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

陈曲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摘要】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社会环境的恶化则极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

【关键词】社会不良风气青少年犯罪不良行为

社会解组理论认为,“完整的社会结构,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而交融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反之,动乱的社会环境和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行为失范或犯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和精神刺激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总的来说,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人生价值观引导的偏差,导致青少年不良行为犯罪的发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另一方面外来价值观念也打破了我国以前的价值观一元化的状况。尤其是利益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为渗透。

导致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长蔓延,各种腐败落后的东西沉滓泛起,这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青少年的心理尚处于发育期,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思想单纯,判断能力较低,处在心理“断乳期”和行为“危险期”。因此,一方面,这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直接被某些青少年所接受,使得青少年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的发生。“根据浙江未成年人管教所对该所1582名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抢劫、盗窃、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的比例高达76.8%;当问及个人消费时,31.9%的人捕前三个月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上,其中有12.39%的人捕前三个月月消费额在1500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的很多成年人也持有这些错误价值观。在他们与青少年的交往中,也往往给青少年灌输这些错误价值观念或者直接把这些错误价值观念作用于青少年,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要么使得青少年也跟着他们学习这些错误价值观,要么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坑害、欺骗而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导致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

第二,社会文化市场的失控,导致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发生。

现阶段,由于文化市场的开放及网络的发达,使得文化市场有失控的趋势出现。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

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青少年相对比较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敏锐,吸收新事物快。当他们在观看了这些暴力、色情淫秽内容后,也会进行学习模仿,导致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发生。青少年经过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们在性格上就可能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份纪实作品、影视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的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作案过程和犯罪动机进行了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条件。

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了反审讯、反侦察的伎俩,成为了犯罪的“专家”、“高手”。青少年性机能逐步成熟,生理结构的明显变化引发了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正切合了青少年的这些特征,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青少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挡不住诱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动,便产生尝试的念头,很可能诱发强奸等性犯罪的发生。

“黄色”传媒这种毒害对青少年尤为明显,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第三,不良的社会交往,导致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发生。青少年为满足自我实现,往往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即

通过群体的共同性获得情感的相互依赖,以及通过相互认同获得自我认同。

社区中的同龄群体是青少年交往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之间相互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并相互受着对方的影响。所以,可想而知,如果青少年和不良少年或者不良群体进行交往,则会使得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出现偏差,强化一些错误的社会意识和不良的个性品质。美国的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就曾说过:“犯罪行为是在一种交际过程中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的”。不良的人际交往主要在越轨小群体中进行。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模仿,即群体成员相互模仿越轨行为方式直至犯罪技能的方式;二是竞争,越轨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竞相表现自己,使个人的犯罪心理得到强化和发展;三是传习教唆,即犯罪群体核心人物对一般成员、老成员对新成员进行犯罪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教唆、传习;四是控制,即越轨群体内的协调统一,是在获得非法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依靠江湖义气这种情感来维持,靠核心人物的威信和各成员的自动服从以及相互监督来控制,从而使犯罪成员的犯罪心理不断巩固和发展。2000年至2005年,浙江破获的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团伙分别占犯罪团伙比重:12%、21%、27%、36%、42%和46%。

总之,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产生有重要影响,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极为重要,大众传媒、文化艺术等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合影响力。

参考文献:

王素明.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3).

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总报告.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2).226经济与法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