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
- 格式:wps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7
参观榆林窟心得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榆林窟,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
榆林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次参观中,我被榆林窟的壮丽和宏伟所深深震撼。
榆林窟建于公元五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由22个洞窟组成,内部壁画和佛像的数量达到2000多尊,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窟之一。
每个洞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装饰,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榆林窟的过程中,我首先进入了第一号窟,也是最大的一个洞窟。
当我走进洞窟,立刻被墙壁上的壁画所吸引。
这些壁画栩栩如生,细腻而精致。
其中最著名的是《普贤菩萨像》,这是一幅高达17米的巨大壁画,展示了普贤菩萨的形象和故事。
壁画上的普贤菩萨神情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接下来,我参观了其他的洞窟,每个洞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有的洞窟以佛教故事和传说为主题,有的洞窟则以佛教教义和哲学为主题。
每个洞窟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壁画,榆林窟的佛像也是其特色之一。
在洞窟的各个角落,我看到了各种造型各异的佛像,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祥和蔼。
这些佛像制作精良,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造诣和智慧。
参观榆林窟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还是一次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在榆林窟,我感受到了佛教的宁静与智慧。
每个洞窟都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氛围,使人心生敬仰之情。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也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榆林窟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作,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才华,也传承了佛教文化的精髓。
通过参观榆林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榆林窟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探索。
参观榆林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这里,我领略到了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榆林窟的壁画和佛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敬仰之情。
这次参观让我对佛教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榆林窟游后感》
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艺术殿堂——榆林窟。
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的鸣沙山北麓。
初入榆林窟,我被那雄伟壮观的洞窟所震撼。
每一个洞窟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那些画师们以无比精湛的技艺,将佛经中的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世俗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在榆林窟中,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壁画。
它们或描述佛教故事,或展现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无不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特别是那些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壁画,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此外,榆林窟还保存有大量的塑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魅力。
这些塑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创作的瑰宝。
参观完榆林窟,我不禁对古人智慧与才华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们用一生的时间,用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用手中的笔和刀去记录这个世界的美。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总的来说,榆林窟是我此次旅行的一大亮点。
它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这份千年古韵,领略这份无尽的艺术之美。
北壁的“弥勒净土变”是一幅构思精密的大幅画。
画面结跏趺坐的弥勒佛居中正在说法,宝盖悬空,圣众围绕,众多的人物姿态、性格和神情迥然不同,佛的庄严肃穆,菩萨的恬静美丽,天王、力士的勇武有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画家惊人的技艺。
经变中还穿插着许多小型构图。
左上角的“农作图”绘一农民扶犁耕地,后面跟一撒种的妇女,旁绘一农民持镰收割,场上堆放着粮捆,一农民双手执六齿叉扬场,一妇女待扫帚掠扫。
这些生产场景具体而真实的反映了唐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农民的劳动生活。
经变下方左右对称的“男女剃度图”,有剃头的、盥洗的、更衣的、侍立的,还有徘徊观望的,各种各样的姿态动作,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此外,还有“扫街图”、“宴会图”、“写经图”、“探亲图”等描绘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些小构图是经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使神秘而肃穆的天国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生活的气息。
南壁是《西方净土变》,画面展示了佛徒理想中的极乐世界;画面上楼台亭阁平列环抱,菩提树下阿弥陀佛朗朗说法,十大菩萨次第拥坐,静听佛语。
天上仙鹤起舞,飞天散花;地上荷花盛开,碧波荡漾。
殿堂前舞女伎腰悬长鼓,舒臂轻击,双脚起落交错作踏歌状。
两边八位乐师亦皆是女性,或签、或笛、或萧、或琴,各执一技,悠然自得,观之使人有飘然欲仙之感。
西壁门两侧对称绘的《文殊变》和《普贤变》也各具特色。
25窟的壁画,色彩绚烂富丽,人物丰腴健美,构图宏伟严密,富于想象,线条道劲流畅,具有吴道子一派的风格,“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充分体现了唐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
五代宋初时期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大力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
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
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肖像。
如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供养像,曹氏夫人像的榜题上写“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李氏一心供养”,显示出这位回鹘公主的显赫身份。
高中作文榆林窟鉴赏Yulin Caves, located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re a fascinating site that showcases incredible Buddhist art and architecture. 榆林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一个展示令人惊叹的佛教艺术和建筑的场所。
The caves, also known as the Yulin Grottoes, date back to the North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dynasties, and are home to numerous Buddhist sculptures and murals. 这些洞窟,也被称为榆林石窟,可追溯到北魏和北周时期,是许多佛教雕塑和壁画的家园。
Visiting the Yulin Caves is like stepping back in time to an era of artistic and spiritual richness. 参观榆林窟就像是踏上了一个充满艺术和精神财富的时代。
Each cave in Yulin tells a unique story through its intricate carvings and detailed paintings. 榆林窟的每个洞窟通过其复杂的雕刻和精细的绘画讲述着独特的故事。
From depictions of the Buddha to scenes from Buddhist sutras, the caves offer a glimpse into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the time. 从佛陀的描绘到佛经的场景,这些洞窟让人们窥见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
Wandering through the dimly lit corridors of the caves, one can't help but feel a sense of wonder and awe at the craftsmanship of the ancient artisans. 漫步在昏暗的洞窟走廊中,人们不禁对古代工匠的手艺感到惊叹和敬畏。
敦煌莫高窟及榆林窟:特窟全解守护国保 / 传承文化敦煌石窟群主要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这几处都属于敦煌文化圈石窟内容、风格等方面都非常一致,有其系统性敦煌石窟群的众多洞窟又被分为普窟和特窟那些历朝历代开凿的极具研究与保护价值的洞窟内容丰富,保存较为完整也有些特窟的空间较小并不适宜过多人一起参观所以从保护洞窟的角度将一些洞窟限制开放被称为特级保护洞窟敦煌的特窟不一定比普窟美但它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研究价值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需要更好的保护和解读如今莫高窟共开放12个特窟榆林窟开放4个特窟开放特窟莫高窟特窟45、57、156、158、159、217、220、254、275、320、321、322榆林窟特窟2、3、4、25——【文中图片均来自数字敦煌及敦煌研究院】——///NO.1壹最早的洞窟:第275窟时代:北凉本窟看点:西壁交脚弥勒菩萨、北壁本生图、南壁佛传图主龛第275窟的窟形呈纵长方形,窟顶为盈形天井,天井两披浮塑椽枋。
西壁不开龛,正中塑3.34米交脚菩萨像一身。
菩萨头戴化佛冠,上身半裸,下身束裙,身着臂钏胸饰。
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的方法塑出的衣纹线上,可见清晰的刻线,这种手法见于四五世纪的犍陀罗雕刻。
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钉求法快目王施眼本生图佛本生图南北两壁分三段绘制,上段塑交脚菩萨两身,双树形的券形龛内塑思惟菩萨。
中段南壁画佛传故事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
北壁自西向东画昆楞竭梨王本生、尸毗王本身、月光王本生等本生故事画。
下段壁画绘三角垂帐纹图案。
出游四门之遇见老人佛本生图飞天壁画南北两壁上段贴塑的阙形龛以及南壁的汉式阙形城门,都是中原汉文化影响敦煌的直接反映。
现月光王本生东侧还保留着一条拆除宋代隔墙后的壁画,使我们得以看到一千年前保存的北凉时代的壁画原貌。
NO.2贰舍身饲虎:第254窟时代:北魏本窟看点:南壁萨埵太子本生、北壁尸毗王本生、北壁人字坡下阙形龛内交脚弥勒主龛第254 窟是北魏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榆林窟第3窟壁画研究榆林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宝库之一。
其中的第3窟壁画更是榆林窟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围绕榆林窟第3窟壁画展开论述,深入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榆林窟第3窟壁画概述榆林窟第3窟壁画创作于西夏时期,是榆林窟壁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壁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包括尊像画、故事画、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
榆林窟第3窟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二、榆林窟第3窟壁画内容研究1、尊像画榆林窟第3窟壁画中尊像画的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窟内南北两壁。
这些尊像画主要描绘的是佛教中的诸佛、菩萨、天王等形象,每一个尊像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内涵。
通过这些尊像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神秘色彩。
2、故事画榆林窟第3窟壁画中还有许多故事画,这些故事画主要描绘的是佛教中的故事情节,如佛传、本生故事等。
这些故事画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则结合了佛教哲理,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向人们传达了深刻的佛教思想。
3、文化内涵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融入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元文化元素,又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精髓。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三、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解读与分析通过对史书记载和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榆林窟第3窟壁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这些壁画既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又保留了西夏本土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其次,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内容题材广泛,不仅有佛教题材,还包括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状况;这些壁画的绘制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自然,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目前,对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针对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断代问题,仍存在一定争议。
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壁画创作于西夏时期,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质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榆林窟导游介绍讲解词三篇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甘肃省酒泉市的瓜州县,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是甘肃省的重要文化遗产——榆林窟。
榆林窟,又称万佛洞,始建于北魏,全部开凿于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峭壁上,如同地裂开一般,非常壮观。
现存43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莫高窟一脉相承,与莫高窟号称姊妹窟。
因名气不大,洞窟反而得到了相当好的保护,特别是西夏壁画,其艺术价值超过莫高窟。
榆林窟分为东崖和西崖,西崖不对外开放。
首先,我们来到榆林窟的东崖。
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洞窟中的佛像、壁画等都非常精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佛教壁画的魅力,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故事和信仰,也可以了解到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到榆林窟的主体——中间的洞窟。
这里是榆林窟最为壮观的地方,这些洞窟的规模、数量和艺术价值堪比莫高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壁画中的佛像、菩萨、天神、地神等形象,以及佛经中的故事。
这些壁画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色彩鲜艳,为古代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最后,我们来到榆林窟的西崖。
虽然这里不对外开放,但是我们可以从远处欣赏到西崖的壁画。
这些壁画主要是西夏时期的作品,与东崖和中间的洞窟不同,这里的壁画色彩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这些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榆林窟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佛教艺术的魅力,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对艺术和信仰的追求。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游客,榆林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需要爱护这里的文化遗产,不要触摸、涂抹或破坏洞窟内的壁画和佛像。
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不要乱扔垃圾,保持洞窟干净整洁。
谢谢大家的听讲,祝您在榆林窟的参观中有一个愉快的旅程!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的榆林窟,也被称为万佛洞。
游榆林窟作文
早就听说榆林窟是我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那里。
刚到榆林窟门口,一幅巨大的壁画映入了我的眼帘,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样。
再往里走,一排排壁画就像一排排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
仔细观察,壁画上的人物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胖有瘦,色彩也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最有趣的就是那些姿态各异的菩萨了:有的躺在地上睡觉;有的盘腿坐着;还有的半睁着眼睛在欣赏这美丽的世界……
走进洞中,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个佛像高大雄伟、栩栩如生,有的在打坐;有的在念经;还有的正在点灯……各种
各样的佛像让我目不暇接。
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那尊用泥塑而成、重达50吨多的摩崖大佛了。
那尊大佛高大雄伟、威风凛凛、金
光闪闪。
让人感到了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走过千佛洞,我来到了“千手观音殿”。
只见殿内共有三尊
大佛,他们分别是:金身观音、三世佛和二佛。
其中金身观音手持莲花,面带慈祥;三世佛双手合十,面带微笑;二佛面目严肃,神情凝重。
—— 1 —1 —。
榆林窟第12窟道尔吉题记释读榆林窟第12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其中的道尔吉题记更是备受关注。
道尔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题记内容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道尔吉题记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艺术特色,以及窟洞艺术的发展历程。
1. 道尔吉题记的历史背景道尔吉(633-690),唐代著名诗人,他的题记被刻在榆林窟第12窟中,这反映了当时大唐文化的繁荣和石窟艺术的兴盛。
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石窟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而道尔吉的题记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见证。
2. 道尔吉题记的内容解读道尔吉题记中提到了佛教文化、壁画、人文情怀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唐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他对文物的珍视、对人文关怀的表达等内容,都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通过这些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3. 道尔吉题记与榆林窟艺术的关系道尔吉题记作为榆林窟的一部分,与榆林窟中的壁画、塑像等艺术内容相互辉映,共同展现了唐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题记与壁画内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唐代石窟艺术的发展轨迹和特色。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道尔吉题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其对当时文化和艺术的生动展现。
通过对题记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回顾:道尔吉题记是榆林窟第12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与石窟艺术的特色。
道尔吉题记的历史背景、内容解读以及与榆林窟艺术的关系,都是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在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榆林窟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以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榆林窟第12窟是其主要洞窟之一,以神形化佛造像和壁画为主要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道尔吉题记作为榆林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依据。
榆林窟第2窟榆林窟第2窟位于东崖下层,建于西夏。
洞窟的开凿仍沿袭唐以来的覆斗形形制,窟内壁画保存西夏原作,正中佛坛上骑青狮的文殊等塑像经清代重修。
洞窟的开凿年代属西夏(公元11—13世纪)。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以兴庆府为中心,统一西北小区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国190多年,是古代西北地区非汉民族政权中历时最长的一个。
西夏建国后,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尊孔崇儒,并仿照汉字创立了西夏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而且西夏两代帝王李德明、李元昊都是佛教的崇信者。
西夏王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榆林窟第2窟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洞窟内,覆斗形顶的中央绘团龙藻井,从构图到绘画都很有创意,其南北壁绘有说法图,在西壁门两侧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观音画像,其绘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敦煌石窟水月观音画像中最精美的,经常被人们所称道。
水月观音画像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许多幅,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五个庙中,现存五代、宋和西夏绘就的有二十七幅,在晚期敦煌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月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其所绘观音静观水中月而得名。
“水月观音”为中唐时宫廷画师周昉所创,由于这种新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甚至传入朝鲜和日本。
据说供奉水月观音像可消灾去祸,也是水月观音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
北壁所绘这一身水月观音,在月色朦胧中正悠闲自若地静座在宝座上,犹如一位华贵的贵夫人,身靠山石,山后有竹林环绕,观音被笼罩在透明的光环中,正昂着头,望着天边那轮被云彩遮挡的弯月,面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开着朵朵的莲花,似乎正沉浸在这个月夜幽静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听着世间的疾苦,以慈悲的胸怀随时去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脱离苦海。
在画面右侧正中还绘制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善财童子,正腾云驾雾的赶来向观音朝拜,右下角绘出的是有名的唐僧取经图。
整个画面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显得宁静素雅。
这里的水月观音画像不仅仅是作为人们礼拜的对象,而且也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
人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可领悟到一种深旷清净的意境,这种意境似乎能使人丢弃心中的一切杂念,陷入凝神遐思之中,这是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这样的一种意境,这样美妙的世界,怎能不打动每一位虔诚的信徒,怎能不去信仰和崇拜呢?这幅画以刻意表现出的色彩与形象美来吸引人们,恰恰符合了封建社会文人及“禅宗”思想所追求超然浊醒,远离尘嚣的情趣和意境,也将“佛国天界”借助于画匠之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史传唐代名画家周昉善写水月观音像,诗人白居易看到后惊叹不己,并为此属诗:“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下,万缘皆空。
……”在门南侧还保存了一幅水月观音,也很精美,但画家笔下的这幅水月观音与另一幅相比又截然不同,特别是画中的岩石,翠绿和云彩等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而且对称统一,画中描绘山水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南宋山水画技法特点,堪称佳作。
(朱晓梅)榆林窟第3窟介绍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西夏中晚期,此窟的洞窟内容和形制独具一格,特别是大量的精美壁画在敦煌石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洞窟东壁南侧的一幅“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是依据唐初由印度传法僧携入中土的《千手经》绘制而成,经历近一百年的曲折与反复才扎根于华夏土壤。
《千手经变》译本颇多,唐朝有名的高僧不空、智通、金刚智、菩提流志等人均有译作,此经变画像虽早于唐初就传入我国,但从画史上看,由唐至宋我国寺庙壁画中绘制《千手经》的图像在各类佛教题材里占的比例甚小。
唐宝历年间(825—826)四川名画家“左全”在成都三学院文殊阁绘制的《千手千眼大悲变相》似乎是见于画史记载之最早作品,惜早已荡为灰烬。
由此看来,此类变相在中原地区似乎并不那么流行,然而,地处边陲之地的敦煌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莫高窟的73、113、148窟均有绘制,也是我国现存《千手经变》图像最丰富、最系统、最精彩的珍藏地。
然而,在所有绘制经变画的洞窟中,榆林窟的这幅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内容丰富而独特,是罕见的优秀作品。
此画高3.70米,宽2.20米,面积为8.14平方米。
观音像为五十一面,作宝塔形重叠,上下十层。
用器物代替观音的手,佛经说:千手和千眼是观音菩萨发大慈悲,为救济众生,诸般苦难,广施众生百般利乐所致。
在这里“千手”并非确指一千,而是以千喻多。
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画面上并没有把观音的每一只手都充分画出来,而是绘出很多器物来代表观音的手。
图中内容丰富,整个画面中出现了166种器物,按照对称均衡的原则分布在观音像的两边,其中有41只手中的器物是根据天竺僧人不空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绘制的,其余的则是画家根据西夏社会生活场面和所见而绘制的,在图中画出了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乐器、量器、宝物乐器、兵器以及其它各种法物、法器。
特别是图中绘制的“牛耕手、冶铁手、酿酒手”都丰富而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场景,在图中牛耕手绘在画面的左侧,农夫右手扶犁,左手扬鞭,两头健壮的耕牛一黑一白,顶上横置木杆,奋力拉动深深插入土中的犁头。
这种二牛抬杆直辕犁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农村一直沿用到今天,从图中可以窥出西夏统治着在占有广大的西北地区后,吸取了汉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用牛耕地,发展生产,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不知耕稼为何物的游牧骑射生活方式。
冶铁手:此图画在画面的左上侧,地面上放着一个古老的立柜式(这当是中国风箱最早样式之一)风箱,其中一人右手往炉里加燃料,左手用力在拉风箱,风箱的前面有两个人抡动大锤在用力敲打。
文献记载西夏冶炼业规模不小,水平较高,西夏出产的铁制胄和刀剑在当时颇享盛誉。
酿酒手:图上画“塔式蒸馏器”,图中有两名妇女,一人在灶前烧火,手中还拿着吹火筒,另一人端着碗,正在相互交谈,仿佛是品尝过后评说新酒的优劣。
这幅画真实确切地表明了西夏民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和饮酒的习俗,西夏的祖先原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无定居,地域的荒漠和气候的高寒,饮酒御寒和治关节病痛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物。
因此酿酒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是西夏文化史料中极为罕见的,也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壁画描绘,使我们对一千多年前西夏社会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榆林窟第三窟的“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代各类经变都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佛教图像仪轨的内容,这是西夏时代画家们的独创,也是该画具有珍贵历史和艺术价值所在。
另外,此画敷色简单,且以冷色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色彩,类似于“白描”人物画。
整幅画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艺术的效果,画家在绘制这幅画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它不愧是一幅价值高的经变画。
西壁门北侧《文殊变》绘于西夏时期。
它无论从绘画水平还是艺术价值来说,是敦煌石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西夏时期宗教艺术水平所达到的成就。
文殊菩萨,在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专司智慧。
大乘佛教称之为“智慧第一”,在佛教图像中,常与“德行第一”的普贤菩萨并列在释迦牟尼佛两旁。
《文殊变》在敦煌石窟中始见于初唐,现存132铺。
榆林窟第3窟的这一幅《文殊变》不象以往所表现的以狮队象群和人海组成宏伟的画面,而是描绘了大小10余人,衬托以秀丽山川和茫茫云海构成神秘的山水风光。
文殊师利菩萨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狮上。
月轮般的身光和头光,衬托出文殊师利在画面的中心地位。
文殊菩萨形象丰腴、俊雅、坚毅、沉静。
身上的衣带随风飘起,轻轻地坐在狮背上,婀娜多姿,宛然一位温文尔雅、慈祥的贵妇人的形象。
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劲健。
为文殊师利牵狮的人称为“昆仑奴”。
在唐代壁画中,昆仑奴多为面部扁平、眼大唇厚、鼻孔朝天、肤色黝黑、卷发等。
而此幅壁画中的昆仑奴已变为虬髯胡服的西域武士。
在文殊菩萨周围所描绘出的有头戴通天冠、冠带长垂、身穿青绿大袖皂袍、披巾、束绿色裙、佩璎珞,俨然中国帝王形象的帝释天;有高冠峨峨、捧持财宝的类似道教星官的毗那夜叉;有象道教中“铁拐李”的婆薮仙。
他们神情怡然、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仿佛在波涛滚滚的海上,在云雾茫茫的空中,疏疏落落、飘飘荡荡,汇成了渡海行列。
自公元十一世纪西夏建国后,统治者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尊孔崇儒、仿中国官制、仿中国年号、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
历史记载的社会现实在壁画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
画面远处的背景中,群峰耸立、奇石突兀、山峦楼宇,隐现于环山烟云之中。
这便是《华严经》描绘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传说中国的五台山就是文殊的道场。
此幅《文殊变》以大幅的水墨山水为背景,奇峰突起、雾锁山腰,古刹隐藏于幽谷、彩虹横跨于山峦,一道灵光从山洞中射出,使得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愈显神秘而幽静。
大山大水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技法的最高成就。
整幅山水画构图采用中国画传统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将不同角度的人像和景物在同一平面和空间中自然地表现出来,体现了画史中所记载的“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的意境。
从绘画的技法来看,整个画面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的艺术效果。
敷色简略,只加轻微的晕染,同时大量地运用了素白底色和白描手法,闲雅清淡中又显现出华丽的气势。
线描中有表现丰满而有弹性肌体的铁线描;有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有连绵多变的兰叶描;有表现丝绸光滑细致的行云流水描;有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
所有这些线描清晰流畅,一气呵成,堪称古代山水画的杰作。
(李霞)。