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王梦颖

1、“仁者见仁,智者见着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讲真理是客观的,主要是指真理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是,作为反映真理的人的形式是主观的,由于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角度等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主观差异性,因而会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着智”。

2、中国古代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说明了中国古代具有的朴素辨证法的观点。这个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普遍都存在着矛盾,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劳动力这种商品有着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生产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

4、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报酬。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报酬。

5、存在就是被感知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我的主观感知所决定的,即客观世界是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因而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不变资本是指资

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而固定资本是指资本在周转的过程中,资本家所购买的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本的那部分资本,由于他们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其价值是分批逐渐转移到新价值中去。7、如果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答: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唯心主义思想。即‘心外无物’。认为存在即被感知,感觉不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8、万物莫不有对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个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普遍都存在着矛盾,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

9、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着什么真正的矛盾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这里的判断是指人的思维对某一特定事物的预测和估计,属于意识的范畴。而“判断和判断构成的矛盾”是指人的思维内部矛盾,即逻辑矛盾或主观矛盾(又称自相矛盾)。而辩证矛盾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题干中的观点显然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混为一谈,用逻辑矛盾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普遍性,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像。

10、思维着的东西乃是某种物质的东西,因为一切活动的主体,依我看来只能设想为某种有形的或物质的东西。。。。。。我们不能把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物质的东西是通过辨证的发展的,这个辨证发展就是思维。也就是思维存在于物质的变化中。

11、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12、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跌。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商品的供求关系不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唯一直接因素,国家政策、货币价值、国际价格水平、纸币的发行量都会直接影响商品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

13、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是真理,二者有本质区;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14、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的本质既

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15、不管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因此,不管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不过错误的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16、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的,因此,国家本质上是代表全公民利益的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

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认识不能自己检验自己,而客观事物又不会自己检验自己,要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点。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型的特点,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3、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什么?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4、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什么?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饿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5、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答: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

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习“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

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的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答: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有继承,即克

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就是世界本源的问题;二、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1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答: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第二种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13、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对现实的直接改造,从而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所以说实践决定认识。

1、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来说明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根源。政府机构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因此,我们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对不适应我国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政府机构要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最主要的是要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行政效率,建立起全面的服务型的政府。

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论述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更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心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搞好党的建设、成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证。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荣典范,“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的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记树立人民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