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盏在茶具中的历史地位

建盏在茶具中的历史地位

建盏在茶具中的历史地位
建盏在茶具中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茶具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也是传承文化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古人饮茶时不单对茶叶挑剔,对于茶具的选择也是非常的考究。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器形曾出不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更多建盏知识教学,微Q同步:397097297

而多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茶具的品类也随之增加,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式的茶文化。

建盏的特点是什么?

(1)建盏的釉从颜色上分,属于黑釉,从釉色表现上分,属于结晶釉,从烧成温度上分,属于高温釉。

(2)建盏的胎土和釉料,含铁量都很高。胎体常呈灰黑色,被称为“铁胎”。最为特别的是,建盏在黑色底釉上,会浮现自然形成的铁系结晶斑。

(3)建盏的代表釉色斑纹为兔毫盏。此外还有油滴、曜变、杂色釉等釉色分类。建盏结晶斑的形态、颜色、分布等,每只都不尽相同,表现形式变化万千。

(4)建盏是为茶而生的器物,器型大致分为束口、撇口、敛口、敞口四类。最典型的器型是束口盏。

(5)由于工艺上的制约,建盏一般施釉较厚且不施满釉,有部分露胎和少许干口。

(6)因为建盏的工艺特点,导致建盏的成品率低且没有重复品,每一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

建盏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建盏在斗茶、点茶风靡的宋代,是茶具中的极品。从宋徽宗这样的帝王、蔡襄这样的高官,到市井平民、贩夫走卒,都对建盏钟爱有加。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建窑龙窑,有长达135.6米者,是目前发现的最长龙窑,可见宋代建盏烧制规模之大,受欢迎程度之高。可以说建盏是宋代的“国民茶具”。

宋代以后,虽然因为饮茶习俗的变迁,建盏逐渐淡出国人视野。但在邻国日本,建盏仍被奉为至宝,日本当局在近代将四只建盏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外,美国、英国等国的世界级博物馆也有收藏建盏。

被低估的建盏,如今正在复兴

宋亡之后,饮茶习俗发生剧变,建盏一度被埋没。曾经有建盏爱好者为建盏鸣不平,认为建盏作为黑釉瓷之首,在宋代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认知度理应更高,如今被低估太过。

三分天下之说,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不够准确。毕竟建盏是为茶而生的,用途主要是「茶碗」,而其他青瓷、白瓷窑口除了茶具之外,还生产「碟」、「瓶」、「枕」等各种类型的产品。以更小的集合与更大的集合相比,不太合适。

但若单论茶碗这一项,建盏在宋代的地位则远大于「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应该可以说是独领风骚。

因为那时候几乎所有饮茶方家,从皇帝到士大夫,都推崇建盏;加上全国大小窑口的仿烧记录众多,一度令建盏真实产地成谜,可见建盏在巅峰期的名声之盛。

此外,于水吉建窑窑址发掘出的数十座龙窑(有数座长度超过百米,最长的一条长达135.6米,创下国内已知龙窑最长记录)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其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若不是市场极大,怎么会有创下纪录的超长龙窑呢?

综上所述,建盏是实至名归的宋代第一茶器,就和越窑青瓷在唐代的地位一样。

茶客对于茶具的审美,是变化发展的,没有谁是永远的第一。唐朝越窑青瓷第一,宋朝建盏第一,到明朝开始,则是白瓷第一。

而21世纪是一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有人喜欢白瓷,有人喜欢青瓷,也有人喜欢黑瓷,一种茶具垄断全国市场的情况不会再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茶具市场的常态。

建盏在拍卖市场上势头愈发强劲,9月15日在美国拍出的一只油滴盏,创下7800万的纪录。新烧建盏也吸引许多现代茶客。更多建盏知识教学,微Q同步:397097297

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建盏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以及作为现代茶具的普适性。建盏这一黑釉瓷艺术的明珠,曾经蒙尘,如今终于重见天日,走向复兴,是建盏之幸,是宋瓷之幸,也是世人之幸。

茶具发展史论文

茶具发展史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的茶具则是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的。 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明清茶具呈现一种反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 明代茶饼已不时兴,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时代的青花、斗彩、粉彩茶具,为何均以白色为主调了。到了后来,白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 据说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虽在盛夏,也隔夜不馊。使用经年的紫砂茶壶,偶尔注入白水,饮来亦有茶香余韵,且壶体小而壁厚,保温性能好,有助于保持茶香,加之其陶色典雅古朴,造型朴拙,故而备受品茗者垂青。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1.陶茶具类 陶茶具是用黏土烧制的饮茶用具,还可再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粘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型,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型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型法。 《茶经》中所记载的陶茶具有熟盂等,在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发展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团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巨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宋代以来,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不重金玉的风气。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清代宜兴紫砂壶壶型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功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

茶具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茶具艺术设计 学院名称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学生学号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教授姓名 助理指导老师老师姓名 202 年月

目录 前言........................................................................................................................................ - 2 - 第一章关于陶瓷、茶具.......................................................................................................... - 4 - 第二章茶具设计...................................................................................................................... - 8 - 2.1概述.............................................................................................................................. - 8 - 2.2设计时间规划表.......................................................................................................... - 9 - 2.3市场调研.................................................................................................................... - 10 - 2.4相关资料搜集整理、设计定位................................................................................ - 11 - 2.5设计可行性分析........................................................................................................ - 11 - 2.6设计阐述.................................................................................................................... - 12 - 2.7设计过程记录............................................................................................................ - 13 - 2.8设计作品效果图和场景效果图................................................................................ - 23 - 2.9设计作品审美分析.................................................................................................... - 26 - 第三章结论............................................................................................................................ - 29 - 3.1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分析............................................................................................ - 29 - 3.2设计成果的市场潜力................................................................................................ - 29 - 3.3设计成果转换成社会价值的途径及方法................................................................ - 30 - 3.4设计随想.................................................................................................................... - 30 - 参考文献.................................................................................................................................. - 32 - 致谢.......................................................................................................................................... - 33 - 附录一:.................................................................................................................................. - 34 - 附录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展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在中国茶文化的品茗中,陶冶情操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休闲、娱乐方式。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茶具,在中国茶文化的格局中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陶瓷茶具的设计、使用深受古今人们的喜爱。“闲趣”陶瓷茶具设计在继承传统茶具优点的同时充分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生活习惯等进行茶具设计,纯朴的双手谱写简约的篇章。“整个形态组合富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 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 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 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 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 《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 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 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 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 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 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 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 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所追溯的。 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几个重要阶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注》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 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 把茶叶作为草药使用,但这属于原始医药学的范畴。直到西周时期,茶叶不再是单纯的药用而且成为贡品,为上层奴隶主所欣赏食用, 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始于西汉晚期,据《四川 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 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甘露 是指汉宣帝甘:露年号(前53~前50),至今已有2000多年一的历史。自此茶叶的饮用和种植同步发置:巴蜀一带有了许多具有一定 规模的茶园。茶叶已由药用、食用、贡品进而发展成为祭品和随葬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中就有 整箱的茶叶随葬,可见当时制茶业已十分发达,茶叶的饮用也十分 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茶树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习惯开始由巴蜀逐渐东移至江南的江、浙等东部地区,“坐席竟下饮”、“客来敬茶”, 茶的饮用十分普及。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 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 文化体系。 780年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涵盖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茶的概述

茶的概述 一、差的品种和功效 1、品种: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2、功效: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二、茶的分类 1、绿茶类 毛尖:产于河南信阳俗称“绿茶之王”。 龙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产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山。茶叶采于春季,制成品紧密缠绕,带螺旋形。相传康熙年间,洞庭山少女采茶,不带筐子,把茶叶放在乳间,茶得体温而生奇香,名为“吓杀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

喜爱这茶的清香,但认为“吓杀人”不雅,又因为茶叶带螺旋形,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碧螺春成为清代贡茶。 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 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 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县。 珠茶:产于浙江平水。 青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 白云茶:产于浙江雁荡山。 2、红茶类 暖卡红茶:产于河南信阳。温胃暖身,抗御寒冷, 索住热量。 信阳红:产于河南信阳。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 北苑贡茶:产于福建省建瓯市。 3、乌龙茶类 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 黄金桂:产于福建省安溪。 毛蟹:产于福建省安溪。 本山:产于福建省安溪。 冻顶乌龙:产于台湾冻顶山。

大红炮:福建省武夷山 单枞:广东省潮州市凤凰镇凤凰山 4、黄茶类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 白茶类:产于福建福鼎 松溪白茶:产于福建松溪县。 黑茶类:产于湖南安化 普洱茶:产于云南 三、沏茶所有的水的种类 1、天泉 雨水明代文人讲究用天水,他们对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泉,有不同的评价。秋天的雨水烹茶最好、其次是梅雨季节的雨水,再次是春雨,而夏季多暴雨,水质最差,不主张用来烹茶。收集雨水时必须用干净的白布,在天井中央受雨水。至于从房檐流下的雨水,不能用。 2、雪水 “瑞雪丰年”,古人认为雨水是五谷的精华,用来烹茶最雅。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闲尝雪水茶”。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一、时尚的蕴及历史演进 时尚作为一种普遍而特殊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而是与人类文明一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及至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尚的流行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可以说,时尚的气息无所不在。与前工业社会相较而言,现代社会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不仅表现在其传播速度的大大加快与传播围的拓宽,更体现在时尚概念本身的意义延伸。 对于时尚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其一为侧重时尚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其二为侧重时尚所富含的文化涵。前者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布尔·(J.Young)所述:“时尚可定义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语言、时兴式样、礼仪风格等行为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1]我国学者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时尚的概念涵:“所谓时尚即一时崇尚的式样。式样就是任何事物所表现的格式……只要社会上一时崇尚,任何有式样可讲的事物,都可称为时尚。”[2]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也侧重于把时尚看作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方式:“时尚是在大众

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3]后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H.Blumer)为代表,他认为,时尚是一种“流行的或被接受的风格”,常常“被认为是高等的做法”,以及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高等的价值。[4]日本学者藤竹晓把时尚理解为:“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5]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更是对时尚做出了经典的论述:“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将社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6] 尽管上述学者对于时尚的表述各异,但他们都把时尚看作是形态多样的、外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时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行为方面的时尚、物质方面的时尚以及观念方面的时尚。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在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提到茶,我们免不了想到陆羽的《茶经》,这位被后世奉为“茶圣”的人,苦心收集历代茶叶史料,将自身调查,实践的经验记录下来,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中国的茶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从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无论何种饮用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容器来盛装。而且随着饮用方式的变化,茶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可以说,茶器是随着饮茶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饮茶活动的流变而变化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唐代开始提倡饮茶,饮茶之风遍及全国。至宋代,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便可以看到生意兴隆的茶馆坐落于闹市之中。而当时的上流社会,更是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会拿贡茶马虎招待群臣。宋徽宗精通茶艺,甚至还亲自写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饮茶之风之盛可见一斑。众所周知,宋代国势虽不及汉唐,处在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之下,但是其文化建树却超越前朝,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十分发达,在这样的时代下,茶文化盛极一时。 同唐朝的质朴相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或银。 点茶法 与唐代煎茶法不同,宋代盛行点茶法。所谓“点茶”,即是煎水不煎茶,将半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膏饼碾成茶末后,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听到这个饮法,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日本的抹茶道。实际上,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于此,但经过几百年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日本所独有的茶道。 点茶道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宋人对茶质优劣、冲饮方法和烹饮用具的苛求几乎到了极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文人雅士们还乐衷于点茶比赛——“斗茶”,亦称“茗战”。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指茶汤的颜色,以纯白如乳为上。“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其色泽和汤色的要求一致。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为、香、色俱佳,才能获胜。 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对陶瓷茶器提出了新的要求,茶盏的、茶瓶是直接用于点茶的茶器,对于点茶尤其是斗茶的成败和判定至关重要。 宋代的斗茶则通过细微而强烈的感官感受和胜负之分,沉浸在一种消闲、娱乐甚至是沉溺、放纵的享受中。这种时代风尚弥漫于从宫廷到市井的整个社会氛围中。清代茹敦和云:“茶理精于唐,茶事盛于宋” 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 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 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

紫砂与茶文化

紫砂与茶文化 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茗留人也自贤; 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 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边。 砂壶的出现是应顺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茶,初起自用,菜用。“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秦汉以降,始为饮料。从上流社会的稀有饮物逐渐演绎成寻常普通百姓的饮料,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制茶方式及饮用方式的不段改变,饮茶器具亦在不断改变。当饮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时,其审美的变化亦对各个阶段的茶具有了的要求。茶壶形式的出现正是应顺了大背景上说,由于紫砂本身的特点与上述要求的吻合,导致了砂壶的兴盛。 紫砂因壶实用而兴,亦实用受限,皆与茶有关。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因为紫砂除了壶类外,还有雕塑、瓶盆、文餐具、壁画饰物等其它门类产品,它们与壶同时构成了紫砂的内容。更主要的是紫砂是陶瓷的

一个分枝,它体现的是陶瓷的本质与审美,它与茶文化的联系只是内容的外延。紫砂壶因材质、功用等特点成为极佳的、少有匹敌的饮茶器具,既与茶密切联系,又独立生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思潮、现代艺术渗透、影响,文化含量加大了,使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崭新、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局面,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它的将与茶文化继续着密切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同时将按整个社会文化及自身的轨迹发展。 紫砂与茶文化是亲家,壶是姻纽。 紫砂与茶文化关仪密切,是亲戚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它们是互依互补的。弄清这种关系,有助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茶茶文化壶,壶因茶生,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因壶的辉煌而湮没了其他么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如艺等则变得次要甚至可有可无,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亦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迷人之处,尤其近十年来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一、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代《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2)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

茶具发展史

茶具发展史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该文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

茶文化与茶具的关系是什么

茶文化与茶具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萌发。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的一事,在劳作之余成为必不可少的消遣、健体的居家必备物资。说起茶文化,它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文化物质的层面;二是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茶文化由最初的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后,在商武王时期才正式列为岁贡之物,关于茶的记载已无从考证,有关神农说也只是口口相传,而最早记载的古文献是《诗经》,在唐代,陆羽的《茶経》系统地记录并阐述了有关茶文化的影响,茶之精神也渗透到了宫迋与社会。与茶有着千丝万缕关糸的古代诗词、书画、宗教、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茶文化,并在不断发展中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因此而被列入文化学的范畴。 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到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其间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茶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人文科学,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人们常讲的茶文化侧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它既是一种茶文化必不可少的用具而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它优雅的造型工艺和色彩斑斓的装饰艺术,为茶文化的延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汤的淳淳浓香和淡淡的色泽在茶具优美的造型及变幻莫测的釉彩衬托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古代茶具中,从商周时期的原始瓷杯,到战、汉时的耳杯,再到唐宋的的各式色釉和窑变釉茶具,直至清末的盖杯,各时期的茶具都是围绕着茶文化的延伸而演变着,这种变化不仅对茶具,乃至对整个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艺与茶文化

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人们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 传统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备: 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 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 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这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饮茶文化内涵及茶艺之道都可以在《茶为国饮》中一一获知!

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 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 形而下则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茶艺也称茶道,茶艺是与道家文化分不开的,汉代名臣张良制造药茶——黑茶薄片,后称“渠江皇家薄片茶”,是黑茶的起源,开 创了茶与道结合的先河。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其中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 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 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 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不同的风格的茶艺 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 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 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 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 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 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 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 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 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 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而在 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 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 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 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

茶的发展史

页眉内容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 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页脚内容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 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 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 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 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 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 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 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销往各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 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 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 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 优劣定输赢。明代以后,壶泡的散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 砂壶最受人们的青睐。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 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 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 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

茶具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随着品茶的诞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郎分。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指烹茶极讲究及其用具。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具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二、专用茶具的出现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