政府知其行止。因此,言论自由是各项天赋人权中最基本的一项,是政府不得任意加以干涉和剥夺的。①各国无不在宪法或者其他重要法律中对言论表述和新闻自由加以规定。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宪法或者法律规定公民的言论表述和新闻自由,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利益。只有存在这样的自由,人民才能将自由的意志合法地表达出来,这种自由实为建立一定的政治制度所必须,为政府了解人民的愿望所必须。正因为如此,言论表述和新闻自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必须坚持的,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利益之所在。(2)、新闻报道自由对于保护公众的利益基础

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监督管理公共事业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舆论的渠道反映情况、进行监督和批评。社会领域里的言论通畅,是保障公众关心、参与、支持、监督、批评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对言论表述和新闻自由的确认与保护则是保障这一言路通畅的主要法律机制,它对促进和保障公众之社会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另外,新闻界人士通常表现出来的对言论表述和新闻报道自由的特殊感情不能不认为与其植根的利益基础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言论表述自由,他们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如果限制言论表述和新闻自由,他们的生存空间就受到压缩如果强调对名誉权、隐私权等的法律保护,就会限制某些报道和评论,而这些报道和评论也是能迎合相当一些人的口味的;而且这样的限制,也会加重这一行业的审查(报道的真实性)义务和赔偿负担。

笔者认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民主、文明、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目标和公众的利益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投资者和从业者的利益,必须确认与保护言论表述和新闻报道自由。

(二)名誉权保护的利益基础

现代法律设定名誉权保护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基本人权,保障民事权利主体在社会上获得公正的评价,得到其应当得到的直接感情利益(如受到尊严)和由此而可能导致的间接物质利益。有了这样的法律制度,民事权利主体可以免受他人侮辱、诽谤,在其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得请求法院进行司法救济,从而达到恢复其名誉的效果。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历史来看,它的出发点是保护国家利益,这样鲜明的利益倾向可以从古代法制注重保护统治者的名誉、制裁诽谤官员、皇室的犯罪的具体制度中体现出来。近代法制虽然以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为出发点,但是也鲜明地反映了保护国家利益的倾向。以我国刑法规定的侮辱诽谤罪为例,此种犯罪,原则上属于受害人不告不理的自诉案件,但是当这一犯罪的严重程度达到侵害社会利益时,国家公权即予以干预。

综上所述,建立名誉权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建立正常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通过民事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制裁侵权者,不仅在法律上为人们建立了一条合法与违法的界限,而且也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有关进行正确舆论和道德评价、监督方面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新闻自由和名誉权保护这两种利益基础的冲突与平衡

(1)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我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迈进,建立民主和法制、加强廉政建设,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健全是必不可少的。太阳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加强舆论监督,才能搞好

廉政建设,防止各种腐败现象。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新闻媒介的业主和顾员对于追求公司的利润有着共同利益;实现这一共同利益的基本途径是增加销售量(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等);增加销售量的诀窍是抓住读者等的心理、满足其需要;如报道尖锐的政治问题、报道社会热点问题、炒卖奇闻轶事、传播小道消息包括不利于他人名誉的虚伪事实和他人的私生活秘密,等等。如果对此进行简化,我们就会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时可能不顾他人的名誉权保护和隐私权保护,传播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的事实;为了国家政治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之实现,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危及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之保护。

当然,有的作者追求发表自己的作品,不完全或不主要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

,而可能是为了其他利益,如通过发表作品而走向文坛,成为知名人物等。这样的精神利益及间接的物质利益也与民事主体的名誉权所保护的精神利益存在冲突。

(2)、两者之间的利益协调

我们不能够说明吃饭和穿衣哪一方面更为重要一样,也无法说明名誉权保护拟或言论表述、新闻自由哪一方面更为重要。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也许第一需要是得到食物,而对于一个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来说,也许应当先给予他衣物。一切都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对于这样的同样是为民事主体不可或缺的权利和利益之保护,法律不可能一般性地规定孰重孰轻,而只能在观念上达到利益平衡。当然这样的平衡是相对的、一般而言的。事实上,100%的平衡是不存在的,静止的、不变的平衡也是不存在的。我们主张的平衡是由其所根据的利益来决定保护的范围、力度等:如果其所依据的是一个重大利益,则给予较全面、较完备、较强力的保护;反之,其所依据的是一个较小的或者次要的利益,则给予稍弱的保护,以服务于较大的利益;如果两种权利的利益基础基本相当,则主张两种权利的协调,对于各方都有所限制,以实现平衡。②

笔者认为,从两者的利益角度来看:名誉权是代表私人利益的、是保护民事主体利益为主的;而言论表述、新闻报道自由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主要是保护国家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方面的利益、新闻界的利益。当这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更多的考虑其利益基础,充分发挥该权利和自由的正面效应。在其客观的前提下,应以社会公共生活的利益为先。

三、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

(一)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是指新闻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我国许多学者认为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与一般侵权行为一样都须具备四个要件:损害事实、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违法性。①也有一些学者将过错与行为的违法性合而为一,认为新闻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只有损害事实、过错、因果关系三个。②

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刊载、播出有损特定人名誉的文字、语言、图象的行为。英美法将侵害名誉统称为诽谤(defamation),其中可分为口头诽谤(slander)文字诽谤(libel)。大陆法国家如法国则把侵害名誉权行为分为诽谤、侮辱等种类。③我国民法的规定基本与法国相同,也是将诽谤和侮辱作为侵害名誉权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来说,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构成要素有三:一是行为人实施了传播有损他人名誉的内容的行为;二是所传播的内容有特定的指向;三是所传播的内容具有“诽谤性”,即行为具有不法性。现分别说明如下:

1.行为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施了传播有损他人名誉的内容的行为

大众传播媒介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为己任,无时不在进行传播活动。

行为人传播有损他人名誉的内容,方法有多种,或为语言陈述,或为动作侮辱,或为文字图象的展示。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侵权内容一般是以文字(登报、出书)、图象(播放电视、电影,发行录象带,报刊上刊登图片等)、语言陈述(广播播音、电视伴音等)等方式进行。因民法上没有所谓“预备犯”的概念,所以只有已完成的行为才可能构成侵权行为。英美诽谤法一般认为,如果报纸不到售报摊上或送到读者手中不算发表。因此,所谓“刊出”是指诽谤内容有效到达读者或观众群中。①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不同于一般侵害名誉权行为。在一般侵害名誉权场合,损害名誉的内容只要为受害者以外的第三人得知即可构成侵权。而新闻侵害名誉权则不同,因为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是由多个主体的合作行为完成的,其中包括撰稿、编辑、印刷、发行等步骤。应将这些合作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只有这些合作行为均以实施完毕,侵权内容公之于社会,才能认为传播行为完成。

2.行为人传播的内容有特定的指向

民事侵权行为的后果是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关系,因而侵权行为必须有特定的侵害对象。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特征是以大众传播媒介刊载、播出的内容侵害特定人名誉权,因此,所刊载、播出的内容必须有特定的指向。换言之,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的原告必须证明侵权作品就是在侵害自己的名誉权。如果侵权作品陈述的内容是指某一类人,即使包括原告在内也不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因为这种陈述并未指明原告。②所谓特定指向,有学者认为一是作者明确有所指向,二是相对人明白是指自己,三是公众理解指是某人。③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特定人名誉受损的衡量标准是社会评价,因此,所谓特定指向最主要的含义应该是使公众理解指向何人。

3.行为人传播的内容有损特定人的名誉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有损特定人的名誉,即通常所称的内容具有“诽谤性”。这是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违法性质的集中体现。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将诽谤和侮辱作为侵害名誉权的两种方式。侵权作品损害特定人名誉,一般是通过对特定人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社会表现的不当描述造成。构成侵害名誉权的不当描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错误地认定他人犯罪或违法。

(2)错误地指责他人行为违反社会道德。

(3)错误贬低他人才能。

(4)错误指称他人具有不正当的政治信仰或政治表现。

(5)错误贬低法人的商业信誉。

(6)以侮辱性言词贬损他人人格。

(7)新闻的摄影、录像、图画不真实或恶意、丑化他人形象,贬损他人人格。

(二)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归责原则

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属于特殊侵权案件,所以,确定侵害名誉权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因而,构成侵害名誉权责任,必须具备主观过错的要件,并且须由受害人证明之。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侵害名誉权的,固然构成侵权责任。那麽,新闻媒体过失侵害名誉权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呢?笔者认为,过失侵害名誉权也应承担一些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应注意分清侵害名誉权和正当舆论监督的区别应充分保护正当舆论监督的自由。

四、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民法中的抗辩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和理由。在侵权行为法中,抗辩事由则是针对原告要求被告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的请求而提出的,所以又成为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由,①抗辩事由根据是否由法律明确

规定,可分为法定的抗辩事由和一般抗辩事由,后者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性质而定。对于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而言,其抗辩事由主要如下:

(一)、尽到了注意义务和更正义务

新闻出版侵害名誉权大多由过失引起,此处的过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过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行为人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和有关规章制度,包括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2)、消息来源是非具有权威性。

(3)、前一个已经报道出来的事实被以后新的事实推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九条规定:“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二)、基本属实

新闻报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应努力接近客观事物的原貌,但同一事物由不同的人来表述会有许多细节上的差别,对这种表述要求是基本真实,即本质的总体面貌的真实。

新闻真实要求:1、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必须真实;2、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事实从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当许多真实现象组合起来可能得出与事物本质不相符的结论时,要舍弃这些现象把握其本质面貌;4、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判要合乎其内在规律。所以法律上把基本真实的反义词定为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正评论

各国新闻工作者都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当然的行为准则,甚至把它置于保护名誉权之上。批露和批评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履行这项职责时,使某些人在被批评后的社会评价降低,是难以避免的,如对沽名钓誉者靠不正当手段博得的虚假名誉的揭露,对有损社会公德的影视明星、歌星等不良行为的批评,对流传社会的各种文艺作品的褒贬评价,对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暴光等,是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权。

在我国,公正首先要求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出于公心和善意,但善意是相对的,指对社会、对人群的大多数。公心和善意的标准是避免侮辱他人人格,用事实说话。公正要求批评揭露的人物及事件是基本真实的。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对语言运用技巧、对词义的辨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叙述上的细微差别,个别言辞不当在所难免,并不影向评论的公正性。如吴祖光发表的批评文章《高挡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虽然文辞尖锐辛辣,触到了被批评者的痛处,被批评者抓住个别言辞起诉其侵犯名誉权,官司打了三年,吴祖光最终胜诉。①①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迈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新闻报道自由与名誉侵权之间的冲突将长期存在着,我国新闻传媒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民意,反映人民呼声。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人民管理国家,首先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国家每时每刻的发展变化状态,了解公仆们在怎样替他们服务,然后提出各种批评和建议,罢免和选举合格的公仆。只有新闻自由能为他们“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也只有新闻自由能够最有效地表达人民的批评和建议,“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勇于批

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①8因而,在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保护之间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共利益为先,保护正当的舆论监督,

笔者认为,为了使广大人民通过大众传媒参与国家管理、监督政府行为、纠正各种社会不良现象,我国新闻传媒应该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在保护名誉权与舆论监督之间法律应向后者倾斜。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2)朝民字第3178号.

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修订本)》第三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3.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4.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版。

5.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10月北京第1版。

6.《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第35页。《新闻纠纷与法律责任学术研究会综述》,载《法学研究动态》1991年第6期。

8.翼凤丽、崔建远:《试论对精神损失的赔偿》,载《社会科学》(沪)1987年第4期。

9.杨立新:《新闻侵权问题的再思考》,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10.(台)李瞻:《传播法—判例与说明》,三民书局。

11.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13.王治荃:《新闻出版与侵犯名誉权问题初探》载《法学论坛》,1992年第2期(总第45期)。

1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法制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刍议

分类:时事新闻作者:郭骥字数:2263 来源:新闻记者第12期

自1985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侵权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后,新闻侵权官司就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审理此类案件1000多起,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常常被推上被告席。而作为法制报道,由于其报道争议、矛盾居多,就更加容易卷入新闻侵权官司。因此,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要避免被推上被告席,就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

所谓新闻侵权,即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上的新闻侵权包括侵犯人格权、著作权等。狭义上的新闻侵权主要指侵害他人人格权。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自由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贞操权等。《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也作了进一步说明:“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属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

“平衡报道”与新闻侵权作者:王伟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712984552.html,更新时间:2006年10月26日编辑:DB内容摘要: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于报道对象中纠纷双方或多方的“平衡报道”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疑虑,有关法院在具体处理类似案件时也往往因缺...关键词:平衡报道失衡特许权名誉权更正侵权文书更改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于报道对象中纠纷双方或多方的“平衡报道”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疑虑,有关法院在具体处理类似案件时也往往因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也感到没有把握,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势必会影响到新闻媒体报道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认为,只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把握好平衡报道的关键,新闻媒体就不会构成名誉侵权,也就是可以以此作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而不必承担侵权责任。

一、“平衡报道”的定性

所谓“平衡报道”,简单的说,就是客观、中性刊登被报道人之间的论争,在性质上属于“客观报道”的范畴。目前关于新闻侵权抗辩的论述中,只有《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郭卫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35页),该书认为,“新闻机构在刊登这些意见时,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两种意见之间存在分歧,新闻机构也应当如实客观的刊登,以保障公民言论和新闻自由。对于这些新闻中存在的侵害他人权利的言辞,新闻机构不应当承担责任。这是履行新闻报道客观中立的要求所决定的,而且被报道人有机会为自己进行辩护,消除不良影响。社会公众对于这样报道也会持批判态度,不会轻信一方意见,因此很难说存在损害事实”。

对于“平衡报道”的法律依据,似乎很难找得到,但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暗含于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之中。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纠纷的两个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其判断构成新闻名誉侵权与否的法理基础就是报道是否公正客观,由此出发,对于几种常见的事实进行了具体认定,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对“平衡报道”的态度,但实际上可以认为属于当然之意(不过如果能够对此做出明确的说明就更好了)。

二、“平衡报道”成为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要点

首先,要分析报道的对象,确定按照法律规定是否可以进行报道,这是正确报道的前提。比如报道正在审理过程中的案件,就要看一看该案涉及的事项是否属于可以报道的范畴。在这一点上,我国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因为在很多国家是不允许对正在进行审理的案件进行公开报道的,而我国法律除特殊情况(如未成年人案件、涉及需要保密的案件等)外,并未禁止对案件进程进行报道。因此,只要报道的案件不涉及上述情况,就可以认为符合报道对象的要求。目前报道对象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情况较多,比如婚恋、家庭纠纷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素材从总体上应排除在报道对象之外,因为对隐私权的侵权构成相对于其他人格权更为容易,新闻媒体在此问题上败诉的案例也不少,出于安全性考虑,应做谨慎处理。

其次,要正确确定报道的方式,这是“平衡报道”构成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关键所在。例如,对于涉诉案件双方或多方的报道,新闻媒体就要正确确定在法院尚未对该纠纷做出终审判决

(裁定)之前的报道方式,是明显倾向一方,还是公正客观。如果属于前者,则不能成为抗辩事由,很可能构成侵权,而且即使该案尚未终审之前被攻击一方也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然该诉讼可能要等待上述案件终审之后(即事实查明之后)再做出判决,但不管怎样,不适时的报道会给新闻单位带来很大的诉讼风险。如果是后者,即对双方或多方(还可能包括法院以及其他人士)的意见进行“对等”式的“公正客观”的“平衡”报道,则应当认为可以构成抗辩事由,不侵犯任何一方的名誉权。

目前有的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认为只要后来经证实新闻报道有误,那么新闻单位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实际上是对“事实真实”的片面理解,因为真实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不变的“真实”。对于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事实,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得报道的强制性规定,新闻单位就可以进行报道,只要这种报道是公正的、客观的,不明显倾向一方,攻击另一方,那么这种报道的事实在当时就是“真实”的,如果后来的有关充分证据(如终审的法院判决)证明一方的意见正确,那么新闻单位可以据此再进行相关报道,由此后续报道中可能产生“新闻特许权”问题,也不存在新闻侵权的可能。〔新闻特许权是一种学术用语,并非法律正式术语,其在性质上属于特许权的一种(有限特许权),是指媒介报道特定对象提供的新闻材料或特定对象的公开行为,可以不负诽谤责任。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做了明确规定,即“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由“平衡”到“不平衡”后的事实,新闻单位并不存在所谓“更正”义务,因为前期报道并不存在错误,所以对于实践中被报道一方要求的“更正”主张,新闻媒体应予以拒绝,否则很可能授之以柄,成为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理由之一。而对于单纯依据“新闻特许权”进行的报道,在“特许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更改后,新闻单位则面临一个更正义务,否则将会构成侵权,因为当时的报道是“失衡”的,在有充分证据证明报道指向错误后,新闻单位自然负有更改义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即体现了这种原理。从上述比较来看,“平衡”报道比“依据特许权进行的失衡”报道在法律上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实践中正确处理“平衡报道”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对“平衡报道”做出明确分析,但其在实践中还是较难掌握的,因为一方面绝对的客观公正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单位从业人员往往将自身的感情、好恶带入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本应)平衡中的(事实)失衡”现象,这也往往成为导致侵权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实践中究竟该如何正确的进行“平衡报道”呢?郭卫华先生认为应首先表明“本报道不代表报社意见等”,同时“还应给被报道人提供充分的答辩机会,即发表被报道人对前一报道的态度,以平衡对待每一种意见”。笔者认为,对于“本报道不代表报社意见等”的声明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既然报道出现在你的新闻媒体上,就代表你的一种观点,由此无法推脱可能的法律责任,同时经常性的加注上述声明还有损新闻单位的声誉,很可能会失去在公众中的公信力。郭卫华先生的第二个要件实际上是将“平衡”报道扩大化了,即这种“平衡”可以不体现在同一篇报道中,可以是在同一媒体的连续的报道中出现,即“连续报道中的平衡”。笔者认为这种做法的法律风险极大,一篇报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也是法律责任存在与否的判断基础,被报道人完全可以根据一篇报道提起诉讼,而不管其他报道如何。因为每一篇独立的报道完全可以对被报道人的名誉造成相当的影响,后来的相关报道是很难弥补这种影响的。这就好像在给对方造成侵权后的“更正”报道并不

能否定侵权的事实一样。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平衡”报道应仅限于在同一媒体同一文章中进行的报道,如果新闻单位尚未得到被报道事实双方或多方的意见,则不能仓促报道,必须待双方或多方意见汇总后一并刊出。

对于报道中双方或多方观点内容的多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比如某方当事人不积极配合采访,其观点在报道中的比例就会很有限,但只要给予双方或多方充分的表达机会并将双方或多方在当时的主要观点表明,那么这种报道即可视为“平衡报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文章的标题,标题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往往被称为“题眼”,但问题也往往出在标题上面。很多新闻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经常用一些夸大的、煽动性的题目,虽然在下面的内容中比较公正客观,但很可能因为这一个标题而造成侵权。因此,新闻媒体一定要注意标题的使用,在标题中也应体现一种“平衡”,不能有“失衡”的现象。

四、为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诉讼纠纷,新闻媒体应注意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案件的审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证据,而且是有效的证据。现在很多新闻单位证据意识不强,不注意保留报道当时的相关证据,发生纠纷后又无法继续收集证据,由此而导致了不利的诉讼结果。比如在一些案件中,进行报道的记者虽然确实对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进行了采访,并记录了采访笔记,但没有让双方或多方签字,这种证据的效力就较难认定,只能根据其他证人和有关事实的证明进行推证,这样势必会给诉讼举证带来相当的困难。因此,建议新闻单位在进行新闻报道,特别是双方或多方存有重大纠纷的报道时,一定要利用各种合法手段保留证据,该证据应专门建档保存,时间应不少于两年,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论舆论监督中的新闻侵权问题

[作者] 黄晓勇

[摘要]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机构承担了传播新闻以实现公民的新闻自由的神圣使命。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可能会给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其中对他人民事权利的损害,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行为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要求是一定的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才能构成新闻侵权,它发生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非以新闻媒介为传播工具传播谣言或其他虚伪事实或他人隐私即使后果严重需承担法律责任,也非新闻侵权。新闻侵权行为必须依附于在新闻传播媒体;

其次,新闻侵权必须使新闻报道在有不符合事实和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权利。“不符合事实的报道”是指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或由于疏忽认定错误,扩大或缩小了事实范围,不当评论与描述,以及新闻图片报道不符合或超出了法律的界定。

“法律禁止的内容”是指法律中对侵害私人权利和社会公益的行为予以禁止的规定。另外,新闻侵权还必须给特定主体造成损害,“不涉及具体个人,则不构成新闻侵权。”

最后,新闻侵权的主体是新闻机构,只有新闻机构事实上的对公民名誉权等权利的侵害才是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分为:

一、对名誉权的侵害

侵害名誉权是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至今为止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是侵害名誉权案件。什么是名誉权呢?对于当事人来说,名誉可以理解为一种利益:“基于客观公正的一般性社会评价,当事人可以获得于此相适应的社会尊重与信任;非客观的评价可能导致当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并使其在财产和精神方面受到损害。”《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名誉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权利人有权维护它名誉,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权利人有权排斥他人对其名誉的侵害。

诽谤是新闻侵害名誉权最主要的一种情形。所谓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散布于众,造成他人名誉的下降。在新闻侵权法上的诽谤指的是新闻诽谤,它的构成要件包括:有捏造或歪曲的事实;新闻媒介上的公开传播;对他人名誉造成其害,使其社会评价降低三方面。

侵害名誉权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侮辱。所谓侮辱,是指以言词,文字,图画,动作或者暴力等方式,公然贬低他人的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一般而言,构成侵权的侮辱需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侮辱行为给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其次,侮辱是故意而为之的。

二、对隐私权的侵害

新闻传播对隐私权的侵害,主要发生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两个过程中。

新闻采访中可能出现的侵害隐私权的情况主要有:1.窃听他人谈话,窃取个人资料。为了获得丰富的新闻材料,在被采访人拒绝采访或者记者认为公开采访难以获得准确消息时,有的记者可能会采取窃听的方式来取得材料,窃听被采访人的谈话。在实际生活中,还会有记者为了获得一些重要的个人资料,不惜以窃取的手段获取,这种行为是违法的;2.隐瞒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暗访往往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消息,但是很明显可能会涉及隐私权的问题;

3.强行采访。一再对被采访人进行纠缠,或者强行闯入被采访人的私人领域(如居所)进行采访。闯入是侵犯隐私权的最典型行为,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会构成犯罪。因此,记者在进入他人居住范围内进行采访时,一定要先取得他人许可;

4.监视。对他人进行监视,其实是在公共场合,如果对被采访人的跟踪,监视是被采访人感到难看或者受到骚扰,也会构成侵权的。值得一提的是,既是记者通过这些途径得到的消息未被使用,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依然成立,不以这些消息是否公开或者使用为条件。

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环节,它将采访到的新闻公之于众。那么,一个记者采访到的新闻,是否都可以不加任何限制地进行报道呢?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如果采访到的新闻是符合公众利益和公众兴趣的,原则上可以报道出来。但是,还要注意一些事项:1.被采访者声明保留的除外。受采访者在特定条件下默许或者容忍新闻记者知晓其隐私,但是并不等于同意传播其隐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考察,如果被采访者做出了可以或者不可以对一定内容进行报道的表示,当然要遵从其意见,如果被采访者没有做出明示,那么,在对可能涉及隐私的内容进行报道前,应向被采访者征求意见,以得到明确的意思表示。若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得到其意思表示,就应主动删除涉及隐私的内容,避免可能的纠纷;2.来源的合法性。对于来源不合法的,在采访时就已构成侵权的材料,不能进行报道;3.对第三人的隐私权的保护。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可能得到的关于第三人的隐私材料,如果要发表,就必须要得到第三人的明确同意,否则就构成对第三人隐私权的侵害。

三、对其它权利的侵害

完美拼车协议书

拼车协议书 车主(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码: 搭车(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号码: 本协议所称拼车属于双方自愿民事互助行为绝无盈利性。 拼车各方本着对车上人员安全负责为首要原则,节约公共资源,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共摊油费、过路费为次要原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经协商一致,明确车主为非营利性条件下协商订立本拼车协议书。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就搭车的事宜上达成协议如下: 1 .关于搭车的路程、及出行时间(乙方行程,考虑到交通及其它特别原因,时间上可以有一定出入) 出发地点:目的地点: 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二、搭车的期间范围: 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每周至每周搭车。 三、搭车的费用及支付方式(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搭车费用:双(各)方同意按车上乘坐人员平摊本次出行的过路过桥费、油料费,计元/人。 2、支付方式:按一次支付。 四、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1 、甲方须按时将乙方送达指定地点(因自然灾害和天气情况造成的晚点除外因天气(如 下雪,路面结冰)堵车等情况,双方以安全为第一,停车等待,等情况好转双方都同意方可再行车)。司机不可疲劳驾驶,禁止吸烟,喝酒。 2 、乙方应按协议的规定,按时支付搭车费用。 3 、因乙方的过失或过错造成甲方的车辆及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负责赔偿。 4 、甲、乙双方如一方因特殊原因,需不能如期履行合约,须提前 3 天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在搭车期内,甲、乙双方如有一方有特殊情况需解除协议的,须提前一周通知对方,

协商后解除本协议。 7 、若甲方在提供搭车服务的行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应根据有关交通法规及保险条例,进行相关责任认定及赔偿处理,非甲方人为故意意外事故,甲方不承担对乙方任何赔偿。 8、若甲方在提供拼车服务行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乙方人身财产损害,根据事故情况,保险公司提供给乙方的费用为全部费用,甲方不提供任何赔偿。 9、甲方具备驾驶与本车相应的驾驶资格。负责承保车辆自身保险险种与费用。 10、甲方在驾驶途中发生的本车维修费用、违章罚款由甲方承担。 11、乙方应按协议的规定,按时支付搭车费用。 12、乙方在车上不得发生吸烟、吐痰等非文明行为。因乙方过失或过错使人员伤害、车辆发生事故及车辆、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13、双方约定,各方须申明无传染病、心脏病、严重晕车及不适宜乘坐车辆出行的疾病与缺陷。 14、搭乘车辆及附属设施如因乙方的过失或过错使车辆及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负责赔偿。 15、车上人员责任险及意外险,乙方同意自行在保险公司购买,费用自理;出现该投保限额的损失由乙方个人承担。 16、本次拼车是朋友结伴出行,非赢利行为,双方不得为此引发商业行为,如:过分强调按时乘坐与到达、向他方提出投诉、索要发票等;参与者是在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上组成的。发生的费用仅为平摊的出行成本,相互之间提供的是免费和无偿的服务,除上述约定外,出行过程中发生的第三方导致的责任事故以及损失,本车驾乘人员之间互不承担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 五、任意一方违反拼车合约的处理 1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如未按本协议的条款履行,导致中途终止协议,则视为违约,违约金双方同意按以下第种方式执行: ( 1 )人民币元整; ( 2 )按本协议总金额的 % 确定。 2 、执行本协议的过程中双方如果发生争议,应首先友好协商,如果仍旧不能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双方损失的,双方都无需承担相关责任。 六、其它条款

拼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四方版

甲方: 乙方: 丙方: 丁方: 上述各方,共同出去旅游。为节约出游成本和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明确结伴出游的相应权利义务和责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自愿、友好协商一致,订立本协议条款,以供双方遵照执行: 第一条、甲、乙约定本次出游的基本景点和线路为: 第二条、双方同意按车上乘坐人员平摊本次出游的过路过桥费、停车费、油费及本次出游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车辆修复费(保险公司赔付后不足的部分费用)。 第三条、本次自驾拼车是通过自发组织有共同出游兴趣的朋友结伴出行,相互之间提供的是免费和无偿的服务,参与者是在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上组成的。由于拼车出游为自由组合性质,如果出游过程中发生任何非驾驶员、车主或搭乘人员主观故意导致的任何意外事故,本车乘坐人员之间将互不承担事故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 第四条、乙方因自身原因或自身身体健康等原因造成的任何法律责任由乙方承担,与甲方无关。 第五条、乙丙丁三方搭乘过程中如甲方发生交通事故,除甲方是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之外,甲方不向乙方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可以协助乙方向第三方或保险公司进行相应索赔。

第六条、鉴于甲方已经告知乙丙丁三方在搭乘中可能会出现交通事故等其他相应风险,乙方乙丙丁三方明知并已充分了解该风险,自愿独立承担该风险;因此,乙丙丁三方同意无论何种情况如因甲方发生交通事故等给乙方造成损害,乙方都自愿放弃对甲方的所有索赔权利,任何时候都不得向甲方主张索赔的权利。 第七条、活动参加者应尊重领队的组织、安排,遇着困难或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共同商量,原则上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最后决定,决定形成后,任何人不能擅自行动。如果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团队和自身损失的,由自己承担全部责任。 第八条、参加者应协助领队做好公共工作,互相协助,注意安全,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遇到因路况及不可遇见的身体不适等其他情况时。经大家商量后领队有权改变行程计划。 第九条、甲、乙双方对本协议条款的理解完全一致. 双方签署本协议都是本人真实意思表示。 第十条、本协议经签字后生效.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丁四方各执一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拼车免责协议(范本)

拼车免责协议 甲方(车主): 姓名: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乙方(拼车人): 1.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 2.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 根据国家有关交通法律法规,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互助的精神,经友好协商,就国家法定工作日下班拼车回家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活动事由、时间、路程 1.1拼车活动名称:下班拼车 1.2活动时间(协议有效期):2016年3月24日至2016年12月31日 1.3参考行车路线(以实际行进路线为准):鹭江道--成功大道--龙山中路 一、定义 “驾车人”是指在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中的拥有自有或对所驾车辆有合法使用权并具有合法驾驶资格的人。 “拼车人”是指参加自发组织活动中的无自主交通工具的人员,为完成参加活动的目的,自愿搭乘驾车人、委托驾车人帮助自己完成活动过程的人。委托人承担拼车回家所必须的油费、路桥费、车辆费等,不收取劳务费等其他费用。 二、驾车人陈述与保证 1、拥有合法驾驶资格; 2、所驾车辆(车型:别克凯悦车牌:闽D60N02)具备合法上路条件; 3、未收取拼车人劳务费用; 4、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对自身及拼车人身安全已尽合理注意义务; 5、没有身体不适或酒后不适合驾车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6、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平稳驾驶; 7、在该协议上签署的姓名是本人真实姓名。 三、拼车人陈述与保证 1、自愿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自愿拼乘车主车辆、委托车主帮助自己完成活动过程; 2、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得干扰驾车人驾驶车辆并有义务提请驾车人不得酒后驾车或身体不适时驾车; 3、自愿承担活动中产生相应的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因车辆产生的费用; 4、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故障应积极配合驾车人解除故障; 5、发生交通事故后,协助驾车人报警、维护现场,配合解决与第三方纠纷; 6、若在拼乘过程中发生非车主或驾车人的原因造成的事故,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拼车人同意除从第三方或保险公司取得赔偿外放弃对车主及驾车人的赔偿请求,并配合车主及驾车人向第三方或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7、在协议上签署的姓名是本人真实姓名。 四、双方权利责任义务:

私家车拼车协议书

编号:私家车拼车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本协议模板为Word格式,可根据您的需要调整内容及格式,欢迎下载。)

私家车拼车协议书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协议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签订协议书后则有法可依,有据可寻。到底应如何拟定协议书呢?下面是整理的私家车拼车协议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甲方(车主方,以下简称甲方):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 乙方(搭车方,以下简称乙方):xxx身份证号码: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就搭车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搭车费用约定 搭车费用:乘车期间乙方不支付出行的过路过桥费、油料费等任何费用。 二、双方权利及义务 1、甲方具备驾驶与本车相应的驾驶资格。负责承保车辆自身保险险种与费用。 2、甲方在驾驶途中发生的本车维修费用、事故责任和费用、违章罚没款由甲方承担。 3、甲方在驾驶前、中,不得喝酒、不得食用、饮用含有乙醇、神经类食品、药品等。

4、甲方须按约定将乙方送达协议目的'地。 5、乙方途中不得规劝甲方参与饮酒。 6、乙方在行驶途中不得发生与甲方攀谈、指引观看、观赏等与驾驶无关、分散注意力的言行。 7、乙方在车上不得发生吸烟、吐痰等非文明行为。因乙方过失或过错使人员伤害、车辆发生事故及车辆、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8、乙方在乘坐甲方车辆期间,如遇意外事故发生人身伤害,一切责任均有乙方承担,甲方概不负责。 三、其它条款 1、双方约定,各方须申明无传染病、心脏病、严重晕车及不适宜乘坐车辆出行的疾病与缺陷。 2、双方约定,不得携带危险品等法律法规禁止携带/运输的物品。 3、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时,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清楚明白,并愿按合同规定履行,如一方违反本协议,另一方有权按本合同规定主张权利。 4、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解决。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有同等效力,签字即生效。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拼车协议参考范文(协议示范样本)

拼车协议参考范文(协议示范 样本)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parties’ actions and ensure tha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ate, collectives and individuals are not harmed ( 协议范本 )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编号:MZ-HT-074994

拼车协议参考范文(协议示范样本) 车主(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驾驶证号:_______________车型: _______________车牌号码: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拼车人(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在自愿、平等、诚信互利的基础上,就乙方拼乘甲方车辆的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所称的拼车,属于双方自愿的民事互助行为,绝无盈利性。 二、关于行车的地点、路程及出行时间出发地点: _______________;目的地点:_______________;出发时间:

_______________;到达时间:_______________. 三、拼车的费用及支付方式 1、拼车费用:_______________元; 2、支付方式:甲方将乙方安全送达指定目的地后,乙方以现金支付甲方。 四、双方的权利及义务 1、双方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得迟到约定时间×分钟; 2、甲方须确保乙方的座位并按时将乙方安全送达指定地点; 3、乙方应按协议的规定,按时支付拼车费用,甲方不得无故增加乙方费用; 4、拼车过程中,乙方不得携带宠物及大体积物品上车; 5、因乙方的过失或过错造成甲方的车辆及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负责赔偿; 6、在拼车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如有一方因特殊情况需解除协议的,须提前2天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可解除本协议; 7、若甲方在提供拼车服务的行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乙方人身财产损害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关责任认定及赔偿处理。

自驾游拼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甲方(车主): 乙方(拼搭车友): 根据国家有关交通法律法规,在车友会自驾游相关公约的基础上,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互助的精神,经友好协商,就自驾游拼(搭)车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活动事由、时间、路程 1.1 自驾游并(搭)车活动名称: 1.2 活动时间(协议有效期):年月日至年月 日 1.3 参考行车路线(以实际行进路线为准): 一、定义 “驾车人”是指在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中的拥有自有或对所驾车辆有合法使用权并具有合法驾驶资格的人。“拼(搭)车人”是指参加自发组织活动中的没有自主交通工具的人员,为完成参加活动的目的,自愿免费拼(搭)乘驾车人、委托驾车人帮助自己完成活动过程的人。 “免费拼(搭)车”驾车人不收取拼(搭)车人劳务费用的行为。 二、驾车人陈述与保证 1、拥有合法驾驶资格; 2、所驾车辆(车型:车牌号:)具备合法上路条件; 3、未收取拼(搭)车人劳务费用; 4、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基本对自身及乘客人身安全已尽合理注意义务;

5、没有身体不适或酒后不适合驾车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6、在该协议上签署的姓名是本人真实姓名。 三、拼(搭)车人陈述与保证 1、自愿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自愿拼(搭)乘驾车人车辆、委托驾车人帮助自己完成活动过程; 2、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得干扰驾车人驾驶车辆并有义务提请驾车人不得酒后驾车或身体不适时驾车; 3、自愿分摊活动中产生的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因车辆产生的费用; 4、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故障应积极配合驾车人解除故障; 5、发生交通事故后,协助驾车人报警、维护现场,配合解决与第三方纠纷; 6、若在自驾游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身体受到伤害,除从第三方或保险公司取得的赔偿外,搭车人放弃对驾车人的赔偿请求,并配合驾车人向第三方或保险公司进行索偿; 7、在该协议上签署的姓名是本人真实姓名。 四、费用说明 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拼(搭)车人分摊的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因车辆产生的费用,计入自发组织的活动费用,并非驾车人收取的劳务费用。 五、纠纷解决 驾车人与拼(搭)车人发生争议应及时告知自发组织活动的组织者,由组织者进行协调。 六、协议有效期

重型专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重型专用汽车市场进展趋势分析 1 专用汽车进展现状 我国专用汽车的应用尽管较早,但全面进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发达国家晚了近30年:通过20余年,我国专用汽车进展专门快,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运输与作业装备,同时有着良好的进展前景。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在运管部门登记注册的货运车辆为924.6万辆,平均吨位只有3.39t。载货车中,一般载货汽车占90%以上I一般载货车中,大于8t的重型车占了整个运输车辆的32%,集装

箱大件运输车、罐装车及冷藏车等专用汽车辆,仅占5%左右。5%的专用汽车中,老旧车占了25%。 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专用汽车年销量为:2000年29.52万辆、2001年33.27万辆、2002年48.52万辆、2003年44.54万辆,2004年近50万辆。2003年,我国共生产各种专用汽车291778辆,其中自卸车87740辆、箱式专用汽车64075辆、牵引汽车46470辆、罐式专用汽车33094辆、特种结构专用汽车15444辆。2003年,我国公告的专用汽车企业551家(最新资料2004年为517家),其中按产量划分100辆规模以内企业189家、300辆以内317家、1000辆以上104家、2000辆以上59家专用汽车销量要紧集中在自御车、厢式车、牵引车和罐式车方面;其中专用载货车生产企业有400多家。据汽车公告目录等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专用汽车品种约1700个,专用汽车已占商用车年产量的20%-25%。 专用汽车呈现出向厢式化、重型化、智能化、高档化、多极化进展的趋势,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一般物资运输箱式化,专用汽车运

春节回家拼车协议书(通用版本)

假期回家拼车协议书 甲方(车主): 身份证号码: 电子邮箱: 微信号: 乙方(拼车人,包含乙方1和乙方2): 乙方1: 身份证号码: 电子邮箱: 微信号: 乙方2: 身份证号码: 电子邮箱: 微信号: 本协议所称拼车属于双方自愿互助行为,无营利性。本着对车上人员安全负责为首要原则,节约公共资源,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共摊油费、过路费为次要原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经协商一致,于年月日,订立本拼车协议书。 第1条关于拼车的路程、出行时间 拼车路程:从出发地到目的地。 出发时间:年月日约时从出发地出发。 双方确认于出发时间在出发地集合。

第2条拼车的费用及支付方式 2.1 拼车费用:乙方同意付给甲方本次出行的过路过桥费、油料费等费用,合计元。 2.2 支付方式:签订本协议时一次性支付,支付方式为。 第3条双方的权利及义务 3.1 甲方须按时将乙方送达指定地点(因自然灾害和天气情况造成的晚点除外因天气(如下雪,路面结冰)堵车等情况,双方以安全为第一,停车等待,等情况好转双方都同意方可再行车)。 3.2 甲方具备驾驶与本车相应的驾驶资格,并确保驾驶的车辆已经购买相关保险。 3.3 甲方应遵守严格交通规则,谨慎驾驶,尤其不得疲劳驾驶、不可酒后驾驶。 3.4 甲方在驾驶途中发生的本车维修费用、违章罚款由甲方承担。 3.5 乙方在车上不得发生吸烟、吐痰等非文明行为。 3.6 因乙方过失或过错使人员伤害、车辆发生事故及车辆、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3.7 双方申明无传染病、心脏病、严重晕车及不适宜乘坐车辆出行的疾病与缺陷。 3.8 双方可自行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费用自理,但无义务为对方购买保险。 3.9 本次拼车非营利行为,双方不过分强调按时乘坐与到达、不向他方提出投诉、不索要发票等;参与者是在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上组成的。 第4条安全事故赔偿责任 4.1 若行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应根据有关交通法规及保险条例,进行相关责任认定及赔偿处理。 4.2 因甲方违反交规规则或因甲方主观故意给乙方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则甲方应向乙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若因非甲方原因发生交通事故,则甲方对乙方不负有任何赔偿责任。 4.3 若行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乙方人身财产损害,且根据事故情况,保险公司提供给乙方赔偿的,则甲方配合办理相关手续,相关赔偿费用全部由一方取得。 4.4 除上述约定外,出行过程中发生的第三方导致的责任事故以及损失,本车驾乘人员之间互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

2018年专用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8年专用车行业发展情 况分析报告

第一节2017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5) 第一节政策法规 (5) 第二节汽车行业热点分析 (10) 第二章2017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2) 第一节汽车工业经营情况 (22) 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增幅回落 (22) 二、利润总额增速趋缓,增幅下降 (23)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 (24) 四、亏损企业家数有所增加 (25) 五、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资金增长较快 (26) 第二节全国汽车商品进出口情况 (26) 一、汽车商品进口情况分析 (27) 二、汽车商品出口情况分析 (31) 第三章2017年专用车发展综述 (37) 第一节专用车行业发展概况 (37) 第二节专用车行业市场分析 (38) 第四章2017年专用车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41) 第一节厢式车 (43) 第二节普通自卸车 (45) 第三节仓栅式汽车 (46) 第四节半挂车 (48) 第五节罐式车 (50) 第六节专用自卸车 (51) 第七节特种结构车 (53) 第八节起重举升汽车 (54) 第九节专用车底盘 (56) 第十节新能源专用车 (59) 第五章2018年专用车市场发展态势 (62) 第一节专用车市场发展特点 (62) 一、行业竞争加剧 (62) 二、普通货车专用化率提高 (62) 三、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行业竞争加剧 (62) 四、作业类产品需求将被进一步释放 (62) 第二节专用车市场发展趋势 (63) 一、产品结构趋势 (63) 二、市场行情趋势 (63) 三、客户群体需求趋势 (63)

表1 2017年汽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情况 (22) 表2 2017年汽车行业各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23) 表3 2017年汽车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变动情况 (23) 表4 2017年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情况 (24) 表 5 2017年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动情况 (25) 表 6 2017年汽车行业各小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5) 表7 2017年汽车行业各小行业亏损额情况 (26) 表8 2013~2017年专用车八大类产品产量统计 (39) 表9 2017年厢式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3) 表10 2017年厢式专用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44) 表11 2017年普通自卸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5) 表12 2017年仓栅式汽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7) 表13 2017年仓栅式汽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47) 表14 2017年半挂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8) 表15 2017年半挂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49) 表16 2017年罐式汽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0) 表17 2017年罐式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1) 表18 2017年专用自卸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2) 表19 2017年专用自卸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2) 表20 2017年特种结构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3) 表21 2017年特种结构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4) 表22 2017年起重举升汽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5) 表23 2017年起重举升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5) 表24 2017年专用车底盘分品牌统计 (56) 表25 2017年专用车底盘分产品统计 (57) 表26 2017年专用车底盘分企业统计 (57) 表27 2017年各企业专用车底盘改装产品统计 (58) 表28 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生产月度生产情况统计 (60)

私家车拼车协议书

私家车拼车协议书 甲方(车主方,以下简称甲方):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 乙方(搭车方,以下简称乙方):xxx身份证号码: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就搭车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搭车费用约定 搭车费用:乘车期间乙方不支付出行的过路过桥费、油料费等任何费用。 二、双方权利及义务 1、甲方具备驾驶与本车相应的驾驶资格。负责承保车辆自身保险险种与费用。 2、甲方在驾驶途中发生的本车维修费用、事故责任和费用、违章罚没款由甲方承担。 3、甲方在驾驶前、中,不得喝酒、不得食用、饮用含有乙醇、神经类食品、药品等。 4、甲方须按约定将乙方送达协议目的’地。 5、乙方途中不得规劝甲方参与饮酒。 6、乙方在行驶途中不得发生与甲方攀谈、指引观看、观赏等与驾驶无关、分散注意力的言行。 7、乙方在车上不得发生吸烟、吐痰等非文明行为。因

乙方过失或过错使人员伤害、车辆发生事故及车辆、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8、乙方在乘坐甲方车辆期间,如遇意外事故发生人身伤害,一切责任均有乙方承担,甲方概不负责。 三、其它条款 1、双方约定,各方须申明无传染病、心脏病、严重晕车及不适宜乘坐车辆出行的疾病与缺陷。 2、双方约定,不得携带危险品等法律法规禁止携带/运输的物品。 3、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时,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清楚明白,并愿按合同规定履行,如一方违反本协议,另一方有权按本合同规定主张权利。 4、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解决。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有同等效力,签字即生效。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私家车拼车协议书】

拼车协议文档2篇

拼车协议文档2篇Carpool agreement document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拼车协议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拼车协议文档 2、篇章2:拼车协议参考文本文档 篇章1:拼车协议文档 车主(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驾驶证号:_______________ 车型: _______________车牌号码: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拼车人(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在自愿、平等、诚信互利的基础上,就乙方拼乘甲方车辆的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所称的拼车,属于双方自愿的民事互助行为,绝无盈利性。 二、关于行车的地点、路程及出行时间出发地点: _______________;目的地点:_______________;出发时间:_______________;到达时间:_______________. 三、拼车的费用及支付方式 1、拼车费用:_______________元; 2、支付方式:甲方将乙方安全送达指定目的地后,乙方以现金支付甲方。 四、双方的权利及义务 1、双方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得迟到约定时间×分钟; 2、甲方须确保乙方的座位并按时将乙方安全送达指定地点; 3、乙方应按协议的规定,按时支付拼车费用,甲方不得无故增加乙方费用; 4、拼车过程中,乙方不得携带宠物及大体积物品上车; 5、因乙方的过失或过错造成甲方的车辆及设施受到损坏,

拼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同事版

车主(以下简称甲方): 身份证号: 拼(搭)车人员(以下简称乙方): 身份证号: 拼车双方为平等互助的自愿行为,甲方车辆为非营利性出行,本着对车上人员安全负责为首要原则,双方协商一致特签订本协议。 一、原则 甲乙双方为同事关系,为解决乙方上下班交通问题,经公司协调,甲方同意乙方搭乘甲方车辆上下班。甲方完全出于友好互助之目的,以非营利性为原则,乙方对此确认无误。 二、起始、目的地: 起始地:城区,具体地点双方可协商 目的地:甲乙双方所在公司,区 三、双方责任及义务: 1、甲方须保证自有车辆手续齐全并合法有效,出车前有义务检查车辆状况。 2、甲方无偿提供车辆,乙方无偿搭乘;出于自愿性原则乙方可以适当分摊部分燃油费。 3、在甲方值班、加班、休假等情况下,乙方须自行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甲方可予以协调但无保证责任。 4、甲方按国家规定缴纳车辆“交强险”,可以选择性购买“第三者责任险”“座位险”等商业保险;但此条不构成乙方放弃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的前提条件,为保证自身权益乙方应自行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5、甲乙双方都承诺友好互助,遵守交通规则,不得故意影响和阻碍车辆的正常行驶和车内的正常秩序。因乙方过失或过错使人员伤害、车辆发生事故及车辆、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6、双方约定,车辆发生意外事故构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应根据有关交通法规及保险条例,进行相关责任认定及赔偿处理。除与车辆有关的保险公司赔偿外,除非有证据证明甲方故意制造事故或有重大过失行为,否则乙方自愿放弃对甲方的任何索赔要求。 7、出行过程中发生的第三方导致的责任事故以及损失,本车驾乘人员之间互不承担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现场互相援助的义务。 8、双方约定,不得携带危险品等法律法规禁止携带/运输的物品。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地震、国家政策变化等)原因造成甲乙双方损失的,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四、其他: 1、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到期日期以双方协商为准。 2、甲、乙双方如有一方需解除协议的,须提前一周通知对方,协商后解除本协议; 2、签约各方理解并接受以上风险承担与权利放弃的协议,对本协议条款的理解完全一致。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两方各执一份,均具同等效力。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日期日期

中英文文献翻译—专用车市场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

附录 附录A 外文资料 A. marke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trend A. is half hanged tractor, dump truck, car, tank car, van,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hoisting lift car, store house bar car, and other special vehicles. From abro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uto specialty. In the 20th century 70, 80 time,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specialized automobile vehicles is 50% of the quantities, now has been increased to 80 %. China's current below 25 %. China has joined the WTO, developing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 special vehic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affected is inevit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China will need a lot of special automobile, therefore the tenth-five period in China will be truly special development into "fast track" Special automobile market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pecial automobile industry. In 1990, the production of specialized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bout 500, 2000, has 756 home auto production enterprise of total 884 85.5 per cent. In 1998, our special automobile production of 14.95 million vehicles, the total of the auto production, 1999 respectively 21.2% 17.41 million vehicles and achieve 17.28 million vehicles. In 2001, and special markets are almost the entire automotive market occupation deodorants. Currently our special automobile market has the following five basic features: (1)special-purpose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demand truly reflects many varieties, small batch. Special automobile refitt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has many varieties, seriation, pluralism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market, adjus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products production scale. This feature in cars and ordinary greatly vehicl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box truck, traction semi-trailer, etc, in demand more than tipper, alone can reach up to 10 million, most special vehicle demand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ars only cars, and some even several dozens or car.

互助拼车协议书精选多篇

互助拼车协议书(精选多篇) 为响应低碳糊口、节能减排的号召,本着互惠互利、公道分摊部门直接本钱的原则,甲乙双方及直系支属代表经慎重协商,同意建立在完全非贸易盈利的基础上互助拼车上放工。现就乘车途中安全责任等事宜达成如下协议:协议人:驾驶方(以下简称甲方) 搭乘方(以下简称乙方) 1、甲方为车主方,驾驶已经年检合格的、正常保养的、已经按常规交纳“车上职员座位险”的牌轿车一辆,牌照为苏e ,并提供驾驶服务。 2、甲方主观上信守诺言,按照预先商定的乘车时间、地点提供利便,但并分歧错误任何的延误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的责任。乙方应当完全按照商定的时间、地点准时候车。临时变化时双方及时电话联系,但不管协商的结果如何,均互不追究延误责任。 3、甲方保持车辆完好,严守交通法规,严谨酒后驾车,谨严驾驶,主观上努力保证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乘车人的安全。但并分歧错误任何的原因造成的任何后果对乙方承担任何的责任。乙方应当提醒、支持甲方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车,但除怂恿、胁迫甲方违法驾驶以外的任何原因造成的违章处罚或造成对第三方的责任/及或车辆损坏的/亦或甲方自身受到的伤害责任仍由甲方自行负责。 4、部门直接本钱的分摊方式:仅象征性的分摊部门高速通行费、油费:单趟15元/次、来回25元/天,由乙方于每周末一次性主动放于车内。 5、本协议自双方及其直系支属签字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提出不再拼车时自动失效。 双方及直系支属签字 甲方:乙方: 住址:住址: 身份证号:身份证号: 甲方直系支属代表:乙方直系支属代表: 身份证号:身份证号: 支属紧急联系方式:支属紧急联系方式: 互助拼车协议书 协议人:驾驶方(以下简称甲方) 搭乘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响应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号召,本着互惠互利、合理分摊部分直接成本的原则,甲乙双方及直系亲属代表经慎重协商,同意建立在完全非商业盈利的基础上互助拼车往返于常熟、苏州上下班。现就乘车途中安全责任等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甲方为车主方,驾驶已经年检合格的、正常保养的、已经按常规交纳“车 1.上人员座位险”的牌轿车一辆,牌照为苏e,并提供驾驶服务。 2、甲方主观上信守诺言,按照预先约定的乘车时间、地点提供方便,但并不对任何的延误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的责任。乙方应当完全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准时候车。临时变化时双方及时电话联系,但无论协商的结果如何,均互不追究延误责任。

拼车协议书范本

---------------------------------------------------------------范文最新推荐------------------------------------------------------ 拼车协议书范本 车主(以下简称甲方): 姓名:性别:年龄: 身份证号码: 搭车(以下简称乙方): 姓名:性别:年龄: 身份证号码: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就搭车的事宜上达成协议如下: 一、关于搭车的路程、及出行时间(乙方行程,考虑到交通及其它特别原因,时间上可以有一定出入) 出发地点:目的地点: 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二、搭车的期间范围: 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每周至每周搭车。 三、搭车的费用及支付方式(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 、搭车费用:元。 2 、支付周期:按月(周,天,次数)支付,第一次付款计元人民币。 四、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1 / 6

1 、甲方须按时将乙方送达指定地点; 2 、乙方应按协议的规定,按时支付搭车费用; 3 、因乙方的过失或过错造成甲方的车辆及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负责赔偿; 4 、甲、乙双方如一方因特殊原因,需不能如期履行合约,须提前3 天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样开展班级工作?怎样当好班主任?这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工作除了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克已奉公的奉献精神,还需要确立科学的班级观、班主任观,运用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本学期我重点做了以下几点:|||一、加强班级管理建设班集体|||一个好的班级需要有能力的干部,我十分重视小干部的培养。一开学就竞选班干部,如果谁想当班干部就自我推荐,竞选气氛十分热烈。林萍说:我想竞选班长,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请大家支持我。吴涛说:我要副班长,和林萍一起做好班级工作。陈璐说:虽然我不如林萍,但是我会尽力做好班级工作,请大家相信我。胡威更自信:如果你们先我当班长,我一定是个好班长。接着召开班干部会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小干部们各司其则,班级管理基本上了轨道。|||二、运用激励手段调动积极性|||要提高教育质量,在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同时,要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了解学生的思想,接近学生的心灵至关重要,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运

重型专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重型专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 专用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专用汽车的应用虽然较早,但全面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发达国家晚了近30年:经过20余年,我国专用汽车发展很快,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运输与作业装备,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在运管部门登记注册的货运车辆为924.6万辆,平均吨位只有3.39t。载货车中,普通载货汽车占90%以上I普通载货车中,大于8t的重型车占了整个运输车辆的32%,集装箱大件运输车、罐装车及冷藏车等专用汽车辆,仅占5%左右。5%的专用汽车中,老旧车占了25%。

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专用汽车年销量为:2000年29.52万辆、2001年33.27万辆、2002年48.52万辆、2003年44.54万辆,2004年近50万辆。2003年,我国共生产各种专用汽车291778辆,其中自卸车87740辆、箱式专用汽车64075辆、牵引汽车46470辆、罐式专用汽车33094辆、特种结构专用汽车15444辆。2003年,我国公告的专用汽车企业551家(最新资料2004年为517家),其中按产量划分100辆规模以内企业189家、300辆以内317家、1000辆以上104家、2000辆以上59家专用汽车销量主要集中在自御车、厢式车、牵引车和罐式车方面;其中专用载货车生产企业有400多家。据汽车公告目录等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专用汽车品种约1700个,专用汽车已占商用车年产量的20%-25%。 专用汽车呈现出向厢式化、重型化、智能化、高档化、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是:普通货物运输箱式化,专用汽车运输重型化、列车化,货物运输专业化:特种用途车辆发展迅速,如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泵车为代表的工程建设用车和以清扫车、压缩式垃圾车为代表的城市环卫车辆发展很快。

长途拼车协议

拼车协议 甲方(车主):手机: 身份证号码: 车型:车牌号码: 乙方(拼车人员):手机: 身份证号码: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维护甲、乙双方合法权益在自愿、平等、诚信互利基础上就乙方拼乘甲方车辆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所称拼车属于双方自愿,绝无盈利性 二、拼车人员、行程、费用及支付方式 1. 行程一:出发地点:;目地点:;出发时间:;费用:; 支付方式:出发前一天以支付宝、微信方式支付 2. 行程二:出发地点:;目地点:;出发时间:;费用:; 支付方式:出发前一天以支付宝、微信方式支付 3. 拼车过程中,为保证舒适性,行程中按照4人标准安排,4人以内按上述标准收费, 特殊原因乘坐5人,费用按上述标准的80%计算。 三、双方权利及义务 1. 甲方应按约定将乙方送至约点地点,因天气(如下雪,路面结冰)堵车等情况,双 方以安全为第一,停车等待,等情况好转双方都同意方可再行车。司机不可疲劳驾 驶,司机及乘员均禁止吸烟,喝酒; 2. 甲方须确保乙方有座位; 3. 乙方应按协议规定,按时支付拼车费用,甲方不得无故增加乙方费用; 4. 因乙方过失或过错造成甲方车辆及设施受到损坏乙方应负责赔偿; 5. 在拼车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如有一方因特殊情况需解除协议,须提前2天通 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可解除本协议; 6. 甲方统一为车上所有拼车人员购买国内旅游自驾游保险(不用额外支付费用) 7. 若甲方在提供拼车服务行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乙方人身财产损害,根据事故 情况,若甲方无过错,保险公司提供给乙方的费用为全部费用,甲方不提供任何赔 偿;若甲方有过错,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8.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双方损失的,双方都无需承担相关责任 9.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本协议项下义务转给第三人

拼车免责协议书

拼车免责协议书

a(车主):姓名: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 b(拼搭车友):姓名:x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 根据国家有关交通法律法规,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互助的精神,经友好协商,就自驾游拼(搭)车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活动事由、时间、路程 1.1自驾游并(搭)车活动名称:xxxxxxxxxx 1.2活动时间(协议有效期):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 1.3参考行车路线(以实际行进路线为准):xxxxxxxx 一、定义 “驾车人”指在是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中的拥有自有或对所驾车辆有合法使用权并具有合法驾驶资格的人。 “拼(搭)车人”是指参加自发组织活动中的没有自主交通工具的人员,为完成参加活动的目的,自愿免费拼(搭)乘驾车人、委托驾车人帮助自己完成活动过程的人。 “免费拼(搭)车”是指驾车人不收取拼(搭)车人劳务费用的行为。 二、驾车人陈述与保证 1、拥有合法驾驶资格; 2、所驾车辆(车型:xx车牌号:xx)具备合法上路条件; 3、未收取拼(搭)车人劳务费用; 4、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基本对自身及乘客人身安全已尽合理注意义务; 5、没有身体不适或酒后不适合驾车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6、在该协议上签署的姓名是本人真实姓名。 三、拼(搭)车人陈述与保证

1、自愿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自愿拼(搭)乘驾车人车辆、委托驾车人帮助自己完成活动过程; 2、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得干扰驾车人驾驶车辆并有义务提请驾车人不得酒后驾车或身体不适时驾车; 3、自愿分摊活动中产生的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因车辆产生的费用; 4、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故障应积极配合驾车人解除故障; 5、发生交通事故后,协助驾车人报警、维护现场,配合解决与第三方纠纷; 6、若在自驾游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身体受到伤害,除从第三方或保险公司取得的赔偿外,搭车人放弃对驾车人的赔偿请求,并配合驾车人向第三方或保险公司进行索偿; 7、在该协议上签署的姓名是本人真实姓名。 四、费用说明 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拼(搭)车人分摊的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因车辆产生的费用,计入自发组织的活动费用,并非驾车人收取的劳务费用。(拼搭车人不承担非因搭乘人原因造成的车辆损害所发生的费用) 五、纠纷解决 驾车人与拼(搭)车人发生争议应及时告知自发组织活动的组织者,由组织者进行协调。六、协议有效期 驾车人与拼(搭)车人在每次活动集结之时签署该协议,至每次活动结束时该协议失效;如发生人身损害或其他争议,该协议有效期自动顺延至争议处理完毕之日。 七、为规范自驾活动过程中参加者的拼(搭)车行为,减少因此带来的纠纷,特制定本协议,双方共同遵照执行。本协议一式两份,自双方签字后生效,驾车人与拼(搭)车人委托活动组织者保存。 a方(签字):b方(签字): 签定日期:年月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