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新世纪:机遇与挑战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机遇与挑战【一】学习目标★知识:了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能力: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复杂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全球观念、国际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自觉维护世界和平。
【二】学习重难点1.和平与发展问题及相互关系。
2.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知识梳理第一节当今世界的主旋律1.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2.新的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与合作不断增强,_______________趋势愈益明显。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国际格局向_____________发展。
4._________________,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两大问题。
6.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____是各国共同发展的_____________,各国的共同发展,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世界舞台上的中国1.我国经过50多年艰辛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教案: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第一章:认识机遇与挑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遇与挑战的含义及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遇与挑战的概念及其关系。
2.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2. 小组讨论3. 案例分析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遇与挑战的含义及关系。
2. 讲解机遇与挑战的概念:讲解机遇与挑战的含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让学生举例分析我国在不同领域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总结正确看待机遇与挑战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机遇与挑战。
五、课后作业1. 思考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
第二章:我国的机遇与挑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领域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2.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在不同领域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2. 难点:如何正确面对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3. 课堂讲解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2. 分析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让学生举例分析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3. 总结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机遇与挑战。
五、课后作业1. 思考我国在不同领域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
第三章: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我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方法。
3.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导学案)设计者:周康、宋树华、罗顺清时间:2012年月日 (第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并认清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竞争的表现、国际竞争的实质;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内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国际竞争的实质,民族精神内容,时代精神的内容(2)如何培养民族精神一、课前预习-——【知识回顾】第一课时:1、当今时代的主题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3、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第二课时:1、国际竞争的主要表现2、国际竞争的实质二、新知探究——【合作与探究】第一课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中国面临的机遇:2、中国面临的挑战:3、那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呢?@4、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国际竞争的实质:第二课时: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的意义:@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4、时代精神三、课时检测--【经典解剖】1、21世纪头20年是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____,是世界经济增长的____,是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____。
( )A.缓和期黄金期创新期 B.黄金期缓和期创新期C.创新期缓和期黄金期 D.缓和期创新期黄金期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这告诉我们( )A.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B.我国已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C.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我国既有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我们在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A.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已经离不开中国的参与B.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C.面对成就我们可以固步自封、止步不前D.我国逐步成为最发达国家4、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 )A.综合国力的竞争B.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C.军事实力的竞争D.人才的竞争5、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
第19课机遇与挑战导学案学习目标: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特征,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理解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所面临的问题,了解联合国的成立及《联合国宪章》。
学习重点: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学习难点:如何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如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读全文(自主学习)1.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3.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事件是。
4.阅读P119页总结归纳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意义)5.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了解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及联合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探索拓展1.【温故知新】当今的全球化归功于我们学过的哪次科技革命你?2.【自学检测】当今的全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3.【自学检测】用美国波音公司的一段材料引出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哪些机遇?4.【七嘴八舌】假如你是企业的负责人,你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呢?(小组合作完成)5.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全球所面临问题的图片(师解说)。
6.【七嘴八舌】假如你是地球村的村长,你如何解决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独立思考完成)7.【自学检测】你知道联合国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吗?8.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联合国的成立》。
三、巩固练习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下面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弊有利C.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消失D.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2.美国波音飞机的部分发动机在英国制造,部分尾翼在我国制造。
第19课机遇与挑战
【前置测评】(小组抢答、教师点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主要成就。
【认定目标】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
理解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既有机
遇又有挑战、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向下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2、了解联合国的作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分为如下三步:①独立学习;②组内交流:在组长带领下交流、讨论;③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一、走向全球化:原因、表现、发展、影响、
二、应对全球性挑战:当前,人类面临哪些危机与挑战? 如何解决危害人类的共同问题?
三、日不落的联合国:联合国成立时间、地点、宗旨和基本原则
归纳总结:试一试,你能设计出本课知识结构吗?
〖达标测试〗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全球化B.区域化C.局部化D.洲际化
2、面对众多的危机和挑战,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上应持有()
A.快速发展理念B.可持续发展理念 C.零发展理念 D.负发展理念
3、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全世界人口将在哪一年突破100亿的大关()A.2022年 B.2050年 C.2080年 D.2100年
4、联合国日是在()
A.3月12日 B.3月22日 C.1月1日D.10月24日
5.下列属于全球性合作的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B、欧洲联盟(EU)
C、世界贸易组织(WTO)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拓展提高〗在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交流和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请在下面四个学习板块中,完成学习任务:。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年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
2. 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优势。
3. 探讨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二、导学内容:1.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 中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
- “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开放政策。
- 中国制定的经济转型升级方案和科技创新政策。
2.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优势:- 中国经济增长稳定,GDP连续多年增长。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工业实力雄厚。
- 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速。
3.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社会结构失衡问题,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
- 环保问题严重,工业污染和能源消耗高。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金融风险上升。
三、导学活动:1. 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小组合作,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优势,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
3. 针对中国面临的挑战,展开头脑风暴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撰写小结报告。
四、导学作业:1.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撰写个人观点总结,结合导学内容,分析中国发展的趋势和对个人的影响。
3.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或研究文献,撰写500字以上的议论文,谈谈中国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五、评价标准: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活动。
2.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优势有清晰的认识。
3. 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能够针对中国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
六、延伸阅读:1. 胡鞍钢:《全球化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2. 许知远:《中国的崛起:机遇与挑战》3. 陆铭:《中国经济:2019年世界大政治的寻找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七、小结: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年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优势,探讨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机遇与挑战》教学设计【教材解析】20 世纪末,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的过程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与此同时,国际竞争也空前加剧,各种新型矛盾也日益凸显:人口、环境、资源、疾病、毒品、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使人们认识到单靠一国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各国在竞争的同时,必须全面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这些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课标“概述”的要求,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原因、具体表现、主要影响,从而也能为下一步“理解”层次的要求做一些铺垫。
而“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本课共三目:走向全球化、应对全球性挑战、日不落的联合国。
三目关系是:第一目阐释了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
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第二目具体介绍了这些共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道路上,联合国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三目就着重说明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全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培养透过现象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
归纳得出全球化的表现,并评价全球化的影响,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培养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了解联合国的作用,来理解世界各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2.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是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如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掌握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蓬勃发展的国家,它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目前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2. 导入问题:你认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二、学习内容(25分钟)1. 阅读文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了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 分组讨论:就文章中提到的机遇和挑战展开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知识拓展(20分钟)1. 课外阅读:请同学们分组,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改革、文化传播等方面。
2. 小组分享:每组从课外阅读中选取一个观点或见解,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中国现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思考总结(15分钟)1. 思考问题: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2. 班级讨论:请同学们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着重阅读《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这篇文章,总结其中提到的机遇和挑战。
2. 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一下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写一篇个人感悟。
3. 下次课前准备一些关于中国发展的数据和案例,与同学分享。
通过以上学习,相信同学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见识。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中国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分析中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思考如何应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为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课题: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一、学习目标:
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导学过程:
师语:
在学了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后,今天我们回到中国自己的现实问题内容的学习上来。
主要有四个方面: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同在;21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青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预习40页教材,完成下面问题。
1、温故而知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
2、进步巨大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差距的表现?
3、放眼世界,中国的发展,既面临大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机遇、
挑战各指什么?
4、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民生活已总体上
达到什么水平?表现为什么样的水平?
5、展望前景:在新世纪的头20年,中国政府提出怎样的新目标?将会是
什么样的水平
6、对青年的要求:面对新目标,你——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你,该怎样做?
(二)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质疑难点。
2、全班交流,集中展示。
(三)专题学习,(——面对重任,肩负使命)能力提升。
1、阅读教材41页——了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恩
格尔系数。
2、阅读教材42页“小康社会正向百姓走来”,完成两个问题。
(1)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你还能够举出那些方面的例子说明我国正逐步走进小康社会?
(2)我们国家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结合全球竞争力排名,说一说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哪些差距?
教育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均GD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3、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