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概述

习题与自我评价

一、配对题

1.视诊 A,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感、包块或肿大脏器2浅部触诊 B用于观察全身状态、身体各部体征、排泄物和呕吐物

3深压触诊法 C用于肝、脾及腹腔肿物的触诊

4双手触诊法 D用于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部压痛点

5.叩诊 E用于听取正常与异常呼吸音、心音、杂音及心律失常

6.听诊 F用于分辨受检部位组织或器官位置、大小、形状及密度

二、填空题

1、护士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便的检查用具客观地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基

本的检查方法,称为

2视诊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但若无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又不够深入细致时,可出现的情况

3触诊最常用于检查,而在心、肺检查中最重要

4叩诊检查中,旨在发现胸部、腹部面积广泛的病变如大量胸水或腹水时,多采用法

5钟型体件适于听取的声音,如二尖瓣狭窄时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使用时应被检部位的皮肤,但应避免体件与皮肤摩擦产生的附加音。6膜型体件适于听取的声音,如呼吸音、心音、肠鸣音等,使用时应被检部位的皮肤。

7带有血腥味的痰液见于的病人。

8粪便腥臭见于病人。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体征的是()

A心悸 B乏力 C脾大 D头痛

2、浅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约为()

A 1~2cm

B l.5~2.5cm

C 2~3cm

D 2.5~3.5cm

3、深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多在()

A lcm以上

B 1.5cm以上

C 2cm以上

D 2.5cm以上

4、正常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5、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心脏和肝脏,其叩诊音为():

A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6、大量胸水或肺实变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7、肺炎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8、气胸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9、肺气肿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过清音

C 浊音

D 鼓音

10、刺激性大蒜呼气味,见于()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尿毒症 D肝性昏迷

11、烂苹果呼气味,见于()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尿毒症 D肝性昏迷

12、腥臭呼气味,见于()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尿毒症 D肝性昏迷

13、呕吐物有粪臭味见于()

A消化不良 B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

C幽门梗阻 D肠梗阻

14、呕吐物有酸臭味,见于()

A消化不良 B急性胃肠炎 C幽门梗阻 D肠梗阻

四、多项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叩诊鼓音可见于()

A 肝脏

B 心脏

C 脾脏

D 腹部

E 胃泡区

2、正常情况下,叩诊实音可见于()

A 肝脏

B 心脏

C 胃泡区

D 肺 E腹部

五、思考题

1、病人排出的尿液中出现浓烈的氨味,最可能见于哪些情况?解释气味形成的原因。

2、比较并解释正常情况下叩得清音、浊音、实音和鼓音,以及病理情况下叩得清音,浊音、实音、鼓音和过清音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一、配对题

1---B 2---A 3---D 4---C 5 F

二、填空题

1、体格检查

2、视而不见

3、腹部听诊

4、直接叩诊法

5、低调轻置于

6、高调紧贴

7、大量咯血

8、痢疾

三、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C 4 、A 5 B 6、 C 7、

B 8、 D 9 、B 10 A 11、 B 12、

C 13、

D 14 C

四、多项选择题

1.DE 2、AB

五、思考题

1、病人排出的尿液中出现浓烈的氨味,最可能见于哪些情况?解释气味形成的原因:

最可能见于膀胱炎或尿潴留,尿液在膀胱内被细菌发酵是产生氨味的主要原因。

2、比较并解释正常情况下叩得清音浊音、实音和鼓音,以及病理情况下叩得清音,浊音、实音、鼓音和过清音的临床意义。

鼓音见于正常腹部叩诊时,病理情况下见于肺内有大空洞、气胸和气腹。浊音见于正常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叩诊时,如心脏和肝脏的相对浊音区,病理情况见于肺炎。实音见于正常无肺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如心脏和肝脏的绝对浊音区,病理情况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实变。过清音见于肺气肿,不出现于正常人。

高中生物 《细胞概述》教案 浙科版必修1

第一节细胞概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简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②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③进行“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实验,认识细胞 体积一般较小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学说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细胞概述 一、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 【创设情景】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生物体都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即由元素构成的 化合物。 【提问】那么这些化合物又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呢? 【总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少数病毒等以外,生物体都有细胞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首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节细胞概述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细胞的发现。 【提问】最早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他是怎 样发现的? 【投影展示】其实,胡克发现的是死细胞的壁, 而不是活的细胞。 【提问】接下来,细胞的研究发展趋势? 【讲述】 两位科学家的理论综合成为:细胞学说的基 础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共同形成了细胞学说: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 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细胞 必定由别的细胞产生的。 因此生物学的研究就有了细胞学。伴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使细 学生思考、回答: 各种化合物并不是 随机的结合,它们是 有机的组成细胞,再 由细胞构成整个生物 体。 学生阅读课本,总 结回答: 英国科学家胡克, 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 察软木塞,看见许多 小室,命名为细胞。 学生回答:德国, 施莱登研究植物,提 出:所有植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的,细胞是 植物各种功能的基 础。 次年,德国,施旺, 提出:所有动物也是 由细胞组成的。 德国,菲尔肖提出: 所有细胞都必定来自 别的活细胞。 提高学生 查找资料的 能力。 课堂的引 入是由学生 自己完成 的,教师仅 起到组织者 和引导者的 作用,体现 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地 位,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和 协作学习的

第一课 教学目标概述

如何设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王华 序:课程设计说明: 本课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初中数学教师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按照目标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解决教师在目标设定中的疑难问题,纠正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涉及目标的种种不良行为,探索科学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师,案例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主,课程设计既体现正确的教学理论,又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案例,尽可能多的考虑广大教师“读的懂”、“用得上”。 本课程在每环节结束后,我们均设置一道针对各讲的主题、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或讨论问题,各位老师可结合各环节所讲的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最后的绩效作业为撰写一个体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案例作为评估的主要方式。 第一课课堂教学的“纲目”是什么? ——课堂教学目标综述 概要:本课介绍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定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一般教学目标的意义,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掌握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2.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会鉴别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学习内容: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规定了一门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培养预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指每一堂课所规定的教学活动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概述 一.推拿学与推拿手法 1.推拿学:是研究推拿方法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2.推拿手法:是指医生施行推拿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操作技能,通常以手、腕、肘、前臂、足膝、头、胸等部位,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施加于患者身体,从而实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手法的技术特点、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推拿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推拿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三、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 1.临摹。 2.功法结合。 3.人体操作训练。 第二节:推拿手法技术要求 推拿手法的概念 1.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 2.《医宗金鉴》:“法之使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3.“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4.明朝张介宾《类经》:“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慎”。 手法的基本要求 一、作用于软组织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 ●持久:指手法能够按照要求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 ●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量。力量随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等情况而言 ●均匀:手法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力量不要时轻时重。匀速匀量 ●柔和: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暴力及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渗透:手法力量要深达体内,使机体得气。 ●1.持久 ●要求手法能够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变形,保持 动作的连贯性。因为不少推拿手法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操作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如果缺乏持久性,势必影响疗效 ●2.有力 ●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力量是基础,功力和技巧力需通过功法 训练和手法练习才能获得。 ●力度的大小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差异、肌肉的厚薄、病位的不同而酌情 增减。 ●力量过轻浮于皮毛,不能深透,达不到阈上刺激而做了无用功;过重则“损筋折骨, 开人关节,走人元气,徒增患者之苦”。力求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3.均匀 ●一是指手法的操作必需具有节律性,不可时快时慢; ●二是指手法的作用力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忽轻忽重。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5章第1节: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这里所说的课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由拉丁语派生而来,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下面简要列举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一)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近现代的百科全书式课程、功利主义课程等,无不是把课程视为所传授的学科,强调课程知识的组织与累计、保存功能。(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种课程定义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序列的教学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这种课程定义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科学管理原理之上,强调预测、控制、效率,把目标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塔巴、惠勒、凯尔、奥利瓦以及莱顿索通等。(三)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定义是由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杜威根据实用主义教育论,反对把课程看作预先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类观点,认为手段和目的是一个连续体,课程应当是学生在校通过各种活动获得的学习经验。这种定义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把教师作为课程发展人员的一部分,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四)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该定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麦克唐纳、斯腾豪斯、布拉特等。这种定义把课程界定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强调课程计划包含了多种因素,如目标、内容、评价等,更全面地体现了课程的全貌。(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一些课程学者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二都是这种文化的反映。以英国课程学者劳顿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学校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巴西教育家弗雷尔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课程的使命不是要使学生适应和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他们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发挥积极作用。代表著作为弗雷尔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二、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骑士七技”都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设置,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但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忽视学习的过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集合,促使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包括古代汉民族和现代汉民族的语言。 ?汉语的分期 ?上古汉语:商——秦、汉 ?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近代汉语:元、明、清(鸦片战争)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1919年)至今 语言的性质 1、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性质 2、从语言的功用来看,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汉语的形式: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语言) 二、现代汉语方言 方言又叫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汉语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代表话:北京话人口:73% ; ?2、吴方言:代表话,苏州话人口:7.2% ?3、湘方言:代表话:长沙话人口:3.2% ?4、赣方言:代表话:南昌话人口:3.3% ?5、客家方言:代表话:广东梅县话人口:3.6% ?6、闽方言:人口:5.7% ?7、粤方言:代表话:广州话人口:4% 汉语方言新分区 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客家话区——《中国语言地图集》 方言的差别 方言和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最明显的还是语音的差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 差别最大:闽、粤方言 差别第二:吴方言 差别较小:客家、赣、湘方言 差别最小:北方方言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形成:基础方言:北方方言标准音:北京语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概述 习题与自我评价 一、配对题 1.视诊 A,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感、包块或肿大脏器2浅部触诊 B用于观察全身状态、身体各部体征、排泄物和呕吐物 3深压触诊法 C用于肝、脾及腹腔肿物的触诊 4双手触诊法 D用于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部压痛点 5.叩诊 E用于听取正常与异常呼吸音、心音、杂音及心律失常 6.听诊 F用于分辨受检部位组织或器官位置、大小、形状及密度 二、填空题 1、护士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便的检查用具客观地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基 本的检查方法,称为 2视诊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但若无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又不够深入细致时,可出现的情况 3触诊最常用于检查,而在心、肺检查中最重要 4叩诊检查中,旨在发现胸部、腹部面积广泛的病变如大量胸水或腹水时,多采用法 5钟型体件适于听取的声音,如二尖瓣狭窄时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使用时应被检部位的皮肤,但应避免体件与皮肤摩擦产生的附加音。6膜型体件适于听取的声音,如呼吸音、心音、肠鸣音等,使用时应被检部位的皮肤。 7带有血腥味的痰液见于的病人。 8粪便腥臭见于病人。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体征的是() A心悸 B乏力 C脾大 D头痛 2、浅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约为() A 1~2cm B l.5~2.5cm C 2~3cm D 2.5~3.5cm 3、深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多在() A lcm以上 B 1.5cm以上 C 2cm以上 D 2.5cm以上 4、正常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5、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心脏和肝脏,其叩诊音为(): A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6、大量胸水或肺实变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7、肺炎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8、气胸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浊音 C实音 D 鼓音 9、肺气肿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 A 清音 B 过清音 C 浊音 D 鼓音 10、刺激性大蒜呼气味,见于()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讲课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意义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学难点:客观辨证地对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史上,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解释。《教育学》对教育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 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观点辨析】

问题: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吗? 分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是两种表面类似而本质不同的活动。因为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归纳总结】 理解教育概念,须注意三点,即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 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点辨析】 问题1:教育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懂教育,教育谈不上是什么科学。 问题2:“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人。”一一乌申斯基 提问思考:教育学是不是科学?为什么? 分析: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又是特殊的人一一人活动,有它独特的规律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伤害将非常严重,甚至无法补救。 【理论研讨】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1、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 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方面 1)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2)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及个体倾向性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人格等发展,两者关系: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请您思考、请您谈谈: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教育系统中对于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优先顺序存有差异:一般认为, (1)我国的教育观念更重视心理发展,如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带病上课等。(2)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更重视生理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 我的想法: (1)清末我国被洋人讥笑“东亚病夫”,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百年后我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体育强国。可是普通学生的体质堪忧?近视率很高? (2)体育很重要!怎么办?中考考体育,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应试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教育思想层面+教学实践操作。 (4)体育提升到精神层面很顺; 心理层面提升到宗教、信仰层面很顺,很少从心理层面回到体育层面。 (5)学校教育系统强制性的,繁杂的东西少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去画画,去看电影,去参加音乐会、听话剧等。 《林先生》 贾志敏 记得,读小学时候,教我们体育的是林慧老师。我在其门下受业三年,收获无数快乐。彼时,皆称“老师”为“先生”,故,本文称林慧老师为林先生。 …… 1948年,上海解放前夕,我们举家迁到浦西静安寺附近居住,我也转入位于极斯菲尔路上的觉民小学读书。……这是一所由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学校,学生家境都比较殷实。校规十分严格,戒律着实不少。说话必须轻声,行走不准快步。教工全是女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概述 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与纸色谱法。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把色谱法提高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水平,奠定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生了毛细管色谱分析法。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手段。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色谱法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人瞩目,其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该法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具有独特优点。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物质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而实现分离。色谱法与光谱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色谱法具有分离及分析两种功能,而光谱法不具备分离功能。色谱法是先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而后逐个分析,因此是分析混合物最有力的手段。这种方法还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能、分析速度快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色谱法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第一节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概述》课堂学习资料 一、参考资料 1、【旅游】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1年的活动。 2、【观光型乡村旅游】:主要以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依托设计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并让游客亲身体验农事活动。 3、【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就是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以休闲度假为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对产品的知识性、创新性等要求更多。 4、【旅行】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团。~结婚。春季~。到海南岛去~。 下列概念来自【爱词霸】 5、【旅游】旅行游览。 6、【游览】从容行走观看。 7、【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8、【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的惯常环境外的地方去旅游,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其旅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9、【旅游者】即临时观光者,到一个国家至少停留二十四小时以上,以娱乐、保健、学习、宗教信仰或体育运动等为目的,换言之,为了消磨闲暇时间、经营、参加会议或探亲等。 10、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现代旅游特点:①旅游主体大众化②旅游目的的休闲化③旅游形式多样性

注意的一般概述

《普通心理学》教案注意的一般概述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注意的般概述 【课程】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注意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重点】1.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注意的含义 (一)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不 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二)特征1.指向性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它对象,即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2.集中性 人的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并且 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性是注意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三)注意和意识 1.区别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意识主要指心理内容或体验,与觉知更直接相关,包括觉知感和觉知内容。 2.联系 注意是通过感觉、已储存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对大量现有信息中有限信息的积极加工。既包括有意识加工,也包括无意识加工。 注意决定了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在意识层面,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四)注意的功能 1.选择 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 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2.维持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进行精致的加工。 3.调节和监督 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注意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 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五)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伴随着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作了法定性的阐述,即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从广义上讲,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具有教育作用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活动。根据《规程》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所下的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不是幼儿自发的活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受到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所制约的。 总目标←→层次目标←→本班本学期目标←→月、周、日目标←→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根据幼儿园任务,保育与教育的目标,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并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明确具体目标,周密计划和具体内容要求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一)它反映了现代教育观念 教师把幼儿当作活动的主人,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主动活动,并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所谓幼儿主动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积极参与,在与物,与人交互作用过程中,促进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的活动。 (二)为什么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1.主动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自动投入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主动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内在因素,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主动活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主动活动能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的愿望,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在主动操作、探索中,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幼儿在主动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发展智力。此外,主动活动在激发幼儿兴趣,锻炼意志、培养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塑造良好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主动活动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主动活动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人的思维潜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主动活动又能增强人的自尊自信,为培养开拓型、进取型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过程中幼儿主动活动的具体表现 幼儿主动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主动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儿参与意识有积极、一般、消极之分。幼儿主动参与意识表现为:积极参加、主动参加,有明确目的,遵守规则。老师和保育员给幼儿创造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条件与机会;让每个幼儿通过具体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操作、实践,从而获得知识,培养习惯,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但单凭老师说教、灌输是不会有效果的。应该给幼儿有自由表达、自由表现,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形成幼儿自愿的、主动的精神,介入教育活动之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幼儿相互交往:调动幼儿主动性,增强幼儿参与意识。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主动认知的精神与态度,让幼儿在活动中按自己的发展水平,按老师、保育员提供的适合自己水平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第一节---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内涵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

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

色谱法概论

第一节:概述
一、色谱法的由来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Tsweet)将CaCO3装入竖直的玻璃 管,在顶端加入植物色素后,用石油 醚进行洗脱,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不 同颜色的色带,1906年在其发表的论 文中将其命名为色谱 (chromatography)。
色谱分析法概论
1
2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固定不动的 一相,成为固定相 流动相(mobile phase):携带样品流经 固定相的流动体,称为流动相
二、色谱法的现在
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 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流动相——液体、气体或超临界流体 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
3
4
三、色谱法的定义和用途
(一)定义: 同一时刻进入色谱分析系统的混合物,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 相互作用,由于各组分理化性质不同,混合物被分离,然后依次流 出分析系统,进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色谱法又称为层析法
(二)用途 1、分离混合物 2、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分离
? 分析 ? 鉴定 ? 纯化
混合物
单一组分
? 定量
5
6
1

四、色谱法特点
(一)优点:“三高”、“一快”、“一广” 1、高选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2、高效能——分离效果 3、高灵敏度——10-11~10-13g 4、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5、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 分析 (二)缺点: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 联用(GC-MS,LC-MS)。
7
第二节: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由于结构和性质的不同,样品各组分与固定相作用的类型、强 度也不同,结果在固定相上滞留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或被流动相 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即产生差速迁移,因而被分离。
8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一)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1、色谱流出曲线 (chromatogram):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对时 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色谱图。
色谱过程示意图
9
10
2、基线(baseline) 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稳定的基线应 该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基线漂移 基线噪音
3、色谱峰 (1)流出曲线上突出的部分,是组分流经检测器时产生的信号 (2 )表征色谱峰的三项参数: 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分析 峰位——用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分析 峰宽——用于衡量柱效 (3)峰型: 正常峰——正态分布 拖尾峰——前陡峭后缓慢 前延峰——前缓慢后陡峭
11
12
2

第一节 国防概述1

第一章国防教育 第一节国防概述 一、选择题(单选): 1.“国防”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哪一本书? A.《后汉书》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孙子兵法》 答案:A 2.“国防”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A.国家主权 B.国家内政 C.国家主体 D.国家领土 答案:C 3.台湾问题是我们国家的什么问题? A.主权 B.内政 C.争议领土 D.遗留 答案:B 4.香港是在中英哪个条约中划给英国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A 5.钓鱼岛南沙问题是什么? A.领土争议 B.主权问题 C.人权问题 D.政治问题 答案:A 二.判断题: 1.国防领导体制是指国防领导的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 (√) 2.台湾问题是否是国家的内政问题. (√) 3.我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坚持全民自卫原则. (√) 4.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活动. (×) 5.中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 (√) 三.选择题(多选): 1.古代最早的防伪手段有下面哪几个? A.石墙 B.城楼 C.石柱堆 D.设岗 答案:A B 2.下列选项中属于国防基本类型的有哪几个? A.扩张型 B.自卫型 C.联盟型 D.中立型 答案:A B C D 3.国防的要素有下面哪几个? A.国防的主体 B.国防的形式 C.国防的目的 D.国防的结构 答案:A B C

4.广义的领土指的是下面什么? A.领陆 B.领海 C.领空 D.领岛 答案:A B C 5.国防的目的是什么? A.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 B.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C.保卫国家的经济发展 D.保卫国家的人民和平 答案:A B

第1节 概述

第一节概述 一、填空题 1、东北旅游区位于我国东北边疆,包括、、三省,面积约平方千米,人口约1.07亿,民族以为主,还有、、、、、等少数民族。 2、东北旅游区地貌分布规律性强,最外围除西部连陆外,其他三面被江河湖海所环绕,分别是、、、、;中部地带为高度不大的高地,西、北、东三面分别是、、、;在山地和丘陵的环抱中,为、和组成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由平原、平原和平原组成,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上。 3、大兴安岭由岩构成,经过风化、侵蚀,形态。长白山主峰是,是由而形成。 4、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分布着大面积、;是一盆地式冲积、湖积平原,地势低平,湿地面积广,成为的良好栖息繁殖之地;由辽河冲积而成,地势地平,易内涝积水。 5、东北旅游区为气候,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的一部分属,大部分属,辽东半岛附近属,气候特征为冬季,夏季,冬季盛行风。 6、我国最早发展铁路运输的区域是。本区有滨洲、滨绥及哈大线构成了“”字形铁路骨架。 7、东北地区的航空运输以、、、为中心,建有、、三个国际机场。河运交通以、航运为主。 8、东北地区海上运输以、为重要港口,条件最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大港是。

9、黑龙江与有漫长的国界线,吉林与和都有接壤,辽宁与为邻。 10、东北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11、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是:①、②、 ③、④、⑤、 ⑥、⑦。 12、东北旅游区是我国火山熔岩地貌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区域,全区有火山堆230多座,组成20多个火山群。具有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有、、、以及等。其中以最为著名。东北旅游区火山活动区地热资源丰富,温泉相伴分布,主要有、、、、等。 13、我国最大的林区是____________,此外东北区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个自然保护区。 14、东北旅游区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东北旅游区包括()A.黑龙江B.河北C.吉林D.辽宁 2、东北平原由组成。()A.黄淮平原B.三江平原C.松嫩平原D.辽河平原 3、本区为温带季风气候,绝大部分属于温度带。()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4、东北旅游区的地貌奇特() A、火山熔岩地貌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风蚀地貌

第一节概述

第一章航空公司的运行合格审定和飞行 运行管理机构 第一节概述 抗日战争以前直至40年代初期,我国空中交通数量极少。1942年,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共载运旅客约3万人,货物约4000吨,邮件约5.5吨。1942年4月滇缅战事开始,日军入侵缅甸,腊戍,滇缅公路不通,外援物资主要靠飞越驼峰的中印空运。 中国航空公司受国民党委托,办理中印空运。承担中印空运的还有美国空军运输队,其运量约为中国航空公司的十倍以上。中印空运的起点在印度东北阿萨姆邦汀江机场及其附近约十个机场。中国航空公司于1942年4月17日在汀江成立了办事处,同年5月,开始执行汀江-昆明航线货运飞行。1942年4月至9月,中航曾使用汀江机场,后来在汀江机场西南13公里处的巴里江建立另一个机场作为基地,并在该机场装设了塔台,利用无线电指挥飞机。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3日起,加尔各答-重庆经停八莫(缅甸),昆明,而不经停汀江。1946年4月20日中航汀江航班结束,巴里江机场塔台随之关闭了。中航在设立巴里江机场塔台后,又在重庆珊瑚坝机场装设了塔台。 中印航空的卸货地点有昆明及周围的呈贡,中街,陆良,沾益等机场,1943年初,美国陆军航(空)路通信服务(ARMY AIRWAYS COMMUNICATIONS SERVICE-AACS)派遣人员来到中缅印战区,建立了一些机场塔台和通信导航设备。1943年4月,美国在我国云南昆中街,陆良,沾益,保山,芒市等地及在四川的宜宾,新津,广汉等地设立了机场塔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收复区内迅速开辟了运输航线网。中国航空公司在上海龙华机场设立了塔台,中央航空公司在武昌徐家棚机场设立了塔台,美军也在上海江湾机场设置了管制单位,担任上海附近和江湾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1947年1月20日,民用航空局成立,隶属国民党政府交通部,负责民用航空事业的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民用航空局成立后,在空中交通管制方面的工作主要有:制订了一些空中交通规划和管制程序;划定全国空中交通管制区以及飞行情报区(FIR);建立了签派放行制度;设立管制机构;训练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设立飞航咨询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于1949年11月2日,开始了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当时仅有“两航”起义从香港飞回的12架飞机,加上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组织“两航”起义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上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根据当时民用航空飞行任务少和由民航独家经营管理的情况,实行了政企合一的民用航空管理体制。民航总局既是我国管理民用航空的政府机构,又是经营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经营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民用航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飞行量大幅度增长,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1987年国务院批准民航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的一门科学。 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技术,指导教育实践,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言论。教育学还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教育学”被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3)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4)德-特普拉,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5)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忽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基本观点: (1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类似思辨)的理解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