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精神文化论文

苏联精神文化论文



--------------------------------------------------------------------------------



徐志文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4年第5期

苏联通常把文化分为狭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和“精神文化”概念作为 同义词用的现象也不少见。我国最近常说的苏联精神文明理论,严格地讲,实际上指的是苏联 的精神文化理论。

文化概念,是当代社会科学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文化概念,如向“社会经济形态”, “生产方式”;“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这样一些最重要的社会科学范畴一 样,在分析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时,在研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思 想发展的主要倾向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苏联精神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列宁的下面一段话,对于我们探讨苏联精神文明理论的发展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他说: “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于纠缠在许多细节 或各种争执意见上面,为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 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 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 [1]

文化问题、思想教育问题,在列宁的理论遗著中,特别是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位置。列宁不是以“纯粹”的形式抽象地提出文化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的,而是同共 产主义的总目标、同社会的革命改造、劳动群众的政治教育和精神发展联系在一起提出这些问 题的。列宁不仅对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而且对劳动文化、 生产经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不少重要的精辟论述。总之,列 宁把文化的概念理解得很广,把文化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现象。但是,列宁从来 没有对文化下过正式的定义;对这个概念没有作过系统的阐述,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理 论体系;他甚至没有用过“精神文化”和“精神生产”这样的术语。

在二十年代下半期、三十年代以及四十年代,苏联虽然在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均有相当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系统阐述文化理论的论著一部 也没有。不过,在1937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的“文化”词条中提到了“精神文化” 这个概念。可以认为,在苏联的重要出版物上也许这是第一次出现“精神文化”这个术语。“词 条”的作者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文化的低级形式称为物质文

化。文化的高级形式称 为精神文化”这样的观点时,使用这个术语的。作者还认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精神文化 对物质文化的依赖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这样的表述中至少可以 看出: 1、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可以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精神文化”和 “社会意识”,“物质文化”和“社会存在”是同一系列的概念。但是作者没有进一步阐述精 神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五十年代,苏联个别学者(如М·П·基姆)才开始系统研究文化理论问题。1953年出版的 《苏联大百科全书》和1955年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都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虽 然也提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概念,但仅仅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就 是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 [2] 这样的角度提到这两个术语的,至于这两个概念 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文化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究其原因,用苏联学者的话来说: “共产主义建设的内部任务……和现实思想斗争的情况,决定了全面研究文化理论问题的社 会需要”。 [3] 1964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Д·И·切斯诺科夫编写)第一次提到了 文化问题,研究了“文化”的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的关系,从此以后,把文化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在一些教科书和学术著作中都有反映,1966年苏联“科学”出版社 出版了一部集体撰写的题为《共产主义与文化》一书,虽然这部专著的一些观点后来遭到了 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它仍然不失为苏联第一部关于文化理论的基础研究论著。1968年出版的 В·М·梅如耶夫的《论文化概念》和1969年出版的З·С·马尔卡良的《文化理论概要》,也是两部 较为重要的文化理论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后来被一些学者广为引用。1963年出版的《苏联 哲学辞典》和1964年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都明确区分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概 念。

七十年代是苏联文化理论研究的盛期。不仅相继出版的专著和散刊在各种刊物上的有关 文章的数量相当可观,而且专著和文章的质量也具有一定水平,并且形成了一些理论派别和象莫斯科、列宁格勒、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罗斯托夫、耶烈万、第比利斯、塔什干等几个研 究中心。不同学派的交锋在他们的著说中都有反映。直接冠以《X X X的精神文化》的篇名屡见不鲜。

二、精神文化的概念和结构

在科学认识的任何领域里,研究对象的确切定义,乃是准确揭示正在研究的对象、它的 发展过程,以

及与这个对象有关的课题的必要条件和前提。马克思说过: “无规定也是规 定,而且是最坏的规定”。 [4] 探讨文化的定义,很自然要联系文化的定义。然而,苏联学术界 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关于文化的严格的科学定义。苏联学者早些时候的研究目标主要集 中在诸如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对文化定义的阐释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考 证得很细,近乎“繁琐”,甚至考证断言,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和书信中从没有用过 “文化”这个词,而是习惯用“ОБРАЗОВАННОСТЬ”和ПРОСВЕЩЕННОСТЬ”(受过教 育、有学问、有文化)这样的词;又说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也 没有发现“文化”这个术语,等等。 [5] 有的研究者作过统计,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 多达300种左右,因而就释义本身进行分类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任务,以至有的学者呼吁“应 该缔结一项限制(定义)继续增长的协议”。 [6] 不过,也许正是这种对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 解的情况,给了一些学者一个幸运的机会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促成了文化理论研究的 “繁荣”局面,致使大量的文化理论专著和文章的相继问世。

苏联学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了证明自己正确,往往求教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 著作。但是对于马列经典著作中关于文化学说的理解大相径庭。他们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全部概念和范畴都在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解决不同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 时,某些概念可以用于不同的意义,因此对某些过程和现象按照一定的观点作出新的解释的 做法是合情合理的。这就为对于马、列著作中关于文化的学说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找到了依 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余地。概括地说,一些学者认为马、列经典作家是从广义上来理解文化 的;持相反意见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列宁恰恰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文化的;有的学者认为, 因为列宁没有说过“物质文化”,因而“物质文化”的概念在哲学范畴体系中未必是需要的。 [7] 在这里,我们愿意择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向读者作一概括的介绍。

文化是许多社会知识领域(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研究的对 象,所以每个领域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定义。在考古学家的眼中,文化是物质客体的总和;人 类学家把文化看作物质文化的对象,习俗和传统;心理学家是从个人行为的角度研究文化 的;史学家主要研究某个具体的社会制度的文化;社会学家则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家则注重研究

文化的职能和哲学观点。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的不同观点大 致归纳为三类,即“财富总和”说、 “精神生活”说、 “创造性活动”说。为了准确表达一 些学者在文化定义上的观点,让我们摘录一下有关著作的冗长引文也许是合适的。

(一)、“财富总和”说。这是一种在苏联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观点,广见于一些哲学 辞典和大百科全书中。最早见于1955年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 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社会发 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在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劳动技能方面,在教育、科学、文学、 艺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比较狭隘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 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8] 虽然在六 十年代一些学者对于这种观点进行了“严肃和认真的”、 “令人信服的”批判,但是1963年 出版的《哲学辞典》和196d年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仍然坚持这种“财富总和”说(虽然 在表述上与以前的有点不同——详见1963年版的第222页,1964年版的第3卷第118页),而且 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详见1980年俄文版《哲学辞典》173页)。批判这种“财富总和”说 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赋于文化一种静态的性质,具有‘博物馆’和‘储藏库’的特点,而 不是活的运动的过程”。 [9] 还有更为激烈的言词,说“这种‘价值’理论观点站到了拥护形形色色 的主观主义和专断现象的立场上,也包括站到了拥护与阶级和全人类极端对立的无产阶级文 化派的立场上,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10]

(二)“精神生活”说。这是一种从狭义上理解文化概念的观点。 《共产主义与文化》 一书开宗明义说: “‘文化’概念通常含有两层意思,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人们在物质活动和 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据此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说, ‘文化’概 念与‘精神文化’概念相同。也就是说,它包括与精神生产直接有联系的现象范围。本书所理 解的文化是狭义上讲的”。П·Е·克尔特曼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 活。它是由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条件规定的,并给予它们反作用” [11] 他断言他的文化定义 含有人类学的因素,因为在这里文化作为某种完整的东西,而且重心挪到了社会精神生活上 面;这个定义含有社会学的因素,因为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社会生活的特定方面;这个定义 又含有哲学的因素,因为精神生活的某些组成部分,仅仅是

作为逻辑分析的手段来加以分解 的。另一个研究文化理论的元老М·П·基姆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他说, “文化是社会精 神生活的状况。这种状况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并且可以用人类掌握世界和人们的精神丰 富的程度来评述”。 [12]

(三)“创造性活动”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作是《马列主义文化理论原理》。这本书 的作者写道: “文化是人们(个人、社会集团、阶级,民族乃至整个社会)在物质和精神生 产领域中,为了掌握世界所从事的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人们进行社会 上有意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保管、分配和消费;文化又是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物 化了的财富本身的总和”。 [13] М·П·基姆指出“这个定义没有反映某种本质的东西,由于缺 乏这个本质的东西,文化成了非常抽象的、缺乏历史性的现象”。 [14] 他认为文化的思想特征 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还必须指出,苏联学者在探讨文化的概念时,还经常联系文明(UHBHJIH3AUHH)的 概念。苏联学者对于“文化”和“文明”的概念也是有争论的。苏联学者中存在着三种关于 “文化”和“文明”概念的观点:1.把“文化”和“文明”作为两个相同的概念使用;2.认 为“文化”的概念比“文明”的概念要宽,文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3。“文化”和“文明”是两个方面,两种对社会生活的评述,文化是社会精神发展水平的基本评述,文明是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基本评述。 [15]

如果我们查阅一下解释这些概念内涵的参考书籍,象《哲学辞典》或《哲学百科全书》,的 确可以发现,对“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认识非常不同。有的地方,直截了当地说 文明是文化的同义词,但另一处则不同程度地认为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1977年底, 苏 《哲学问题》杂志曾组织讨沦“文化、历史、观实”问题的圆桌会议,某些与会者谈到“文 明”和“文化”概念的内涵,反对将“文明”和“文化”作为同义词运用。为了品味这两个概念的细微差异,我们不妨引述一下苏联科学院院士В·А·恩格尔哈特在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他对“文明”和“文化”作了这样的区分,他说: “……文明包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都可以 享用的价值,文明是物质需求满足程度的某种评述,是对人的需求的一种了解。我认为,按 人口平均计算所占有的小汽车、电视机、吸尘器数目等,就是文明的价值;而文化则包括另 一些价值,这就是宇宙、博物馆、剧场、大学。当然,象善与恶、利益和美这样一些哲学范 畴,也属于文化价值”。 [16]

至于关于精神

文化的结构(内容),苏联学者在表述上虽然不尽一致,但观点基本相 同。 “精神文化包括意识、精神生产领域(认识、道德、教育、法律、哲学、美学、 伦理 学、科学、艺术、文学、宗教”。 [17] ,“文化……从狭义上说,通常分物质文化(技术生产经 验和其他物质财富)、精神文化(在科学、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教育等领域所取得的 成果)”。 [18] 不过应该强调两点:1.苏联学者都没有把体育和卫生作为精神文化的内容,甚 至也没有把它们作为物质文化的内容,更没有去阐述这种“疏忽”的原因。不过有的学者提 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衔接处”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种现象既不 能机械地归结为物质文化,又不能归结为精神文化,比如工业品艺术设计(ДИЗАЙН)和 建筑学(АРХИТЕКТУРА)就是这种新现象。192.苏联有的学者认为/精神文化的内容不是 一成不变的,随着将来整个文化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它也会进一步变化。比如大众媒 介和宣传手段(СРЕДСТВА МАССОВОЙ КОММОУНИКАЦИЙ И ПРОПАГАНДЫ)作 为精神文化的内容,只是在科技革命以后才出现的20。

三、苏联关于思想建设方面的论述

我想仅就六十年代以来(因为苏联的精神文化理论毕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苏联在思想建设方面的论述作一扼要的介绍。

六十年代初,苏联宣布进入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共产主义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 “在 这项任务中,经济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同造就新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1六十年 代发生的科技革命不仅给生产、而且首先给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的人的本身带来巨大的变 化。苏共二个三大指出: “全面培养新人,进一步发展国民教育和文化,具有越来越大的意 义”。苏共二十四大也提到、“没有人的本身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前进。没有 人的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觉悟和内在的成熟,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正象没有相应 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一样”。苏共二十五大发展了个性全面发展的思 想,并且提出了思想政治、劳动和道德教育的综合方法。之后,一些社会活动家、政治家。 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详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197·9年4月26日,苏共中央专门发表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议。苏共二十六大声称要对“思想工作的许多 方面和领域进行改革”。

综上所述,提出造就新人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1。共产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2.共 产主义建设的条件;3.共

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原则。 “新人”有以下基本特征:1)建立 在马列主义世界观、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思想性;2.积极的生活态度,自觉 的社会义务感,言行一致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严格遵守法纪和道德 准则,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4.原则性、诚实、富于感情。22所谓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一 项试图“把理论知识灌输给群众,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确立马列主义世界观的工作”。23考察苏联十几年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有几点比较引人注目。

(一)重视社会科学。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的总结报告中说,希望社会科学家 “密切联系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来探讨经济和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历史和法学以及其他社 会科学的重要问题”。1967年8月14日,苏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和提高 社会科学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措施》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科学家们“在党的理论 工作中,在提高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水平中,在宣传马列主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以后 的年月里,全苏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教研室、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和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先 后召开会议研讨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

(二)抓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苏共中央二十四大的总结报 告说: “使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他们,是 党的整个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科学世界观决定着人的社会方向、道德方向和审美方 向。无神论教育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一环。1971年7月16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 居民的无神论教育》的决议。决议对一些组织和意识形态机关忽视无神论教育和容忍宗教观 点的传播的态度进行了批评。决议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工作,要求采取必要措 施取缔一些宗教狂热分子违反苏联法律的宗教活动。

(三)抓法制教育。屡屡发生的一些目无法纪的现象经常困忧着苏共领导。1970年2月 23日和9月15日相继发表了《关于加强与逃避公益劳动和追求反社会的寄生生活方式的一些 人的斗争措施》和《关于改进对劳动人民进行法制教育的措施》的两个决议。前一个决议严厉批 评了“行政机关,首先是民警机关不能令人满意地组织及时制止逃避社会公益劳动的人的反社 会行为,致使相当多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而长期过着寄生的生活”。后一个决议除了呼吁加强 对劳动人民的法制教育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如责成中央和地方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等加强在居民中进行法律知识

宣传,充分宣扬对劳动人民进行法制教育的正面经验;建 议在报纸和社会政治杂志上辟出有关法制教育的专门栏目,经常刊登法律咨询,回答读者的 问题, 自1971年1月起创刊科普读物《人与法》;责成各类各级学校改进苏联法律基础学习 (根据教育部的命令,自1975——1976学年起在普通中学八年级开设《苏维埃国家和法律基础》 课)。1979年8月2日发表的《关于改进维护法制的工作和加强与违法行为的斗争》的决议 要求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违法行为,改进维护城市和居民点的社会秩序,完善刑事侦察和侦 讯工作,严格监督依法出售酒精饮料等。

(四)抓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苏联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苏共纲领指出, 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愈来愈大,范围不断扩大,而人们相互关系 的行政协调的意义相应地正在缩小。苏共二十五大强调,“社会愈是向上发展,就越不能容忍偏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的发生”, “必须在提高物质条件的同时,不断提高人的思 想、道德和文化水平,不然的话,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可能复发”。道德首先是社会 意识的一种专门形式,是调:古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的评价、准则和要求的总和。人的一切活动 ——经济的、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都具有道德的方面。积极的生活态度, 自觉对待社会 义务,言行一致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是道德文化的主要特征。1979年4月在巴库召开了题 为《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教育的经验和现实问题》的全苏科学讨论会,再次强调了道 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五)抓青年教育。在国民经济领域里的青年比例很大(在机器制造和建筑部门约占 40%,在运输业部门约占33%,在轻工业部门约占50%)。青年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集团,其 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也是对青年的教育工作要考虑的特点。1968年10 月1日苏共中央作出的《关于青年团五十周年纪念和青年的共产主义教育任务》的决议,虽 然其中不乏原则的、空洞的言词,但有几点值得一提。决议指出,党组织应该“深思熟虑 地、经常地去做青年男女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决议要求“制订出措施来提高共青团组织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在参与大学和技校的招生工 作中,在分配专家、发放奖学金、组织生产实习的工作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息中,在 所有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决议强调,在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工作中,要有目的地、 更好地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于段, “必须教会和帮

助青年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以使身心得 到健康的发展”。

当然,重要的不仅是说了些什么,而是做了些什么以及实践的效果如何。从苏联公开发 表的一些决议和文章反复强调的问题和一些社会学统计资料透露的问题看,思想教育工作方 面的问题不少,远远没有解决,苏联甚至并不隐讳这一点。 我们分析了苏联1965年以来的一些重要文件,得到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苏联在六十年代提 到的一些思想教育问题,到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还在提。可见六十年代存在的思想教育问 题到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仍然没有解决,一方面固然说明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不 易一朝一夕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至少也说明采取的措施不力,收效甚微。一般认为,在苏联 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虽然在理论上似乎达到了“一定高度”,然而实践并没 有达到理论要求的目标,这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三报章杂志也时有报道贪污、受 贿、流氓、盗窃行为,消极怠工、玩忽职守,无组织无纪律现象;抨击—些人明哲保身、漠 不关心、假仁假义、口是心非以及缺乏道德水平的现象。这些现象突出说明了思想教育工作 还存在的问题。



※ 我主张将“КУЛЬТУРА” (“МАТЕРИАЛЬНАЯ КУЛЬТУРА”、“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译成<(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理由是:1.“КУЛЬТУРА”、 (文化)和“ЦИВИЛИЗАЦИЯ, (文明)的概念是不同的,应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2.苏联的“精神文化”概念与我国的“精神文明”概念是 有区别的”、应该用不同的语词反映这两个概念的区别;3.苏联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在“文化”这个意义上使用“КУЛЬТУРА”这个词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把它译为“文化”;如果将“КУЛЬТУРА”一律译作“文明”是不妥的,因为这样的话,“文化”这个概念便消失了,如果有选择地时而译作“文化”,时而译作“文明”或其他,那么应该 注意:在同一场合(如同一议论,同一判断)它表达的是什么概念,就应始终如一是那个概念,否则会使概念混乱。——作者注


--------------------------------------------------------------------------------


[1] 《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430页。
[2] 罗森塔尔,尤金合编: 《简明哲学辞典》,中文版1973年重版本。第54页。
[3] Н·О·兹洛宾: 《文化与社会进步》,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329页。
[5] Э·В·索科洛夫: 《文化与个性》。列宁格勒1972年版。
[6] Б·Д·雅科夫列

夫:《发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7] 参阅《精神文化和社会管理问题》, “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8] 罗森塔尔,尤金合编: 《简明哲学辞典》,中文版1973年重版本第53页。
[9] В·Б·丘尔巴诺夫: 《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里的个性发展》,教育学出版社。1981年俄文版第23页。
[10] Н·С·兹洛宾; 《文化与社会进步》,1980年俄文版,第15页。
[11] П·Н·克尔特曼; 《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和对文化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载苏联《近代史和现代史》杂志1973年
第3期第42页。
[12] М·П·基姆:《发达社会主义的文化,一些理论和历史问题》, “科学”出版社,1978年俄文版,第30页。
[13] А·И·阿尔诺尔多夫主编: 《马列主义文化理论原理》,“高等学校”出版社,1976年版,第22页。
[14] М·П·基姆:《发达社会主义的文化,一些理论和历史问题》, “科学”出版社,1978年俄文版,第26页。
[15] H·D.博戈柳博娃; 《文化和文明》见《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的迫切问题》一书,《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187页。
[16]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77年第11期第131页。
[17]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俄文版,第13卷第594页。
[18] 《苏联哲学辞典》,1980年俄文版,第17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