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光热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光热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光热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光热产业发展状况

关于我国光热发展的一点探索

一、太阳能光热技术简介............................................................... - 1 -

二、光热发电基本情况介绍 ........................................................... - 1 -

三、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情况介绍 ................................................... - 2 -

四、光热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 ....................................................... - 4 -

4.1技术壁垒.............................................................................. - 4 -

4.2政策导向.............................................................................. - 5 -

4.3投融资.................................................................................. - 7 -

4.4市场 ..................................................................................... - 8 -

4.5竞争问题.............................................................................. - 9 -

4.6自然条件............................................................................ - 10 -

五、部分光热发电企业介绍 ......................................................... - 10 -

六、建议投资领域 ........................................................................ - 12 -

一、太阳能光热技术简介

太阳能光热是指太阳辐射的热能。

太阳能光热利用,除太阳能热水器外,还有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干燥系统、太阳能土壤消毒杀茵技术等。就当前的技术而言,比较成熟的是光热发电及太阳能热水器利用。

光热发电技术: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或碟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采用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避免了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而且,这种形式的太阳能利用还有一个其他形式的太阳能转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太阳能所烧热的水可以储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阳落山后几个小时仍然能够带动汽轮发电。

太阳能热水器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是指以太阳能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器、储水箱及相关附件组成,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主要依靠集热管。集热器受阳光照射面温度高,集热管背阳面温度低,而管内水便产生温差反应,利用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达到所需热水。

二、光热发电基本情况介绍

2.1国际发展

1950年,原苏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塔式电站,建造了一个小型试验装置。此后一度掀起研究热发电的高潮,当时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将太阳热发电作为重点,投资兴建了一批试验性太阳能热发电站。但80年代中后期以后,人们对建成的太阳能热发电站进行技术总结后认为,虽然太阳能热发电在技术上可行,但投资过大(美国太阳:号电站投资为1.42亿美元),且降低造价十分困难,所以各国都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使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建设逐渐冷落下来。之后,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组成的路兹太阳能热发电的成功实践表明,不能简单地否定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而应继续进行研究开发,不断完善,使其早日实现商业化。为此,以色列、德国和美国几家公司进行合作,继续推动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

一般来说,太阳能光热发电形式有槽式、塔式,碟式(盘式)三种系统。其中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实现了商业化运行,其主要集热部件是高温真空太阳集热管。目前高温真空太阳集热管成熟的生产技术掌握在以德国的SCHOTT和Siemens 等少数公司手中,并为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工程提供核心集热部件。2009年7月启动的“欧洲沙漠行动”,堪称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野心的计划。多个欧洲财团和企业,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资4000亿,在中东及北非地区建立一系列并网的

太阳能热发电站,来满足欧洲15%的电力需求,以及电站所在地的部分电力需求;西班牙的可再生能源规划中,设定了2005年~2010年装机容量500兆瓦的目标。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于是,西班牙部长会议在2009年11月通过决议,提出2010年~2013年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2440兆瓦的新目标。太阳能热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具有发电成本较低、绿色无污染等特点,相信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扩大,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商业化太阳能热塔式发电站是西班牙PS10,装机容量为11MWe,在建的最大太阳能热塔式发电站是西班牙PS20,装机容量为20MWe。2007、2008两年,世界上太阳能热发电的在建装机容量是07年之前20年的8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太阳能热发电一次投资为2,500-2,900美元/kW,太阳能热发电年效率可达15% -20%,发电成本15美分/kWh。随着技术和规模的发展,有望在2020年其发电成本达到4美分/kWh左右。

2.2国内发展

我国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受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开展的工作比较少。与国外对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材料、设计、工艺及理论方面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研究相比,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十一五规划中的863计划就有关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的项目。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如兆瓦级槽式太阳能聚光器、高温真空太阳集热管、储热单元等尚处于研发阶段。以高温真空太阳集热管为例,目前此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家单位及企业包括清华大学、力诺光热集团、皇明、东南大学等,清华大学和力诺目前已掌握4m长高温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相关技术,成功解决了玻璃-金属非匹配封接这一技术难题,正在进入测试阶段。

随着国家新能源法的颁布,一些太阳能中高温应用的示范性项目相继上马,如2010年太阳能光热联盟申请的太阳能储热技术研究及大规模应用项目(科技部支撑项目),构建一个万平米级区域性太阳能供暖的示范项目;2010年4月内蒙古鄂尔多斯50MW槽式热发电项目开始招标,这是中国首个光热发电特权招标项目,3月获发改委批准建设。它标志着中国光热发电朝商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此项目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年可发电1.2亿度,实现产值1.8亿元,实现税收1530万元;另据科技部“十二五”规划将在5年内建成1MW 槽式热发电示范项目;中国华电集团也规划在甘肃建设4×50MW槽式发电站等。

2011年1月20日,内蒙古古鄂尔多斯热发电项目开标。但是,鄂尔多斯(600295)50MW光热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在一片冷清中开标。作为全国首个太阳能商业化光热发电工程,该项目并未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与追捧。在正式开标当天,仅有3家企业联合体参与了该项目的投标。

鄂尔多斯项目是中国光热发电市场化的一个缩影。起步较晚的光热发电离产业化距离较远,尚未解决部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问题,成本成为了本次招标失败的根本原因。据鄂尔多斯项目的工程报告显示,该项目每千瓦造价为2.6万元,几乎是光伏造价的2倍,是火电的4倍。与同属太阳能资源利用、已逐渐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依然处在商业萌芽阶段。

三、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情况介绍

2.1国际发展

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7年,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专利在美国诞生,用的是黑油漆吸收太阳能。此阶段可以算作是雏形阶段,大概时间可以算作是1920年以前,而1920年以后的近30年内,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矿物能源的开发占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5年以后的10年,太阳能的研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平板集热器(热水器)遭遇了第一次成型的失败。

第三阶段: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能源危机(也叫石油危机)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出现了开发太阳能的热潮,此后的20年,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集热管等成果在这个时期出现。热水器也逐步走向成熟化和商业化。而80年代后10年,太阳能发展又进入低谷,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研发工作在大量削减的研发经费等不利影响下,并未停止。

第四个阶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各国对太阳能的研发重新重视,太阳能光热在我国推广成为典范,走了特色的低端线路: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唯一一个不需要政府支持而能够自我良性发展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案例。

2.2国内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煤等资源是靠计划供应,洗澡对老百姓来说是一大难事。我国自发研制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出现便受到了欢迎。特别是在1986年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第一条生产线后,热水器企业在全国陆陆续续成立,产业雏形基本形成。

到90年代,在自主研发出适合我国多样性气候的全玻璃真空管后,我国基本掌握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全产业链,生产及配套企业也迅速增加。而在此发展的30多年间,政府并没有像支持光伏产业一样刻意地进行鼓励支持,政府主要是主导一些科技攻关项目,但并未在该产业的商业化路径上有明显的政策助力。

目前,与光热发电相比,同是光热利用领域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却热闹非凡3000家企业,保有量占世界80%,2010年的产值达到735亿。这个发轫于民间资本、成长于民间市场的“草根产业”在“十一五”收官之年迎来了井喷的行情。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生产量是欧洲的2倍,北美的4倍,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并仍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

当前,活跃于市场上的3000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中,已经诞生出太阳雨、皇明、四季沐歌和力诺瑞特等拥有成熟技术和较为完整产业链的明星企业。全国性品牌因质量、售后服务过硬而市场知名度较高外,行业中仍存在着大量纷繁芜

杂的杂牌企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事实上,这个长期自发生长的产业,已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与此同时,从同行中脱颖而出的新星企业,无不摩拳擦掌,光热行业“洗牌”在即。

技术层面上,按照集热部分的不同可以分为真空玻璃管太阳能热水器和金属平板太阳能热水器。

真空玻璃管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吸热效率最高的集热部分,它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在集热部分在增加保温层,而且现在的真空玻璃管无论在抗高温,抗打击和保温上,性能都是一流的,也被绝大部分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所采用。其缺点在于体积比较庞大,管中容易集结水垢。金属平板太阳能热水器:是在传热性能极佳的金属片上,覆盖上吸热涂层,利用金属的传热性,将吸收的热量传于水箱中。其有点是外观美观,安装方便,可以做成平板,而且不容易损坏。缺点在于:保温要花很大的代价,成本高,间接的就是增加消费者负担。

太阳能行业搞过一项调查,用户对太阳能使用的整体评价,认为非常满意的只有3.5%,基本满意的为12.6%,认为一般和不满意分别占35.2%和48.7%;用户对服务的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合计为24%,不满意和认为没有服务的占76%。原因在于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数是真空管直插式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本身是易损件,因震动、结冰、上水不当等多种原因产生爆管,真空管结垢现象也很严重,影响正常使用,需要大量的售后服务,维修成本高,一旦遇到恶劣气候,事故频出,企业和经销商应接不暇。因此,新型金属平板太阳能热水器成为最近研究的最新领域。

四、光热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

4.1技术壁垒

4.1.1向中高温进军

自2009年太阳能被纳入“家电下乡”政策以来,整个光热行业正悄然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大战”。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之后,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增长为16.7%,是“十一五”五年中增长速度最缓慢的一年。除了南方旱灾等一系列客观因素之外,行业专家们认为,光热行业进入了平稳增长期。

目前,太阳能热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低温热水,只能满足洗浴的需要。如何发展中高温技术,扩大应用领域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在做的最大的热水器企业也不过三十亿的产值,相比于光伏企业动辄上百亿的产值,热水器用于解决家庭热水问题的“蛋糕”有点小。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也认为“现在产业在向大型供热系统迈进,特别是在工农中生产中利用太阳能热系统提供热能,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养殖、纺织、食品等行业。”

事实上,这正是光热行业“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如果太阳能热利用进入热能产业化推广阶段,每年的节能减排数量至少会以十倍以上的速度迅速递增,仅

太阳能热利用一项每年就可节煤8000多万吨。目前,全国锅炉数量约50多万台,80%左右为燃煤锅炉,若都能与太阳能结合,按照太阳能提供10%的能量计算,一年就可节约原煤约4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000万吨,仅太阳能产业在全国就将带动13200亿的市场总量。这也是从国家层面上推动新能源的主要动因。

4.1.2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

相比较于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刚刚起步。热发电被列入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据估测,在未来的五年,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发电量会激增18倍,从现在的年生产5亿8千万瓦增长到大约1万兆瓦。

因此,光热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核心产品的国产化,从而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项目的商业化为例:

由于还依赖进口设备,当时预计内蒙古热发电项目电价是在2.6元~2.7元/kW,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2009年7月,敦煌10兆瓦光伏项目招标,一下子出了个 1.09元/kW。这中间有很大差距。目前,热发电项目设备已经可以实现国产化,这会使成本下降很多。

4.1.3相关热吸收、热转化及热存储的技术

4.2政策导向

4.2.1对光热产业的重视

尽管太阳能热水器能在被政策忽略的空间里蓬勃生长,但对投资量大、技术和政策要求更高的光热发电来说,政策的忽视,则意味着难产。与光伏和风电产业靠政府推动的发展路径相比,光热产业是在市场需求的呼唤声中发展起来,这之前对太阳能热利用的关注度不够。

在新能源领域,光热产业却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1平方米热水器每年可替代120公斤标准煤,每年节电400度,而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2亿平方米,相当于节约2640万吨标准煤,节电900亿度。

不过,在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光热行业如坚冰般的政策壁垒看似有解冻的迹象,《规划》不仅规定在内蒙、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适宜地区开展热发电试点,还将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定下4亿平方米的发展目标,同时计划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热利用装置,实现村镇的阳光浴室工程等。虽然光热发电产业未必能一蹴而就,但对太阳能热水器企业而言,政府的政策导向则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新的挑战。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事实上,在不少人还对光热发电不甚知晓的时候,光伏发电在中国已成气候。国家和地方均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并给予项目补贴、上网电价补贴等政策扶持。迄今为止,国家已先后两批进行光伏

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首批10兆瓦在敦煌建设,第二批280兆瓦,涉及6个省(区)、13个项目。与光热发电相比,光伏发电似乎得到了国家的优先发展。

其实,并不是国家优先发展光伏,而是过去几年国际光伏行业的快速增长趋势催生了国内的投资热潮,率先发展是市场现实条件使然。目前光热发电在技术、设备等各方面条件已经完善得差不多了,到了可以开始发展的时候。看起来“远远落后”的太阳能光热发电,在国际上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热点,国内在技术上也已经不存在障碍。

2005年,国内最早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南京江宁区70kW塔式电站建成并发电成功。2007年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求2010年光热发电达到50MW,光伏发电达到20MW。2010年1月,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研究被纳入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电气协会副理事长黄湘曾预测,如果到2020年我国达到3万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光热发电开发,将能够解决全国总用电量的30%~35%。光热发电市场规模可达22.5万亿~30万亿元。

4.2.2扶植政策

在国外,太阳能产业多是政府扶持和补助的行业,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却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了,但要发展得更加良性和快速,还是需要政府伸出“有形的那只手”。近年来,虽然国家已经对这个行业给予了重视,但行业普遍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

从国内看,发端于2009年的“家电下乡”政策渐入佳境,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也对其着墨甚多,一系列扶植补贴政策开始向光热行业倾斜

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节能减排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正成为全球共识,太阳能热水器具有显著节能减排效果,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扶持和鼓励。

英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家庭用户将获最高为400英镑或相当于热水器安装成本30%的补助。

西班牙:根据《国家建筑技术法令》,强制要求所有热水供应系统的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改造及游泳池都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要求达30%—70%以上的太阳能使用保证率。该国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目标是到2010年达490万平方米。

德国:太阳能生活用热水集热器面积为200平方米的补助金54.6欧元;暖气/生活用水加热双功能集热器,200平方米补助金为70.2欧元;扩大原有集热器面积,每增加一平方米补助48欧元等。

日本:东京都、北海道、大阪府等19个府县重启了新太阳能热水器消费补贴政策。东京都为9000日元/平方米;北海道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补贴金额为热水器购入及安装费用的10%,上限10万日元;在大阪,1个太阳能热水器补助3万日元等。

美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家庭用户将获最高为热水器安装成本30%的个人所得税抵免。夏威夷州、加州、佛罗里达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地方政府,出台了鼓

励限制电热、燃热使用,推动太阳能热水器置换的地方法案及税收激励政策,各电力公司提供安装、提供补贴。在夏威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家庭用户将获得电力公司一次性1000美元补贴;在加州可获1500美元的补贴;在佛罗里达,补贴金额为400—800美元不等。2008年,夏威夷州州长还签署了太阳能热水器义务化法案,将新建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项法定义务。

澳大利亚:规定在符合安装条件的地方,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水。采用退税和财政补贴方式,对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给予补助。

《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大家都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使可再生能源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发展太阳能有了法律依据。但是,缺乏细则是这个法案的根本问题,尤其缺乏支持措施。比如,太阳能作为环保节能产品在法律上还未被认定,还没有享受15% 的税率优惠。申文明更是呼吁:“对于鼓励推广应有具体的指标和相应的奖励,这样法律就落到实处了。

4.3投融资

4.3.1投资

光热更适宜西部广阔地区的大规模发电。事实上,央企巨头早已在西部圈地。

华电集团2009年与澳大利亚雄狮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准备在格尔木合作开发10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2010年又与嘉峪关市签署了包括发展光热发电在内的战略合作协议。

不仅央企巨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准光热发电领域,包括天威集团、三花股份(002050)、航空动力(600893)、金晶科技(600586)等公司,都已经或在光热发电系统研发和项目建设上,或在光热发电相关核心材料和设备制造上布局。

传统的热水器制造企业也在谋求进入。北京延庆的光热发电“973项目”,正是由中科院、皇明太阳能和华电集团联合出资1.2亿元投建的项目。

另一家热水器行业巨头四季沐歌也在去年底投资4.5亿元在洛阳建设“太阳能光热全产业链工业园”,生产包括真空集热管在内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配套设施。

在投资者看来,只要市场开启,配套厂商将会蜂拥而至,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都会显著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由于光热发电采用中高温真空管,而目前太阳能热水器采用的是中低温真空管,二者在技术上基本一致,因此未来真空管企业介入这一领域将有极大优势。

4.3.2融资

为了解决企业的发展资金和企业的科学管理,一批太阳热能技术相关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资本市场。

据了解,清华阳光是最早透露上市意向的太阳能企业,作为曾经中国太阳能光热领域的一面旗帜,拥有清华大学和首钢集团等国资背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不过,现阶段清华阳光并未透露新的动向。

皇明09年引进了高盛和鼎辉两家战略投资者后,就一直在计划上市。2010年,世界太阳能大会的召开以及去年皇明从太阳能热水器向新能源地产领域的转型,都为皇明的上市增加了许多炒作的题材。不过今年随着一批当年的经销商举报皇明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一度让皇明的上市步伐放慢,不过年底传来消息,皇明有可能在2011年上半年上市。

力诺瑞特是山东力诺集团与德国Paradigma公司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且有德方控股,市场主攻方向便是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此前,力诺集团通过借壳实现了力诺全真空玻璃管的上市,但在太阳能光热、光伏等业务上并未上市。但今年,《太阳能市场观察》走访力诺时,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称,力诺瑞特的光热业务将会包装独立上市,并已经开始着手操作。

最令人意外的,当属太阳能行业老牌企业辉煌太阳能的上市步伐。自2005年底,曾从事传媒业务,旗下拥有澳门莲花卫视的企业家航海,成功入主辉煌太阳能后,便悄然拉开了辉煌太阳能的“重组、复苏、上市”扩张三步,并于2009年顺利吸引了来自东方富海、国晶创投等战略投资者的进入。

一直“宣传上低调、扩张中高调”的桑乐太阳能,也于今年获得了来自渣打银行直接投资公司的战略性投资。此前,桑乐55%的股权由公司管理层和职工拥有,而45%的股权则掌握在山东科学院及下属的能源研究所手中。

4.4市场

太阳能热水器的最广阔的市场在于:城市、乡村和海外。

农村包围城市成了众多大型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选择,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研发热水器与建筑相结合的相关技术是开辟城市市场的另一关键。业内人士认为,向高端市场发展是企业的发展趋势,而与建筑结合是发展重点。据统计,在我国的总能耗里建筑能耗占30%,热水占建筑能耗的15%。2009年以来,上海、北京、山东、湖北、河北、河南、浙江、海南等20多个省市,均制定了“太阳能光热与建筑结合”规划,并强制要求12层以下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北京、山东等地对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给予资金补贴。地方政策的出台给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带来新的曙光。太阳能热水器可以看作是一项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符合建筑美观、安全、可靠、全天候等需求,承压和抗冻是其关键技术,这些做起来非常难。与建筑结合是平板热水器再一次崛起的机会,平板技术更容易与建筑立面结合,便于安装运行和维护。光热行业刚起步时,技术门槛很低,随着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和建筑结合本身是技术门槛,尤其作为建筑构件。

新一轮家电下乡的扬帆起航,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显示,农村市场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20%,就会给全行业带来120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到2020年,中国农村太阳能应用量将达到60%以上,销售额将高达2000亿元以上。农村太阳能市场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且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由东部向中西部扩展。为了进一步占领市场,去年,太阳雨、皇明、四季沐歌、力诺瑞特、桑乐等企业纷纷开始了异地扩张计划。桑乐公司正在海宁、岳阳、淮南、郑州布局全国生产基地,力诺的上海基地、太阳雨的沈阳基地、桑夏的湖北基地以及四季沐歌的河南基地等等,区域化的争夺正在上演。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出口到150个国家,共有230多个企业参与,出口到美国、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已经有五六个企业在海外建厂。而我国现在主要出口产品集中于集热器,在整机和生产线出口方面甚少。在孟宪淦看来,虽然发展了30多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4.5竞争问题

4.5.1行业内竞争

2009年和2010年共有171家太阳能企业加入下乡大潮。中标品牌增多,市场竞争无疑更为激烈。除了参与下乡的企业数量创新高外,太阳能产品限价也从4000元提升至5000元,这一变化为下乡企业的产品升级释放了更大空间。

虽然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即将迈入年产值千亿的关口,但是行业内的几大明星企业,在面临几千家同行竞争的情况下,其行业领导地位并不显著。行业门槛低造成的同质化使得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为人诟病。

目前,我国近6000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中,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不足20家。由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太阳热利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在我国基本规范的太阳能热水器整机企业200

家左右,加之小型粗放型企业1000家左右,大品牌企业的产品市场集中度仍不高,行业前十强企业市场份额约占28.5%。

与光伏高投入、高技术要求相比,太阳能热水器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壁垒比较低,大量中小型、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涌入,造成了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集中是必然趋势。而此时,技术和市场就成为了考验一家企业的标准。

4.5.2行业间竞争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

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光伏发电系统示例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基本元件是太阳能电池(片),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等。其中,单晶和多晶电池用量最大,非晶电池用于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等。中国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在10至13%左右,国际上同类产品效率约12至14%。由一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称为光伏组件。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 世纪70 年代起步, 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 多年的努力, 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2007 年, 中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和日本, 居世界第一位。2008 年的产量继续提高, 达到了200 万kW。近5 年来, 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年增长速度为1~3 倍, 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也由2002 年1. 07% 增长到2008 年的近15% 。商业化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的效率也从3 年前的13% ~14%提高到16%~17%。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以反射形式将太阳能聚集起来产生高温热能,加热工作介质驱动发电机发电,因为其有着非常高的光热转化效率,且一旦相关发电设备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制造成本较低,所以从理论上看这种发电技术非常适合用来建造大型发电站,目前美国、西班牙等国都建设了光热发电站,积累了一些的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光热发电项目的投资成本较高,市场风险极大。因为国内制造光热发电产品的企业较少,并且多属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得它们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除此之外,国内企业还不能生产像集热管这样的一些关键零部件,相关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这更进一步推高了光热发电站发电设备的采购成本。当前光热发电的投资成本要远高于光伏发电,与此同时国内企业还非常缺乏大型光热发电项目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

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时,虽然理论上光热发电技术要比光伏发电技术更为合适,但是受制于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目前国内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光热发电技术的大环境,除非相关部门在核算光热发电的度电成本后,给出较高的光热发电上网电价,用来弥补投资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的光热发电处于研发阶段,技术基本没有问题。将来的主要竞争是光伏发电,就要看谁的效率高成本低了。

另外,此次日本核泄漏导致的全球核安全危机,将改变未来核电发展路径,从而影响全球能源消费格局,尤其是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格局。在未来核能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未来新能源格局将发生变化,核电的份额将被常规电力、水电、风电以及光电等其它新能源替代。

4.6自然条件

我国发展独立型太阳能发电设备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在的无电区都处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一、二、三类的西部地区和东南部海岛, 太阳能辐射总量大,年平均日照时间长, 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可以少用太阳电池和蓄电池, 年发电量高, 从而使太阳能发电成本显著下降。如果用柴油发电来解决这些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 其发电成本考虑运输费用在内, 超过太阳能发电成本。如果从现有输电网架设线路来解决这些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 投资费用大。据资料介绍, 建设1km 的输电线路, 相当于5~6kW 太阳能电设备的投资费用。无电地区绝大部分都离输电网几十公里, 即使建设100kW 以上的太阳能发电站的投资费用也低于建设输电线路的费用。因此, 在我国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具有很强的优势, 发展前景广阔。

五、部分光热发电企业介绍

除部分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在研究光热发电外,有以下企业重点发展光热技术:

5.1天威集团

天威集团隶属于兵器装备集团,主业为输配电及新能源,旗下拥有上市公司

天威保变(600550)。天威集团09年收入150.6亿元,净利润7.1亿元。其中天威保变(600550)贡献收入60亿,贡献净利润6.1亿元,是集团的主要盈利资产。天威集团旗下的新能源业务,除了上市公司天威保变(600550)以外,还有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天威新能源在光伏业务方面,在成都已建成200MW硅片、100MW 电池片、50MW组件产能,计划2010年3季度末再建成400MW电池片产能,到2011年末再建成300MW硅片产能,2015年远景规划为硅片-电池片-组件各1GW。在扬州,拟打造远期1.5GW电池组件产能,一期300MW将于2010年8月投产。在光热领域,09年5月,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成都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阿坝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西藏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联合组建天威新能源(阿坝)光热光电有限公司,作为阿坝州100MW太阳能光热示范电站的业主单位。除此之外,天威集团在四川西昌市也开始着手20兆瓦级光热电站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表

5.2三花股份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002050)是三花控股集团与日本株式会社不二工机等共同创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目前的主营业务以家用和商用的空调自动控制件为主。公司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净利润2.9亿元,其中90%以上收入来自空调元器件。三花股份于今年开始进入新能源领域,1月5日通过出资1050万美元入股以色列Helio Focus公司,共计持有其30%的股权。该公司重点研发碟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其另一大股东是以色列的ICG公司,主要投资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入股后三花股份与Helio Focus共同参与研发并在合作项目中拥有联合专利,并在国内拥有独家销售和优先制造权。公司计划在国内建立一个示范性项目,电厂选址在新疆,项目通过向发电公司提供解决方案、为现有发电站提供辅助能源、及其中零部件的制造等模式来获取盈利。如项目实施顺利,预计将于2012年实现收入。

5.3航空动力

航空动力(600893)于2008年11月在A股实现借壳上市,其控股股东为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业务主要涵盖航空发动机及非航空民品业务,其新能源业务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发动机及其零部件。风力发电机业务主要由其控股子公司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经营,其主要产品是600KW风力发电机组。自2000年以来,已有52台风力发电机在辽宁营口、黑龙江木兰等地投入运行。太阳能发动机业务方面,公司目前为SES(Stirling Energy Systems, Inc.)代工生产斯特林发动机的加热器、回热器、冷却器、热保护器等四个关键部件,斯特林发动机是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的核心组件。2010年公司拟定向增发募资20亿元,其中约5%用于斯特林太阳能发动机生产及示范工程项目。

5.4金晶科技

金晶科技(600586)是一家以玻璃及下游衍生产品研发、生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浮法玻璃原片、压花玻璃原片以及纯碱系列产品等,年产量约2000万重量箱,纯碱产能为100万吨。公司2003年与美国PPG公司进行战略合作,2005年开始拥有超白玻璃生产能力,根据2009年年报,超白玻璃业务

的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2%,但利润贡献达24%。其太阳能超白玻璃于2009年6月获得了了欧瑞康太阳能300-419质量标准。该产品可作为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系统的基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公司战略上将在超白玻璃产能上扩张,总共投资15.16亿元建设600T/D和1000T/D的太阳能特种玻璃生产线和一个太阳能功能材料加工中心。该项目可年产1000万重量箱太阳能特种玻璃,年产1000万平方米太阳能加工玻璃,项目达产后公司玻璃产能增长50%,超白玻璃产能占公司玻璃产能的40%左右。

六、建议投资领域

6.1太阳能热水器方面

?太阳能热水器趋势与常规能源结合、发展稳定的全天候型、智能化控制型系统。

?平板式集热板技术及设备。

?中高温技术设备。

6.2光热发电方面

?高温真空太阳集热管的成熟技术。

?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的技术实现。

?并网型户用太阳能发电设备。

迟君辉

2011.3.20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 以下是出guo实用资料栏目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供您参考,请点击出guo()查看。 化工新材料,即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生产的新材料,以及以化工新材料为基础通过二次加工生产的复合材料。从物质结构看,主要是有机材料,也包括部分无机材料(主要是无机非金属的纳米粉体材料);从产品工业类别看,包括:新领域的高端化工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生物降解塑料、热塑性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氟硅材料、无机化工新材料等、传统化工材料的高端品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吸水性丙烯酸树脂等、通过二次加工生产的化工新材料—木塑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已成为世界化工新材料最活跃的市场,据测算xx年市场规模达33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尚未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为此,化工新材料相关产品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基础原材料主题。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 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xx年全行业总产值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企业和科研单位数量达2000家,从业人员在100万左右。化工新材料各个领域主要品种中国均有生产,所有小品种均开始着手进行了研究,

部分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少量出口,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化工新材料生产大国。 针对国内外下游市场需求,培育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产业。如中国合成橡胶总生产能力由xx年的132.7万吨增长到xx的271.7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1.0%,超过中国合成橡胶40多年产能发展的总和。中国已成为世界合成橡胶生产大国,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多年来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了中国功能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在,全国从事功能膜研究的院所、大学近100家,膜制品生产企业有300余家,工程公司超过1000家,在功能膜几乎所有的领域中国都开展了工作。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及产业需求,突破了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并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碳纤维一直是航空航天重要的配套材料,这一材料生产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产业化突破。威海拓展公司和中复神鹰公司均已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相当於日本东丽T300级)生产线。丁基橡胶在汽车内胎、轮胎气密层、药瓶橡胶塞中大量使用,以往长期依赖进口。 “十一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开发出聚合级异丁烯生产技术,形成了万吨级丁基橡胶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生产空白,使中国七大通用合成胶种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聚苯硫醚(PPS)工程塑料在“十一五”期间也取得突破。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十五”千吨级加压法合成线性高分子量PPS树脂生产线基础上,不断突破工程化放大技术,目前已形成超过3万吨的树脂合成规模,装置能力居世界第一。

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和机械制造业的进展趋势 1、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大型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近十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它关于工业部门重要设备的治理维护、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保证安全生产、改进产品质量都具有极大的效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众所周知,一切工业部门有着许多各种各样的机器和设备,它们运行是否完好直接阻碍企业的效益,其中一些关键性重要设备甚至起着决定企业命运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如何幸免机器发生事故,尤其是灾难性事故,一直是人们极为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无法预知事故的发生,不得不采取两种对策:一是等设备坏了再进行维修,该方法经济损失专门大,因为等设备运行到破坏为止,往往需要昂贵的维修费用,灾难性破坏需要更换设备,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二是定期检修设备,这种方法需有一定打算性和预防性,但其缺点是如无故障,则经济上损失专门大,而且定期检修的时刻周期也专门难确定。因此,合理的维修应是预知性的,即在设备故障出现的早期就监测臆患,提早预报,以便适时、合理地采取措施,因此故障诊断技术应运而生。 现代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特不广泛,在

航天航空、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加工等行业都有应用[2][3][10]如: (1)航空发动机与飞机的故障诊断 (2)核反应堆的故障诊断 (3)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 (4)冶金设备的故障诊断 (5)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诊断 (6)船舶发动机及其汽轮机的故障诊断 (7)车辆发动机的故障诊断。 (8)矿山机械与矿井设备的故障诊断 (9)大型结构的无损探伤及故障诊断 从以上叙述可看出,现代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关于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要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早期预报,防止事故发生 (2)预知性维修,提高设备治理水平 (3)提高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改进产品质量 (4)确定复杂机器的最佳工作参数,提高效率 (5)降低噪声、泄漏等污染,爱护环境 此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对促进其相关学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内蒙古新材料生产加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内蒙古新材料生产加工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内蒙古新材料生产加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说明 我国焊接材料总产量从2006年的320万吨增长至2014年的568万吨,当中焊条产量占比为44.2%;实心焊丝产量占比为35.3%;药芯焊丝产量占比 为10.0%;埋弧焊材产量占比为10.5%。2018-2023年焊接材料与附件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表明,2015年我国焊接材料行业产量约570万吨,同比2014年的568万吨增长了0.35%,2015年我国焊接材料行 业进口约3.7万吨,出口约41.4万吨,国内焊接材料行业表观消费量约532.3万吨,未来中国焊接材料产品的发展战略逐步转移,由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效优质产品逐步替代手工型产品,手工焊条产品逐步向高强、高韧、低氢、环保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品种、不同焊接结构、不同服役条件下 不同焊接技术要求。 该焊接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20328.8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705.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34%;流动资金5623.33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7.66%。 达产年营业收入49512.00万元,总成本费用39512.41万元,税金及 附加366.46万元,利润总额9999.59万元,利税总额11745.30万元,税 后净利润7499.6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245.6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

率49.19%,投资利税率57.78%,投资回报率36.89%,全部投资回收期 4.21年,提供就业职位1081个。 努力做到合理布局的原则:力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流程顺畅、 交通组织合理,环境保护良好,空间处理协调,厂容厂貌整洁,有利于生 产管理和工程分区建设。 ...... 报告主要内容: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分析、项目调研分析、建设规 划方案、选址方案、项目工程设计说明、项目工艺技术、环境保护说明、 项目职业安全、项目风险性分析、节能情况分析、实施安排、项目投资分析、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性、总结评价等。 焊接材料是指焊接时所消耗材料的通称,例如焊条、焊丝、金属粉末、焊剂、气体等。焊接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易耗品,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石油石化、钢铁等各行业。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制 造 业 的 发 展 趋 势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 1.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方以来,中国制造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快速发展,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1.8万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07年中国从全球贸易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超过德国。而2010年中国的贸易规模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贸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改革开放初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4.8%,工业制成品占45.2%;到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变为25.6%和74.4%(机电占17.9%),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6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5.5%和94.5%(机电占56.7%),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超过90%,而且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29%。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能源、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百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4)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提高。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不小的进步和发展,其中也不乏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产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2020年日本新材料产业分析报告

2020年日本新材料产业分析报告 2020年3月

目录 一、日本三大优势材料产业:碳纤维、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 (6) 1、碳纤维:日本在技术、质量和规模上均为世界领先 (6) (1)碳纤维:新型纤维材料,主要应用为航空航天 (6) (2)碳纤维产业格局:原丝到复材日本拥有技术、规模等优势 (6) (3)日本碳纤维主要企业:东丽集团,从纺织到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转型 (10) 2、半导体材料:日本拥有从晶圆制造到封装环节重要材料的绝对优势 (13) (1)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多,技术门槛高 (13) (2)日本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所占份额过半 (15) ①硅晶圆 (15) ②硅片 (16) ③电子气体 (17) ④光刻胶 (19) (3)日本半导体材料主要企业:信越化学 (21) 3、显示材料:日本有多种关键材料做到全球独家供应 (23) 二、日本优势关键部件及设备产业 (25) 1、高端被动器件(电阻、电容、电感等):日本体现了强大的控制力 (26) 2、半导体生产设备:日本三成以上设备具备竞争优势 (27) (1)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有望复苏 (27) (2)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前十强美日各占4家 (28) (3)半导体设备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市场份额多为前三家占据 (30) (4)日本半导体设备主要企业:日本东京电子 (31) (5)启示:国内设备商成长之路少不了自主创新+并购整合 (33) 三、日本新材料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34) 1、从龙头信越化学看半导体材料经营之道:精进技术+把握市场需求 (34) (1)成长历程+ 产品开拓路径 (34)

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汽车制造业现状 1、1、1 汽车制造业概述 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不同于普通产品,汽车产品就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是与世界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属幼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汽车工业必须面对国际与国内广泛领域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50年代,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汽车工业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关联度大、资金积累能力强与就业人口多的特点。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正越来越突出。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量迅速增长,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布局与产品系列,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4年底,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超过500万辆,汽车产量从1980年22万辆快速增长到2004年507、05万辆,居世界第4位,2004年销售汽车507、11万辆,居世界第3位,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 对汽车产品生产较稳定、产值较大的5857家企业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849、55亿元,利润总额719、85亿元,其中15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458、82亿元,利润总额为381、93亿元。2004年底汽车工业从业职工498、68万人,加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为6761、19万人。 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金额为114、92亿美元,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3、63万辆,配件金额87、84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865、71%、1249、5%、1142、43%。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金额为161、8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527、44%;进口整车17、57万辆,比1990年增长了399、15%;进口配件金额为103、5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935、8%。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从90年代,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政策明显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特别就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之后,大部分投资集中于15家重点骨干企业。同时,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不少骨干企业的生产达到或接近了经济规模,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优化,汽车工业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2004年全国15家大企业产量为458、33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0、4%,已经形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和招商重点

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和招商重点 (2018年11月) 广州市作为全国首批7 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新材料研发范围已基本覆盖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垄断性的骨干企业和独创性新材料产品,产业特色优势突出。 一、发展情况 截至2017 年底,全市拥有新材料企业300 多家、总产值2900 多亿元,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有2 家、超十亿元企业有25 家、超亿元企业有120 多家,形成了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集聚了金发科技、白云化工、广州聚赛龙、LG 化学、陶氏化学、高氏涂料等一批国际新材料龙头企业。 (一)产业基础发展良好 广州新材料产业科技实力较为雄厚,初步形成了一个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在内的新材料研发和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广州具有国家钛

及稀有金属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 家新材料领域国家级研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产业配套条件优越 在黄埔、南沙、白云、花都等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新材料产业群,其中,南沙钢铁基地、广州开发区拥有高端金属材料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广州科学城、从化明珠工业园已形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先进改性塑料产业基地;而在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化工新材料基地,对标国际水平的日用化学品、胶粘剂、涂料等精细化学品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三)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强 当前,广州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NEM 计划,明确将新材料列为《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重点发展产业,在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还专门成立“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会”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二、未来三年招商计划 (一)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招商工作目标 到2019 年底,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取得明显成效,产值达到3600 亿元,推动新材料产业智能化、绿色化、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制造业现状及建议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思考和建议 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体现其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实力。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1.制造业比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规模日益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92%以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就业人员、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也达到90%左右。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 2.制造业构成集中于传统产业。从行业构成上看,制造业囊括了从农副产品加工至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共30个行业。 3.制造业组织形态呈块状集群态势。 (二)制造业的困境 虽然制造业总体来说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较大的成效,但在产业层次、投资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浙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1.产业层次不高,人均附加值普遍偏低。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处在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附加值严重偏低。产业层次低下,势必影响制造业的后续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度,推动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演变,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投资意愿不强,增长率持续回落。制造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制造业投资增加,会带动整个生产链条新的生产活动,带动消费和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然而,近年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却呈持续回落态势,政府性投资项目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政府主导型投资还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制造业投资不足将影响整个工业增长,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3.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相对偏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推动力。浙江制造业技术基本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

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以下是关于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一、新材料趋势 1、新材料企业总体效益状况较好,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较强,由于每个企业所从事的领域不同,具体情况又有较大差别,个别企业出现了负增长。皖维高新和稀土高科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分别达到了63%和65%,而浙大海纳主营业务收入却为-16%。 2、新材料企业的规模得到较快发展,在所统计的52家企业中,铜都铜业的规模最大,总资产达50亿元,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有13家,10-20亿元的有25家。总体说来,新材料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3、在所统计的52家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铜都铜业(34.03亿元)、万杰高科(21.2亿元)、大连金牛(17.84亿元);净利润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烟台万华(2.3亿元)、铜都铜业(1.62亿元)、生益科技(1.3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红星发展(14.7%)、 ·

中科三环(14%)、长园新材(13%)。 二、虽然新材料上市公司近年发展较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新材料企业中的大型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科研院所转制而来,企业的科研实力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较有优势,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企业的经营显得过于保守,没有中小企业灵活。 2、市场关联度小。市场上认同的新材料企业分别涉及化工、电子信息、金属和建筑等多个行业,无论是在设备、技术和市场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开展多元经营比其它企业有更大的困难,由此很难规避主业单一风险。而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如北新建材、宁波韵升等,公司近几年均得到较大发展。 3、中低档产品过剩和高档产品短缺仍然是我国新材料行业的主要特征,除了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生产附加值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外,其余企业在深加工能力方面仍然不足,面临较大的技术升级压力。 4、价格协调能力新材料行业的弱。新材料大多是原材料,由于原料远离成品,价格协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缺乏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利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信息材料和化工材料发展迅猛 这些公司的产品集中在电子信息材料(28家)、化工新材 ·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认识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及工作设想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部

目录 一、新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 (一)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基础 (3) (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布局 (11) (三)项目推进情况和重点推进项目的落地选址 (12) 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初步认识 (15) (一)新能源与新材料概念的界定 (15)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6)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9) (四)新区产业发展优势 (20) 三、工作设想 (22) (一)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定位 (22) (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22) 1、总部类 (24) 2、研发类 (25) 3、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点企业 (27)

4、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29) (三)打造产业集群 (30) 1、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示范基地 (31) 2、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区 (31) (四)产业发展建议 (31) 1、对于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认识的前瞻性 (31) 2、对于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促进的扶持性 (32) 3、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空间 (32) 4、加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应用的规划工作 (33)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工作设想一、新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基础 根据统计,目前新区现有新能源与新材料企业74家,其中大兴区相关企业32家(见表1),开发区相关企业42家,初步形成了风力发电(见表2)、燃料电池(见表3)、太阳能光伏(见表4)、环保设备(见表5)四大领域。新能

源与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4亿元和90亿元,占大兴区工业总产值的7.8%,税收的5.7%。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5%,税收的2.1%。 开发区从1992年建区以来一直坚持高端发展定位,2009年万元GDP能耗为0.16吨标煤,远低于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先后成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ISO14000国家环境管理示范区、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集中应用示范园。 从目前已入区企业的运营情况来看,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高,对技术突破和经济发展带动明显。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风电、光伏等产业链集群雏形初步显现。

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https://www.doczj.com/doc/1712180914.html,/view/30996.html 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石油、石油化工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的石油、石油化工装备工业,与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我国石油、石油化工工业的振兴而振兴,发展而发展。石油、石油化工装备工业以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依托,历经五十年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加入“WTO”,石油、石油化工装备行业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在市场全球化大背景下,再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当务之急是融入国际大市场参与世界同行业的竞争,全面提升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的经济、技术水平,行业必将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好成绩。 一、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已具有坚实基础 石油、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很快。2001年,全国生产原油1.65亿吨;原油加工量2.10亿吨;生产乙烯480.67万吨;生产化肥3396.52万吨;生产合成材料1203.84万吨,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为其提供装备的石油、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建国五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研制、开发、合作生产、引进技术,使我国石油、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据统计,2001年行业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专用设备405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达134亿元,利润总额2.9亿元,从业人员12.8万人。 (1)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体系已经形成 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是为陆地、沙漠、浅滩和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