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发表时间:2014-06-10T17:20:29.60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4期作者:檀永霞

[导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栾村中学(054000)檀永霞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什么是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 构成要素

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达到理解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 创设原则

2.1 诱发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2 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2.3 层次性原则。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3 创设途径

3.1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新、好动)。故在教学时,应尽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当然也可以在幻灯片上)设计了这样一题:“从前,有一座山……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若下山既可以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 2 条路,后山有 3 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此基础上将上题一般化:“……n 个和尚,前山有a 条路,后山有b 条路……”让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利用加法和乘法原理,愉快地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3.2 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题目恰当地变题变式,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3.3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此类问题,让学生在惊讶中发现错误,产生问题情境。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